高尿酸血症与胰岛素抵抗及其危害
- 格式:ppt
- 大小:5.65 MB
- 文档页数:86
高尿酸血症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研究进展金明姬; 刘冠贤; 石咏军【期刊名称】《《中国全科医学》》【年(卷),期】2012(015)003【总页数】5页(P233-236,248)【关键词】高尿酸血症; 胰岛素抵抗; 代谢综合征X【作者】金明姬; 刘冠贤; 石咏军【作者单位】516001广东省惠州市中山大学附属惠州医院肾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9高尿酸血症 (hyperuricemia,HUA)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和 (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的异质性慢性代谢性疾病,任何原因引起的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都可以导致HUA。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调整,HUA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许多研究证实HUA与代谢综合征 (metabolic syndrome,MS)的其他组分如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糖代谢紊乱等密切相关,原发性HUA已成为MS的重要组分之一,而MS是指以胰岛素抵抗 (insulin resistance,IR)为中心环节的一组代谢紊乱疾病。
近期有研究表明HUA可能为MS的独立危险因子,并可能为始动因素,其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本文就HUA与IR的相关性及机制进行综述。
1.1 HUA的发生机制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主要由细胞代谢分解的核酸和其他嘌呤类化合物以及食物中的嘌呤经酶的作用分解而来。
在黄嘌呤酶的作用下,次黄嘌呤氧化为黄嘌呤,黄嘌呤继续氧化为尿酸。
目前,国内HUA定义为男性血尿酸>420 μmol/L,女性>360 μmol/L。
1.1.1 尿酸生成过多摄入过多高嘌呤食物,如肉类、海鲜及酒精,或因嘌呤代谢酶缺陷而导致尿酸生成过多。
酶缺陷的可能部位有:1-焦磷糖 (PRPP)合成酶活性增高,使PRPP生成增多;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转移酶的活性增高,对PRPP的亲和力增强,降低对嘌呤核苷酸负反馈作用的敏感性;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部分缺乏,使鸟嘌呤转变为鸟嘌呤核苷酸及次黄嘌呤核苷酸减少,以致对嘌呤代谢的负反馈作用减弱;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增加,加速次黄嘌呤转变为黄嘌呤,黄嘌呤转变为尿酸。
尿酸代谢途径、高尿酸血症危害、痛风患者到控制高尿酸血症方法、血尿酸控制目标及常见诊疗问题当血尿酸超过其在血液或组织液中的饱和度可在关节局部形成尿酸钠晶体并沉积,诱发局部炎症反应和组织破坏,即痛风。
尿酸代谢途径尿酸是人体内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产物,嘌呤核苷酸 80% 由人体细胞代谢产生,20% 从食物中获得。
嘌呤经肝脏氧化代谢变成尿酸,由肾脏和肠道及皮肤汗腺等排出。
正常情况下人体肾脏能够排出尿酸而维持尿酸在血液中的正常浓度水平,如果体内尿酸产生过多来不及排泄或者尿酸排泄机制退化就会导致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为:无论男女非同日 2 次测定空腹血清尿酸水平,当血清尿酸水平 > 420 μmol/L(约 7 mg/dL)时即为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危害高尿酸血症最大的危害是痛风,痛风患病率随着血尿酸水平的升高而升高,痛风包括痛风性关节炎及痛风石。
血清尿酸 < 360 μmol/L、360 ~ 479 μmol/L 和 > 480 μmol/L 时,痛风的患病率分别为 1.3%、3.2% 和 17.6%。
一项随访 2 ~ 10 年的研究显示,血尿酸 > 360 μmol/L 时,87.5% 患者出现膝关节液尿酸盐结晶,而当血尿酸≤ 360 μmol/L 时,只有 43.8% 的患者出现。
此外过多的尿酸及伴随产生的尿酸盐都主要经过肾脏排泄,这些尿酸盐在肾脏沉积可直接导致急慢性尿酸性肾病和尿酸性肾结石,损害肾脏。
而且大量研究显示高尿酸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中高尿酸检出率也增高,血尿酸每升高 60 μmol/L,冠心病危险性会增加 48%。
可见,高尿酸会带来全身多系统的危害。
控制高尿酸血症方法(1)调整生活方式。
调整生活方式有助于高尿酸血症的预防和治疗。
包括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和控制体重>> 饮食控制红肉、动物内脏、部分海鲜、浓肉汤等高嘌呤食物及汽水、果汁等高果糖的饮料、酒精均会升高血尿酸,甚至诱发痛风。
胰岛素抵抗是怎么回事20世纪30年代,人们发现,给糖尿病人注射相同剂量的胰岛素,有的病人血糖明显下降,而另一些病人则效果不明显;50年代Yallow等使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测定血浆胰岛素浓度,发现血浆胰岛素水平较低的病人胰岛素敏感性较高,而血浆胰岛素较高的人对胰岛素不敏感,由此提出了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的概念。
胰岛素抵抗就是指各种原因使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机体代偿性的分泌过多胰岛素产生高胰岛素血症,以维持血糖的稳定。
疾病分期根据胰岛素剂量反应曲线,可以看出,胰岛素抵抗有三种形式:(1)单纯曲线右移,表示胰岛素的效应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减低,需要增加胰岛素的剂量才能达到最大反应。
(2)单纯曲线高度降低,增加胰岛素的剂量也不能达到最大的反应高度,这提示靶器官对胰岛素的反应性降低。
(3)同时伴有曲线右移及曲线最大高度的降低,表明胰岛素敏感性和反应性均降低。
1988年Reaven提出了X综合征的概念,这种综合征包括摄取葡萄糖刺激产生胰岛素抵抗、葡萄糖耐量低减、高胰岛素血症、极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及胆固醇水平减低、高血压、冠心病。
1995年,stern提出了"共同土壤学说",认为胰岛素抵抗是上述代谢异常的共同的危险因素,胰岛素抵抗是高血压、向心性肥胖、血脂异常、糖代谢紊乱同时并存和共同联系的基础。
1998年7月WHO将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定义为:①胰岛素抵抗;②糖耐量异常;③血压≥160/90mmHg;④甘油三酯≥1.7mmol/L,高密度脂蛋白L;⑤向心性肥胖;⑥体重指数BMI>30kg/m2;⑦腰臀比,男性>0.9,女性>0.85;⑧高尿酸血症;⑨微量白蛋白尿。
一个个体存在糖尿病或糖耐量减退及或胰岛素抵抗,并同时具有2项以上组合,可定义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
有报道,一些炎症介质和胰岛素敏感性有相关关系的如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等,在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脂血症个体,CRP 水平明显增高,也就是说CRP和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一些组成成分相关,由于CRP是炎症标记物,所以有人提出,由于体内的慢性炎症也是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一部分,对于2型糖尿病的发展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一、高尿酸血症概述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系指血清尿酸,男性(和绝经期女性)>420μmol/L(7.0mg/dl),女性(绝经前)>357 μmol/L(6.0mg/dl);可以通过公式μmol/L×0.0168=mg/dl来换算。
我国高尿酸血症发病率显著增加。
国内随着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和饮食结构改变,蛋白质、富有嘌呤食物和富含果糖,饮酒特别啤酒的饮食增加。
高尿酸血症正在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新危险因素”。
1999年我国男性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17.7%、女性为10.8%,分别是1980年的12倍和8倍,并仍在继续上升;2004年我国山东沿海地区流行病调查,高尿酸血症发病率为23.1%;1998年上海黄浦区调查显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在男女人群中分别为14.2%和7.1%。
高尿酸血症可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多种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损伤。
高尿酸血症造成肾损害,称之尿酸肾病。
包括急性尿酸肾病、慢性尿酸盐肾病、尿酸结石等;还可与胰岛素抵抗、IGT、肥胖、高脂血症等因素发挥协同作用,促进、加重动脉粥样硬化、促进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人体尿酸来源有两条途径:第一是内源性,由体内核蛋白分解代谢产生,约占总量80%。
第二是外源性,由摄入的富含嘌呤食物分解代谢产生。
尿酸1/3经肠道、2/3经肾脏排泄。
尿酸清除减少或者内源性产生过多都可以产生高尿酸血症,尿酸及其盐类沉积于肾脏导致尿酸肾病。
高尿酸血症的发生主要与嘌呤代谢异常有关,其具体的发病机理如何?二、高尿酸血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嘌呤是核酸的主要组成成分,主要为内源性体内核酸分解代谢而产生,小部分由外源性富有核酸的食物分解而来。
因人类缺乏尿酸酶,故尿酸是人类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
无论是尿酸肾清除减少,或(和)尿酸内源性产生过多或摄入过多所致均可引起高尿酸血症,尿酸及其盐类沉积于肾脏导致尿酸肾病。
尿酸分子量为168,PK(解离常数)为5.4,在血液中以尿酸单盐形式存在。
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及其防治
谭吾源
【期刊名称】《浙江临床医学》
【年(卷),期】1999(001)003
【摘要】胰岛素抵抗(IR)是指垒身性胰岛素感受性下降的一种状态,使正常浓度的胰岛素不能发挥其相应的效应。
胰岛素抵抗综合征(IRS)又称代谢综合征,包括(1)胰岛素的外周抵抗——即胰岛素的靶组织,对胰岛素刺激葡萄糖摄取的抵抗;(2)高胰岛素血症;(3)IGT及糖尿病(DM)尤其是2型DM;(4)原发性高血压;(5)血脂质异常。
以后,又发现肥胖(特别是中心型肥胖).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尿酸血症、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增高、微量自蛋自尿以及多囊卵巢综合征及女性其他原因所致雄性激素增高等,也与本综合征有关。
【总页数】1页(P174)
【作者】谭吾源
【作者单位】浙江省萧山市第一人民医院,3112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
【相关文献】
1.脂连素在胰岛素抵抗综合征防治中的作用 [J], 陈频;徐向进
2.代谢相关疾病(胰岛素抵抗综合征)防治新进展 [J], 李秀钧
3.1例B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J], 郁晶;孙丽凯
4.代谢相关疾病(胰岛素抵抗综合征)防治新进展 [J], 李秀钧
5.胰岛素抵抗综合征能防治吗 [J], 金仲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尿酸血症(Hyperurikamie)1 概况1.1 定义当尿酸生成增加或排泄减少时形成高血尿酸,当血清中尿酸浓度C男性>420μmol/L,临床上痛风或尿酸性肾病时称之为高尿酸血症。
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
尿酸是核酸代谢的产物,尿酸在血中溶解饱和度有限,最大溶解饱和度为416μmol/L,超过此浓度即会出现结晶,沉积下来,男性>380μmol/L,女性>300μmol/L就称为高尿酸血症。
尿酸大约25%经消化道排泄,其余经过肾脏。
在肾脏的排泄情况大致如下:①血注保尿酸通过肾小球几乎100%被滤过;②98%~100%的滤过尿酸在近端肾小管被重吸收;③肾小管主动分泌尿酸至肾小管腔;④分泌的尿酸部分被重吸收入小管周围血液。
通过这种分泌-重吸收反复循环最后经尿排出的尿酸,仅及肾小球滤过6%~10%,而尿酸排出量的多少,则受肾小管分泌及再吸收过程所调节。
影响尿酸排泄和血尿酸水平的因素很多,如嘌呤代谢和尿酸合成酶的活性,肾脏滤过及主动转换功能、药物、饮食结构,多种全身性疾患。
西方发达国家和大约20%左右人口有高发性高尿酸血症,常见于恶性肿瘤疾病,细胞毒性药物化疗时期,细胞破坏增加,核酸分解增多,尿酸合成相应增加。
服用某些药物,如利尿剂,促进肾小管对尿酸重吸收的作用(利尿后细胞外液容量下降,重吸收作用普遍增强),从而抑制了尿酸排泄。
高原酸血症常与某些代谢紊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超重、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并存。
少数高尿酸血症患者是因为酶的异常,影响了嘌呤代谢。
高尿酸血症常无症状,但可并发痛风、尿路结石、痛风肾病,并发症的危险与高尿酸血症的程度、时间有关。
1.2 概况随着经济的发展、营养过剩增加,导致代谢性疾病明显增多,脂代谢障碍、高尿质血症、痛风增加。
2 兼症模式与辨证关系2.1 模式2.2辨证关系,从分类看关系2.2.1 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由原因不明或遗传缺陷导致,如:①肾小管尿酸排泄障碍(约占99%);②由于嘌呤代谢酶缺陷引起内源性尿酸合成增多(约占1%)。
高尿酸血症的健康指导【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呈年轻化。
如果不进行生活方式的千预和有效的健康教育,会导致患高尿酸血症的人数越来越多,血尿酸也会持续增高,轻者痛风,重者会发生肾功能衰竭。
这其中饮酒和高蛋白食物地过度摄取是导致高尿酸血症的主因。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健康教育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 HUA)是一种常见的生化异常,由尿酸盐生成过量和(或)肾脏尿酸排泄减少,或两者共同存在而引起。
由于受地城、民族、饮食习惯的影响,高尿酸血症发病率差异较大。
近10 年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不同地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存在较大的差别,为 5.46%~19.30%,其中男性为9.2%~26.2%,女性为0.7% ~10.5%。
临床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前者多由先天性嘌呤代谢异常所致,常与肥胖、糖脂代谢紊乱、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等聚集发生有关,后者则由其他疾病、药物、膳食产品或毒業引起的尿酸盐生成过量或肾脏清除减少所致。
积极开展患者健康医学教育,提高患者防病治病的意识,提高治疗依从性,有利于行为方式的干预,有利于疾病控制。
1、高尿酸血症的危害1.1导致关节的组织纤维化,甚至坏死。
尿酸高引起的这种危害主要在于尿酸随着血液进入人体的关节软组织中,导致尿酸盐的沉淀,引起关节出现病态现象,临床中较为严重的尿酸高患者基本上都会出现关节活动能力下降,骨骼出现程度不一的纤维化,同时还具有容易引起骨折这种现象。
1·2导致痛风病的出现。
无症状期的痛风病就是血尿酸高症,可以说只要有痛风病,血尿酸肯定处于偏高现象。
研究表明,当因尿酸高的原因引起痛风病发作的时候,患者都会出现关节麻木,到疼痛剧烈,肿胀,皮肤发热,暗红等明显不适应症的出现。
1.3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尿酸高最为严重的危害就是对患者的肾功能有很大的损伤,长时间处于血尿酸偏高状态的患者肾功能会慢慢下降,直至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