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浅论
- 格式:pdf
- 大小:288.26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衔接方法作者:张涛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06期摘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一般局限于基础性知识的学习,而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则侧重于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老师和高中语文老师的教学方式不相同,两者间相互不熟悉对方的教学情况,自然会出现教学衔接的问题。
因此,语文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要重视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衔接问题,有效提高阅读教与学的质量。
本文笔者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衔接方法进行了阐述,以期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能有所借鉴。
关键词: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衔接;阅读能力;策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相衔接”。
而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阅读教学,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主要是阅读教学的衔接。
可见,对当前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知,高中阶段学生直接面临着高考,自然会有较大的心理压力,再加上学生刚进入高中学习阶段,会感觉高中语文学习难度增大,特别对于那些依靠听课、反复复习取得高分数的学生而言,他们会感觉自己无论是学习能力还是阅读能力,都无法跟上高中老师教学的节奏,就会出现学习兴趣下降的现象。
所以如何合理的对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衔接,已成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高中新生语文阅读的现状分析1.高一新生语文阅读现状分析根据对高一新生语文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一新生阅读中存在三大问题:第一,阅读没有方向。
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并不具备选购书籍与选择电视节目的能力,当他们想要看书或者电视节目时,总是出现无所适从的现象。
学生们的课外阅读大部分依靠电视剧、电影等,很少接触作品原著,更没有深入阅读的意识。
第二,没有阅读的能力。
当前的学生课外阅读时间较少,除了老师要求阅读书的名著外,学生很少自己主动购买语文刊物,这样学生既缺乏语文素材,又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然阅读能力薄弱。
浅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性学习实施策略高中语文阅读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和能力,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本文将从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性、参与方式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谈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自主性学习实施策略。
教师引导是实施自主性学习的关键。
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资源和指导。
首先,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如名著、报纸杂志、网络文章等,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阅读需求。
其次,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组织不同形式的阅读活动,如读书俱乐部、阅读分享会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热情。
此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各种阅读策略,如预测、推理、概括等,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的主动性是实施自主性学习的基础。
学生应具备独立思考、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首先,学生应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积极寻找和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主动启发自己的思考和提出问题。
其次,学生要学会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形成自己的阅读笔记和阅读思维导图,以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种文学社团或参与文学创作,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参与方式的多样化是实现自主性学习的重要手段。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性,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体会。
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竞赛、创意阅读项目、学科研究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开展网上阅读、文献检索和学习资源调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评价方式的改革是实现自主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程度,缺乏对学生实际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评价。
浅论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的教学方法摘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而这些,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又有多少教师落实呢!如何行之有效开展研究性阅读教学,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140—01一、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的必要性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带有研究问题性质的学习活动。
归纳起来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指学科教学中的研习活动,强调学生要探究、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是指一种专题式的研究学习活动,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在开放的情况下,多渠道获取知识,并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一种项目学习活动。
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活动时,要从发现问题着手,通过问题的分析、挖掘,形成课题,经过研究性学习,完成对课题的研究,得出结论。
新课程注重阅读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的个性化发挥以及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之间的有机联系,而研究性阅读的最基本特征恰恰与新课程倡导的这些理念不谋而合,研究性阅读教学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阅读为基础,使学生不再处于等待状态,而是“在做中学”,动态地主动探求对文章的多重解读,初步形成多维的立体的文章解读思维,而这些恰恰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导向。
因此,研究性阅读是贯彻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的重要方式,是应对语文高考考纲的重要手段。
研究性阅读所倡导的方法与理念是科学应对高考开放式考题的有效方法,在平时极力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是帮助考生达到这种水平的有效措施。
二、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的教学方法(一)精耕细作读文章由于过去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把一篇美不胜收的文章拆卸成枯燥的字词句的组合。
本应最受学生欢迎的阅读课成为最乏味的机械训练。
针对这个,我们往往让学生把目光集中在对课文形式的考察,对作品的深入研读,以真正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解析力。
浅论语文阅读课教学的三个“维度”“教书是一门学问。
语文阅读课教学是一门大学问。
”对于语文阅读教学,不少语文教学工作者都感到困惑,甚至有不少人有过这样的疑问:语文阅读课究竟该如何教?一直以来,对于这个问题,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方法林林总总,答案不一而足,却未见最佳方法。
笔者也想结合自己阅读教学的点滴经验与思考,凑凑热闹,唠叨唠叨,以就教于大家。
第一个“维度”:正确把握阅读教学的根本,还原阅读教学的本质,让阅读教学回归本位台湾教育研究院教授、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吴敏而教授在研究大陆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后,严肃地指出:目前,大陆的语文阅读教学,更多的还是传统模式的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对一篇文本或者一本书的导读,而且更多的是囿于知识的传授或者解读。
他进而指出,这种教学,只能教给学生知识,但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我们不得不承认,吴教授的观点直接揭示了我们目前的阅读教学现状,也戳到了我们当前阅读教学的痛处。
任何文本,作者在创作之时,根本没有为读者预设阅读目标和阅读重点。
作为读者,我们也不可能按照某些既定的框架去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因此,读者只能从文本中去获取我们需要的资讯,去获取阅读带来的情感体验,去建构属于读者的阅读意义。
从这个层面来讲,语文阅读教学就应该立足根本,就应该回归阅读教学的本位,让读者通过阅读获得的资讯去感悟和建构自己的阅读收获,甚至去超越作者当初的构思或意图。
相反,倘若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之初,就预设众多的诸如词呀字呀的死框框,而让读者远离“获得概念并充实概念”这一阅读的根本,毋庸讳言,这样的阅读教学是不够成功的,甚至是失败的。
我们由此可以这样建构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第一个认识:语文阅读教学,不是教文本,而是教学生学会阅读;不是教学生知识,而是教学生如何提取信息。
换言之,语文阅读教学不是知识传授的根本途径,而是教学生如何提取有效信息的有效手段。
正确把握阅读教学的根本,还原阅读教学的本质,让阅读教学回归本位,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第一个“维度”。
刍议新课程环境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本文围绕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展开,首先写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其次,重点讲述在了高中阅读教学中的方法。
标签:新课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育中,阅读一直受到学校的广泛关注和重视,阅读本身来说是一件利处较多的学习方式。
在阅读中学生能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自身的书卷气。
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文功底。
阅读能让学生的气质逐渐变得高尚,“腹有诗书气自华”便是由此而来,所以在新课改下依然要重视高中阅读教育,让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在阅读中得到提高。
1 明确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让学生进行阅读,并不是要求学生漫无目的的阅读,部分学生会借此而阅读一些低水平的书籍。
这样便起不到让学生进行阅读的效果。
学生在阅读方法上的不同带给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不同的,如果不对学生加以强调阅读的方向和目标,学生的阅读效果可能不会太好。
而明确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则能让学生有方向的进行阅读,增加认识水平和语文涵养。
总而言之阅读的方式各种各样,而选择适合学生的是十分重要的。
在整本书的阅读上,学生应用分段阅读,无论哪种阅读方法都是不能在短时间内就阅读完的,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合理的分配。
大部分学生对阅读能力的认知不够深刻,在他们的认知中,阅读能力就是能读懂句子的意思,其实不然,阅读能力是指学生对于一篇写作有自己的见解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作者的逻辑思路。
2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和途径2.1适宜的阅读方法阅读方法包括纵向阅读、横向阅读等等,每个人适合的阅读方法可能都存在差异。
对于在整本书的阅读上,部分学生没有耐心去读完,往往会半途而废。
这时,就能体现出来学生在阅读方法上的不同,有些学生注重阅读效率,自然也有注重阅读速度的。
不同的阅读方法带给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不同的,注重阅读效率的学生在学习上一般都会比注意速度的学生取得的成绩好点。
在阅读整本书时,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去尝试,去得到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浅论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深入,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已经被利用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抓住学生学习的特点。
本文主要阐述在高中语文中个性化阅读需要注意的问题、个性化阅读对高中语文老师的要求。
关键词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在高中语文中施行个性化的阅读模式,主要是为了塑造学生的性格,增进他们的情感交流,接受语文知识文化的熏陶,使他们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努力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从各个方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因此,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就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进而,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一、高中语文中个性化阅读需要注意的问题高中语文中个性化阅读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在高中语文中利用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应该从高中语文课本的基础知识学期,要按照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来进行学习,对课本的知识要有所了解。
(2)高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要能够明白课本中内容呈现的多元化,同时要理解每篇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要注重情感因素,正确理解课本中的内容,并且能够读懂作者的意图。
(3)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掌握自己所阅读的作品的作家的具体介绍,和作家的成长经历,以及生活背景。
同时还要掌握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是怎样对文章进行构思的,通过阅读,在加上学生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有个总体的感受。
只有学生熟读语文课本中的知识,才能锻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精神。
(4)在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些高中语文老师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没有浓厚的阅读兴趣,觉得干巴巴的阅读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这样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然而,有的学生不听老师的话,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阅读,学生在下面开始东张西望,认为阅读的过程非常枯燥,这样,就使许多学生不愿意学习语文课程。
(5)与以往的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不同,现在的高中语文课堂的气氛是比较活跃的额,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逐渐适应了现代教育改革的步伐。
浅论阅读教学课型设计阅读教学课型设计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和教学目标,有目的地安排教学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浅论阅读教学课型设计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
一、阅读教学课型设计的重要性阅读是学习的基础,也是一种重要的语言技能。
阅读教学课型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合理的课型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增强他们主动参与的意愿。
2. 提高阅读效果:通过科学的教学课型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
3. 促进语言实际运用:阅读教学课型设计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际运用,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阅读教学课型设计的具体方法1. 预读环节:在课堂开始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标题、揣摩标题等方式,预测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快速阅读环节:通过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和结构,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3. 细读理解环节:指导学生逐段细读,掌握文章的细节信息和复杂句式的理解技巧。
4. 反思与讨论环节:让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观点,进行个人思考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5. 写作拓展环节:通过设计写作任务,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三、案例分析以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为例,设计了一个“探索科学奥秘”的教学课型。
1. 预读环节:学生观察文章标题“神奇的水母”,揣摩课文内容,提出关于水母的问题。
2. 快速阅读环节: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全文,了解水母的特点和科学价值。
3. 细读理解环节:学生逐段细读,了解水母的生态环境、繁殖方式等细节信息,并学习相关的科学术语和句式。
4. 反思与讨论环节:学生思考水母的重要性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小组讨论。
5. 写作拓展环节:要求学生以“保护海洋生物”的角度,写一篇小短文,表达对水母保护的意义和建议。
通过以上课型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方法浅论
谭纪萍
【期刊名称】《河南教育(基教版)(上)》
【年(卷),期】2024()2
【摘要】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一学习任务群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个阶段,位居18个学习任务群之首。
因此,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价值与意义,不
容忽视。
新课标规定,高中各类文本的阅读总量应不低于300万字。
高中阅读指导书目有90种,如何在诸多作品中选取合适的“整本书”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需要教师深入探究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笔者对此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总页数】2页(P45-46)
【作者】谭纪萍
【作者单位】郑州市第一〇六高级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问渠那得清如许少年须读五车书--浅论中学生整本书阅读课程化
2.整本书阅读
教学方法示范设计——以《傅雷家书》选择性阅读专题研讨课为例3.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示范设计——以《傅雷家书》选择性阅读专题研讨课为例4.“整本书阅读”背景下的初中名著阅读教学方法5.做经典阅读的领路人——《论语》整本书
阅读教学方法初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浅论
发表时间:2011-07-27T17:07:38.983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6月上供稿作者:李建华[导读] 从本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社会各界对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不断进行着反思和总结。
李建华河南固始永和高级中学,河南固始 465200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0000-01 从本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社会各界对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不断进行着反思和总结。
最后得到的结论几乎都是:中学语文教学存在“少、慢、差、费”的弱点。
关键在于忽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忽视学生对文本主动、自主的阅读。
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压制了学生的创造,影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
但是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几个误区:
一是教学目标偏离,即忽视、轻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地位,削弱甚至不尊重这种主体性;
二是教学过程简化,即教师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程序式分析代替学生的个体化的认知过程;
三是教学教法单一,即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文、局限于课堂、偏重于考试,未能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失误直接导致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动摇和削弱,与语文《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建议”第四条“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相背离,影响着语文教育的效果,甚至扼杀学生对语文原本的兴趣。
根据整个高中阅读教学内容,并结合高中三年的教学进度来说,可以从整体上来考虑,具体说来可分三个阶段:
一、个性化阅读
第一阶段适用于高一学年,主要强调阅读的兴趣。
主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进行放开,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阅读对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阅读的兴趣,语文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的阅读。
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迅速阅读的人来,处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顺利些。
”日本石井勋博士说:“阅读能力是任何学习的基础,因为每一门学问都是从阅读书籍开始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我在实际教学中是这样进行得:
1.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从课内阅读来带动课外阅读。
例如在学习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可以再介绍他其它一些作品,甚至还可以介绍美国其他著名作家的作品。
2.可以开展形式多样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可以通过每天语文课的5分钟的口语训练,内容是个人的阅读心得;利用各种节日、班会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读书报告会等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3.努力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师可以在平时要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dner)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告诉我们智力是多方面的,智力的表现形式是各不相同的。
当然说是由着学生“兴趣”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
而是通过这种个性化阅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地自觉地学习打下基础。
二、探究性阅读
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其阅读就不免带有有很强的功利性。
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化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
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化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成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要让学生的视线引导到老师指示的范围上,并要求他们把兴趣爱好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并且要培养学生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尽量使学生阅读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向教学的要求。
并且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
著名学者靳玉乐在《探究教学论》中指出:“探究性学习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
例如在《雅舍》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立足文本,引导探究,然后把握方向,适时引导,最后提示方法,授之以渔。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经历阅读探究过程,从而有效地改变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创造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性阅读,在阅读活动中,解放学生的童真个性,张扬学生的生命活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目的性阅读
第三学年直接为高考服务,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探究性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目的性阅读训练。
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
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并且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尤其是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且使其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
规范阅读和规范答题可以说是高三学年的主要任务。
当然,后两学年也并不排除个性兴趣阅读,最好是能把两者有机合理地结合在一起。
就目的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它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
其基本流程可分四个步骤:
1.明确问题,确立阅读目标。
用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为阅读定向,帮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
2.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
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
3.讨论交流,提高阅读效率。
分小组讨论、研究,教师加以启发引导;
4.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
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评价。
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会很多,师生问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平等协商的讨论;所以,学生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再询问老师的看法并与之讨论;如不同意教师的意见,要进一步质疑,再讨论。
当然,这些程序和方法的实施对老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并且应有很强的驾驭能力、组织协理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自由的教学心态。
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积极探索、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互动合作、注重总结。
有目的性的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牢牢确立教师都应该是教学的配角,学生才是教学的主角。
现在我国的教育正在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自我发展的机会。
在实施《新课标》所倡导的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思想的过程中,我们应端正我们的观念,走出误区,以学生为主体,找到更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的指导,解答他们的困惑,适应新的教学评价。
让他们扬起兴趣的翅膀,翱翔在语文浩瀚的海洋里,到达成功的彼岸。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各位同仁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