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宏治疗顽固性带下病经验介绍
- 格式:pdf
- 大小:67.77 KB
- 文档页数:3
中医药治疗带下病200例作者:田何玉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8年第08期【关键词】:中医药带下治疗【中图分类号】R271.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8)08-0079-01带下病是指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发生异常,或有臭气或伴有其他症状的一种妇科常见疾病。
其病机责之脾虚,肾虚湿热下注等。
临床上可见有白带,黄带和赤带三种。
笔者运用经验方治疗本病200例,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1.1 职业:职员62例,家庭妇女54例,教师32例,学生34例,自由职业者18例。
1.1.2 年龄:20岁4例,21岁~25岁22例;26岁~30岁23例;31岁~36岁54例;36岁~40岁48例;41岁~45岁46例;46岁~50岁3例。
1.1.3 类型宫颈炎患者48例,盆腔炎70例;阴道炎82例。
1.1.4 症状:带下分泌物色白者112例,色黄者26例;黄白相间者38例;赤白相间者24例;带下热臭者62例;腥味者138例;伴有头昏者84例;心悸者54例;腰酸者156例;腹胀痛者30例;发热者28例;食欲不振者14例。
1.2 治疗方法1.2.1 药物组成:炒苍术、白术茯苓、蒲公英、败酱草、鸡冠花。
1.2.2 随症加减带下腥冷色白者,选加荆芥、吴萸、干姜;带下热臭色黄者,加川连、黄柏、炒黄芩;赤带者,加丹皮,赤芍;腰酸者,加杜仲、炒川断、炒狗脊;腰胀痛甚者,加制乳没、丹参、玄胡索、台乌药;头昏心悸者,加制首乌、女贞子、杏仁;体虚者,加党参,炙黄芪;发热者,加金银花,连翘;食欲不振者,加陈皮、砂仁、谷、麦芽;阴痒者,加苦参、蛇床子、黄柏、生百部。
2 结果2.1 疗效标准痊愈:带下分泌物消失,体力恢复,妇检炎症消失。
显效:带下分泌物显着减少,其它症状明显减轻,妇检炎症基本消失。
好转:带下分泌物减少,其它症状亦有减轻,妇检炎症较治疗前减轻。
无效:治疗前后之症状及妇科检查均无明显改变。
医案医话doi:10.3969/j.issn.l672-397X.2019.11.0184首常用带下方临床应用验案4则付磊强兰世萍胡晓丹(成都市金牛区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036)关键词带下病;完带汤;易黄汤;止带方;清带汤;验案中图分类号R271.130.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397X(2019)11-0049-03带下病属于中医妇科四大证之一,是女性妇科常见病。
中医学对带下病的记载颇为丰富,有“白沃”“赤沃”“下白物”等名称。
带下病常合并月经不调、不孕、癥瘟等症,如不及时治疗,会造成很多疾患。
完带汤、易黄汤、止带方、清带汤是临床治疗带下病常用的4首方剂,笔者临床运用治疗带下多获得效验,现介绍验案如下。
1完带汤案完带汤出自《傅青主女科》一书,是治疗脾虚肝郁导致的湿浊带下,偏重于白带。
方中人参、山药、白术补脾为君药;苍术燥湿运脾为臣药,白芍柔肝理脾,使肝达而脾土自强;车前子清热利湿;陈皮理气,柴胡、荆芥穗之辛散,配白术升发脾阳,配白芍则疏肝解郁,皆为佐药;使以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肝脾同治,补消升散兼有,共奏补脾疏肝、化湿止带之功。
案1.郭某,女,45岁,已婚。
2018年9月11日初 诊。
主诉:带下量多2年余。
自诉白带多,伴阴道坠胀,妇产科多次检查,服用消炎药(具体不详)后好转,但停药或同房后症状复发,经人介绍来就诊。
刻下:带下量多,质黏稠,色白或淡黄,无异味,伴阴道坠胀感,尿频,大便稀,乏力,时腰酸痛。
既往月经周期规律,无痛经。
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滑。
辨证:脾肾气虚,湿浊下注。
治宜补脾益肾,利湿止带。
方用完带汤加减。
处方:党参30g,炒白术15g,炒苍术15g,山药30g,荧实15g,生龙骨3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升麻6g,车前子15g(包),柴胡10g,白芍20g,补骨脂15g,蒲公英30g。
3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口服。
9月17日二诊:服上药后带下量明显减少,阴道坠胀感减轻,现仍乏力、腰酸痛,前方加炙黄罠30g、赤石脂30g、杜仲15g。
【王幸福:特病专方--治疗带下病专方】
带下病专方
主方:仙鹤草50g 炒苍白术各15g 怀山药30g 海螵蛸30g 白蔹30g 鸡冠花15g
萹蓄12g 茜草15g 忍冬藤15g 车前子12g 水煎服日三次。
主治:妇女各种带下症(阴道炎引起的白带黄带较多)。
功效:健脾祛湿,固精止带。
是方由傅青主完带汤和古方四乌鲗骨一芦茹丸加减而成,对于治疗妇女由于宫颈炎、阴道炎等引起白带异常有很好的疗效,此证中医一般归于脾虚湿盛,注泻于下。
多从健脾益气,升提中气为主,兼治湿毒。
临床方子较多,我运用此方治疗各种带下症一般3-7剂即可收效。
如兼热象明显还可加入连翘、马齿苋、公英等,效果仍佳。
附:四乌鲗骨一芦茹丸出自《黄帝内经·素问》补益方-补血
【别名】乌贼鱼骨丸、乌鱼骨丸
【处方】乌鲗骨 4份;芦茹 1份
【功能主治】益精补血,止血化瘀。
治血枯。
胸胁支满,不思饮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鼻流清涕,先唾血,四肢清冷,头晕目眩,二便出血,月事渐少以至经闭。
【方解】本方治证为肝肾精血亏损所致,方中乌鲗骨补肾益精,收敛止血,并可通血脉,治女子血闭;芦茹活血通经,治女子经水不通;麻雀卵能益精血,调冲任;鲍鱼汁养肝化瘀。
组合成方,共奏益精补血,止血化瘀之效。
【用法】每服5丸,空腹时用鲍鱼汁送服。
学家传腹背推拿绝技走遍各地都需要[山西]王伟随着社会发展、环境的污染、食品添加剂、加上生活压力、体力透支造成大多人身体出现亚健康等各种问题。
作为我们普通百姓,当前都感到两大难,一是没有发展项目挣钱难,二是没有钱看病难。
好多人等到病重时才去找医生,到时花的更多还不一定能治好,甚至钱光病耽误,非常的痛苦。
绿色养生理疗因成本低,无毒副作用,见效快,未病先治不药而愈的特点,任何年代与时期、无论富人、穷人、大人、小孩都离不开健康和保养,养生理疗发展前景远大,是一个阳光灿烂永不淘汰的绿色健康养生事业。
中医理疗师王国平的父亲王老医生是上个世纪60年代山西运城盐湖一带有名的土医生,在周边几十里内无人不知。
不管大人小孩,头痛脑热、腰腿颈肩难受、小儿感冒拉肚子,就连政府机关的很多领导也前来找王老医生治疗,王老医生都会热情认真帮助治疗,对一些常见病,经王老医生腹背推拿后很快好转。
尤其是腰腿脖子痛者,有的当场见效,立竿见影,一般做三次就好。
王老医生经常教育家人说咱们都是普通百姓出身,对于部分经济紧张、看病困难的乡亲,我们用家传手法给人治疗乃举手之劳,有钱给治,没钱也给治。
换位思考都不容易,要积德行善,多做好事。
王老因人品好手法独特,每天上门的人络绎不绝,门庭若市。
自幼王国平理疗师在父亲为民治病救人的耳濡目染熏陶下,加上父亲亲手传授,也掌握了腹背推拿的要领绝技。
王国平老师青年时响应国家号召参军离开父亲,后又转业在地方事业单位工作。
在部队和单位,利用自己家传手法在闲余时间为别人做理疗。
经常受到领导和同事的好评和尊重,但因在职工作不能专业。
退休后不再担任领导和其他工作,每天找王老师的人很多,王老师现已60多岁,年龄已大,感到力不从心,又不愿意把家传绝技失传于世。
经过再三思考王老师决定把家传腹背推拿绝技授于热爱养生事业的有志爱好者和想发展事业而没有项目的人,找一条创业之路,让此技术在各地生根开花,为社会做贡献。
王老师不以盈利为目的,凡来学习者仅收适当培训服务所需的成本费2000元,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每个学员。
王永宏治疗顽固性带下病经验介绍宋琼; 陆春艳; 汤莉; 王永宏【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9(034)015【总页数】3页(P2309-2311)【关键词】带下病; 名医经验; 王永宏; 中医药疗法【作者】宋琼; 陆春艳; 汤莉; 王永宏【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 长沙学院生物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22【正文语种】中文俗话云“十女九带”,带下病在女性的一生中极为常见,属于西医“阴道炎”“盆腔炎”“宫颈炎”“宫颈糜烂”等疾病范畴,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1]。
多数患者因此病“无疼痛之苦”而不予重视,但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往往缠绵日久不愈,或反复发作,日积月累,“却有暗耗之害”,给女性生活甚至生育带来严重影响。
王永宏教授师从首届国医大师班秀文,为湖南省中医妇科界知名中医,从事中医妇科临床与教学30余年,对于妇科疾病的诊治有独到的见解,药简效佳,余有幸跟师临诊,受益匪浅,现将导师治疗顽固性带下病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多端祛湿为主历代医家对带下病病因病机的阐述多不胜数,致病因素或寒湿、或湿热、或湿毒;或虚、或实、或虚实夹杂;或从内生,责之于脏腑功能失调,或自外受,归因于外界湿毒秽浊内侵;总而言之,均是由于水谷之精微不能正常上布施化,反下陷为湿,停滞胞宫,损伤冲任,发为带下。
病因虽多,但着眼点在于“湿”,故“祛湿法”贯穿于带下病辨证治疗的始终,祛湿虽有燥湿、利湿、化湿、渗湿、汗湿、泄湿、逐湿之分[2],导师认为,祛湿最重要的在于温化和清利。
温化即温肾健脾以化湿,脾属于中土,脾气散精,有运化水湿的作用,脾气受损则运化失职;肾属于下焦水脏,主津液,亦为水液代谢的主要脏器之一,肾阳虚损,则气化失常,水气内聚而成湿;肾气不固,则封藏失职,水湿下注而成带。
温肾健脾,则脾气壮旺,饮食之精华,生气血而不生带,肾阳温煦全身脏腑形体官窍, 促进精血津液运行输布,水湿运化正常,则带下自止。
王永宏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排卵障碍性不孕经验
李怡欣;李盼盼;王永宏
【期刊名称】《陕西中医》
【年(卷),期】2022(43)5
【摘要】介绍王永宏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所致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经验。
王永宏教授认为PCOS所致排卵障碍性不孕多由虚、痰、湿所致,其人脾肾素虚,水湿内停难化,聚而成痰,阻滞冲任、胞宫,不通不畅,受盛无源。
故本病之病机关键全在肾-天癸-冲任-胞宫轴之中断,卵泡难以成熟,不能摄精种子,治疗应以“通轴助卵”
为重,以“排卵”为目的。
王永宏教授针对导致胞脉闭阻的病因,善用自拟女更康方
激巢助卵,强调分时而治,非经期与二陈汤共用使痰湿得化;经期加用紫河车,益气养血活血、温补肾精,并嘱患者改善生活方式,以达到促排助孕之目的。
于临床应用多年,疗效颇丰,后附典型医案以验证。
【总页数】5页(P636-639)
【作者】李怡欣;李盼盼;王永宏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沙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11.75
【相关文献】
1.王希浩教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经验
2.刘春甫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证经验
3.丁彩飞治疗排卵障碍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不孕经验
4.王
永宏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不孕验案举隅5.王琪教授治疗肾阳虚型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经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晋王氏妇科灌肠治疗带下病的临证经验刘磊;常珍珍【期刊名称】《中国民间疗法》【年(卷),期】2016(024)008【总页数】1页(P32)【作者】刘磊;常珍珍【作者单位】山西省晋中市中医院,030006;山西省晋中市中医院,030006【正文语种】中文女性阴道内流出的分泌物超过正常生理量,同时出现色、质、气味异常,并伴有全身及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过多。
带下病过多有炎症性和非炎症性之别。
炎症性带下一般由细菌性、滴虫性、霉菌性和支原体、解脲支原体等感染所致,另外,宫颈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等疾病也可以出现带下过多。
非炎症性带下过多与内分泌失调和精神因素有关。
本病在临床上具有缠绵、易反复发作的特点。
王氏妇科对带下过多的认识王氏妇科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为热毒蕴结,气滞血瘀,湿热下注,可因外感六淫邪气,日久化火成毒,或转成其他证型迁延失治转成湿毒者;或因经行产后胞室空虚,经行不洁,生产不慎,湿毒热邪乘虚侵犯阴器胞宫,热毒瘀结于任脉,浊液下流成为湿毒带下病。
女性以肝为本,生性敏感,易于肝气郁滞,亦可因情志不畅,肝郁化火,克犯脾土而致肝热脾湿;或恣食肥甘厚味,脾失健运,而致湿浊内生,久而化热,湿热之邪互结于下焦,而致带下病;或湿热之邪累及肝经出现肝经湿热,湿热下注伤及任、带二脉成为湿热带下病。
从治疗方面,带下病者虽余热未清,或残有热毒,但热势不重,瘀滞与湿邪共存,治以清热利湿化瘀,瘀结日久,酌以软坚散结;慢性者病程长,缠绵难愈,若见气血耗伤,正气不足而虚实错杂者,治疗宜针对其少腹瘀结,正气不足之候,予以扶正祛邪,补气化瘀散结,并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因其常导致输卵管阻塞、宫外孕或不孕症,宜及早诊治。
病案举例患者,女,52岁,初诊日期2014年10月27日。
主诉:带下量多伴腰困1年,加重1个月。
现病史:患者自诉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时有异味,伴腰困反复发作1年,近1个月无明显诱因上述症状加重。
现症见:小腹憋胀不适,腰酸困,带下量多,色黄,质黏稠,有异味,胸闷痞满,纳呆,口干口苦,小便时有发黄,大便不成形,黏滞不爽,舌红苔黄腻边有齿痕,脉弦数。
中药治疗带下病经验作者:刘子英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3年第46期《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学》中对“带下病”是这样定义的:带下绵绵不断,量多腥臭,色泽异常,并伴有全身症状者,称“带下病”。
带下异常很容易被患者发现,且症状可以忍受,因此患者往往自行服用中成药物和抗生素。
事实上,带下病在中医妇科学上有严格的分型,这就要求因证立方,辨证施治。
带下病的分型正常女性阴道内均有少量白色无臭味的分泌物,这種分泌物大多来自宫颈腺体,部分由子宫内膜分泌或由阴道黏膜渗出,其物理、化学性质及分泌量均有明显的周期性改变,并受卵巢激素的影响,称为白带。
受体内雌激素的影响,带下量在月经干净后减少,排卵期增加,排卵后受孕激素的影响量也会减少。
妊娠期带下也较多,此即《沈氏辑要笺正》引王孟英所说:“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
”所以,经期前后、排卵期、妊娠期的带下量变化无其他伴随症状时是不需要治疗的。
带下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通常被广大女性所熟知的是狭义的带下病,即指妇女阴道内流出的黏腻或清稀的液体异常。
临床上以带下明显增多常见。
带下病的病机主要是由于湿邪影响任、带二脉,以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所形成,湿邪又有内、外之别,外湿一般指外感湿邪,内湿一般指脾虚失运,肾虚失固。
所以,临床上一般会将带下病分成脾虚、肾虚和湿浊。
带下病的辨证治疗带下病的辨证要点在于辨别白带的量、色、质和气味。
一般来说色深、质黏稠、异味较大者多属实、属热;色淡、质稀、有腥味者多属虚、属寒。
分型不同治则不同,湿浊者宜利,偏热者宜清,脾肾两虚者则以补脾肾为主。
脾虚型:健脾益气、升阳除湿脾虚型表现为带下色白或淡黄、质黏稠、量多,面色胱白或萎黄,四肢不温,精神疲倦,纳少便溏。
舌淡苔白或腻,边有齿痕,脉缓弱。
方用完带汤加减:党参9g,白术10g,怀山药12g,苍术9g,陈皮6g,柴胡9g,炒荆芥6g,车前子(包煎)9g,茯苓10g,薏苡仁12g加减。
常青治疗带下病经验探析郑立宏常青(指导)带下病指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的一种病症,相当于西医的阴道炎、宫颈炎等引起的阴道分泌物异常。
常青教授是浙江省名中医,专长妇科疑难病症的诊治。
现总结常老治疗带下病的经验:1 带下病的病因与病机常老认为,湿邪是带下病的主要病因,有内外之分,肝脾肾功能失调易生内湿,气候潮湿、久居湿地或感受雾露之邪以致外感湿邪;带下病的主要病机为湿邪伤及任带二脉。
张锡纯云:“带下为冲任之证,而名为带者,盖以奇经带脉,原主约束诸脉,冲任有滑脱之疾,责在带脉不能约束,故名为带也。
”治疗上多采用健脾升阳除湿、温肾培元、滋肾益阴、清利湿热、清热解毒等方法,常获良效。
2 常氏用药特色常老根据带下色、质、气味不同,将带下异常所致疾病分为黄带、绿带、赤带、臭带。
黄带多为脾虚失运,湿邪内生,郁久化热,流注下焦,多表现为阴道内流出黄色脓涕样分泌物,常伴带下异味,外阴瘙痒,小腹疼痛,脘闷不适,舌红苔黄腻,脉濡滑,多见于阴道炎、宫颈炎等生殖道炎症。
治疗上常老主张清热与利湿并行,通过健脾化湿,因势利导,湿邪外出,热邪则无所托,热邪既解,湿邪则无所依,常用方如下:苍术30g,炒白术60g,茯苓60g,厚朴花30g,海螵蛸30g,生薏苡仁60g,紫苏梗15g,土茯苓30g,车前子30g(包煎)。
小腹疼痛者加红藤、川楝子;便溏者加地锦草、补骨脂、白头翁;畏寒乏力者加仙灵脾、怀牛膝、黄芪;腰痛明显者加仙灵脾、杜仲等;纳差者加炒麦芽、焦六曲等。
绿带主要表现为阴道内流出青绿色而臭秽的液体,可见于滴虫性阴道炎所致白带异常。
中医认为,色青入肝木,此类带下多为肝经湿热所致,肝郁日久化热,复感湿邪,湿热循肝经下注,发为绿带。
常老主张治疗宜疏肝理气、清化湿热,方药如下:柴胡15g,八月札30g,作者单位:312000 浙江绍兴市中医院中医妇科通信作者:郑立宏,Email:306461048@ 川楝子15g,玫瑰花10g,茵陈30g,车前子30g(包煎),焦白术30g,鱼腥草60g,生薏苡仁60g。
如何治疗带下病带下的治疗一般从带下的量、色、质、气味异常及兼证辨证论治。
①脾虚带下。
带下量多,色白而清稀,无腥臭,兼见疲倦乏力,胃纳不佳,口淡乏味,面浮肢肿,大便溏薄,舌质淡,脉细弱。
治宜健脾益气、升阳除湿,方用完带汤加减。
②肾虚带下。
带下量多,色白而清稀如水或透明如鸡蛋清,或质黏呈拉丝状,兼见头晕耳鸣,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少腹及阴部有明显冷感,夜尿多,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宜补肾温阳、固任涩带,方用内补丸、桂附止带汤加减。
③湿热带下。
带下量多,色黄或赤或黄绿如脓,质黏稠厚,有臭味,兼见心烦易怒,口苦且腻,大便干结,小便热赤,阴部瘙痒,舌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
治宜清热利湿止滞,方用易黄汤加减。
④湿毒带下。
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或赤白带下,或带下混浊如米泔,臭秽难闻,兼见心烦口干,小便短赤,小腹胀痛,阴部作痒或灼痛。
治宜清热解毒、除湿止带,常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⑤痰湿带下。
带下量多、色白、质黏,兼见胸闷泛恶,纳差,神疲乏力,嗜睡,肢体困重,苔白厚腻,脉濡滑。
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止带,方用渗湿消痰饮加减。
其他方法:①针灸疗法。
取带脉、足三里、三阴交、白环俞、气海、中极等穴。
②耳穴贴敷。
取穴子宫、盆腔、内分泌等。
③滴虫或霉菌引起的带下增多,可选用蛇床子、土茯苓、苦参、白藓皮、野菊花、烟叶丝等煎汤外洗。
带下久治不愈,尤其带下兼见五色,或脓血相杂腥臭秽浊者,或带下色白如豆渣、黄绿如脓或呈肥皂泡状者,应进一步作有关检查,及早明确诊断,便于采取其他治疗方法。
【注意事项】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药物说明书里面有三种标识,一般要注意一下:1.第一种就是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
2.第二种就是慎用,就是药物可以使用,但是要密切关注患者口服药以后的情况,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需要马上停止使用。
3.第三种就是忌用,就是说明药物在此类人群中有明确的不良反应,应该是由医生根据病情给出用药建议。
如果一定需要这种药物,就可以联合其他的能减轻不良反应的药物一起服用。
带下病反复发作半年清热利湿治方*导读:黄某,37岁,工人,1992年4月11日初诊。
带下反复发作半年。
1年来因工作繁忙,家务较多,自觉疲劳不支。
半年来,带下量多,……
黄某,37岁,工人,1992年4月11 日初诊。
带下反复发作半年。
1年来因工作繁忙,家务较多,自觉疲劳不支。
半年来,带下量多,时而色赤不鲜,点滴不净,伴阴痒,经前性急易怒,乳房胀痛,时有阴吹,大便干结,口苦纳呆,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微数。
辨证分析:肝藏血,主疏泄,本例患者带下色赤,伴见性急易怒,乳房胀痛等症,实为肝失疏泄,脾不健运,湿热下注胞宫,带脉失约所为。
肝不能藏血,有泄无藏,故带下色赤,点滴难净。
经将行乃相火内煽易动之时,故肝之郁结愈甚而见性急易怒,乳房胀痛。
口苦纳呆,大便秘结,为阴虚有热之象。
诊断:肝郁带下。
治则:疏肝扶脾,清热利湿。
处方:生地15 克,当归6克,白芍 10克,柴胡6克,土茯苓20克,侧柏叶 lO克,淮山药15克,丹皮6克,忍冬藤 15克,生薏仁15 克,泽泻15克,甘草 6克。
3剂,每曰l 剂,水煎服。
4月15日二诊:药已,情绪稳定,带下减少,阴痒减轻,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1993年6月5 日随访:上药加减.服34剂后,赤带消失,阴吹停止,精神较好,至今 1年未见复发。
名老中医治疗带下病的经验一、病因病机带下病是一种以阴道分泌物增多为主要特征的妇科疾病。
中医认为,带下病的主要病因是湿邪侵袭、脾虚失运、肾气不足等。
其中,湿邪是导致带下病的主要因素,可由外界环境湿邪侵入,或因脾虚失运,水湿内停所致。
此外,肾气不足也会影响带下的分泌和质地。
二、诊断与分类诊断带下病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妇科检查。
在中医看来,带下病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1.湿热型带下:带下色黄,质粘稠,有臭味,伴咽痛口干,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2.脾虚型带下:带下色白,量多,质稀薄,无臭味,伴有肢体倦怠,脘腹胀满,纳少便溏。
3.肾虚型带下:带下色白,量多,质稀薄,无臭味,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
三、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中医治疗带下病的方法主要包括清热利湿、健脾益气、补肾固涩等。
常用药物包括黄柏、苦参、白术、山药、芡实等。
此外,还可以采用针灸、艾灸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四、预防与调护预防带下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过度冲洗阴道。
2.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油腻食物。
3.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过大。
4.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如阴道炎、宫颈炎等。
5.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带下病。
调护方面,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2.饮食宜营养丰富,避免偏食。
3.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4.避免长时间坐卧不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5.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和感染。
6.五、案例分析以下是三个案例分析,展示了名老中医治疗带下病的经验:案例一:患者李女士,35岁,因带下病前来就诊。
中医诊断为湿热型带下,采用清热利湿的中药方剂治疗。
治疗一周后,症状明显改善。
两周后,症状基本消失。
随访三个月无复发。
案例二:患者张女士,40岁,因带下病前来就诊。
中医诊断为脾虚型带下,采用健脾益气的中药方剂治疗。
治疗两周后,症状有所改善。
四周后,症状基本消失。
随访六个月无复发。
案例三:患者王女士,50岁,因带下病前来就诊。
治带下病验案
*导读:病例:患者,女,29岁。
患者于2年前初夏做绝育手术后3个月,外出途中遭受大雨淋湿受凉后.出现小腹及腰骶部坠胀疼痛。
继之出现月……
病例:患者,女,29岁。
患者于2 年前初夏做绝育手术后3个月,外出途中遭受大雨淋湿受凉后.出现小腹及腰骶部坠胀疼痛。
继之出现月经紊乱。
带下增多,黄稠有味。
曾用西药治疗,效果不显。
又按腰痛治疗年余无效。
现带下转为淡黄而稀,量多,每天需2包卫生纸,伴口淡无味,食欲不振,面色萎黄,舌淡,苔薄黄水滑,脉沉细。
辨证:下焦湿热。
处方:茵陈、滑石(包煎)、薏苡仁各 20克,蒲公英、茯苓各10克,甘草、黄柏、白术、川牛膝各6克。
5 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二诊.5剂后腰痛明显减轻。
带下减少 2/3,又在上方基础上加减共进15剂,腰痛消失。
带下恢复正常。
1年后随访一切正常。
点评:本例患者带下异常乃是各种内外致病因素作用于脾胃,脾胃运化水湿功能发生障碍,导致体内湿邪过盛。
治疗宜清热利湿,方用利湿作用较强的茵陈和有利湿通淋作用的滑石相配,使湿邪下归膀胱从小便而出。
用薏苡仁渗湿健脾散精,切断生湿之源,再配甘草泻火解毒。
通过随症加减使湿热之邪所致疾病能很快得到控制。
颜渝翔。
带下病中医诊疗中的治疗案例分享与解析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幼儿相关工作的中医师,我积累了不少关于带下病的诊疗经验。
在此,我想与大家分享几个典型案例,以此为例,解析中医治疗带下病的原理和方法。
案例一:患者张女士,32岁,幼师。
就诊时主诉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异味,伴有腰酸背痛,小便黄赤。
经检查,诊断为湿热下注型带下病。
治疗方法:清热利湿,固涩止带。
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用龙胆草、栀子、黄芩、车前子、泽泻等。
同时,配合外用苦参煎剂坐浴,每日两次。
治疗效果:服药一周后,带下量明显减少,颜色变浅,质地变稀,腰酸背痛症状缓解。
继续治疗一周,诸症消失,病情痊愈。
案例二:患者李女士,29岁,幼儿家庭教师。
就诊时主诉带下量少,色白,质稠,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
经检查,诊断为肾阳虚型带下病。
治疗方法:温阳散寒,固涩止带。
选用右归丸加减,药用肉桂、附子、杜仲、巴戟天、熟地黄等。
同时,配合外用吴茱萸煎剂坐浴,每日两次。
治疗效果:服药一周后,带下量逐渐增多,颜色变浅,质地变稀,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症状明显缓解。
继续治疗一周,诸症消失,病情痊愈。
案例三:患者王女士,35岁,幼儿园园长。
就诊时主诉带下色白,质稀,伴有腹痛,月经不调。
经检查,诊断为寒湿困脾型带下病。
治疗方法:温中散寒,健脾止带。
选用理中丸加减,药用干姜、人参、白术、甘草等。
同时,配合外用良姜煎剂坐浴,每日两次。
治疗效果:服药一周后,带下量减少,颜色变浅,质地变稠,腹痛症状缓解。
继续治疗一周,月经逐渐恢复正常,诸症消失,病情痊愈。
1.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明确带下病的病因病机,从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2.内外结合:中药内服与外用相结合,达到标本同治的效果。
3.温阳散寒:对于寒湿困脾型带下病,应注重温中散寒,健脾止带。
4.清热利湿:对于湿热下注型带下病,应注重清热利湿,固涩止带。
5.调理气血:在治疗过程中,注重调理患者的气血,以促进身体健康。
中医治疗带下病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辨证论治,内外结合,调理气血等方面,能够有效缓解带下病的症状,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从固气利湿汤治疗带下病窥探中医思维作者:徐继跃王堉如罗福兰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1年第02期摘要: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两大基本特点,整体观念中论述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在临床诊疗中,也将整体观贯穿运用于分析病因及施治过程。
辨证论治将症、证、病有机的结合,通过综合分析探求疾病的本质,将辨病与辨证有机的结合,通过治疗“证”和“病”而达到“药到病除”,并引出“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即所谓的“千人一方”、“一人一方”之说。
带下病为妇科常见疾病之一,临床上较为颇见,部分妇女因体质禀赋等因素常反复发作,固气利湿汤为云南省名中医易修珍教授的一经验方,方中集扶正祛邪于一体,临床上用于治疗反复发作的带下病效果显著,现就结合相关病例浅谈该方治疗带下病的中医思维。
关键词: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固气利湿汤;带下病中图分类号:R271.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21)02-0037-03带下病是妇科门诊常见疾病之一,相对于现代医学而言,阴道炎、盆腔炎、宫颈炎等引起的带下异常的疾病均可归为该病的范畴[1]。
部分患者因体质禀赋或生活环境及治疗不彻底等因素,常反复发作,对自身工作、生活都带来严重的影响,故对于带下病的治疗应予以重视,尤其是反复发作的带下病应系统、规范的治疗。
现代医学对于本病的治疗大多以外用药或结合口服抗生素治疗,短期内可迅速改善患者症状,但长期反复发作的阴道炎,多由阴道微生态失衡所致,单纯局部抗生素治疗难以奏效。
中医通过整体调理、辨证论治,紧守其病机,结合患者自身的情况予以中药加减治疗,效果显著,减少其复发,值得推荐。
易修珍教授是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云南省中医妇科学术带头人,从医58年,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独特的治疗思路和丰富的用药经验,对妇科常见、多发及疑难病有其独特的治疗之道。
导师罗福兰教授早期也曾跟随易老学习,对易老的治病用药理念也颇有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