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 格式:pptx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9
~SHANXI WATER RESOURCESI水资源管理原平市水源发用状可续对策高增所(原平市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山西原平034100)[摘要]针对原平市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水污染、地下水超采、采煤排水、水资源供需矛盾等主要问题,提出了 采取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加强用水效率控制、强化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加强煤矿开采水环境影响评价等水资源管 理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关键词]水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对策;原平市[中图分类号]TV213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4-7042(2017) 10-0016-021概况原平市位于山西省北中部,东西长约62 km,南北 宽约58 km,总面积2 550 km2。
地处华北黄土高原,西 临恒山,东倚五台山,中部为忻定盆地,区域地势总体 西北高、东南低。
原平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 降水量为457.3 mm(1956年〜2005年),年平均气温8°C 〜9°C。
境内河流众多,主要河流有滹沱河、阳武河、北 云中河、长乐河、永兴河、同河等。
2水资源状况根据《原平市第二次水资源及开发利用调查评 价》成果显示,原平市1956〜2005年系列多年平均河川 径流量为15 408万m3,地下水资源量为15 211万m3,扣除重复计算量后,水资源总量为23 762万m3;原平 市1956〜2005年系列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9 550万m3,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为11 040万m3,扣除重复计算的水量后,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16 886万m3。
原平市绝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偏枯,从地区分布来 看,东山区和西山区降水量大于滹沱河河谷平原区。
同时,年降水量存在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差别悬殊和 区域性同丰同枯现象。
受下垫面因素影响,原平市河 川径流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西山区和东山区大于平 原区,且由于全市碳酸盐岩类分布广泛,岩溶水补给 区河川径流大量漏失,加剧了河川径流在地区间的 差异。
山西生态资源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时间:2012-04-18 10:43生态环境是人类居住生存的环境,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类生存生活的质量。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指出,2004年中国生态现代化水平指数为42分,在全球118个国家中排第100位,中国正处于生态现代化的起步期。
就是说,中国的生态环境状况在全球是较差的。
而山西作为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生态环境状况就更差。
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已成为全省人民的心愿和建设和谐山西的迫切需要。
一、生态资源概况山西省土地总面积为15.6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63%,属于土地资源相对短缺的省份之一。
土地资源有以下特点:一是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二是黄土覆盖广泛,水土流失严重,山丘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其中53.2%的土地为黄土所覆盖,共有水土流失面积约10.8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69.1%,多年平均侵蚀量达4.56亿立方米;三是土地类型多样,宜林宜牧地潜力大;四是土地质量较差,生产率低。
水资源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全省年平均降水量介于400~650毫米之间。
水资源特点有三:一是水资源贫乏,属严重缺水的省份之一,水资源已成为山西社会经济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二是水资源年际内丰枯悬殊,给调节利用水资源带来很大困难;三是河流含沙量大,水土流失严重。
山西是一个森林资源贫乏的省份,全省现有林地面积为18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1.7%,比全国平均值低2.2个百分点,排位在第22位,人均占有林地0.04公顷。
而周边省份陕西、河北、内蒙古均高于山西。
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1、水资源是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主要“瓶颈”山西的长处在煤,短处在水,煤和水的关系是典型的“木桶理论”型关系。
在自然资源丰度上,山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460立方米左右,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7%,世界平均水平的4%。
山西治水行动实施方案最新为了有效应对山西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和治理问题,山西省政府制定了最新的治水行动实施方案。
该方案旨在全面提升山西地区的水资源管理能力,改善水质,保护水生态环境,确保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具体实施方案如下:一、加强水资源管理。
山西地区将加大水资源管理力度,完善水资源利用监管制度,建立健全水资源核查和监控体系,加强对水资源的调查和评估工作,确保水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二、提升水质治理能力。
山西将加大水质治理力度,加强对水源地、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工作,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管和治理,推动建设城乡污水处理设施,提升水质监测和治理能力,确保水质安全。
三、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
山西将加大水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对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推动建设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加强对水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估,推动建设生态补偿机制,促进水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四、加强水灾防治工作。
山西将加大水灾防治工作力度,加强对水灾隐患的排查和治理,完善水灾预警和监测体系,推动建设水利工程,加强对水灾的监测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五、推动农田水利建设。
山西将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推动实施农田水利工程,加强对农田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推动农田水利设施的更新和改造,提升农田水利设施的保护和维护能力,促进农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六、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
山西将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和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体系,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加大对水资源管理和治理工作的财政投入,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和推进。
以上就是山西治水行动实施方案的最新内容,希望全省上下能够认真贯彻落实,共同努力,为山西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和治理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山西省水资源公报1. 引言山西省是中国的一个内陆省份,位于华北地区。
水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山西省水资源公报旨在全面、客观、准确地介绍山西省水资源的现状、分布、利用情况,为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2. 概述山西省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干旱区域。
该省的水资源非常有限,大部分地区属于非水源区。
山西省水资源公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水资源概况•水资源分布•水资源利用情况•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措施3. 水资源概况山西省的水资源总量较少,常年平均降水量约为500-700毫米。
全省河流总长约为16,500公里,河网密布,河流以黄河为主要水源。
此外,山西省还拥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地下水储量较大。
4. 水资源分布山西省的水资源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太行山区。
黄河是山西省境内最重要的水源,沿黄河流域有许多城市和县镇依靠黄河提供生活用水。
太行山区则是山西省的重要水源涵养区,为山西省的河流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源。
5. 水资源利用情况山西省水资源的利用率较高,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城市供水和工业用水。
农业灌溉是山西省水资源利用的主要领域,大量水资源被用于农田的灌溉。
城市供水和工业用水也是水资源利用的重要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工业化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6. 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措施为了保护山西省有限的水资源,山西省采取了一系列的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措施。
其中包括:•加强水资源监测和调查,了解水资源变化趋势和利用情况。
•制定和实施水资源合理利用规划,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加强水环境治理,防止水污染。
7. 结论山西省水资源公报通过对山西省水资源的概述、分布、利用情况和保护管理措施的介绍,展示了山西省水资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方面,山西省将继续加强水资源管理,推动水资源的科学利用,为山西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山西省水资源现状及面临问题课程名称给水水源及取水工程专业班级给水姓名学号一、我省水资源的现状山西之长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干旱缺水严重影响着农业、农村和城镇、工业经济的发展。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为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实现农民脱贫致富,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不懈地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绩,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做出了很大贡献,有效地推动了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1.水资源总量及其特点(1)总体短缺,局部仍有开发潜力全省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123.8亿立方米,人均、亩均都在全国的末位。
但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并不是所有的区域都缺水。
像我省的东部和晋东南地区水资源就相对较好,开发潜力很大。
(2)供水结构极不合理在我省年用水65亿立方米中,就有40亿立方米采自地下水,其中7亿立方米为超采量。
这种以取用地下水为主体,又以超采为代价的供水结构,导致地表水调蓄工程严重欠账,地下水位越降越深、取水成本越来越高、水资源危机越来越严峻的局面。
2.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在中央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我省建设新型能源工业基地的大好形势下,今后十年,我省将处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生产、生活、生态需水量的增长也将进入一个高峰期,总需水量将从现在的65亿立方米增长到75亿立方米左右,需水量应为10亿立方米左右。
全省地表水的利用量只占到地表水总量的三分之一。
全省地表水量多年平均值为72亿立方米,但年出境水量就达48亿立方米,占到了同期地表水总量的66%。
由于不少出境河流几乎没有控制性工程,致使大量水资源流出境外,没能很好的利用。
二、我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一)实现我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逐步全面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加大水资源费计征力度,开展水资源优化配置,提出水权、水市场理论,以新思路、新视点、新实践促进我国水利逐步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讨[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在分析盂县水资源短缺的基础上,针对盂县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水资源严重短缺、地下水超采严重、水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以期更好的发挥水资源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关键词]盂县;水资源短缺;可持续发展;对策措施盂县位于山西省中东部阳泉市的西北部,地处太行山西侧,东经112.55°~113.49°,北纬37.57°~38.31°。
东西长75km,南北宽63km,盂县现辖14个乡镇,453个行政村,县政府所在地秀水镇,全县总面积2516km2。
盂县产业门类较为齐全,以煤炭、耐火、冶金、铸造、磁材、新型建材为主导产业,经济综合实力居全省25位左右。
1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1.1水资源基本情况。
根据《阳泉市第二次水资源评价》成果,盂县1956-2000年系列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14800万m3,地下水资源量14721万m3,扣除地表与地下水重复计算量2605万m3,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6916万m3。
1.2水资源利用现状。
2022年,盂县总供水量4679万m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672.41万m3,占供水总量的35.7%;地下水源供水量为2828.59万m3,占供水总量的60.4%;其他水源供水量178万m3。
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1046万m3,占用水总量的22.3%;林牧渔蓄用水量为70万m3,占用水总量的1.5%;工业用水量1978万m3,占用水总量的42.3%;居民生活用水量1269万m3,占用水总量的27.1%;城镇公共生活用水量244万m3,占用水总量的5.2%;生态环境补水量72万m3,占用水总量的1.5%。
用水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2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2.1水资源严重短缺。
按现状年人口计算,盂县人均当地水资源占有量为830m3,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m3的严重缺水界线,属于严重缺水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盂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山西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 (一)山西是一个资源丰富的省份,水资源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但是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增加,水资源的污染也随之越来越严重。
为了维护地表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山西省对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进行了规划。
一、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背景随着工业、农业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山西省地表水环境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出现了严重的水污染情况,这也是制约山西经济发展和农村生态建设的关键因素。
为了进一步加强地表水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山西省开始制定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
二、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确定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内水体水质和水量等自然资源情况、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等因素综合考虑,将区域内水体划分为污染控制区、水资源保护区、生态保护修复区和集约利用区等不同类型,目的是维护地表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污染控制区:是在区域内污染源较为密集、水质较差、水污染治理难度大的区域内划定的,主要的工作是将这些区域的污染源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减少其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水资源保护区:是在保护地下水和河湖等地表水的量和质的基础上,划定的区域,主要任务为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生态保护修复区:是在具有较大生态价值和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内划定的,主要任务为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提高其生态环境的质量。
集约利用区:是在具有较好的水资源和水文条件、相对较少的污染源的区域内划定的,主要任务为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维护水质的稳定和提高水资源的经济效益。
三、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意义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制定,对于加强地表水环境保护、改善水环境质量、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分区指导,可以制定相应的监管政策,加强水资源的监管和管理,并且监测区域内水环境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改善水环境质量。
此外,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也可为经济开发和城市建设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在当今世界,地表水污染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全球问题。
山西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制定,是一项有利于维护水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