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学--第八章
- 格式:ppt
- 大小:2.65 MB
- 文档页数:27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重点版)第一章导论★1、土地的概念地球表层自然历史综合体,即地球表层一定高度和深度的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矿藏、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活动成果。
★2、土地功能(1)生产(养育)功能(2)承载功能(3)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3、土地的特性(1)土地物质的自然性(2)数量(面积)的有限性(3)空间性(派生出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4)永续利用性(5)属性的两重性: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4、土地利用的基本概念(1)土地利用的定义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是土地质量和人为干预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2)土地利用的实质: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即实质是土地自然生态子系统和土地社会经济子系统以人口子系统为纽带和接口耦合而成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
(3)土地利用基本途径①一是土地利用广度扩展,提高土地利用率②二是土地利用深度挖潜,提高土地产出率(4)土地利用具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重性特性①既包含土地生产力提高,又有土地生产关系的协调②土地利用水平的提高取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5、土地利用分类(1)1984《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规程》(2)2002年《全国土地分类(试行)》(3)2007年《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 )(4)2010土地利用规划分类体系分三大类(5)2012年《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6、土地利用规划的定义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7、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对象: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
(2)实质: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作的预先估算过程。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大纲(2010-12-06)简(精选五篇)第一篇:《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大纲(2010-12-06)简1、土地的功能2、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3、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4、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5、土地利用规划任务6、土地利用规划应包含内容7、土地利用规划原则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念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编制阶段程序13、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14、规划后评价的原则15、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概念16、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内容17、土地质量评价概念18、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19、土地适宜性评价程序20、城市化水平预测方法21、土地利用结构概念22、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的拟定原则23、土地利用用地分区时应遵循原则24、建设用地的配置中选择居民点用地时应考虑的要求25、工业企业选址要求26、基本农田概念27、基本农田保护区概念28、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具体目标为29、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原则30、土地整理概念31、土地整理的特性32、土地整理规划的基本内容33、农用地开发规划包括内容34、城镇土地开发规划包括内容35、水土保持林分类36、梯田的断面形式分类37、自然保护区内分区38、城镇体系概念39、城镇体系规划概念40、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41、居民点辐射规模系概念42、居民点四种布局形式43、居民点布局的原则44、居民点用地总体布局概念45、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46、计算行车速度概念47、停车视距概念48、公路选线原则49、港址选择要求50、水利工程用地的类型51、地下水利用特点52、水土资源平衡概念53、水土资源平衡的重要作用54、水库用地要求55、有效库容概念56、骨干渠道输水工程用地要求57、明渠方式下田间灌排渠系的配置一般要求58、田间灌排渠系的布置形式59、田间道路配置要求60、土地利用规划成果资料的内容第二篇: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具有多功能性,土地功能集中表现为土地的有用性。
土地利用规划学(讲义)2011年12月前言 (1)第一章导论 (1)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 (6)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 (8)第四章土地供给量预测 (11)第五章土地需求量预测 (15)第六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17)第七章居民点用地规划 (20)第八章交通运输用地规划 (25)第九章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27)第十章农业用地规划 (31)第十一章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34)第十二章 GIS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36)第十三章土地利用规划的论证方法 (41)第十四章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管理 (43)前言一、课程设置及学习的重要性1.课程设置的重要性《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土地资源管理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之一,其理论知识是土地管理专业方向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内容。
本课程对培养学生从事土地管理及其开发经营的技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学习的重要性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加,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土地需求的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使土地利用中的问题越来越多,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
世界各国对土地资源采取了较严格的管制,土地利用规划是政府实施土地管理的重要手段。
从事土地资源管理及其相关业务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简介1.教学目的土地规划是研究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规律的学科,使土地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得到充分、科学、合理、有效的利用,保持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获得系统的最佳结构和功能。
本学科是一门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方法以及如何在土地管理中正确地利用,发挥其管理手段的作用。
2.课程内容体系本课程教学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大部分。
理论教学内容包括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部门规划和专向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方法和实施管理等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利用规划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技术;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技术;土地利用规划图件的编制等内容。
第八章交通运输用地规划【内容提要】交通运输用地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一项重要用地规划,交通用地布局影响着土地利用的方向。
本章主要介绍交通用地的功能、交通用地的预测、各类交通用地的布局等。
通过学习全面了解交通用地规划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重点内容】掌握交通用地的预测和各类交通用地的布局方法。
【教学要求】认识和掌握交通用地规划的意义和作用,掌握交通用地规划的基本内容和用地规模的确定与结构布局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第一节交通运输与交通用地规划1.交通运输用地的功能(一)交通运输的概念及意义1、概念是各种运输和邮电通讯的总称。
即人、物和信息的载运、输送。
2、意义1)交通运输影响地区国民经常的发展2)交通运输影响国民经济其它部门3)交通运输与土地关系密切交通条件是形成级差地租1的重要条件,对农业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具有巨大影响。
土地是交通运输设施的载体,土地极其构成要素影响交通运输的结构和布局。
(二)交通运输方式和结构1、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
2、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二、交通用地规划(一)远景交通量的预测交通运输用地规划的关键就是确定合理的交通结构保证运输的安全、经济迅速获得最大的运输经济效益。
1、概念2、远景交通量预测方法常用回归模型预测3.远景交通量预测实例第二节公路用地规划一、公路和公路等级1、公路是一种线型工程构筑物,由路面、路基、桥梁、涵洞和遂道以及防护工程(护栏),排水设施(边沟等)组成。
2、公路断面图1--绿化2--人行道3--路沟4--路肩5--路面3、公路分级1)高速公路:交通量 25000辆2)一级岔路:交通量 5000-25000辆3)二级公路:交通量 2000-5000辆4)三级公路:交通量 2000辆5)四级公路:交通量 200辆4.各级公路的主要技术指标计算行车速度、行车宽度、路基、平曲面半径、停车视距、纵坡二、线路规划1、公路选线2、选线原则3、不同地区选线的特点4、选线方案择优5、公路占地面积概算第三节其他交通运输规划一、水运用地规划(一)水运航道规划(二)港口码头用地规划(三)水运用地面积概算二、铁路用地规划(一)铁路的等级和选线(二)铁路用地面积概算三、航空运输用地规划(一)航空交通线选线的特点和要求(二)机场布局(三)空运地面设施用地面积概算复习思考题1.交通运输用地规划有什么作用?2.如何预测远景交通量?3.如何确定公路的等级?4.公路的主要技术指标有哪些?5.如何进行公路选线?6.如何概算交通线占地面积?。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导论1.1 土地与土地利用- 土地:地球表面的物理空间,包括土壤、水体、植被、气候等自然要素。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也是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 土地利用:人类对土地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包括农业、工业、居住、交通、娱乐等。
土地利用方式直接影响着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
1.2 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规划: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对未来的行动进行设计和安排。
规划是一种系统性的思考和决策过程,旨在实现特定目标并达成预期的结果。
- 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土地利用规划是通过对土地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和评估,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1.3 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较少;地形复杂,土地类型多样,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 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农业用地占主导地位,但城市化进程加速,非农用地需求增加;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同时,土地开发过度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1.4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任务: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包括制定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原则,确定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制定土地利用的总量和强度,制定土地利用的管制措施。
- 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包括对土地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估,预测土地利用的需求和供给,制定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原则,确定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制定土地利用的总量和强度,制定土地利用的管制措施。
此外,土地利用规划还需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城乡规划等因素,以确保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1.5 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程序- 体系: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和乡级土地利用规划。
目 录第1章 绪 论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 土地利用原理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4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5章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6章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 土地利用需求量预测与结构调整优化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 土地利用分区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第9章 城镇用地规划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0章 交通运输用地规划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1章 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2章 土地用途管制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3章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13.1 复习笔记
1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4章 土地保护规划
14.1 复习笔记
1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5章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15.1 复习笔记
1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6章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16.1 复习笔记
1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7章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17.1 复习笔记
1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8章 地区土地利用规划18.1 复习笔记
18.2 课后习题详解。
土地利用规划学(山东建筑大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山东建筑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第一章测试1.土地利用系统由多系统复合而成,其中不包括哪个子系统()答案:循环系统2.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三大程序包括()答案:准备工作;规划实施;编制规划3.土地具有多种特性,如资源特性、资产特性、生态特性、工程特性等。
()答案:对4.土地是由自然要素与经济要素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是一个三维立体的系统。
()答案:对5.规划是对事务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
()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影响绝对地租量的因素不包括()答案:土地位置差异2.按物质形态划分,地租可分为()答案:货币地租;实物地租;劳役地租3.生态经济理论是实现土地利用系统最佳功能的重要依据。
()答案:对4.人地协调理论是土地利用中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依据。
()答案:对5.系统工程理论是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科学编制规划的重要思想。
()答案:对第三章测试1.在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中起“龙头”作用的规划是()答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答案:长期性;整体性;战略性;控制的层次性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政府调节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
()答案:对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和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答案:对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是___与___答案:null第四章测试1.土地利用现状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答案: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经营程度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包括()答案: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数量分析;土地利用权属调查3.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构成方式的集合。
()答案:对4.土地垦殖率=已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x 100%。
*土地:*土地利用: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预测:是指预先或事先的推测或估计。
是人们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手段、预先推知和判断事物未知状况。
预测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手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土地自身的适宜性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农业生产各业之间的用地矛盾,寻求最佳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进行统筹安排的战略性部署和措施。
*土地质量:土地相对某种特定用途表现出的优良程度。
*土地质量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用途,对土地的适宜性能或价值作出评估或判断OR: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类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是在一定的技术条件投入条件下,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和提供效用的能力*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一定地区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土地利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的集合。
*土地利用分区:以土地利用现状以及利用规划方向划分的不同用途的区域,它为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和用地系统编制部门规划提供了依据。
*居民点:是城市、城镇和乡村的总称*城镇化概念:城镇化有三层意思,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日益增加;城市数量日益增加;城市规模的日益增大。
土地利用规划学知识点汇总第一篇土地利用规划学总论第一章导论土地与相关概念/关于土地与空间/土地本身是由地表、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构成。
土地的功能/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生态功能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区别于其他物品在于土地不是前人的劳动成果,而是自然产物;②土地功能的不可替代性:土地生产农产品和生态产品的养育功能和土地承载建筑物与构筑物的功能是永远不可替代的。
③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作为资源的土地空间是有限的,土地总面积(常数)永久不变,土地利用类型(变数)在不断发生变化;④土地质量的差异性:由于组成土地的各种因素不同量的不同组合,形成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土地,其差异表现为土地质量的不同等级;⑤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在其合理利用过程中,其肥力不仅不会减退而且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又称土地的耐久性;⑥土地位置的空间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和不可移动性;⑦土地价值的增值性:土地具有一种耐用性的性质,可以吸纳投入土地的沉积资本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的完善而使其可用性或使用价值的提高;⑧土地属性的多维性:土地属性具有自然、经济和社会多维属性。
土地利用途径;外延扩展、内涵挖潜土地¾用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温度、降水、地形地貌、水资源、土壤等)、社会因素(人口、城市化因素、土地制度、土地政策、土地权利、风俗习惯、文化素质)、经济因素(产量、产值、人均产值、成本、效益、外部性等)规划的本质/规划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是其未来导向性。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产生/在调整土地关系和组织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产生了土地利用规划并发挥其重大的历史作用。
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①政策性:规划是为国家土地制度与土地政策服务的政府行为,是调整土地关系的重要手段;②整体性:着眼于区域内全部土地,从全局整体角度确定各类用地的规模和布局:③兼容性:多目标兼顾,追求自然、经济生态目标整体优化:④折中性:不求最优,但求满意。
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协调。
《土地利用规划学》教学大纲土地资源管理专业,64学时用一、课程内容第一篇土地利用规划总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土地与土地利用第二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第三节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研究对象第四节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与层次第五节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和规划的基本方法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第一节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一系统理论二生态学理论三土地持续利用理论四地域分异理论五区位论六非平衡理论七经济规律理论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第三章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综合评价和决策第一节决策的有关理论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综合评价和决策第四章土地利用规划成果资料的编制和方案实施第一节土地利用规划成果资料一文字报告二图件资料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一概述二行政手段三经济手段四法律手段五技术手段第二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一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一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关概念第二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第三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和任务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意义及方法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第三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第一节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内容第二节确定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依据和方法第四章土地质量评价第一节土地适宜性评价第二节土地生产潜力评价第三节土地的人口承载力研究第五章人口和土地需求量预测第一节预测基本知识第二节预测数学模型第三节人口预测第四节土地需求量预测(消费水平、作物产量、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第六章土地利用分区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土地利用分区原则与依据第三节土地利用分区的方法第四节土地利用分区评述第七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第二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模式第三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型研究第四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总体规划的编制第三篇土地利用内部规划第一章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第一节概述(概念、分类、原则等)第二节居民点布局第三节居民点用地选择第四节居民点用地规模和用地总体布局第二章交通运输用地规划第一节概述(交通运输的概念及方式)第二节远景交通量的预测第三节公路用地布局(规划)第四节其他交通用地规划(水运、空运和铁路等)第三章水利工程用地规划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供需水预测及水利工程规划第三节灌排渠道规划第四节水利工程用地面积量算第四章耕地规划第一节耕地规划的意义和内容第二节耕地利用组织第三节耕地利用单元规划第四节田间工程配置第五节耕地规划的设计程序与方案评价第五章园地规划第一节果树用地与树种选择第二节果树小区设计第三节果园田间工程规划设计第六章林地规划第一节林地功能和分类第二节林地规划的项目第三节各种林地规划和特点第四节林地规划方案评价第七章牧草地规划第一节牧草地用地规划的内容和原则第二节农区畜牧业用地规划第三节牧草地规划第四节牧草地规划方案评价第八章水产用地规划第一节水产用地规划的内容和原则第二节水产地的调查与评价第三节人工养殖场规划第四节其它水产用地规划第五节水产用地规划方案评价第四篇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第一章概述第二章土地开发规划第一节土地开发的相关概念第二节土地开发规划的原则第三节土地开发规划的程序第四节宜农荒地开发规划第五节开发区规划第三章土地治理规划第四章土地复恳规划第五章土地保护规划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第三节自然保护区规划第六章旅游用地规划第七章新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第五篇课程设计以一个县(或乡镇)为例,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