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导论土地利用规划学共50页
- 格式:ppt
- 大小:693.50 KB
- 文档页数:1
土地利用规划学(讲义)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土地与土地利用一、土地的概念1.土地:地球表面具有生产力的综合体。
①土地即土壤;②土地即陆地及其水面;③土地即地球的纯陆地部分;④土地即地球表面。
2.土地概念的扩展:地球表面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①土地即土地资产:土地具有权属和价值。
②土地即土地系统: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系统。
③土地即景观:是地表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单位。
3.认识土地概念需把握的几个要点①土地概念是一个动态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随人们的认识的深入而变化。
②土地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
③土地是重要的资源。
自然资源和资源性资产。
④土地与土壤、国土、环境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4.土地的定义:土地是地球陆地表层特定地段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不仅是一种珍贵的自然资源,可以不断地为人类社会提供产品和活动场所,而且尚能产生巨大财富和增值价值的经济资产或生产性资本。
二、土地的特性1、土地的自然性:自然产物,人类劳动可以影响土地,但人类绝不能创造新的土地。
2、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由地球面积所决定。
3、土地的空间性:三维空间,由此派生出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影响土地利用的方式。
4、土地的永续利用性:在合理利用的前提下,可周而复始地使用。
5、土地属性的两重性:自然和社会属性。
三、土地功能1、生产(养育)功能:万物土中生,充分体现在第一性和第二性生产之中,为人类生存提供必须的农畜产品。
2、承载功能:在非农生产部门,是一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载体。
3、仓储功能:表现在矿产资源的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土地本身的形态和类型;依赖土地而形成的人文景观等,具有舒适性和美学价值。
四、土地利用(一)土地利用的概念1、土地利用: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1)人类对土地的依赖性和土地的功能;2)土地利用的实质:土地利用系统2、土地利用中的问题1) 技术问题:土地利用需要对土地生产要素加以认识,如温度、水分、土壤质地等,要凭借科学技术水平。
第一篇土地利用规划总论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土地与土地利用一、土地的概念什么是土地?学术界众说纷纭。
土地的概念应从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角度加以界定。
从自然属性角度常视土地为资源,存在着狭义土地和广义土地的概念之别,通常又与平面和立体相交织。
为了弄清楚土地的概念,追根溯源要从“土”字和“地”字谈起。
我国古书《说文解字》(公元121年,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著)中对其早有述释:“土者,吐也,即吐生万物之意”,并以图示。
把“土”字分解为植物地上部分(茎、叶)、表土层、植物地下部分(根)和底土层四个层次(图1-1)。
关于“土壤”,许慎在书中写道:“壤者,让也,即松柔无块而宜于耕之土”。
从汉语构词来讲,“壤”字是在“土”字右旁加上“襄”。
“襄”者助也,指人工培育之意。
“壤”是经人工培育熟化而成的“土”,是“土”的质变。
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对土和土壤概念的论述。
现代土壤学专著中常引用原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1863~1939)关于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前苏联土壤发生学创始人道库恰也夫(1846~1903)认为,土壤是由岩石、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П=ƒ(k,o,r,p)t [土壤=ƒ (气候、生物、岩石、地形)时间]。
地是天的对称,是由“土”和“也”两字复合而成。
土地中的“地”则是指地球的地,土地的概念应从其自然属性角度加以界定,存在着狭义土地和广义土地的概念之别,通常又与土地平面和立体层面相交织,形成土地平面观和立体观。
土地不能离开地球。
土地养育了地球上的人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
土地资源(Land Resource)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第一资源,是各种资源之首。
人们通常把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由泥土与砂石堆成的固体场所称为土地。
至于海洋、江河、湖泊、池塘等均不列入土地范畴之内。
但“土地在经济学上包括着水……”。
水流是土地的附属物,“我们也把它作为土地来理解。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导论1.1 土地与土地利用- 土地:地球表面的物理空间,包括土壤、水体、植被、气候等自然要素。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也是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 土地利用:人类对土地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包括农业、工业、居住、交通、娱乐等。
土地利用方式直接影响着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
1.2 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规划: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对未来的行动进行设计和安排。
规划是一种系统性的思考和决策过程,旨在实现特定目标并达成预期的结果。
- 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土地利用规划是通过对土地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和评估,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1.3 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较少;地形复杂,土地类型多样,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 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农业用地占主导地位,但城市化进程加速,非农用地需求增加;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同时,土地开发过度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1.4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任务: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包括制定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原则,确定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制定土地利用的总量和强度,制定土地利用的管制措施。
- 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包括对土地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估,预测土地利用的需求和供给,制定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原则,确定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制定土地利用的总量和强度,制定土地利用的管制措施。
此外,土地利用规划还需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城乡规划等因素,以确保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1.5 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和程序- 体系: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和乡级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学》讲义尹君教授编河北农业大学城建学院第一篇土地利用规划总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土地利用规划概述一、国外土地利用规划现状与发展国外虽然许多国家早已开始进行土地规划,但土地规划学作为一门学科得到充分发展是从十月革命后的前苏联开始。
十月革命使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当时苏维埃国家提出了关于合理利用作为重要生产资料和社会关系对象的土地这一极其重大的社会问题,并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规划工作。
起始阶段土地规划的重心在调整土地关系,后来随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随着全盘集体化和建设大型国营农场,土地规划调整到土地利用生产组织上来,土地规划的方法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土地规划理论得到充实和发展,对企业间和企业内的土地规划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土地规划工作的组织计划等一系列问题,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
日本人多地少,日本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国土资源管理与利用工作。
1950年在国务部下设有国土局,负责全国的国土资源调查与制图,1974年成立了直属总理府的管理国土工作的领导机构-国土厅,承担全国国土利用计划和国土行政的管理职能。
国土厅下设主要机构有:计划调整局,负责编制国土综合开发计划;土地局,管理全国的国土整治;水资源部,负责管理全国的水资源开发;地方振兴局,负责地方开发与发展。
日本国土厅是对以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为主体的国土资源进行相对集中管理的专门机构。
日本国土规划包括国土综合开发规划、国土利用规划、土地利用基本规划、部门土地利用规划等。
国土综合开发规划是全面考虑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文化政策,综合开发、利用、保护国土,合理调整产业布局,提高社会福利的综合性规划。
国土利用规划是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角度,确定国土利用的基本方针、用地数量、布局方向和实施措施的纲要性规划,其自上而下分为全国国土利用规划、都道府县国土利用规划和市町村国土利用规划三级。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与手段,如从1974年开始,着手进行国土情报数字化,即将各种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现状,规划等有关信息通过网络和坐标形式,储存于计算机磁带。
土地利用规划学一、国外土地利用规划现状与发展日本自上而下分为全国国土利用规划、都道府县国土利用规划和市町村国土利用规划三级英国任何人从事土地开发,必须经郡或郡级市议会审查批准,取得“规划许可证”。
美国两种形式,即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德国土地利用规划有关的规划还有空间计划和国土规划。
第一章导论学习目标与要求1.了解土地的概念、土地的功能和特性。
2.掌握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
3.了解土地利用规划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4.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与内容。
5.了解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
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
学习重点1.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
2.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与内容。
3.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
学习难点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第一节土地与土地利用土地的概念应从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角度加以界定.土地是地球表层的特定地域,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地质、动物、人类劳动结果所组成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
其水平范围,包括陆地、内陆水域和滩涂;其竖直范围是由大气层、地表层和地下层所组成。
二、土地的功能(一)养育功能(二)承载功能(三)仓储功能(四)景观功能总之,土地功能集中表现为土地的有用性,农地和林地有用是因为它们生产了人类所需要物质产品和生态产品,市地和娱乐地有用是因为它们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空间三、土地的特性(一) 土地物质的自然性(二)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三)土地沃度的差异性(四)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五)土地位置的空间性(六)土地属性的两重性四、土地利用的概念代表性观点:①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
②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特定土地投入劳动力资本,以期从土地得到某种欲望的满足。
③土地利用是由自然条件和人为干预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④土地利用是指在既定时间、空间和特定地点的一切已开发和空闲土地的表面状况。
因此,土地利用就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土地利用规划学知识点汇总第一篇土地利用规划学总论第一章导论土地与相关概念/关于土地与空间/土地本身是由地表、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构成。
土地的功能/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生态功能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区别于其他物品在于土地不是前人的劳动成果,而是自然产物;②土地功能的不可替代性:土地生产农产品和生态产品的养育功能和土地承载建筑物与构筑物的功能是永远不可替代的。
③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作为资源的土地空间是有限的,土地总面积(常数)永久不变,土地利用类型(变数)在不断发生变化;④土地质量的差异性:由于组成土地的各种因素不同量的不同组合,形成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土地,其差异表现为土地质量的不同等级;⑤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在其合理利用过程中,其肥力不仅不会减退而且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又称土地的耐久性;⑥土地位置的空间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和不可移动性;⑦土地价值的增值性:土地具有一种耐用性的性质,可以吸纳投入土地的沉积资本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的完善而使其可用性或使用价值的提高;⑧土地属性的多维性:土地属性具有自然、经济和社会多维属性。
土地利用途径;外延扩展、内涵挖潜土地¾用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温度、降水、地形地貌、水资源、土壤等)、社会因素(人口、城市化因素、土地制度、土地政策、土地权利、风俗习惯、文化素质)、经济因素(产量、产值、人均产值、成本、效益、外部性等)规划的本质/规划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是其未来导向性。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产生/在调整土地关系和组织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产生了土地利用规划并发挥其重大的历史作用。
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①政策性:规划是为国家土地制度与土地政策服务的政府行为,是调整土地关系的重要手段;②整体性:着眼于区域内全部土地,从全局整体角度确定各类用地的规模和布局:③兼容性:多目标兼顾,追求自然、经济生态目标整体优化:④折中性:不求最优,但求满意。
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