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孟子理想人格的浅析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4
孟子人格修养思想研究摘要:孟子作为先秦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表达思想时也受到了孔子等其他人物思想的影响,其人格思想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包括不动四心、养浩然正气和大丈夫思想,这些内容不仅是古代君子对修其自身的标准,对于我们现代社会培养人格修养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本文深入理解和运用孟子人格修养思想,去粗取精,取其精华,与现代社会的道德修养相结合,找到其中的平衡点,追求能促使人们塑造更符合现代社会人格修养思想的标准,最终能推动个人和社会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是中国古文化的代表思想之一,它的“经世致用”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和推动作用也是它能够流传至今的原因,儒家对于人伦道德思想非常重视,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德性,德性优于才干和智谋,足以说明德性于个人于社会的重要程度。
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十分丰富,囊括了许多方面的内容,被人尊称为“亚圣”,在推动儒家思想发展和流传的过程中更是起着重要作用,孟子受到孔子等人的影响,在德性上以人性本善为基础,阐述了自己的人格修养思想的三个内涵,这个理论对我们当今时代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和现实意义,对于孟子的人格修养思想主要从四心论、浩然气、大丈夫、今世用四个方面展开。
1.稳四心论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性相近论,并发展形成了性善论,孟子的四心突显了人格修养的思想内容,性善论是其人格修养思想的基础理论。
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1]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性本善论,认为人性就像水流的方向是往下流一样,本来就是善的,他在《孟子·离娄下》中反对告子提出的人性即生理本能的说法,认为人的生理本能和动物的生理本能都是生来就存在的,人性应该从人与动物之间的特殊本质中去寻找,这种特质就是人们的仁义道德。
孟子中的人性与道德观念解读引言《孟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由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所撰写。
本文将从孟子对人性和道德的理解入手,对其观念进行解读和分析。
1. 人性的本质1.1 天赋良知孟子认为,人之初具有天赋良知,即人性本善。
他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内在的道义感,使得他们能够区分对错、好恶和公正。
1.2 理智与情感的平衡孟子强调理智和情感之间的平衡。
他认为,通过合理运用理智思考和控制情感,可以实现道德修养,并发挥最佳的人性。
1.3 后天教化尽管人性本善,但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环境的影响。
因此,后天教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和培养,才能使人性得以完善。
2. 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2.1 善恶和公正孟子认为,道德的核心准则是善恶和公正。
他强调人应该追求善行和美德,以及秉持公正和公平的原则。
2.2 仁与爱在孟子看来,仁是人的最高境界。
他认为仁包括关爱他人,尊重父母、长者、亲近家人等诸多方面。
通过实践仁爱,可以建立和谐社会。
2.3 君臣之道孟子论述了君臣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
他主张君王要秉持仁义来治理国家,并以明智、慈悲和公正来引导人民。
同时,臣子也应奉行忠诚、尽责。
3. 实践与个体修养3.1 学习和修养根据孟子的观点,个体应不断学习并进行修养以实现道德境界的提升。
这需要通过自我反思、讨论探究等方式加深对道德原则的理解。
3.2 实践与施行孟子认为,仅有言辞表达是不够的,还需要将所学到的道德准则付诸实践行为中。
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去践行道德准则,个体的品德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与提升。
结论综上所述,《孟子》中的人性与道德观念是基于人性本善、以善恶和公正为准则的。
通过平衡理智与情感、教化和后天修养,个体可以实现道德境界的提升,并通过仁爱、尊重等行为来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孟子的心性理论浅析孟子(Mengzi),又名孟轲,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最早的伦理哲学家之一。
他的心性理论(moral psychology),也就是“内心有美”,是他的著名思想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理解孟子的心性理论以及它的影响。
首先,解释孟子的心性理论需要先简要介绍他的哲学观点。
孟子认为,在人的道德行为方面,一个人应该拥有“真知”和“正义”,而这些观念只能来自一个人的内心。
在其他许多哲学家看来,社会习俗和道德概念会限制人的行为,但孟子却认为这些不是真正的源泉,而是从内心写出来的。
正是因为一个人的内心有美,才能达到真正的“正义”。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孟子的心性理论对后世思想家的影响。
孟子认为,一个人对道德行为的认知,是建立在某种内心共鸣或感悟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的社会习俗而已。
因此,孟子的心性理论最终消解了“社会习俗”这一传统观念,并将人的内心(孟子称之为“本心”)视为哲学讨论的核心。
从此,后来的哲学家们也将孟子的思想引入到他们的讨论中,纳入了一系列关于人的本性的问题。
最后,孟子的心性理论仍然对当今伦理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孟子将哲学的重点从社会习俗的角度转向“本心”,这也激发了今天伦理学家们究竟如何去定义一个人的本性,以及如何从这一本性中分析和认识各种伦理行为。
此外,孟轲还提出了“仁”这一哲学概念,他认为它是完善社会秩序,促进民众和睦相处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今天的伦理学者们也受益匪浅。
综上所述,孟子的心性理论在解构传统道德概念,转到将“本心”作为哲学思考的核心,让人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审视道德概念。
孟子的心性理论既改变了对待伦理哲学的方式,也影响了后代哲学家的思考,因此值得继续理解和探讨。
总而言之,孟子的心性理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哲学,并开启了中国道德哲学思维的新纪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基于此,学者们仍需努力深入研究孟子的思想,以此推动孟子的心性理论的发展,并为当今的伦理学思考提供更多的启示。
孟子的道德理想引言•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战国时期中国的思想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孟子”,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对于道德的追求和理想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孟子的道德理想,深入剖析其思想内涵和意义。
孟子的道德观念孟子的道德观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人性本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善良的天性。
•他有一句名言:“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矣。
”这意味着只要人们发挥良好的思维能力,就能够实现善良的行为。
2. 仁义为核心•孟子将仁义视为道德的核心。
•仁者爱人,体恤他人的痛苦,乐于帮助他人,不伤害他人。
•孟子提出了“以义修身、以礼治家、以治平天下”的观点,强调要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必须以仁义为根本。
3. 政治伦理•孟子关注政治伦理,提出了君臣关系、父子关系等的原则和理论。
•他认为君臣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约束,在治理国家时应以仁义为准则,与人民保持良好的互动。
•同样地,父子关系也应建立在仁义的基础上,父母应该关心子女的成长,子女则应尊敬父母并履行孝道。
4. 修身与教育•孟子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个人通过修炼自己的心性,才能真正实现仁义之道。
•在教育方面,孟子主张以养育为本,强调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智慧,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孟子道德理想的意义1. 倡导人性本善•孟子的道德观念打破了先秦诸子对人性本恶的观点,强调每个人都有追求善良的天性。
•这一观点对于人们思考人类本质和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鼓励人们发扬善良的一面,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2. 强调仁义的重要性•孟子将仁义作为道德的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助共赢。
•这种价值观对于构建和谐的社会和人际关系以及推动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3. 提出政治伦理的原则和理论•孟子关注政治伦理,提出了君臣、父子等关系的原则和理论。
•这些原则和理论为后世政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对治理国家和家庭起到了积极指导作用。
孟子人物分析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中的重要人物,也是孔子的学生之一。
孟子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的政治、伦理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孟子的人物特点和思想进行分析,以了解他对古代中国文化和社会的贡献。
一、孟子的背景和生平孟子名轲,字子思,相传出生在鲁国(今山东省)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
他自小聪明好学,广泛涉猎各种知识。
在孔子的推动下,孟子投身于官场并致力于教育改革和社会治理。
二、孟子的人物特点1. 散达温和:孟子性格温和、和善,待人宽厚。
他喜欢结交各种人才,即使是贫穷或地位低下的人也能得到他的关注和尊重。
2. 热衷于教育:孟子深信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改善社会的关键。
他提倡举办学校、公开招生、普及教育,并主张政府承担教育责任。
3. 强调仁爱:孟子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仁爱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性本善,通过培养内心的仁爱之心,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4. 主张中庸:孟子非常推崇中庸之道,即追求适度和平衡。
他认为在各个领域的思想和行为上都应该遵循中庸之道,以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孟子的思想贡献1. 人性本善: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人天生具备善良的品性。
他通过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提倡发挥人性的善良本性,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2. 君臣关系:孟子提出了君臣关系中的“仁政”理念。
他认为君主应当以仁爱为本,关心百姓的福祉,并通过实施良好的政策和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3. 社会关系:孟子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亲情、友情和慈善。
他强调社会成员之间互助合作的重要性,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共荣。
4. 教育改革:孟子主张改革教育制度,普及教育。
他认为教育不仅应该培养人才,还应该教育人们的道德和品德,使他们成为具有仁爱之心的公民。
四、孟子的影响和启示孟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以及后来的政治、伦理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孟子》中的人性观与道德理念探讨《孟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的代表作品,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它探讨了人性观与道德理念,并且对人性的善恶、人类与天地关系等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本文将通过对《孟子》中的人性观和道德理念的探讨,深入解析孟子的思想。
其次,孟子的道德理念强调了修养与教育的重要性。
在孟子看来,虽然人性本善,但是善良的天性也需要通过修养和教育来培养和发展,才能实现完善。
孟子提出了“四端”和“仁”作为道德行为的准则,通过厚德载物来实现人的修养和教育。
他说:“立中庸,听、听不闻过,见、见不迷,思、思不困,有、有不穷。
”这表明孟子将修养与教育作为人实现自身价值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方法,它强调的是通过修身养性和学习来达到卓越的境地。
同时,孟子还提出了“仁爱”的概念,认为“仁者爱人”,这是一种广泛的爱,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家人和亲朋好友,而是要关心和帮助他人,促进社会和谐。
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的道德理念追求的是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最后,孟子的人性观与道德理念都与他关于天人关系的观点密切相关。
孟子认为人性善良是天地给予人的恩赐,人道贵在“天命知命”。
他强调人应该顺应天命,与天地之道相和谐,以此来完善自己并实现最高境界。
孟子认为人类社会是人类与天地之间的中介环节,人应该尽职尽责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实践仁爱之道。
同时,孟子还主张“知天命”的人应当是一个有思想有胸怀的人,他讲求修身养性,以达到与天地的和谐。
对于天人关系的理解,是孟子人性观和道德理念的重要依据之一。
孟子的人格塑造与修养方法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孟子的人格塑造与修养方法两个方面展开分析,探讨他对于个体修身养性的思考和指导。
一、孟子的人格塑造孟子强调人的天性本善,认为人性具备良善的潜质,但需要通过自我修养和塑造来实现。
他提出了“四端”和“五常”的概念,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和践行这些美德,以达到完善自我的目标。
首先,孟子强调仁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仁是人性的最高境界,是一种广泛的爱和关怀,不仅包括对亲人的关爱,也包括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
孟子认为,只有通过仁德的实践,才能达到人的完善和和谐的社会关系。
其次,孟子提出了义和礼的概念。
义是指人们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是一种道德行为的规范;礼则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该遵循的规范和仪式。
孟子认为,通过遵循义和礼的原则,个体才能与社会和谐相处,实现自身的人格塑造。
最后,孟子强调智慧和诚信的重要性。
他认为,智慧是人们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才能获得智慧。
而诚信则是指人们应该言行一致,言行符合道德规范。
孟子认为,智慧和诚信是人格塑造的基石,只有具备了这些品质,个体才能在社会中获得尊重和信任。
二、孟子的修养方法除了人格塑造,孟子还提出了一系列的修养方法,帮助个体实现自身的完善和修养。
首先,孟子强调修养心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体应该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
孟子提出了“心正”、“心静”和“心诚”的概念,倡导个体通过修养内心,达到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其次,孟子强调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个体可以获得智慧和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孟子提出了“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的观念,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最后,孟子强调修养和培养品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日常的行为和修养,个体可以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从《孟子》看孟子的君子人格观《从〈孟子〉看孟子的君子人格观》孟子,这位先秦的大思想家,他的思想就像一把明亮的火炬,照亮了君子人格的内涵。
在孟子的眼中,君子要有浩然正气。
这浩然正气可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东西,就像是一个人的脊梁骨。
想想看,在这世界上,会遇到多少艰难险阻,多少歪风邪气。
如果没有那一股浩然正气,人就很容易被打倒,被带偏。
君子面对权势,不会阿谀奉承,因为他们心中有这股正气支撑着。
就像孟子自己,面对君王时,不卑不亢,该说的话一句不少。
他心里想的是天下大义,是百姓的幸福,这股正气就源于他对正义的执着追求。
孟子认为君子是心怀仁德的。
仁德不是只挂在嘴边的漂亮话,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君子看到别人受苦,心里就像自己受苦一样难受。
他们会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不管是贫穷的百姓,还是有困难的朋友。
这仁德是一种本能的善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
就好比一个君子走在路上,看到有老人摔倒了,他不会犹豫,会马上跑过去扶起老人,关心老人是否受伤。
君子的心是柔软的,充满着对世间万物的爱。
而且,君子要有担当。
在孟子所处的那个乱世,到处都是战争和混乱。
君子不会躲在角落里独善其身,而是要站出来为天下人谋福祉。
这担当可不容易,可能要面临各种危险,可能会被人误解。
但君子不怕,他们觉得这是自己的使命。
比如说,在一个村庄面临洪水威胁的时候,君子会挺身而出,组织大家抗洪救灾。
他不会想着自己的得失,只想着怎么保护好村庄里的老老少少。
孟子还觉得君子是智慧的。
这种智慧不是耍小聪明,而是对人性、对社会、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
君子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沉默。
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君子能洞察人心,用合适的方法去化解矛盾。
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君子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孟子眼中的君子人格,就像是一座高大的山峰,让人敬仰。
在今天的社会里,我们虽然和孟子所处的时代不同了,但这种君子人格依然有着巨大的魅力。
我们也应该努力去做一个有浩然正气、心怀仁德、勇于担当又充满智慧的人,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大丈夫”——孟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大丈夫”——孟子在教育史漫长的发展过程当中,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从孟子的浩然正气看古代理想人格文/胡宾ON ANCIENT IDEAL PERSONALITY FROM MENCIUS’S AWE-INSPIRING RIGHTEOUSNESS○冬至祭孟。
Sacrifices to Mencius on the Winter Solstice.在孟子故里邹城市城区的南部,坐落着始建于北宋年间的孟庙,其第三进院落有一座大门,叫作“泰山气象门”。
“泰山气象”取自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评说:“仲尼天地也,颜子和风庆云也,孟子泰山之岩岩气象也。
”意即孟子的气度和风范就如同五岳之首的泰山一样,高大巍峨,令人敬仰。
后人对孟子岩岩泰山气象般人格的尊崇,源于孟子所倡导的“养浩然之气”,以及他所倡导塑造的强大、独立自主的主体人格思想。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孟子对一种充塞于天地之间浩然正气与一种阳刚壮美理想人格的崇尚与膜拜。
孟子在《公孙丑》篇中提出了培养理想人格的“养气”之说:“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具有主体理想人格的一腔浩然正气,一种正义、光明、雄伟、充沛的精神道德力量。
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浩然之气”不能靠偶然袭取而得,而必须经由合乎“义与道”的长期培育和修养才能形成,这种个人修养过程就是理想人格培植的过程。
孟子思想中的理想人格是道德修养的完备者。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善”乃是人的本性实情,是与生俱来的。
孟子认为人生而具有四心,它们可以扩充为仁义礼智“四德”,其它品质亦可因这四种基本品质而生。
仁义是道德的代名,可以涵盖四德。
因此,道德的完备在于具有仁义。
故孟子说:“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另外,孟子认为,理想人格的塑造是出自本心,这才是真正的“仁”。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他解释“浩然之气”为:“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
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气和道德意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如果缺乏道德意识,或因做了于心有愧的事而损害了道德意识,立刻就会气馁。
培养浩然之气也就是加强道德意识的过程。
这种气是通过长期的道德实践的积累从内心自然产生的,不是凭外在偶然几次合于道德的行为勉强袭取的。
培养得法后,这种气就会变得伟大而刚强,并且四处扩散,上下流行、充塞于天地之间。
“浩然之气”是天地之正气,也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一种高尚的人格。
养气之道关键在“持志”。
“浩然之气”是涵养而得的,不可急功近利,不可“揠苗助长”。
孟子对于“知言”的解释为:“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不全面的言辞知其片面性所在,过分的言辞我知道它的失足所在,不合正道的言辞知其与正道的分歧所在,躲闪的言辞知其理屈之所在。
“知言”的目的就是为了辩志和养心,因为不正当的言论反过来会迷惑、伤害其心,所谓“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对于告子“不得於言,勿求於心”的说法,孟子认为不可。
告子认为对于一种学说不能了解(不得于言),便应该把它搁置起来,不去管它,不去追究其思想的根源(勿求于心)。
而孟子认为,理有未得,正须求于心。
盖一切理皆由心发,以心正言。
不动心是心志如理自在,非静敛也。
“大丈夫”理想人格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上》)真正的“大丈夫”,他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之中。
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之上,走在最光明的大道——“义”之上;这种理想人格,是集义所生,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与天地同流的状态。
上承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和曾子的“士不可以不弘毅”的精神,表现不来的不是血气之勇,而是“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勇。
孟子仁义道德的人生追求孟子,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家之一,被誉为"亚圣",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及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理念是"仁义道德",孟子认为,在追求幸福与满足的同时,个体应该注重道德的追求,并通过实践仁义来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本文将探讨孟子对于仁义道德的人生追求的概念和重要性。
一、仁义道德的定义和内涵孟子认为,仁义道德是一种道德伦理体系,它是个人在行为上追求仁慈、正义和道德原则的信念和实践。
仁义是一体两面的概念,仁是始于爱心的道德准则,即发自内心的善良、慈悲和同情心;义是对外的行为规范,即尊重他人的权益、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道德则是一种追求正确行为和价值观念的准则。
二、个体发展与仁义道德的关系孟子认为,个体的发展与仁义道德密切相关。
他强调,每个人都具备一种与生俱来的良知,这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感觉,指引着人们追求善良和道德行为。
通过仁义道德的实践,个体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并逐渐达到人生的圆满与成就。
三、仁义道德的社会价值仁义道德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公平至关重要。
孟子主张,社会的和谐和公平源于个体的修养和道德修行。
只有人人尊重他人权益、遵守道德规范,才能在社会中形成和谐的互动关系。
仁义道德的实践可以使人们的行为更加正义,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四、仁义道德的实践方法孟子提出了一系列的仁义道德实践方法,以帮助个体达到自己的目标。
首先,他强调个体应该培养自己的良知,并时刻感知到善恶之心。
其次,个体应该追求知识与智慧,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同时,个体也需要通过行为实践来践行仁义道德,尊重他人的权益,并关注社会公共利益。
五、孟子仁义道德思想的当代意义孟子仁义道德思想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普遍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忽略了道德价值和社会责任。
尊重他人,关怀社会,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个人幸福至关重要。
关于孟子理想人格的浅析
摘要: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一个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
他从性善的角度提出了他的教育理念,在我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提出“大丈夫”的理想人格,给我们人格培养树立了典范,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对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对我们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孟子理想人格浅析
“人格”是一个多重含义的概念,这个概念源于拉丁语,当时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
后来心理学家借此术语来说明每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的不同角色以及不同于其他人的精神面貌,心理学把人格定义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特有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有的心理品质。
【1】从伦理学的意义上,人格就是“每个人的那种品质”(康德语)。
道德人格是人们按道德要求所应该具有的哪种品质和行为体系,理想人格作为道德人格的高层次是人们应该争取获得的高尚道德品质和行为体系总和,是至善的人化或行为直观化。
【2】在孟子之前,春秋时期的老子所认为的最高人格为圣人,孔子在《论语》中也表达了他的理想人格——君子,《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妖,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对于孟子,他继承了孔子的君子人格的一些特质,提出“士”是他的道德人格,理性人格是“大丈夫”。
“大丈夫”一词最先出自《孟子》一书,它是孟子理想人格的集中体现。
《孟子·滕文公下》载,景春曰:“公孙衍、张仪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
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
之嫁也,母之命,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这段话,不仅最早出现“大丈夫”一词,还表达了孟子衡量一个人是否是“大丈夫”的标准。
对于景春所说的公孙衍、张仪,虽然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但这些纵横家在诸侯中纵横捭阖于诸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对诸侯投其所好,他们只能算是“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
并不是孟子所认为的大丈夫,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是居于仁,由于义,立于礼,行天下正道,富贵、贫贱、威武,都不能改变自己的操守。
孟子作为“亚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大丈夫”观来源于儒家的基本理念,继承了孔子的君子形象,如大丈夫要“居于仁,由于义,立于礼”,来源于孔子强调的“仁”和“礼”。
另外,“大丈夫”观还有他自己的“性善论”为依据,孟子曾说过:“万物皆备于我”【3】,人最宝贵的东西内在于每个人的自身,这也就是人的道德品质,我们后天通过学习所要保存的就是这些好的东西,应该是大丈夫所应具备的品质。
对于孟子提出的“大丈夫”标准我们可以理解为:
第一,“大丈夫”要有高尚的气节,绝不向权势低头,绝不无原则的服从。
“大丈夫”要立足仁、义、礼,只向真理和正义低头。
第二,“大丈夫”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
“(公孙丑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3】关于什么是“浩然之气”,孟子自己说不清楚,但他指出那是一种“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的气,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受意念指导的情感和一种混合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
孟子认为有了这种“浩然之气”,就可以称为“大丈夫”了。
孟子的这种“大丈夫”观在中国产生了巨大了的影响:
第一,“大丈夫”观成为儒家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中国士人树立了一个典范,成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和文人修身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孟子以后,儒家后世的许多人都向孟子的“大丈夫”学习,例如文天祥,在蒙古人的囚室里写出了闻名天下的“正气歌”;方孝孺,面对朱棣的威逼利诱,依然面不改色。
第二,成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几千的熏陶,这种重义,不屈于压迫的“大丈夫”观在中华民族面临危机时,为爱国人士表现出来,当日本侵略中国是,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发出了宁死不做亡国奴的号召。
孟子的“大丈夫”观很显然是一种高尚的人格理念,而且在中国占
有重要地位,那么,我们要如何做才能向这种理想人格迈进呢?孟子他给了我们几点建议:
第一,持志养气。
持志,就是坚持崇高的志向,一个人有了志向与追求他就会有相应的“气”——精神状态,。
所以,孟子又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一方面“志于道”,坚定不移;另一方面,养气。
第二,动心忍性。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人的意志要在逆境中磨练,只有经过磨练,人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最大可能发挥。
第三,存心养性。
孟子认为人生来仁义礼智的善端,但要成为实际行动中的善,还要存养和扩充。
孟子主张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
寡欲,善性就丧失的少,就有利于养气,发展理想人格。
第四,反求诸己。
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智人不智,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5】当自己的行为不能达到目的时,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自己的人格才会更完善。
第五,知耻改过。
大丈夫要坚持正义和真理,当自己有错误时,要敢于承认,知耻然后改正。
做到以上五点,就接近于孟子的理想人格了。
当今社会,物质的高度发达,使人们的精神世界越来越空虚,理想人格的追求者越来越少,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孟子的理想人格的标准是极为重要的。
当代教育,不仅仅要培养一批高能力的知识分子,还要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尤其在青少年期要加强关于理想人格的观念的培养和教育,为中国的未来培养一批社会接班人。
注释: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3月第3版第440页;
【2】张奇伟亚圣精蕴:孟子哲学真谛人民出版社 1997年12月第一版第256页
【3】孟珂孟子*公孙丑上
【4】孟珂孟子*告子下
【5】孟珂孟子*离娄上
参考文献: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 2009年6月第一版
赵昌平著孟子:人性的光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7月第一版张奇伟著亚圣精蕴:孟子哲学真谛人民出版社 1997年1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