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恐障碍二例误诊分析并文献复习
- 格式:pdf
- 大小:272.97 KB
- 文档页数:3
综合医院惊恐障碍高误诊率引发的思考
彭冬英
【期刊名称】《医学与哲学》
【年(卷),期】2007(028)016
【摘要】惊恐障碍是一种急性焦虑障碍,属精神医学研究范畴.但惊恐障碍患者却反复在综合性医院就诊.目前国内综合医院尤其是基层综合医院普遍未设置精神科,非专科医生对惊恐障碍的识别率又非常低,误诊率甚至高达100%.作者就综合医院惊恐障碍高误诊率的原因、对策、展望与期待、较为理想的就医途径和治疗方法做一探讨.
【总页数】3页(P64-66)
【作者】彭冬英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西吉安,34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95.1
【相关文献】
1.寻求“可学”、“要学”、“能学”的契合,降低流失率——由开放教育学院在校生高流失率引发的思考 [J], 庄文
2.从一个容易题的高错误率引发的思考 [J], 徐红星
3.一道填空题的高零分率引发的思考的再思考 [J], 沈国
4.一道填空题的高失分率引发的思考 [J], 孙小星
5.综合医院惊恐障碍高误诊率引发的思考 [J], 彭冬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 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误诊分析例1 女,26 岁。
长期在上海打工,平素性格外向、好表现自己,2010 年1 月21 日不明原因急起精神失常,表现紧张、害怕,感到有人要害她,给当地“110”报警说:“宿舍里有人要杀我”,当民警赶到时,患者正准备跳楼,说有人在追杀她。
民警将其安抚后,通知家人次日将其接回黄石,直接送往我院。
途中,患者阵发性的喊叫,说有人在追杀她,要求下车。
体格消瘦,神经系统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
精神检查:阵发性意识清晰度下降,有时不认识亲人,衣着整洁,年貌相称;检查欠合作,问话不答或少答,称有人要害她、有人在追杀她;注意力不集中,智能无明显缺陷;紧张、害怕,情绪不稳,阵发性喊叫,无自知力。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甲乙肝免疫、血糖、心电图及脑电图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入院诊断为“分裂样精神障碍”。
给予肌注氟哌啶醇5 mg/日,患者安静入睡,治疗第2 d 患者接触及交流明显改善,不再感到有人要害她,诉前两日常看到有人拿着刀在追杀她,病史中有些情景已记不清,病前未发生不愉快的事情。
单独与患者晤谈时再次追问病史,患者诉发病前服用过大量的冰毒,已有2 年吸毒史,之前每次吸食量较少。
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再参照CCMD-3诊断标准,诊断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治疗2 d 后患者出院。
例2 女,24 岁。
患者于2011 年1 月外出打工,3 月1 日只身一人从外地回到家中,表现胡言乱语,好发脾气,时哭时笑,捶胸顿足,有时砸东西,有时不认识家人,经常说:“你看,又在说我”。
家人给水她喝,说水里有毒药。
有时说“头要炸了”,晚上不睡。
于2011 年3 月7 日首次就诊于我院,门诊以“分裂样精神障碍”收入院。
既往史无特殊。
幼年父母离异,由奶奶养大,性格开朗,无精神疾病家族史。
体格消瘦,神经系统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
精神检查:观察意识清晰度下降,不认识家人,更衣时发现患者双手臂纹有龙凤的图案;检查不合作,敌视医生,乱喊乱叫,无法有效交流;情感不适切,无自知力。
2024年惊恐障碍误诊为冠心病38例分析惊恐障碍,又称急性焦虑发作,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表现为严重的窒息感、濒死感和精神失控感。
而冠心病,则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
由于两者的症状在某些情况下具有相似性,因此在实际临床中,将惊恐障碍误诊为冠心病的情况并不罕见。
本文将对38例惊恐障碍误诊为冠心病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断能力,减少误诊的发生。
一、误诊原因分析症状重叠:惊恐障碍和冠心病在症状上存在一定的重叠,如胸痛、胸闷、心悸等。
这使得医生在诊断时容易混淆,导致误诊。
对惊恐障碍认识不足:部分医生对惊恐障碍的认识不足,缺乏对其典型症状的了解,因此在面对患者时,容易将其误诊为其他疾病,如冠心病。
检查手段局限:目前,临床常用的检查手段对于惊恐障碍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些医生过于依赖检查结果,而忽视了对患者临床表现的全面分析,从而导致误诊。
二、误诊后果评估对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惊恐障碍患者被误诊为冠心病后,可能会因为长时间的误诊而导致心理压力增大,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对患者身体健康的影响:误诊可能导致患者接受不必要的冠心病治疗,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这不仅可能无效,还可能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
对医疗资源的浪费:大量的误诊可能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如医生的时间、医疗设备的使用等。
这不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三、典型误诊案例分析案例一:患者李某,女性,45岁。
因反复发作的胸痛、胸闷症状就医。
医生初步诊断为冠心病,并给予相应治疗。
然而,患者症状并未缓解,且频繁发作。
后经进一步检查,诊断为惊恐障碍。
经过心理治疗,患者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案例二:患者张某,男性,50岁。
因胸痛、心悸症状就医。
医生根据其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诊断为冠心病。
然而,患者在接受冠心病治疗后,症状并未改善。
后经多学科会诊,诊断为惊恐障碍。
医多多精神病病例——惊恐障碍误诊为原发性高血压1例专家讨论与点评男,45岁,司机主诉:心慌、胸闷、心悸、头晕伴濒死恐惧10天现病史: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心慌、胸闷、心悸、头晕伴濒死恐惧10天于2005年8月26日到本院就诊.因测血压达180/110mmHg,为进一步诊治而入住心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传染病史.手术外伤史:否认手术、外伤史.输血史:否认输血史.药物过敏史:否认药物过敏史.个人史:否认外地居住及疫区接触史,否认烟酒不良嗜好.婚育史:不详家族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生命特征与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初步症断:高血压3级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电解质等均正常.影像学检查脑、肝、胆、脾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正常;双侧肾上腺CT正常,排除嗜铬细胞瘤。
鉴别诊断:1. 广泛焦虑障碍;2.抑郁障碍修正诊断:惊恐障碍治疗过程诊疗思维:结合病史,给予降压、抗抑郁障碍等药物对症治疗.治疗:给予洛栓星180mg加入5%葡萄糖200ml中静脉点滴,口服厄贝沙坦15mg/d、卡维地洛10mg/d、苯磺酸氨氯地平5mg/d.血压降至正常.17d后出院;但心慌、胸闷、心悸、头晕、濒死恐惧等症状仍间断发作.出院后上述症状发作频繁,1周内可达3次,发作最长达30min,发作时意识清楚,事后能回忆.发作间歇期焦虑不安,害怕再发作,不敢单独在家,遂到精神科就诊.精神检查:神志情,有自知力.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35分,诊断为惊恐障碍,给予西酞普兰20mg/d,劳拉西泮1.0mg/d 口服.7 周后症状好转,停用劳拉西泮;1个月后控制症状,6个月完全恢复正常,遂逐渐停用西酞普兰。
病情转归:经治疗,患者血压降至正常,心慌、胸闷、心悸、头晕、濒死恐惧等症状逐渐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未再发作.专家讨论点评:症状:惊恐障碍指反复的、有时为不可预料的焦虑或惊恐发作.发作突如其来,让人极端痛苦,持续几分钟或更久一些.在惊恐障碍中,发作不限于发生在特定的可预料的情境中.惊恐发作后会持续担心再次发作.包括3部分症状:1、惊恐发作典型的表现是,患者正在进行日常活动,如看书、进食、散步、开会或操持家务时,突然感到气短,头晕或轻度头痛,晕厥,震颤或颤动,不真实感,口干,难以集中思想或讲话,视物模糊,胸闷、胸痛胸部压紧或疼痛感或呼吸困难,喉头堵塞,好像透不过气来,即将窒息.心悸,心脏剧跳,好像心脏要从口腔里跳出来;手麻,足麻,窒息感,出汗,潮热或寒战,迫切想逃脱,恶心,肌肉紧张,怕死去、失去控制或发疯.同时出现强烈的恐惧感,好像即将死去,或即将失去理智.这种紧张心情使患者难以忍受.因而惊叫、呼救.有的出现过度换气(hyperventilation)、头晕、非真实感、多汗、面部潮红或苍白,步态不稳、震颤、手脚麻木、胃肠道不适等自主神经过度兴奋症状,以及运动性不安.在惊恐发作中患者一般竭力想逃避某种特殊功能的情境以期望惊恐停止,或者寻求帮助以防崩溃、心脏病发作或发疯.此种发作突然,发作时意识清晰,历时短暂,一般5~20min(10min内达到高峰),很少超过1h,即可自行缓解;或以哈欠、排尿、入睡而结束发作.发作间期精神状态正常.发作之后,患者自觉一切如常,能回忆发作的经过.但不久又可突然再发.病人可以频繁发作,1个月达3次以上.2、预期焦虑大多数患者在反复出现惊恐发作之后的间歇期,常担心再次发病,因而紧张不安,也可出现一些自主神经活动亢进的症状,称为预期性焦虑,可持续1个月以上.应注意与广泛性焦虑鉴别.3、求助和回避行为惊恐发作时,由于强烈的恐惧感,患者难以忍受,常立即要求给予紧急帮助.在发作的间歇期,60%的患者由于担心发病时得不到帮助,因而主动回避一些活动,如不愿单独出门,不愿到人多的热闹场所,不愿乘车旅行等,或出门时要他人陪伴;即继发广场恐惧症.惊恐发作有时(并不总是)会导致对某些情境的广场恐惧样回避,在这种情境中感到躲避很困难或令人难堪,或者感到不能立刻得到别人的帮助.因此,可分为惊恐障碍伴广场恐惧症和惊恐障碍不伴广场恐惧症两种类型.偶尔的惊恐发作(即惊恐发作的频度不足以作出惊恐障碍的诊断)也可以出现在其他的精神障碍中,特别是在其他焦虑障碍中. 本病常无明显诱因突然发病,有多种自主神经症状,尤以心悸、气紧、头晕、出汗等最突出;在短时间内症状急剧发展达到高峰,伴有强烈恐惧;持续时间很短便自行缓解.间歇期除有预期焦虑,担心再次发病外,可无任何不适症状.常反复发作.间歇期可长可短.发作频繁,加上预期焦虑,易误诊为广泛焦虑障碍.不少病例继发广场恐惧症,DSM-Ⅳ将本病区分为:惊恐障碍伴有广场恐怖和惊恐障碍不伴广场恐怖两种亚型.合并重型抑郁症者应分别给予诊断.根据ICD-10的诊断标准,惊恐发作诊断依据为1个月内至少有3次发作,每次不超过2小时.发作时明显影响日常活动.两次发作的间歇期,除害怕再发作外,没有明显症状.并有以下特点: 1、发作的情境中没有真正的危险. 2、并不局限在已知或可预料的情境中(参见特定的恐惧症或社交恐惧症).3、在惊恐发作间歇期几乎无焦虑症状(尽管常会担心下次惊恐发作).4、不是由生理疲劳、躯体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物质滥用的结果. 更详细的资料请参考ICD-10、CCMD-Ⅲ或DSM-Ⅳ.以上为医多多精神病病例中的惊恐障碍误诊为原发性高血压1例治疗方法和专家的讨论与点评。
惊恐障碍到医院的时候,我的感觉好了许多,但感到浑身无力,医生检查没有发现问题,心电图也正常。
医生说我可能是白天学习太紧张引起的。
医生的话消除了我的顾虑。
可这仅维持了一二天,以后又反复多次发作。
尽管我知道这不是心脏病发作,也不会造成伤害,可仍然对所经历的情景感到恐惧,变得不敢坐车了。
案例:某女,29岁,初小文化,工人,已婚。
已反复发作阵发性暴怒、捶胸、撕衣、毁物、狂奔,伴哭闹等9年余。
病人病前系某缝纫厂临时工,平素热心能干、能说会道、乐于助人,尤其热衷于帮助他人料理红白喜事,且往往在其中扮演主角;但又因爱管闲事、喜说三道四而惹人厌恶。
因此,周围熟人虽受其益却贬其人,故人际关系较差。
首次发病前病人刚刚生育,有感于生育后无人前来探视,先是委屈伤心,继而愤恨不满,心情极差。
就在此产褥期中,恰逢工厂通知,解雇了她的临时工作,病人闻讯后初时沉默不语,双眼凝视前方,表情茫然,片刻之后开始抽泣,但不久就骤然停止,掀开被子,扔下新生儿,从床上一跃而起,狂呼乱叫,向门外冲去。
病人一反弱不禁风的常态,披头散发,拳脚并用,连撕带咬,横冲直撞。
后经众人七手八脚将其制住,锁于房中。
病人在房内捶胸顿足、撕扯衣服、哭天喊地、打门砸窗,又以头撞墙。
后经反复劝慰,才痛哭一场后昏昏入睡。
次日醒后如常,洗漱梳妆,让家人去厂里询问解雇她的原因。
此时能大致回忆发病过程,但否认曾甩开孩子、咬伤丈夫。
此后,病人常感头痛、头昏、心烦、失眠。
后进入另一工厂,仍喜抛头露面、说长道短,但不像以前那样乐于助人。
2018年2月临床医学DOI :10.19347/ki.2096-1413.201806007作者简介:闵妍(1984-),女,汉族,陕西西安人,主治医师,硕士。
研究方向:非药物治疗对抑郁症的疗效及机制。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65岁。
主因“间断心急、气短8年,加重伴躯体游走性疼痛1月余”,于2014年2月25日入院。
患者于2006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急、心慌、担心,气短,濒死感,出汗;家属送至XX 医院急诊科,查心电图提示未见异常,持续3h ,自行缓解。
2009年家属带患者至我科门诊,诊断“惊恐障碍”,予以“帕罗西汀20mg ,1次/d ;黛力新1片,1次/午”治疗,坚持服药,症状较前减轻。
2013年4月,患者病情加重,表现腹胀,下腹疼,大便2次,服用米氮平7.5mg ,1次/晚,服药1周有效。
2013年6月到我院肿瘤科就诊,查肿瘤系列提示CEA 0.84ng/mL ,动态观察。
2014年1月20日患者左上肢拉伤后出现周身游走性疼痛,尤其背部明显。
期间,多次到我科门诊就诊,予“帕罗西汀20mg ,1次/d ;文拉法辛片182.5mg ,1次/d 等”治疗,服药自觉效果不佳。
入院后疼痛评分:NRS 5~6分。
入院查体:T 为36.2℃,P 为72次/分,HR 为18次/分,BP 为130/80mmHg 。
神情,痛苦貌,左上肢活动受限,疼痛时俯身下蹲跪床,余四肢未见病理性体征。
入院检查:血尿便常规提示未见异常,肝肾功、离子、血糖、血脂、术前感染四项、免疫五项及甲功五项提示未见异常。
肿瘤系列提示CEA>100.0ng/mL 、CA199为100.2IU/mL ,CA125为280.0IU/mL 。
胸片提示双侧肱骨上段内侧骨皮质及肱骨头区骨密度异常,建议进一步检查。
胸部CT 提示左侧肱骨上段大范围及右侧肩胛骨、约胸4、5、7椎体多发溶骨性破坏,多考虑转移瘤改变,请结合临床进一步检查;双肺轻度间质增生、双下肺多发纤维索条、胸膜下及部分肺间质少许炎性渗出;双侧胸膜增厚、左侧胸腔少量积液并左肺膨胀不全(图1)。
惊恐障碍患者复发情况及相关因素研究邹志礼;周波;黄雨兰;汪瑾宇;何影;闵文蛟;徐理【期刊名称】《实用医院临床杂志》【年(卷),期】2017(014)001【摘要】目的:调查惊恐障碍患者复发情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以“自编惊恐障碍复发率及影响因素调查表”对118例出院的惊恐障碍患者进行电话随访研究。
结果51例患者在出院后1年内有复发,复发率43.2%。
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是否吸烟、是否饮酒、婚姻状况、抗抑郁药物使用的种类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复发组家庭月收入相对较低、经历负性生活事件、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未上班工作、依从性差的比例均较未复发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药物依从性差增加惊恐障碍复发的风险( P<0.05)。
结论惊恐障碍患者1年内的复发率高,服药依从性差是其主要原因。
【总页数】3页(P100-102)【作者】邹志礼;周波;黄雨兰;汪瑾宇;何影;闵文蛟;徐理【作者单位】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身医学中心,四川成都610072;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身医学中心,四川成都 610072;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身医学中心,四川成都 610072;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身医学中心,四川成都 610072;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身医学中心,四川成都 610072;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身医学中心,四川成都 610072;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身医学中心,四川成都 61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4【相关文献】1.保乳手术患者术后局部复发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J], 赵剑;罗天航;丁三2.胶质瘤患者术后复发时间相关因素研究及预后分析 [J], 仇宇宁;张静;樊昊;曹磊;杨波3.胶质瘤患者术后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J], 陆冠平; 李瑛; 陈晓武; 杨德标; 张征军4.胶质瘤患者术后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J], 陆冠平;李瑛;陈晓武;杨德标;张征军5.垂体腺瘤患者缺氧诱导因子-1α与线粒体相关基因的相关性及肿瘤侵袭和复发的影响因素研究 [J], 张欢;石文健;刘永亮;李景武;张于;董桂兰;董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惊恐障碍的非精神科误诊调查分析
王丽萍;郑琳;张顺;唐颖;佟久芬
【期刊名称】《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年(卷),期】2010()7
【摘要】目的调查惊恐障碍患者的误诊特点。
方法自制统计表对55例确诊惊恐障碍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病程、曾误诊的疾病种类、重复就诊于非精神科次数、误诊期间诊治费用以及正确治疗后达临床治愈的疗程进行调查统计。
结果 52.73%的惊恐障碍患者非精神科误诊时间长于1年;58.18%的患者就诊非精神科次数少于5次,14.55%的患者大于10次;误诊期间浪费的诊治费用有47.27%的患者超过5000元;确诊后住院治疗期90.91%的患者在2个月内惊恐发作消失。
结论惊恐障碍的非精神科误诊率高,误诊时间长,医疗资源浪费严重,但确诊后经精神科治疗近期疗效较好。
【总页数】3页(P799-801)
【作者】王丽萍;郑琳;张顺;唐颖;佟久芬
【作者单位】中国.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医疗集团精神病院(唐山)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9
【相关文献】
1.精神科与非精神科医护人员对抑郁症病耻感调查
2.综合医院非精神科医护人员对心理健康服务认知的调查分析
3.综合医院非精神科住院患者心理状态及应对方式的调查分析
4.非精神科护士对精神病公众污名的调查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惊恐障碍临床特征及误诊分析
胡华;杜向东;邓伟
【期刊名称】《中国误诊学杂志》
【年(卷),期】2004(4)10
【摘要】目的 :分析惊恐障碍的临床特征 ,探讨其误诊原因。
方法 :回顾性分析惊恐障碍 78例在精神科确诊前的临床资料。
结果 :全部多次误诊为躯体疾病 ,尤其易误诊为心血管疾病。
误诊时间 1.5~ 5 6个月 ,平均( 9.6 5± 13.2 1)个月。
结论 :惊恐障碍极易误诊 ,综合医院应提高临床医生对惊恐障碍的认识以减少误诊率。
【总页数】3页(P1579-1581)
【关键词】惊恐障碍;误诊分析;临床特征;误诊率;误诊原因;临床医生;心血管疾病;结论;目的;方法
【作者】胡华;杜向东;邓伟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9
【相关文献】
1.惊恐障碍误诊为低钾性周期性瘫痪的临床分析 [J], 文世全;段劲峰;冯由军
2.误诊为惊恐障碍的交感神经型颈椎病5例临床分析 [J], 王昆;李万文;童庆好;杨晓辉;王安江;王小蕊
3.惊恐障碍误诊为冠心病200例临床分析 [J], 陈卫公;
4.惊恐障碍的临床误诊分析 [J], 王继文
5.惊恐障碍的临床误诊分析 [J], 王继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综合医院惊恐障碍的临床特点及对策
杨春雪;邓云;葛正庆;李俏雁;徐秀蓉;朱奎康;左毅;代兵伟
【期刊名称】《西部医学》
【年(卷),期】2002(013)001
【摘要】@@ 惊恐障碍过去国内报道不多,原因在于这类病人多认为自己是"心血管疾病"或其它急症,往往不到精神科就诊,而就诊于综合医院急诊科,此文收集了34例惊恐障碍的病人,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52-53)
【作者】杨春雪;邓云;葛正庆;李俏雁;徐秀蓉;朱奎康;左毅;代兵伟
【作者单位】成都铁路局中心医院急诊科,610081;成都铁路局中心医院急诊科,610081;成都铁路局中心医院急诊科,610081;成都铁路局中心医院急诊
科,610081;成都铁路局中心医院急诊科,610081;成都铁路局中心医院急诊
科,610081;成都铁路局中心医院急诊科,610081;成都铁路局中心医院急诊
科,61008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综合医院对惊恐障碍的诊断识别及干预研究 [J], 唐锴;叶庆红;刘树娇;叶贵山;陈志斌
2.综合医院惊恐障碍高误诊率引发的思考 [J], 彭冬英
3.综合医院惊恐障碍高误诊率引发的思考 [J], 彭冬英
4.综合医院精神科联络会诊临床特点 [J], 彭焱; 杨晓辉; 陆晓星; 劳恩荣
5.综合医院精神科联络会诊的消化内科住院患者临床特点及复诊影响因素 [J], 李桂克;孙华;梁明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