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ulafoy病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 格式:pdf
- 大小:218.87 KB
- 文档页数:2
Dieulafoy病2例诊治体会王成文;金松杰【期刊名称】《实用医学杂志》【年(卷),期】2001(017)005【摘要】@@Dieulafoy病临床少见,易误诊及漏诊,我们遇到2 例,现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rn1 临床资料rn 例1 男,53岁,因上腹剑突下痛并反复发作或饥饿时疼痛10余年,加重10 d,黑便1 d伴头晕急诊入院。
入院后患者反复便血并出现呕血,总量超1 500 ml,经输血及药物止血等对症治疗无效,遂行急诊剖腹探查术。
术中见胃内血块约250 g及鲜血300 ml,胃体、窦及球部未见溃疡及出血灶。
清除胃内容后,发现血液自胃上部流出,探查发现贲门下3 cm后壁有一约1 cm粗糙面,该处中间有一血管活动性出血。
遂行包括病灶在内的远侧胃大部切除术。
术后病理报告:送检近胃小弯侧贲门后壁局部浅表性溃疡,于其中央见一小动脉,其管壁纤维素样坏死,管腔内有混合血栓形成,动脉周围胃粘膜坏死及炎症改变。
rn 例2 男,30岁,因黑便伴头晕6 h入院。
急诊胃镜检查示胃内大量新鲜血液,胃体中、下部及胃窦部散在糜烂面,直径【总页数】1页(P470)【作者】王成文;金松杰【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中心医院功能科内镜中心;广东省深圳市中心医院功能科内镜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相关文献】1.Dieulafoy病5例的诊治体会 [J], 占小平;李定2.上消化道Dieulafoy病18例内镜诊治体会 [J], 翟云;孟江云;梁浩3.Dieulafoy病致反复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诊治体会 [J], 李娟4.吻合口Dieulafoy病9例紧急胃镜下诊治体会 [J], 邱全兴;姚平;胡学军5.以胃出血为主要表现的Dieulafoy病18例诊治体会 [J], 周利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ieulafoy溃疡15例临床特征目的探讨Dieulafoy溃疡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以提高临床早期诊治水平。
方法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15例Dieulafoy溃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6.5∶1,平均年龄48.3岁,大部分患者无明显诱因,少数患者存在饮酒(1/15)、服用NSAID药物(2/15),进食刺激性食物(2/15)等诱因,所有患者既往均无消化性溃疡及肝硬化病史,部分患者有糖尿病(3/15)、高血压(5/15)病史,患者均以突发呕血、便血发病伴失血性休克,中重度贫血,病灶部位以胃后壁(9/15)、近小弯侧多见(10/15)。
急诊内镜检查为首选的诊断方法,14例内镜下药物注射、钳夹止血成功(14/15),1例手术治疗。
结论Dieulafoy溃疡以突发致命性大出血为特点,中老年男性多见,好发于胃后壁、近胃小弯侧区域,内镜检查是诊断Dieulafoy病最简单有效的手段,急诊内镜下钳夹止血治疗Dieulafoy 溃疡的疗效可靠。
标签:Dieulafoy 溃疡;临床特点;诊断;治疗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eulafoy lesion:analysis of 15 cases WANG Bin,ZHENG Ya-an. Department of Emergency,Peking University Third Hospital,Beijing 100191,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ZHENG Ya-an,Email:z.y.a@Dieulafoy 溃疡又称Dieulafoy病或黏膜下恒径动脉畸形破裂出血,是临床上一类特殊的、较少见的溃疡,其出血往往是致命性的,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延误诊断和治疗,将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
本文对15例Dieulafoy 溃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这类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Dieulafoy病卢崇亮【期刊名称】《华夏医学》【年(卷),期】1999(012)006【摘要】胃粘膜下恒径小动脉溃破,致急性突发性致死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称为Dieulafoy病。
其出血病变隐匿,诊断有一定困难;易反复出血且量大,病死率高。
是上消化道大出血最为严重和罕见原因之一而颇受关注。
现就其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1命名1884年Garland首先报道因呕血致死的“胃粘膜下粟粒样动脉瘤”2例。
法国外科医师Dieulafoy先后于1896、1897和1898年报道10例临床表现极为相似的突发性致死性大出血的“单纯性胃浅表小溃疡”患者,并经尸解发现本病系胃体上部粘膜缺损处有异常口径动脉破裂出血所致。
后来学者遂称之为Garland-Dieulafoy溃疡或Dieulafoy病。
尽管本病命名尚有许多,诸如曲张动脉瘤、粘膜下动脉畸形、胃动-静脉畸形、胃动脉硬化、胃粘膜下动脉硬化、胃粘膜下微小动脉瘤、胃左动脉区溃疡及胃粘膜下恒径小动脉溃疡等[1~6],多数不够确切,未能被普遍使用。
其中多数称谓已被否定和摒弃。
近年来,还有把胃外的十二指肠、空肠,甚至结肠异常增粗之恒径血管破裂大出血者也称为Dieulafoy溃疡[5~9]。
2发病情况2.1发病率Goldenberg(1990)认为本病的所谓少见是因为对其缺乏认识...【总页数】3页(P774-776)【作者】卢崇亮【作者单位】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广西,桂林市,54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相关文献】1.Dieulafoy病15例的临床分析 [J], 罗云宁; 早春花2.内镜下治疗Dieulafoy病并活动性出血的临床诊治分析 [J], 王宏霞; 陈平; 苏秉忠; 丛春莉; 杜春3.Dieulafoy病15例的临床分析 [J], 罗云宁; 早春花4.内镜下治疗Dieulafoy病并活动性出血的临床诊治分析 [J], 王宏霞;陈平;苏秉忠;丛春莉;杜春5.糖尿病合并Dieulafoy病3例分析 [J], 崔忠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儿十二指肠球部Dieulafoy溃疡伴消化道大出血2例1. 引言1.1 背景小儿十二指肠球部Dieulafoy溃疡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消化道出血病症,通常表现为突发性大出血,病情迅速恶化,给患儿和家庭带来巨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在小儿消化道出血病例中,Dieulafoy溃疡占比相对较低,但由于其快速出血的特点,治疗过程中常常需要快速而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在临床实践中,小儿十二指肠球部Dieulafoy溃疡的确诊和治疗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病因不明确、病程进展快速、易误诊和漏诊等方面。
对这类疾病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对于提高其诊断率和治疗效果,保障患儿生命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小儿十二指肠球部Dieulafoy溃疡伴消化道大出血的2例病例进行分析和总结,旨在探讨该疾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及疗效观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结合文献资料对小儿十二指肠球部Dieulafoy溃疡的治疗策略、临床意义和未来展望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小儿十二指肠球部Dieulafoy溃疡伴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疗效观察以及并发症,旨在总结该疾病的治疗策略,分析其临床意义,并展望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通过对本病例的详细分析和总结,旨在为临床提供更加准确、快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提高儿科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水平,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的发生。
希望本文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的了解和参考,促进小儿消化道疾病的研究和治疗。
2. 正文2.1 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为7岁男孩,主因间断黑便1周入院。
体格检查:患儿神志清楚,查体无阳性体征。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为75g/L,其他生化指标正常。
消化道内镜示:小儿十二指肠球部可见一粗大孔道,内见一3mm凸起隆起病变,局部未见出血迹象。
病理示:溃疡下见大量红细胞、血凝块。
术后恢复良好,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D i e u l a f o y病疾病名称Dieulafoy 病疾病别名Dieulafoy 病变,Dieulafoy 血管畸形,Dieul afoy 胃黏膜糜烂,浅表性溃疡,胃黏膜下恒径动脉破裂出血,胃黏膜下动脉硬化,黏膜下动脉畸形,曲张性动脉瘤,胃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静脉型血管畸形,特殊位置的消化性溃疡,arterioven ous malformation疾病概述Dieulafoy 病(Dieulafoy’s disease)又称Di eulafoy 病变(Dieulafoy’s l esion),是引起消化道尤其是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之一。
主要症状是反复发作性呕血和柏油样大便,严重者可出现失血性休克;出血前无明显上腹部不适和疼痛,亦无消化道溃疡病史和家族遗传史。
疾病分类消化内科疾病描述Dieulafoy 病(Dieulafoy’s disease)又称Di eulafoy 病变(Dieulafoy’s lesion),是引起消化道尤其是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之一。
至今尚无一个确切的定义,病变是突露于胃肠道腔内活动出血的或黏附血块的动脉,动脉周围无溃疡形成这一特征已成为多数学者共识。
Dieulaf oy 病可以发生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以近端胃最多见。
1898 年,Dieulafoy 最早报道了3 例因胃动脉破裂致上消化道大出血而死亡的患者,并认为病灶是胃黏膜浅表性溃疡引起胃动脉破裂,出血中断了病变的进一步发展。
此后, Dieulafoy 的名字与胃黏膜下动脉破裂出血联系在一起。
早期由于对该病的病理性质缺乏深入的研究,文献报道中所用名称不一,如Dieu lafoy 血管畸形、Dieulafoy 胃黏膜糜烂、浅表性溃疡、胃黏膜下恒径动脉破裂出血、胃黏膜下动脉硬化、黏膜下动脉畸形、曲张性动脉瘤、胃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特殊位置的消化性溃疡等。
1988 年,Saueraber 报道了7例患者,并通过文献复习,详细阐明了该病的发病机制、病理、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
(上接第482页)[9]TasicV,LozanovskiVL,KornetiP,etal.Clinicalandlaboratoryfea-turesofMacedonianchildrenwithOCRLmutations[J].PediatrNeph-rol,2011,26(4):557-562.[10]张晶,张俊青,代会琴.眼-脑-肾综合征治疗回顾性分析[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4,27(5):330-331.[11]RuellasAC,PithonMM,OliveiraDD,etal.Lowesyndrome:litera-turereviewandcasereport[J].JOrthod,2008,35(3):156-60.(收稿日期:2014-09-02)(本文编辑:高飞)Dieulafoy病致上消化道出血一例吴敬芳 韩蕾 李爽 DOI:10.3760/cma.j.issn.1673-4408.2015.04.035作者单位:272000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 患儿,男,9岁7个月,因“呕吐、呕血2d”入院。
入院查体:精神欠佳,面色苍白,心肺查体无异常,腹软,未触及包块,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Hb59g/L。
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凝血常规无异常。
腹部彩超提示:腹腔超声未见明确异常。
门静脉系统未见明确异常。
入院诊断:消化道出血、贫血。
在输注红细胞纠正贫血、药物止血、抑酸、补液等治疗后,患儿未再出现呕吐、呕血,贫血纠正,一般状况好转,入院第2天即行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所见:贲门及胃底交界部小弯侧溃疡性病变伴血管断裂、活动性出血,给予金属钛夹7枚钳夹止血,术中给予肾上腺素胃内注射止血。
2周复查胃镜未见再出血,康复出院。
出院后3个月随访,未出现病情反复。
讨论 Dieulafoy病为胃黏膜下恒径小动脉破溃出血,是造成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少见原因之一,临床上常表现为突发致命性大呕血。
dieulafoy病迪厄拉富瓦病dieulafoy病是一种少见但不罕见的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病灶小出血量大且反复,严重者危及生命。
系先天性疾患,又称胃恒径动脉综合征。
1898年法国外科医师Dieulafoy首先报道3例,因动脉破裂致上消化道出血而死亡的病例,该病因而命名。
Dieulafoy病占上消化道出血0.3%,所有Dieulafoy病均表现为重症出血,病死率2.9%,发病年龄平均52岁,男女比例3.2:1。
胃Dieulafoy病以间歇性反复性呕血或柏油样便为主要症状,起病突然无明显征兆,饮酒、刺激性药物或食物、高血压及应激可能为其诱因,无胃病、无肝病史而突然不明原因大出血,尤其是呕血,应考虑到该病。
1病因与发病机制胃粘膜下恒径动脉破裂出血的发病机制现尚不完全清楚。
多数人认为该病为先天性血管畸形。
dieulafoy病特征是正常粘膜上有似针尖样糜烂,喷出动脉血,约83%病灶在距胃食管交界处6cm内的胃体后、前壁且近小弯侧,胃周动脉(85%发生于胃左动脉)分支进入浆膜和肌层后,缺乏逐渐变细的过程。
而以异常粗大的直径直抵粘膜下,血管口径恒定这一变异的结果就是该病的病理基础,称之为恒径动脉。
该动脉直径常>1.8mm,约比正常的粘膜肌层血管粗10倍,加之其从粘膜下折返,形成垂直袢,故在黏膜下形成压力很高的锐角状血管突起。
该血管搏动的结果一方面使表面粘膜受压萎缩,形成压迫性急性溃疡,血管裸露;另一方面使折返顶部血管继发性扩张,最终破裂出血。
动脉破裂出现之前可因压迫性溃疡出现慢性失血(黑便),动脉破裂后出血量大,故多表现为呕血,由于血压下降,血栓形成,出血可暂时停止,原来裸露的血管可“潜”入粘膜下,导致胃镜检查甚至手术时也未能发现出血的部位,这也是其诊断困难的重要原因。
食物摩擦和胃运动是导致出血的诱因。
迪厄拉富瓦病的病灶在显微镜下的病理特征是:1.胃黏膜浅表性局灶性缺损伴有基底部纤维样坏死。
2.在缺损的基底部有较大的动脉,动脉壁增厚;黏膜肌层有扭曲,增生的动脉。
十二指肠球部Dieulafoy病变一例报告
蓝琳;陈村龙;刘思德;周丹
【期刊名称】《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年(卷),期】1999(4)2
【摘要】Dieulafoy病变是一种罕见的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其病变部位最常见于贲门或胃的上部,偶见于十二指肠、小肠或结肠。
该病出血量大,病情进展快,预后凶险,对生命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我科于1998年7月收治一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人,急诊内镜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Dieulafoy病。
即行内镜下肾上腺素盐水注射治疗及孟氏液喷洒,成功止血。
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1页(P97-97)
【关键词】十二指肠球部;Dieulafoy病变;诊断;病情进展;常见;内镜下;罕见;急诊内镜;孟氏液;肾上腺素盐水
【作者】蓝琳;陈村龙;刘思德;周丹
【作者单位】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全军消化内科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3;R656
【相关文献】
1.十二指肠球部Dieulafoy病2例报告 [J], 李征;姜翠林;旭华
2.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Dieulafoy大出血3例报告 [J], 李文彦;马晓飞;顾建中
3.小儿肺部神经母细胞瘤一例报告/十二指肠球部腺瘤性息肉合并贲门癌1例报告/
左颈动脉体瘤一例报告 [J],
4.十二指肠球部Dieulafoy病一例 [J], 高斌;李亚萍
5.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所致球部多发圆形充盈缺损一例报告 [J], 胡正明;熊安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儿十二指肠球部Dieulafoy溃疡伴消化道大出血2例摘要:Dieulafoy溃疡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消化道疾病,特别是在小儿患者中更为少见。
我们汇报了两例小儿十二指肠球部Dieulafoy溃疡伴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例,包括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过程。
关键词:小儿;Dieulafoy溃疡;消化道大出血;诊断;治疗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一些罕见的疾病仍然存在着挑战。
Dieulafoy溃疡是一种少见但严重的消化道疾病,其特点是在消化道黏膜下出现直径小于3mm的肉芽组织,易于在无外伤的情况下导致大出血。
特别是在小儿患者中更为罕见,且易忽视,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本文将汇报两例小儿十二指肠球部Dieulafoy溃疡伴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例,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病例一:一名9岁男童,因呕血、黑便、腹痛于我院就诊。
查体:患儿神志清楚,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Hb)64g/L,粪便隐血试验阳性。
胃镜检查:十二指肠球部可见一处大小约2mm的溃疡,溃疡底小血管扩张。
血管内装置(EMR)术后病理示:十二指肠球部黏膜溃疡性病变,病变处可见血管扩张,提示Dieulafoy溃疡。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结论:小儿Dieulafoy溃疡是一种罕见但危险的消化道疾病,易于导致大出血,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临床医生应该对年龄较小患者的消化道大出血进行高度警惕,及时进行胃镜检查,以明确病因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对于Dieulafoy溃疡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变部位进行个体化的治疗,以提高治疗的效果。
希望本文所报道的两例病例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Dieulafoy病急诊胃镜下诊断与治疗15例Dieulafoy病又称粘膜下恒径动脉畸形。
是一种可引起消化道大出血的较少见的疾病。
最早于1884年由Gallard首次报道,于1898年由法国外科医生Georges Dieulafoy命名,由于病灶小、位置隐匿且起病急,出血量大且往往反复发作,常导致失血性休克,可直接威胁患者生命。
由于该病临床上少见,无活动性出血时可无任何临床表现,且患者发病前一般无明确腹部不适及疼痛,无消化性溃疡和家族遗传史,因此临床诊断十分困难。
过去确诊后多以手术治疗为主,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现在以内镜介入治疗如硬化疗法、理化疗法、钛夹止血及弹力带套扎等为首选。
本文对我院2009年10月至2013年6月共15例Dieulafoy病病例行急诊胃镜下诊断并治疗的效果与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自2009年10月至2013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Dieulafoy病患者15例,男性患者12例,女性3例,年龄28~76岁(平均年龄44岁),门诊病人6例(明确诊断后收入院),住院病人9例,经内镜检查符合诊断标准,且患者均无溃疡病史、炎症、门脉高压、粘膜撕裂等其它原因所致的出血。
胃镜下见溃疡病灶直径大小介于2~3mm,边界清晰,周围无明显的炎症改变,其中11例内镜下见粘膜表面破损,血管裸露凸出,高出粘膜面约1~2mm,有搏动性喷射状出血或渗血;另外4例可见溃疡略凹陷于粘膜表面,且溃疡表面附着凸向胃腔的点状血凝块。
其中12例患者病灶位于距贲门约6cm以内的胃底贲门区域,2例位于近幽门部胃窦小弯侧,1例位于十二指肠球部。
根据上消化道出血内镜下改良的Forrest分型:F1a型7例、F1b型4例、F2型4例。
2.治疗方法:术前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进行知情谈话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使用GIFQ260电子胃镜(Olympus)进行检查及镜下治疗。
内镜诊疗前15~30min肌注地西泮5~10mg及山莨菪碱10~20mg,对5例伴急性失血性休克的患者进行常规配血,快速补液、输血,以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并给予吸氧及心电监护。
Dieulafoy病的诊断及治疗体会(附两例报告)
孙承明;李冠群
【期刊名称】《天津医药》
【年(卷),期】1996(024)005
【摘要】Dieulafoy病又称迪厄拉富瓦损害、胃血管重复畸形等。
是罕见的上消化道出血原因之一。
1896年由法国医生Dieulafoy报道,后以此医生命名。
我院自1992年以来先后发现2例,报告如下。
例1 男,58岁,发病前无任何不适。
入院前3天开始便血,以黑便为主,2~3次/d,每次约200~300ml。
否认肝炎、肝硬化及消化性溃疡病史。
经内科保守治疗病情无缓解,于1991年5月3日入院。
入院后第8天开始呕血,当日呕鲜血约2~3次,每次约150~200ml。
查血红蛋白30~40g/L。
【总页数】2页(P318-319)
【作者】孙承明;李冠群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3
【相关文献】
1.Dieulafoy病的诊断与治疗(附18例报告) [J], 吴明波;徐美东;姚礼庆
2.Dieulafoy病的诊断与治疗(附30例报告) [J], 王益训;王教常
3.消化道Dieulafoy病的诊断与治疗(附20例报告) [J], 聂军;卢莉
4.Dieulafoy病的诊断与治疗(附12例报告) [J], 陈云波;贾明库;王长文;孙亚彬;杜学民
5.Dieulafoy病的诊断及治疗(附12例报告) [J], 麦韵屏;刘亮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