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肺损伤
- 格式:ppt
- 大小:6.31 MB
- 文档页数:36
龙源期刊网
SPECT肺灌注显像与CT扫描诊断放射性肺损伤的对比研究
作者:芦玉婷等
来源:《右江医学》2013年第06期
【摘要】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比较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肺灌注显像与CT扫描在诊断放射性肺损伤方面的应用价值。
方法16只新西兰白兔右肺单次照射40 Gy制作放射性肺损伤模型,照射前随机选取2只实验兔肺CT扫描和SPECT肺灌注显像,照射后6周和12周分别行肺CT扫描和SPECT肺灌注显像,12周后观察肺病理变化。
结果照射前实验兔肺CT和SPECT肺灌注显像无异常。
6周时1只实验兔右肺CT出现毛玻璃样影像,左肺无明显异常,其余实验兔CT无异常;SPECT肺灌注显像未见放射性稀疏缺损区。
12周时2只实验兔肺CT中右肺出现局部斑片样改变,左肺纹理增多,其余14只兔两肺纹理增多;SPECT肺灌注显像右肺均呈现放射性稀疏缺损,SPECT肺灌注显像和肺CT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0%(16/16)、12.5%(2/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
12周时病理学显示,两组实验兔右肺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和成纤维细胞增生,左肺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和轻度肺泡充血。
结论SPECT肺灌注显像诊断放射性肺损伤较CT敏感度高。
【关键词】照射;放射性肺损伤;断层摄影术;肺灌注显像
文章编号:1003-1383(2013)06-0844-03中图分类号:R817.4 文献标识码:A。
什么是放射性肺炎放射性肺炎是由于肺癌、乳腺癌、食管癌、恶性淋巴瘤或胸部其他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后,在放射野内的正常肺组织受到损伤而引起的炎症反应。
轻者无症状,炎症可自行消散;重者肺脏发生广泛纤维化,导致呼吸功能损害,甚致呼吸衰竭。
肺部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放射剂量、肺部的照射面积以及照射速度密切相关。
病理变化表现为急性期的渗出性炎症反应和慢性期的广泛肺组织纤维化。
临床表现变化大,轻症者可无症状,重症者因广泛的肺纤维化病变而致呼吸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对急性期炎症有一定控制作用。
放射性肺炎的发生、严重程度与放射方法、放射量、放射面积、放射速度均有密切关系。
放射野越大发生率越高;大面积放射的肺组织损伤较局部放射为严重,照射速度越快,越易产生肺损伤。
其他影响因素如个体对放射线的耐受性差,肺部原有病变如肺炎、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以及再次放射治疗等均易促进放射性肺炎的发生。
某些化疗药物亦可能加重肺部的放射治疗反应。
老年和儿童对放射治疗的耐受性差。
轻者无症状,多于放射治疗后2~3周出现症状,常有刺激性、干性咳嗽、伴气急、心悸和胸痛,不发热或低热、偶有高热。
气急随肺纤维化加重呈进行性加剧、容易产生呼吸道感染而加重呼吸道症状。
并发放射性食管炎时出现吞咽困难。
若放射损伤肋骨,产生肋骨骨折,局部有明显压痛。
体检见放射部位皮肤萎缩、变硬,肺部可闻及干、湿啰音和磨擦音。
肺部广泛、严重纤维化,最后导致肺功能高压及肺源性心脏病,出现相应征象。
1.肺功能改变肺放射性肺炎和纤维化都引起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肺顺应性减低,伴通气/血流比例降低和弥散功能减低,导致缺氧。
有时胸片尚未发现异常,而肺功能检查已显示变化。
2.X线表现多数于停止放疗一月后,肺部出阴影。
急性期在照射的肺野上出现弥温性片状模糊阴影,其间隐约可见网状影,酷似支气管肺炎或肺水肿。
病变的范围与胸廓表面照射野一致。
慢性发生肺纤维化,呈条索状或团块状收缩或局限性肺不张。
SPECT肺灌注显像与CT扫描诊断放射性肺损伤的对比研究芦玉婷;王坚;李毅;孙苏平;徐龙宝;范光磊;潘昌杰;张旭光【摘要】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比较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肺灌注显像与CT扫描在诊断放射性肺损伤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16只新西兰白兔右肺单次照射40 Gy制作放射性肺损伤模型,照射前随机选取2只实验兔肺CT扫描和SPECT肺灌注显像,照射后6周和12周分别行肺CT扫描和SPECT肺灌注显像,12周后观察肺病理变化.结果照射前实验兔肺CT和SPECT肺灌注显像无异常.6周时1只实验兔右肺CT出现毛玻璃样影像,左肺无明显异常,其余实验兔CT无异常;SPECT肺灌注显像未见放射性稀疏缺损区.12周时2只实验兔肺CT中右肺出现局部斑片样改变,左肺纹理增多,其余14只兔两肺纹理增多;SPECT肺灌注显像右肺均呈现放射性稀疏缺损,SPECT肺灌注显像和肺CT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0%(16/16)、12.5%(2/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2周时病理学显示,两组实验兔右肺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和成纤维细胞增生,左肺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和轻度肺泡充血.结论 SPECT肺灌注显像诊断放射性肺损伤较CT敏感度高.【期刊名称】《右江医学》【年(卷),期】2013(041)006【总页数】4页(P844-846,封4)【关键词】照射;放射性肺损伤;断层摄影术;肺灌注显像【作者】芦玉婷;王坚;李毅;孙苏平;徐龙宝;范光磊;潘昌杰;张旭光【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放疗科,江苏常州,21300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放疗科,江苏常州,21300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放疗科,江苏常州,21300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放疗科,江苏常州,21300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核医学科,江苏常州,21300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核医学科,江苏常州,21300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江苏常州,21300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放疗科,江苏常州,21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7.4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肿瘤常见的放疗副反应,在接受根治性放疗的肺癌患者中,13%~37%会发生放射性肺炎[1]。
放射性肺损伤的相关影响因素胡凯;王仁生【期刊名称】《广西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9(036)002【总页数】5页(P316-320)【关键词】放射治疗;放射性肺损伤;影响因素【作者】胡凯;王仁生【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疗科,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疗科,南宁5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55据2016年中国癌症统计数据的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有429.2万例新发肿瘤病例和281.4万例死亡病例,其中胸部肿瘤发病占34.9%,死亡占37.8%[1],中国的防癌形势非常严峻,特别是胸部肿瘤。
放射治疗(放疗)作为恶性肿瘤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在胸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肺是辐射敏感器官,受照射后易发生放射性肺损伤(radiation-induced lung injury,RILI)。
有研究显示,胸部肿瘤放疗过程中RILI的发生率高达50%,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放射治疗的应用[2]。
为预测和预防RILI的发生和发展,本文就RILI风险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综述如下。
1 遗传因素任何疾病的发生都离不开自身遗传因素的影响,RILI也不例外。
近年来,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基因多态性被发现与RILI 发生具有相关性。
1.1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征突变(ATM)与p53基因 ATM基因在DNA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放疗导致的DNA损伤可引起ATM基因激活。
Zhang等[3]对253例放疗后的肺癌患者进行研究,发现ATM基因的两处单核苷酸多态性111G/A和126713G/A均为发生放射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Yang等[4]研究发现,p53 Arg72Pro多态性与放射性肺炎显著相关,72Arg/Arg基因型者较72Pro/Pro基因型者发生放射性肺炎的风险高4.53倍,且p53 Arg72Pro与ATM111G/A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其原因可能为ATM基因表达产物是p53蛋白磷酸化和活化的激酶之一。
通过肺通气血流变化评估肺癌放射性损伤王捷忠1,张 伟1,4,钱飞宇1,林端瑜2,林冯杰1,唐明灯2,柏朋刚3摘要: 目的 评估肺癌调强放射治疗引起的肺功能早期变化;初步评估肺灌注指导肺癌放射治疗设野的意义。
方法 30例肺癌患者根据治疗前肺灌注检查分为3组,各组在设野时均尽量避开血流灌注正常的肺部。
配对t检验比较各组肺功能指标变化。
后依据是否进行同步放化疗分为单纯放疗组和化放疗联合组,比较药物肺损伤的影响。
结果 治疗前双肺灌注正常组的肺活量(VC)和一口气一氧化碳弥散量(TLCO-SB)在治疗前后有显著变化,其余肺功能检查指标无显著变化。
肺灌注受损组的肺功能各项指标在放疗前后均无显著变化。
化放疗联合组较单纯放疗组TLCO-SB变化显著。
结论 肺灌注指导设野有利于减少肺部放射性损伤。
调强放射治疗对肺部通气功能的损害早期主要表现在肺活量的改变上。
同步放化疗可加重肺弥散功能的损伤。
关键词: 肺通气;灌流;辐射性肺炎;肺肿瘤;血气分析;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中图分类号: R730.55;R730.53;R734.2;R8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194(2011)06-0430-05收稿日期:2011-09-05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08J0268)作者单位:1.福建医科大学教学医院、福建省肿瘤医院放疗科,福州 350014;2.福建医科大学教学医院、福建省肿瘤医院核医学科,福州 350014;3.福建医科大学教学医院、福建省肿瘤医院放疗科物理组,福州 350014;4.福建医科大学研究生教育学院,福州 350004作者简介:王捷忠(1965-),男,主任医师,医学硕士.Email:fzjzw@163.com 目前肺癌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
肺癌的治疗需要采用综合治疗手段已是共识[1]。
放射治疗是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调强放射治疗的应用可以更好地保护正常肺组织,但是放射性损伤依然是限制放疗技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2]。
treg和循环纤维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在放射性肺损伤中的作用研究熊珊珊,徐龙,汪倩君,曹芳,孙平,王沛沛,孙丛丛,张玉可,杨婷婷,王丽男,潘秀颉,杨陟华,朱茂祥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邮箱地址:xss19881018@ 背景:放射性肺损伤为放射性肺炎和肺纤维化两阶段。
肺部受损后,早期以炎症反应为主;若持续炎症存在,大量成纤维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增生,胶原沉积,引起过度修复,诱发肺纤维化。
放射性肺纤维化是肺部放疗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一种肺组织结构受损、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率很高的间质性疾病,为临床肺纤维化疾病的特殊类型。
研究发现,一种骨髓来源的纤维细胞——循环纤维细胞(Fibrocytes)向受损部位聚集、分化为成纤维细胞、分泌胶原与细胞外基质蛋白是纤维化发病的关键细胞。
CD4+T细胞调节单个核细胞分化为纤维细胞,参与肺纤维化的形成;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s)参与博莱霉素等引起的肺纤维化并抑制纤维细胞在肺部的聚集。
然而,treg和循环纤维细胞参与放射性肺纤维化,以及treg在纤维化过程中调节循环纤维细胞的机制尚不明确。
我们研究肺纤维化形成过程中Treg、循环纤维细胞及重要细胞因子变化规律,进一步探讨Treg细胞是否调节纤维细胞,调控纤维化发生。
方法:25 Gy 60Co γ射线单次照射小鼠胸腔,建立肺损伤模型;HE染色和Masson三联染色检测肺组织病理变化;酶标仪测定Ⅰ型胶原浓度;流式细胞仪测定小鼠肺实质中循环纤维细胞和肺实质、肺泡灌洗液中treg;液相悬浮芯片检测肺泡灌洗液中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MCP-1、MIP-1α、Th1/Th2以及Treg/Th17细胞因子表达。
结果:照射组与正常组相比,①肺组织的病理切片显示1m起,支气管上皮细胞脱落,局部肺膜增厚,血管周围和肺泡隔胶原纤维增生。
②1月起,Ⅰ型胶原分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