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河涌治理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 格式:wps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9
河涌治理方案引言河涌是城市发展中常见的水体,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度干预和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许多河涌也面临着水质恶化、水生态破坏等问题。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河涌治理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一种可行的河涌治理方案,希望能够为相关专家提供有益的参考。
1.问题分析首先,我们需要对目前河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例如,水质污染、河底淤积、岸边乱倒垃圾等是常见的问题。
只有深入了解这些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理方案。
2.水源保护水源是河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河涌水质治理的首要任务之一。
相关部门应加强水源保护,建立起水源保护区,并进行必要的环境监测与管理。
此外,对于一些水污染源,应配合相关法规和监管机构,加大执法力度,确保水源的纯净与安全。
3.水质改善针对水质问题,除了加强水源保护外,还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改善水质。
例如,可以引入生态修复技术,如湿地建设和人工湿地修复,以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此外,要加强污水处理工作,建设更多的污水处理厂以达到水质排放标准。
4.河底淤积处理河底淤积导致了河流断流、水流缓慢等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对其进行处理。
可以使用机械清淤等方法,定期清理河底淤泥,同时加强岸边绿化,减少冲刷物的入河量,防止淤积再次发生。
5.岸边环境整治岸边环境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对于乱倒垃圾、乱搭乱建等问题,需要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市民素质。
同时,可以建设公园绿地、景观步道等,提供更好的休闲环境。
6.生态修复河涌治理不仅仅是改善水质,还需要注重生态修复。
可以进行适当的植被恢复工作,增加树木、花草等植被的种植量,提高河涌的生态功能。
同时,还可以引入生态岸线设计,打造具有生态景观特色的河涌。
7.社会参与河涌治理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可以通过开展河涌治理志愿者活动、组织宣传教育活动等方式,加强社会参与。
此外,相关部门还可以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科研项目,提升河涌治理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河涌综合的整治问题例析1.城市河涌污染成因分析1.1生活污染城市建设的加速进行,随之而来的是城市人口的增长,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靠拢并聚居于城市,导致城市生活污水增加,诸如:日常洗涤用水、厨油废水等,通过各种形式流入城市河涌当中,造成河涌的直接污染,富营养化严重,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氧量下降,鱼类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
此外,城市居民生活垃圾的增多,致使生活垃圾堆积,处理困难,在下雨时,伴随地面雨水带到河流当中,以块状、颗粒状、液体等形式存在,对河涌污染较重。
此外,室外垃圾堆砌,受太阳曝晒表面龟裂,后又经过风吹被带入大气当中,由雨水直接吸收并流入河涌当中;或是经由雨水直接冲刷,其微尘颗粒顺水流入河道中,带来河涌污染。
1.2生产污染早先的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大量的工业建筑矗立于城市当中,例如:水泥厂、皮革厂、化工厂、造纸厂等,产生一系列的工业废水。
而在污水处理上受技术和经济的限制,因而较多的采取直接通过管道偷排入河流的办法,对河道生态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虽然近年来,城市中的工厂应环保要求被移建别处,但是过去数十年间遗留的污染物仍旧滞留河中,难以自然降解。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兩个方面:一是由于相关部门当时未能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在监管力度上显得不足,造成行政管理漏洞;二是由于企业生产者或投机或落后的思想造成的。
1.3河涌自净能力降低及丧失河涌的流量、流速等水动力条件以及河涌内生物的适度生长决定了自净能力的大小。
由于河道的自然淤积,人为垃圾的倾倒导致水动力条件不断恶化,河床底不断变高,水深降低,水的流速减缓,再加上人为填塞,使得河床淤积问题严重。
河涌内的漂浮物诸如垃圾及富营养化引起的大量水生植物与河底淤泥连成一片,导致河道水流不畅,从而大大降低了河涌的自净能力。
由于河涌水的污染,部分河道内水质发黑发臭,河道水生生态系统遭到灭顶之灾,城市河道中原有的水生物,比如鱼、虾、水草等无法生存,导致河道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水体的自净能力下降。
河涌治理运营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河涌污染逐渐凸显,水质恶化、废水排放、乱倒垃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和市民生活。
因此,对城市河涌进行治理和运营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
本文将围绕河涌治理运营方案展开探讨。
二、河涌治理的现状和问题1. 河涌水质恶化由于城市化进程中河涌周边的生活垃圾和污水排放,导致了河涌的水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水体内营养物质过多而导致水体中生物生长过旺的情况。
2. 河涌渠化造成生态破坏河涌渠化增加了水体的流速,水流紊乱,导致了河涌的生态破坏。
3. 河涌沿线环境面貌差沿着河涌的两侧,生活垃圾随意倾倒,成为城市河涌区域环境面貌的突出问题。
4. 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城市河涌的管辖主体分散,治理责任模糊,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和规范。
以上问题说明河涌治理工作亟待加强,城市河涌治理是当前环保工作的重点。
三、河涌治理的原则和目标1. 坚持源头治理加强对周边居民和企业的环保宣传和教育,提高全社会对城市河涌环境治理的重视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 生态优先在河涌治理过程中充分保护河涌生态环境,努力恢复河涌的自然生态系统。
3. 公众参与积极鼓励广大市民参与城市河涌的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增强市民对环境问题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4. 健全管理机制建立河涌治理的长效机制,明确河涌治理的主体和责任,加强监管和评估。
河涌治理的目标是净化水质,恢复生态环境,改善沿岸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四、河涌治理的主要措施1. 加强水污染治理通过加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改善城市河涌水体的水质。
完善城市污水管网,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管理,减少废水排放。
2. 提高河涌生态功能对河涌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改善河涌水质,特别是对于河涌水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保护。
3. 加强河涌环境综合整治清理河涌周边的垃圾和废弃物,修复河涌周边的景观,提高市容环境。
以上措施是城市河涌治理的基本工作,需要建立健全的运营机制和管理体系。
广东珠江河道污染治理的挑战与机遇在广东地区,珠江是最重要的河流之一,不仅是该地区的经济命脉,也是人们生活的重要水源之一。
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珠江河道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给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带来了巨大挑战。
本文将探讨广东珠江河道污染治理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一些应对之道,以期找到治理河道污染的机遇。
一、污染源头的控制要解决珠江河道污染问题,首先需要从污染源头入手,进行严格的污染物排放限制和监管。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企业和工厂的环境监管,制定和执行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并加大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
同时,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推广使用环保技术和设备,减少废水、废气和废渣等有害物质的排放。
二、加强水域治理和保护除了控制污染源头,广东珠江河道污染治理还需要加强对水域的治理和保护。
一方面,要加大对河道的清淤和疏浚力度,保持河道的通畅和水流的顺畅。
另一方面,要加强沿岸湿地和河口湾的保护,建立更多的水生态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保护和恢复珠江流域的生态系统,提升水质和生态环境的整体质量。
三、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升级广东地区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具备丰富的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能力。
在治理珠江河道污染方面,可以依托科技创新,推动环境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应用。
例如,开发和应用高效的水质监测技术、水处理技术和污染物去除技术,提高河道水质的监测和治理效率。
同时,还可以研究和开发针对珠江河道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和环境修复方案,加速水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四、加强跨区域协作和合作珠江是一个跨省流域,涉及到广东、广西、湖南等多个地区的利益和问题。
因此,在治理珠江河道污染的过程中,需要加强跨区域的协作和合作。
各级政府部门应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开展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和技术交流,共同制定和实施综合治理方案。
同时,还需要积极争取中央政府的支持和资金投入,共同推进珠江河道污染治理的工作。
综上所述,广东珠江河道污染治理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也蕴含着许多机遇。
广州市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黄埔区工作情况广州市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黄埔区工作情况是一个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
作为广州市的一个核心区域,黄埔区面临着严峻的污染问题,尤其是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
为了改善环境质量,黄埔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设污水处理厂、开展河涌清理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黄埔区在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方面的工作情况。
首先,黄埔区在污水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黄埔区建设了多个污水处理厂,包括新港污水处理厂、苑庄污水处理厂等。
这些污水处理厂采用了先进的处理技术,能够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污染物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据统计,黄埔区的污水处理率已经达到了80%以上,污水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对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次,黄埔区还注重河涌综合整治工作。
黄埔区存在着许多河涌,如黄埔古港河、珠江贝沙港等。
为了改善这些河涌的环境质量,黄埔区开展了清理、疏通等工作。
黄埔古港河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河涌,黄埔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工程,包括疏通河道、改造河道岸线等。
目前,黄埔区的河涌整治工程已经基本完成,河涌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为市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
此外,黄埔区还加强了对工业企业的监管。
黄埔区是广州市的工业重镇,有众多的工业企业。
黄埔区在污染源控制方面采取了严格的措施,加大对工业企业的环保督查力度。
对于超标排放的企业,黄埔区采取了严厉的处罚措施,同时还加强了对企业的指导和培训,引导企业提高环保意识,减少污染物排放。
综上所述,黄埔区在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开展河涌清理等措施,黄埔区的水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为市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污染物处理不彻底、污水处理厂运行不稳定等,黄埔区需要进一步加强工作,提高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的效果。
广州珠江河道治理保护珠江流域生态安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与人口的不断增加,广州珠江流域生态环境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为了保护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广州市积极开展了珠江河道的治理工作,旨在改善水环境质量、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保障生态健康与人民福祉。
一、治理的背景与意义广州珠江流域作为中国南方最大的河流流域之一,自古以来就是经济繁荣的区域之一。
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化的推进,珠江河道面临着水污染日益严重、河道淤积、水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治理珠江河道的重要意义在于保护生态安全。
珠江河道是珠江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的重要载体。
通过治理河道,可以净化水环境,提高水质,促进珠江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健康。
二、治理的主要措施2.1 河道岸线修复和整治治理珠江河道的首要任务是对岸线进行修复和整治。
在河道两岸种植各类湿地植物,修建生态护岸,形成自然的过滤屏障,使得河道周边的土地能够更好地保护河道。
同时,修复和整治河岸可以提高河道的景观价值,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2.2 河道水质净化和污染治理治理珠江河道的关键是改善水质。
通过建设水处理设施和采取污染治理措施,有效去除河道中的有害物质,净化水环境。
此外,还可以加强对河道周边的农业、工业和生活排污源的管理,防止二次污染的发生。
2.3 河道淤积清淤和河床维护治理珠江河道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清淤和维护河道的畅通。
随着时间的推移,珠江河道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淤积物,导致河道断流、水位上升等问题。
因此,定期清淤工作的进行十分必要,以确保河道的正常运行。
三、治理成果与展望近年来,广州市在珠江河道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珠江河道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恢复和提升,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然而,珠江河道治理工作仍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如今,珠江流域的经济发展依然持续,工业和农业活动依旧频繁。
《广州主城四河涌的历史演变与景观生态重塑研究》篇一一、引言广州,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南方大都市,素有“岭南之首”的美誉。
作为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心城市,广州主城四河涌(包括珠江、白鹅潭、芳村涌和员村涌)在城市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四河涌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景观重塑成为了广州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广州主城四河涌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景观生态重塑的实践与思考。
二、广州主城四河涌的历史演变(一)珠江珠江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河流之一,也是广州的母亲河。
自古以来,珠江就为广州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孕育了广州的繁荣发展。
在历史的长河中,珠江的河道经历了多次变迁,形成了独特的河口景观。
(二)白鹅潭白鹅潭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是珠江的支流之一。
历史上,白鹅潭曾是商贸繁荣的港口,许多外商在此设立了商馆和贸易机构。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河道的淤积,白鹅潭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三)芳村涌与员村涌芳村涌和员村涌是广州市内两条重要的内河涌。
在历史上,这两条河涌曾是城市的重要水源和交通要道。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人口的增长,两河涌的水质逐渐恶化,成为了城市环境的负担。
三、景观生态重塑的策略与实践(一)珠江的水景与城市建设相融合随着广州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珠江的水景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
为了实现水景与城市建设的和谐共生,广州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设滨江公园、打造珠江夜游等旅游项目,使珠江成为广州的一张亮丽名片。
(二)白鹅潭的生态修复与文化传承针对白鹅潭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广州市政府启动了白鹅潭生态修复工程。
通过清理河道淤积、植树造林、建设湿地公园等措施,恢复了白鹅潭的生态环境。
同时,为了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政府还对白鹅潭周边的历史建筑进行了修缮和保护。
(三)芳村涌与员村涌的景观改造与水环境治理针对芳村涌和员村涌的水质问题,广州市政府采取了综合治理措施。
广州市河涌治理的问题与对策探讨广州市曾经的河涌景象;广州的河涌,总是与浓郁的岭南水乡独有风韵联系在一起。
四通八达的河涌网曾经与广州的生活连得那么紧。
那个年代的岭南生活,总是与河涌有着紧密的联系。
涌边的夏日黄昏,三三两两,成双结群。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那是打发无聊的欢乐小聚;端午时节则迎来大娱乐。
三五村镇相约于大河涌上,在喧天锣鼓和鞭炮声中,竞上几趟龙舟。
临涌的街边,一般是赶墟场所。
墟市交易的货品诸如瓜果花卉、百货商品,多用小船顺着河涌运抵赶墟的街边。
然而,河涌生活不仅仅为城镇与村落所独有。
珠三角的河汊网密布,大小河涌交织,恍若城市经脉一般盘活了整座广州城,既可用作交通,也可防洪排涝。
城内富商的豪宅大院,多筑有水道,引来河涌之水,造成水景花园。
花园边上,备有私家码头,泊有小商船。
每天清晨,富商坐上自家商船,沿着河涌到达上班之所。
广州如今的河涌现状:从1997 年开始,广州的河涌整治工作已广州如今的河涌现状经搞了10 多年,但直到今天,部分河涌的污染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被称为“黑龙江”的河涌黑水横流,臭味冲天,成为广州市民的心头之痛。
“岭南水乡”广州河涌密布,仅市中心城区就有河涌231 条,总长913 公里。
上世纪末,随着广州城市规模扩大和人口膨胀,养育了千万广州人的河涌大多成为“排污渠”“臭水沟”。
石溪涌、车陂涌、猎德涌、沙河涌等都是广州有名的“臭水沟”。
广州市水务局副局长赵军明说,目前广州中心城区仍有65 条河涌还没有截污,水质基本为劣Ⅴ类水,水体发黑发臭,每天约有124 万吨生活污水经过这些河涌直排珠江。
以东濠涌为例,每小时产生垃圾就300 公斤,每天7.2 吨。
光这样污染严重的河涌就有14 条,整个广州大小河涌224 条,总量可想而知。
“河涌成为广州最大的排污口,不少河涌的水可以用来当墨汁写字。
”有人这样形容广州的河涌。
由于历史的原因,珠江两旁很多地方的生活污水都是直接排放到河涌,然后再汇入珠江。
尤其是一些城乡结合部,大小粪便未经任何处理直排河涌。
一到炎热天气,不少人经过河涌时都是掩鼻而过,臭不可闻。
印象最深的是,笔者陪朋友有一次到珠江边散步,走到猎德涌的入口处,一股异味扑面而来,又臭又腥;往下一看,河涌水油黑发亮,直接流进珠江,与两岸景色极不协调,本来好好的心情一下子就没了。
河涌像是人体的众多血管,血管的血坏了,流到大动脉,大动脉的血也坏了。
珠江就是这样,流经城市的河涌收纳了城市生活污水,成了“排污沟”,又不截污,涨退潮的时候直接排到珠江干流,河涌污染是对珠江水质最大的威胁。
广州市的主要河涌:广州市的主要河涌:沙基涌.猎德涌、荔湾涌、司马涌、马涌、赤岗涌、东濠涌、新河浦涌、车陂涌、西碌涌、瑞宝涌、北濠涌、石井河、沙河涌、茶滘涌、东漖涌、景泰涌,石井涌多年治污黑颜仍在1997 年广州开始对河涌进行整治,10 多年来投入约17.4 亿元,整治了69 条河涌。
但赵军明坦言,经过多年治理,广州市区河涌的水质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这些年来,广州“治水工程”遇到了几个难题。
首先是河涌水环境污染问题相当突出。
在石溪涌流蚝壳洲段,记者看到,河涌边上建着密集的握手楼,很多人家把厕所、厨房建在涌边,每户人家都有大大小小的几个排污口,一些排污口正源源不断地将黄色的污水排进河涌里,整条河涌已呈墨绿色,发出阵阵刺鼻的臭味。
生活污水并不是广州河涌唯一的污染源。
在石井河流域,还有数量众多、没有治污设施的家庭作坊和“三无”企业。
石井河流域每天产生生活污水、工业废水36 万吨,其中23 万吨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入石井河及其支流,最后这条“黑龙”就流入了珠江。
其次是污水治理系统建设严重滞后。
现在广州中心城区已建成 4 个污水处理系统,铺设污水干管763 公里,实际污水处理能力每天159 万吨。
但以目前广州日供水量300 多万吨计算,除掉损耗,每天广州要产生240 万吨污水,因此,至少有80 万吨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进河涌后流入珠江。
还有就是“拆迁难”成了阻碍整治进度的“拦路虎”。
“征地难”是广州所有正在治理的河涌面临的突出难题:因征拆节点无法铺设,导致不少截污管网无法贯通,影响了整个截污系统的建设。
在天河棠东村,车陂涌的截污管道要经过这里的农田,消息传出后,当地村民一夜之间就抢种了 1 万多棵经济树木。
广州市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副经理安关峰说,如果按经济树木的补偿标准算,这些树木的赔偿费高达980 多万元,相当于每亩400 多万元,而原来每亩征地只需10 多万元。
虽然现在很多树木都已枯死,但村民仍要求按照苗木总数计算,谈判未果。
因为管道无法铺设,车陂涌上游的污水无法收集进入污水处理厂,只能直接排入河涌,因此车陂涌整治了一年多仍然又黑又臭。
治水需统筹规划赵军明说,过去10 多年广州虽然整治了69 条河涌,但可以说都是“各自为政”,单独治理一条或者一段河涌。
而河涌整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截污、清淤、补水都必须统筹考虑。
在最近公布的河涌整治思路中,广州强调以整体规划重建水网,并根据珠江前航道以北、以南河涌的不同特点进行统筹治理。
据赵军明介绍,珠江前航道以北的河涌大多与北部山区和丘陵区的水库、河道相连,自北向南汇入珠江,一旦截污后,河涌容易缺水;而珠江前航道以南的河涌大多与珠江及河口相连,水流随潮汐变化呈双向流动。
因此对北部河涌将采取“引水补水”工程,在珠江边修泵站取水,沿地下管送入蓄水湖,再将湖水抽到河涌补水;针对南部河涌将采取“群闸联控”的办法,将珠江水引入河涌,经过一段时间沉淀后,再放回珠江,让珠江水冲活河涌内的水。
“引水补水、群闸联控都只是治标,整治河涌最根本的还是要解决水质问题,这就要依靠截污工程。
”赵军明说,接下来广州将加快建设和完善污水处理系统,加强管网及污水泵站建设,提高污水处理厂能力。
到2010 年 6 月底前广州将新增79 万吨的污水处理能力,届时全市的污水处理率将提高到85%以上。
据介绍,在截污工程中,雨污分流将是重要的一笔。
目前广州的新城区都已采取雨污分流的截污方式,但老城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多是雨污不分,截污时不论雨水污水一起截住送到污水处理厂处理,这种方式容易造成河涌干涸,并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成本。
未来几年,广州计划建设污水管道3285 公里、雨水管道1047 公里,实现雨水、污水分流处理。
2010 年广州将举行第16 届亚运会,到时候,羊城能否重现“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岭南水乡风貌,以山清水秀的容颜迎接来宾,人们拭目以待。
随着近年来广州市治水力度的进一步加大,越来越多的广州市民发现,十几年来臭不可闻“除了涌边的老鼠任何动物都看不到”的臭河涌,又重新出现了鱼的踪迹:2003 年底,先是东濠涌发现了鱼,接着是新河浦和猎德涌。
近日又有市民发现沙基涌也有了。
而在珠江后航道北岸的小洲村,自从该村今年实现全面截污以来,又见螃蜞在水边打洞。
每逢珠江涨潮时,孩子们就下涌游泳或抓鱼摸虾已成现实。
来自广州市水利部门和市政部门的最新消息表明,这一变化还在呈加速度发展,广州河涌整治的新一轮冲刺即将到来。
据广州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透露,从今年起到2007 年,广州市将投入148.8 亿元,逐步规划综合整治或改造市内231 条河涌,总长达860 公里。
还将规划修建18 个人工湖和1 处人工湿地,均与河涌相通。
通过引北江水入珠江,引珠江西航道补水天河、黄埔的河涌,提高广州水面率,改善广州气候小环境和真正达到改变河涌水质的目的。
而据广州市政部门最新介绍,广州河涌水系将分成四组水网络分类分批进行整治,老城区35 条河涌全新概念设计刚刚完成设计招标,条条河涌将因地制宜各具个性,广州市第一批8 条示范河涌年内将全面完工,治水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水清,水畅,水美;可观,可亲,可游……2006 年,广州老城区的河涌将实现100%截污。
根据最新计划,2005 年底东山、越秀区要实现全部截污;2006 年中荔湾、芳村、天河区要实现全部截污;2006 年底海珠、黄埔、白云区要实现全部截污。
在分期分批实施的基本上,2005 -2006 年两年内要完成老市区16 条主要河涌的综合整治。
其中2005 年完成8 条河涌,包括猎德涌、荔湾涌、司马涌、沙基涌、马涌、赤岗涌、东濠涌、新河浦涌;2006 年完成8 条河涌,包括车陂涌、西碌涌、瑞宝涌、北濠涌、石井河、沙河涌、茶滘涌、东漖涌。
在年内即将完工的8 条河涌,除司马涌进度稍慢以外,各条河涌均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0%以上。
猎德涌、荔湾涌、沙基涌等河涌均已完成截污、清淤、堤岸整治等工程,只剩下部分河段的景观绿化与补水方案。
广州市政部门承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这8 条河涌都要确保在年底前基本完工,包括现在进度稍慢的司马涌。
”规划四组水网络,分类分批整治河涌水系“从水系治理入手,采取分类治理的办法,分期分批对河涌进行综合整治,集中力量,一条一条完成,让广大市民享受到污水治理的成果。
这就是我们最新的河涌综合整治目标。
”广州市政园林局领导介绍,根据该局最新编制的《广州市河涌示范区整治与综合利用规划》,广州规划出四组水网络,各网络根据各自的河涌涨潮情况,或利用自然潮汐,或利用水库等方式进行补水,以保证水体流动常年不腐。
这四组水网络主要包括:石井河-白云新城区:主要将流溪河左干渠延长至景泰涌,形成一个以石井河、新市涌、白云新城景观河等为骨干,以白海面湖为重要景观节点的水系网络,同时充分利用区间水资源,合理构成有动感的水景观系统。
水秀花香区:沟通芳村区的河涌,形成以花地河和大沙河为主要骨干河涌的水系网络,利用花地河、大沙河两骨干河涌作为引清通道,补充河涌景观水源。
会展-果树氧吧区:主要以黄埔涌及石榴岗河为骨干河涌,形成海珠区水系网络,利用潮汐作用,通过赤岗涌、赤沙涌、石榴岗河、黄埔涌等引清通道,为河涌补水。
前航道北部都市阳光区:以水库、人工湖及联控补水线路,将前航道北部河涌连通,形成以沙河涌,猎德涌、车陂涌、乌涌、深涌、南岗河等主要骨干的水系网络。
其水源为区间水和珠江潮水。
河涌综合整治实际上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应包括饮食截污治污、综合调水(或水利防洪)和底泥疏浚、周边规划路网建设、两岸环境整治和开发等项目。
“截污”是进行河涌综合整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仅是初级阶段,只有与水利、规划、交通、环境等诸多工程同步进行才能真正达到良好的截污、治污效果。
广州市污水处理公司一位负责人介绍:“在长期的摸索实践中,我们发现河涌治理不仅仅只是截污,而是要结合地理位置、周边景观与河涌本身个性等多方面因素。
”该公司目前最新的河涌水环境整治技术路线至少已包括如下六道程序:①截污:截流污水入管送往污水厂处理,确保水体免受污染;②清淤:采取机械、化学、生物等措施消除底泥对水质的污染;③补水:补充水量,保持景观水位;④堤岸整治:按景观要求,因地制宜,对现有堤岸进行整治;⑤景观绿化:通过不同种类的植物,配合周边环境,形成多层次的绿化景观;⑥整体环境治理:对河涌控制线以外的环境进行整体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