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侵权与环境民事责任
- 格式:ppt
- 大小:2.60 MB
- 文档页数:94
环境污染损害责任有什么构成要件随着社会的发展,⼈们⽣活⽔平的提⾼,⼈们对环境污染的问题也越来越重视。
环境污染损害是⼗分严重的,要承担法律责任。
那么环境污染损害责任有什么构成要件呢?下⾯店铺的⼩编就给⼤家介绍⼀下,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环境污染损害责任有什么构成要件⾏为⼈污染环境,造成他⼈⼈⾝权利的损害,⾏为⼈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这种责任的要件包括:1、⾏为⼈有污染环境的⾏为。
环境污染从污染源来看,包括废⽔污染、废⽓污染、废渣污染、粉尘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噪声污染、电磁波辐射污染等等,污染环境的⾏为多种多样。
2、他⼈的⼈⾝权利受到损害。
在环境污染侵害⼈⾝权中,受害⼈只能为⾃然⼈,法⼈和其它组织只能成为环境污染侵害财产权受害⼈。
受害⼈所受的损害⼀般是对其⽣命健康权的损害,如因环境污染⽽滋⽣疾病,甚⾄丧失⽣命。
环境污染对⾝体健康的损害具有潜伏性,往往是经过较长⼀段时间之后,损害才明显地表现出来。
另外,环境污染造成⼈⾝权损害也具有⼴泛性。
在实践中,⼀般是多个受损害的公民共同对侵害⼈提起诉讼。
3、污染环境的⾏为与他⼈⼈⾝权损害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权损害是因环境污染⾏为使⼈的⽣命和⾝体受到的损害,也即⽣命被剥夺或受到威胁,或者⼈的⽣理机能受到损害。
如果他⼈⼈⾝权的损害是由于其他原因,例如暴⼒伤害⾏为引起的,则不属于环境污染侵害⼈⾝权。
《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款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赔偿损失”,相关环保单⾏法亦摒弃了“违法性要件”。
但法律之间的⽭盾使得司法、执法实践中往往以“违法性”为侵权污染民事责任的必备要件,从⽽不利于对权益⼈的保护。
《侵权责任法》则取消了对于“违法国家保护环境防⽌污染的规定”等字样,代之以“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条⽂表述强调“污染者”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事实,⽽不再拘泥于对合法性的苛刻要求。
相较于《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侵权责任法》对违法性要件的抛弃⽆疑会更好的达到填补损害、制裁不法的⽴法⽬的。
(环境管理)环境民事责任构成要件的特点及发展可从《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考证得出。
也就是说,当致害者具备了其他三个要件,而缺乏行为时的主观过错要件,那么即使损害结果已经存在,也毋须承担民事责任,而只有当行为人具备行为过错满足四个要件才会启动责任机制。
所以,传统民事责任是过错责任原则。
然而,伴随着大量环境公害事件的发生,特别是例如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事件等骇人听闻的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把是否存在过错作为归责要件之一,在环境危害行为中是有待商榷的。
这一点最早可追溯至十九世纪末的工业事故损害赔偿问题的处理,因为伴随着工业革命后机器工业的迅猛发展,工业事故带给人们的危害是巨大的,它逐渐呈现出的是一种群体性和社会性。
这种客观事实使人们认识到,继续拘守传统的过错原则,不仅个人的财产和人身损害无法得到及时、充分的补偿,而且会导致因社会生产环节的中断不能恢复而带来的高度社会化生产秩序的瘫痪,甚至放纵现代科学技术给社会生产力的健康发展和人类生存带来某些危害的因素。
也正因为如此,无过错责任最早规定于工业发展较为发达的国家也不足为奇。
而各国又根据各自的不同发展特点,选择了无过错原则的单一适用与混同适用的不同做法。
例如,德国和日本就是采取某些领域的严格责任,而并未将之推及整个环境污染损害责任领域。
日本《大气污染控制法》第四章“损害赔偿”第二十五条第一款指定:“工厂或企业由于企业活动而排放……造成生命或健康的损害,该工厂或企业应对损害负赔偿责任。
”其在《水质污染防治法》中也作了类似的规定。
而日本采取的严格责任原则目前就限于这两个领域当中。
但值得注意的是,采取两种责任适用模式的国家,均将注意义务的严格化作为了判断过失的前提,企业从造址到规避措施的设置均属于考虑其是否存在过失的范围。
也许在考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两者利弊之时我们确实难以做出割舍,那么在采取了一种折中的做法之后再以这种严格注意义务的方法加以限制也不失为一种比较科学的作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试行)(2020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20.12.29•【文号】•【施行日期】2021.01.01•【效力等级】司法解释•【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侵权责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试行)(2019年5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769次会议通过,根据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23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民事审判工作中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二十七件民事类司法解释的决定》修正)为正确审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严格保护生态环境,依法追究损害生态环境责任者的赔偿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审判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省级、市地级人民政府及其指定的相关部门、机构,或者受国务院委托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的部门,因与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经磋商未达成一致或者无法进行磋商的,可以作为原告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一)发生较大、重大、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二)在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划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发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事件的;(三)发生其他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后果的。
前款规定的市地级人民政府包括设区的市,自治州、盟、地区,不设区的地级市,直辖市的区、县人民政府。
第二条下列情形不适用本规定:(一)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人身损害、个人和集体财产损失要求赔偿的;(二)因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要求赔偿的。
第三条第一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件由生态环境损害行为实施地、损害结果发生地或者被告住所地的中级以上人民法院管辖。
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级人民法院可以在辖区内确定部分中级人民法院集中管辖第一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件。
环境民事侵权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分配[摘要]我国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分担的一般原则,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被适用的,但在一定的情况下,可能发生举证责任的倒置。
我国应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诉讼案件包括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民事侵权诉讼。
盖然性因果关系理论的采用,对原先的证明责任分配格局发生了影响。
[关键词]环境侵权;证据;证明;分配根据“谁主张,谁举证”这一规定的立法精神和我国实体法中的有关法律事实的规定,我国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分担的一般原则是:1.凡提出某种实体权利请求,或要求法院确认某种法律关系存在的当事人,应当对产生该权利或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负举证责任,对于不存在阻碍该权利或法律关系发生的事实,不负举证责任。
以产生某种权利或法律关系的事实不存在为由,反驳原告的诉讼请求的当事人,应当对存在阻碍该权利或法律关系发生的事实负举证责任。
例如,在借贷纠纷中,原告要求被告偿还欠款时,他只提供证据证明借贷关系成立的法律事实,就算尽了举证责任,借贷关系不成立的事实,借贷之后被告没有偿还的事实,不应由原告承担举证责任;借贷关系没有发生的事实,或者借贷关系发生后已还款的事实,应当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
2.凡主张原来存在的权利或法律关系已经变更或消灭,或者是应当变更或消灭的当事人,只须就存在、变更、消灭权利或法律关系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阻碍权利或法律关系变更或消灭的事实是否存在,则由对方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
例如,在离婚纠纷中,原告承担的举证责任是对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事实,提供证据加以证明,而对不存在夫妻感情破裂的事实或者其他导致婚姻关系不能被解除的事实,不负举证责任,这类事实的举证责任,由对方当事人承担。
以上原则也适用于第三人参与或共同诉讼人进行的诉讼。
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在诉讼中居原告的地位,主张自己对当事人双方争执的诉讼标的享有全部或部份民事权益,自然应对其所主张的产生该种民事权利益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通常参加被告一方进行诉讼,人民法院可以直接判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这就使得多数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的诉讼地位与被告相差无几,这类第三人应对其单独主张的或者与被告共同主张的反驳诉讼请求的事实负举证责任。
环境污染侵权责任案例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环境污染责任环境污染责任的表达方式:污染者以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污染环境,造成损害,依法不问过错,应当承担损害赔偿等责任诽谤的特殊侵权责任。
《侵权责任法》明定的环境污染责任由一下几个特征:1.环境污染责任是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特殊举证责任侵权责任,按《侵权责任法》第65条和第7条规定,构成构成环境污染责任不问民事责任,无论污染者在主观上有无过错,只要实施污染造成损害就应当承担责任。
2.环境侵权责任保护的是环境,即包括生活环境自然生态也包括自然环境,保护范围更为辽阔,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3.污染行为人是污染者的作为或不作为。
污染环境的行为可以是作为的行为,也可是不作为的违规行为,不作为的形式更为有用。
不论是作为不论是还是不作为的不道德,只要引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损害,都构成侵权责任。
4.责任保护的被侵权人范围广泛,环境污染重的造成损害,《侵权责任法》65条规定是“造成损害”。
这意味着环境损害并不仅指自然人的人身损害和税金损害,还包括了更为广泛的损害。
在很多情况下,环境污染责任的权利市场主体甚至是国家。
5.环境污染责任方式范围极广。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责任的责任模式应当适用《侵权责任法》第15条规定,可以适用停止侵害、排出妨害、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民事诉讼等多种责任方式,而不限于损害赔偿责任。
环境污染责任的归责原则:1.环境污染责任里韦县适用无过错原则是各国立法通例,采用这一立法例,可以顺应世界侵权法的发展潮流,有利于我国民商法与过级民商法接轨2.适用无过错责任,有利于是社会关系参加者增强意识,强化环境观念,水污染强化环境污染环境者的刑事责任,履行环保义务严格控制罐箱积极治理污染。
3.适用无过错责任,过错责任可以减轻被侵害人的举证责任,加重加害人的举证责任,更有利于保护被侵权人的合法权益。
构成环境污染责任须具备以下三个要件:1.亦须须有违反环境保护法律的环境污染行为。
环境民事法律责任一、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概念环境民事责任一般是指公民、法人因污染或破坏环境,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或其他权益损害而应承担的民事方面的法律后果.环境侵权行为具有以下特征:1.当事人地位的不平等和受害主体的广泛性当事人地位的不平等性表现为:致害人在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地位;受害人在任职、防御、诉讼等方面的弱势地位。
受害主体的广泛性表现为:不仅包括直接受害的当事人,也包括不特定的人,以及后代人。
2.侵害对象的广泛性和损害程度的严重性侵害对象的广泛性表现为:侵权行为通过环境这一中介作用于人身和财产,不仅是人身和财产权受到侵害,还包括各种环境要素.损害程度的严重性表现为:由于环境的整体性和共享性,一旦造成损害,会危及到整个生态平衡。
3.环境侵权行为的价值双重性环境侵权行为的价值双重性表现为:排污行为是在合法的生产活动中产生。
4.环境侵害的持续性、潜伏性、不确定性持续性:有生产和消费就有排污,排污行为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潜伏性:污染物一旦进入环境,如若不清除,便会长久的存在下去,并且不断的累积。
不确定性: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变化、变异的机理无法明确分清。
有的还会发生二次污染。
二、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环境侵权行为一般分为污染环境的侵权行为和破坏环境的侵权行为,因此,环境侵权民事责任亦分为污染环境的民事责任和破坏环境的民事责任.破坏环境的民事责任一般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其构成要件包括四要件,即1.行为的违法性; 2.损害结果;3.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具有因果关系; 4.主观上具有过错。
污染环境的民事责任一般使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其构成要件包括三要件,即1.污染环境的侵权行为;达标排污不应成为无过错归责原则下污染者的免责和减责事由。
2.损害结果;在《民法通则》中表述为“损害”,即损害事实,是指一定的行为致使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利益受到的侵害,并造成财产利益和非财产利益的减少或灭失的客观事实。
3.污染环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我国环境法认为环境民事责任因果关系应当采用推定原则,采取有利于受害人的原则。
环境民事侵权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必要性摘要:目前我国学界对环境民事侵权应否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存在较大争议。
有学者认为环境民事侵权无过错责任原则在我国已经确立,但仍有学者持怀疑态度。
本文从对环境民事侵权行为的分析入手来论述和研究环境民事侵权是否应该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以及适用这一原则应当注意什么问题。
关键词:环境民事侵权侵权救济无过错责任在环境民事侵权中,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加强了对环境民事侵权的受害者的民事救济,但是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目前有学者对我国法律中规定的相关条文是否确立了环境民事侵权无过错责任原则存在疑问,还有研究者明确指出环境民事侵权的归责原则应当限于过错推定,而不应适用无过错原则。
笔者认为,环境民事侵权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更有利于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完善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环境民事侵权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从环境法整体上来说是实现环境法价值追求的需要,具体到环境民事侵权方面来说是适应环境民事侵权特征的需要,同时也是克服过错责任原则局限性的需要,在现实层面还是加强环境法律实践的需要。
一、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是实现环境法价值追求的需要环境法具有超越传统法律的价值追求,除了保护受害人的环境权益以外,还具有保护环境和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追求。
无过错责任原则作为环境民事侵权的归责原则正好适应了环境法这一价值追求的需要。
传统法律的公平、自由、安全等价值都是为了追求其终极价值--财富增长的最大化,亦即效率价值,这种价值观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这种价值观忽视了社会公平和生态和谐的多元价值,将社会生活简化为单一的经济生活,将法律的功能也局限于对经济秩序的工具性保护,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激烈的冲突。
①在以效率价值为主导的价值观下,牺牲包括环境利益在内的一切其他利益而追求经济利益几乎难以避免。
因此,要保护环境和公众的环境权益,就必须树立环境价值的权威。
而在环境民事侵权和环境民事侵权诉讼领域,要确立环境价值的权威,则必须使污染或者破坏环境者有所畏惧。
环境侵权责任研究摘要: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其对人类有特殊的危害性。
确立环境侵权责任,是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一项基本措施,是保护公民合法权利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环境侵权责任;构成要件;归责原则一、环境侵权责任的界定关于环境侵权责任的定义,学界的表述不同。
有的学者提出,环境侵害具体指由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以致危害居民的环境权益或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侵权行为,是对具有社会性的个人利益的侵害[1]。
也有的学者认为,因从事生产、生活等活动致使环境发生化学、物理、生物等特征上的不良变化,破坏生态和资源,直接或间接侵害国家、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的人身、财产的,就是环境污染侵权[2]。
《侵权责任法》专章规定“环境污染责任”,尽管只有4 条,但这是立法首次突出肯定环境侵权责任在侵权立法中的独立地位,该法第65 条规定:“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由此可以看出,环境侵权责任,是指行为人违反法定的义务,以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方式导致环境被污染或者破坏,侵害国家、集体或他人人身、财产权益,依法应当承担损害赔偿义务的一种特殊侵权责任。
二、环境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环境侵权的归责原则,在19世纪以来,各国的立法纷纷确立了认定过错责任原则,如1838 年的《普鲁士铁路法》、1992年日本的《大气污染控制法》等。
我国根据《侵权责任法》第65 条规定:“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从这一规定中不难看出,污染者承担责任的前提是客观上污染了环境并造成了损害,而不问污染者主观上是否存在过错,因此立法对环境侵权责任采取了严格的认定过错责任原则。
三、环境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依据《侵权责任法》第65条的规定,环境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以下三个。
被污染的环境致人损害是环境侵权责任研究的核心,因此存在污染环境的行为成为环境侵权责任的首要构成要件。
污染环境的行为在实践中表现的复杂多样,简言之,只要引起自然因素总体发生不良变化的行为都属于污染环境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