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中医
- 格式:docx
- 大小:16.77 KB
- 文档页数:5
中医诊断高血压的标准
中医诊断高血压的标准主要基于症状和脉象。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高血压辩证类型及其对应症状:
1. 阴阳两虚型:患者可能出现头晕眼花、心悸气促、下肢浮肿、夜尿增多等症状。
2. 肝阳上亢型:症状包括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有力等。
3. 冲任不调:这种情况常见于妇女经期来潮或更年期前后,可能出现头痛头晕、面红出汗、血压波动等症状。
4. 肝肾阴虚型:患者可能会有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数等症状。
5. 痰浊阻滞型:心悸嗜卧、呕恶痰涎、头重如蒙等症状可能与痰浊阻滞有关。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高血压的处方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法历史悠久,其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黄帝内经》等古典医学著作。
中医认为高血压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其发病与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痰湿内阻等因素有关。
以下为中医治疗高血压的几种常见处方:1. 平肝潜阳法:适用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
常用药物有天麻、钩藤、石决明等,具有平肝息风、清热潜阳的作用。
2. 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肝肾阴虚型高血压患者。
常用药物有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等,能够滋阴补肾,降火平肝。
3. 健脾化痰法:适用于痰湿内阻型高血压患者。
常用药物有半夏、茯苓、白术等,具有健脾化湿、化痰开窍的功效。
4. 活血化瘀法:适用于血瘀型高血压患者。
常用药物有丹参、川芎、红花等,能够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5. 疏肝理气法:适用于肝气郁结型高血压患者。
常用药物有柴胡、郁金、香附等,具有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的作用。
6. 温阳助阳法:适用于阳虚型高血压患者。
常用药物有肉桂、附子、干姜等,能够温补阳气,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7. 养心安神法:适用于心神不宁型高血压患者。
常用药物有酸枣仁、远志、柏子仁等,具有养心安神、镇静催眠的效果。
8. 调和阴阳法:适用于阴阳失调型高血压患者。
常用药物有黄连、黄芩、知母等,能够清热泻火,调和阴阳。
在实际应用中,中医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病情和症状,综合考虑,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中医治疗高血压也强调整体调理,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包括饮食调养、情志调节、适当运动等多方面的综合干预。
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应遵医嘱,合理用药,并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高血压的中医养生保健1️⃣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中医理论中,高血压多归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其发病机理复杂,多与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痰湿内阻、瘀血阻络等体质偏颇相关。
中医认为,高血压的发生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失度、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强调“治未病”思想,即在疾病未发生时或初期,通过养生保健手段进行干预,以达到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目的。
2️⃣ 中医养生保健策略2.1 情志调节中医认为“怒伤肝”,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易怒易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引发血压升高。
因此,保持乐观的心态,学会情绪管理,如练习书法、瑜伽、冥想等,有助于舒缓情绪,平衡体内阴阳,对高血压的防治至关重要。
2.2 饮食调养低盐饮食:中医提倡“淡食养生”,减少食盐摄入,每日不超过6克,有助于降低血压。
清淡饮食:避免辛辣、油腻、煎炸食物,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及富含纤维的全谷物,有助于控制体重,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
食疗方:如菊花茶、决明子茶、芹菜汁等,具有清热降压、平肝明目的功效,适合高血压患者日常饮用。
2.3 运动锻炼适量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慢跑等,可调和气血,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对降低血压、改善心血管功能有积极作用。
运动时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耗伤正气,加重病情。
2.4 起居有常保证充足的睡眠,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有助于调整生物钟,维持血压稳定。
同时,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2.5 穴位按摩与针灸通过按摩太冲、行间、足三里等穴位,或接受专业针灸治疗,可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经络,达到降压效果。
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以免操作不当造成伤害。
3️⃣ 中医养生保健的注意事项个体化原则: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养生保健方案应因人而异,最好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制定。
持之以恒:养生保健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坚持才能见效,不可急于求成。
监测血压:定期进行血压监测,了解血压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养生保健策略。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保健在高血压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情志调节、饮食调养、运动锻炼、起居有常及穴位按摩与针灸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血压,提高生活质量。
高血压的中医养生保健1️⃣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中医理论中,高血压常被视为“眩晕”、“头痛”等范畴,其发病机理多与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痰湿内阻、瘀血阻络等体质偏颇有关。
中医认为,高血压是机体阴阳平衡失调,气血不和的表现,治疗与调养需注重调和阴阳,平衡气血。
2️⃣ 中医养生保健策略2.1 饮食调养低盐低脂:中医强调“食淡能养阳”,高血压患者宜减少盐分摄入,每日不超过6克,同时避免高脂肪食物,以防痰湿内生。
药食同源:推荐食用具有降压作用的食物,如芹菜、绿豆、黑木耳、罗布麻茶等,这些食物能清热降压,活血化瘀。
辨证施膳:根据个人体质,如肝阳上亢者宜食清淡,肝肾阴虚者可适量食用枸杞、桑葚等滋阴食物。
2.2 情志调节情绪稳定:中医认为“怒伤肝”,情绪波动易导致血压升高,因此保持乐观心态,避免过度焦虑、愤怒是关键。
静心养性:练习书法、打太极、冥想等,有助于静心安神,调和气血,对高血压有辅助治疗作用。
2.3 运动锻炼适度运动:中医推崇“动则不衰”,高血压患者可选择散步、慢跑、八段锦等温和运动,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
时间选择:避免在早晨血压高峰时段运动,宜选择下午或傍晚,此时血压相对稳定,运动更安全。
2.4 穴位按摩与针灸穴位按摩:常按揉太冲(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凹陷处)、合谷(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中点)等穴位,有助于平肝潜阳,降低血压。
针灸治疗:在专业医师指导下,通过针灸特定穴位,如百会、风池、曲池等,可调节神经系统功能,达到降压效果。
3️⃣ 生活方式的综合调整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维持生物钟的稳定,有助于血压的平稳控制。
戒烟限酒: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均可导致血压升高,应坚决戒烟,限制酒精摄入。
体重管理:肥胖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合理饮食与运动,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有助于血压控制。
综上所述,高血压的中医养生保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饮食、情志、运动、穴位按摩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调理。
高血压的中医养生保健1️⃣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中医理论中,高血压虽无直接对应的病名,但根据其症状表现,多将其归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
中医认为,高血压的发生与肝、肾、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尤其是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痰湿内阻等证型最为常见。
因此,中医养生保健高血压,关键在于调和脏腑、平衡阴阳、疏通经络。
2️⃣ 中医养生保健高血压的方法2.1 饮食调养低盐低脂:中医强调“淡食养身”,高血压患者应减少盐分摄入,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克,同时避免高脂肪食物,以减轻血管负担。
清肝明目:适量食用菊花、决明子、绿茶等具有清肝明目功效的食物,有助于缓解肝阳上亢症状。
滋阴补肾:黑芝麻、黑豆、枸杞子等黑色食物,以及山药、核桃等,能滋阴补肾,对肝肾阴虚型高血压有益。
利湿化痰:冬瓜、薏米、赤小豆等利湿食物,有助于排出体内多余水分,减少痰湿内阻,适用于痰湿型高血压。
2.2 情志调节中医认为,情志因素是影响血压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是高血压养生保健的关键。
可通过练习书法、冥想、瑜伽等方式,静心安神,调和情志。
2.3 运动锻炼适量运动是中医养生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血压患者可选择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低强度、有节奏的运动方式,既能增强体质,又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压。
运动时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适得其反。
2.4 穴位按摩中医穴位按摩对高血压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常用穴位包括太冲(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风池(位于后颈部,枕骨之下)、曲池(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肘横纹尽处)等。
每日早晚按摩这些穴位,每次510分钟,有助于缓解高血压症状。
3️⃣ 中医养生保健高血压的注意事项定期监测血压:高血压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了解自身血压状况,以便及时调整养生保健方案。
遵医嘱用药:对于需要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不可随意停药或更改剂量。
生活规律: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助于维持血压稳定。
高血压的中医养生保健1️⃣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中医理论中,高血压常被视为“眩晕”、“头痛”等范畴,其发病机理与肝阳上亢、痰浊中阻、瘀血阻络等体质偏颇及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高血压的发生与长期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因素有关,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阴阳失衡。
2️⃣ 中医养生保健原则调和阴阳: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手段,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达到降压目的。
疏肝解郁: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情绪不畅易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血压。
因此,保持心情愉悦,适当进行疏肝解郁的养生操或冥想有助于降压。
活血化瘀:对于瘀血阻络型高血压,中医推荐使用活血化瘀的药物或食疗方,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
调整饮食:遵循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原则,适量摄入具有降压作用的食材,如芹菜、山楂、决明子等。
3️⃣ 中医养生保健方法中药调理: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中医会开具个性化的中药方剂,如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等,用于平肝潜阳、熄风止痉,从而达到降压效果。
针灸疗法:选取特定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如太冲、行间、足三里等,可调节气血运行,平衡阴阳,对高血压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推拿按摩:通过推拿头部、颈部、背部等部位的特定穴位,如太阳穴、风池穴、肩井穴等,可缓解血管紧张,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压。
养生操与太极:练习养生操或太极拳等轻柔运动,有助于调和气血,增强机体抵抗力,对高血压患者的康复有积极作用。
情志调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可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进行情绪管理,有助于降低血压。
4️⃣ 中医养生保健注意事项个体化治疗:中医养生保健需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进行个体化调整,切勿盲目跟风或自行用药。
综合调理:高血压的治疗需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情志调节等,以达到最佳效果。
持续监测:定期进行血压监测,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高血压的中医养生保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患者从饮食、运动、情志、药物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调理。
中医辨证高血压1️⃣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中医理论中,高血压并非一个独立的病名,而是根据其临床表现,如眩晕、头痛、耳鸣等,归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
中医认为,高血压的发生与肝、肾、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尤其是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痰湿中阻等证型最为常见。
肝阳上亢:表现为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舌红苔黄等症状,多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化火所致。
肝肾阴虚:症状包括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失眠多梦等,多因年老体衰、肝肾精血不足所致。
痰湿中阻:表现为头晕头重、胸脘满闷、恶心呕吐、舌苔厚腻等,多因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所致。
2️⃣ 中医辨证施治高血压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肝阳上亢型:治疗原则为平肝潜阳、清热泻火。
常用方剂如天麻钩藤饮,药物包括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等,具有平肝熄风、清热泻火的功效。
肝肾阴虚型:治疗原则为滋补肝肾、养阴填精。
常用方剂如杞菊地黄丸,药物包括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药等,能够滋养肝肾、明目降压。
痰湿中阻型:治疗原则为燥湿化痰、健脾和胃。
常用方剂如半夏白术天麻汤,药物包括半夏、白术、天麻、茯苓等,具有燥湿化痰、健脾止眩的作用。
3️⃣ 中医养生调护高血压除了药物治疗外,中医还强调高血压患者的养生调护,包括饮食调养、情志调节、运动锻炼等方面。
饮食调养:高血压患者宜低盐低脂饮食,多食用富含钾、镁、钙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如芹菜、海带、紫菜、香蕉等。
同时,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情志调节: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焦虑、紧张、愤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有助于血压的稳定。
可通过冥想、瑜伽、太极拳等方式进行情绪调节。
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锻炼有助于降低血压,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
运动时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引发心脑血管意外。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不仅关注症状的缓解,更注重体质的调理和脏腑功能的恢复。
通过个体化治疗、综合调理,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全面、有效的治疗方法。
高血压中医治疗偏方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中医治疗高血压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治疗高血压主要采用辨证施治的原则,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以下是一些中医治疗高血压的偏方:1. 菊花茶:菊花具有清热解毒、平肝明目的功效,适用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
每日取干菊花5-10克,用开水冲泡,代茶饮用。
2. 山楂荷叶茶:山楂具有消食化积、活血化瘀的作用,荷叶则能清热解暑、利尿减肥。
将山楂10克、荷叶5克,用开水冲泡,代茶饮用。
3. 决明子茶:决明子有清肝明目、润肠通便的功效,适用于肝火旺盛型高血压患者。
每日取决明子10-15克,用开水冲泡,代茶饮用。
4. 天麻钩藤饮:天麻具有平肝息风、祛风胜湿的作用,钩藤能清热平肝、息风止痉。
将天麻10克、钩藤10克,煎水服用,每日1剂。
5. 龙骨牡蛎汤:龙骨和牡蛎均有镇静安神、平肝潜阳的功效。
将龙骨15克、牡蛎30克,煎水服用,每日1剂。
6. 桑寄生茶:桑寄生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适用于肝肾阴虚型高血压患者。
取桑寄生10克,煎水服用,每日1剂。
7. 丹参红花茶:丹参和红花均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功效。
将丹参10克、红花3克,煎水服用,每日1剂。
8. 山药茯苓粥:山药具有补脾益肺、固肾涩精的作用,茯苓能健脾利湿、宁心安神。
将山药30克、茯苓15克,与粳米适量煮粥食用。
9. 枸杞子茶:枸杞子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功效,适用于肝肾阴虚型高血压患者。
每日取枸杞子10-15克,用开水冲泡,代茶饮用。
10. 白芍甘草汤:白芍具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的作用,甘草能调和诸药、缓和药性。
将白芍10克、甘草5克,煎水服用,每日1剂。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偏方应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需要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高血压患者在使用中医偏方时,不应忽视现代医学的诊断和治疗,应结合现代医学的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高血压中医疗法高血压,作为现代社会中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高血压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医认为,高血压的发生与肝肾不足、气血失调等因素密切相关。
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医的世界,探寻高血压的中医疗法。
首先,高血压患者应当注重饮食调理。
中医提倡“药食同源”,强调食物具有调和阴阳、补益肝肾的作用。
高血压患者应遵循以下饮食原则:1. 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鸡肉、鱼肉、豆制品等,有助于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
2. 限制钠盐摄入:过多的钠盐会导致血压升高,因此应尽量减少食盐的使用,避免腌制、加工食品。
3. 适量食用富含钾、镁的食物:如香蕉、土豆、菠菜等,有助于降低血压。
4. 限制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油腻、油炸食品,以防血脂升高,加重病情。
其次,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和病情,选用合适的中药方剂。
如肝肾阴虚型高血压,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气虚血瘀型高血压,可选用补阳还五汤加减等。
2. 针灸治疗:针灸具有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
针对高血压,可选用百会、曲池、足三里、太冲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3. 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可以缓解肌肉紧张,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
常用的手法有:按揉、揉捏、点按等。
4. 中医食疗: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用适宜的食疗方剂。
如肝肾阴虚型高血压,可选用黑芝麻、枸杞子、桑椹等食物;气虚血瘀型高血压,可选用红枣、山药、桂圆等食物。
此外,高血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 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调整情绪,避免过度紧张、焦虑。
2. 适量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
3. 确保充足睡眠: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
4. 定期监测血压:了解自己的血压状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中医在治疗高血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合理的饮食、药物、针灸、推拿按摩等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血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辨证高血压中医辨证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它如同蔓延在人体健康领域的阴霾,让人心生忧虑。
然而,在这片阴霾中,中医辨证高血压的疗法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患者前行的道路。
以下,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中医辨证高血压的奇妙世界,探寻其中的奥妙。
高血压,中医称之为“眩晕”、“头痛”等,其病机复杂,多因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痰湿内阻等因素所致。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讲究“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首先,肝肾阴虚型高血压。
此类患者多表现为头晕目眩、失眠多梦、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等症状。
治疗时,宜滋补肝肾,养阴潜阳。
常用的方剂有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
方中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等药材,可滋补肝肾;泽泻、茯苓、丹皮等药材,可利湿泄热;黄柏、知母等药材,可清热降火。
如此,便能调和阴阳,缓解病情。
其次,肝阳上亢型高血压。
此类患者多表现为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干舌燥等症状。
治疗时,宜平肝潜阳,清热解毒。
常用的方剂有龙胆泻肝汤、羚羊角汤等。
方中龙胆草、黄芩、栀子等药材,可清热解毒;羚羊角、石决明等药材,可平肝潜阳;钩藤、菊花等药材,可清热明目。
通过此方,患者肝阳上亢之证可得以缓解。
再者,痰湿内阻型高血压。
此类患者多表现为头晕、胸闷、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治疗时,宜健脾利湿,化痰通络。
常用的方剂有半夏白术散、二陈汤等。
方中半夏、陈皮、茯苓等药材,可健脾利湿;白术、甘草等药材,可健脾益气;茯苓、泽泻等药材,可利水渗湿。
如此,患者痰湿内阻之证便可逐渐改善。
此外,还有气滞血瘀型高血压。
此类患者多表现为头晕、头痛、胸闷、心悸等症状。
治疗时,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常用的方剂有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等。
方中桃仁、红花、川芎等药材,可活血化瘀;当归、赤芍等药材,可养血活血;柴胡、枳壳等药材,可行气止痛。
通过此方,患者气滞血瘀之证可得以缓解。
中医辨证高血压的治疗,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患者耐心配合,长期坚持。
1 中医对高血压病名的认识
在中医学虽然没有高血压这个病名,但是根据其临床表现,大部分医家认为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的范畴。
袁敬柏[1]收集了71位医家高血压诊疗经验的文章90篇进行分析,其中大多数医家认为高血压属于“眩晕”的范畴,占88.7%,其次为“头痛”,占77.4%。
眩晕最初见于《内经》,称为“眩冒”,病位在巓顶,且对眩晕的病因病机进行了阐述:《素问·玉机真藏论》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
《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素问·六气正纪大论》提出:“木郁发之……甚则耳鸣眩转。
”说明眩晕与肝密切相关,肝郁木滞,气血不畅则眩晕,这也是对眩晕病位的最初阐述。
《素问·玄机原病式》曰:“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
”认为风火相动致眩。
《灵枢·13问篇》言:“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呜,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灵枢·卫气》言:“上虚则眩。
”进一步阐述了眩晕的病机。
“头痛”最初出现在《内经》:《素问·风论》曰:“新沐中风,则为首风。
”“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
”头痛被称之为“首风”、“脑风”,并描述了其临床特点,认为外感与内伤是头痛的主要病因。
李东垣《东垣十书》遵从《内经》,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而且进一步将头痛分为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
2 病因病机
眩晕在《内经》中被称为“眩冒”,病位在巓顶,病机为因虚致眩,风火相动致眩。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张仲景认为,眩晕是过食肥甘厚味,使痰浊内阻,水饮上犯所致,提出了痰饮致眩的观点。
宋代严用和于《济生方》中论述此病病机为:“肝风上攻,必致眩晕,所谓眩晕者,眼花屋
转,起则眩倒是也……及其七情所感,遂使脏气不平,郁而生痰,结而为饮,随气上逆,令人眩晕,眉棱骨痛……”提出六淫、七情致眩。
《丹溪心法》中云:“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提出了“无痰不作眩”的观点,《景岳全书》中发扬了这一理论。
杨仁斋云:“瘀滞不行,皆能眩晕。
”提出了血瘀致眩观点。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的医家认为,眩晕与体虚有关,《诸病源候论》曰:“逢身之虚则为风邪所伤,入脑则脑转而目系急,故成眩也。
”《景岳全书》言:“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综上所述,古代医家认为眩晕病的病因可归为风火痰虚瘀五个方面,病位在头部,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表现为在虚实夹杂,或以虚为主,虚中挟实,或以实为主,实中带虚等。
张文涛[2]认为,高血压病因实证为:气滞、血瘀、痰浊、水湿、风、寒、火、便秘、食积,虚证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脾虚、肺虚、肾虚、肝虚、心虚。
实证是有形或无形之邪阻滞于精遂脉道,气血逆乱壅滞而使血压升高,虚证则是气血阴阳亏虚时,血脉拘急来维持正常运行,又能减少阴阳耗损,所以血压升高。
朱其恩等[3]认为,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危险因素有高盐饮食、超重和肥胖、饮酒、精神紧张、缺乏体力活动等,还与寒冷的地理环境有关,且认为瘀阻血脉,肝风内动是其基本病机。
邓铁涛[4]教授认为,高血压的病机主要在肝,同时与心脾肾相关,病因主要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嗜食肥甘辛辣及烟酒、先天不足、忧思劳倦等,治则上认为调肝为主,与五脏相关,在调肝的同时兼顾补肾阴、滋肾水、补肺益气、健脾和胃等。
3 辨证分型
《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临床指导原则》中,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诊断分型为:肝阳上亢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四型,但临床上不仅局限于四型。
陈柏钧教授[5]认为,高血压是一种正气渐衰、实证变虚证的过程:疾病早期为肝火上炎型,清肝泻火,予龙胆泻肝汤加减;疾病中期为肝肾阴虚型,滋补肝肾,平肝潜阳,予六味地黄丸加减;疾病后期为阴阳两虚型,滋阴补肾,温阳利水,予金匮肾气丸加减;疾病末期为阳气衰微型,温补肾阳,化气利水,予济生肾气丸加减。
王丽颖[6]等对1508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布调查,研究
显示:痰瘀互结占59.68%,阴阳失调占36.07%,瘀血阻络占15.12%等,结果表明,“痰瘀互结,阴阳失调”是高血压病的重要证型。
张洋等[7]对高血压中医证型的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发现高血压以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和阴阳两虚四种证型为主,证型的分布与性别、年龄、体重、病程、不良生活习惯、心血管危险因素、四诊信息、血流动力学等密切相关。
4 治疗方法
4.1 内治法
4.1.1 验方治疗
高寒琦[8]等将196位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天麻钩藤饮合杞菊地黄丸加减治疗,对照组59例予硝苯地平片口服,40天后进行比较,治疗组有效率98.5%,对照组有效率91.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李航[9]对108名高血压患者进行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缬沙坦胶囊治疗高血压病(痰湿壅盛型)的临床研究,分析表明: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痰湿壅盛型眩晕病,在血压控制方面比西药的对照组有明显优势,且在有效降压、降脂同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苗华为教授[10]将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痰瘀互结型)分为中西药组和西药组,西药组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中西药组予化痰通络活血汤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4周后观察记录,分析数据表明:中西药组在降压效果、临床症状疗效、空腹血糖血脂、血流动力学等方面均优于西药组,且安全可靠。
4.1.2 中成药
董珍宇等[11]将1854例患者分为合并降压组和不合并降压组,评估舒张压变化,结果显示,松龄血脉康胶囊能够有效控制舒张压,改善血压达标率。
廖若夷[12]把60个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予复方钩藤降宁压片,对照组予替米沙坦口服,4周后观察,数据分析表明:复方钩藤降压宁片能够降低高血压病阴虚阳亢、瘀血阻络证患者的血压水平,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提高生活质量,疗效优于替米沙坦,同时,治疗组可升高患者血浆中脂联素
水平,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且安全可靠。
臧晓丽等[13]将高血压伴抑郁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速效救心丸,对照组予安慰剂,用放射免疫法查看血管内皮功能,结果显示:治疗组对老年高血压伴抑郁患者内皮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郭炜等[14]将84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银杏叶片,均治疗8周。
结论:银杏叶片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疗效确切,可平稳、有效降低24h血压。
4.1.3 单方偏方
郑炜[15]等采用钩藤开水泡后饮用的方法治疗1-2级高血压病,治疗组30例,安慰剂组30例,结果显示钩藤泡水具有稳定降压的功效。
4.1.4 针灸治疗
梁伟波[16]等将68例急诊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平衡针组针刺双侧降压穴、头痛穴,对照组舌下含服卡托普利25mg/次,记录数据,分析显示:两组降压效果显著,两组比较,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血压值、舒张压比值及有效率均无统计学差异,且都安全可靠。
王树国[17]等用针灸治疗106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基础穴为:足三里、阳陵泉、百合、合谷、曲池、三阴交,20天为一疗程,结果显示:显效22.6%,有效67%,无效10.4%,针灸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效果明显,且各种证型比较无统计学
差异。
4.1.5 中药浴足治疗
张广清[18]等将21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基础降压药加每日1次浴足方浴足,对照组口服基础降压药。
浴足方组成:怀牛膝、川芎各30g,天麻、钩藤后下、吴茱萸、肉桂各10g。
分析数据显示:治疗组降压、临床症状、学流动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安全可靠。
魏明斌[19]将21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中医足浴疗法,
对照组予硝苯地平片,30天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足浴组有效率92.38%,西药组有效率84.76,两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血压改善情况足浴组优于西药组,具有统计学意义,故足浴对高血压疗效良好。
4.1.6 膏药敷贴
焦宁[20]将60名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和西药加敷贴组,西药组常规服用西药,西药敷贴组在口服西药的基础上加用三子养亲汤穴位敷贴,1个月为一疗程进行观察。
结果显示:三子养阴汤穴位贴敷联合西药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可有效缩小脉压、改善血流动力学,对头晕、头痛等症状有显著疗效,且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