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总体规划第二讲人口规模预测
- 格式:ppt
- 大小:2.36 MB
- 文档页数:26
城市规划方案中的人口预测与分布研究城市规划是一项关系到城市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
在制定城市规划方案时,人口预测与分布研究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人口预测与分布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一、人口预测的重要性人口预测是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对未来人口数量和结构的预测,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合理规划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资源等。
准确的人口预测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和规划的失误,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人口预测的重要性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发展规划:人口预测可以为城市发展规划提供基础数据,帮助决策者了解未来城市的规模和结构,从而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2. 基础设施规划:准确的人口预测可以为基础设施的规划提供依据,如道路、桥梁、水电等。
只有在明确了未来人口的需求和分布情况后,才能合理规划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布局。
3.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人口预测还可以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提供依据,如学校、医院、公园等。
根据人口的预测分布情况,可以合理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和布局,满足人们的需求。
4. 住房资源规划:人口预测对于住房资源的规划也至关重要。
通过对未来人口数量和结构的预测,可以合理规划住房的供给和分布,避免住房资源的紧张和浪费。
二、人口预测的方法人口预测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数据。
以下是常用的人口预测方法:1. 自然增长法:自然增长法是通过对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等数据进行分析,来预测未来人口数量和结构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人口结构变化缓慢的地区,但对于快速发展的城市来说,可能会存在较大误差。
2. 经济发展法:经济发展法是通过对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等指标进行分析,来预测未来人口数量和结构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经济发展较为稳定的地区,但对于经济波动较大的地区来说,可能会存在较大误差。
3. 统计回归法:统计回归法是通过对历史人口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来预测未来人口数量和结构的方法。
专题五:城镇人口规模预测专题研究姓名:***学号:***********目录一、前言 (1)二、城镇人口规模增长因素分析 (2)(一)经济快速发展,中心集聚能力增强 (2)(二)各产业园区的发展 (2)(三)地形、地貌特征 (2)三、我国现状城镇人口规模预测存在的主要问题 (2)(一)预测人口发展的基本原理 (3)(二)人口预测方法 (3)(三)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6)四、人口基本特征 (8)(一)年龄结构 (8)(二)性别结构 (8)(三)空间分布 (8)(四)城乡结构 (9)(五)迁移状况 (9)五、镇域人口规模预测 (9)(一)现状人口及人口变动趋势分析 (10)(二)镇域总人口预测 (11)(三)镇域总人口预测结论 (13)六、镇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13)(一)城镇化水平预测 (13)(二)城镇化水平预测结论 (14)(三)镇域城镇体系城乡统筹规划 (15)七、镇区人口规模预测 (17)(一)现状人口分析 (17)(二)人口发展趋势 (17)(三)城镇人口预测 (17)(四)城镇人口预测结论 (17)八、城镇人口发展对策 (18)(一)城镇人口的来源 (18)(二)对城镇人口规模的理解 (18)(一)对我国城镇人口规模的几点看法 (18)(一)城镇人口发展的主要对策 (20)一、前言人口规模的分析和预测是城镇规划中影响全局的关键问题。
所以进行城镇规划之前,必需在搜集基础资料的基础上,才能比较准确合理地预测出城镇的人口规模,我国现在处于城镇快速发展的阶段,有很多外地人口在城镇定居或者暂居,外来暂住人口很是难以掌握。
在探索人口规模预测的简便方法中,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是我们当前急需研究的课题。
城镇人口规模决定了城镇用地规模,也直接影响着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如果城镇人口规模把握不准,预测规模偏低,就会造成城镇用地紧张,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欠账,影响城镇正常有序地发展。
但如果城镇人口规模预测值偏高,片面追求人口多、楼层高、贪大求洋的倾向,就会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使部分基础设施闲置或利用率很低,造成极大的浪费。
基于人口预测的城市发展规划方案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成为了一个日益重要的议题。
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方案时,人口预测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考虑因素。
本文将探讨基于人口预测的城市发展规划方案,并提出一些可行的策略。
一、人口预测的重要性人口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准确预测人口增长趋势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至关重要。
人口预测可以帮助政府和城市规划者了解未来的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以及人口分布情况,从而合理分配资源、规划基础设施和提供公共服务。
二、人口预测方法人口预测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包括线性回归、时间序列分析、人口推移模型等。
其中,人口推移模型是一种基于历史数据和现有趋势进行预测的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未来的人口增长趋势。
三、城市发展规划方案基于人口预测的城市发展规划方案应该综合考虑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等因素,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人口规模根据人口预测结果,制定合理的城市容量规划。
城市容量规划应该考虑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承载能力,以及人口增长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的影响。
合理控制人口规模,避免人口过度集中和资源过度消耗。
2. 人口结构根据人口预测结果,制定合理的人口结构调整策略。
人口结构调整包括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和职业结构等方面。
根据不同年龄段人口的需求,合理规划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
同时,根据人口结构调整职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
3. 人口分布根据人口预测结果,制定合理的人口分布规划。
合理的人口分布可以减少城市拥堵、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生活质量。
在人口分布规划中,应该考虑城市的空间布局、交通网络和就业机会等因素。
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鼓励人口向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转移,减少人口向城市中心集中。
四、可行的策略1. 加强人口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
完善人口统计体系,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建立人口预测模型,及时更新人口预测结果。
2. 制定人口政策和措施。
根据人口预测结果,制定相应的人口政策和措施。
关于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人口规模预测作者:薛小敬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年第10期摘要:文章分析了利用人均GDP与城市化率之间的高度相关性,探讨城市人口规模预测的方法。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人口规模模式一、国外学者的探讨美国经济学家兰帕德(E·E·Lampard)在《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第三卷中写了一篇名为《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发展历史》的文章。
文中指出:“近百年来,美国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一种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经济发展程度与城市化发展阶段之间具有很大的一致性。
”1965年,美国地理学家贝里选用95个国家的43个变量,用主成份分析法来解释城市化水平与各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最终导出经济、技术、人口和教育等因子,证明了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的高度相关性。
1975年,当代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Hollis Chenery)与莫伊斯·赛尔昆合著出版了《发展的型式:1950~1970》(The Patterns of Development)一书。
在这部著作中,他们以世界银行提供的101个国家1950年~1970年的数据为基础,选择27个变量定义的10个基本过程来描述经济发展中结构转换的一般过程,通过运用统一的回归方程对约两万个数据进行处理,得出每一结构变量随人均收入增长而变化的逻辑曲线,即“正常发展型式”。
城市化就是10个基本过程之一,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化率与人均GDP(国民生产总值)的一般对应关系为:X=α+β21lnY+β1(lnY)+r1lnN+r2×(lnN)2+∑δiTj其中,X:因变量;Y: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1964年比价);N:人口(百万);Tj:时期(j=1,2,3,4)。
钱纳里的成果一出现就被广泛地应用。
但是正确地应用钱纳里的研究成果并不是简单的套用书中的数值。
首先,它的人均GDP是按1964年的美元比价计算的;其次,其人口规模是以N=10(即人口为1 000万)为前提的。
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分析与预测本专题论证报告是在充分分析论证城市发展的外部区位条件和自身的优劣条件的基础上,立足现实,从全省和全县经济发展战略出发,依据某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结合某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根据全县的现状发展基础,把握节约用地和科学合理用地的原则,采取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合理预测城市人口发展目标及规模,合理确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预测城市新世纪加快发展的可能,为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留有余地。
一、某某市概况某某市位于####中部,东经114°02”;-114°19”;,北纬33°46”;-34°14”;。
东西宽20.87km,南北长57.5km,总面积868.5km2,其中耕地面积100.5万亩,总人口61.37万人。
全县辖****五镇七乡,382个行政村,2292个自然村。
某某市位于333等四地市交汇处,地方铁路某某省铁路和某某省由西向东横贯,**省道、***省道,8***省道,****省道,从境内穿过。
距规划的**高速10公里,某某市位于某某省经济辐射圈之内,发展前景良好。
二、分析与预测依据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某某省城市化“十五”计划和2020年远景发展规划》;3、《某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4、《某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5、《某某市县城总体规划》。
三、规划县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分析与预测某某市全县总面积868.5平方公里,2001年底,全县人口总数为61.37万人,人口密度为707人/平方公里,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5.7万人,农业人口55.7万人,农业人口人均耕地1.8亩。
(一)县域人口增长规模预测2001年底某某市总人口为61.37万人,非农业人口56673人,城镇人口11.1万人,城镇化水平18.1%。
某某市域总人口,1995-2001年变动情况见下表表1某某市域总人口历年变动情况表从总的看来,人口增长速度呈现逐步下降趋势,同时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以及生育观念的转变,结合县政府制定的人口发展速度,确定近期人口自然增长率5‰,中期人口自然增长率5‰,远期人口自然增长率4‰。
总则1.0.4与本规程相关的现行国家标准和规范有:《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93)。
另外,有关部颁规章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和《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国统字(2006)60号)。
2 术语2.0.1~2.0.2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故根据需要本规程对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概念进行了说明。
2.0.3规划范围:是本规程专门规定并使用的一个术语,是指对应于人口规模统计的一个基本空间范围;是因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具有不同的规划空间范围,而规程表达中又需要一个统一的说法而设;曾想用规划区,但又唯恐造成与城市规划区概念的混淆,故而采用了规划范围这个概念。
2.0.5关于流动人口,目前我国规划界和人口学界有不同的理解,区别在于流动人口与暂住人口之间是否有包容关系。
为了统一概念,这里采用的是人口学的定义,即流动人口中包含了暂住人口;或者说暂住人口是流动人口的一部分。
在公安人口统计上,暂住人口通常按照不同的暂住时限进行统计,如有一年以上、半年以上、三个月以上、一个月以上等不同的暂住人口。
2.0.6关于常住人口,目前规划界和人口界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关键也在对常住人口、暂住人口及流动人口之间关系的认识不同。
规划界一直把常住人口、暂住人口、流动人口作为三个并列概念,认为三者之间是没有交叉和重叠关系的,而在人口学研究以及现实的人口统计上并不是这样。
这里采用的基本上是人口统计上的概念;但结合城市规划的需要,在居住时限上做出了“半年以上”的具体要求。
在我国的《城市规划法》中,采用的是“非农人口”的概念,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已经取消了关于非农人口的划分及其统计;因此,非农人口已经不能适应于我国城市规划人口规模预测工作的需要,认为应以常住人口替代。
在建设部1999年颁发的《城市总体规划审查工作规则》和《市区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下设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和人口规模核定工作规则》中,采用的是实际居住人口的概念,由于此概念在定义及内涵上存在着与现实人口统计不一致的问题,认为也应以常住人口替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