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时红军各部队首长年龄,看后大吃一惊
- 格式:docx
- 大小:14.75 KB
- 文档页数:9
纪录片长征观后感600字_观纪录片长征有感600字纪录片《长征》会让你知道红军是长征里程上永远的丰碑,更是长征精神的灵魂。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纪录片长征观后感600字,供大家参阅!纪录片长征观后感600字篇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战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在漫漫长征路上,不仅有枪林弹雨,还有急流险滩、雪山草地,更有饥饿、寒冷、疾病等难以想象到的困难。
面对各种险恶的环境,红军就像竹石,在岩石缝中发芽、成长,显示着生命的顽强。
他们个个都是铁骨铮铮的汉子,永远不会服输,永远接受着挑战!在长征路上,红军战士创造了无数惊人的奇迹。
就说飞夺泸定桥那次战斗吧。
素有“天险”之称的大渡河让人看了心惊胆寒。
可是这场战役是多么的重要啊!不能输,决不能输!一咬牙,一跺脚,拼了!战士们冒死建奇功,居然赢了这场战役。
美国人有一对夫妇参观过泸定桥后,曾这样说道:“中国是用那些敢于翻越千山万水人们的牺牲精神和勇气统一起来的。
”连美国人也被我们的红军战士震撼了!我相信长征精神会永远激励着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奋发向上,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我相信长征精神会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不轻言败,自强不息。
红军是长征里程上永远的丰碑;红军更是长征精神的灵魂。
让红军英魂万古流芳!让长征精神永垂不朽!纪录片长征观后感600字篇2长征,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这是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红军们战胜千难万险最终到达目的地。
总共长达二万五千里。
这是多么艰苦啊!平日,我们一点路都不愿意走,吃不了苦,可红军却有坚韧不拔的意志!长征途中,有一些可歌可泣的故事:草地上,小红军不骑将军的马,不吃将军的粮食,最后英勇的牺牲了;雪山上,炊事员郭大叔背着一口大铁锅,在山上走着走着就倒在雪地里了,临死双手还牢牢地抓着锅沿儿;沼泽地上,一个士兵快被沼泽吞没时,旁边的士兵为了救他自己却永远地埋在了沼泽地里……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里,才知道生命有多么的宝贵啊。
从数字看长征的伟大
长征年龄: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0岁,14-18岁的战士至少占40%。
长征路线:长征跨越15个省,长驱2.5万千里,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翻越20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的五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
渡过30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凶险的峡谷大江。
长征行军:在370多天征途中,红军只休整44天,其余330多天都是在行军和战斗中度过的。
除了在少数地区短暂停留之外,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需要平均每天急行军50公里以上。
长征战斗:红军始终在数倍于自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与合围中,遭遇的战斗在400场以上,平均每3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
这些数字已经向学生静静的诉说着长征中的艰难和红军的革命精神。
这要远远比单纯的说教更加形象,更能打动学生。
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历史概念和结论,同时更能使学生实现感情的升华和思想的感悟。
“屈指行程二万”作者:来源:《兵器》2016年第12期80年前,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
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伟大进军。
达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
11个省、二万五千里红军各部分别从江西、湖南、河南出发,先后经过今天的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青海、甘肃、宁夏,进入陕西。
足迹遍及11个省。
中央红军征程达到了二万五千华里。
四十余座高山险峰、近白条江河长征途中红军翻越的山主要有:五岭山地的越城岭,云贵鬲原的苗岭、大娄山、乌蒙山、横断山脉东部的岷山、夹金山、邛崃山,以及六盘山等。
红军在长征中渡过的大河主要有江西的章水、贡水信丰水、湖南的潇水、湘水,贵州的乌江、赤水河,云南的金沙江,四川的大渡河、小金川、甘肃的渭水等。
1934年7月23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电令湘赣省委:“离开现在的湘赣苏区转移到湖南中部去发展广大游击战争及创立新的苏区”。
揭开了长征的序幕。
1934年10月17日,中央红军南渡贡江,开始长征。
1936年10月9日,红军总部及红4方面军总指挥部到达会宁,10月22日,红2方面军到达将台堡.与红1方面军会合。
至此.历时734天的长征胜利结束。
到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布命令.前后共有86859人从中央苏区各地出发赶往于都,踏上这段注定不平凡的征程。
而此时,围追堵截红军的国民党军队已经达到30万人以上。
中央红军出发前共有各类枪支33244支、刺刀17552把枪支弹药总计1808656发。
长征观后感作文(精选10篇)长征观后感篇一昨天晚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观看了长征纪录片,整个片子我和妈妈都是含着热泪看完的,每个真实故事再现,仿佛把我也带进了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
纪录片让我真正的知道了长征是怎么回事。
长征是从一九三四年十月至一九三六年十月期间,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必须进行战略转移的过程。
历程二万五千里,从江西瑞金出发时的三十万战士到达陕西延安顺利会师时不足三万人,一路上他们日夜兼程,马不停歇,风餐露宿,爬雪山,过草地,翻山越岭突破了敌人的炮火追击,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毅力和勇气啊!让我记忆犹新的爬雪山和过草地。
在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雪山上,寒冷饥饿,空气稀薄,严重缺氧威胁着每位战士的生命。
有一位年仅十七岁的女战士,在不知不觉中冻掉了脚趾头,可想当时有多么的寒冷,战士们的穿戴多么简陋。
由于饥寒交加空气稀薄战士们只要坐下就再永远起不来了(牺牲了)。
还有一位战士他的身体已经埋在雪里,可是手里紧握着党证和党费,在临死前都不忘记自己是一位党员,他是多么的热爱着党和忠诚于党。
在过草地时,战士们吃完喝完了自己所带的食物,为了能活着走出去,他们就喝马尿,吃野菜,野草……有些战士吃了喝了有毒的东西活活毒死掉。
为了让伤病员能活着走出去,彭德怀元帅将自己的爱马杀掉让战士们吃。
还有很多首长将军把自己的爱马让给伤病员骑。
他们是多么团结和友爱。
通过这一幕幕真实故事的再现,让我懂得了我们现在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我们今天能坐在这么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都是无数革命先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要努力学习将来作为一名对祖国有用的人。
长征观后感篇二20xx年,恰逢中央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历史虽然远去了,但是我们从未忘记当年为革命牺牲的烈士,长征精神也将永远流传下去。
又是一年清明时,中央电视台播出了清明特别节目《缅怀英烈忆长征》,深深地吸引了我。
《缅怀英烈忆长征》节目选取了江西省瑞金市黄沙村的华屋的故事,华屋也被称为红军烈士村,村里有长征时期从军的17名烈士亲手种下的17棵树,村里人说,树在就好像人在,看到树就好像看到烈士们,每一棵树背后都埋藏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专题一《红星照耀中国》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令狐采学1.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周恩来:大胡子,英俊毛泽东:驼背、个儿高、发密、林肯式;幽默。
徐海东:没门牙;阶级意识强,贺龙:大个子强,壮实;口才好朱德:貌不惊人:和蔼爱笑徐特立:白发老翁2.出生于家庭周恩来:大官僚;毛泽东富农;彭德怀富农;’徐特立窑工;贺龙贫农;朱德佃户3.童年经历周恩来:书生造反者;毛泽东:师范学校:徐海东四年私塾贺龙没:受过多少教育。
朱德:体校。
徐特立:教授4.受教育情况周恩来:26岁,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毛泽东:政治思想;徐特立:66人被杀;朱德家庭支持对党忠诚,寻找党;到贺龙:仇视有钱人;彭德怀:愤怒大地主为富不仁:专题二,关于长征1.长征的起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包围追,,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
2.长征路线:首先向西,然后向北。
中央红军长征经过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甘肃、陕西等11个省,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3.常征中面临的困难:①敌军的围攻②党内错误矛盾③恶劣的自然条件4.常征中具有重要重大意义的事件:①四渡赤水②强渡大渡河③飞夺泸定桥④过草地。
5.长征的历史价值:长征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强大队伍,它打开中国革命新局面。
专题三,信仰与精神1.以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实现共产主义2.长征的内涵:乐于吃苦,不惧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紧密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意精神;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地艰苦奋斗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走自己的道路的求实创新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
3.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青少年应了解峥嵘岁月,从小培养脚踏实地,勇往直前,从我做起的良好习惯,并且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长征途中的“四老”作者:丁国瑞郭林雄郑文浩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6年第11期丁国瑞郭林雄郑文浩在红军长征队伍中,以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居多,但在这支年轻的红色队伍中,却有一个特殊的群体——长征“四老”。
他们是红军中 4 位鼎鼎有名的老同志︰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董必武。
徐特立︰年龄最大的“怪老头”长征出发时,徐特立已经57 岁,是参加长征的“四老”中年龄最大的一位。
长征途中,徐老常常利用行军路上和宿营间隙,教战士们识字读书,在异常艰难的行军途中,带给战士们知识的营养和学习的乐趣。
据专门负责徐特立等老同志行军安全的郭德琳回忆,大家把徐特立亲切地称为“怪老头”︰看到别人扔掉的破草鞋,他就会捡起来,有空时洗干净、拆掉,把草条捆挂在杆子上挑着走。
看到周围谁没有草鞋或者草鞋太破了,他就给人家一捆草条打草鞋。
虽然徐老年龄最大,但他很少骑马,总把马让给体弱生病的战士和女同志。
新中国成立后,徐特立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宣部副部长等职。
谢觉哉︰走出草地,就是最大的快乐1934 年,50 岁的谢觉哉参加了长征,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秘书长,随身带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内务部”的印章。
他认为,印章是红色政权的象征,不管路途多么艰难,将来总还用得着。
过草地时,他把唯一御寒的毯子也扔掉了,但印章却保存着。
长征途中,谢老曾身患疟疾,高烧不退。
但只要部队一声令下,他毫不犹豫地爬起,咬着牙跟着队伍出发。
许多年后,当有人请谢老讲长征的艰苦生活时,他说︰“当时,看样子是苦,但心里充满希望,坚持走出草地,就是最大的快乐。
甘与苦都是比较而言,快乐常常不在艰苦之后,而在艰苦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谢觉哉曾任内务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国政法大学校长等职,是新中国司法制度的奠基者之一。
林伯渠︰夜行军中的老英雄1934 年参加长征时,林伯渠担负着筹粮筹款的重任。
长时间的长途行军,令林伯渠面容日益消瘦,颧骨高高隆起,长长的胡须垂到胸前。
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感人故事〔10〕第三十七个故事“担架队员”长征时,邓仕俊(原名邓仕金)是红四方面军九军二十五师师部的技术书记(相当于文书)。
在一次战斗中,邓仕俊身负重伤,由于得不到有效的治疗,伤未愈还引发了伤寒,行动困难。
师部政委杨朝礼知道后,决定留下4位战士,专门抬着邓仕俊。
邓仕俊非常感动,但他很愧疚地对这4位担架员说:“你们去追赶大部队吧,我不能耽误你们。
”然而,这4位战士却坚持要抬他走。
此后,邓仕俊陷入了昏迷。
待他从昏迷中醒来,才知道已经进入茫茫草地几天了,抬担架的担架队员只剩下3人,问后得知,其中一人因饥饿已经牺牲了。
邓仕俊非常伤心,他挣扎着要从担架上下来自己走,说:“你们让我下来,我不能拖累你们,我要自己走。
”但3位战友却马上拦住了他,将他死死地按在了担架上,说:“将你抬过草地,是首长交给我们的任务,就算拼了性命,我们也必须完成,况且你现在是病人,我们怎么能让你自己走呢?”就这样,3位战士继续轮流抬着邓仕俊,向前追赶大部队。
他们带的粮食不多,而且为了照顾邓仕俊,3位战士尽量让他多吃些东西。
没过多久,粮食便所剩无几了,而且由于每天都过于劳累,又饥肠辘辘,身体越来越虚弱。
当他们走到一处高地,一位战士说要在这里歇息一下,刚坐在地上,便倒下了,他喃喃地说:“同志,我不行啦,对不起,我不能送……”,此后再也没有爬起来。
邓仕俊和战友们很伤心,他们找了一个醒目的地方,把牺牲的战友埋葬了,然后剩下的两个人抬着邓仕俊,继续向前。
就这样又走了几天,邓仕俊的伤口已经完全溃烂,又痒又痛,两位战友决定烧水给他洗伤口,他们把邓仕俊放在草地上,然后去捡柴生火。
然而,一位战友捡拾了柴禾,准备往回走,刚踏出一脚,就陷进了泥潭里,很快整个人就没影了。
邓仕俊在担架上刚好目睹了这一幕,他大声向另一位战友呼救,但已为时已晚,眼睁睁地看着战友淹没在泥潭里。
眼看着牺牲了3位战友,邓仕俊心如刀割,他试着自己走,可刚站起来就摔倒了。
最后一名担架队员坚定地说:“同志,我会把你带出草地的!”原来的4位战士,现在只剩下一位了,这名战士叫做刘宏,他烧水为邓仕俊清洗了伤口,然后背着邓仕俊走,一路上,刘宏没有抱怨一句话,没有说过一个累字。
红军长征部队序列及领导人、著名将领长征时的年龄2011-07-08 16:58:21 来源: 作者: 【大中小】浏览:1164次评论:0条一、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下辖军委纵队及红一、三、五、八、九军团)1、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委员、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 27岁中央政治局委员张闻天 34岁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 41岁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司令朱德 48岁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政委周恩来 36岁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云 29岁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 28岁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刘少奇 36岁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邓发 28岁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凯丰 28岁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42岁2、军委纵队(下辖4个梯队)司令员叶剑英 37岁政委陈云 29岁第一梯队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 27岁第二梯队司令员兼政委罗彬(后为何长工)第三梯队司令员兼政委武亭(后为李维汉)第四梯队司令员陈庚 31岁政委宋任穷 25岁3、红一军团(下辖第1、2、15师)军团长林彪 28岁政委聂荣臻 35岁政治部主任罗荣桓 32岁参谋长左权 29岁政治部宣传部长邓小平 30岁保卫局局长罗瑞卿 28岁第一师(下辖第1、2、3团)师长李聚奎 30岁政治部主任谭政 27岁第1团团长杨得志 24岁第2团政委邓发 24岁第二师(下辖第4、5、6团)政委刘亚楼 23岁第4团团长耿飙 24岁政委杨成武 20岁第5团政委赖传珠 24岁第十五师(原少共国际师)师长彭绍辉 28岁政委肖华 18岁4、红三军团(下辖第4、5、6师。
扎西整编后缩编为第10、11、12、13团)军团长彭德怀 36岁政委杨尚昆 27岁李富春 34岁参谋长邓萍 26岁第四师师长张宗逊 26岁政委黄克诚 32岁第五师师长李天佑 20岁政委钟赤兵 20岁第10团政委杨勇 22岁第11团政委张爱萍 24岁政治处主任王平 27岁第12团政委苏振华 22岁5、红五军团(下辖第13、34师)军团长董振堂 39岁政委李卓然 35岁参谋长陈伯钧 24岁第十叁师政委朱良才 34岁6、红八军团(下辖第21、23师,过湘江时严重受损,后并入五军团)中央代表刘少奇 36岁军团长周昆政委黄苏参谋长张云逸 42岁7、红九军团(下辖第3、14、22师)军团长罗炳辉 31岁政委蔡树藩参谋长郭天民 29岁注: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从中央苏区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历时1年,行程2万5千里,经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11省。
长征中的几个“之最”长征是我军历史上最长距离的一次行军。
长征中年纪最大的男红军是徐特立。
徐特立,湖南长沙人,1877年生,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教育部长,长征时58岁。
除徐特立外,参加红军的年长同志还有谢觉哉、林伯渠、董必武。
长征中年龄最大的女红军名叫杨金莲,又名板登卓,藏族。
1875年生于四川小金县一个农奴家庭。
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西进岷江上游,在理番县苏维埃女主任陈再茹的引导下,年已60岁的杨金莲带领一儿两女举家参加了红军。
杨金莲在红四方面军随军家属队担任翻译员。
长征路上,她在努力做好翻译、宣传讲解工作的同时,还尽可能地发动藏族群众,为部队筹措粮食和生活必需物资。
1936年10月,杨金莲胜利到达陕北,当时她已62岁,是所有参加长征的女红军年龄最长者。
长征中年龄最小的男红军名叫向轩,1926年出生在湖南桑植县,母亲贺满姑(贺英的妹妹),贺龙是其大舅。
他7岁参加红军,9岁随大部队长征,是当时走完长征的年龄最小的男红军。
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名叫万曼琳。
她1926年出生于四川南江一个贫苦家庭,1933年随哥哥参加红军,8岁时就走上长征路,9岁时她已经跟随红军炊事班战士拣柴火、择菜、送饭。
万曼琳所在红四方面军从川陕革命根据地出发,翻雪山过草地,历经无数的历练,最终跟随着红军战士的大哥大姐们走完了万里长征路,见证了红军三支主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
长征故事:红军鞋我们来到大雪山下。
当地的老百姓把大雪山叫做“神山”,意思是说除了“神仙”,就连鸟也飞不过去。
还有的说,有一年天旱,人们抬着菩萨上山求雨,事先没有吃斋,“神仙”一怒,把人都扣下了,一个也没下来。
我们不信什么“神仙”,但也感到大雪山有点神秘可怕。
毛主席知道了这情况,教育大家说:“神山”不可怕,红军应该有志气,和“神仙”比一比,一定要翻过山去。
这些话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
军团首长也向我们讲明了雪山的情况。
出发前,上级规定每人要准备两双鞋,把脚保护好,而且特别强调要认真执行。
长征历史事件长征历史事件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二万五千里”的由来长征始于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撤出江西瑞金,结束于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人们经常把长征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个长度是怎么确定的呢?行军日记的证明更多红一军团直属队的长征行程表表明,红一军团直属队至少走了1.8万里,而且行程表特别注明,军团下属部队的独立行军均不计入。
而红一军团直属队党总支书记萧锋的日记表明,红一军团行军最长的部队走了二万五千里。
不可忽略的战争因素更多在长征中,红军频繁迂回穿插,还要筹款、做群众工作,这都增加了红军的行程。
此外,红军由于缺少地图,难免走错路。
长征是一场行军作战,重走长征路难以还原真实的行军路线,在地图上测距更缺乏说服力。
内容整理:?玬翼中文名长征外文名The Long March时????间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部????队红一、二、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行????程约二万五千华里敌????人国民党反动派途经省份闽赣粤湘桂黔川滇?西康?甘陕等历史意义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别????名战略转移、北上抗日目录介绍??基本路线1?各阶段??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二十五军??三大主力会师2?评价??国内评价??其它评价3?伟大意义??之一人本精神??之二君子之勇??之三进取精神4?相关文章,丰碑5?将领职位年龄6?重要会议7?长征的由来8?相关诗作??七律长征??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9?读书会介绍1934年10月,由于博古、李德等人[1-2]??“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长征时红军各部队首长年龄,看后大吃一惊
下面记录了1934年红军长征时各部队里主要将领的年龄,看看前辈们当年闹革命的时候才多少岁!
而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蒋介石终究干不过毛泽东:老蒋的人都是业已功成名就的老人(当然,最初革命时,也都很年轻,热血沸腾),重私利;毛泽东的伙伴们则像当年国民党北伐时那样,正充满朝气,满怀理想,敢为理想献出生命!
一、中央红军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
中央政治局委员、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27岁
中央政治局委员张闻天34岁
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41岁
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司令朱德48岁
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政委周恩来36岁
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云29岁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28岁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刘少奇 36岁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邓发28岁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凯丰 28岁
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42岁
中共中央秘书长邓小平30岁
1、军委纵队
司令员叶剑英37岁
第一梯队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27岁
第二梯队司令员兼政委何长工34岁
第三梯队司令员兼政委武亭29岁(后为李维汉38岁) 第四梯队司令员陈赓31岁
政委宋任穷25岁
2、红一军团
军团长林彪28岁
政委聂荣臻35岁
政治部主任罗荣桓32岁参谋长左权29岁
保卫局局长罗瑞卿28岁第1师师长李聚奎30岁政治部主任谭政27岁第1团团长杨得志24岁第2师政委刘亚楼23岁第4团团长耿飙24岁政委杨成武20岁
第5团政委赖传珠24岁
第15师(原少共国际师)师长彭绍辉28岁政委萧华18岁
3、红三军团
军团长彭德怀36岁
政委杨尚昆27岁
李富春34岁
参谋长邓萍26岁
第4师师长张宗逊26岁
政委黄克诚32岁
第5师师长李天佑20岁
政委钟赤兵20岁
第10团政委杨勇22岁
第11团政委张爱萍24岁
政治部主任王平27岁
第12团政委苏振华22岁4、红五军团
军团长董振堂39岁
政委李卓然35岁
参谋长陈伯钧24岁
第13师政委朱良才34岁5、红八军团
军团长周昆32岁
政委黄苏26岁
参谋长张云逸42岁
6、红九军团
军团长罗炳辉31岁
政委蔡树藩29岁
参谋长郭天民29岁
二、红二方面军
总指挥贺龙38岁
副总指挥萧克26岁
总政委任弼时30岁
副总政委关向应32岁
参谋长李达29岁
7、红二军团
政治部主任甘泗淇31岁第5师师长贺炳炎21岁第6师政委廖汉生23岁第18团政委余秋里20岁8、红六军团
军团长萧克26岁
政委王震26岁
参谋长谭家述25岁
三、红四方面军
军政委员会主席张国焘37岁总指挥徐向前33岁
副总指挥王树声29岁
政委陈昌浩28岁
政治部副主任傅钟34岁
9、红四军
军长王宏坤25岁
副军长许世友29岁
政委周纯全29岁
第11师师长陈再道25岁
第12师师长张才千23岁10、红三十军
军长程世才22岁
政委李先念 25岁
政治部主任李天焕22岁11、红三十一军
军长王树声(兼)29岁12、红九军
政委詹才芳27岁
政治部主任王新亭28岁13、红三十三军
军长王维舟47岁
四、红二十五军
军长程子华29岁
副军长徐海东34岁
政委吴焕先27岁
五、陕北红军
红28军军长刘志丹31岁
陕甘边革命委员会主席、军委书记习仲勋2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