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 格式:docx
- 大小:147.50 KB
- 文档页数:7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作为第十六章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体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的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
本节主要讲述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是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
学好本节知识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
为本章的学习做了知识准备。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第十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中,已经对物质的组成及分子运动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也对力的知识有了一定了解,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习的认知基础。
九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
由于分子的微观模式较抽象,因此对分子的运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并不十分清楚,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较难理解。
三.教学目标的制定: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够识别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2)从宏观现象推论分子特征,运用想象和类比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受的事实。
4.教学重点由于分子热运动是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为学习下一节内能学习作铺垫。
本节讲述的扩散现象的实质是分子热运动。
所以分子热运动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
5.教学难点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抽象但又是下一节内能学习的知识前提,所以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学是本节课的难点.四.说教法与学法本节需要考察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较低但内容抽象,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初三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探究、问题讨论、转换、类比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第十三章内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有分子、原子组成的,且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说明分子是运动的,且运动的快慢跟温度有关。
2.通过实验以及弹簧弹力的类比得出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认识的兴趣,并使学生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2.体会物理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宏观扩散现象推测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体会物理方法在物理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视频(神奇的物质世界、物质的组成、气、液、固态的扩散、布朗运动)、烧杯、胶头滴管、热水、凉水、内聚力演示器(自制削铅器)、弹簧小球模型、弹簧测力计。
学生:红墨水、带细线的塑料平板、注射器。
【教学过程】【情境创设】从生活中熟知现象切入主题。
[故事讲述]小明刚进家门,对奶奶说:“奶奶,你炒的菜真香!”奶奶有点不高兴的说:“你这孩子,难道我煎好的鱼就不香了吗?”小明趴在奶奶耳朵旁边说了一句话,奶奶高兴的笑了起来。
[设置疑问]如果你是小明,你会对奶奶说些什么呢?[板书课题]§13.1 分子热运动(设计意图:通过熟知的生活现象引入新课,更好的体现物理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听老师讲述生活片段,积极思考并尝试回答小明应该说些什么。
【教学过程】知识点一:物质的构成[播放视频][提出问题]茫茫的宇宙及其中的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且物质处于不停地运动和发展中,宇宙中的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它们又处于什么运动状态呢?[视频自学]观看视频,了解宏观宇宙及其组成物质的运动规律。
类比宇宙的组成及其运动规律猜想物质内部的组成及其运动规律。
教学课题分子热运动主备人訾刚课型新授课时安排 1 总课时数 1 上课日期二次备课审批人签字二次备课审批时间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3、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4、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5、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6、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培养学生想象力。
学习重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学习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教学准备学习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物质:水、空气、石头、金属、动物、植物等都是物质。
而对于物质是怎样构成的,这一古老课题,很早就有过种种猜测,有的主张万物之源是“气”,有的主张万物之源是“火”。
公元前5世纪墨子提出的物质的最小单位是“端”,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德漠克利特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大小和质量不同的,不可入的,运动不息的原子组成。
此后经过近2000年的探索,直到17世纪末,才科学地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二、学习探究:问题1、预习课本1-5页,完成下列问题:(1)物质是由组成的(化学课里面说有些物质是直接由原子组成,这时我们可以把这些原子当成分子看待),分子很小,通常以为单位来量度。
(2)扩散现象:两种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现象。
气体与气体、液体与液体、固体与固体、液体与气体、固体与气体、固体与液体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
(3)分子之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和。
设计理由:让学生阅读全节内容,找出本节重点内容,并完成上述问题,让学生对本节的大致内容有一定的认识,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使用说明: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带着问题去读书,在书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并且用红色的记号笔标记出来,然后用黑色或蓝色的中性笔,写到到学案上,并在完成的时候大声的读给同桌听。
团泊镇中学电子教案教学内容:第十三章内能年级:九年级学科:物理教师:李国海课题第一节分子热运动共 1 课时主备教师李国海使用教师李国海备课日期2016.8.27 上课日期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时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分子热运动,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
课型新授课授课方法实验、探究、讨论教具准备教师:多媒体、一杯大米、三杯小鱼、两只温度计学生:一杯凉水、一杯热水、一把药匙、少量品红等教与学的设计我的修改一、课题引入用课件1展示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图,并提问可以判断出是什么在运动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本节课的课题:分子的运动规律怎样?通过课件引导学生想象、回忆,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入课题播放课件1并提问引导对学生的回答以肯定,并说明所代表的内容: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说明:在第十章中已经采用拟人的方法学习了解了固体、液体、气体分子的运动情况确定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分子的运动规律仔细观察并回答这像是什么在运动及其相关问题二、自主学习回顾有关内容提出进一步想要学习的问题三、合作探究(一)提出问题如何研究分子的运动?利用小组“讨论法”发散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知道研究这类问题的科学方法提出问题:分子太小,无法用肉眼看到它的运动情况,该如何研究?汇总学生讨论情况回忆思考小组讨论可以采用的研究方法;转换法、模型法、类比法等(二)研究方法类比法选用类比的方法将不容易研究的问题简单化,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探究分子的运动规律确定研究方法展示实物:一杯大米、有一条小鱼的一杯水、有许多条小草鱼的一杯水,引导学生确定与分子运动相似的物体。
观察交流找到与分子运动相似的物体运动:水中运动的大量小草鱼(三)形成假说1.鱼的运动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水的温度越高,草鱼运动的越快(水温不能超过鱼的承受极限温度)2.分子的运动快慢可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聚合物的热转变与力学状态 将一定尺寸的非晶态聚合物在一定应力作用下,以一定速度升高温度,同时测定样品形变随温度的变化,可以得到温度-形变曲线(也称为热-机械曲线)。如果用模量对温度作图。 曲线上有两个斜率突变区,分别称为玻璃化转变区和粘弹转变区。在这两个转变区之间和两侧,聚合物分别呈现三种不同的力学状态,依温度自低到高的顺序分别为:玻璃态,高弹态,粘流态。两种转变区及三种力学状态的特征及分子运动机理如下: (一)玻璃态 由于温度较低,分子热运动能低,链段的热运动能不足以克服主链内旋转的势垒,因此,链段处于被“冻结”状态。只有侧基、链节、短支链等小运动单元的局部振动及键长,键角的变化,因此弹性模量很高(1010~1011dyn/cm2),形变很小(0.1~1%),具有虎克弹性行为,质硬而脆,类似玻璃,因而称为玻璃态。 (二)玻璃化转变区 这是一个对温度十分敏感的区域,在3~5范围内几乎所有性质都发生突变(例如热膨胀系数、模量、介电常数、折光指数等)。从分子运动机理看,在此温度链段已开始“解冻”,即链段的运动被激发。由于链段绕主链轴的旋转使分子的形态不断变化,即由于构象的改变,长链分子可以外力作用下伸展(或卷曲),因此弹性模量迅速下降3~4个数量级,形变迅速增加。 (三)高弹态 在这种状态的聚合物,受较小的力就可以发生很大的形变(100~1000%),而且当除去外力后,形变可以恢复。高弹态是聚合物特有的力学状态。高弹形变是链段运动使链分子发生伸展卷曲运动的宏观表现,因此高弹性是一种熵弹性,高弹态的弹性模量只有106~107dyn/cm2。在温度-形变曲线上出现平台区,这是由于随着温度升高弹性恢复力的增加(抵抗变形)与流动性的增加(增加变形)相抵消的结果。 (四)粘弹转变区 这也是一个对温度敏感的转变区,由于温度的进一步升高,链段的热运动逐渐剧烈,链段沿作用力方向的协同运动,不仅使分子链的形态改变而且导致大分子的重心发生相对位移,聚合物开始呈现流动性,弹性模量从107dyn/cm2下降到105dyn/cm2左右,形变迅速增加,因而称为粘弹转变区,此转变温度称为流动温度,计作Tf。 (五)粘流态 温度高于Tf以后,由于链段的剧烈运动,整个链分子重心发生相对位移,即产生不可递形变,聚合物呈现粘弹性液体状,因而称为粘流态。弹性模量下降到105~103dyn/cm2。聚合物的相对摩尔质量越高,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分子的相对位移也越困难。 从相态角度来看,玻璃态,高弹态,粘流态均属液相,即分子间的相互排列均是无序的。它们之间的差别主要是变形能力不同,即模量不同。因此称为力学状态。从分子运动来看,三种状态只不过是分子(链段)运动能力不同而已。因此,从玻璃态高弹态粘流态的转变均不是热力学的相变,当然,Tg,Tf亦不是相转变温度。 结晶性聚合物由于含有非结晶部分,因此其温度-形变曲线上也会出现玻璃化转变,但是由于结晶部分的存在,链段的运动受到限制,模量下降很少,仅从1010~109dyn/cm2,在Tg~Tm之间并不出现高弹态,只有到熔点Tm,结晶瓦解,链段热运动程度迅速增加,模量才迅速下降。若聚合物相对摩尔质量较高,TmTf,熔融后直接变为粘流态(见图5-4)。 三、聚合物的次级驰豫 小尺寸运动单元同样也要发生从被冻结到运动或从运动到被冻结的变化过程,这些过程当然也是松弛过程,通常称为聚合物的次级松弛过程。 聚合物的小尺寸单元包括侧基,支链,主链或支链上的各种官能团,个别链节和链段的某一局部。依照它们的大小和运动方式的不同,运动所需要的活化能也不同,因此与之对应的松弛过程将在不同的范围内发生。伴随着这些过程,聚合物的某些物理性质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分子热运动》是人教社新课标九年级物理全册中第十六章《热和能》的第一节。
从所在位置来看,它被直接安排在《机械能》之后,作为内能的根底知识,讲述了内能的本质,引出一种区别于机械能的另一种主要形式的能量——内能。
其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通过宏观的扩散现象验证物质微观世界的分子热运动本质,二是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材一开始复习了本册教材第十一章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知识。
接下来,以香皂的香味引出扩散现象,再由扩散现象引出分子的热运动,表达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接着用一个简单易懂的演示实验说明了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
然后,用一句“既然分子在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导出分子间的作用力。
整节内容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根据教材安排及新课程标准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同时参考初中生特别是我所在的农村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2、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4、初步认识分子动理论。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从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并培养学生想象力。
2、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实验和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重点是分子的热运动,因为他揭示了内能的本质,将是下一节内能学习的前提;教学难点:难点让学生明白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如何同时存在的。
二教学方法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制定的三维目标,以及所针对的不同知识要求,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有如下安排:对于“分子热运动〞,主要以转换法为主;而在“分子间的作用力〞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类比法。
另外,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初中生在学习方面的主动性还不是十分让人满意,大局部学生只对“有趣〞的东西感兴趣,而且他们的思维方式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开展的过程中,因此,实验探究法将做为一个常用方法贯穿始终,为每一个知识点铺路。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学年度第—学期]
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___
x
x
市
实
验
学
校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主备人
邹慧林
课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
集体备
课
参加 人员 周金奎、刘永树、孟绪
个人修意
第1节:分子热运动
1、 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 初步认识物体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
3、 观察有关扩散现象的演示, 对现象做出解释,会解释简单 的热现
象。
4、 对宏观现象的微观机理有探究的兴趣。
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2、
能识别扩散现象,理解分子间斥力与引力的关系。
1、
能识别扩散现象,理解分子间斥力与引力的关系。
玻璃瓶冷水热水墨水烧杯
、创设情境 呈现目标
1•复习提问
(1) 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2) 我们能否直接用眼睛看到分子的运动 /
2•情景展现
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热现象,但我们只了解现象的外表,这些现象的
饿本质到底是什么?(可用蒸发为例进行说明)
二、自学探究交流展示
1•分子和分子的运动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如果把分子看成球形,它的直径大约只有 的数
目是巨大的。0C, —标准大气压下, 子,如果每
秒可以数数到 100亿,那么,
10-10 m,因此,在一个物体中,分子
1cm3的空气中大约有 2.7X 1019个分 把这
些分子数完需要 80年的时间。
(2 )扩散现象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如图1所示,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这是为什么? 是什么跑到了我们的鼻
子里了?
师:一些带有香味的分子,从香皂中挥发出来,进入空气,向各个方向散步开
来,当它们到达你的鼻子里,你就会闻到香味。
图2
图3
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个瓶口相对,
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如图 2所示。抽掉玻璃板后,让学生观察有什么变
化发生?
如图3所示,将CuS04溶液注入清水中,放置 30天后。观察现象。
① 扩散: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 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生扩散现象。
③ 结论: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分子
间有间隙。
④ 扩散现象的实例
i:
擦香水时,周围的人都能闻到;
ii:
花开时,花香满园;
iii:
长时期放煤的墙角变黑;
(1)
(2)
演示实验 £ \
血%
开始时 10日后 20日后 30日后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iv:
糖放在水中,水变甜了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三、难点释疑延伸拓展
师:对同样一个扩散实验,能否改变一个条件,从而改变扩散进行的快慢呢?
分析:在实验中热水温度高, 扩散进行的快,说明:温度高时,分子运动得快。 冷水温度
低,扩散进行的慢,说明温度低时分子运动的慢。
(3)热运动
由于分之的运动跟温度有关, 所以把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 动。
(4 )分子间的作用力 师:铅块是由铅分子组成的,组成它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那么为什么铅块没有飞散开?是什么原因使它们聚合在一起呢?
演示实验
不能把它们拉开。
①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如图 6所示。
②引力和斥力之间的关系
临.ICT lirt r
tl H to 4 fl
.... — nn
图6
F引=F
斥
:
斥力起主要作用:
如图5所示,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
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甚至
F面吊一个重物都
演示实验
中,观察扩散快慢的情况。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引力起主要作用:
作用力微小,可以忽略:
③引力和斥力的变化过程
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
但在变化过程中,始终是斥力变化得快。
演示实验
如图7所示,用细线把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
测力计的下面,记住测力计的读数。使玻璃板水平
接触水面,然后稍梢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弹簧测力
计的读数有什么变化?解释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
1
I图
图7
四、反思小结当堂测评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