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综合素质文化素养考点中国传统文化.docx
- 格式:docx
- 大小:26.85 KB
- 文档页数:10
初中传统文化知识点总结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发展中积累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民族的价值观、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初中时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本文将对初中阶段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点进行总结,并介绍其意义与作用。
首先,古代文化经典是初中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例如《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的代表作,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论语》则收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内容涉及伦理道德、礼仪风俗等方面,对于塑造道德情操和修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中国古代的文学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等也是初中学生不容错过的经典,它们不仅具有文学艺术上的价值,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古代人文情怀。
其次,传统文化中的思想体系对于初中生的学习与成长也具有重要作用。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其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这些价值观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
道家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倡“无为而治”,这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功利心态,追求自然与心灵的平静。
佛家思想则强调通过修行达到人生的解脱和境界的提升,对于培养学生的宽容、慈悲和智慧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也是初中学生可以接触的重要内容。
书法、绘画、剪纸、剪漆等艺术形式都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并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和模仿这些艺术形式,锻炼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现力,不仅可以提高文化素养,还能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此外,古代音乐、舞蹈、戏曲等表演艺术也是初中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艺术形式,学生能够增长审美眼光,增进对人文艺术的鉴赏能力。
此外,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也是初中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要内容。
例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重要节庆活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文化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已成为教育领域中的热点话题。
传统的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评价制度逐渐被综合素质评价所取代。
而在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文化教育和传统文化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文化教育为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博学多才的重要途径。
通过文化教育,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多样的文化形式,学习到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人类文明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眼界,增强他们的文化气息,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
只有在丰富的文化熏陶下,中学生才能全面发展,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在评价中脱颖而出。
其次,传统文化传承对于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增强中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底蕴和哲学智慧,教给中学生应有的行为准则和处世之道。
而在综合素质评价中,这些品质和能力也是评价的重要内容。
培养中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不仅有助于提升其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还能培养他们的包容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然而,现实中存在着文化教育和传统文化传承不足的问题。
一方面,学校教育往往偏重于知识传授和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例如,一些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而忽略了对文化艺术的深度挖掘和体验。
另一方面,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形成了挑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流失和被冲淡。
中学生更容易被外来文化和时尚潮流所吸引,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也相对有限。
这就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激发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为了促进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文化教育和传统文化传承,需采取多种措施。
第四章:文化素养第一节:中国历史一、原始社会1、原始人群(1)元谋人:已知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距今170万年(2)蓝田人:距今80万年(3)北京人:距今50万年,已使用天然火。
2、氏族社会:(1)母系氏族: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彩陶文化”(2)父系氏族: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黑陶文化”二、奴隶社会1、夏朝(1)夏朝:大禹之子夏启破禅让而开世袭之先河,建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2)商汤打败夏桀,夏朝灭;(3)夏历成为我国最早的历法。
2、商朝(1)汤建商,武王灭纣;(2)商已有文字,甲骨文可证3、周朝(1)西周: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周礼:吉、凶、军、宾、嘉宗法制度:族制系统(2)东周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5,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春秋开始“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商鞅变法: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废田亩、建县制三、封建社会(中国封建社会从战国开始)1、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1)秦王嬴政公元前221年灭六国统一中原(2)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3)北击匈奴:公元前215年蒙恬率30万大军北伐(4)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起辽东—万里长城(5)南统百越:公元前214年(6)陈胜吴广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7)秦王朝灭亡:公元前207年刘邦入关,秦王子婴投降2、汉朝(前202-公元220年)(1)西汉: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项羽死,刘邦建汉,定都洛阳,后迁长安汉初政治上推行“无为而治”,经济上采取“休养生息”,文景之治汉武帝“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综合素质文化考点大全文化素质是指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包括知识、道德、智慧、审美、体质等多个方面。
在现代社会,更加注重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所以综合素质文化成为了重要的考点。
下面将就综合素质文化的考点进行详细讲解。
一、知识与综合素质文化知识是综合素质文化的基础,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开展对其他方面的培养。
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创新思维能够使我们更具有竞争力,实践能力能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道德与综合素质文化道德教育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文化的重要一环。
在现代社会,道德不仅仅是一种约束,更是一种向善的力量。
我们要注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正直、宽容、友爱、勇敢等。
同时,要通过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智慧与综合素质文化智慧是以知识为基础,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备智慧的人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培养智慧需要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和创造性思考。
此外,智慧还包括思维的敏捷性、学习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审美与综合素质文化审美是综合素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培养审美能力,可以提高个体的情感世界和审美情趣。
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可以使人对美的追求更加全面、深入。
在审美的培养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接触艺术作品、欣赏自然风光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五、体质与综合素质文化体质是综合素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持良好的体质不仅可以增强自身的抵抗力,还可以提高个体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
通过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并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
综合素质文化的发展对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
在现代社会中,综合素质文化的考点也越来越重要。
通过培养知识、道德、智慧、审美和体质等方面的素养,可以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同时,综合素质文化的发展也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
初中生文化素养知识点总结与综合考察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文化素养不仅仅意味着学习知识,还包括了对历史、艺术、文学、传统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和欣赏。
通过对文化素养的培养,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关怀和审美情趣。
下面将对初中生文化素养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进行综合考察。
1. 历史文化知识历史文化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一环。
学生应该了解中国和世界上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如中国的封建制度、古代文明、革命斗争等,以及世界史上的重要事件,如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等。
通过学习历史文化,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现实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进程。
2. 文学艺术欣赏文学和艺术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
学生应该了解中国和世界上一些重要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如《红楼梦》、《山海经》、莎士比亚的戏剧等。
学习文学和艺术的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关怀,使他们对美的追求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3. 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应该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符号和传统礼仪等,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龙舟赛等。
通过了解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认同,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和文化自信心。
4. 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过程中同样重要。
学生应该了解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科学原理和科技发展等,如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领域的基本知识。
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可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让他们对科学世界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运用科学方法思考问题。
综合考察题:假设你是一名初中生。
请你根据上述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 你认为初中生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初中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如通过读历史书籍、参观博物馆等方式增加对历史的了解。
此外,学生还应该多读文学作品、观赏艺术作品,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同时,学生还可以参加传统文化活动,了解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中国古代史原始社会1、原始人群:(1)元谋人:已知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距今170万年(2)蓝田人:距今80万年(3)北京人:距今50万年,已使用天然火。
2、氏族社会:(1)母系氏族: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彩陶文化”(2)父系氏族: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黑陶文化”奴隶社会1、夏朝:大禹之子夏启破禅让而开世袭之先河,建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2、商汤打败夏桀,夏朝灭;夏历成为我国最早的历法;商已有文字,甲骨文可证3、周朝(1)西周: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有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烽火自诸侯(2)东周:春秋(奴隶社会):公元前770-公元前475,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春秋开始,有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4.战国(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商鞅变法: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废田亩、建县制5.春秋战国: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封建社会1、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1)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2)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3)北击匈奴、南统百越、修筑万里长城(4)陈胜吴广起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5)秦王朝灭亡:公元前207年刘邦入关,秦王子婴投降2、汉朝(公元前202-公元220年)(1)西汉:202年楚汉之争项羽死,刘邦建汉,定都洛阳,后迁长安;汉初“无为而治”,休养生息;文景之治;汉武帝“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东汉:公元25年刘秀在鄗城称帝,史称东汉3、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分裂阶段)(1)200年,官渡之战,曹操战胜袁绍;(2)208年,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破曹;(3)三国鼎立“魏蜀吴”;(4)西晋统一:265年司马炎宫廷政变,西晋建立;316年匈奴占领长安,西晋灭亡4、隋唐时期(1)581年杨坚废周静帝自立,隋朝建立,“开皇之治”(2)618年李渊篡隋,唐朝建立(3)贞观之治:唐太宗(4)唐高宗李治太宗之九子李治649年即位,是为唐高宗(5)683年高宗子李显即位,是为中宗(6)690武则天称帝,是为中国唯一女皇帝(7)开元盛世:唐玄宗用姚崇、宋璟为相;(8)安史之乱:755年节度使史思明、安禄山叛乱,唐朝名存实亡(9)875年王仙芝、黄巢起义5、五代辽宋夏金元(1)五代十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2)耶律阿保机:创制契丹文字,辽太祖(3)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4)元昊建夏:1038年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党项族;(5)东北女真灭辽建金(6)1127年赵构称帝,是为宋高宗南宋(7)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8)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6年南宋灭亡(9)元朝是我国疆域最辽阔的朝代(10)行省制和宣政院(管佛教和藏族事务)6、明清时期:(1)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明朝建立(2)明朝专制统治加强;(3)郑和下西洋(4)李自成农民起义(5)1644年明覆灭(6)1644年清军攻占北京,顺治逐步统一全国(二)中国近代史1.鸦片战争:1840年鸦片战争;1841年英军占领香港;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2.太平天国: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1853年攻占南京3.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自强”“求富”4.台湾建省:1885年10月,刘铭传第一任巡抚;5.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6.戊戌变法:1898.67.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英,俄、日、法、德、美、意、奥,签订《辛丑条约》8.辛亥革命: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清政府瓦解(三)世界史常识1.世界古代史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古希腊文明:斯巴达国家、雅典国家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2.世界近代史新航路开辟1488年,迪亚士发现非洲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498年,达伽马开辟印度航线;1519-1522年,麦哲伦完成全球航行欧洲文艺复兴意大利是发源地,“文艺复兴三杰”为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导火索:1638年苏格兰人民起义开始标志:1640年查理一世议会被否后的新议会召开成果: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君主立宪美国独立173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为导火索;1775年莱克星顿枪声,北美独立战争开始;1776年杰斐逊发布《独立宣言》,美利坚合众国成立。
初中传统文化知识点整理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了丰富多样的内容,涵盖了诗词歌赋、书画篆刻、礼仪制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方方面面。
初中阶段是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和了解的重要时期,下面我们将对初中传统文化的知识点进行整理。
第一,诗词歌赋。
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以独特的形式表达了人们的思想和感情。
在初中课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古代著名诗人的作品,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苏轼的《水调歌头》等。
同时,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诗词鉴赏技巧,包括对古诗词的格律、意象、修辞手法等进行分析和理解。
第二,书画篆刻。
书画篆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载体,通过笔墨的运用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学生需要了解一些古代书法家的名字和代表作品,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
同时,也要了解一些基本的书法术语和书法风格,如行书、楷书、草书等。
绘画艺术是通过绘画表现方法和技巧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和观点。
我们需要了解一些中国古代绘画家的名字和代表作品,如韩幽默的《千里江山图》、吴道子的《殷墟玉璧图》等。
同时,也需要了解一些绘画的基本技法和风格,如水墨画、工笔画、写意画等。
篆刻是一种以石材、玉石、符、印章等刻刻字刻画图案的艺术形式。
学生需要了解一些著名篆刻家的名字和作品,如王羲之的《兰亭序碑》、赵之谦的《龙图铜镜》等。
同时,也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篆刻技法和篆刻作品的鉴赏要点。
第三,礼仪制度。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礼仪制度,这是一种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的体现。
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了解一些传统的礼仪习俗,如婚礼、葬礼、节日等。
同时,也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和道德准则,如尊老爱幼、敬师重道、尊重他人等。
第四,音乐舞蹈。
音乐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音乐和舞蹈的形式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在初中课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传统的音乐舞蹈形式,如京剧、豫剧、京韵大鼓等。
初中传统文化知识点汇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知识对于培养青少年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信心意义重大。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初中生应知道的传统文化知识点,以便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加深自己的文化修养。
1. 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指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
这四项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造纸术使书写和传播知识变得更加方便;印刷术使书籍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指南针帮助航海家们准确判断方向;火药发现后,它不仅用于军事,还被用于民生。
2.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庆祝。
春节从除夕开始,持续到大年初五,共计15天左右。
在春节期间,人们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合家团圆、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等。
此外,红包、灯笼、年画等也是春节的传统习俗。
3. 国画:国画是中国独特的绘画形式,崇尚意境和笔墨的表现。
国画以墨、笔、宣纸和水墨颜料等为主要工具。
其特点是追求意境抒怀,注重笔墨的表现力和变化。
中国国画中的主题广泛,常见的有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
4. 传统建筑:传统建筑是中国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通常由层层叠叠的房屋、亭台楼阁组成。
典型的传统建筑有古代的宫殿、庙宇、园林和寺庙,其中最著名的有长城、故宫和太和殿等。
5. 中国茶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
中国的茶类繁多,如龙井、碧螺春、普洱等,每种茶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功效。
中国茶文化强调茶的独特韵味和品饮技巧,茶艺表演也是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6. 中国传统节日:除了春节,中国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传统节日,例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庆祝活动,如清明节扫墓、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赏月等。
7. 诗词:中国古代的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每个诗词作品都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和理念。
中国古代的诗词创作形式丰富多样,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等。
新疆中学综合素质文化素养:中国传统文化模拟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29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1、”如果给我一打婴儿,我保证能够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任何一类人——或者医生、律师,甚至盗贼和乞丐”,这句话出自__。
A.科尔伯格B.皮亚杰C.李伯黍D.华生2、刺激-------反应联结学习理论最初的代表人物是__A.桑代克B.华生C.斯纳金D.布鲁纳3、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阶段是()A:社会自我B:心理自我C:生理自我D:精神自我4、在德育工作中,要统一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建立“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这主要遵循的德育原则是____A:个案研究法B:历史研究法C:行动研究法D:相关性研究法E:叙事研究法5、下列不是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是____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B: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C:重视运用语言直观D:重视组织各种复习6、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是A:群众性活动B:个别活动C:小组活动D:学科活动7、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是指____A:倒摄抑制B:痕迹衰退C:同化D:前摄抑制8、下列哪项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A:学生兴趣盎然地听科普讲座B:学生谐音法记忆单词C:科学家探索新材料D:玩走迷宫游戏9、下列哪一项不是思维的特点?A:直观性B:与语言有密切关系C:间接性D:概括性E:重视个别差异10、”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关于()方面对教师的具体要求。
A:关爱学生B:教书育人C:爱岗敬业D:为人师表11、至今仍有积极意义的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等思想是()中提出的。
A:《学记》B:《论演说家的教育》C:《雄辩术原理》D:《大教学论》E:《孟子》12、一个人在解决问题时能触类旁通,说明这个人的思维具有()A:流畅性B:变通性C:独创性D:新异性13、下列不属于智育内容的是____A:发展智力B:培养求知兴趣C:良好的学习习惯D:爱祖国的情感14、直观行动思维所用的工具主要是____A:感知和表象B:表象和动作C:表象和概念D:感知和动作15、迁移的图式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中学综合素质文化素养考点:中国传统文化第四节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精粹
◇炎黄子孙。
炎指炎帝,上古姜姓部落首领,一说是神农氏。
黄指黄帝,上古中原部落的人文始祖,姬姓,号轩辕氏。
相传炎帝和
黄帝联合起来统一了华夏,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所以炎帝和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
陵县西北,周围古柏参天,庄严肃穆,当地政府每年都要在这里举
行公祭仪式。
◇华夏民族。
华夏,中国先民或古代中原的名称。
在中华民
族形成的初期,以羌、夷、戎、狄、苗、蛮等氏族融合而成了华夏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华夏
开始成为稳定的族体,为汉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经过历代的民族
融合,中华民族成为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黄历。
我国古代民间对农历的称法。
相传为黄帝创制,故
称为黄历;又因为古时由钦天监计算颁订,也称皇历。
◇四时。
也称四季,是春、夏、秋、冬的总称。
我国自古以
来,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第一天。
◇二十四节气。
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不同的视位置决定的。
二十四节气几千年来对中国农牧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具体是指立
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
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
雪、冬至、小寒、大寒。
◇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
汉,由政府命令推行。
干支纪年法自实行以来,六十甲子周而复始,
一直延续到近代,如“辛丑条约”、“辛亥革命”都是用干支纪年表
示的。
◇春节。
我国传统习俗中最具文化内涵、最隆重的节日。
春节为岁首,古人因此又称之为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今天所称的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春节从除夕开始,持续到元宵节。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人们为了感激过去的一年的收获,抒发对新一年的憧憬,营造了浓厚的节日喜庆气氛,举国上下充满祥瑞之气。
春节的庆祝活动多与农事有关。
◇元宵节。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节始于汉代,唐代始赏花灯。
民间有吃元宵、逛灯会、猜灯谜等习俗。
汤圆也叫元宵,是用糯米粉搓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
汤圆品种丰富,以宁波汤圆最为有名。
◇社日。
古代人们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祈祷风调雨顺,庆祝五谷丰登。
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又叫春社、秋社。
◇清明节。
是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和传统节日,在公历4月5日前后。
这时,全国大部分地区气候转暖,柳色舒青,草木向荣,农人忙着春耕播种。
清明节气的第一天为清明节,这一天,人们倾城而出,沐着春雨,前往郊外踏青扫墓。
◇端午节。
中国古代的“卫生节”,又叫端阳,即农历五月初五。
每到这一天,家家打扫庭院,门上悬挂艾枝、菖蒲,洒雄黄酒灭菌。
同时,端午节还是我国最具爱国色彩的传统节日,相传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这天自沉汨罗江,楚国人民用竹筒装米,划船至江中投入水里,以祭奠屈原。
◇七夕节。
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情人节,又称为乞巧节。
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相传这天晚上,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中元节。
中国古代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农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盂兰盆节。
起源于佛教传说,一个叫目连的青年为
了救地狱中的母亲,在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为母亲求愿。
中元节民间习俗放河灯。
◇中秋节。
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即农历八月十五日。
八月十五又在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
中秋之夜,月亮圆满,月光皎洁柔和,亲朋好友于当夜相约,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
月圆寓意团圆。
从唐代起,嫦娥奔月的传说融人中秋赏月的习俗里,使节日富于浪漫色彩。
◇重阳节。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后演化为老年节。
《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又叫重九、九日。
◇腊日。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特别是灶王爷),庆祝丰收的节日。
人们在这一天喝腊八粥、祭拜祖先。
腊八粥源于佛教的传说。
◇除夕。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是春节的前奏曲。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是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又叫岁除、逐除。
除是除旧布新的意思。
◇皇帝。
帝在战国以前是神的尊号,皇是形容帝的。
到了战国时期,皇和帝成为上古君王的称号。
秦始皇统一中国,为了强调君权神授,从公元前221年起,确立皇帝为国君称号,这个称号一直被历代君王使用,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才结束这一称号。
◇爵。
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皇亲贵戚以及功臣的最高封赐。
◇三公。
古代辅助国君掌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吏,又称傅君、傅相。
◇三孤。
位置卑于公,尊于卿,为三公的副职。
◇上卿。
周代官制,最尊贵的诸侯称上卿。
周宗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
秦汉分为九卿,北魏置少卿,历代相沿,清代三品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