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纤维化诊治指南
- 格式:docx
- 大小:23.21 KB
- 文档页数:10
肺纤维化治疗方案第1篇肺纤维化治疗方案一、背景肺纤维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肺部疾病,其特征为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反应及纤维组织过度增生,导致肺功能进行性下降。
本方案旨在为肺纤维化患者提供全面、科学、人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期减缓病程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二、目标1. 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 延缓病程进展,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3.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4. 合理利用医疗资源,降低治疗成本。
三、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1)抗纤维化药物:吡非尼酮、尼达尼布等,根据患者病情、年龄、肝肾功能等因素选择合适药物。
(2)糖皮质激素:对于急性加重期患者,可考虑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
(3)免疫抑制剂:对于病情进展迅速、反复急性加重的患者,可考虑使用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
(4)支持治疗:根据患者病情,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如氧气疗法、营养支持等。
2. 非药物治疗(1)康复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有氧运动,如步行、骑车等,以提高心肺功能。
(2)呼吸训练:教授患者正确的呼吸方法,提高呼吸效率。
(3)心理干预:针对患者心理状况,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
(4)健康教育:加强患者对肺纤维化疾病的认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3. 随访与评估(1)定期随访:每3个月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包括病情评估、药物疗效评估、肝肾功能监测等。
(2)急性加重期处理:一旦出现急性加重,及时就诊,调整治疗方案。
(3)并发症防治: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心血管疾病、感染等并发症,进行预防和治疗。
四、实施与监督1. 成立肺纤维化治疗团队,由呼吸科、心内科、康复科等多学科专家组成。
2. 制定详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并跟踪执行情况。
3. 加强医患沟通,确保患者充分了解治疗方案及注意事项。
4. 建立患者档案,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
5.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治疗依从性。
五、合规性1. 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确保治疗方案合法合规。
ATS/ERS/JRS/ALAT临床实践指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治疗(译文)背景:这是美国胸科协会/欧洲呼吸协会/日本呼吸协会/拉丁美洲胸科协会联合发布的的特发性肺纤维化治疗指南的更新版本。
方法:运用系统性回顾和meta分析的方法来汇总与我们遇到的问题相关的证据。
这些证据都经过GRADE评估,多学科专家小组对其进行了讨论。
采用了预先确定的利益冲突管理策略,指南建议的制定、编写、分级都是由专门的小组进行的。
结果:指南推荐中支持或反对某种特殊的治疗干预措施,都考虑到了效果评价的可信度、结局研究的重要性、治疗结果的满意度、成本、可行性、可接受性、生存质量的影响。
总结:全体成员阐述了支持或者反对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各项诊疗建议的证据。
内容:治疗疑问建议问题1:IPF患者应该接受抗凝治疗吗?问题2:IPF患者应该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的治疗吗?问题3:IPF患者应该接受强的松、硫唑嘌呤和N-乙酰半胱氨酸联合治疗吗?问题4:IPF患者应该接受选择性ER-A内皮素手提的拮抗剂,安倍生坦的治疗吗问题5:IPF患者应该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尼达尼布的治疗吗?问题6:IPF患者应该接受吡非尼酮的治疗吗?问题7:IPF患者应该接受抗酸要的治疗吗?问题8:IPF患者应该接受磷酸二酯酶5的抑制剂西地那非的治疗吗?问题9:IPF患者应该接受波生坦或马西替坦,双重ERAs(ER-A、ER-B)吗?问题10:IPF患者应该接受N-乙酰半胱氨酸单一疗法吗?问题11:IPF患者应该接受双肺移植还是单肺移植?问题12:IPF患者应该治疗PH吗?概述指南的目的是评估从2011年至今发表的临床证据。
指南旨在让临床医师能够针对不同IPF患者,参考这些意见并作出合适的临床决策。
在应用到特定的临床情境或决策前,每条建议都经过细致的回顾总结和委员会成员的讨论,他们重视每一个特定的治疗问题,包括患者的价值观念和意愿。
临床医师、患者、第三方、和其他利益相关者,都不应将这些建议视作规定。
ATS/ERS/JRS/ALAT临床实践指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治疗(译文)背景:这是美国胸科协会/欧洲呼吸协会/日本呼吸协会/拉丁美洲胸科协会联合发布的的特发性肺纤维化治疗指南的更新版本。
方法:运用系统性回顾和meta分析的方法来汇总与我们遇到的问题相关的证据。
这些证据都经过GRADE评估,多学科专家小组对其进行了讨论。
采用了预先确定的利益冲突管理策略,指南建议的制定、编写、分级都是由专门的小组进行的。
结果:指南推荐中支持或反对某种特殊的治疗干预措施,都考虑到了效果评价的可信度、结局研究的重要性、治疗结果的满意度、成本、可行性、可接受性、生存质量的影响。
总结:全体成员阐述了支持或者反对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各项诊疗建议的证据。
内容:治疗疑问建议问题1:IPF患者应该接受抗凝治疗吗?问题2:IPF患者应该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的治疗吗?问题3:IPF患者应该接受强的松、硫唑嘌呤和N-乙酰半胱氨酸联合治疗吗?问题4:IPF患者应该接受选择性ER-A内皮素手提的拮抗剂,安倍生坦的治疗吗问题5:IPF患者应该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尼达尼布的治疗吗?问题6:IPF患者应该接受吡非尼酮的治疗吗?问题7:IPF患者应该接受抗酸要的治疗吗?问题8:IPF患者应该接受磷酸二酯酶5的抑制剂西地那非的治疗吗?问题9:IPF患者应该接受波生坦或马西替坦,双重ERAs(ER-A、ER-B)吗?问题10:IPF患者应该接受N-乙酰半胱氨酸单一疗法吗?问题11:IPF患者应该接受双肺移植还是单肺移植?问题12:IPF患者应该治疗PH吗?概述指南的目的是评估从2011年至今发表的临床证据。
指南旨在让临床医师能够针对不同IPF患者,参考这些意见并作出合适的临床决策。
在应用到特定的临床情境或决策前,每条建议都经过细致的回顾总结和委员会成员的讨论,他们重视每一个特定的治疗问题,包括患者的价值观念和意愿。
临床医师、患者、第三方、和其他利益相关者,都不应将这些建议视作规定。
肺纤维化诊治指南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不明原因的肺间质炎症性疾病,原因不明的肺泡纤维化和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均为其同义词。
典型的IPF,主要表现为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经数月或数年逐渐恶化,多在出现症状3~8年内进展至终末期呼吸衰竭或死亡。
主要病理特点为肺间质和肺泡腔内纤维化和炎细胞浸润混合存在。
尽管该病的发病机制还没有完全阐明,就其临床特征和病理足以说明这是一种特征性的疾病。
IPF的治疗尚缺乏客观的、决定性的预后因素或治疗反应,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细胞毒药物仍是其主要的治疗药物,但不足30%的病人有治疗反应,且可表现毒副反应。
病理大多数间质性肺疾病都有共同的病理基础过程。
初期损伤之后有肺泡炎,随着炎性-免疫反应的进展,肺纤维化泡壁、气道和血管最终都会发生不可逆的肺部瘢痕(纤维化)。
炎症和异常修复导致肺间质细胞增殖,产生大量的胶原和细胞外基质。
肺组织的正常结构为囊性空腔所替代,这些囊性空腔有增厚的纤维组织所包绕,此为晚期的“蜂窝肺”。
肺间质纤维化和“蜂窝肺”的形成,导致肺泡气体-交换单元持久性的丧失。
肺纤维化发展过程中肺泡塌陷是失去上皮细胞的结果。
暴露的基底膜可直接接触和形成纤维组织,大量肺泡塌陷即形成密集的瘢痕,形成蜂窝样改变。
蜂窝样改变是瘢痕和结构重组的一种表现。
肺脏损伤后,修复的结果是纤维化还是恢复正常解剖结构,取决于肺泡内渗出物及碎屑能否有效清除。
如肺泡内渗出物未清除,成纤维细胞和其他细胞就会侵入并增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已经证实,在成纤维细胞灶里可发现蛋白聚糖、整合素、连结体等。
这些特点表明纤维化是一种活动性进展,而不是一种“旧”纤维组织的后遗症。
)从而使肺纤维化进行性进展。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西医病因病机:胶原蛋白是肺组织的主要ECM蛋白,约占肺脏五分之一。
肺脏中何种类型的胶原蛋白与其他类型ECM成分等构成三维网状结构,作为肺组织结构的主要骨架,这些蛋白成分保持肺组织结构的完整性。
特发性肺纤维化诊疗指南(2019年版)特发性肺纤维化概述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慢性进行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疾病。
病变主要局限于肺部,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其肺组织学病理和(或)胸部高分辨率CT(HRCT)特征性地表现为寻常型间质性肺炎(usual interstitial pneumonia,UIP)。
病因和流行病学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
吸烟、粉尘接触、某些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胃食管反流等是IPF的危险因素,端粒酶基因的某些突变可能与家族性IPF有关。
IPF的患病率缺乏大样本流行病学数据。
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2/100 000~29/100 000,发病年龄在中年以上,大量吸烟(>20包年)的老年男性更多见。
临床表现一般起病隐匿。
主要表现为干咳、劳力性呼吸困难,杵状指(趾)、双下肺分布为主的爆裂音是其典型体征。
终末期可以出现发绀、肺动脉高压、肺心病、右心功能不全的相关临床表现。
IPF也可以是在查体时偶然发现。
IPF是弥漫性肺部疾病的一个代表性疾病。
临床表现也与多种弥漫性肺部疾病具有相似性,需要对疾病的高危因素、病程、合并症状、用药史等详细了解。
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血清标记物来诊断IPF,鉴于某些结缔组织疾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病可出现类似IPF样的临床、胸部影像学表现,建议检查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CCP)、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以及抗核抗体谱等来除外结缔组织疾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病的可能。
2.肺功能检查肺功能检查对于评价IPF的严重程度、预后非常重要。
建议定期检测肺功能指标,包括通气功能、容量测定、弥散功能。
早期的IPF的肺功能可能仅仅表现为弥散功能下降,但随着病情的进展,会出现典型的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伴弥散功能障碍。
通气功能中的用力肺活量(FVC)大小与IPF患者的预后相关,也是目前公认的IPF治疗相关的临床试验的常用的主要终点指标。
特发性肺纤维化诊疗指南更新!重点都在这里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纤维化间质性肺炎,与通常间质性肺炎(UIP)的放射学和组织学特征有关。
它主要发生在老年人身上,以呼吸困难和肺功能的逐渐恶化为特征,且预后不良。
近期,美国胸科学会(ATS)、欧洲呼吸学会(ERS)、日本呼吸学会(JRS)和拉丁美洲Tórax协会(ALAT)在之前指南的基础上,重新更新了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断和治疗的内容。
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新版IPF诊疗指南究竟有哪些重要更新?第一,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HRCT)在诊断中作用进一步加强!IPF的标志是出现了间质性肺炎的放射学特征,在2018年的IPF 诊断指南中进行了详细描述。
指南委员会认为,有几个放射学特征值得在目前的指南中再次强调,他们重新考虑了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HRCT)模式的类别。
1)IPF的HRCT发现谱中有哪些重要的表现?当发现牵引性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反流(图1)和/或蜂窝状(图2)时,肺部纤维化就会被识别出来,尽管蜂窝状必须与隔膜旁气肿(图3)和带有纤维化的空隙扩大(图4)相区别。
1. 牵引性支气管扩张/支气管闭塞(图1)代表了由周围牵拉性纤维化引起的不规则支气管和/或支气管扩张;因此,在网状和/或磨玻璃衰减的背景下,可以识别出扭曲的气道。
图1. 牵引性支气管扩张/支气管闭塞(箭头)。
2. 蜂窝(图2)的定义是集群的、厚壁的、直径相近的囊性空间,尺寸在3~10毫米之间,但最大可达2.5厘米大小。
随着疾病的发展,囊肿的大小和数量常常增加。
图2. 蜂窝状(箭头)。
3. 间隔旁肺气肿(图3),主要在上叶。
中心肺气肿也是存在的。
胸膜下气肿的胸膜下囊肿通常发生在单层,比蜂窝状囊肿大(通常>1厘米);它们不与其他纤维化的特征相关,如网状结构异常或牵引性支气管扩张。
图3 间隔旁肺气肿,胸膜下相对较大的囊肿,主要位于上叶4. 纤维化的空隙扩大(AEF,图4)。
肺纤维化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肺纤维化概述肺纤维化(pulmonaryfibrosis)是指正常的肺组织被损坏后由于异常修复而造成的肺部疤痕性变化,医学上将其归属为肺间质病。
其病因比较复杂,与环境、药物、疾病因素等有关。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干咳及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最终可因呼吸衰竭导致死亡。
目前治疗手段有限,预后较差。
英文名称:pulmonary fibrosis。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部分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发病可能与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肺脏。
常见症状:干咳、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
主要病因:导致肺纤维化的原因复杂多样,与环境、药物、疾病因素等有关。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胸部X线、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支气管镜检查、血液化验、肺组织活检。
重要提醒:肺纤维化预后较差,一旦确诊应积极配合治疗,以延缓疾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肺纤维化的发病特点三、肺纤维化的病因病因总述:肺纤维化的病因复杂多样,由多种因素综合引起,如环境因素、疾病因素、药物因素等。
部分患者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吸烟、感染等因素有关。
基本病因:1、环境暴露暴露于某些金属粉尘(黄铜、铅及钢铁)和木质粉尘(松木)可发生肺纤维化。
长期暴露于硅尘(含有二氧化硅的粉尘)、石棉纤维、谷物粉尘、鸟类或动物的排泄物等也可能发生肺纤维化。
2、疾病因素结缔组织疾病、硬皮病、血管炎、结节病、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特发性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脱屑性间质性肺炎等可导致肺纤维化。
3、药物因素很多药物会损伤肺脏组织,导致肺纤维化的发生,主要包括:(1)化疗药物:如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等。
(2)心脏病药物: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如胺碘酮、普萘洛尔等。
(3)免疫抑制剂:如利妥昔单抗、柳氮磺吡啶等。
XWKY-C2-010肺纤维化的诊疗规范
一、概述
肺纤维化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肺组织纤
维化、弥漫性病变和功能受损。
本文档旨在规范肺纤维化的诊断和
治疗流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二、诊断标准
1. 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干咳、胸闷等症状;
2. 影像学检查:HRCT显示肺间质纤维化和磨玻璃影;
3. 肺功能检查:进行肺功能评估,包括肺活量、强化屏气试验等;
4. 病理学检查:经肺组织活检或手术切除后的病理学检查结果。
三、治疗原则
1. 基础治疗:戒烟、保持良好的饮食和生活惯,尽量避免致病
因素;
2.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及病程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包括
抗纤维化药物、免疫调节剂等;
3. 支持性治疗:针对症状进行治疗,如给氧、止咳药等;
4. 呼吸功能康复:进行合理的运动和呼吸锻炼,提高肺功能;
5.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病情或并发症明显的患者,可考虑肺移植等手术治疗。
四、随访及复查
1. 患者需定期随访,并进行相关检查,如肺功能、影像学等;
2. 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并及时为患者提供支持性治疗;
3. 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并及时反馈治疗效果和不适症状。
五、预防与健康教育
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肺纤维化的认识;
2. 健康饮食,合理膳食搭配;
3. 积极锻炼,增强体质;
4. 避免接触尘埃、有害气体和化学物质等。
以上是XWKY-C2-010肺纤维化的诊疗规范,希望能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指导。
特发性肺纤维化诊疗指南【临床表现】典型症状包括渐进性呼吸困难,干咳,有些患者可出现胸痛、喘鸣、咯血和发热,全身症状如疲倦、关节痛及体重下降等。
【体格检查】呼吸频率增快,双下肺吸气捻发音(Velcro)或湿罗音,杵状指(趾)。
晚期出现发绀,偶可发生肺动脉高压、肺心病和右心功能不全。
【辅助检查】(一)X线表现:双肺弥漫分别相对对称,多位于基底部、周边部或胸膜下区的网状或网状结节影,多伴肺容积缩小。
病情进展咳出现蜂窝肺。
(二)肺功能改变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肺活量及肺总量降低,残气量降低,一秒率(FEV1/FVC)出现高值,多数患者有明显的弥散功能下降。
(三)动脉血气分析可表现为呼吸性碱中毒,低氧血症,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增大,多在运动中明显。
【诊断标准】在尚未做外科肺活检时,IPF仍不能确定情况下,如符合下列全部主要诊断标准,以及4项次要标准中的3项,可临床诊断IPF。
(一)主要诊断标准:1.除外已知的间质性肺病(ILD)的病因,如某些药物的毒性作用,职业环境和结缔组织疾病所致的ILD。
2.异常的肺功能改变,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或)气体交换障碍。
3.胸部 HRCT双侧肺底部网状阴影,晚期出现蜂窝肺,少伴有磨玻璃影。
4.经支气管镜肺活检或支气管肺泡灌洗(BAL)无其他疾病的证据。
(二)次要诊断标准:1.年龄大于50岁。
2.起病隐匿或无法解释的进行性呼吸困难。
3.疾病持续时间大于3个月。
4.双侧肺底可闻及吸气相爆裂音(Velcro音)。
【治疗原则】目前对IPF的药物治疗尚无确实有效的方法。
治疗策略应以排除和抑制炎症成分为目的,但目前尚无任何一个治疗方案能改变或逆转IPF的炎症过程,更不能逆转纤维化性病变。
一、药物治疗(一)推荐的治疗方案为: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或硫唑嘌呤,具体方法如下:糖皮质激素强的松每日0.5mg/Kg,连续4周;以后每日0.25mg/kg,连续8周;减量0.125mg/Kg每天一次或0.25mg/Kg 隔日一次口服维持。
呼吸内科特发性肺纤维化诊疗规范【诊断】一、症状通常为隐袭性起病,主要的症状是干咳和劳力性气促。
随着肺纤维化的发展,发作性干咳和气促逐渐加重。
进展的速度有明显的个体差异,经过数月至数年发展为呼吸衰竭和肺心病。
起病后平均存活时间为2.8-3.6年。
通常没有肺外表现,但可有一些伴随症状,如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消瘦、无力等。
二、体征可发现呼吸浅快,超过80%的病例双肺底闻及吸气末期Velcro啰音,20%-50%有杵状指(趾)。
晚期出现发绀等呼吸衰竭和肺心病的表现。
三、辅助检查主要是X线和肺功能。
胸片显示双肺弥漫的网格状或网格小结节状浸润影,以双下肺和外周(胸膜下)明显。
通常伴有肺容积减小。
个别早期患者的胸片可能基本正常或呈磨玻璃样变化。
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直径多在3-15mm大小的多发性囊状透光影(蜂窝肺)。
HRCT 有利于发现早期病变,病灶以胸膜下、基底部为主;网格状异常改变;蜂窝肺伴或不伴牵张性支气管扩张。
肺功能表现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弥散量减少。
实验室检查为非特异性变化,可以有血沉加快、血乳酸脱氢酶增高和免疫球蛋白增高;有10%-26%的患者类风湿因子和抗核抗体阳性。
四、诊断标准IPF的诊断条件:1、排除其它已知原因的间质性肺疾病。
2、未实施外科肺活检的患者HRCT表现为典型UIP型。
3、施行外科肺活检的患者应结合HRCT和外科肺活检病理类型。
UIP型的HRCT诊断标准:1、UIP型(满足所有4条标准):病灶以胸膜下、基底部为主;网格状异常改变;蜂窝肺伴或不伴牵张性支气管扩张;无不符合UIP型所列的特征。
2、可疑UIP型:病灶以胸膜下、基底部为主;网格状异常改变;无不符合UIP型所列的特征。
3、不符合UIP型(七个特征中任何一个条件):病灶以中上肺为主;病灶以支气管血管束为主;广泛的毛玻璃样改变(范围超过网格状异常改变); 过多的微结节(双侧,上肺);不连续的囊腔(多发、双侧、远离蜂窝肺);弥漫性马赛克征/气体陷闭;支气管肺段/肺叶实变。
肺纤维化诊治指南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是一种不明原因的肺间质炎症性疾病,原因不明的肺泡纤维化和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均为其同义词。
典型的IPF,主要表现为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经数月或数年逐渐恶化,多在出现症状3~8年内进展至终末期呼吸衰竭或死亡。
主要病理特点为肺间质和肺泡腔内纤维化和炎细胞浸润混合存在。
尽管该病的发病机制还没有完全阐明,就其临床特征和病理足以说明这是一种特征性的疾病。
IPF 的治疗尚缺乏客观的、决定性的预后因素或治疗反应,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细胞毒药物仍是其主要的治疗药物,但不足30%的病人有治疗反应,且可表现毒副反应。
病理大多数间质性肺疾病都有共同的病理基础过程。
初期损伤之后有肺泡炎,随着炎性-免疫反应的进展,肺纤维化泡壁、气道和血管最终都会发生不可逆的肺部瘢痕(纤维化)。
炎症和异常修复导致肺间质细胞增殖,产生大量的胶原和细胞外基质。
肺组织的正常结构为囊性空腔所替代,这些囊性空腔有增厚的纤维组织所包绕,此为晚期的“蜂窝肺”。
肺间质纤维化和“蜂窝肺”的形成,导致肺泡气体- 交换单元持久性的丧失。
肺纤维化发展过程中肺泡塌陷是失去上皮细胞的结果。
暴露的基底膜可直接接触和形成纤维组织,大量肺泡塌陷即形成密集的瘢痕,形成蜂窝样改变。
蜂窝样改变是瘢痕和结构重组的一种表现。
肺脏损伤后,修复的结果是纤维化还是恢复正常解剖结构,取决于肺泡内渗出物及碎屑能否有效清除。
如肺泡内渗出物未清除,成纤维细胞和其他细胞就会侵入并增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已经证实,在成纤维细胞灶里可发现蛋白聚糖、整合素、连结体等。
这些特点表明纤维化是一种活动性进展,而不是一种“旧”纤维组织的后遗症。
)从而使肺纤维化进行性进展。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西医病因病机:胶原蛋白是肺组织的主要ECM蛋白,约占肺脏五分之一。
肺脏中何种类型的胶原蛋白与其他类型ECM成分等构成三维网状结构,作为肺组织结构的主要骨架,这些蛋白成分保持肺组织结构的完整性。
并对维持肺上皮及内皮细胞分化状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肺纤维化是有早期组织损伤、症状变化发展而来的,虽然引起肺纤维化的病因或原发病有很大的差异,但归根结底是因为促进纤维化因子生成增多或抗纤维化因子产生相对不足,导致肺纤维化过程的ECM代谢异常。
一般情况下,肺纤维化早期出现肺泡炎,肺泡内有浆液和细胞成分,肺间质内有大量单核细胞,部分淋巴细胞,浆细胞,肺泡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肺泡结构完整。
进入晚期,慢性炎症已减轻,肺泡结构为坚实的胶原代替,肺泡壁被破坏,形成扩张的蜂窝肺。
胶原、细胞外基质、成纤维细胞分布在间质中,肺泡上皮化生为鳞状上皮。
基于以上病理变化,临床上多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或伴有刺激性干咳,胸部X 线显示两中下肺野网状阴影,肺功能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病情呈持续性进展,最终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病因病机肺燥阴伤和肺气虚冷是病机的主要方面,临床上此多见于素体阴虚燥热,或因急性感染加重者,此为虚热肺痿。
虚冷肺痿多因内伤久咳、久喘等耗气伤阳,或虚热肺痿迁延日久,阴伤及阳,肺虚有寒,失于濡养。
临床上此多见于素体阳气不足,或慢性病病程日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
一般认为,临床以肺燥津伤导致的虚热肺痿为多。
主要症状肺纤维化多在40-50岁发病,男性多发于女性。
呼吸困难是肺纤维化最常见症状。
轻度肺纤维化时,呼吸困难仅在剧烈活动时出现,因此常常被忽视或误诊为其他疾病。
当肺纤维化进展时,在静息时也发生呼吸困难,严重的肺纤维化患者可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
其他症状有干咳、乏力。
50%患者有杵状指和发绀,在肺底部可闻及吸气末细小跑裂音。
早期虽有呼吸困难,但X 线胸片可能基本正常; 中后期出现两肺中下野弥散性网状或结节状阴影,偶见胸膜腔积液,增厚或钙化。
肺组织纤维化的严重后果,导致正常肺组织结构改变,功能丧失。
就是大量没有气体交换功能的纤维化组织代替肺泡,导致氧不能进入血液。
患者呼吸不畅,缺氧、酸中毒、丧失劳动力、靠呼吸机生存,最后衰竭、死亡。
临床诊断临床上多两型兼夹,病情较轻时以肺阴亏虚的表现为多,病情较重时则多见气阳不足的表现; 早期以肺阴亏虚为多见,晚期以气阳不足为多见。
肺痿多因燥热之邪耗伤肺阴所致,燥热之邪亦可灼伤血络,血溢脉外则成瘀血; 或可由热邪薰灼津液,血液粘滞,血行不畅而成瘀血; 气阴亏虚亦可导致瘀血产生,气虚无力运血,血行停滞而成瘀血。
而瘀血一旦形成,反过来又可影响气机的宣畅,阴津阳气难以布达,肺失濡润使肺痿进一步加重。
证之临床,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在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方面均有瘀血表现,如面色晦暗、口唇紫绀、血液粘稠度增高等,晚期影响到右心功能导致右心功能不全时,则可出现体循环郁血等明显瘀血征象。
肺间质纤维化(pulmonary fibrosis ,PF)是多种肺部疾病的最后结局,其病因各异,但其表现的临床症状、影像和肺功能等却有某些相似之处,其发病机制、病理特征也具有某些共性特点。
笔者根据肺纤维化属于肺络痹阻的病机特点,从中医学络病辨治,以活血化痰通络法作为肺纤维化的根本大法贯穿治疗始终,收到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基本病机特点络病学说络病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络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断治疗方法的中医病机理论学说。
络,指络脉,有网络的含义。
络病,指邪入十五别络、孙络、浮络及血络等而发生的病变,是以络脉瘀阻、络虚不荣、络脉绌急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类疾病。
由于络脉是营卫气血津液输布贯通的枢纽,且络体细小,分布广泛,分支众多,功能独特,所以一旦邪客络脉或“久病入络”则容易影响络中气血的运行及津液的输布,致使络失通畅或渗灌失常,导致瘀血滞络或络脉不充,从而形成络病。
如同络病一样,肺间质纤维化也是多种间质性肺疾病失治误治,迁延不愈而导致的最终病理结局。
从肺的生理特点而言,肺朝百脉,主治节,全身络脉病变易累及于肺而导致肺络病变。
从发病过程来看,肺纤维化起病隐袭,病程日久,缠绵难愈,符合络病学说“久病入络” 特点。
从病变部位而言,肺间质纤维化其“间质”并非仅指单纯肺的间质(如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等),还包括肺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的实质。
其病变的发生不仅限于肺泡壁,也可以波及细支气管领域,颇似络病学说中的肺络病变,既侵犯了络脉(肺实质),又累及了脉络(肺间质)。
从病理特征而言,肺纤维化是以肺泡间质炎症细胞(单核/ 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纤维母细胞增生和肺泡间质纤维结缔组织沉积为特征的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与络病学说肺络痹阻征象类似。
从发病机制来看,由于细支气管领域和肺泡壁纤维化使肺的顺应性降低导致肺容量的减少和限制性的通气障碍。
此外,细支气管的炎变以及肺小血管的闭塞引起通气/ 血流比例的失调和弥散功能的降低,最终发生低氧血症及呼吸衰竭。
此与络病学说的络脉瘀阻和络虚不荣病机恰相吻合。
肺痹与肺痿:肺痹从发病层次上来看有外邪不已,内舍于肺(久病入络)之病机演变规律。
此与现代医学有关继发性肺间质病变论述颇相一致。
肺痹的病机特点为正气不足,肺络痹阻。
正因于此,往往把肺间质纤维化命名为“肺痹”,一则强调其病机特点为肺络痹阻; 一则提醒大家,风湿免疫性疾病尤其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痹症),硬皮病、皮肌炎(皮痹)等亦可继发肺间质纤维化(继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形成“肺痹”。
“肺痿”是指因肺气虚弱,无力主气布津所致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肺间质纤维化被冠之以“肺痿”之名,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1)从形态言,肺纤维化中晚期双肺体积缩小,肺总量、肺活量、残气量及潮气量均明显减少,与“肺痿”原义相吻合。
(2)从病机言,肺热叶焦,津血不足,失于濡养是肺痿的基本病机特点。
肺纤维化缠绵不愈,病机转化由气及血,由肺及肾,肺肾两虚,气血不充,络虚不荣,“络虚则痿”。
(3)从临床特点而言,肺间质纤维化病程日久,迁延不愈,“初病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晚期呈蜂窝肺(网格状改变),甚至毁损肺,肺功能丧失殆尽。
此恰似肺痿沉疴之肺叶萎弱不用,迁延反复,久治不愈之特点。
综上所述,“肺痹”与“肺痿”均为肺间质纤维化的中医病名诊断,肺痹言肺为邪痹,气血不通,络脉瘀阻,从邪实而言; 肺痿言肺之萎弱不用,气血不充,络虚不荣,从本虚而言。
二者反映了肺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不同时期阶段。
但肺痹与肺痿在一定条件下又可相互影响,互患为病。
一般来讲,肺纤维化存在着由肺痹一肺痿的临床演变过程,此即因实致虚。
但“至虚之处,便是留邪之地”,肺痿病变又常见到肺络痹阻之征,此即因虚致实。
肺纤维化常可见到痹中有痿(因实致虚),痿中有痹(因虚致实)的复杂病理状态,即“病变轻重不一,新老病变并存”,临证当详审明辨。
发病率和患病率目前尚无关于IPF 发病率和患病率的大规模研究。
美国新墨西哥州伯纳利欧县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IPF 的年发病率男性约为10.7/10 万,女性约为7.4/10 万。
英国的一项研究认为IPF 年发病率为4.6/10 万,但1991-2003年,IPF 发病率以每年约11%的速度增长,并认为这与人口老龄化或轻症患者确诊率增加无关。
另据美国一个大规模的健康保险数据库推算,IPF 的年发病率为(6.8~16.3)/10 万。
文献报道普通人群中IPF 的患病率为(2~29)/10 万,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与缺乏统一的IPF 诊断标准、研究设计方案及研究对象的不同等因素有关。
目前还不明确IPF 发病率和患病率是否受地理、民族、文化或种族因素的影响。
潜在危险因素1吸烟吸烟与IPF 紧密相关,尤其是吸烟量>20包年时; 这种关联现象在家族性IPF 和散发性IPF 中均存在。
2环境暴露研究结果显示,某些环境暴露因素与IPF 患病风险增高相关,如金属粉尘(黄铜、铅及钢铁)和木质粉尘(松木)。
从事农耕、鸟类饲养、理发、石材切割/抛光等职业以及暴露于牲畜和蔬菜粉尘/ 动物粉尘等也与IPF 的发病相关。
3病原微生物一些研究结果显示,慢性病毒感染可能是IPF 的病因之一,尤其是EB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
包括病毒在内的多种病原体与IPF 的相关性受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如IPF 患者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后容易合并这些病原体的感染,EB 病毒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也很高。
所以,目前虽然有很多相关研究,但微生物在IPF 发病中的作用尚不肯定。
4胃食管反流一些研究结果显示,胃食管反流(GER)可增加误吸的发生,是导致IPF 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IPF患者常合并GER,但大多数患者GER的I 临床症状并不明显。
GER在普通人群及其他原因所致的晚期肺疾病中也很常见。
目前尚不明确IPF 患者的肺顺应性降低导致的胸内压力改变是否会反过来导致GER的发生,因此GER与IPF 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