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特发性肺纤维化急性加重(AE-IPF)诊治指南
- 格式:ppt
- 大小:1.88 MB
- 文档页数:46
清络饮对特发性肺纤维化急性加重大鼠肺组织细胞凋亡相关因子及mRNA的影响于睿智;王天娇;臧凝子;吕晓东;庞立健【期刊名称】《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24(26)1【摘要】目的特发性肺纤维化急性加重(AE-IPF)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有研究表明AE-IPF的发生与细胞凋亡有关。
拟通过探索AE-IPF过程中细胞凋亡相关因子及mRNA的动态表达,以解释基于络病理论所拟复方清络饮通过干预肺组织细胞凋亡进而干预AE-IPF的机制。
方法 105只Wistar大鼠雄性采用首次经气管注射博来霉素,2次腹腔注射脂多糖方法进行AE-IPF造模,并将大鼠分为阴性对照组(Control组)、缓解期模型组(IPF组)、急性加重期模型组(AE-IPF组)、中药低剂量组(QLY-L组)、中药中剂量组(QLY-M组)、中药高剂量组(QLY-H组)、激素组(PNS组);Control组、IPF组、AE-IPF组予0.9%生理盐水日2次灌胃,PNS组予醋酸泼尼松日1次灌胃,QLY 3组予低、中、高剂量的中药复方清络饮日2次灌胃。
运用HE染色、Masson染色、肺功能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等方法对大鼠肺功能及肺纤维化程度进行评价,并通过免疫组化、Western-Blot、Quantitative RT-PCR等方法对大鼠肺组织α-SMA、Bax、Bcl-2、Fas、Fas L、Caspase-3进行检测,分析细胞凋亡相关因子及mRNA的表达。
结果予中药复方清络饮的3组大鼠(QLY-L组、QLY-M组、QLY-H组)、予醋酸泼尼松的大鼠(PNS组)和模型组的两组大鼠(IPF组、AE-IPF组)相比,Bcl-2的蛋白(P<0.05)和mRNA表达降低(P<0.05),Bax、Fas、Fas-L、Caspase-3的蛋白(P<0.05)和mRNA表达升高(P<0.05),肺泡炎评分、肺纤维化评分、大鼠肺功能、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结果与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趋势一致。
特发性肺纤维化AE-IPF 定义、临床表现和体征、评估、诊断标准流程和治疗及泼尼松药物治疗应用和注意事项特发性肺纤维化急性加重(AE-IPF)的概念提出由来已久。
20世纪90 年代初日本学者首次提出AE-IPF, 2007年IPF国际专家组对AE-IPF 进行定义,2016年国际专家组再次对AE-IPF进行修订,我国2019年也对 AE-IPF总结。
本文结合国内国外指南及共识,对做一总结。
AE-IPF定义一种有临床意义的急性呼吸系统病情恶化,主要特点为广泛的新发肺泡异常证据。
AE-IPF临床表现和体征AE-IPF 典型表现为数天至数周内(通常不超过 1 个月)出现的呼吸急促和运动耐力降低。
其他常见的症状有咳嗽,多为干咳或咳少许白色痰,合并感染时可出现痰量增多或黄色。
体征:患者可出现呼吸急促、四肢末端和口唇发绀,肺部查体可闻及双肺基底部爆裂音(Velcro 啰音);若合并心功能不全,可出现颈静脉怒张、双下肢浮肿等。
AE-IPF 影像学特征胸部 X 线检查可排除气胸或其他需要立即处理的胸部异常情况。
胸部 HRCT 可准确显示肺实质异常的形态及部位,并可进一步对 AE-IPF 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类。
AE-IPF 患者 HRCT 显示在典型 UIP 型[如网状影、牵拉性支气管和(或)细支气管扩张及蜂窝改变] 的背景上,出现新的磨玻璃影(GGO)和(或)实变影。
AE-IPF 患者胸部 HRCT 新增异常阴影可表现为 3 种类型:弥漫型、多灶型和周边型,三型具体特征如下图:A.弥漫型表现:双肺弥漫性 GGO、斑片状实变和胸膜下蜂窝影;B. 多灶型:在胸膜下蜂窝和牵拉性支气管扩张背景上出现双肺中心和外周多处分布斑片状 GGO;C. 周边型:双肺外周分布 GGO 和胸膜下蜂窝影诊断标准及流程诊断标准:对于已经诊断或当前诊断 IPF 者,如果满足以下条件,则可做诊断 AE-IPF:(1) 常在 1 个月内出现了临床上显著的急性呼吸系统症状恶化;(2) HRCT 证实在原有 UIP 型表现背景上新出现双肺GGO 和/或实变影;(3) 排除心力衰竭或液体负荷过重导致的恶化。
肺纤维化诊治指南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不明原因的肺间质炎症性疾病,原因不明的肺泡纤维化和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均为其同义词。
典型的IPF,主要表现为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经数月或数年逐渐恶化,多在出现症状3~8年内进展至终末期呼吸衰竭或死亡。
主要病理特点为肺间质和肺泡腔内纤维化和炎细胞浸润混合存在。
尽管该病的发病机制还没有完全阐明,就其临床特征和病理足以说明这是一种特征性的疾病。
IPF的治疗尚缺乏客观的、决定性的预后因素或治疗反应,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细胞毒药物仍是其主要的治疗药物,但不足30%的病人有治疗反应,且可表现毒副反应。
病理大多数间质性肺疾病都有共同的病理基础过程。
初期损伤之后有肺泡炎,随着炎性-免疫反应的进展,肺纤维化泡壁、气道和血管最终都会发生不可逆的肺部瘢痕(纤维化)。
炎症和异常修复导致肺间质细胞增殖,产生大量的胶原和细胞外基质。
肺组织的正常结构为囊性空腔所替代,这些囊性空腔有增厚的纤维组织所包绕,此为晚期的“蜂窝肺”。
肺间质纤维化和“蜂窝肺”的形成,导致肺泡气体-交换单元持久性的丧失。
肺纤维化发展过程中肺泡塌陷是失去上皮细胞的结果。
暴露的基底膜可直接接触和形成纤维组织,大量肺泡塌陷即形成密集的瘢痕,形成蜂窝样改变。
蜂窝样改变是瘢痕和结构重组的一种表现。
肺脏损伤后,修复的结果是纤维化还是恢复正常解剖结构,取决于肺泡内渗出物及碎屑能否有效清除。
如肺泡内渗出物未清除,成纤维细胞和其他细胞就会侵入并增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已经证实,在成纤维细胞灶里可发现蛋白聚糖、整合素、连结体等。
这些特点表明纤维化是一种活动性进展,而不是一种“旧”纤维组织的后遗症。
)从而使肺纤维化进行性进展。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西医病因病机:胶原蛋白是肺组织的主要ECM蛋白,约占肺脏五分之一。
肺脏中何种类型的胶原蛋白与其他类型ECM成分等构成三维网状结构,作为肺组织结构的主要骨架,这些蛋白成分保持肺组织结构的完整性。
肺纤维化诊治指南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不明原因的肺间质炎症性疾病,原因不明的肺泡纤维化和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均为其同义词。
典型的IPF,主要表现为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经数月或数年逐渐恶化,多在出现症状3~8年内进展至终末期呼吸衰竭或死亡。
主要病理特点为肺间质和肺泡腔内纤维化和炎细胞浸润混合存在。
尽管该病的发病机制还没有完全阐明,就其临床特征和病理足以说明这是一种特征性的疾病。
IPF的治疗尚缺乏客观的、决定性的预后因素或治疗反应,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细胞毒药物仍是其主要的治疗药物,但不足30%的病人有治疗反应,且可表现毒副反应。
病理大多数间质性肺疾病都有共同的病理基础过程。
初期损伤之后有肺泡炎,随着炎性-免疫反应的进展,肺纤维化泡壁、气道和血管最终都会发生不可逆的肺部瘢痕(纤维化)。
炎症和异常修复导致肺间质细胞增殖,产生大量的胶原和细胞外基质。
肺组织的正常结构为囊性空腔所替代,这些囊性空腔有增厚的纤维组织所包绕,此为晚期的“蜂窝肺”。
肺间质纤维化和“蜂窝肺”的形成,导致肺泡气体-交换单元持久性的丧失。
肺纤维化发展过程中肺泡塌陷是失去上皮细胞的结果。
暴露的基底膜可直接接触和形成纤维组织,大量肺泡塌陷即形成密集的瘢痕,形成蜂窝样改变。
蜂窝样改变是瘢痕和结构重组的一种表现。
肺脏损伤后,修复的结果是纤维化还是恢复正常解剖结构,取决于肺泡内渗出物及碎屑能否有效清除。
如肺泡内渗出物未清除,成纤维细胞和其他细胞就会侵入并增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已经证实,在成纤维细胞灶里可发现蛋白聚糖、整合素、连结体等。
这些特点表明纤维化是一种活动性进展,而不是一种“旧”纤维组织的后遗症。
)从而使肺纤维化进行性进展。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西医病因病机:胶原蛋白是肺组织的主要ECM蛋白,约占肺脏五分之一。
肺脏中何种类型的胶原蛋白与其他类型ECM成分等构成三维网状结构,作为肺组织结构的主要骨架,这些蛋白成分保持肺组织结构的完整性。
• 10•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年12月第20卷第18期乙酰半胱氨酸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效果观察张芬玲陈志涛(河南省新密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新密452370)摘要:目的:探究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辅助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急性加重期患者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 年6月收治的95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8例。
阿奇霉素为常规治疗,对照组联合泼尼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辅助治疗,6个月后对比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每分钟最大通气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比值、肺一氧化碳弥散量、血氧分压、血酸碱度、6分钟步行距离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C0.05)。
结论: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联合醋酸泼尼松片和阿奇霉素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急性加重期患者,可改善动脉血气、运动耐力,提高肺功能,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动脉血气分析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B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是指原因不明的下 呼吸道弥漫性炎症性疾病,临床特点主要以进行性 呼吸困难为主,其次为进行性低氧血症、肺底部湿啰 音、干咳、肺气肿,50%以上患者会出现杵状指。
特发 性肺间质纤维化急性加重(AE-IPF)是一种临床上 以弥漫性肺泡损害为特征的急性发作呼吸困难恶化 疾病。
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是一种黏痰溶解剂,可 有效清除部分氧化自由基,降低痰液的黏滞性,使痰 液化排除,改善气道环境[1]。
本研究旨在观察乙酰半 胱氨酸泡腾片辅助治疗AE-IPF患者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9年6 月收治的95例AE-IPF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7 例和观察组48例。
对照组男25例,女22例;平均 年龄(61.01±5.05)岁;平均急性发作时间(3.02± 1.14) d。
· 论著·特发性肺纤维化肺移植受者术后严重原发性移植物功能障碍预后模型的建立宋志云 戴韬寅 顾思佳 李小杉 黄睦容 唐诗笑 胡春晓 陈静瑜【摘要】 目的 探索性构建基于机器学习算法预测特发性肺纤维化(IPF )肺移植受者术后原发性移植物功能障碍(PGD )的预后模型。
方法 回顾性分析226例行肺移植手术的IPF 患者的资料。
所有入组患者按7∶3随机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
利用正则化logistic 回归、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和人工神经网络4种方法,通过变量筛选、构建模型、模型调优流程构建模型。
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 )、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进行模型性能评估。
结果 共筛选出16个关键特征用于建模。
4种预后模型的AUC 值均>0.7。
DeLong 检验和McNemar 检验发现模型间性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
结论 基于4种机器学习算法初步构建了肺移植术后3级PGD 的预后模型。
各模型整体预测性能相似,均可对IPF 患者肺移植术后3级PGD 进行较好的预测。
【关键词】 肺移植;特发性肺纤维化;机器学习;原发性移植物功能障碍;随机森林;logistic 回归;支持向量机;人工神经网络【中图分类号】 R617, R56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445(2024)04-0011-08Establishment of prognostic model for severe primary graft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after lung transplantation Song Zhiyun *, Dai Taoyin, Gu Sijia, Li Xiaoshan, Huang Murong, Tang Shixiao, Hu Chunxiao, Chen Jingyu.*Wuxi Medical Center ,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 Wuxi People's Hospital ,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 the Affiliated WuxiPeople's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 Wuxi 214023,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Hu Chunxiao, Email: ***********************【Abstract 】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rognostic model based on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 to predict primary graft dysfunction (PGD)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 after lung transplantation.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226 IPF patients who underwent lung transplantation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ll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training and test sets at a ratio of 7:3. Using regularized logistic regression, random forest,support vector machine a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the prognostic model was established through variable screening,model establishment and model optimization. The performance of this prognostic model was assessed by 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AUC),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and accuracy.Results Sixteen key features were selected for model establishment. The AUC of the four prognostic models all exceeded 0.7. DeLong and McNemar tests fou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erformance among different models (both P >0.05).Conclusions Based on four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s, the prognostic model for grade 3 PGD after lung transplantation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4066基金项目:江苏省科技计划重点研发项目(BE2022697);无锡市太湖人才计划国际国内顶尖医学专家团队(2019-THRCTD-1)作者单位: 214023 江苏无锡,南京医科大学无锡医学中心 无锡市人民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麻醉科(宋志云、戴韬寅、顾思佳、黄睦容、唐诗笑、胡春晓),肺移植中心(李小杉、胡春晓、陈静瑜)作者简介:宋志云(ORCID 0009-0001-8211-2975),硕士,住院医师,研究方向为肺移植预后,Email :**********************通信作者:胡春晓(ORCID 0000-0002-4825-0645),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肺缺血-再灌注损伤、重要器官功能保护、肺移植围手术期管理,Email :***********************第 15 卷 第 4 期器官移植Vol. 15 No.4 2024 年 7 月Organ Transplantation Jul. 2024 is preliminarily established. The overall prediction performance of each model is similar, which may predict the risk of grade 3 PGD in IPF patients after lung transplantation.【Key words】Lung transplantation;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Machine learning; Primary graft dysfunction; Random forest; Logistic regression; Support vector machin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原发性移植物功能障碍(primary graft dysfunction,PGD)是发生于肺移植术后72 h内的急性肺损伤综合征,是导致受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完整版)2019间质性肺病诊治指南间质性肺病诊治指南疾病简介:间质性肺疾病(ILD)是以弥漫性肺实质、肺泡炎症和间质纤维化为病理基本病变,以活动性呼吸困难、X线胸⽚弥漫性浸润阴影、限制性通⽓障碍、弥散(DLCO) 功能降低和低氧⾎症为临床表现的不同种类疾病群构成的临床-病理实体的总称。
ILD病谱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具有多层含义,即病因学的多源性;发⽣或发病学的异质性;病种或表现型的多样性以及临床症状的异因同效的相似性。
从异质⾓度的分类看,ILD病理组织学可呈肺泡炎、⾎管炎、⾁芽肿、组织细胞或类淋巴细胞增殖。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为肺泡炎,其病理异质性变化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脱屑型间质性肺炎(DIP)/呼吸性细⽀⽓管炎间质性肺病(RBILD)和⾮特异性间质性肺炎/纤维化(NSIP/fibrosis) 。
此分类是由Katzenstein 等(1998年)在Liebow(1970年)UIP、DIP、双侧性间质性肺炎(BIP)、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LIP)和巨细胞间质性肺炎(GIP)分类基础上经修正后提出的新分类。
Liebow原分类(1970年)中的BIP现已公认即为闭塞性细⽀⽓管炎并机化性肺炎(BOOP。
LIP与免疫缺陷有关,GIP与硬⾦属有关,已不属于IPF分类范畴。
Katzenstein在新分类中指出DIP 命名不当⽽应采⽤RBILBUIP属IPF 的原型,多见于⽼年⼈,激素疗效不佳,⽽R BILD和NSIP患者年龄较低,对糖⽪质激素有疗效反应,预后良好。
发病机制发病阶段ILD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假设ILD的演变过程可区分为三个阶段,即启动阶段、进展阶段和结局阶段。
启动阶段启动ILD的致病因⼦通常是毒素和(或)抗原,已知的抗原吸⼊如⽆机粉尘与⽯棉肺、尘肺相关,有机粉尘与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相关等,⽽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和结节病等的特异性抗原尚不清楚。
进展阶段⼀旦暴露和接触了最初的致病因⼦,则产⽣⼀个复杂的炎症过程⼀⼀肺泡炎,这是ILD发病的中⼼环节,肺泡炎的性质决定着肺损伤的类型、修复程度及纤维化形成等。
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肺癌的诊断与治疗2024(全文)摘要随着特发性肺纤维化(IPF)规范化诊疗策略的推广、医患双方对于IPF 的深入认识以及抗纤维化药物吡非尼酮、尼达尼布广泛应用以来,IPF患者的预后较前改善。
肺癌、肺动脉高压等难治性的IPF合并症/伴发症就日益被大家关注。
为提高对于IPF并肺癌(IPF-LC)的临床认知和诊疗水平,本文将系统性介绍IPF-LC患者的临床-影像-病理特征、临床诊疗策略。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好发于老年男性、病变主要局限于肺部的慢性进行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疾病,迄今,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IPF患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气短、干咳,常可伴有杵状指;其肺组织学病理和(或)胸部高分辨率CT特征性地表现为寻常型间质性肺炎(usual interstitial pneumonia,UIP)型[1]。
随着临床医师和患方对于IPF的进一步认识、规范化诊疗策略的实施,再加上抗纤维化药物吡非尼酮、尼达尼布的广泛应用,IPF患者的预后已较前改善[2]。
胃食管反流、呼吸睡眠障碍、肺癌、肺动脉高压、肺部感染等常见的并发症/伴发症对于IPF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则日益凸显,尤其是其中的肺癌、肺动脉高压还是严重影响IPF预后的危险因素,引起了临床医生的高度关注。
虽然靶向治疗药物、抗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可明显改善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期,但鉴于上述抗肿瘤药物可能导致免疫性肺炎等药物性间质性肺疾病和(或)诱发IPF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IPF,AE-IPF)[3, 4, 5],治疗量的肺癌放疗、外科手术切除等也可能引起放射性肺炎、AE-IPF [6, 7, 8, 9],IPF合并肺癌(IPF-LC)患者常常仅接受传统的化疗,这将严重影响这类患者的生存。
为改善IPF-LC患者的预后,在早期诊断肺癌的基础上,还亟需探索合适的新型治疗措施。
《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了“特发性肺(问质)纤维化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
近十几年来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pulmonary fibrosis,IPF)的自然病程、病因学、发病机制和诊断方法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抗肺纤维化药物的研发取得了一定进展,使IPF的治疗进人了新阶段。
一、概念IPF是一种病因不明,慢性进行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炎,病变局限在肺脏,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人群,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伴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气体交换障碍,导致低氧血症、甚至呼吸衰竭,预后差,其肺组织学和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
在临床上,IPF的概念需要与以下疾病概念区分。
1.间质性肺疾病(ILD):亦称作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DPLD),是一组主要累及肺间质和肺泡腔,导致肺泡.毛细血管功能单位丧失的弥漫性肺疾病的总称。
2.特发性间质性肺炎(lIPs):即目前病因不明的间质性肺炎,属于ILD 疾病谱的一组疾病。
IPF是主要的特发性间质性肺炎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类型。
二、诊断1.临床表现:发病年龄多在中年及以上,男性多于女性。
起病隐匿,主要表现为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活动后明显。
大多数患者双下肺可闻及吸气末爆裂音(velcro啰音),超过半数可见杵状指(趾)。
终末期可出现发绀、肺动脉高压、肺心病和右心功能不全的征象。
2.胸部HRCT:胸部X片诊断IPF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差,胸部HRCT是诊断IPF的必要手段。
UIP的胸部HRCT特征性表现为胸膜下、基底部分布为主的网格影和蜂窝影,伴(或不伴)牵拉性支气管扩张,磨玻璃样改变不明显,其中蜂窝影是诊断确定UIP型的重要依据。
当胸部HRCT显示病变呈胸膜下、基底部分布,但只有网格改变,没有蜂窝影时,为可能UIP型。
当胸部HRCT示肺部病变分布特征和病变性质与上述情况不符时为非UIP型,如广泛微结节、气体陷闭、非蜂窝状改变的囊状影、广泛的磨玻璃影、实变影,或沿支气管血管束为著的分布特点,均提示其他疾病。
特发性肺纤维化急性加重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主要内容(全文)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进展性纤维化肺疾病,组织病理学和(或)胸部高分辨率CT(HRCT)特征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1]。
IPF患者从诊断开始中位生存期仅2~3年[1,2,3,4,5]。
部分患者在短期内可出现急性呼吸功能恶化,称之为IPF急性加重(AE-IPF),是IPF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2]。
由于AE-IPF患者病情危重,进展迅速,预后差,近年来对其研究和认识不断深入,国际上对AE-IPF的定义及诊断标准也不断更新。
为了规范国内AE-IPF的诊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间质性肺病学组联合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间质性肺疾病工作委员会专家,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参考和借鉴国际AE-IPF诊治指南,制定了本共识,旨在规范我国AE-IPF的诊断流程和治疗策略,提高我国AE-IPF的诊治水平。
一、AE-IPF概念及演变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学者Kondoh等[6]首先将IPF患者在临床上出现了不明原因的急性呼吸功能恶化定义为AE-IPF,同时提出AE-IPF诊断标准,包括:(1)IPF患者在近1个月内出现气促加重;(2)动脉血氧分压(PaO2)提示低氧血症或低氧合指数[PaO2与吸入氧浓度(FiO2)的比值PaO2/FiO2<225 mmHg(1 mmHg=0.133 kPa)];(3)胸部X线片出现新的肺部浸润病灶;(4)无明显的感染或心脏疾病。
2007年IPF领域国际多学科专家和IPF临床研究网(IPFnet)联合发表了AE-IPF 专家共识,标志着多数临床医师和研究者对AE-IPF的认同和重视[7],随之AE-IPF的诊断标准亦更新为:(1)既往或当前诊断为IPF;(2)30 d 内出现的不明原因呼吸困难的加重或恶化;(3)胸部HRCT在原来UIP 表现的双肺网状阴影或蜂窝影的背景上出现新的磨玻璃影(GGO)和(或)实变影;(4)缺乏感染的证据:气管内吸出物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培养阴性;(5)排除左心心力衰竭、肺栓塞或病因明确的急性肺损伤等[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