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概念的隐喻与转喻-1
- 格式:ppt
- 大小:167.00 KB
- 文档页数:27
转喻与隐喻之相关概念剖析转喻(Metonymy)是指当甲事物同乙事物不相类似,但有密切关系时,可以利用这种关系,以乙事物的名称来取代甲事物,这样的一种修辞手段.转喻的重点不是在“相似”;而是在“联想”。
转喻是认知的一个基本特征,人们利用某事物熟知的或容易感知的方面来代替该事物整体或其他方面。
一般我们都知道,人的大脑不是无限的认知数据库,对事物认识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一个事物用一个准确的术语或专有的解释去描述,而是通过大脑的创造性,把自己已有的认识与面临的新的认识对象结合起来,加以对照,找出公共的特性,用旧有的思想去解释、认识眼前的新事物,这种用一事物去指称另一相关的事物就叫做转喻.凸显原则: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往往更加容易注意到事物的典型特征,也就是认知心理学中的凸显原则,而转喻就是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主要依赖于这一凸显原则。
一个事物、一件事情往往都是复杂的,具有很多属性,而人在认识的过程中最容易被该物最突出的、明显的、容易记忆和理解的、留下深刻印象的属性所吸引,即凸显性。
立足于这一突出的特性,我们就会以其为参照点,在该领域内(或同一认知模式里)激发另一成分。
同时也可以说,,转喻是一个思维过程和投射过程,是一种描述事物的修辞方法,就是把抽象的思维概念具体化的过程,只是这一过程是前一事物对照引出后一事物,从原有的经验结构、认知思维到语言表达的结果。
关联原则:转喻作为一种认知语用现象,其实质上是一种联想认知,遵循关联原则,也就是要理解转喻就必须依靠语用推理。
例如:He is fond of the bottle。
他喜欢喝酒。
用bottle装酒的瓶子,表示wine酒,二者之间有相关联性,用容器代表了所装的物体。
这种例子是相当多的,如:head头代指动物的数量,刀剑代指战争等等。
这种关联性往往能帮助我们表述认识的更多的事物,但人的认识又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所以就会有从A→B→C的关联渐递过程。
转喻与隐喻的概念及其两者的关系-心理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隐喻和转喻的概念从人类社会的语言实践来看,在日常的交际语言及诗词歌赋中都会运用隐喻或转喻来表达感情。
从认知语言学来看,它不仅是人类表达语言的主要表现,也是最为基本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更是扩展词义的实现要素。
通常来讲,隐喻以及转喻都被视为修辞学中的两种手段,之前的主流语言学家将隐喻与转喻划入到语言异体形式。
但是,从认知语言学来看,隐喻以及转喻表达属于人类语言表达现象,也应将其纳入在语言研究中。
它们不仅是语言现象,还是两种最基本的语言认知方式。
语言学在解释语言时运用了与众不同的理论,认为隐喻和转喻是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效途径,并且在日常生活的语言沟通以及交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隐喻将相似性当成了自身的认知基础,从而为人类认识宇宙万物以及自身之间搭建关联域。
而且出现了两个有密切关联的概念域,其中之一为始源域,也可以被称作始发模型,其二为目标域,也可以被叫做目的模型.目标域或始源域在形成关联是相互而存在的,而且分别形成了各种的概念网络体系,包括了人类在认知该事物之前的经验以及概念。
从隐喻来看,目标域以及始源域在相似性的基础上形成了关联,它的决定性因素是人脑中的认知语境。
人类系统化的认知结构形成了认知语境,它涵盖了语言上下文、直接场合、社会心理表征以及知识等。
与目标域(本体)相对比而言,说话者或听话者要要更为熟悉隐喻的始源域(喻体)。
但是,在二者形成关联以及发生互动反应的过程中,就很容易激活与日常观念相关的联想系统。
在此基础上,可以将人们通常比较熟悉的事物映射到人们不太熟悉的事物上(在结构与内容方面)。
这样一来,隐喻就可以为人们深入把握目标域的特点以及结构提供较大帮助,人类的认知功能也因此而形成。
隐喻在此过程中具有创造性、能动性特征的过程,它表现为人们利用所熟悉的事物,从而不断认识、把握未知事物,深入理解已知事物的活动。
隐喻转喻摘要:本文以隐喻和转喻作为研究重点,从横组合与纵聚合的区别切入,研究二者之间的同与不同。
并把这两组对照落实到文学文本的欣赏和作家的研究上。
隐喻;转喻;横组合;纵聚合;文学一.隐喻和转喻1.隐喻:隐喻是什么?历史上第一位对隐喻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通过把属于别的事物的词给予另一个事物而构成,或从“属”到“种”、或从“种”到“属”、或从“种”到“种”、或通过类比。
亚里士多德作为隐喻研究的先驱,认为人类语言中布满了隐喻,它是一种以非凡方式用在非凡场合的非凡语义偏离现象,起装饰或是调味品的作用。
隐喻的修辞学研究从古希腊一直持续到现在,学界至今对隐喻还没有一致定论。
修辞学家说,隐喻是辞格,是修饰话语的手段;逻辑学家认为,隐喻是范畴错位;哲学家说,人类语言从根本上是隐喻性的,;认知学家说,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
对隐喻定义的界定非常复杂,涉及到隐喻本质的方方面面,但也因此隐喻有了非凡的吸引力。
隐喻研究是当今语言学界的热点。
隐喻是我们熟悉世界和语言发生变化的重要手段。
一般来说有四个特点:新奇性、一致性、不对称性和具体性。
现代隐喻理论把隐喻被定义为不同高级经验领域里两个概念的映射(Lakoff&Turner1989)。
即将源域的特征映射到靶域,或者说靶域的概念可以通过源域来理解。
从源域到靶域的结构映射在三个不同概念层次上进行:本体映射,结构映射,逻辑知识映射。
(1)a.Weareatacrossroadsinourlife.b.You’reoffthetrackc.Thereisnowaybackd.Ourrelationshipisadead-endstreete.Wemayhavetogoourseparateways.f.Shegaveherlifeanewdirection.(转引自Feyaerts2000)本组的六个句子构成了“lifeisajourney”这样一个概念隐喻,旅行的过程与生活的不同方面相映射,将life变成一条road(从生命开始到结束,也就是从上路到旅程结束)。
概念语法隐喻的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实现林正军 夏士周摘 要: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是人类在认知层面对经验的高层次加工,而概念语法隐喻则关注经过高层次认知加工的概念在词汇—语法层的表达。
本文构拟了概念语法隐喻的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的实现框架。
研究发现:语法隐喻式表达的概念意义可以通过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实现;通过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对概念意义的表达是概念语法隐喻产生的动因;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是概念语法隐喻中过程转换、级阶转换和性状转换的主要认知机制。
关键词:概念隐喻;概念转喻;概念语法隐喻;概念意义;认知机制[中图分类号]H05 DOI:10.12002/j.bisu.4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39(2023)03-0003-15引言概念语法隐喻(ideational grammatical metaphor)指体现同一概念意义的不同语言表达式之间的隐喻性关系,是语法隐喻的一种,主要关注经验意义的不同体现方式。
当人们使用的表达更加接近外部世界事态时,这种表达式被称作一致式,通常是无标记的、典型的词汇—语法形式;而当使用的表达为有标记的、非典型的词汇—语法形式时,这种表达式被称作隐喻式(Thompson,2014;朱永生,2006)。
现有概念语法隐喻研究包括理论探讨和实际应用两个层面。
理论层面的研究多致力于对概念语法隐喻的界定或对其生成方式的解读(Martin,2008;朱永生,2006;丛迎旭、王红阳,2013),其中认知视角的研究主要探讨了概念语法隐喻的运作机制及表达式的语义关系等问题(高波,2009;林正军、杨忠,2010/2016;刘婷婷、张奕,2014;林正军、董晓明,2017;林正军、张姝祎,2018)。
应用层面的研究则涉及概念语法隐喻在阅读与写作教学(Ryshina-Pankova,2015;Lee et al.,2019;楚建伟、高云,2014)以及翻译研究(Bisiada,2018;唐革亮、杨忠,2016;董敏,2018)中的作用。
2021隐喻和转喻的概念及雅各布逊使用的启示范文 隐喻和转喻作为一对非常重要的概念,被理论学家研究并且广泛使用。
纵观以往人们对这对概念的理解,基本是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的:修辞学领域、认知方式、词汇学领域。
但是,通过对雅各布逊的阅读和理解进行新的考察,会发现这一对概念的使用远远不限于此。
雅各布逊是如何将索绪尔的语言学的概念引用到文学领域的?他在何种意义上使用了这一对概念?隐喻和转喻的提出有何启示性的意义?接下来,本篇论文将从传统上的理解和雅各布逊对这对概念的使用所带来的启示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1从不同角度理解隐喻和转喻 1.1 隐喻和转喻是一对修辞学概念 在传统的修辞学领域,隐喻和转喻被当做两种重要的修辞学方法---这是大多数人的认识。
在修辞学领域,隐喻和转喻即指比喻和借代。
根据本体和喻体的不同的组合方式,比喻可以分为明喻、隐喻和借喻三种。
这里需要指出:当我们使用隐喻和转喻这一对概念的时候,这个隐喻指修辞学中的比喻,是包含明喻、隐喻和借喻的比喻,而不仅仅是指这三个之一---隐喻。
所以,很多理论家在使用这一对概念进行文本分析时,他们使用的是修辞学意义上的比喻和借代两种方式。
若仅仅从修辞学意义上来探讨这对概念,必然会陷入一种狭隘的观点,并在文本分析中,仅对一句诗词或者一段话进行修辞分析,从而指出其中使用了比喻和借代两种方式,以及如何使用这两种修辞方式。
这样的分析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并且广泛用于阅读和语文教学中。
1.2 隐喻和转喻作为重要的认知方式 Lakoff和 Johnson 在其《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中以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认识隐喻和转喻。
他们反对将隐喻当做一种简单的语言的表面现象,而主张隐喻是一种深层次的认知方式。
隐喻和转喻不仅在修辞领域广泛使用,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广泛存在,其影响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很多研究者使用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的这一观点对文本加以分析,其中包括张亚的《从认知依据分析隐喻和转喻的差异》[2]、以及胡梁雁的《李清照诗词中的隐喻和转喻分析》[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