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培养的历史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利用人工培养方式,将植物细胞或组织(包括种子、叶片、小根、果实等)在营养基上进行培养和分化的技术。
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可以获得大量同质或异质优良株系,进行遗传育种和育种改良,同时也可以开展植物生理、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研究。
植物组织培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最早的植物组织培养成功是美国植物学家Haberlandt在1902年将植物小果实进行培养分化。
20世纪50年代,法国科学家Morel将从材料中分离出愈伤组织,并通过悬浮培养技术实现了大规模增殖。
自此,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便飞速发展。
植物组织培养有多种形式。
包括悬浮培养、固体培养、液体培养、菌丝体培养等。
不同的培养形式对应的应用也是千差万别。
例如,悬浮培养主要以构建细胞悬浮液为主,用于病毒、细菌、毒素等的检测;固体培养则是常见的吸收培养、赤藓培养等,用于植物的快速繁殖、变异、杂交等;菌丝体培养主要用于真菌的培养,是一种简单易行,常见于真菌分离、纯化以及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等。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对抗病害中也有着重要应用。
例如,癌症治疗中常用的紫杉醇来源与从太平洋紫杉树的组织培养有关。
同时,研究证实,利用悬浮培养技术对多种植物组织进行培养时,可以发现对植物有益的生物物质,为今后对农艺研究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尽管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经发展了百年,但依然存在着很多难点和问题。
例如,细胞分化存在问题,液体悬浮文化不够稳定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思考。
总的来说,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可以用于遗传学、植物育种、农业生产等多个领域。
在未来,我们应该继续推动这项技术的发展,不断研究并解决问题,使得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更多的好处。
细胞生物学中的组织培养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细胞生物学中的组织培养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优化。
组织培养技术是一种将细胞从其自然环境中剥离出来,并在人工环境下为其提供营养和生长条件的技术。
这项技术可以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生物医学、生物物理学和生态学等。
一、组织培养技术的历史组织培养技术最早起源于19世纪晚期。
当时的细胞学家们通过组织培养技术,成功地将细胞从组织中分离出来并且保持其存活状态。
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组织培养技术不断发展壮大,发展成为今天广泛应用的一项生物技术。
二、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组织培养技术是将细胞从其自然环境中分离出来,然后在密闭的培养器中培养,为其提供营养和生长条件的一项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培养细胞所需的必备条件是营养物质、温度、湿度、氧气、二氧化碳和细胞增殖激素等。
目前,主要的组织培养技术包括原代细胞培养和细胞系培养。
三、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医学研究、药物研发、生物学研究等领域。
在医学研究方面,组织培养技术可以用于研究肿瘤细胞发生和进化、研究细胞生长、发育和再生、研究免疫学和感染病毒学等。
在药物研发方面,组织培养技术可以用于筛选化合物,评估药物毒性以及研究药物代谢和毒性机制。
在生物学研究方面,组织培养技术可以用于研究细胞生命周期、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遗传学和生态学等方面。
四、组织培养技术的优势组织培养技术有着很多优势。
首先,组织培养技术可以让细胞摆脱自然环境中的干扰,让其处于一种理想的状态下,并进行特定的实验。
其次,组织培养技术可以控制实验条件,让实验结果更加准确。
最后,组织培养技术可以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多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从而更好的解决问题。
五、组织培养技术的挑战在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科研人员也会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组织培养技术不同于自然环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其次,细胞在培养的过程中容易失去其原有的形态和功能。
最后,组织培养技术也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如果应用不当则可能导致实验失败或者数据不准确。
植物组培的应用前景和发展一、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史20世纪初,•在Schleiden和Schwann提出细胞学说,1902年德国植物学家Haberlandt提出植物细胞全能性的理论,1912年,•Haberlandt的学生Kotte 和美国的Robins在根尖培养中获得了组织培养的成功。
1934年美国的White由番茄根建立了第一个活跃生长的无性繁殖系,•并于1937年建立了第一个组织培养的综合培养基,•定名为White培养基。
Gautherer,White和Nobecourt一起被誉为组织培养学科的奠基人。
White于1943年发表了《植物组织培养手册》专著,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40年代Skoog和崔徵明确了腺嘌呤与生长素的比例是控制芽和根形成的主要条件之一。
Miller等人于1956年发现激动素可以代替腺嘌呤,效果可增加3万倍。
1952年,Morel和Martin通过茎尖分生组织的离体培养,在大丽花中首次获得无病毒植株。
1960年,Cocking等人用真菌纤维素酶分离植物原生质体获得成功。
1971年,Takebe等在烟草上首次由原生质体获得了再生植株,1962年印度Guha等人成功地在毛叶曼陀罗花药培养中,由花粉诱导得到单倍体植株,1960年,Morel提出了一个离体无性繁殖兰花的方法,建立起兰花工业。
1973年Carlson等通过两个烟草物种之间原生质体融合,获得了第一个体细胞杂种,•我国学者做出多方面的贡献,崔徵、李继侗(玉米根尖培养),罗士韦(幼胚和茎尖培养),李正理(离体胚培养)、王伏雄(幼胚培养)。
二、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1、植物快速繁殖和无病毒种苗生产植物快速繁殖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Morel用茎尖培养的方法大量繁殖兰花获得成功,从此揭开了植物快速繁殖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序幕。
目前,通过离体培养获得小植株并且具有快速繁殖潜力的植物已有100多科1000种以上,有的已经发展成为工业化生产的商品。
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及其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是指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将植物组织或细胞从体内环境中接种到营养基质(如琼脂),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培养和再生培育,从而获得具有特定遗传性状的植物组织或幼苗。
该技术的出现为植物育种与植物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下面将介绍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及其应用。
一、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历程植物组织培养主要包括无菌子实体化、花器官培养、幼胚培养和愈伤组织培养等技术。
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早期的试验性研究(1902-1950年代)20世纪初,科学家们开始尝试将植物细胞和组织外植培养在营养基质上,以探究植物生长发育的规律。
1914年,Knoop 成功地将半品相鹅绒花的蘖试管化,实现了无限传代;1922年,Braun成功地将白杨的嫩愈伤组织培养在其他植物上,获得了杂交品种。
这些成功都为植物组织培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基础研究及商品化(1950-1970年代)1950年代,随着人们对植物生长发育机理认识的增加,植物组织培养逐渐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
1960年,穆勒等人首次成功地用组织培养方法将马铃薯无性系选育成功,打开了植物育种的新局面。
此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逐渐向商品化方向发展,不断出现应用实例,如玉米高粱的脱毒价值、无性繁殖植物的产生等。
3.现代植物工程及应用(1980年代至今)1980年代以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
1990年代,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给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如今,植物组织培养被广泛应用于植物育种、生物合成、环境保护等领域。
二、植物组织培养在农业领域的应用1.植物育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成为植物育种的重要手段。
通过组织培养,不仅能快速选育出育种材料,还能改良植物的遗传性状,提高植物的经济和生产效益。
如用愈伤组织培养技术,可使植物的重要经济性状如产量、品质等得到改良;用花器官培养,可产生短型杂交红木的种质资源等。
植物组织培养发展史植物组织培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20世纪初。
1898年,美国的细胞学家汤姆森首次发现了从植物叶片上分离的细胞可以在营养培养基中生长。
接着,英国的细胞学家夏普利发现了植物细胞在湿润糖蜜中可以生长。
他还首次提出了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
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器官培养和植物组织再生方面。
1912年,德国的植物学家涅尔首次成功地将植物细胞培养成完整的植物。
他还发现增加培养基中植物生长因子的浓度可以提高植物再生的效率。
到了20世纪50年代,植物培养基的配方进一步完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逐渐扩展到植物的生理和遗传方面。
1962年,美国的植物学家斯卡皮奥尼首次将植物细胞培养成为无性系,这使得在研究植物染色体和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这一时期,还发现了一种叫做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植物激素,它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分裂和生长来控制植物组织的培养和再生。
20世纪90年代至今,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植物组织培养被广泛应用于转基因植物的制备。
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的细胞和组织中,可以改变植物的性状和品质,提高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和适应性。
现在,植物组织培养已经成为植物学和农业科学中的重要研究工具。
它不仅可以用于研究植物的生理和遗传过程,还可以用于植物的繁殖和改良。
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可以大规模繁殖珍稀濒危的植物物种,保存和利用植物遗传资源。
此外,植物组织培养还可以用于制备高效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和药物。
总之,植物组织培养从19世纪末开始到现在已经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和进步。
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应用领域的拓宽,植物组织培养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植物学和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植物组织培养发展简史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一项生物技术。
它是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于无菌状态下培养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原生质体等材料的方法。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是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
20 世纪初,曾有人提出能否将植物的薄壁细胞培养成完整植株?研究者从胡萝卜根的韧皮部取下一块组织,并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使其分化出了愈伤组织,从愈伤组织又得到胚状体,胚状体转移到固体培养基上继续培养后,获得了完整的胡萝卜试管植株。
经过栽培,此植株能够正常生长并开花结果,其种子繁衍出来的后代与正常植株的种子所繁衍出的后代别无二致。
根据此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即不经过有性生殖过程也能将植物的薄壁细胞培养出与母体一样的完整植株。
由于植物的每个有核细胞都携带着母体的全部基因,故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均能发育成完整植株,这就是所谓的植物细胞全能性。
科学家在植物激素对器官建成,及改进培养基配方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极大地推动了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使这项技术可以实际应用于快速繁殖、品种改良等方面。
20世纪50年代初期,法国科学家利用组织培养技术成功地脱除了染病大丽花植株所携带的病毒,从而为脱毒苗的生产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
现在凭借组织培养技术来脱除植物的病毒已经在生产中广泛应用。
20 世纪50 年代中期,由于细胞分裂素的发现,使组织培养状态下外植体芽的形态建成成为可人为调控的因素,从而使在组织培养状况下进行植株再生成为现实。
进入60 年代以后,组织培养技术在基础理论、实际操作方面不断取得进展,相继在植物体细胞杂交、单倍体育种、种质资源保存、快速育苗、人工种子制造、次生代谢物生产等方面有了可喜的成果。
时至今日,组织培养技术已经成为基础坚实、易于掌握、应用面广的一种技术手段。
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及新技术展望第一篇范文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及新技术展望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自20世纪初被发现以来,已经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程。
这项技术不仅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生物制药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简要回顾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历程,并对未来新技术进行展望。
一、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1. 早期探索(1900-1950年)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起源于20世纪初。
1900年,英国植物学家威廉·琼斯首次成功地将植物叶片诱导分化出根和芽。
此后,科学家们开始系统地研究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并逐渐揭示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 技术突破(1950-1980年)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们发现了植物激素对植物组织培养的调控作用,从而实现了对植物生长发育的精准控制。
这一时期,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繁殖生物学、遗传改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3. 产业化应用(1980年至今)随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生物制药等领域的应用逐渐产业化。
例如,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大量快速繁殖珍贵植物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利用植物吸附有害物质的能力,进行环境治理;通过培养药用植物组织,生产具有药用价值的生物活性物质。
二、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展望1. 基因编辑技术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在植物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对植物基因进行精确修饰,从而实现对植物生长发育、抗病性、产量等性状的改良。
未来,基因编辑技术将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相结合,为植物育种提供新的手段。
2. 植物-微生物共培养技术植物生长过程中,微生物与其相互作用的共生关系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植物-微生物共培养技术通过将植物组织与微生物一起培养,可以实现对植物生长环境的精准调控,提高植物抗逆性、产量等性状。
3. 组织纳米技术组织纳米技术是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与纳米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阶段以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阶段为题,本文将从植物组织培养的起源和发展、培养技术的改进以及应用领域的拓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植物组织培养的起源和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是指通过体外培养技术,利用植物的组织、器官或细胞进行培养和繁殖的一种方法。
其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最早由法国科学家Haberlandt于1902年提出。
起初,植物组织培养主要用于研究植物的生理和发育过程,为植物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
二、培养技术的改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也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完善。
最早的植物组织培养是在无菌条件下使用含有植物激素的培养基,通过细胞分化和增殖实现植物繁殖。
随后,人们发现可以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植物的无性繁殖,例如通过离体茎段培养实现植株繁殖。
后来,人们又发展出了离体胚培养、愈伤组织培养等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植物组织培养的成功率。
三、应用领域的拓展随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领域也逐渐扩展。
在农业领域,植物组织培养可以用于育种改良,例如通过选择优良品种进行组织培养,快速繁殖和扩大种质资源。
同时,植物组织培养还可以用于培育抗病虫害的植株,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在园艺领域,植物组织培养可以用于繁殖珍稀植物、培育新品种以及进行植物保育工作。
此外,植物组织培养还可以用于生物技术领域,例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实现植物的基因改良和产业化生产。
植物组织培养经历了起源和发展、培养技术的改进以及应用领域的拓展等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植物组织培养将在农业、园艺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植物组织培养的历史阶段植物组织培养的历史阶段,哎呀,真是一段奇妙的旅程。
想想看,最早的时候,人们就像小孩儿一样,懵懂无知。
大自然就在那里,随便采摘点植物,结果一大堆问题。
这些小小的植物在地里长得好好的,可是,一旦搬回家,哎呀,立刻就开始“打怵”。
搞不懂为什么在家里就活不下来。
可人们就是好奇,喜欢试试这个,试试那个,心里想着,能不能把它们的生命力带回来?然后啊,有一位叫做“法拉”的大叔,他可是个大胆的实验者。
他在20世纪初,开始琢磨植物的生长。
想象一下,他把植物的细胞放到一个试管里,像是给小植物开了个温馨的小家。
这一试,哇,竟然真的能长!这个发现就像是点燃了一把火,大家都开始兴奋得像小鸟儿一样,纷纷效仿。
嘿嘿,科学家们就这样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植物不再只是种在土里的小东西,而是能在试管中活得潇潇洒洒,真是让人兴奋得不行。
再往后走,咱们的故事进入了一个更加火热的阶段。
70年代的时候,技术进步得飞快。
那些实验室里的小白鼠、试管,都是科学家们的“武器”。
这一时期,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开始被广泛应用,大家突然意识到,这玩意儿不仅能繁殖植物,还能用来培育一些稀有的品种,简直就是植物界的“超级英雄”!有的人甚至开始用它来研究植物病害,真是大开眼界。
不得不提到“激素”的角色。
这小子可是植物组织培养的幕后推手,像是植物生长的“调音师”。
科学家们发现,不同的激素配比可以决定植物的生长方向,简直像在调节一场音乐会,太酷了!从此以后,植物的“演出”开始丰富多彩。
你想要高大的树,还是娇小的花,激素来帮你安排,想想都觉得神奇。
慢慢地,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又迎来了新的挑战。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大家开始琢磨:如何在实验室里繁殖植物的同时,不对环境造成太大影响。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科学家们就像探险家一样,勇往直前。
他们开始研究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来进行生态恢复,真是把科学和环保结合得妥妥的,像是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除了科学家,普通人也开始对植物组织培养产生兴趣。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发展史1902年,德国植物学家哈伯兰特预言:植物体的任何一个细胞都有长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这种潜在能力就叫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为证实这个预言,他选植物叶片细胞进行实验培养,但没有获得成功。
1937年,美国科学家怀特(此外还有法国科学家高斯雷特和诺贝库尔特)改进了培养基,结果培养的细胞开始分裂,堆积成一团菜花状瘤状物,即愈伤组织,但不能继续分化为根、茎、叶等器官。
后来研究发现,只有在培养基中加入适当比例的细胞分裂素和植物生长素,愈伤组织才能分化出芽和根。
在这基础上,1958年,美国的斯蒂伍特在培养野生胡萝卜的根细胞对,终于得到了来自单个细胞的完整植株。
至此哈伯兰特的预言终于得到证实。
70年代,美籍日本学者穆拉稀格经过研究总结出工厂繁殖植物的整套流程,此后工厂化繁殖植物被广泛应用。
如荷兰用这个方法繁殖了丝石竹(满天星)、郁金香、康乃馨等著名花卉;我国也建立了这样的花卉工厂,我们还在烟草、油菜、番茄等作物上进行试验并获成功。
克隆动物技术发展史在动物界,特别是高等动物自然情况下都不进行无性生殖。
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是否可能克隆动物,即不通过正常的雌雄生殖细胞的结合,由不同的动物细胞以无性生殖方式长成新一代的个体。
实验沿着两种方式进行。
一种是用早期胚胎细胞进行克隆,另一种是用动物的一般体细胞进行克隆。
早在上世纪末杜里舒用棘皮动物海胆的受精卵做实验,发现当海胆的受精卵分裂为2个或4个细胞时,如用振荡的方法将细胞摇散,每个细胞都能发育成完整的海胆。
70多年前,斯培曼以及而后罗伯特贝林格、汤姆斯金,把各个发育阶段的蛙胚细胞的核取出来,移植到去核的蛙的受精卵中,看是否能开始分裂并完成发育,结果证明蛙胚发育到囊胚期时,每个细胞的核若移植到去核的蛙的未受精卵中,都能启动这个蛙卵进行正常发育。
50年代戈登在南非爪蟾身上做实验,他取出南非爪蟾的蝌蚪已分化的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核,注入到用紫外线辐射破坏了核的同种动物的未受精卵中,于是开始发育,经蝌蚪变态为成蛙,而且成蛙发育正常并能生育。
绪论一、植物组织培养的含义在无菌条件下,将植物的器官、组织、细胞及原生质体等接种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在适当的培养条件下生长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过程,称植物组织培养。
又称离体培养或试管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类型①植株培养②植物器官培养③植物组织培养④植物细胞培养⑥植物原生质体培养二、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历史1、探索阶段(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1902年,德国植物学家Haberlandt提出了植物细胞全能性学说。
植物的器官和组织可以不断分割,直至分到单个细胞而不影响细胞增殖的观点。
并设想离体细胞具有再生完整植株的潜力。
植物组织培养之父Haberlandt:观点:高等植物的组织和器官可以分割成单个细胞贡献:提出细胞全能性首次进行离体细胞培养2、培养技术建立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末)作为一门技术,必须具有一定的程序性(技术模式)。
在这一阶段植物组织培养建立了2个与培养技术有关的重要模式:①培养基模式②激素调控模式。
1934年美国的White,利用番茄根建立了第一个活跃生长的无性繁殖系,发现B族维生素对培养的离体根生长具有重要作用。
创立了White培养基。
1943年White发表了《植物组织培养手册》的专著,使植物组织培养开始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组织培养的奠基人1948 年,Skoog和崔徵通过对烟草茎切段和髓培养组织的研究,确定了腺嘌呤/生长素的比例是控制芽和根形成的主要条件之一。
1956年Miller等发现了激动素。
控制器官分化的激素模式变为激动素/生长素的比例关系。
促进组培发展。
1958年,英国科学家Steward 等用胡萝卜根的愈伤组织细胞进行悬浮培养,成功诱导出胚状体并分化为完整的小植株,首次获得植株再生成功。
使细胞全能性理论得到证实,这是植物组培的第一次突破。
1960年,Cocking 等用真菌纤维素酶分离植物原生质体获得成功。
这是植物组织培养的第二次突破。
1960年G.Morel采用兰花的茎尖培养,实现了去病毒和快速繁殖两个目的。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发展简介史
录入时间:2008-9-17 10:19:37 来源:青岛海博技术部
早在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chleiden,1804—1881)和德国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1882)创立了细胞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如果给细胞提供和生物体内一样的条件,每个细胞都应该能够独立生活。
1902年,德国植物学家哈伯兰特(Haberlandt)在细胞学说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要在试管中人工培育植物。
他预言离体的植物细胞具有发育上的全能性,能够发育成为完整的植物体。
他提出的这种细胞全能性的理论是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
植物组织培养从提出设想到实践成功,经历了漫长而艰巨的历程。
哈伯兰特本人,以及后来的德国植物胚胎学家汉宁(Hanning)等人,都用植物的叶、茎、根、花的小块组织或细胞,进行过离体组织或细胞的无菌培养试验。
由于受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设备等条件的限制,他们取得的进展很小。
但是这些探索性的试验,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1937年,美国科学家怀特(White)配制出了植物组织培养用的培养基,并且认识到维生素和植物激素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他和当时的一些科学家,用烟草的茎段形成层细胞和胡萝卜根的小块组
织,在人工培养的条件下,成功地诱导出了愈伤组织。
植物组织培养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
但是他们未能从愈伤组织中诱导出芽和根来。
1948年,我国植物生理学家崔徵和美国科学家合作,用不同种类和比例的植物激素处理离体培养的烟草茎段和髓,发现腺嘌呤和生长素的比例是控制芽和根形成的主要条件之一。
1958年,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从美国传向世界各地,美国植物学家斯图尔德(F.C.Steward)等人,用胡萝卜韧皮部的细胞进行培养,终于得到了完整植株,并且这一植株能够开花结实,也证实了哈伯兰特在五十多年前关于细胞全能性的预言。
由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提高农作物产量、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越来越受到各国科学家的重视。
20世纪60年代以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开始在生产上应用,并且逐渐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植物组织培养这门崭新的技术将日益普及和深入,必将会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技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