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现代生物制造科技发展专项规划
- 格式:pdf
- 大小:526.80 KB
- 文档页数:22
湖北省科技生长“十二五”筹划“十二五”时期是湖北加快转变经济生长方法的要害时期,是建立创新型湖北的攻坚阶段,必须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促进全省经济生长方法的根天性转变提供有力支撑,为建立创新型湖北奠基坚固底子。
为此,凭据全省关于制定百姓经济和社会生长第十二个五年筹划的整体摆设,制定本筹划。
一、面临的形势与需求“十一五”期间,湖北科技迎来前所未有的生长机会和良好情况,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重大肆措。
自主创新逐步成为全省生长战略的核心,科技事业取得显著进步。
全省获国度科技筹划项目、国度科技嘉奖结果数量继承位居全国前列,科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高新技能财产占GDP比重突破10%,在光电子设计与制造、红莲型杂交稻、重大疾病与污染防治等领域掌握和霸占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要害技能,科技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创新型企业建立”、“产学研结合”等科技专项行动相继启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能创新体系建立取得重要进展;科技投入方法实现了较大转变,促进科技优势转化的体制机制革新不停深化,全省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创新型湖北建立取得阶段性进展。
当前,世界科技出现加快生长态势,信息、生物、新能源等领域正孕育着新的群体性突破,以智能、绿色和可连续为特征的新兴财产厘革蓄势待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停深入生长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国际间争夺生存权、话语权、生长权的核心,区域科技、人才竞争越发猛烈。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型国度已成为国度生长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要害。
未来五年,我国将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战略摆设,纵深推进创新型国度建立,更大水平地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生长的支撑引领作用。
“十二五”时期是湖北加快财产结构调解的攻坚时期,也是湖北深入推进产业化进程,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战略的要害阶段。
尽管科技优势是湖北的突出优势之一,但同时也要看到,我省科技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不敷的现象尚未得到根天性扭转,科技生长自身还存在着创新体系结构整体不平衡,技能创新主体培育不敷,高新技能财产结构与聚集度不高,科技资源面向全省经济社会和区域协调生长的统筹配置不敷等问题,对科技创新和人才生长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
《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生物产业是国家确定的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推进我国生物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编制本规划。
一、现状和形势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生物技术和产业呈现加快发展的态势,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对发展生物产业作出部署,作为获取未来科技经济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领域。
我国推动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已有30多年的历史,“十一五”以来,国务院批准发布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和《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大力推进生物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产业化,一批生物科技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治疗性疫苗与抗体、细胞治疗、转基因作物育种、生物能源作物培育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人用高致病性流感疫苗、分子诊断试剂、超级水稻、聚乳酸等一批创新产品得到推广应用,产业化项目大幅增加,市场融资、外资利用和国际合作取得积极进展,生物产业产值以年均22.9%的速度增长,2011年实现总产值约2万亿元,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等产业初具规模,出现一批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大型企业和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大品种,我国在生物技术研发、产业培育和市场应用等方面已初步具备一定基础。
当前,我国面临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食品安全保障、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挑战,为保障人口健康、粮食安全和推进节能减排,亟需加快新型药物、作物新品种、绿色种植技术、生物燃料和生物发电、生物环保技术、生物基产品等开发培育和推广应用。
同时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生物产业还存在行业管理机制不健全、市场准入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科研与产业结合不紧密、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具有创新活力的小企业群体等突出问题,在发展过程中将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加快推进生物产业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面向健康、农业、能源、环保等领域的重大需求,以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产业内生发展能力为主线,把握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坚持企业主体作用,着力优化政策法规体系,营造产业创新发展环境,着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现代生物产业体系和生物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生物产业高端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12.01.29•【文号】国科发计[2012]71号•【施行日期】2012.01.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科技计划,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国科发计〔2012〕7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加快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科技部组织编制了《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做好落实工作。
特此通知。
附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科学技术部二O一二年一月二十九日附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工作将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更重要的支撑作用。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科技规划纲要》)、《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根据国家关于制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整体部署,特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发展现状“十一五”时期,围绕《科技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通过全面实施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火炬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科技计划,一批科技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取得丰硕成果,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重要进展;在火炬旗帜的引领下,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建设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完善了自主创新政策体系,培育了一大批以技术创新实现市场价值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在若干领域实现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式发展的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10.09•【字号】青政办[2011]234号•【施行日期】2011.10.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青政办[2011]234号)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青海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〇一一年十月九日青海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战略部署,深入实施“科教兴青”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快青海科技发展,建设创新型青海,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科技发展回顾“十一五”期间是我省历史上科技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取得成效最为显著的时期之一。
全省科技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方向和重点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创新型青海为目标,以体制和政策环境创新为先导,以科技产业化和创新体系建设为重点,立足科技富民、科技强省、科技能力提升三个层面,突出“发展”与“和谐”两大主题,在发展循环经济、新能源经济、生态经济与民生经济方面破解了一批技术难题,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有效引领和支撑了全省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截止“十一五”末,全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为“十二五”全省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全省科技工作重点全面转移到解决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上。
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步形成,有力地推动了我省循环经济、新能源经济、生态经济与民生经济的健康发展。
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五、推进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突破紧紧围绕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改善民生的重大需求,以突破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和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为重点,引导产业链向高端延伸,为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大力发展惠及民生的科学技术。
(一)加强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改善农村民生,有效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强农业关键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应用,为粮食单产年增长率达到0.8%提供科技支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
建立健全信息化、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立一支20万人左右的科技特派员队伍,推进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创业。
1.攻克农业和村镇发展的关键技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继续推进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加强农林动植物高产高效新品种创制,加快发展农作物种植技术、畜禽水产健康养殖技术、林业资源培育与利用技术、牧区畜牧业和草地保护技术、海洋农业技术等,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加强先进多功能农业装备、食品绿色和安全加工、农产品贮藏与物流、现代农用物资、生物质能源与生物质综合利用等技术研发,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农副产品高值化深加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发,促进健康食品生产。
加快农林生态和循环农业技术的集成应用,发展节水农业,开展农业生境控制、污染农田修复利用、农林生态工程、农业重大灾害防控关键技术等研究,提高农业生态保护能力。
加强农村信息化、城镇化动态监测、村镇规划、土地节约利用与管护、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宜居社区与安居住宅建设、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等科技工作,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2.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把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作为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
继续加强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的实施,促进涉农科技型企业的健康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大型种养户的示范带动作用。
“十二五”现代生物制造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科学技术部二〇一一年十一月目录一、形势与需求 (5)(一)现代生物制造是世界各经济强国的战略重点 (5)(二)现代生物技术正在推动生物制造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6)(三)现代生物制造是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需求 (7)(四)现代生物制造是提高我国生物产业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8)二、发展思路与原则 (9)(一)基本思路 (9)(二)基本原则 (10)三、发展目标 (10)(一)实施目标 (10)(二)具体目标 (10)四、重点任务 (11)(一)解决现代生物制造的重大科学问题 (11)(二)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12)(三)研究开发一批重大产品和技术系统 (15)(四)提升生物制造科技创新能力 (17)五、保障措施 (18)(一)建立现代生物制造科技与产业发展的协调机制 (18)(二)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 (19)(三)大力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建设 (19)(四)促进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 (20)(五)加强高素质现代生物制造技术及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20)(六)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外优势资源 (20)名词解释 (22)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历史使命,大力发展现代生物制造科技与产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下简称《纲要》)把生物制造作为未来着力发展的战略高技术,2010年9月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生物产业列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生物制造是生物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贯彻落实《纲要》和《决定》的部署,配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实施,全面推进我国生物制造产业的发展,特编制《“十二五”现代生物制造科技发展专项规划》。
【科技规划】中山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一、中山科技发展背景和基础1、以高技术为核心的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焦点。
进入21世纪,新科技革命更加迅猛地发展,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将深刻改变人类经济和社会的面貌,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创新突破和产业革命的前夜。
特别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主要经济体高科技领域的争夺更趋白热化,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各种政策措施纷纷出台,力争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先机和优势。
信息技术、生物科技、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技术等高科技成为竞争的焦点,代表了世界科技发展的主流,“低碳经济”成为科技创新新热点,且不同领域的高新技术之间呈现相互融合之势。
2、自主创新成为中国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主旋律。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科技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和挑战,正在孕育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为我国实现战略性跨越提供了可能。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xxxx -2020年)强调指出: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
北京、上海、黑龙江、福建、江西、浙江、辽宁等省市,纷纷加快制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加快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战略性产业的谋篇布局,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
广东省制定了《广东自主创新规划纲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大力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以形成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相互促进的新形势。
3、创新中山迫切要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十一五”以来,我市科技事业成就空前,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加快了产业优化升级,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高,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进展顺利,科技基础条件极大改善,自主创新环境不断优化,企业逐步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各项科技指标大幅上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持续增强,四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十二五”洛阳市科技发展规划“十二五”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
编制和实施“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对于依靠科技创新,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发展低碳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支撑和引领洛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国家和省、市关于做好“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制定“十二五”洛阳市科技发展规划。
第一章“十一五”科技发展回顾“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指导方针,积极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推进“科教强市”战略的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有力地支撑了经济和社会发展。
洛阳市先后被批准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市财政投入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1.4亿元,争取上级科技资金投入2.64亿元,同比增加179%、176%。
2006年到2009年全社会投入研究与发展经费75.7亿元,同比增加158.5%。
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746项,争取国家和省科技计划项目440项。
其中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7项,是“十五”的2.1倍;承担省重大科技专项15项,省内排名第一。
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建立全面科技合作关系,组织产学研需求对接53次,启动合作项目485项;完成科技项目招商2.2亿元。
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1350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82项,是“十五”的1.84倍,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4项,居全省之首。
一大批科技成果在三峡工程、西气东输、青藏铁路、载人航天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中得到应用。
全市专利申请量10991件(其中发明专利3043件),授权6207件,分别是“十五”的3.32倍、4.7倍和3.02倍。
新建国家和省市重点实验室37家,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4家,填补了河南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空白。
生物技术进展2016年㊀第6卷㊀第3期㊀153~158CurrentBiotechnology㊀ISSN2095 ̄2341进展评述Reviews㊀收稿日期:2016 ̄02 ̄22ꎻ接受日期:2016 ̄03 ̄07㊀作者简介:谭涛ꎬ助理研究员ꎬ研究方向为科技项目管理ꎮ∗通信作者:赵黎明ꎬ教授ꎬ博士生导师ꎬ研究方向为生物工程ꎮE ̄mail:zhaoliming@ecust.edu.cn工业生物技术发展现状㊁问题及对策思考谭㊀涛1ꎬ㊀赵黎明2∗1.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ꎬ北京100039ꎻ2.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ꎬ生物反应器国家重点实验室ꎬ上海200237摘㊀要:工业生物技术在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ꎮ结合国际工业生物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ꎬ分析了我国工业生物技术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并针对强化我国工业生物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ꎮ关键词:工业生物技术ꎻ发展趋势ꎻ挑战ꎻ对策建议DOI:10.3969/j.issn.2095 ̄2341.2016.03.01CurrentSituationꎬChallengeꎬ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ofIndustrialBiotechnology㊀TANTao1ꎬZHAOLi ̄ming2∗1.ChinaNationalCenterforBiotechnologyDevelopmentꎬBeijing100039ꎬChinaꎻ2.StateKeyLaboratoryofBioreactorEngineeringꎬSchoolofBiotechnologyꎬEastChina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ꎬShanghai200237ꎬChinaAbstract:Theimportantstatusandfunctionsofindustrialbiotechnologyintheglobalsustainabledevelopmenthadbeenexpatiatedbasedonthedevelopmenttrendsofinternationalindustrialbiotechnology.Thepaperanalyzedthedevelopmentstatusandchallengesofdomesticindustrialbiotechnologyꎬandproposedthe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forthedevelopmentofdomesticindustrialbiotechnology.Keywords:industrialbiotechnologyꎻcurrentsituationꎻchallengeꎻ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㊀㊀工业生物技术是利用微生物㊁植物和动物细胞或酶的生物催化功能ꎬ进行大规模的物质加工与转化的先进制造技术ꎬ涉及食品㊁医药㊁造纸㊁皮革㊁纺织㊁化工㊁石油等许多重要的工业领域ꎮ工业生物技术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技术ꎬ对于缓解人类当前面临的能源短缺㊁资源紧张㊁环境恶化㊁经济衰退㊁气候变化和食品安全等一系列严峻挑战ꎬ建设绿色㊁低碳与可持续的产业经济体系具有重大战略意义ꎬ大力发展工业生物技术是生物科技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战略选择ꎮ本文归纳和凝练了国内外工业生物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ꎬ指出了我国工业生物技术发展中存在的不足ꎬ结合我国在工业生物技术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ꎬ提出了我国建设性的应对策略和思考ꎬ为推动我国工业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借鉴ꎮ1㊀国际工业生物技术发展现状1.1㊀发达国家对工业生物技术的战略定位工业生物技术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ꎮ工业生物技术在支撑新世纪社会进步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中的地位已经被提到空前的战略高度ꎬ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将发展工业生物技术及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制定国家规划ꎮ美国政府将工业生物技术列为2020年制造技术挑战的11个主要方向之一ꎬ并于2002年专. All Rights Reserved.门制定了«生物质技术路线图»ꎬ计划到2030年用生物基产品和生物能源替代25%的有机化学品和20%的运输用石油燃料[1]ꎬ2015年又发布了«生物学产业化:加速先进化工产品制造路线图»ꎬ提出了生物学产业化的目标ꎮ日本政府从2001年开始实施 基于利用生物机能的循环产业体系的创造 计划[2]ꎬ重点开发用于生产各种化学物质的细胞及相关应用体系ꎬ将生物催化过程视为能够形成和环境协调的产业体系的根本技术ꎮ德国于2010年发布实施了«生物经济2030:国家研究战略»[3]ꎬ旨在通过强化以促进生物质原材料可持续资源化和能源化应用为导向的研发创新ꎬ并于2012年编制了«生物精炼路线图»ꎬ明确界定了生物炼制发展需求ꎬ并规划了德国生物炼制技术未来的行动领域ꎮ欧盟于2014年发起了欧洲联合生物基产业发展计划ꎬ并于2015年发布了«推动生物经济 面向欧洲不断繁荣的工业生物技术产业路线图»ꎬ提出 欧洲工业生物技术产业产值将从2013年的280亿欧元增至2030年的500亿欧元ꎬ年增长率达7% 的重大目标ꎮ1.2㊀国际工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工业生物技术产业加速发展ꎬ正在成为世界绿色经济发展的战略驱动力量ꎮ在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ꎬ工业生物技术正在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ꎬ生物制造㊁生物能源等新兴产业快速兴起ꎬ已经成为节能㊁减排㊁降耗的新工业模式ꎮ2013年美国生产了4000万t生物乙醇ꎬ替代了13%的原油进口量ꎬ使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由2005年的62%下降到43%[4]ꎻ欧盟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对汽油和柴油的替代率为5%~6%ꎮ塑料㊁橡胶㊁纤维以及许多大宗的传统石油化工产品被来自可再生原料的生物基产品所替代的比例日益加大ꎬ其中2011年ꎬ全球生物塑料产能约为120万tꎬ占材料市场总份额1.5%ꎬ预计2016年将增长5倍ꎬ达到600万t[5]ꎮ工业生物技术的市场热度日益高涨ꎬ成为众多企业追捧的对象ꎬ传统化工㊁医药行业的跨国巨头杜邦公司(DuPont)㊁巴斯夫公司(BASF)㊁帝斯曼公司(DSM)㊁罗氏公司(Roche)等纷纷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工业生物技术的研发ꎬ甚至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和微软(Microsoft)等信息工业领域巨头也开始涉足工业生物技术研发领域ꎬ抢占国际市场ꎮ除了美国和欧盟等主要经济体外ꎬ工业生物技术在韩国㊁日本㊁巴西等国家也受到了高度重视ꎬ无论是在科研投入和产业化等方面都发展迅速ꎮ在国家㊁市场双重驱动下ꎬ大批新的产品和技术涌现和聚集ꎬ现代工业生物技术产业格局基本形成ꎬ工业生物技术产业已经成为 绿色经济 ㊁可持续发展经济 的代名词和主要增长极ꎬ并正在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又一战略驱动力量ꎮ1.3㊀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工业生物技术的前沿技术发展日新月异ꎬ学科交叉渗透日益显著ꎬ带动了工业生物技术水平提升和产业加速变革ꎮ合成生物学㊁系统生物学㊁基因编辑技术等前沿技术的出现与发展ꎬ增强了对生命体进行改造和操纵的能力ꎬ带动工业生物技术向着高端化㊁自动化㊁智能化不断迈进ꎮ如国内外科学家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完成了酵母染色体的合成㊁工业菌种的代谢路径改造ꎬ甚至超级细胞工程的私人定制ꎻ借助基因编辑技术ꎬ完成对DNA位点精确编辑ꎬ使功能生物体的改造变得更加简便㊁高效ꎮ多学科的交叉渗透与集成创新为工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ꎮ如高通量测序技术与组学技术的发展ꎬ推动工业生物研究逐渐进入大数据时代ꎮ前沿生物技术与计算机㊁物理㊁化学等技术的结合ꎬ促进了生物计算模拟㊁生物功能结构设计㊁材料与过程仿真等领域的发展ꎬ为工业酶制备㊁代谢通路优化㊁材料合成㊁菌种筛选等提供了数据支撑ꎮ2㊀我国工业生物技术发展现状2.1㊀政府政策导向和战略定位我国政府对工业生物技术高度重视ꎬ积极出台政策措施ꎬ为工业生物技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ꎮ工业生物技术是继医药生物技术㊁农业生物技术之后ꎬ国际生物技术领域的 第三次浪潮 ꎬ引导我国工业生物技术和产业良性㊁高效发展一直是我国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ꎮ2006年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6]中ꎬ将新一代工业生物技术列为未来着力发展的战略高技术和国家重大战略发展方向ꎮ2007年ꎬ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发改能源 2007451生物技术进展CurrentBio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2174号)[7]ꎬ提出要积极发展以纤维素类生物质为原料的生物燃料技术ꎬ到2020年ꎬ实现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到1000万tꎬ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0万tꎬ沼气年利用量达到440亿m3ꎮ2011年ꎬ科技部发布了« 十二五 生物技术发展规划»(国科发社 2011 588号)[8]ꎬ将生物制造技术列为重点发展方向ꎮ同年ꎬ印发了« 十二五 现代生物制造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国科发计 2011 587号)[9]ꎬ提出要围绕 两个替代㊁一个提升 ꎬ积极抢占国际前沿制高点ꎬ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点ꎬ到 十二五 末期ꎬ初步建成现代生物制造创新体系ꎬ带动形成现代生物制造产业链ꎬ生物制造领域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ꎮ2015年ꎬ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国发 2015 28号)[10]ꎬ提出制造业发展要由资源消耗大㊁污染物排放多㊁生产效率低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ꎬ要努力构建高效㊁清洁㊁低碳㊁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ꎮ伴随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ꎬ大学㊁科研院所㊁企业开展工业生物研究的活力得到了进一步激发ꎬ掀起了一股大力发展工业生物技术㊁引领绿色经济发展㊁建设制造强国的新热潮ꎮ中央财政投入引导ꎬ地方㊁企业经费配套ꎬ为工业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提供了资金保障ꎮ 十二五 以来ꎬ为抢占工业生物前沿制高点㊁培育产业增长点ꎬ相关部门积极强化工业生物领域战略布局ꎬ并引导地方㊁企业加大科研投入ꎬ确保了重点领域研发活动的顺利进行ꎮ其中ꎬ科技部等部门依托973计划㊁863计划㊁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ꎬ重点在合成生物学㊁微生物及酶工程㊁生物过程工程㊁重大化工产品研发等方面进行布局ꎬ设立科研项目20多项ꎬ中央财政投入超过10亿元ꎬ带动地方㊁企业投入经费超过50亿元ꎮ通过政产学研联合攻关ꎬ一系列重大的共性关键技术取得突破ꎬ产业化示范成效显著ꎬ有效带动了生物制造产业的快速兴起及传统化工产业的转型升级ꎮ2.2㊀我国工业生物技术成果和存在的问题经过 十一五 ㊁ 十二五 一系列政策的带动和扶持ꎬ我国工业生物技术进入快速发展时期ꎬ一大批优质的区域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顺利建成ꎬ以企业为主体ꎬ产学研联合的产业创新技术体系基本形成ꎬ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ꎬ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ꎮ创新技术体系基本形成ꎬ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ꎬ成果与问题并存ꎮ2013年ꎬ我国发酵工业总产量2429万tꎬ居世界第一ꎬ产值近3000亿元[11]ꎬ而且发酵制造水平不断提升ꎬ主要产品的水耗㊁能耗得到较大改善ꎮ2015年ꎬ生物制造产业产值预计达到1万亿元ꎬ占GDP比重达3%[12]ꎮ大宗发酵产品如谷氨酸㊁赖氨酸㊁柠檬酸㊁结晶葡萄糖㊁山梨醇等产量保持世界领先[13]ꎮ乙烯㊁富马酸㊁丁二酸㊁乙二醇㊁丁醇等大宗化学品已实现生物法制造ꎮ聚羟基脂肪酸酯(PHA)㊁聚乳酸(PLA)㊁丁二酸丁二醇共聚物(PBS)等生物基材料生产技术大幅提升ꎬPHA㊁PLA的产量或生产能力达到国际领先地位ꎮ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国和应用国ꎬ生物航油研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ꎬ首次成功使用混合生物航油完成了载客商业飞行ꎬ微藻生物能源技术也取得新的突破ꎬ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ꎮ泛酸㊁丙烯酰胺㊁乳链菌肽等占据世界市场份额达到50%~70%[14]ꎮ生物印染㊁生物退浆在纺织行业的应用比例已经分别占到了40%~50%和80%~90%ꎬ接近发达国家水平ꎮ此外ꎬ依托高校㊁科研院所㊁企业重点在生物质能源开发㊁生物反应器研制㊁生物膜研发㊁能源清洁利用㊁非粮生物质资源利用㊁固态酿造㊁生物催化等方面组建了一大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㊁国家重点实验室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产业基地ꎬ有效整合了产学研等方面的资源ꎬ形成科技攻关合力ꎬ实现了基础前沿㊁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业化示范的有效衔接ꎬ支撑了我国工业生物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ꎮ近年来我国工业生物技术在科技创新㊁产业化㊁平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快速发展ꎬ同时也显现出诸多不足ꎮ2.2.1㊀自主创新能力相对不足㊀我国工业生物技术高端人才依然匮乏ꎬ研发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明显不足ꎬ以低水平的跟踪和复制为主ꎬ缺乏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ꎬ成本处于高位ꎬ市场竞争力较弱ꎮ生产菌种㊁装备水平㊁生产工艺等相对落后ꎬ大量依赖进口ꎬ进口额度超过100亿元/年ꎮ2.2.2㊀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脱节㊀我国目前的研发能力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ꎬ但科研人员对成果转化认识不足㊁对市场需求把握不准等导致产出成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ꎬ而且成果一产出就被束551谭涛ꎬ等:工业生物技术发展现状㊁问题及对策思考. All Rights Reserved.之高阁ꎬ产业化难度较大ꎮ企业对市场把握能力强㊁产业化基础好ꎬ但应用研发经费投入较少ꎬ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较差ꎬ成果产出率较低ꎬ难以有效开拓市场ꎮ2.2.3㊀缺乏完整的核心技术体系㊀我国工业生物技术研发大多集中在生物加工过程技术与产品的开发上ꎬ超级细胞工厂㊁工业催化剂的开发力度相对较弱ꎬ对涉及工业生物技术核心的 合成生物学技术㊁生物大数据 等现代生物技术重视不够ꎮ2.2.4㊀产业结构不合理㊀我国仍以传统发酵品为主ꎬ产能过剩㊁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㊁行业利润低ꎮ新型酶制剂的开发㊁产业化和工业规模应用明显落后于国外ꎬ在重要医药中间体㊁精细化学品㊁手性药物和功能营养食品等未来工业生物技术高端产品研发上落后于发达国家10年以上[15]ꎮ3㊀我国工业生物技术的发展方向3.1㊀促进生物基化学品的绿色制造发展低碳经济㊁促进能源与化工原材料替代与结构重组迫切需要大力发展工业生物技术ꎮ当前ꎬ我国是世界能源消费大国ꎬ对化石能源与石油化工原料的需求旺盛且依赖程度日益增大ꎮ2014年ꎬ我国原油进口量近3.1亿tꎬ对外依存度高达59.6%ꎬ依赖于石油炼制的能源和大宗化工原料的短缺与高价ꎬ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工业经济发展ꎮ大力发展工业生物技术ꎬ建立生物炼制技术体系ꎬ打通非粮及废弃物生物质资源的生物转化途径ꎬ实现可再生生物资源对石油原料的部分替代ꎬ提升绿色㊁低碳㊁可再生的生物基产品比例ꎬ对于我国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㊁降低石油资源依赖㊁减少CO2排放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ꎮ3.2㊀促进环境友好的工业生物制造推动工业节能减排㊁保障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迫切需要发展工业生物技术ꎮ我国工业的能耗㊁物耗与环境污染物排放水平居高不下ꎬ严重制约着我国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ꎮ工业生物技术具有绿色清洁㊁高效㊁低碳等特点ꎬ通过生物催化剂来替代化学催化剂的工艺路线替代和可再生生物资源替代化石资源的原料替代ꎬ可以有效减少化石原料消耗ꎬ减少废气㊁废水排放ꎬ能够大幅降低企业生产成本ꎮ通过发展工业生物技术ꎬ革新传统化工㊁制药㊁纺织㊁造纸和采矿等生产过程ꎬ对于实现工业节能减排㊁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ꎬ具有重大战略意义ꎮ3.3㊀提高农业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㊁调整农业结构㊁解决 三农 问题迫切需要发展工业生物技术ꎮ大力发展工业生物技术ꎬ把农产品和近7亿t的废弃生物质加工成高附加值的生物基材料㊁化学品㊁生物能源等工业产品ꎬ不仅是解决当前能源㊁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有效途径ꎬ而且对于梯级利用生物质资源㊁高效利用土地资源㊁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㊁调整农村产业的经济结构㊁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岗位㊁缩小工农及城乡间的差距和矛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ꎮ目前国内在秸秆等生物质的高效利用方面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研究和应用经验ꎬ为生物质作为工业生物技术绿色制造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ꎮ4㊀发展工业生物技术的对策思考4.1㊀鼓励产学研结合ꎬ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政府引导力度ꎬ积极构建科研院所㊁大专院校㊁企业一体化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ꎬ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建设ꎬ整合优势资源ꎬ确保科研成果产出与转化的有效衔接ꎮ通过财税㊁金融㊁投资等政策ꎬ积极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ꎬ加快培育一批原始创新能力强㊁产业化基础好的龙头骨干企业和拥有特色技术㊁高端人才的创新型中小企业ꎬ并进而有效带动整个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ꎬ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ꎮ4.2㊀加强核心技术研发ꎬ建立完善的工业生物技术体系影响我国工业生物技术领域整体快速㊁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一些共性技术㊁工艺和装备上的制约ꎬ科技创新能力依然较弱ꎬ缺乏方法和装备创新体系ꎬ核心技术研究不足ꎬ工业生物技术体系尚不完善ꎮ尽管近年来研究开发投入比例明显增加ꎬ但仍显相对不足ꎬ国内市场开发仍然主要靠模仿跟踪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菌种㊁技术及新型发酵产品相对较少ꎬ关键技术和装备创新力度弱ꎬ新兴产品比例相对较低ꎮ企业缺乏对新兴产651生物技术进展CurrentBio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品创新的动力ꎬ新产品产业化能力也相对较弱ꎬ新产品市场和品牌培育不足ꎮ因而ꎬ我国今后需要着力加强合成生物学㊁微生物基因组育种㊁代谢工程㊁工业酶分子改造㊁非粮原料生物炼制㊁系统生物学㊁工业生物大数据等工业生物技术领域的核心技术研究ꎬ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ꎬ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工业生物技术体系ꎮ推动促进产品应用链体系建设工作ꎮ巩固大宗生物发酵产品领域稳定增长的同时ꎬ大力发展产品应用体系的多元性ꎬ拓展各种新应用领域的研究与发展ꎬ同时推动产品产业链协同发展ꎬ增强生物制造产品和共性技术对各种产业和新产业的支撑能力ꎬ在强化重点产品上下游配套能力及重点领域间的协调发展能力的基础上ꎬ大力支持发展延伸服务ꎬ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ꎬ提高工业生物行业的发展水平和层次ꎮ4.3㊀加强高端产品的研发ꎬ推进创新产品市场应用发挥战略性产业的地位作用ꎬ促进扩大内需ꎬ进一步拓展和占领国际市场ꎮ强化对功能营养食品㊁手性药物㊁高端酶制剂㊁精细化学品等高端产品的研发ꎬ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㊁中㊁低端产品互补体系ꎬ打破国外企业的垄断ꎮ加大对产品及成果的宣传力度ꎬ积极突显产品的安全性㊁环保性等优势ꎬ正确引导消费者ꎬ快速推进创新产品市场化ꎮ结合国情及相关行业情况ꎬ参照国际标准ꎬ积极参与制/修订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和国家标准ꎬ建立国家标准和统一㊁规范的认证认可体系ꎬ完善安全检测和监控系统体系ꎬ确保产品生产全程质量安全ꎬ保障食品安全ꎮ4.4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ꎬ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我国在工业生物领域的投入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ꎬ相配套的税收与市场扶持政策较少ꎬ融资渠道不畅ꎬ缺乏资金ꎬ影响了原始创新速度和技术体系及产业体系的完善与发展ꎮ虽然目前新兴资本市场对行业关注度持续增加ꎬ投资公司和资本市场希望能够进入行业ꎬ促进行业的发展ꎬ但在投资和发展方向与行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对接不足ꎬ资本市场对行业缺乏有效的认识和深度了解ꎬ企业在资本市场的显现度不够ꎬ从而影响行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力度ꎮ因此ꎬ需要进一步加强投融资主体的科技金融互动意识ꎬ完善互动机制ꎬ尽快形成科技金融资源有效对接互动的良好局面ꎮ同时ꎬ积极鼓励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㊁成果转化风险基金ꎬ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领域创业投资和支持高等院校㊁科研院所成果的孵化与转化ꎮ4.5㊀加强高素质生物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模式ꎬ改革创新人才使用和评价政策机制ꎬ紧扣«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ꎬ结合创新人才推进计划㊁千人计划等系列人才计划推进高素质工业生物技术及产业人才队伍建设ꎮ采取团队引进㊁核心人才引进等方式ꎬ吸引和支持出国留学人员㊁海外华人华侨回国创办企业㊁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ꎮ同时ꎬ鼓励支持我国科学研究人员 走出去 ꎬ主动开展国际合作ꎬ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和研究计划ꎬ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ꎮ鼓励建设一批创业创新中心等人才培养平台ꎬ加强协同创新ꎮ5㊀展望十三五 时期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纳入科学发展轨道的重要时期ꎬ也是工业制造产业巩固结构调整成果和产业全面升级的关键时期ꎮ在这一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ꎬ按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经济结构变化趋势ꎬ科学分析工业生物技术的发展现状㊁问题和环境ꎬ把握工业生物制造产业的发展方向ꎬ科学制定具有战略性㊁前瞻性和导向性的工业生物领域 十三五 规划ꎬ对全面提高我国工业生物技术及生物制造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ꎮ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Thebiomassresearchanddevelopmenttechnicaladvisorycom ̄mittee.RoadmapforbiomasstechnologiesintheUnitedStates[EB/OL].http://www.biomassboard.gov/committee/committee.htmlꎬ2002.[2]㊀海野肇ꎬ冈田惠雄.GreenBiotechnology[M].日本:讲谈社科学部ꎬ2002.[3]㊀王志强.德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其研发创新[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ꎬ2011ꎬ26(11):11-16.[4]㊀石元春.中国能源革命不能没有 一片 [J].中国能源ꎬ2015ꎬ(G00):46-49.[5]㊀佚名.2016年全球生物塑料产能将达580万t[J].合成技751谭涛ꎬ等:工业生物技术发展现状㊁问题及对策思考. All Rights Reserved.术及应用ꎬ2013ꎬ(1):61-61.[6]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06-02/09/content_183787.htmꎬ2006.[7]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ndrc.gov.cn/zcfb/zcfbghwb/200709/t20070904_579685.htmlꎬ2007.[8]㊀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st.gov.cn/fggw/zfwj/zfwj2011/201111/t20111128_91115.htmꎬ2011. [9]㊀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十二五现代生物制造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st.gov.cn/tztg/201112/t20111209_91321.htmꎬ2011.[10]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9/content_9784.htmꎬ2015.[11]㊀石维忱ꎬ关丹ꎬ卢涛ꎬ等.中国生物发酵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ꎬ2014ꎬ22(9):7-11.[12]㊀我国生物制造业2015年产值将破万亿[EB/OL].http://www.biodiscover.com/news/hot/policy/96287.htmlꎬ2011. [13]㊀尤新.玉米深加工发展主要成就㊁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方针[J].粮食加工ꎬ2009ꎬ34(4):12-16.[14]㊀赛迪顾问.2010-2011年中国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研究年度报告[EB/OL].http://www.cciddata.com/portal/scyj/yjbg/ndbg/oneone/sw/webinfo/2010/12/1299113752122202.htmꎬ2011.[15]㊀付卫平.工业生物技术的现状㊁发展趋势和规划[J].生物加工过程ꎬ2013ꎬ11(2):1-5.851生物技术进展CurrentBio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江南大学科技成果——短链有机酸(3-6碳)发酵生产的关键技术与应用成果简介短链有机酸是指一类碳原子数为1-6的平台化工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医药、化工、环保、材料等工业领域。
以生物质资源为原料发酵生产短链有机酸被《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列入优先主题,是《“十二五”现代生物制造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的重要产品技术体系。
本项目针对筛选优良生产性状菌株、提高菌株生长性能、增强菌株有机酸合成能力、提升菌株环境适应性等四个制约有机酸发酵过程效能的技术瓶颈,发展和实践了一整套提高短链有机酸发酵过程性能的策略与方法。
技术特点(1)在菌株筛选方面,建立了基于微生物生理特性的理性定向筛选技术、基于有机酸生化特性的高通量定向选育技术。
(2)在营养供给方面,建立了基于全基因组序列的微生物营养需求解析技术、基于微生物营养需求的定向定量元素供给技术。
(3)在代谢流调控方面,建立了辅因子调控碳代谢流速度和流向的方法、微生物亚细胞代谢工程的碳流分区调控技术,发展了基于最优合成途径的碳代谢流流向及通量的调控方法、基于转运子工程的代谢流传输调控方法、基于微生物生理特性的分阶段过程控制技术。
(4)在环境适应性方面,建立了胁迫与耐受响应的有机酸发酵强化技术、发展了环境适应性的全局调控因子扰动解析技术。
技术水平本项目得到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计划资助。
在国际生物工程类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70篇论文,应邀在Trends Biotechnol、Biotechnol Adv等期刊撰写综述7篇。
迄今被SCI他引500余次,获得了包括美国工程院院士Lonnie O.Ingram、Jens Nielsen等高度评价;出版了2本著作。
其中1本获得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本列为“十二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7项;6项专利技术应用于江苏江山制药有限公司、日本味之素株式会社等6家企业,累计新增产值4.02亿元,利税1.24亿元。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4.16•【字号】沪府发[2012]39号•【施行日期】2012.04.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沪府发〔2012〕39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现将《上海市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二○一二年四月十六日上海市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是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上海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攻坚阶段。
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规划发展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科技创新与转型发展成为时代趋势。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科技呈现群体性突破态势,一些重要的科技领域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经显现;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信息控制权和大范围流行性疾病防控等重大科技议题成为国际博弈新焦点;科技全球化和研发国际化加快推进,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层次高端化、产业链整体化、企业组团化的新特点。
为应对科技创新的新趋势,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把知识作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的关键资源,力求激发新的重大科技突破和产业变革,努力掌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知识资本,着力培育推进经济社会转型的新动力,争取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这需要上海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充分把握全球发展的潮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和依托,强化创新资源的全球配置能力,加快城市转型发展。
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依然处于战略机遇期。
当前,我国自主创新战略格局基本形成,科技与经济结合更趋紧密,一大批共性、关键技术得到突破和应用,传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赶超世界科技前沿的能力显著增强,整体上进入了以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特征的新时期。
“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工作方案一、背景随着全球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在推动国家发展、提升综合国力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为了在这一时期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为重点,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优化创新环境,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三、发展目标1、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在重点领域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发明专利授权量大幅增加,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5%以上。
2、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15%以上。
3、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
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更加健全,创新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4、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在农业现代化、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等领域的科技成果得到广泛应用,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
四、重点任务1、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加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2、加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加强制造业信息化、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黄石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科技工作及科技发展的有关精神,遵照我市“三大战略”发展目标的总体要求,在全面总结我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完成情况的基础上,科学编制《黄石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黄石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适用于全市科技、经济、教育、医疗卫生、环保等各个领域;适用于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以及社会发展各个行业;适用于市以及各县(市)区(开发区)等各个区域的科技进步工作和科技创新。
适用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
一、“十一五”基本评估“十一五”时期,我市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在科技项目建设、创新体系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科技进步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到2010年底,全市科技投入、高新技术产业、重大科技成果、专利等主要指标均能实现或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
二、“十二五”科技发展的背景条件1、基本形势①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全世界蓬勃兴起,各主要国家都在积极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国际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②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
③胡锦涛总书记指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本出路在于自主创新。
④实施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建设大城市”的重大发展战略需要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
⑤我市资源型城市转型、产业结构调整迫切需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投入支撑、外延发展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实现速度与质量、效益的统一。
2、条件与机遇①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
作出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构建了推进科技创新的优越环境。
②黄石有较为雄厚的科技资源。
全市现有高新技术企业72家,经重新认定的有27家;有企业研发机构50余家,其中省级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12家、国家级技术中心3家、企业与高校共建技术中心32个、博士后产业基地6个;全市有专业技术人员28万余人,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100人;有三级专家453人,其中国家级143人、省级84人。
乐山市人民政府关于批转乐山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通知正文:---------------------------------------------------------------------------------------------------------------------------------------------------- 乐山市人民政府关于批转乐山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通知各区、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乐山高新区管委会、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市级各部门:市科技局制定的《乐山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已经2012年6月15日市政府第14次常务会议审议同意,现批转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乐山市人民政府2012年7月11日乐山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市科技局)“十二五”是乐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科学技术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现实需要。
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乐山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对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乐山,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国家和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要求及《乐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主要目标到2015年,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建立,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培育壮大一批创新型企业,创建为四川省重要的高新技术聚集区和创新型区域。
--科技进步。
继续争创科技进步先进市,70%以上的县(市、区)通过国家科技进步考核,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以上。
--科技创新。
建立健全完善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深入推进乐山(国家)硅材料开发与副产物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在重点动植物品种育种攻关方面取得突破,集成创新一批农业先进技术,扩大先进实用技术示范推广面;将乐山高新区建成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龙头,全市形成产值10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5个,高新技术企业达40家、创新型企业达50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达35%以上。
附件:代生物制造科技展“十二五”现发专项规划— 1 —科学技术部二〇一一年十一月目录一、形势与需求 (5)(一)现代生物制造是世界各经济强国的战略重点 (5)(二)现代生物技术正在推动生物制造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6)(三)现代生物制造是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需求..7 (四)现代生物制造是提高我国生物产业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8)二、发展思路与原则 (9)(一)基本思路 (9)(二)基本原则 (10)三、发展目标 (10)(一)实施目标 (10)(二)具体目标 (10)四、重点任务 (11)(一)解决现代生物制造的重大科学问题 (11)(二)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12)(三)研究开发一批重大产品和技术系统 (15)(四)提升生物制造科技创新能力 (17)五、保障措施 (18)(一)建立现代生物制造科技与产业发展的协调机制 (18)(二)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 (19)(三)大力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建设 (19)(四)促进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 (20)(五)加强高素质现代生物制造技术及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20)(六)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外优势资源 (20)名词解释 (22)— 2 —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历史使命,大力发展现代生物制造科技与产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下简称《纲要》)把生物制造作为未来着力发展的战略高技术,2010年9月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生物产业列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生物制造是生物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贯彻落实《纲要》和《决定》的部署,配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实施,全面推进我国生物制造产业的发展,特编制《“十二五”现代生物制造科技发展专项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气候变化、环境危机、能源资源短缺正在引起世界范围内产业格局的深刻变革。
生物制造具有高效、绿色、低碳、可持续等特征,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
加快培育和发展生物制造产业,是突破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制约、构建可持续的现代化发展之路的迫切需求。
(一)现代生物制造是世界各经济强国的战略重点。
随着生物科技的进步及其向工业领域的快速渗透,现代生物制造正在引发一场新的工业革命。
世界各主要经济强国都把生物制造作为保障能源安全、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促进— 3 —形成与环境协调的战略产业体系,抢占未来生物产业的竞争制高点。
美国明确将“生物制造技术”作为战略技术领域,并列为2020年制造技术挑战的11个主要方向之一,期望通过应用生物技术,降低经济发展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和人类社会活动的碳足迹。
欧洲制定规划,计划通过大幅度降低对化石资源的依赖,于2025年取得向基于生物技术型社会转变的实质进展。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面向2030生物经济施政纲领”战略报告预计,到2030年,将有大约35%的化学品和其它工业产品来自生物制造,生物经济将初步形成。
(二)现代生物技术正在推动生物制造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随着基因组学、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工业微生物分子育种、工业酶分子改造等新技术不断促进核心“生物工具”的进步,生物炼制与生物质转化、生物催化与生物加工、现代发酵等现代生物制造技术不断取得重大创新和产业应用,对工业基础原材料的化石原料路线替代、传统工业的工艺路线替代以及生物产业升级显示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基于基因组信息的代谢和调控网络重构的基因组育种改造技术已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
基因组改组技术、系统代谢工程技术、基因组快速进化技术、基因组删减技术、细胞全局扰动技术等微生物基因组育种技术已经在氨基酸等生物合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益,极有可能“引发传统工业微生物育种及发酵产 — 4 —业的革命”,大幅度提高生物产品的生产水平。
以从原料到产品的整合理念为基础的生物系统过程技术正在向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为发酵过程的高效与清洁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蛋白质工程技术在工业酶蛋白进化、改造等方面发展迅速,正在使更多的生物蛋白质成为可商业化的工业催化剂。
合成生物学技术快速发展,使人们有可能按照对生命系统运行法则的认识,以最优化的方式重新编程,甚至合理引入自然界不存在的人造法则,从而构建出全新的“人造生物体”,突破自然生物体的局限,改变功能材料、工业化学品与药品合成的现有生产模式,开创一个财富增长新纪元。
在此基础上,生物炼制与生物质转化技术不断进步,塑料、橡胶、尼龙、合成纤维以及化工醇、溶剂、表面活性剂等许多大宗传统石油化工产品正在走出石油路线,1,3-丙二醇、3-羟基丙酸、异戊醇,丙醇,丁醇,丁二酸、类异戊二烯、1,4-丁二醇、丙烯酸等传统石油化工产品生产的细胞工厂,已经或即将取得对石油路线的竞争优势,正在促进工业原材料从石油基向生物基的转变。
生物催化与生物加工技术逐渐成熟,正在推动有机化学工业以及纺织、制革、造纸等产业工艺技术路线的革新,实现能耗、废弃物排放以及物耗水平的大幅降低。
由于生物催化技术的发展与介入,2000年以来,全球化学工业增长了4倍,而总污染物排放水平降低了20%。
(三)现代生物制造是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需求。
— 5 —近年来,我国GDP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对化石能源与石油化工原料的需求旺盛和依赖程度较大。
2010年,我国原油进口量达 2.4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55%,已超过50%的警戒线,依赖于石油炼制的大宗化工原料和能源的短缺与高价,已经成为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寻求可再生的能源与化学品,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同时,我国工业的能耗、物耗与环境污染物排放水平居高不下,严重制约着我国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用于生物制造的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包括糖、油脂、非粮生物质、有机废弃物,甚至以工业废气、二氧化碳(CO2)等为原料,生产一系列能源与化工产品,生产与石油炼制类似的基本化工原料、溶剂、表面活性剂、化学中间体、以及塑料、尼龙、橡胶等高分子材料。
理论上90%的传统石油化工产品都可以由生物制造获得,是石油替代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发展生物制造,以微生物细胞工厂构建石油化工产品的合成通道,以生物可再生资源替代化石资源的工业原料路线,加大绿色、低碳、可再生的生物能源与生物基化学品比重,有助于重组我国石油化工原料结构、降低石油资源依赖、减少CO2排放、实现低碳经济与工业可持续发展。
同时利用工业废弃物、城市和农村生活垃圾等为原料,可实现废物资源化、生态环境友好协调发展,对改善民生有重要推动作用。
(四)现代生物制造是提高我国生物产业效率、增强国际竞 — 6 —争力的迫切需要。
目前我国主要传统生物技术产品的年产值高达6600亿元,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高的比重,但存在着高生产成本、高资源消耗和高环境污染等缺陷。
我国具有国际上工业发酵产业中的所有主要产业,就其规模而言,某些产业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在生物基化学品、生物基材料、酶制剂、大宗发酵产品、精细化学品等领域已经掌握一批关键技术,但整体上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微生物工程菌与新型酶制剂的开发、产业化和工业规模应用明显落后于国外,特别是在分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技术在工业微生物改造与应用方面严重滞后;在化学品制造领域,则基本停留在利用传统发酵技术生产简单代谢物的低端技术水平上;在重要医药中间体、精细化学品、手性药物等未来生物制造高端产品研发上落后于发达国家10年以上,由此导致我国企业利润率低于国外企业的2-4倍,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存在着巨大的风险,迫切需要基于微生物基因组与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为基础的现代生物制造技术,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发展思路与原则(一)基本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贯彻落实《纲要》,围绕以可再生碳资源取代— 7 —化石资源的工业原料路线替代,以绿色高效生物催化剂取代化学催化剂的工艺路线替代,以现代生物技术提升传统生物化工产业的“两个替代、一个提升”,确立“抢占国际前沿制高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点,突出现有产业技术升级改造,支撑领域自身创新发展”的基本发展思路,全面布局,重点突破,促进我国生物制造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贯彻“国家主导、资源共享、自主创新、培育产业”的基本原则,紧密围绕我国能源、资源、环境和农村发展等的战略需求,努力提高技术与产品研发的起点,抢占生物制造科技发展的战略高地,实行分类管理,努力实现前沿技术创新,重点突破关键与共性技术,打造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产业技术体系。
注重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推进企业在技术创新中主体地位,注重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加强产业化推进。
三、发展目标(一)实施目标。
到“十二五”末期,初步建成现代生物制造创新体系,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提升生物制造产业技术水平与国际竞争力,带动形成现代生物制造产业链,生物制造领域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具体目标。
1.生物制造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解决生物催化剂、人工 — 8 —生物体、复杂生物过程等三方面的科学问题,重点突破合成生物学、微生物基因组育种、工业酶分子改造等核心技术,建成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平台与研发基地,形成一批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基地。
2.关键技术实现创新,产业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应用合成生物技术、微生物基因组育种、工业酶分子改造等核心技术,推动生物炼制、生物催化、生物加工、先进发酵等关键技术创新,开发生物能源、生物塑料、生物纤维、生物溶剂、工业酶、重大化学品等重大先进生物制造产品30种以上,实现生物印染、生物漂白、生物制革、生物脱胶等一批绿色生物工艺关键技术示范,革新化学中间体、高值化学品等生产的化学工艺,促进纺织、造纸、制革、化工等工艺的绿色转型升级。
3.初步形成生物制造经济与社会影响。
促进形成一个现代生物制造产业链,带动新增工业产值1000亿元,20个生物制造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增加10万个就业岗位。
实现一批工业过程的绿色生物工艺转型升级,能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减少30%以上。
提高若干重大生物发酵产品的技术水平,显著增强生物制造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重点任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专项规划总体目标的实现,重点解决生物制造的原料利用、产品成本与过程效率等相关科技问题,形成我国现代生物制造技术体系,实现产业化应用,促进生物制— 9 —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