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农业推广活动中的农民
- 格式:ppt
- 大小:398.50 KB
- 文档页数:49
农业推广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农业推广学的主要目标是()。
A. 提高农产品产量B. 提升农民科技水平C.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D.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答案:B2. 下列哪个不是农业推广的原则?()。
A. 科学性B. 实用性C. 盈利性D. 群众性答案:C3. 农业推广的基本方法包括()。
A. 现场示范B. 媒体宣传C. 个人访谈D. 集体培训答案:A, B, D4. 在农业推广中,农民的主体地位体现在()。
A. 农民是推广活动的接受者B. 农民是推广活动的发起者C. 农民是推广活动的实施者D. 农民是推广效果的评估者答案:A, B, C, D5. 农业推广的效果评估主要通过()来实现。
A. 产量增加B. 农民满意度C. 经济效益D. 社会效益答案:A, B, C, D二、填空题1. 农业推广学是研究如何将农业科学研究成果________和________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去的学科。
答案:传播、应用2. 农业推广的三个主要环节包括:技术推广、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知识传播、服务提供3. 农业推广人员在进行技术推广时,应当充分考虑农民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文化背景三、判断题1. 农业推广仅仅是向农民传授农业技术知识。
(错)答案:错误。
农业推广不仅包括技术知识的传授,还涉及管理知识、市场信息等多方面内容。
2. 农业推广的目标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
(对)答案:正确。
3. 农业推广活动可以忽略农民的实际需求和意愿。
(错)答案:错误。
农业推广活动必须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
四、简答题1. 简述农业推广的重要性。
答案:农业推广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农业推广还有助于提升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增强他们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概述1) 农业推广学概念一狭义 :即简单的农业指导,具体就是以种植业与养殖业为主的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的技术扩散。
广义:在狭义的基础上,还应包括教育农民,培训农民,培养农民领袖等等,即就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的的一个农村教育活动。
2) 历史上的农业推广活动:1 教稼2 后稷 3劝农3 课桑3) 农业技术概念4)农业推广的框架结构推广服务系统包括:1推广人员2组织结构3组织所处环境目标团体系统包括:1农民2农民所处环境3农村社会环境5) 整个农业推广活动要让农民“自愿”,连接几个活动的纽带就是“沟通互动”6)农业推广学:即研究农业推广沟通过程中的推广对象行为改变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探讨诱导推广对象自觉自愿改变行为,提高推广效率的原理及方法。
7)农业推广学的理论体系农业推广学需要:1注重推广实践工作2需用社会学,研究推广对象3需用经济学,进行项目评估4运用传播学5运用教育学6运用心理学7运用行为学8运用管理学二:推广对象的行为改变1. 农业推广对象:1农民2村办集体组织3农业专业合作组织4涉农企业5国有农垦企业2. 行为的概念及特点 概念:行为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在人的意识支配下,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并取得一定结果的客观活动。
其特点就是:1目的性2可调节性3差异性4可塑性3. 人的行为的产生机理4. 需要(求)理论: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社交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价值实现三:农业推广沟通1. 沟通的概念: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息交流,指两个以上社会角色或成员之间信息的生产、交换与加工的过程,但可能不会达到共同理解。
2. 沟通分类:1根据组织关系分为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2根据媒体分为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3. 沟通的过程:传递信息者 信息 途径 接受者4. 沟通的要素:信息传递者,信息,途径,接受者,反馈,关系,环境四:创新的采用与扩散1.创新概念:就是一种被某个特定的采用个体或群体主观上视为新的东西,它可以就是新的技术、产品或设备,也可以就是新的方法或思想。
农业推广中农民的行为特点分析-农业推广论文-农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电大农业推广论文(无删减范文8篇)之第六篇摘要:认清农民在农业推广中的行为特点, 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农民的行为, 是落实推广工作的基础。
要清楚地认识到不同时代和社会背景下、不同民族和阶层背景下的农民行为的差异。
农民的行为还受到其自身性格、年龄、经济状况和教育程度的影响, 这些因素对农民接受新技术和新思想的能力也起到了决定作用。
关键词:农民,农业推广,行为特点1 农业推广中农民的行为特点1.1 创新类在农业推广和改革过程中, 创新、积极接受新技术和思想的农民多处于经济发达地区, 这些地区的农民具有一定的知识, 思想前卫, 同时乐于接受新产物和新事物, 对新知识和技术的反应能力和接受能力也较高, 他们能结合自身实际有选择地创新, 更容易做到因地制宜的改革, 而且也有胆量进行改革和创新。
但是这些特点在农业推广中也会产生一定的阻力, 由于其思想, 有自己的见解, 对新事物的尝试比较谨慎, 外界的影响和干扰对其产生的作用较小, 所以很难将不同的农民统一起来, 在行动的发动上有一定的难度。
由于其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易接受性, 一旦他们认定推广内容的优势, 就可以成为燎原的星星之火。
在当前我国的农业推广工作中, 必须重视这些先导力量所发挥的作用。
1.2 求稳从众类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农要的思想是求稳从众。
他们对农业推广中的新事物抱有观望的心态, 他们相信眼见为实。
即使在试验过程中取得了成功, 他们还是会继续观望, 直到多数人都取得了成功, 再采取行动, 可以用一等二看三用来概括这一类农民的特点。
这种从众类型的农民, 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经济短见性, 这一类农民在我国的农民中占据了大部分。
1.3 顽固守旧类我国当前偏远地区的农民思想较为落后, 文化程度不高, 生活也比较拮据。
这些地区的农民对新事物没有什么反应, 甚至并不关心新事物所带来的影响。
农技推广服务中农民的行为特点规律及对策农技推广服务是指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和相关机构,向农民传授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益、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技推广服务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我国农业大国来说,农技推广服务更是至关重要。
在农技推广服务中,农民的行为特点和规律对于推广服务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农民的行为特点和规律,制定相应的对策,能够更好地促进农技推广服务的落地和实施。
下面将分析农民的行为特点和规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农民的行为特点和规律1. 传统思维观念较重:部分农民对于新技术、新理念接受程度较低,更倾向于使用传统的种植方式和经验,对于农技推广服务的接受度不高。
2. 地域性差异显著:不同地区的农民面临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情况,他们的需求和行为特点也会有所差异,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技推广服务。
3. 对成本收益的关注: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更关注成本和收益,对于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和使用意愿,往往要根据成本效益进行评估。
4. 信息获取渠道单一:部分农民的信息获取渠道比较单一,容易受制于传统的口口相传和有限的社会资源,对于新技术和新观念的了解程度有限。
5. 抵触心理存在:部分农民对于外来的农技推广服务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对于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不够信任和接受。
二、对策1. 科学合理开展农技推广服务:针对农民传统思维观念较重的特点,农技推广服务需要充分考虑到农民的接受程度和习惯,科学合理地开展服务工作,在技术推广中充分尊重和倾听农民的意见和建议,避免单纯地“带着技术”上门。
2. 因地制宜开展服务:针对地域性差异显著的特点,农技推广服务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充分了解当地农民的生活习惯、种植环境和社会需求,量身定制适合当地农民的技术和服务。
3. 加强成本收益宣传:针对农民对成本收益的关注特点,农技推广服务可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成本收益的分析和宣传,直观地展示新技术和新理念的经济效益,提高农民的使用意愿。
农业推广调查报告一、背景介绍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关键性作用。
然而,由于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限制,我国农业产出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农业推广成为制定农业发展政策的重要环节。
二、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当前农业推广的现状和问题,为农业推广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三、调查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采集来自农民、农业技术人员和农业企业的意见和建议。
四、调查结果1.农民意见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农民对农业推广持积极态度,认为农业推广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质量。
然而,也有少部分农民对农业推广持怀疑态度,主要原因是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
2.农技人员意见农技人员普遍认为农业推广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但目前在推广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农技人员培训力度不够,导致推广效果不佳。
其次,农技人员与农民之间的沟通不畅,导致技术无法有效传递。
此外,农技人员也提到农业推广经费不足的问题,限制了推广工作的开展。
3.农业企业意见农业企业普遍认为农业推广对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增加企业利润具有积极作用。
然而,企业也面临着推广成本高和市场推广难度大的问题。
此外,企业还提到了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和农民的保守心态对推广工作的限制等问题。
五、总结与建议综合调查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农民对农业推广持积极态度,但目前推广的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
2.农技人员培训力度不够,导致推广效果不佳。
3.农技人员与农民之间沟通不畅,技术无法有效传递。
4.农业推广经费不足,限制了推广工作的开展。
5.农业企业推广成本高,市场推广难度大。
基于以上调查结果,我提出以下建议:1.增加对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推广能力和水平。
2.加强农技人员与农民之间的沟通,建立有效的信息传递渠道。
3.增加农业推广经费,确保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
4.加大对农业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降低推广成本和市场推广难度。
农业推广案例分析一个农业推广的典型案例及对它的分析农业推广是指将新的农业技术、农业管理经验、农产品市场信息等有效地传播给广大农民,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下面将介绍一个典型的农业推广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
典型案例:中国地农业推广基地推广海水稻种植技术分析:1.市场需求:该地区是典型的盐碱地,传统农作物难以在此种植,但市场对稻米的需求较高。
因此,推广海水稻种植技术能满足当地市场需求,提供一种新的盈利途径。
2.选择合适的技术:海水稻是一种适应盐碱地的新型水稻品种,对盐碱地的耐受能力强。
农业推广基地选择这一技术来推广,因为这种稻米在市场上有较高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3.培训农民:农业推广基地组织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培训,教授海水稻种植技术、管理方法以及市场信息,提高农民的种植水平和市场意识。
4.提供优质种苗和相关支持:农业推广基地提供海水稻的优质种苗和其他必要的农业支持,如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措施等,确保农民能够顺利种植和收获。
5.建立合作关系:农业推广基地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确保种植的海水稻能够有市场销售渠道,提高农民的收益。
6.宣传推广:农业推广基地通过农业展览、宣传会议等方式积极宣传和推广海水稻种植技术,增强农民的认识和信心。
分析结果:通过对该农业推广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对推广效果产生了积极影响:1.市场需求的驱动:市场对海水稻的需求提供了一个推广的机会,推广基地坚持将需求作为推广决策的重要依据。
2.科学选择技术:推广基地选择适应当地盐碱地的海水稻种植技术,这种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竞争力,可在市场上获得高价。
3.专业的培训和支持:推广基地为农民提供了全面的培训和支持,提高了他们的种植水平和市场意识,确保了推广效果。
4.建立合作关系: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农民提供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民的收益。
5.有效宣传推广:通过不同的宣传方式,推广基地增强了农民对海水稻的认识和信心,提高了推广效果。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可以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在实际的推广工作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及时解决和改进。
一、存在的问题1.人员专业素质不够高。
目前一些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不够,无法很好地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种植技术指导,导致农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2.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
农业科技部门取得了很多科技成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科技成果无法得到有效地转化和应用,导致这些成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3.农民接受程度低。
一些农民对于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不高,他们习惯于传统的农业种植方法,对于新的科技推广并不是很积极,导致新技术的应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
4.资金支持不足。
农业科技推广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目前资金的投入并不足够,这就限制了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和规模。
5.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
目前的科技推广体系还不够完善,无法很好地将科技成果推广给农民,导致一些成果难以得到应有的推广效果。
二、对策1.加强人员培训。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需要接受更多的专业培训和提高,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知识储备,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为农民提供科学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2.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农业科技部门需要加大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包括加大转化资金的投入、建立更加高效的转化机制等,力求将科技成果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3.加强农民教育。
通过开展农民培训、技术交流会等活动,提高农民对于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使他们能够更积极地接受新技术,与时俱进。
4.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增加对农业科技推广的资金支持力度,保证科技推广工作得到充分的资金保障,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5.完善科技推广体系。
建立更加完善的科技推广体系,包括建立更加高效的信息传递机制、加强科技推广人员和农民之间的沟通,使科技推广工作更加顺畅、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