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的几种刺法
- 格式:ppt
- 大小:5.22 MB
- 文档页数:12
中医执业医师常用针刺基本手法1.1进针法———手法轻巧无痛少痛进针是整个针刺手法中的第一步,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进针时少痛或无痛是患者乐意接受针刺治疗的重要方面,故医者要达到手法娴熟轻巧。
具体操作如下:(1)速刺法:进针时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切压在穴位上,右手拇、食、中三指捏住针身下端,无名指顶住针身,针具靠在押手指甲缘,在进针时切按稍重,右手运用腕力、指力迅速按压刺入皮下,而后将针缓慢插入或稍带捻转,使针刺至要求的深度。
此法较多的适用于1.5寸以内的毫针。
长针进针法,可用拇、食、中三指捏住针身下端,在押手的协同下,一压一刺迅入皮下,再作插入或捻转至一定深度。
若针头面部等皮肤浅表部或施透刺法时,可改用提捏押手法相结合的速刺法。
以上进针方法,只要定位准确,一般可以达到少痛或无痛的目的。
亦即古人云: “针入贵速,既入徐进”;“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
(2)缓捻法:在押手的协同配合下,用轻、慢、细的捻转并微加压力,向皮下捻入,此法常用于腹部腧穴及体质虚弱者。
总之,在进针时可根据不同部位,施以不同的`进针术式,但两手的协同作用很重要。
古人云:“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确为经验之谈。
1.2行针法———多种术式务求得气进针后再施以一定手法,称为行针。
行针技术是针刺基本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提插法和捻转法又是行针中最常用的方法,定要熟练掌握,运用自如,这与针刺得气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前提,亦是施行针刺补泻手法的基础。
(1)提插法:进针达一定深度后,均匀上下提插,待针下有沉紧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
催令气至,这是一种激发气至(或气至病所)的常用方法。
行补泻法时,在进针得气基础上,重插轻提为补,提重插轻为泻。
(2)捻转法:进针后拇食两指均匀捻转,以催气至,或结合提插作上下捻转,以加速得气。
在应用补泻手法时,拇指向前力量增强,食指后退用力稍轻为补。
中医不同针灸疗法介绍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本操作方法: 包括消毒、进针、留针、行针、出针等。
(一)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二)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切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者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指将所刺腧穴部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
常用于皮肤松弛部分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者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刺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刺入。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
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1) 行针与得气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
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有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3、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症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
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适应症:(1)上呼吸道疾病1、急性(慢性)鼻窦炎;2、急性(慢性)鼻炎;3、感冒;4、急性(慢性)扁桃腺炎。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1—腧刺这种针刺治疗方法用于五脏有病时,腧指四肢荥穴和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五脏俞穴,就是心腧、肺腧、肝腧、脾腧、肾腧,用以治五脏疾病。
由于这种针刺法是刺特定的腧穴,故称之为腧刺,在临床上对结石性胆囊炎的疼痛,针刺胆腧穴针感可直达病所,即能止痛,故《灵枢·官针篇》曰:“腧刺者,刺诸经荥腧,脏腧也”。
—2—远道刺下肢合穴能主治六腑疾病,这种刺法称为远道刺。
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故称下合穴,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附近。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合治内府……胃合入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腘横纹外端,股二头肌腱外缘),膀胱合于委中穴(腘横纹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灵枢·刺节真邪篇》:“刺府俞,去府病也”;《灵枢·官针篇》讲:“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琐府腧也。
”—3—经刺经脉所过之处有结聚者,如郁血、硬结、压痛等常用经刺法。
由于是直接刺大经,故称之为“经刺”。
治疗腱鞘囊肿基本上是用这种刺法。
又如“经络触诊法”和以触诊所得的阳性反应处为针刺点的治疗方法,均属经刺法。
《灵枢·官针篇》曰:“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4—络刺这是刺皮肤上的小络脉,使其出血以泻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素问·调经论》中指出:“病在血,调之络。
”目的在于泻郁滞络脉之间的邪热。
《灵枢·百病始生篇》讲:“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病热之邪所致血溢,必调治络脉。
由于是刺在络脉上,所以称“络刺”。
近代临床上应用的各种浅刺、点刺放血法———如三棱针(古代叫锋针)或小针刀放血法、皮肤针重刺放血法等都属于本法范围。
“刺络(放血)拔罐法”,就是在本法的基础上与拔罐疗法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
—5—分刺这是指针刺直达深层肌肉的一种方法,用来治疗邪在分肉,溪谷酸痛等的疾病。
针灸针法名称大全针灸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在针灸之前,首先要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辨证论治,选取合适的穴位,然后再根据穴位所在部位的不同,选择合适的体位,告知患者选择合适的体位之后,根据所在体味肌肉的丰厚程度,选取不同的针灸方法。
针灸针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电针法电针法是毫针刺法与脉冲电流相结合作用于腧穴或特定部位的一种针刺方法。
由于综合了留针刺激和电刺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目前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二、皮内针法皮内针法又称埋针法,它是将一种特制的针具留置于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刺激的一种方法。
它是毫针留计法的发展,对提高某些疾病的临床效果有一定作用。
三、刺络放血法刺络法,又称为放血法。
因常用的针具为三棱针,所以有的书还称为三棱针法。
【器具药物】目前临床常用的为三棱针和粗毫针。
三棱针分大、中、小三种型号,粗毫针用26号半寸针为宜。
四、皮肤针法皮肤针法是一种多针浅刺人体腧穴或特定部位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针刺法。
因为它的刺激轻微,又只局限在身体表面,适用于儿童病人,所以还被称为“小儿针”。
皮肤针法和其他针法不同点,除了刺得浅以外,叩刺的重点还着重在十二经线和皮部,不仅仅是穴位。
五、火针法火针法,古代又称为焠刺,是将特制的针具用火烧红以后刺人一定的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这一治法,在我国秦汉时代已经应用。
【器具药物】火针针具针体较粗,现代多采用不锈钢制成。
分为两种。
一种用于单针刺,即为26号或27号毫针,长2~3寸,直径0.5~1毫米。
其针柄上多用竹或...六、温针法简介温针法,是在毫针针刺后于针尾捻裹艾绒,燃点加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又称为针柄灸法。
在我国汉代的医籍《伤寒论》中就已提到这种方法。
可以看作是针刺与艾灸的结合。
七、壮医针挑疗法壮医针挑疗法壮医针挑疗法是在利用植物长刺、骨刺、银针等挑治疾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壮族民间广泛流传。
其特点是集针刺、刺血、物理牵拉刺激等多个环节为一体的一种壮医外治技术。
毫针刺法的基本手法
毫针刺法是中医中的一种针灸方法,它以微针针尖为主要治疗工具,后配以适当的手法和力度,刺激人体穴位,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
毫针刺法的基本手法有以下几种:
一、刺法
刺法是毫针刺法的主要手法,它分为两种:快刺法和缓刺法。
快刺法是将毫针快速地插入穴位,并快速地拔出,这种方法适用于较浅的穴位和肌肉组织;缓刺法是将毫针缓慢地插入穴位,一般用于深部穴位和脏器穴位。
二、按法
按法是将毫针插入穴位后用适当的力度向四面八方扳动或用轻微的力度在穴位上按摩。
三、推法
推法是将毫针插入穴位后用适当的力度向一定方向推动,既可以推向表面,也可以推向深部。
四、拨法
拨法是将毫针插入穴位后用适当的力度向左右或上下方向拨动,也可施以反复拨动。
以上是毫针刺法的基本手法,医生在应用毫针刺法治疗时要掌握这些基本手法,并视疾病和穴位的不同,综合使用这些手法,以达到最佳疗效。
针灸的作用及治疗范围,你知道吗针灸是中医学里相对较独立的治疗方法,我们说针灸呢,主要包括针和灸两个方面,它主要是与经络、穴位相关的都包含在针灸里。
我们在大学的教材里讲到中刺灸法,即针刺和艾灸的方法里,针刺包括耳针、毫针、电针,还有穴位注射、埋线、激光针还有小针刀,这些都是针灸,甚至将拔罐包含在针灸的方法里。
那艾灸呢,平时相对用得较少,但艾灸呢?是良好应用人体的经络系统、穴位来进行保健的方法,所以艾灸常可在家里或养生场馆里操作。
只要认清楚体内的穴位,在相应部位进行艾灸,就能起到防病、保健、提高人体免疫能力、防寒、除湿、助阳的效果。
针灸的治疗范围较广,大多数疾病基本都可进行针灸治疗,但针灸有优势病种,如神经或骨关节系统疾病、各种类型的疼痛等,都是针灸的优势病种,且很多疾病只能用针灸治疗,效果比其它疗法更理想。
有病痛的时候,针灸都能够很好帮助缓解各种各样的问题,没事的时候很少有人去针灸。
经常扎针关键是来治病而不是来消遣,它主要是一个治病的方法,对于整体有一定的调理作用,起到激发正气、扶正祛邪的作用。
一般针灸是治病为主,保健也有,它对人体的作用都为正向,因此针灸对人体是绿色、客观化,而且是单一的、人性化的治疗方法。
1.为什么要针灸针灸是种治病的方法,它源于中国古老的智慧,源于文明的发展,是利用针具在脏腑理论以及经络理论的指导下,去分析病情,形成了针灸的处方,然后再利用针灸师的技巧,按照这个处方去治疗病人的方式、方法,因此针灸其实它的目的性不在于为扎针而扎针,而是在于能够缓解病痛。
针灸-疗法优点1、效果显著: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
2、简便经济:治疗工具简单,勿需特殊设备,只要随身带上几支针和一些艾绒(或艾条),以及酒精、棉花等,无论在工厂的车间,农村的田野中和战场上,都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治疗。
设备简单,使用方便,同时又可以节省药费,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3、易学易用:学习针灸,只要能记住孔穴的部位和它的主治证,熟练操作方法,认识疾病,就可以给人治病。
中医失传的十大针法名怪三针:这里有3个针法,肥大性脊柱炎,脊椎骨质增生,腰腿痛,肝脾病。
穿甲针主治:上肢瘫痪,上肢麻木,抬肩障碍,肩肘关节痛小儿麻痹。
清肺针:治疗气管炎,哮喘,呼吸系统的疾病。
催眠针:主治:失眠,催眠,多梦,梦话,神经衰弱,阵发性心动过速。
健脾三针:调理肝,脾,胃病,头痛,眼病,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悸亢进,心力衰竭,肾炎的作用。
定汗针:主治:多汗,无汗,尿潴留夜尿症,肾炎,膀胱炎,尿,道炎,水肿,足外翻。
川阳一针:主治:足内翻,偏瘫,癫闲腰腿痛,坐骨神经痛,腹部剧痛,浮肿,鼓肠,便秘,遗尿症,,,尿猪留,痛经,月经不调,闭经,白带过多,足跟痛,膝关节炎。
川阳二针:主治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神经炎,小腿转筋,腰腿痛,膝关节屈曲障碍,脱肛,遗尿症,尿猪留,鼓肠,便秘,小腿发凉发木。
冲阳针:委中穴,小儿麻痹,下肢麻痹,大腿麻木酸痛,风疹,脑血管后遗症,提高性欲,丰胸美乳,腰背痛等。
追风针:关节酸痛,麻木,发凉半身不遂,下肢麻木,中风,瘫痪,遍身瘙痒等。
炉底三针:主治,高热,头痛,耳鸣,胃痛,肝脾痛,便秘,鼓肠肠炎,痢疾,腹水,浮肿,乳腺炎,瘫痪,发热一大椎放血,曲池,退热。
中药医学,常称中医,是古代中国千年以来对疾病、健康的总结和认识,它的内容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是华夏之骄傲,世界之瑰宝,而针灸,则是中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灸,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影响了整个东亚,而到了今天,它已经走向了整个世界。
现代针灸理论认为,人体表面分布着361个穴位,这一个个穴位通过经络互相连接,每一个人的身体就像一个小宇宙而经络就是宇宙沟通交流的桥梁,穴位和经脉就是针灸的核心。
针灸理论的物理激方法有两种,针法和灸法,而针灸是针法与灸法的合称。
针法,是把针具以一定角度刺入患者特定的穴位内,通过捻转与提插来刺激穴位,可以促进身体的自我调节,刺激不同的穴位可以取得不同的效果,以此来治疗疾病,针灸的针具被称为九针;灸法则是把预先制作的灸炷或灸草在特定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刺激来治疗疾病,而由于艾草是最常用的燃烧物,使用灸法也被称为"艾灸"。
针灸疗法的方法及作用针灸疗法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通过用针刺入人体特定的穴位,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效果。
下面将详细介绍针灸疗法的方法及作用。
一、针灸的方法:1.穴位选择:根据疾病的症状和人体的脉络气血运行规律,选择相应的穴位。
人体有365个主要的穴位和数百个次要穴位,每个穴位都有特定的功能和作用。
2.刺激方法:在选择的穴位上,用细尖的针插入穴位,然后进行刺激。
主要有以下几种刺激方法:(1) 刺入法:将针尖垂直插入皮肤,达到适当的深度后,轻柔旋转针头,以促进气血的运行。
(2) 点刺法:用针尖快速刺入皮肤,然后快速拔出。
适用于一些局部痛、肌肉紧张等情况。
(3) 电针法:在针灸针上接通微弱的电流,通过电流的刺激,增加针灸的疗效。
(4) 灸法:将艾草燃烧为烟雾或火热的艾柱,在穴位上进行灼烧。
(5) 其他方法:还有一些特殊的刺激方法,如温针法、悬针法等,针灸师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
3.治疗过程:针灸治疗一般需要多次进行,每次治疗的间隔时间根据疾病的情况而定。
每次治疗的时间一般在20-30分钟左右,根据病情可以调整。
二、针灸的作用:1.调节阴阳平衡: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平衡息息相关。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整脏腑器官的功能,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2.促进气血流通:针灸可以刺激经络,促进气血的运行。
中医理论认为,气血畅通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气血不畅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3.缓解疼痛:针灸可以刺激神经末梢,释放内啡肽等物质,达到镇痛的效果。
特别适用于各种慢性疼痛,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
4.调整免疫功能:针灸疗法可以调整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抵抗力,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对于一些免疫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疾病等,针灸有良好的疗效。
5.调节神经系统功能:针灸刺激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某些神经系统性疾病的症状,如神经衰弱、焦虑症等。
针灸推拿常见手法及应用针灸和推拿是中医传统疗法中非常常见的手法,具有悠久历史和广泛应用。
下面将介绍针灸和推拿的常见手法及其应用。
针灸手法是通过针刺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整人体阴阳气血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见的针灸手法有以下几种:1. 刺法:即直刺,是通过将针直接刺入皮肤,刺激穴位。
这种方法刺激力度大,适用于气血不通、经络堵塞的病症。
2. 点刺法:这种方法是将针尖点在穴位上,然后迅速拔出。
适用于那些对针刺敏感或禁忌刺激的患者。
3. 扎法:通过迅速扎入扎出的方式,刺激穴位。
适用于那些需要加强刺激的疾病。
4. 旋转法:即将针刺入皮肤,然后以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旋转。
旋转力度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需要调节气血运行的疾病。
推拿手法是通过掌握和按摩特定的身体部位或经络来调节阴阳平衡,促进气血通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见的推拿手法有以下几种:1. 按压法:用手指或手掌按压穴位或特定部位,以刺激经络和穴位。
适用于头痛、胃痛等疾病。
2. 揉捏法:用手指和手掌轻柔地揉捏肌肉或经络,促进气血流畅。
适用于肌肉疼痛、疲劳等疾病。
3. 推拿法:用手掌按摩和揉捏身体部位,以促进气血流通和舒缓肌肉。
适用于运动损伤、颈椎病等疾病。
4. 颤法:用手指在特定穴位上快速颤动,以刺激经络和穴位。
适用于肠胃疾病、呼吸道疾病等。
以上是针灸和推拿的常见手法及其应用。
针灸和推拿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和按摩身体部位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通畅,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效果。
然而,针灸和推拿的具体应用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和具体疾病进行科学判断和合理运用。
在接受针灸和推拿治疗之前,最好咨询专业医师的意见,并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深刺风府穴的秘诀:提高针灸疗效的12种针灸手法风府穴在针灸里面向来是个常用穴,可以用来治疗癫痫等神志疾病。
但在针刺中也常常把它列为危险穴位之一,教材里面多强调“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不可深刺,以免损伤延髓”。
在教学及临床带教过程中,老师格外的让学生要注意该穴,甚至不让学生来操作该穴。
但在临床实践中,也有个别大家别具一格,独出心裁,深刺3寸许,远远过了传统针刺的禁忌。
比如山西曾有李定明教授以深刺风府、哑门治疗脑血管而名噪一时。
后来调查发现,除了李定明外还有其它的针灸大家也深刺风府穴,效果很好,打破了传统针刺“浅刺”原则,并总结深刺的秘诀如下:1、摆放体位:凡深刺风府,病人必须正坐,前面凭几,使有依靠,又须头正颈直,如立正姿式,使穴位暴露,显出凹陷。
如病人狂躁,可以请助手帮忙固定,术者站在其后,正直针刺。
2、针具选择:粗细以0.30--0.35mm(28--30号)为宜,长短以65mm(2.5--3寸)左右为宜,根据病人、病情选择。
弯曲之针,虽经修复亦不用。
3、进针手法:分三步,对准穴位,双手同时轻巧用力将针尖刺入皮下2-3mm (1-2分)深,稍停,然后对准鼻尖或耳垂,向前慢慢地小角度捻转推进;如有阻力,可以徐徐提插,找空隙前进,此时比较安全,可以放心;约进入25mm(1寸)以后,将右手放松,观察针柄方向,这是第一步。
至此,如针柄和原定方向一致,可以再向前用极小角度捻转刺入,约50mm(2寸)左右,再松开右手看针柄方向,同时观察病人的面色表情,此为第二步。
稍停,情况正常再向前推进,但不加捻转,约至60mm(2、5寸)左右时稍停,这是第三步。
此时已临近危险区,要注意针下的感觉和病人的反应。
医者要针不离手,手不离针,疑神静气,手如握虎,慎重行事。
4、反复行抽刺术二三度,进针如上后,如果情况正常,可以缓慢向上抽出5-7、5mm(2-3分),再向下轻轻进针5-7、5mm (2-3分),再如此反复2-3次,以加强刺激量,此即所谓“抽刺术”。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普通针刺
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需要遵循一定的操作规范。
普通针刺是其中的一种,下面介绍其操作规范:
一、针刺前的准备
1.选择适宜的毫针,根据病情部位的不同进行选择。
2.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适应的穴位作为治疗部位。
3.选择患者舒适,医生便于操作的体位。
4.对针具、患者的部位和医生手进行消毒。
5.确保环境清洁卫生无污染,温度适宜。
二、针刺的方法
1.持针法:可采用二指、三指、四指或五指持针。
2.进针法:进针速度可分为速刺法和缓刺法,刺入术式可
分为插入法和捻入法,刺押手势可分为单手进针和双手进针,其中双手进针又可采用爪切法、夹持法、舒张法和提捏法。
3.针刺角度:直刺90°左右,斜刺45°左右,平刺15—25°。
4.针刺的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腧穴分布和所要达到
的疗效而定。
5.针刺的深度:腧穴的针刺深度应根据年龄、体质、病情、季节的不同而刺入的深度也应有所不同,有些穴位较危险刺入深度一定要谨慎。
6.行针手法:可采用提插法和捻转法。
7.针刺得气: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医者对刺手指下
的感觉。
8.留针法:毫针刺入人体腧穴留置一定时间称为留针,一
般留20—40分钟。
9.出针法:用左手持棉签按压针刺部位,右手持针将针慢
慢提出皮肤。
三、适应症
普通针刺适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疼痛、消化不良、失眠等。
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黄帝内经》“五刺法”《黄帝内经》“五刺法”的现实意义等魏连海王卫等五刺法是《内经》刺法中的一类,包括半刺、豹文刺、关刺、合谷刺和输刺等5种刺法。
《灵枢·官针》:“凡刺有五,以应五藏。
”对此张志聪在《素问集注·官针》有:“五脏之气外合于皮脉肉筋骨,五脏在中,故取之外合而应于五脏也。
”这种从五脏与五体(皮、脉、肉、筋、骨)的对应关系出发而创立的5种刺法,也被称为五脏剌。
研究“五剌法”的内容可以发现,根据疾病的脏腑辨证结果,选择与相应脏腑对应的深浅不同的组织结构部位(皮、脉、肉、筋、骨)针刺是“五刺法”的核心内容。
正如《素问·刺要论》说:“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
”尽管影响针刺疗效的因素很多,如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以及腧穴所在的部位、季节时令等等,但是无可否认针刺作用于不同的组织结构也是影响针刺疗效的重要因素。
《内经》“五刺法”就是从五脏相对应的五体客观上存在着深浅部位不同着眼,深入分析了针刺皮、脉、肉、筋、骨等不同部位的组织结构,可以影响与之相对的不同脏腑。
换句话说,当不同的脏腑受病时则应选择不同部位的组织结构针刺。
1 针皮肤治邪在肺《灵枢·官针》:“半刺者,浅内而急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
”由于肺主皮毛,故浅刺皮毛可宣泄皮毛部的邪气以宣肺气,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束表、发热、咳喘等和肺脏有关的疾病以及一些皮肤病。
现代的皮肤针刺法亦属此类。
毫针刺时可选用横刺或透刺等刺法使“刺皮无伤肉”。
2 针血脉治邪在心《灵枢·官针》:“豹文剌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
”心主血脉,刺中血络出血可去瘀生新,即使无出血也可宣泄经络中的邪气,使气血调和从而令瘀血得除,邪热得解。
所以该类刺法常用于治疗瘀血阻络或红肿热痛等血分有热之证。
3 针分肉治邪在脾《灵枢·官针》:“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
针灸的种类和用法
针灸是中医学的一种独特疗法,对多种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根据
不同的针灸方法和穴位选择,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经络针灸法:根据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选取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
和调理,常用于治疗各种内、外科疾病。
2.耳针灸法:通过对耳部穴位的调理,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常
用于戒烟、减肥、失眠等方面。
3.手法针灸法:除了使用针刺外,还会结合手法进行操作,例如推、拍、拍打、抓、推拿等方式,常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
等疾病。
4.火针灸法:使用较细的灸针,在穴位上点燃药材,使其燃烧热量刺
激穴位,从而起到调理功效。
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肝炎等疾病。
5.气针灸法:以特定的空气压力,使针具的针尖在穴位上轻轻振动,
从而达到调理,缓解身体疾病的目的。
常用于治疗脊髓灰质炎、帕金森病
等疾病。
不同的针灸方法有不同的适用范围,但总的来说,针灸能够有效地改
善身体状况,缓解不适症状,提高免疫力,促进细胞更新。
针刺的治疗方法有几种类型针刺治疗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也被称为针灸。
它是在特定的穴位上使用针刺刺激身体的一种疗法。
针刺治疗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和应用,下面将介绍其中一些常见的类型。
1. 传统针灸:这是最常见的针刺治疗方法。
它使用细针刺入特定的穴位,以调整和平衡身体的能量流动,从而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
传统针灸可以分为浅针刺和深针刺两种。
浅针刺是将针刺入表皮和浅层肌肉,而深针刺则是将针刺入更深的组织和穴位。
2. 针灸配伍疗法:这是将针刺治疗与其他中医疗法结合使用的一种方法。
例如,将针刺与中草药煎煮液结合使用,可以增强疗效。
这种方法常常用于治疗慢性疾病、痛症和炎症等。
3. 针灸电刺激疗法:这种疗法是将电刺激与针刺治疗结合使用。
在进行针刺之后,通过将电流传送到针上来刺激穴位,以增强治疗效果。
这种方法常用于神经性疼痛、肌肉萎缩和麻痹等症状。
4. 灸疗:灸疗是一种通过将燃烧的中草药或其他燃料直接或间接地热熔到皮肤上来刺激穴位的疗法。
这种方法可以增加热量刺激,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疼痛和炎症,以及调整和平衡身体的能量流动。
5. 针刺按摩(推拿):这种疗法是通过用手或其他工具对穴位进行按摩和压力刺激来促进能量流动和治疗身体的方法。
针刺按摩可以用于治疗肌肉疼痛、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等疾病,同时也可以用于促进身体的健康和预防疾病。
6. 耳针疗法:这种疗法是在耳朵上的特定穴位上使用一种特殊的微型针刺来治疗全身各种疾病和症状的方法。
耳针疗法常用于戒烟、减肥、解除压力和调节内分泌等问题。
除了以上列举的几种类型,针刺治疗还包括其他一些特殊的疗法,如耳穴贴压疗法、头针疗法和脉络针疗法等。
总的来说,针刺治疗是一种可以调整和平衡身体能量流动的疗法,它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
不同的针刺治疗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疾病和症状,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来选择合适的针刺治疗方法。
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针刺治疗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