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之针刺手法
- 格式:doc
- 大小:16.12 KB
- 文档页数:7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一、针刺疗法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
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
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
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
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中医执业医师常用针刺基本手法1.1进针法———手法轻巧无痛少痛进针是整个针刺手法中的第一步,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进针时少痛或无痛是患者乐意接受针刺治疗的重要方面,故医者要达到手法娴熟轻巧。
具体操作如下:(1)速刺法:进针时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切压在穴位上,右手拇、食、中三指捏住针身下端,无名指顶住针身,针具靠在押手指甲缘,在进针时切按稍重,右手运用腕力、指力迅速按压刺入皮下,而后将针缓慢插入或稍带捻转,使针刺至要求的深度。
此法较多的适用于1.5寸以内的毫针。
长针进针法,可用拇、食、中三指捏住针身下端,在押手的协同下,一压一刺迅入皮下,再作插入或捻转至一定深度。
若针头面部等皮肤浅表部或施透刺法时,可改用提捏押手法相结合的速刺法。
以上进针方法,只要定位准确,一般可以达到少痛或无痛的目的。
亦即古人云: “针入贵速,既入徐进”;“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
(2)缓捻法:在押手的协同配合下,用轻、慢、细的捻转并微加压力,向皮下捻入,此法常用于腹部腧穴及体质虚弱者。
总之,在进针时可根据不同部位,施以不同的`进针术式,但两手的协同作用很重要。
古人云:“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确为经验之谈。
1.2行针法———多种术式务求得气进针后再施以一定手法,称为行针。
行针技术是针刺基本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提插法和捻转法又是行针中最常用的方法,定要熟练掌握,运用自如,这与针刺得气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前提,亦是施行针刺补泻手法的基础。
(1)提插法:进针达一定深度后,均匀上下提插,待针下有沉紧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
催令气至,这是一种激发气至(或气至病所)的常用方法。
行补泻法时,在进针得气基础上,重插轻提为补,提重插轻为泻。
(2)捻转法:进针后拇食两指均匀捻转,以催气至,或结合提插作上下捻转,以加速得气。
在应用补泻手法时,拇指向前力量增强,食指后退用力稍轻为补。
中医不同针灸疗法介绍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本操作方法: 包括消毒、进针、留针、行针、出针等。
(一)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二)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切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者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指将所刺腧穴部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
常用于皮肤松弛部分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者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刺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刺入。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
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1) 行针与得气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
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有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3、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症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
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适应症:(1)上呼吸道疾病1、急性(慢性)鼻窦炎;2、急性(慢性)鼻炎;3、感冒;4、急性(慢性)扁桃腺炎。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1—腧刺这种针刺治疗方法用于五脏有病时,腧指四肢荥穴和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五脏俞穴,就是心腧、肺腧、肝腧、脾腧、肾腧,用以治五脏疾病。
由于这种针刺法是刺特定的腧穴,故称之为腧刺,在临床上对结石性胆囊炎的疼痛,针刺胆腧穴针感可直达病所,即能止痛,故《灵枢·官针篇》曰:“腧刺者,刺诸经荥腧,脏腧也”。
—2—远道刺下肢合穴能主治六腑疾病,这种刺法称为远道刺。
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故称下合穴,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附近。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合治内府……胃合入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腘横纹外端,股二头肌腱外缘),膀胱合于委中穴(腘横纹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灵枢·刺节真邪篇》:“刺府俞,去府病也”;《灵枢·官针篇》讲:“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琐府腧也。
”—3—经刺经脉所过之处有结聚者,如郁血、硬结、压痛等常用经刺法。
由于是直接刺大经,故称之为“经刺”。
治疗腱鞘囊肿基本上是用这种刺法。
又如“经络触诊法”和以触诊所得的阳性反应处为针刺点的治疗方法,均属经刺法。
《灵枢·官针篇》曰:“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4—络刺这是刺皮肤上的小络脉,使其出血以泻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素问·调经论》中指出:“病在血,调之络。
”目的在于泻郁滞络脉之间的邪热。
《灵枢·百病始生篇》讲:“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病热之邪所致血溢,必调治络脉。
由于是刺在络脉上,所以称“络刺”。
近代临床上应用的各种浅刺、点刺放血法———如三棱针(古代叫锋针)或小针刀放血法、皮肤针重刺放血法等都属于本法范围。
“刺络(放血)拔罐法”,就是在本法的基础上与拔罐疗法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
—5—分刺这是指针刺直达深层肌肉的一种方法,用来治疗邪在分肉,溪谷酸痛等的疾病。
针灸手法及针灸急救知识香河县中医医院徐冬梅一、针灸技术得掌握与操作技能一、毫针刺法1、针刺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
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得深度、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①指切进针法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得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得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得中间刺入、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得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得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得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得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得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得进针。
2、行针手法行针又名运针,就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与进行补泻而施行得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得操作考试中,行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就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得语言叙述、(1)提插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得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得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得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得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得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与深度。
(2)捻转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得操作手法。
针刺疗法的治疗方法和功效作用在我国传统医学中,针刺疗法是非常重要的治疗和保健手段,连很多外国人都对该疗法的操作和效果感到神奇,那么究竟是如何治疗的。
以下是小编推荐针刺疗法的治疗方法知识,欢迎阅读!针刺疗法的方法针刺疗法右手握针柄,用无名指和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手掌小鱼际处,拇指与无名指挟持针柄1/3处,食指压在针柄的上面。
这样可以充分依靠腕力操作。
叩刺时,要求针尖刺及皮肤表面时立即弹起。
每分钟叩刺100次左右。
叩刺的强度分轻、中、重三种,可根据不同体质、部位或病症进行选择。
轻刺激:用较轻的腕力叩刺,仅使皮肤略有潮红。
适用于小儿或年老体弱者,头面部及虚症或病程较长的慢性病。
中刺激:用略重的腕力叩刺,使局部皮肤潮红但不出血。
适于治疗一般常见病。
重刺激:腕力重,针具高抬,节奏略慢进行叩刺,局部皮肤明显潮红并有微量出血。
多用于体质壮实者、局部压痛明显以及背、肩、臀部等肌肉丰厚的部位。
根据刺激强度和病情,皮肤针治疗可每日或隔日1次,以10~20次为一疗程。
针刺意外的处理1、晕针:多是由于患者一时紧张、体虚、大泻、大失血后,或体位不适,手法过重所引起,应立刻停止针刺,将已刺入之针全部取出,并让患者采用平卧位,头稍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给温糖水或热茶,饮后即可恢复,可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2、滞针:就是医者感觉针下涩滞,出现捻转?提插及出针困难等现象,不要强行捻转提插,可延长留针时间,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缓和肌肉紧张,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
3、断针:如因针具质量较差,或其它原因导致断针,应嘱咐患者勿动,若尚有一端露于皮肤之外,可用镊子夹住将其取出?若与皮肤相平或稍陷体内者,可用一手拇食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端露出再用镊子取出?若断端完全陷入肌肉层时,应在医院X线下定位后,行外科手术取出?4、针下血肿:小块可不必处理,待其自行消褪,较重者,可冷敷止血后再热敷,配合局部轻揉,以促进瘀血消散。
简述针刺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针刺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生理功能。
下面是针刺的一般步骤及注意事项:
针刺的步骤:
1. 选择穴位: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
2. 消毒:在进行针刺前,需要对穴位周围的皮肤进行消毒,以避免感染。
3. 进针:将针刺入穴位,进针的深度和角度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调整。
4. 行针:在进针后,需要进行行针操作,以刺激穴位,增加疗效。
5. 留针:行针后,需要将针留在穴位中一段时间,以增强疗效。
6. 出针:留针时间结束后,需要将针缓慢地拔出。
注意事项:
1. 针刺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史、症状、体质等,以确保针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针刺时需要注意消毒,避免感染。
3. 针刺的深度和角度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调整,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4. 针刺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停止针刺。
5. 针刺后需要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护理,如避免剧烈运动、注意休息等。
总之,针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疗法,但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风府针刺手法
风府针刺手法是中医针灸中的一种疗法,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病、关节炎、肌肉疼痛等疾病。
该手法通过针刺风府穴位,调节人体气血运行,促进疾病的康复。
风府穴位位于人体的颈部,是一对穴位,分别位于颈椎两侧的肌肉中。
针刺风府穴位可以刺激局部的神经和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和肌肉僵硬。
同时,针刺风府穴位还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
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风府针刺手法的操作方法比较简单,首先需要选择一根细针,然后将
针头插入风府穴位,深度一般为1-2厘米。
在针刺的过程中,需要注
意针头的角度和深度,以免损伤周围的神经和血管。
针刺时间一般为
10-20分钟,每周1-2次,连续治疗2-4周。
风府针刺手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疗法,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
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针刺前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评估,以确定针刺的穴位和深度。
其次,在针刺过程中需要注意卫生和
消毒,以避免感染和交叉感染。
最后,在针刺后需要观察患者的反应
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风府针刺手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疗法,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如果您有相关疾病需要治疗,建议您咨询专业的中医师,以确定最适合您的治疗方案。
【针灸常识】针刺的各种手法原理介绍针刺的基本手法,是指进针后使用的种种用以取得针感,并进行补泻的基本操作而言。
辅助手法是指进针后为促其得气,并使针感增强、扩散,或进行补泻,在施用针刺基本手法同时,所配合施用的操作而言。
(一)基本手法1、进(插)所谓进,是将针刺透皮肤后,根据所刺部位的深浅分天、人、地三部,从浅层向深层向下插入的操作过程,也就是从天部刺入人部或地部的进针动作。
《灵枢·官针》所载: '微旋而徐推之”中的“推”字,即“进”之意。
其目的是为了得气(取得针感),或施行补泻。
根据进针的速度,有急进与慢进之分。
2、退(提)所谓退,是将针从深层提到浅层,向上引退的操作过程,也就是从地部提至人部、天部,或由人部提至天部的退针动作。
《灵枢·官针》所载: '伸而还之”中的“伸”字,即“退”之意。
其目的是为了散气(减弱针感),或施行补泻。
根据退针的速度,也有急迟与缓退之分。
3、捻(转、旋)捻即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拇、食两指,一前一后交替的动作,也就是拇、食两指向内、外来回捻转的操作过程。
《灵枢·官针》所述:“切而转之”,“微旋而徐推之”中的“转”与“旋”字,皆指“捻”而言。
可用于催气、行气或施行补泻。
捻转时可在既定深度来回捻转,但最大角度不宜超过360度(一圈),否则就会引起疼痛。
捻转的快慢可根据病情酌定。
4、留留是将针置留于穴内之谓。
《素问·离合真邪论》所述:“静以久留”是说当针剩入后,要安静地多留一些时间,这种静留以待气至的方法,称为“静留针”。
如果在留针过程中,由于病情的需要,还要继续施用手法,即并非静止不动以待气至,或欲达一定补泻目的的方法,称为“动留针”。
具体留针与否,采用何种留针法,留针时间长短,主要依病情而定。
5、出出针法是指行针已毕,将针拔出的操作过程,即先以左手拇、食指,或中、食两指,固定被刺腧穴周围皮肤,右手持针轻轻捻退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或将针轻捷地直接向外拔出。
深受欢迎的针刺手法训练针刺手法是针灸治疗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左手循按揉切腧穴,右手为刺手是针灸法中的重要手法。
疗效好坏皆在于两手手法及功力。
且主要功力又在于拇指、中指及食指,其运力在于指节,并借助腕臂之力,甚至运全身之力于指端,才能使针体轻了无痛。
所以必须先将拇、中、食三指练出一番好功力,方能在临床施术中获得良效。
练此功夫宜两手同时练习,若单习一手三指,则不能随心所欲左右手同时进针。
指力努劲与针刺手法有密切之关系,不学针灸则已,欲学针灸必须练习手指努劲,仅就拇、中、食三指而言,其中以拇、食指为主,中指为辅,只要把拇、食指功力练好,其功成矣。
练指功有四步:第一步,二指禅。
练习此法,首先于桌案之前站稳,吸气使气下沉入丹田,然后两手臂向前抬起伸直,随之弯腰向前,双手拇指指腹搭桌案边上,自觉丹田之气上贯两肩、臂、肘、腕乃至指端,初练时必觉甚为费力,不能耐久,此时可调换食指,按于桌案边上,如此交替习之,练习日久之后,则不觉其苦,至此可以增加练习时间,一般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初练时每次5分钟,每日1~2次。
根据习者的身体素质不同,以后每日练习时间可增至15分钟。
大约100天后即可取得功效。
入门后不可间断,仍需平日习之,大约习3年后大功告成。
第二步,顶指法。
初练时空手习之,紧并中、食二指,屈成钩形,而以拇指屈置中食二指之间,使三指尖相顶,紧紧扣牢,虎口成圆形,猛力扣5分钟,每日有空即练,不限次数。
第三步,夹木锥。
此法用两小木锥,夹于右手拇、食、中指肚之间紧捏之,木锥长约3寸,粗约1寸,根粗尖细,以花梨紫檀质地坚硬者为佳。
每日有暇则练,半年功可成矣。
练习以上诸法不仅有助于提高针灸疗效,对强健身体也有裨益。
第四步,捻线法。
练习捻线法不用任何工具,具体做法是,拇、食、中指肚紧贴,虎口呈三角形,三指肚相贴之处,以三指的第一节为限,指肚相贴之后,乃贯全臂之力于指,拇指徐徐向前捻若干次,然后拇指再向后捻转若干次,其捻转数前后相等。
针刺提插法名词解释嘿,朋友!今天咱来聊聊针刺提插法这个听起来有点专业的名词。
啥叫针刺提插法呢?这就好比你在地里插秧,一上一下,有节奏地把秧苗插进土里。
针刺提插法也是这样,针灸师拿着那细细的针,在穴位里一上一下地操作。
想象一下,穴位就像是一个个神秘的小房间,而针就是那打开房间门的钥匙。
提插的时候,就像是轻轻敲开房门,给身体内部传递着某种特别的信息。
针刺提插法可不是随便乱插的哟!这得讲究技巧和力度。
要是插得太轻,就好像轻轻敲了下门,里面的“住户”可能没反应;要是插得太重,那可就像是用力砸门,说不定会把“房子”给砸坏啦!而且,提插的速度也有讲究。
快提插,就像是一阵急促的敲门声,能快速激发身体的反应;慢提插呢,则像是缓缓的敲门声,带来的是一种温和的刺激。
这针刺提插法啊,在中医针灸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一招。
它就像是一位神奇的使者,能够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疏通经络,让身体的“交通”重新变得顺畅起来。
比如说,有人身体里的气血瘀滞了,就像路上堵车一样,这时针灸师通过巧妙的针刺提插,就能够把这“堵车”的状况给解决掉,让气血重新欢快地流动起来。
再比如说,有的人身体里的阳气不足,就像房间里的灯光太暗,针刺提插法就能够像点亮灯泡一样,给身体注入活力和能量。
你说神奇不神奇?这小小的一根针,通过提插的手法,就能给身体带来这么大的变化。
所以啊,针刺提插法可不是简单的扎针动作,它是中医智慧的结晶,是一种能够帮助我们保持健康、战胜病痛的神奇手段。
总之,针刺提插法是中医针灸中极具特色和关键的操作手法,对于调理身体、治疗疾病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咱可得好好了解它,说不定啥时候就能派上用场呢!。
中医针灸之针刺手法
针灸作为中医的一部分,它脱离不了整个中医的理论体系,如果你只是想学点皮毛,那么可以只看针灸方面的书,比如《针灸学》教材、《针灸大成》之类,还有《马丹阳天星12穴》、《玉龙赋》、《标优赋》等歌诀。
学完这些你只能治好别人都能治好的病和书上描述过的病,要想兵来将挡,还得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
是研究各种刺法和灸法的操作方法、临床运用及作用原理的一门学科。
我们本次主要讲的是针刺手法即针法。
针法:又称刺法,指采用针具,运用手法,刺激人体一定部位(一般是腧穴),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防治疾病的方法。
一、针刺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
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
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①指切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
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
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④提捏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
二、行针手法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1)提插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
(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2)捻转
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
(这种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口的旋转行针手法,即为捻转法)。
要领: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o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
三、针刺补泻手法
针灸治病补泻手法是关键。
而且,针刺手法并不玄奥,并非常人所想的那样神秘莫测,倘能细心探求,自非难事。
针灸手法效果的不同主要决定于捻转的幅度、提插的速度、进针的角度,最后得出一个综合力度。
惜因目前操作不一,有人就认为玄虚神秘,如能研得真谛,确有独到之处,针灸原理也在其中。
针刺补泻手法中,最重要的是提插补泻法、捻转补泻法,这两项内容也是笔试中经常出现的考点。
记忆的时候,要配合动作找其中的规律,不要单纯背文字,不然很容易搞混的。
(1)疾徐补泻:进针慢、退针快,少捻转为补;进针快、退针慢,多捻转为泻。
(2)呼吸补泻:呼气时进针,吸气时退针为补;吸气时进针,呼气时退针为泻。
(3)开合补泻:出针后迅速按压针孔为补;出针时摇大针孔为泻。
(4)提插补泻: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为补;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为泻。
(5)迎随补泻:针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顺经斜刺为补;针尖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迎经斜刺为泻。
(6)捻转补泻:左转时角度小,用力轻为补;右转时角度大,用力重为泻。
另外还有很多复杂的复式手法,临床上常用的有烧山火和透天凉两种。
(7)烧山火:因可使病人局部或全身出现温热感而得名,适用于治疗麻冷顽痹等寒证。
操作方法是:将穴位纵向分为天、地、人三部,将针刺入天部(上1/3),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入人部(中1/3),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再将针刺入地部(下1/3),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即慢慢地将针提到天部。
如此反复操作三次,即将针按至地部留针。
(8)透天凉:因可以使病人在局部或全身出现寒凉感而得名,适用于热证。
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应刺深度的地部(下1/3),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再将针紧提至人部(中1/3),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再将针紧提至天部(上1/3),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将针缓慢地按至地部。
如此反复三次,将针紧提至天部即可留针。
此外,临床上对于虚实不明显的病症一般采用平补平泻的方法。
本法介于
补法和泻法之间,操作时应均匀地提插、捻转,力量速度中等,以得气为度,然后用中等速度出针。
“补泻不明,扎针不灵”是针灸学界的一句格言。
在针灸的临床治疗中,只有针对素体症状配合相应的针灸补泻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中医发展中几千年的精华也在于此。
四、针刺的作用1、疏通人体经络
按照中医的说法,人体中含有众多的经络,支撑起人体的日常动作。
所以说,经络对于人体非常的重要。
针灸的作用就是疏通经络,帮助其恢复顺畅并且正常工作,这也是针灸的基本功效之一。
如果人体内经络不畅,那么气血的运行就会受到阻碍,所以容易出现身体疼痛、关节麻木、肿胀等现象。
2、调和阴阳
除了疏通人体经络的作用之外,针灸的作用还包括的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这也是针灸、中医的最终目的了。
身体不舒服出现疾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归根结底都是人体出现阴阳失衡,针灸可以有效的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3、扶正祛邪
所谓扶正祛邪,指的就是扶助我们人体中原本就拥有的机体正气,祛除掉导致身体出现疾病的病邪。
五、注意事项针灸虽然能够令我们有效的解除疾病的困扰,但并不是说这种保健治疗方法就是百分之百安全的。
为了保障我们的生命健康,以下的一些针灸注意事项一定要牢记在心哦!1、
在身体过于疲惫,精神高度紧张和饥饿的时候最好不要进行针灸;
2、年老体弱者进行针灸治疗的时候,最好选择卧位,因为这样更加容易选择穴位;
3、女性在怀孕的时候进行针灸力道一定要轻柔,并且一些能够引起女性宫缩的穴位千万不要进行针灸,常见的这类穴位有合谷、三阴交、昆仑等等;
4、如果给小孩进行针灸,孩子哭闹不配合的时候,千万不要留针,除非必要;
5、婴幼儿进行针灸的时候,囟门部及风府、哑门穴等的穴位千万不能够施针;
6、患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最好不要进行针灸;
7、皮肤出现感染、肿瘤等等部位不能够进行针灸;
8、特殊病人的特殊部位选择针灸的穴位、施针的角度和深度有着特别的讲究,例如肠粘连患者的腹部等等;
9、针灸注意事项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针灸要看疾病种类,应该根据病情来选择针灸的方法或者是其他的治疗手段。
亲爱的朋友们,感谢关注订阅《易灸宝》头条号,易灸宝致力于收集有效的中医养生知识、艾灸经验、民间偏方。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可以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联系《易灸宝》工作人员,你的建议将促进我们做的更专业。
易灸宝大学堂:yijiubao2016,专业专注中医养生学习平
台。
易灸宝服务号:yijiubao,致力于打造功能最全,简单易用的针灸工具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