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刺法-康复医学科
- 格式:ppt
- 大小:2.63 MB
- 文档页数:50
脑血管病早期康复此期患者一般表现为迟缓性麻痹,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也不出现联合反应,机体基本处于全面松弛状态;相当于Brunnstrom恢复阶段1-2期。
一、基本目的:早期康复的基本目的是防止日后会严重影响康复进程的合并症,如肿胀,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等;争取功能得到尽早的改善,预防并发症。
二、早期康复方法:1、正确体位:教会家属和护理人员采用正确的体位摆放,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的方法,要求每2小时翻身一次,并拍背数下。
2、翻身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分别向两侧转动,双足撑床。
3、床上自我辅助练习:双手交叉前平举,上举过头,侧举,指鼻,双腿屈曲撑床抬臀,双脚交叉侧移等。
4、床边被动运动——上肢:肩胛带,肩关节,肘关节,腕指关节。
5、床边被动运动——躯干牵拉,背肌挤压刺激。
6、床边被动运动——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及踝趾关节。
7、促进肌肉收缩的方法:利用对肌肉的突然牵张,引起肌肉收缩。
8、排痰。
9、床头抬高坐位训练:床头渐抬高,每个位置患者能维持30分钟,则渐加10度再训练,直至能床边坐起,无靠位平衡练习。
10、面肌刺激:张口,鼓腮,叩齿,伸,顶上腭等,冰冻棉(或冰块含服)及味觉刺激。
11、呼吸控制练习:要求患者深吸气—缓慢呼气,放松。
12、坐训练:在床头抬高未达90度前,首先训练患者侧后单手支撑抬头抬肩的动作,直至能支撑坐起。
13、坐位平衡:正确坐姿,床边坐位平衡,包括前后左右各向。
14、坐位操:以加强平衡训练,包括双手交叉前平举,侧举,双手交叉指鼻,双手交叉向前指物;健侧下肢肌力训练等,可教会家属及护理人员,然后一日多次督促患者练习。
15、床到轮椅(或椅)的转移。
16、坐站练习:如有条件可早期给予患者床站立,帮助患者重获垂直感,重获对抗重力肌的控制,重获血压的自身调节,改善立位平衡和克服直立性低血压。
一般情况下脑梗塞患者要求在入选治疗组3-4天后达到床边坐位,二周内可训练站立,辅助力量视病情而定;脑出血患者应尽量在二周内达到床边坐位,四周内达到站立。
中医针灸疗法在西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针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的重要治疗方式之一,它通过在身体特定的穴位上插入针具,以调整和改善人体的生理功能。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西医康复机构开始将中医针灸疗法应用于康复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中医针灸疗法在西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并探讨其中的科学原理。
一、中医针灸疗法在骨折康复治疗中的应用骨折是常见的创伤,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主要通过手术固定和物理疗法进行康复治疗。
而中医针灸疗法可以在骨折愈合后,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加快骨折愈合过程。
同时,针灸还可以缓解骨折区域的疼痛,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组织修复。
这种综合治疗的方法在骨折康复治疗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二、中医针灸疗法在中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常常出现肢体活动功能受限、言语障碍等症状。
传统的西医康复治疗主要通过物理疗法和语言康复来恢复患者的功能。
然而,中医针灸疗法在中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也逐渐受到重视。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促进脑细胞活动,提高患者肢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同时,针灸还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在中风康复治疗中,中医针灸疗法与西医疗法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被广泛应用。
三、中医针灸疗法在慢性疼痛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慢性疼痛是困扰大量患者的问题,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往往依赖于药物的使用,长期使用药物会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
而中医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病人的疼痛症状。
针灸可以刺激局部的神经末梢,通过改变神经传导,产生镇痛效果。
此外,针灸还可以调节病人的情绪,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减轻他们对疼痛的感知。
因此,在慢性疼痛康复治疗中,中医针灸疗法被广泛应用。
四、中医针灸疗法在运动损伤康复治疗中的应用运动损伤是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常见的问题,传统的西医康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物理疗法和手术治疗。
中医针灸疗法在运动损伤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针灸康复科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针灸康复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独立学科,主要运用针灸技术,配合中草药疗法和其他物理疗法,以促进人体自身的恢复和康复。
针灸康复科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是指在实施针灸治疗时,医务人员需要遵循的一系列操作规范,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康复效果。
一、环境准备1.准备安全、整洁、清新的治疗环境,确保患者的隐私和舒适。
2.准备适宜的照明和通风设施,保证医生操作的准确度和舒适度。
3.准备齐全的医疗设备和仪器,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二、患者准备1.清楚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确定治疗方案和针灸穴位。
2.向患者解释治疗的目的、过程、可能的不适反应和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同意。
3.确保患者放松身心,舒适就位,并提供必要的隐私保护。
三、操作准备1.保持医生个人卫生,佩戴干净整洁的工作服,戴好口罩,清洁双手。
2.查验所使用的针具,确保其完整无损、灭菌有效,并采用一次性使用的消毒器械。
3.清洁针灸穴位,用酒精棉球擦拭穴位至干燥,保证操作的洁净度。
四、操作步骤1.针灸穴位定位:准确定位所选针灸穴位,使用解剖学和经络知识,并结合临床经验。
2.针具插入:使用正确的插入方法,对不同穴位选择适当的针具。
3.针灸技法:有针灸扎、搂、转、扭、抖、推、拉等技法,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相应的技法。
4.控制针刺深度: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确定针灸刺激深度,避免损伤重要组织或引发不良反应。
5.针灸应用时间:根据患者情况和疗效判断,控制针灸的应用时间。
6.针具去除:在合适的时间将针具取出,使用一次性针具需按规范进行处理。
7.补贴、固定和消毒:根据需要,对刺激后出血的穴位进行补贴;对需要固定的穴位进行适当固定;对使用的针具进行消毒。
五、安全措施1.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交叉感染。
2.选择合适的针具,减少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3.应用前明确患者的禁忌症,尤其是对矛盾症状和禁针穴位的注意。
4.严格遵循针灸用具的消毒和无菌处理规范,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身体健康。
月华医院针灸科、推拿科发展规划据《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要求:中医医院康复科是在中康复科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功能评定和康复方法(针法、灸法、传统手法、导引功法、中药、情志调理、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矫形器等)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的康复医学专业诊疗服务的临床科室。
月华康复医初步规划:一、开设相应的康复功能治疗区,体现中西医相结合并突出体现中医特色;开设传统康复方法治疗区.治疗项目包括针灸、推拿、药物熏洗、拔罐、导引体操康复等,在开展传统康复治疗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专病治疗,设立针灸科专病门诊,初步规划3个针灸治疗室——针灸1室(治疗疾病:项痹病、腰痛病、肩凝症、骨痹病)针灸2室(头痛、不寐、郁证、面瘫)针灸3室(胃脘痛、腹痛、中风)中医治疗室(拔罐、雷火灸、中药熏洗),推拿科专病门诊,开展脏腑推拿、经络推拿,并逐步开展儿科推拿及推拿康复。
二、开设物理治疗区、作业疗法区,根据临床需要逐步设置相应的康复单元(如脑病单元、骨关节病康复单元、儿童康复单元、老年康复单元、疼痛康复单元等)。
并计划和中医内科开展合作开展治未病业务(如定期康复指导、中医导引健身术、康复保健术等)三、建设特色候诊区,制作康复宣教材料,加强宣传突出中医特色。
四、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方案与各种诊疗设备的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并做好人才培养规划,保证康复科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的比例,合理配置康复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康复护士、并逐步建立可支撑科室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定期培训康复科医生在掌握中医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应接受1年以上的康复医学专业培养,掌握康复医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建立康复理念。
中医类别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与功能障碍的中医诊疗方案、临床路径、临床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能分析康复评定结果并用于指导临床康复治疗,能掌握康复方法的适用范围,并根据疾病的病种和所处阶段开具相应的康复治疗处方。
中医针灸在骨伤康复中有哪些应用?它如何提高骨折愈合的速度?610041骨伤康复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而中医针灸作为一种非常古老且有效的治疗方法,在骨伤康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针灸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手段。
它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和经络,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气血运行,改善组织修复和再生能力,从而起到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
不仅能缓解疼痛和肿胀,还可以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和骨骼的功能恢复。
本文将为大家科普中医针灸在骨伤康复中的应用,并了解它是如何提高骨折愈合速度的。
一、中医针灸在骨伤康复中的应用1.针刺穴位促进骨折愈合:针灸中对特定穴位的刺激可以通过调节气血运行、改善局部微循环和代谢,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穴、合谷穴、曲池穴等,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
2.穴位注射疗法:在针灸过程中,可以通过向穴位注射中药药液或生理盐水,将药物直接引导到骨折部位,促进骨折的愈合和修复。
这种方法可以增加药物在治疗部位的局部浓度,提高治疗效果。
通过直接将药物送达到骨折部位,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改善,增加营养物质的供应,加速骨细胞的增殖和再生,从而加快骨折的愈合过程。
此外,穴位注射疗法还可以针对不同的病情和患者特点,灵活调节药物的剂量和组合,实现个体化治疗。
3.电针疗法:电针疗法是将电流引入穴位,通过电刺激的方式来调节和促进骨折愈合。
电流的刺激能够增加局部细胞的代谢活性,促进骨细胞的增殖和再生,加速骨折愈合过程。
通过电针疗法可以增加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提高营养物质和氧气的供应。
良好的血液循环有助于骨细胞的生长和修复,加速骨折的愈合过程。
4.灸法治疗:灸法是一种利用艾条等物质的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作用于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在骨伤康复中,采用灸法可以通过热刺激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加速骨折部位的新陈代谢和愈合。
通过灸疗的温热刺激,可以促使局部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量,提高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和养分输送。
中国传统康复疗法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中国传统康复疗法是指在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疾病、伤害或残疾进行康复治疗的一种综合性疗法。
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效,在保健和康复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国传统康复疗法包括了中医药、针灸、推拿、气功、太极等多种疗法。
它们秉承了中医的整体观念,注重平衡和谐,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这些疗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调整人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促进身体的恢复和功能的重建,从而达到治疗、预防疾病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中国传统康复疗法的特点在于综合治疗和个性化治疗。
它充分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和个体差异,制定针对性的康复方案,包括运动疗法、膳食疗法、中药疗法等,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另外,它还注重与患者的互动和沟通,通过心理疏导和康复教育,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治疗的整体效果。
当前,中国传统康复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广。
不仅在传统医学领域,也在现代医疗体系中,被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应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尤其在慢性疾病、运动损伤、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中国传统康复疗法显示出独特的疗效和优势。
然而,中国传统康复疗法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如专业人才缺乏、标准规范不完善等。
因此,今后需要进一步推动传统康复疗法的发展和研究,加强相关的教育培训,完善相关政策和标准,以更好地发挥其在康复领域的作用,造福更多的患者。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介绍和解释中国传统康复疗法的相关名词:1. 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1.3 目的2. 正文2.1 中国传统康复疗法2.2 名词解释3. 结论3.1 总结3.2 展望接下来,我们会先概述中国传统康复疗法的背景和意义,然后详细介绍各种相关的名词解释。
这样的结构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中国传统康复疗法,并能更好地理解接下来的内容。
中医康复医学理论与应用中医康复医学是综合应用中医理论和康复医学原理,以促进患者康复为目标的一门学科。
它旨在通过中医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中医康复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应用方法有着独特的特点,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和认可。
一、中医康复医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康复医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理论和康复医学理论。
1. 中医理论中医理论是中医康复医学的核心理论基础。
中医理论强调人体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
中医将人体分为五脏六腑和气血津液等多个系统,通过调理整体平衡,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和康复的目的。
2. 康复医学理论康复医学理论是中医康复医学的基础理论。
康复医学关注人体功能的恢复和重建,通过康复评估、康复训练、功能重建等手段,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康复医学理论为中医康复医学提供了方法和技术支持。
二、中医康复医学的应用领域中医康复医学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多个疾病和病种。
1. 神经系统康复中医康复医学在中风、脑梗塞、脑外伤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和重建,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2. 骨伤科康复中医康复医学在骨伤科康复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中药、外敷、针灸等方法,可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骨骼功能的恢复,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等骨骼相关疾病。
3. 妇科康复中医康复医学在妇科康复中也有独特的应用。
通过中药调理、针灸、艾灸等方法,可以改善女性生理功能和调节内分泌,促进妇科疾病的康复和预防。
4. 慢性病康复中医康复医学在慢性病康复中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方法,可以改善慢性疾病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病情发展。
三、中医康复医学的应用方法中医康复医学的应用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康复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通过选用适当的中药组合,可以调理患者的气血、脏腑功能,促进病情的好转和康复。
中医康复医学中医康复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将中医药学与康复医学相结合,旨在通过中医传统理论和技术,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护理服务,促进患者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本文将从中医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康复技术、临床应用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医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1. 中医理论中医理论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为基础,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和动态平衡。
在康复医学中,中医理论被运用于分辨病因、辨证施治和调整阴阳平衡,以实现患者的康复目标。
2. 康复医学理论康复医学理论关注人体的机能障碍和功能障碍,致力于通过康复护理来恢复、提高和维持患者的功能和生活质量。
中医康复医学将康复医学理论与中医理论相结合,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康复护理方案。
二、中医康复医学的康复技术1. 中医药理疗中医药理疗是中医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针灸、拔罐、刮痧等传统疗法。
这些技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或经络,调整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康复。
2. 中医康复体操中医康复体操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康复医学理论,通过特定的动作和姿势,帮助患者改善体质、调整身体平衡,促进康复。
3. 中医康复按摩中医康复按摩采用中医经络理论和按摩手法,通过按摩、推拿等技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供氧,缓解疼痛,提高运动功能。
4. 中药疗法中药疗法在中医康复医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中药以其独特的药性和功效,通过调整机体内外环境,治疗和改善疾病,促进康复。
三、中医康复医学的临床应用中医康复医学可以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和康复需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临床应用领域:1. 神经系统康复中医康复医学在中风、帕金森病、脑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中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中医药理疗、中医康复体操和中药疗法等手段,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修复和恢复。
2. 骨伤科康复骨折、关节炎、脊柱问题等骨伤科疾病的康复中,中医康复医学也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通过中医药理疗、中医康复按摩和中药疗法等手段,可以促进骨骼和关节的恢复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