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编制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104.50 KB
- 文档页数:15
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第一部分规划编制大纲一、规划背景与现状概况(一)规划背景1.区位条件2.地形地貌3.地质水文4.经济社会概况5.上位规划概要6.相关专项规划概要(二)城市排水防涝现状及问题分析1.城市排水防涝现状2.问题及成因分析二、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一)降雨规律分析与下垫面解析(二)城市现状排水系统能力评估1.排水系统总体评估2.现状排水能力评估(三)内涝风险评估与区划三、规划总论(一)规划依据(二)规划原则(三)规划范围(四)规划期限(五)规划目标(六)规划标准1.雨水径流控制标准2.雨水管渠、泵站及附属设施设计标准3.城市内涝防治标准(七)系统方案四、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一)径流量控制(二)径流污染控制(三)雨水资源化利用五、城市排水(雨水)管网系统规划(一)排水体制(二)排水分区(三)排水管渠(四)排水泵站及其他附属设施六、城市防涝系统规划(一)平面与竖向控制(二)城市内河水系综合治理(三)城市防涝设施布局1.城市涝水行泄通道2.城市雨水调蓄设施(四)与城市防洪设施的衔接七、近期建设规划八、管理规划(一)体制机制(二)信息化建设(三)应急管理九、保障措施(一)建设用地(二)资金筹措(三)其他十、附件(一)近期建设任务与投资列表(二)规划附图要求第二部分关于规划编制大纲的说明一、规划背景与现状概况(一)规划背景1.区位条件描述城市位置与区位情况。
2.地形地貌描述城市地形地貌概况。
3.地质水文描述城市气候、降雨、土壤和地质等基本情况。
4.经济社会概况描述城市人口、经济社会情况等。
5.上位规划概要(1)城市性质、职能、结构、规模等内容。
(2)城市发展战略和用地布局等内容。
(3)城市总体规划中与城市排水防涝相关的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排水工程规划、城市防洪规划等内容。
6.相关专项规划概要重点分析城市防洪规划、城市竖向规划、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城市水系规划等与城市排水与内涝防治密切相关的专项规划的内容。
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主要内容及深度要求1、工作背景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市局地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造成了城市局部区域积水严重和交通阻塞,对城市安全运行构成了威胁(例如2012年北京“7.21”降雨等)。
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城市安全保障和运行水平,国务院办公厅于2013年4月1日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 23号),要求全国各城市要充分认识城市排水与暴雨内涝防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于2014年底前,编制完成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并将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体系。
国家住建部于2013年6月已经印发了《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并在该编制大纲中提出了城市雨水径流控制、城市内涝风险分析等新的理念,以及采用模型应用等新的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建成区面积日益扩大,但是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排水防涝设施的建设近年来发展较慢,已经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需要利用先进技术编制城市排水防涝专项规划,其规划主要内容和深度如下。
2、工作主要内容及深度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主要依据《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要求进行编制。
其主要内容包括:(一)对城市排水防涝现状及问题分析,并建立排水管网数学模型。
根据“大纲”和相关规范的要求,数学模型在排水防涝规划的编制中将起到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因此,规划研究必须首先构建科学、合理、准确、可靠的数学模型,以辅助和支撑规划的编制。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础资料收集根据排水管网水力学模型,对以下基础数据进行收集:①流域特征数据一-包括:地理信息数据、流域地表数据、流量基础数据、雨量基础数据、城市规划数据、流域水文数据、水质参数数据,等等;②管网基础数据一包括:管网信息数据、排水构筑物数据,等等;③模型参数数据一包括:径流参数数据、土壤渗透数据、蒸发系数数据、水头损失数据、流量变化数据,等等。
城市防汛应急预案大纲范本一、编制目的为了有效预防、及时应对汛期自然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降低损失,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范围内应对汛期灾害的预防与处置。
三、工作原则1.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2. 预防为主,防抢结合。
3. 统一指挥,分级负责。
4. 属地管理,条块结合。
5. 军民结合,联动协作。
6. 专群结合,保障有力。
四、组织结构1. 防汛指挥部:负责组织指挥防汛救灾工作。
2. 防汛办公室:负责汛期值班、通信联络、信息收集等工作。
3. 各部门职责:分工负责,落实各项防汛任务。
五、预防措施1. 加强领导,重点防范,对防汛防地质灾害实行专项治理。
2. 定期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
3. 建立健全观测体系,及时掌握汛情变化。
4. 完善排水设施,提高排水能力。
5.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汛意识。
六、应急响应1. 蓝色预警: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或已达50毫米以上,启动级应急响应。
2. 黄色预警: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或已达50毫米以上,启动级应急响应。
七、应急措施1. 各级领导到岗,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
2. 分析汛情,进行防汛抢险指挥决策。
3. 密切关注雨情、汛情和灾情变化,及时研究对策。
4. 启动应急抢险队伍,开展抢险救援工作。
5. 及时疏散危险区域群众,确保人民生命安全。
八、物资保障1. 准备充足的防汛物资,包括抢险设备、材料等。
2. 确保抢险车辆随时待命。
九、后期处置1. 汛情结束后,对防汛工作进行总结评估。
2. 对受灾群众进行救助和慰问。
3. 及时消除灾后隐患,恢复城市正常秩序。
十、培训和演练1. 定期组织防汛培训,提高防汛队伍素质。
2. 定期开展防汛演练,检验预案可行性。
本预案旨在确保城市防汛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支持和保障。
目录第一章城市概况1第一节自然概况1第二节社会经济概况1第二章防洪、治涝现状和存在问题2第一节洪涝灾害2第二节防洪治涝现状2第三节存在问题2第三章规划目标和原则3第一节规划依据3第二节规划目标3第二节规划原则3第四章防洪、治涝水文分析计算3第一节设计暴雨4第二节设计洪水4第三节设计潮水位4第四节治涝水文4第五章防洪工程设施规划5第一节防洪规划方案5第二节防洪工程措施6第三节清障规划6第六章治涝工程设施规划7第一节治涝规划方案7第二节治涝工程设施7第七章非工程设施规划8第一节防洪、治涝指挥系统8第二节防洪、治涝预案8第三节防灾、减灾8第八章管理规划9第一节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9第二节管理设施9第三节调度规划和管理经费9第九章环境影响评价10第十章投资估算10第十一章经济评价11第一节费用11第二节效益11第三节经济评价11第十二章规划实施意见和建议11附录、附图12专题报告和附件12《城市防洪规划编制大纲》(修订稿)【前言】规划编制简况【提要】规划主要内容第一章城市概况第一节自然概况城市的地理位置和面积;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地质、土壤和气候等自然概况;市区及周边地区内影响城市防洪治涝安全的主要江、河、湖、海等的分布、演变情况、水文特征。
第二节社会经济概况城市发展沿革;现状行政区划、人口、耕地,固定资产、国民生产总值等社会经济简况;在国家、地区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城市总统规划。
第二章防洪、治涝现状和存在问题第一节洪涝灾害以往洪、涝、潮灾害简况;历史上主要洪涝年份的雨情、水情和灾情,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防洪治涝现状影响城市防洪治涝安全的有关河道、湖泊、水库、蓄滞洪区等的情况;防洪、治涝、排水、防潮工程设施和非工程措施建设情况;城市防洪、治涝、排水、防潮的现状能力和标准,历史大洪水再现时可能出现的水情和灾害。
第三节存在问题第三章规划目标和原则第一节规划依据有关江河流域、地区的防洪规划概况和对该城市的防洪、治涝岸坡;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防洪、治涝的要求和相关的规划内容;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程、规范。
目录第一章城市概况 (1)第一节自然概况 (1)第二节社会经济概况 (1)第二章防洪、治涝现状和存在问题 (2)第一节洪涝灾害 (2)第二节防洪治涝现状 (2)第三节存在问题 (2)第三章规划目标和原则 (2)第一节规划依据 (3)第二节规划目标 (3)第二节规划原则 (3)第四章防洪、治涝水文分析计算 (3)第一节设计暴雨 (3)第二节设计洪水 (4)第三节设计潮水位 (4)第四节治涝水文 (4)第五章防洪工程设施规划 (5)第一节防洪规划方案 (5)第二节防洪工程措施 (5)第三节清障规划 (6)第六章治涝工程设施规划 (6)第一节治涝规划方案 (6)第二节治涝工程设施 (7)第七章非工程设施规划 (7)第一节防洪、治涝指挥系统 (7)第二节防洪、治涝预案 (8)第三节防灾、减灾 (8)第八章管理规划 (8)第一节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 (8)第二节管理设施 (9)第三节调度规划和管理经费 (9)第九章环境影响评价 (9)第十章投资估算 (10)第十一章经济评价 (10)第一节费用 (10)第二节效益 (10)第三节经济评价 (10)第十二章规划实施意见和建议 (11)附录、附图 (11)专题报告和附件 (12)《城市防洪规划编制大纲》(修订稿)【前言】规划编制简况【提要】规划主要内容第一章城市概况第一节自然概况城市的地理位置和面积;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地质、土壤和气候等自然概况;市区及周边地区内影响城市防洪治涝安全的主要江、河、湖、海等的分布、演变情况、水文特征。
第二节社会经济概况城市发展沿革;现状行政区划、人口、耕地,固定资产、国民生产总值等社会经济简况;在国家、地区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城市总统规划.第二章防洪、治涝现状和存在问题第一节洪涝灾害以往洪、涝、潮灾害简况;历史上主要洪涝年份的雨情、水情和灾情,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防洪治涝现状影响城市防洪治涝安全的有关河道、湖泊、水库、蓄滞洪区等的情况;防洪、治涝、排水、防潮工程设施和非工程措施建设情况;城市防洪、治涝、排水、防潮的现状能力和标准,历史大洪水再现时可能出现的水情和灾害。
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第一部分规划编制大纲一、规划背景与现状概况(一) 规划背景1、区位条件2、地形地貌3、地质水文4、经济社会概况5、上位规划概要6、相关专项规划概要(二) 城市排水防涝现状及问题分析1、城市排水防涝现状2、问题及成因分析二、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一) 降雨规律分析与下垫面解析(二) 城市现状排水系统能力评估1、排水系统总体评估2、现状排水能力评估(三) 内涝风险评估与区划三、规划总论(一) 规划依据(二) 规划原则(三) 规划范围(四) 规划期限(五) 规划目标(六) 规划标准1、雨水径流控制标准2、雨水管渠、泵站及附属设施设计标准3、城市内涝防治标准(七) 系统方案四、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一) 径流量控制(二) 径流污染控制(三) 雨水资源化利用五、城市排水(雨水)管网系统规划(一) 排水体制(二) 排水分区(三) 排水管渠(四) 排水泵站及其她附属设施六、城市防涝系统规划(一) 平面与竖向控制(二) 城市内河水系综合治理(三) 城市防涝设施布局1、城市涝水行泄通道2、城市雨水调蓄设施(四) 与城市防洪设施的衔接七、近期建设规划八、管理规划(一) 体制机制(二) 信息化建设(三) 应急管理九、保障措施(一) 建设用地(二) 资金筹措(三) 其她十、附件(一) 近期建设任务与投资列表(二) 规划附图要求第二部分关于规划编制大纲的说明一、规划背景与现状概况(一) 规划背景1、区位条件描述城市位置与区位情况。
2、地形地貌描述城市地形地貌概况。
3、地质水文描述城市气候、降雨、土壤与地质等基本情况。
4、经济社会概况描述城市人口、经济社会情况等。
5、上位规划概要(1)城市性质、职能、结构、规模等内容。
(2)城市发展战略与用地布局等内容。
(3)城市总体规划中与城市排水防涝相关的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排水工程规划、城市防洪规划等内容。
6、相关专项规划概要重点分析城市防洪规划、城市竖向规划、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城市水系规划等与城市排水与内涝防治密切相关的专项规划的内容。
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第一部分规划编制大纲一、规划背景与现状概况(一)规划背景1. 区位条件2. 地形地貌3. 地质水文4. 经济社会概况5. 上位规划概要6. 相关专项规划概要(二)城市排水防涝现状及问题分析1. 城市排水防涝现状2. 问题及成因分析二、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与内涝风险评估(一)降雨规律分析与下垫面解析(二)城市现状排水系统能力评估1. 排水系统总体评估2. 现状排水能力评估(三)内涝风险评估与区划三、规划总论(一)规划依据(二)规划原则(三)规划范围(四)规划期限(五)规划目标(六)规划标准1. 雨水径流控制标准2. 雨水管渠、泵站及附属设施设计标准3. 城市内涝防治标准(七)系统方案四、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一)径流量控制(二)径流污染控制(三)雨水资源化利用五、城市排水(雨水)管网系统规划(一)排水体制(二)排水分区(三)排水管渠(四)排水泵站及其他附属设施六、城市防涝系统规划(一)平面与竖向控制(二)城市内河水系综合治理(三)城市防涝设施布局1. 城市涝水行泄通道2. 城市雨水调蓄设施(四)与城市防洪设施的衔接七、近期建设规划八、管理规划(一)体制机制(二)信息化建设(三)应急管理九、保障措施(一)建设用地(二)资金筹措(三)其他十、附件(一)近期建设任务与投资列表(二)规划附图要求第二部分关于规划编制大纲的说明一、规划背景与现状概况(一)规划背景1. 区位条件描述城市位置与区位情况。
2. 地形地貌描述城市地形地貌概况。
3. 地质水文描述城市气候、降雨、土壤和地质等基本情况。
4. 经济社会概况描述城市人口、经济社会情况等。
5. 上位规划概要(1)城市性质、职能、结构、规模等内容。
(2)城市发展战略和用地布局等内容。
(3)城市总体规划中与城市排水防涝相关的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排水工程规划、城市防洪规划等内容。
6. 相关专项规划概要重点分析城市防洪规划、城市竖向规划、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城市水系规划等与城市排水与内涝防治密切相关的专项规划的内容。
一、编制目的为确保本地区在汛期来临前做好充分的防洪排涝准备,最大程度减少洪水、暴雨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防洪排涝预案。
二、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3. 《城市防洪排涝管理规定》4. 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发布的防汛排涝相关政策法规5. 本地区实际情况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行政区域内,包括城市、乡村、工业园区等,针对洪水、暴雨等自然灾害的防范与应急处置。
四、组织机构与职责1. 成立防洪排涝指挥部,负责本地区防洪排涝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
2.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的具体落实。
3. 各相关部门和单位根据职责分工,做好本单位的防洪排涝工作。
五、工作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2. 快速响应,高效处置。
3. 上下联动,协同作战。
4. 安全第一,以人为本。
六、预防措施1. 完善防洪排涝工程设施,提高防洪排涝能力。
2. 加强河道、水库、塘坝等水利工程的巡查和维护。
3. 加强气象监测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4. 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洪排涝意识。
5. 制定应急预案,做好应急物资储备。
七、应急处置1. 汛期来临前,对重点区域进行排查,消除安全隐患。
2. 发生洪水、暴雨等灾害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以下措施:(1)组织抢险队伍,开展抢险救援工作。
(2)转移危险区域群众,确保人员安全。
(3)关闭易受洪水冲击的设施,防止次生灾害。
(4)加强交通管制,确保抢险救援通道畅通。
(5)及时发布灾情信息,引导群众正确应对。
3. 灾害过后,开展灾情评估、重建家园等工作。
八、预案管理1. 定期修订完善预案,确保预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2. 加强预案的宣传培训,提高全体人员的应急意识。
3. 组织应急演练,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实战能力。
4. 建立预案档案,确保预案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本防洪排涝预案编制方案范本,旨在为本地区防洪排涝工作提供参考。
城市防洪规划编制大纲第一章城市概况第一节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自然概况城市的地理位置和面积(市区和近郊区的土地面积),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气象和水文特性(气温、降水、水位、流量、泥沙、潮汐、风暴等)。
河流、湖泊、洼地分布和演变概况。
社会经济现状市发展沿革,人口、工业、农业、固定资产、总产值和利税,该城市在国家、地区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近期该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城市发展规划。
第二节洪涝灾害历史上发生的洪、涝等灾害的情况。
主要洪、涝灾害年份的雨情、水情、灾情(淹没范围、水深、淹没历时)、经济损失(直接、间接)无形损失和人员伤亡等情况。
第二章城市防洪、治涝工程现状和问题防洪、治涝工程设施和非工程措施建设情况。
城市防洪现状、治涝能力和标准。
目前防洪、治涝存在的主要问题(工程措施,非工程防洪措施)。
第三章地形和地质第一节地形地形资料情况。
市区(包括近郊区)地形特点和主要江、河、湖、洼等的分布。
主要防洪、治涝工程设施、建筑物地址的地形特点。
第二节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试验资料情况。
区域地质、地震基本烈度。
主要工程设施、建筑物的工程地质(地层主要物理力学指标)。
地区和防洪、治涝工程设施、建筑物的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分布、地下水埋深、补排条件等)。
第四章防洪、治涝水文分析计算第一节设计洪水分析计算暴雨、洪水资料情况。
暴雨、洪水特性。
洪、涝灾害的类型、特点和成因。
历史上特大和大洪水特性。
代表站设计洪水的分析计算(洪水位、洪峰流量、不同时段洪水量、洪水流量过程线),控制断面设计洪水。
设计洪水水面线分析计算。
人类活动对洪水影响的分析研究。
第二节设计高潮位分析计算潮水位观测和资料情况,潮汐特性。
历史上发生的风暴潮的成因主要特性。
设计高潮位的分析计算。
第三节治涝水位分析计算暴雨、沥涝观测资料情况。
历史上发生的大涝的特性。
设计暴雨的分析计算(点暴雨、面暴雨、雨型等)。
设计涝水的分析计算(雨量径流量关系、最大流量、不同时段水量,流量过程线)。
目录第一章城市概况1第一节自然概况1第二节社会经济概况1第二章防洪、治涝现状和存在问题2第一节洪涝灾害2第二节防洪治涝现状2第三节存在问题2第三章规划目标和原则3第一节规划依据3第二节规划目标3第二节规划原则3第四章防洪、治涝水文分析计算3第一节设计暴雨4第二节设计洪水4第三节设计潮水位4第四节治涝水文4第五章防洪工程设施规划5第一节防洪规划方案5第二节防洪工程措施6第三节清障规划6第六章治涝工程设施规划7第一节治涝规划方案7第二节治涝工程设施7第七章非工程设施规划8第一节防洪、治涝指挥系统8第二节防洪、治涝预案8第三节防灾、减灾8第八章管理规划9第一节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9第二节管理设施9第三节调度规划和管理经费9第九章环境影响评价10第十章投资估算10第十一章经济评价11第一节费用11第二节效益11第三节经济评价11第十二章规划实施意见和建议11附录、附图12专题报告和附件12《城市防洪规划编制大纲》(修订稿)【前言】规划编制简况【提要】规划主要内容第一章城市概况第一节自然概况城市的地理位置和面积;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地质、土壤和气候等自然概况;市区及周边地区内影响城市防洪治涝安全的主要江、河、湖、海等的分布、演变情况、水文特征。
第二节社会经济概况城市发展沿革;现状行政区划、人口、耕地,固定资产、国民生产总值等社会经济简况;在国家、地区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城市总统规划。
第二章防洪、治涝现状和存在问题第一节洪涝灾害以往洪、涝、潮灾害简况;历史上主要洪涝年份的雨情、水情和灾情,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防洪治涝现状影响城市防洪治涝安全的有关河道、湖泊、水库、蓄滞洪区等的情况;防洪、治涝、排水、防潮工程设施和非工程措施建设情况;城市防洪、治涝、排水、防潮的现状能力和标准,历史大洪水再现时可能出现的水情和灾害。
第三节存在问题第三章规划目标和原则第一节规划依据有关江河流域、地区的防洪规划概况和对该城市的防洪、治涝岸坡;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防洪、治涝的要求和相关的规划内容;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程、规范。
一、总则1. 编制目的为确保城区在遭遇洪水等自然灾害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应急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制定本预案。
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城区范围内因洪水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各类防洪应急工作。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1. 预案领导机构成立城区防洪应急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挥防洪应急工作。
2. 预案成员单位包括但不限于水利、公安、消防、卫生、交通、通信、民政、环保等部门。
3. 各成员单位职责(1)水利部门:负责防洪工程的建设、维护和调度;(2)公安部门:负责维护社会治安,确保交通秩序,组织人员疏散;(3)消防部门:负责火灾扑救和救援工作;(4)卫生部门:负责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工作;(5)交通部门:负责交通管制和应急救援物资运输;(6)通信部门:负责通信保障和应急信息传递;(7)民政部门:负责受灾群众安置和救助工作;(8)环保部门:负责环境保护和污染事故处理。
三、预警与监测1. 预警机制建立健全洪水预警机制,通过气象、水文等部门获取实时水文气象信息,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 监测体系建立洪水监测网络,实时监测洪水水位、流量、降雨量等关键指标。
四、应急响应1. 应急响应级别根据洪水灾害程度,将应急响应分为四个级别: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2. 应急响应流程(1)信息报告:各级防汛责任人接到洪水预警信息后,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2)启动预案:应急指挥部根据灾害情况,启动相应级别的预案;(3)应急指挥: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各部门开展应急工作;(4)人员疏散:根据洪水风险,组织人员有序疏散;(5)抢险救援:开展抢险救援工作,确保人员生命安全;(6)善后处理:对受灾地区进行恢复重建。
五、保障措施1. 物资保障储备充足的防洪物资,包括抢险工具、救生设备、医疗药品等。
2. 资金保障设立防洪应急专项资金,确保应急工作顺利进行。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编制大纳第一章城市槪况第一节自然槪况(一)城市得地埋位置及在流域中所处得地位。
(二)城市性质(三)城市规模仁城市现状(建成区)人口(其中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2、总体规划期限内人口(其中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3、城市现状(建成区)用地范围;4、城市规划区用地范1S5、防洪规划得范围(四)气象与水文特性仁气温、降水、水位、流量、泥沙、潮汐、风暴等;2、气压、风向、湿度、蒸发量等。
(五)地形地貌地质槪况1、地形地狼特点、所厲水系及主要河流、湖泊、洼地等得分布;2、主要防洪排涝工程设施、建筑地址得地形特点;3、主要工程设俺、建筑物得工程地质情况(地层主要地理力学指标);4.地区与防洪排涝工程设施.建筑物得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分布、地下水埋深、补排水条件等几5.地;^基本烈度、断层分布走向等。
第二节洪涝灾害情况及防洪排涝工程现状与存在得问題一、历史上发生得洪、滂灾害情况(一)主要洪.涝灾害年份得雨情.水情重现期(二)灾情1、洪、涝淹没范围、水深、历时;2、经济损失(直接、间接、无形)。
二、防洪排滂工程现状情况及存在得问題(一)规状彷洪、排滂能力与标准;(二)防洪排滂工程设施与非工程措施现状建设情况(包括历年来投资情况);(三)目前防洪排涝工程设施与非工程措施存在得主要问题及送成原因。
第二章城市彷洪排涝规划第一节规划依据与原则一、规划依据(一)上级指示与批文;(二)城市总体规划;(三)流域防洪规划(或防风暴潮规划):(四)国家与省市现行有关标准、规范、规定。
二、规划原则(一)贯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防治结合、以防为主得方针。
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提高防洪排涝能力,保护城市安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二)与流域防洪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叢顾市政建设及有关部门得要求。
(三)合理选定防洪排涝标准,重要城市对超过标准得特大洪水要作出对策性得方案。
(四)充分发挥城市防洪排涝工程效能、功能与效益,并考虑与流域防洪设施得联合运用。
城市防洪规划编制大纲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异现象越来越频繁,城市防洪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同时,城市的的建设也越来越密集,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许多城市防洪措施不足以应对洪水的来袭,导致灾害频发,给人民带来沉重的伤害。
因此,为了保障城市的安全,需要编制一份城市防洪规划。
前言编制城市防洪规划,对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和缓解洪灾灾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档旨在提供城市防洪规划编制的大纲,以期帮助有关部门高效地开展工作。
目的制定城市防洪规划的目的在于:1.加强城市防洪意识,提高城市居民的防洪意识和保护自身安全的能力;2.增强城市的防洪承载能力,防范洪水灾害对城市造成的危害;3.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编制原则制定城市防洪规划的原则如下:1.确保基本要求:规划应根据城市防洪的基本要求与实际需求制定,享有合法性、可操作性、科学性等基本要求;2.精细综合:对于城市防洪规划的编制应遵循精心、系统性、集成性的总体规划思维;3.轻装变革:在保障防洪全局的前提下,优化方案,简化程序;4.可持续发展:规划应以可持续性为指导,考虑城市防洪工程的长期运营与维护;5.法律监管:规划编制期间应完善其他的管理措施,确保规划合法有效执行。
编制程序城市防洪规划的编制程序分为以下步骤:第一步:明确编制背景及目的在此步骤中,需要明确城市防洪规划编制的目的、背景,列举规划编制的原则及重点范围;明确规划重点与专项规划。
第二步:调研分析在此步骤中,需要进行多方面调研,为编制规划提供基础。
调研内容包括:城市的地理环境、历史洪涝、雨量资料、城市防洪历史资料等。
第三步:制定工作方案在此步骤中,需要制定城市防洪规划的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研究内容与编制进度。
同时,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并制定标准、规程及项目风险分析报告。
第四步:编制规划方案在此步骤中,编制规划方案,明确城市防洪的执行目标、建设规模、预算需求、建设进度、用地设置等内容。
第五步:评估方案在此步骤中,对编制好的规划方案进行评估,包括项目的可行性分析、规划的合理性分析等等。
城市排水防汛应急预案大纲范文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确保城市排水系统在汛期能够迅速、有序、有效地应对突发性暴雨洪水灾害,降低洪涝灾害对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城市排水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汛期城市排水防汛应急管理工作。
二、组织指挥体系2.1 成立城市排水防汛指挥部,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长,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负责组织、指挥和协调城市排水防汛应急工作。
2.2 设立城市排水防汛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协调各成员部门之间的联系和协作。
2.3 各部门职责(1)水务部门:负责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制定排水防汛措施,组织排水设施的巡查和维护。
(2)气象部门:负责提供天气预报和洪水预警信息。
(3)公安部门:负责维护治安秩序,保障抢险救援通道畅通。
(4)城市规划部门:负责城市排水设施的规划布局和建设审批。
(5)财政部门:负责提供防汛抢险救援资金保障。
(6)交通运输部门:负责城市道路交通的疏导和保通。
(7)卫生部门:负责抢险救援过程中的医疗卫生保障。
三、预警预防机制3.1 预警信号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报,当预计出现暴雨洪水灾害时,水务部门应启动预警机制,向指挥部报告并发布预警信号。
3.2 预防措施(1)加强城市排水设施的巡查和维护,确保设施正常运行。
(2)对易涝区域进行排查,采取措施降低内涝风险。
(3)组织转移危险区域的居民,确保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四、应急响应程序4.1 响应等级根据降雨量和洪水威胁程度,将应急响应分为四个等级:一级响应、二级响应、三级响应和四级响应。
4.2 响应措施(1)一级响应:当预计降雨量达到或超过历史极值时,启动一级响应,全面进入紧急状态。
(2)二级响应:当预计降雨量达到历史极值的70%时,启动二级响应,加强巡查和监测。
(3)三级响应:当预计降雨量达到历史极值的50%时,启动三级响应,做好应急准备。
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大纲目录(共5篇)第一篇: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大纲目录**市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大纲目录第1章规划背景 1.1规划背景 1.1.1区位条件 1.1.2地形地貌 1.1.3地质水文 1.1.4经济社会概况 1.2对相关规划概要 1.2.1城市发展规划概要 1.2.2相关专项规划概要第2章排水防涝设施现状及存在问题2.1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现状2.2存在问题及分析第3章规划总论3.1规划依据3.2规划原则3.3规划范围 3.4规划期限 3.5规划目标 3.6规划标准3.6.1雨水径流控制标准3.6.2雨水管渠、泵站及附属设施设计标准3.6.3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第4章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 4.1 径流量控制 4.2 径流污染控制 4.3 雨水资源化利用第5章排水防涝设施规划 5.1排涝总体规划方案5.4.1排涝分区 5.4.2排涝规划任务 5.4.3排涝总体规划方案 5.2洪涝及洪潮遭遇分析 5.3排涝计算5.3.1排涝特征水位 5.3.2排涝计算 5.4 排涝工程规划5.4.1排涝工程地质5.4.2治涝工程设施布置5.4.3雨水管渠规划(1)排水体制(2)排水分区(3)排水管渠(4)排水泵站及其他附属设施5.4.4雨水调蓄设施规划5.4.5水闸规划 5.4.6内河涌整治规划 5.5引水泵站及节制阀5.5.1引水泵站建议 5.5.2节制阀5.6排水防涝设施规划建设内容5.6.1近期排水防涝工程(1)工程建设内容(2)建设时序设想5.6.2远期排水防涝工程第6章环境影响评价 6.1环境影响初步评价6.2环境保护投资估算第7章投资估算7.1投资估算7.2资金筹措意见第8章管理规划8.1体制机制 8.2信息化建设 8.3应急管理第9章保障措施 9.1建设用地 9.2资金保障 9.3其他第10章附件及说明10.1近期建设任务与投资列表10.2规划附图要求10.3文本格式要求第二篇:城市排水防涝工作汇报城市排水防涝工作汇报一、基本情况××市中心城区位于河谷地带,西高东低、成“两山对恃、三山汇聚、四川相连”的主城山水小格局,建成区地势相对较平缓,绝大部分地区的地面坡度在5°以内。
城市防洪排涝总体规划(一)总体规划基本原则总体规划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和江河流域规划的基础上,根据洪水特性及其影响,结合城市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城市发展需要,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统筹兼顾、讲求效益。
总体设计应实行工程防洪措施与非工程防洪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有水库、堤防、防洪闸以及修梯田、植树造林等;非工程措施有洪水预报、防洪保险、防汛抢险等。
根据补贴洪水类型(河洪、海潮、山洪、泥石流),选用各种防洪措施,组成完整的防洪体系。
(二)城市防洪规划的基础资料城市防洪工程规划具有综合性特点,专业范围广,涉及的市政设施也多。
因此在工程设计中要搜集整理各种有关资料。
一般包括地形图、河道(山洪沟)纵横断面图、地质资料、水文气象资料、社会经济资料等。
(三)城市防洪设计标准城市防洪标准是指城市应具有的防洪能力,也就是整个城市防洪体系的综合抗洪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当发生不大于防洪标准的洪水时,通过防洪体系的正确运用,能够保证城市的防洪安全。
具体表现为:防洪控制点的最高水位不高于设计洪水位,或者河道流量不大于该河道的安全泄洪量。
防洪标准与城市的重要性、洪水灾害的严重性及其影响直接有关,并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四)防洪建筑物的防洪标准城市防洪标准与城市防洪建筑物的防洪标准是有区别的。
前者根据城市防洪等别和洪灾类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规定的范围内确定;后者则根据其在城市防洪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
各种防洪建筑物可以采用不同的防洪标准。
例如,大型水库大坝,因为防洪安全非常重要,其防洪标准可以高于城市防洪标准;堤防在城市山洪防治体系中,往往只保护市区的一部分,其防洪标准可以低于城市防洪标准,只有当堤防是城市唯一的防洪措施时,其防洪标准才等于城市防洪标准。
城市防洪排澇規劃編制大綱第一章城市概況第一節自然概況(一)城市の地理位置及在流域中所處の地位。
(二)城市性質(三)城市規模1.城市現狀(建成區)人口(其中非農業人口、農業人口);2.總體規劃期限內人口(其中非農業人口、農業人口);3.城市現狀(建成區)用地範圍;4.城市規劃區用地範圍5.防洪規劃の範圍(四)氣象和水文特性1.氣溫、降水、水位、流量、泥沙、潮汐、風暴等;2.氣壓、風向、濕度、蒸發量等。
(五)地形地貌地質概況1.地形地貌特點、所屬水系及主要河流、湖泊、窪地等の分佈;2. 主要防洪排澇工程設施、建築地址の地形特點;3.主要工程設施、建築物の工程地質情況(地層主要地理力學指標);4.地區和防洪排澇工程設施、建築物の水文地質條件(含水層分佈、地下水埋深、補排水條件等)。
5.地震基本烈度、斷層分佈走向等。
第二節洪澇災害情況及防洪排澇工程現狀和存在の一、歷史上發生の洪、澇災害情況(一)主要洪、澇災害年份の雨情、水情重現期(二)災情1.洪、澇淹沒範圍、水深、歷時;2.經濟損失(直接、間接、無形)。
二、防洪排澇工程現狀情況及存在の問題(一)現狀防洪、排澇能力和標準;(二)防洪排澇工程設施和非工程措施現狀建設情況(包括歷年來投資情況);(三)目前防洪排澇工程設施和非工程措施存在の主要問題及造成原因。
第二章第一節規劃依據和原則一、規劃依據(一)上級指示和批文;(二)城市總體規劃;(三)流域防洪規劃(或防風暴潮規劃);(四)國家和省市現行有關標準、規範、規定。
二、規劃原則(一)貫徹全面規劃、綜合治理,防治結合、以防為主の方針。
因地制宜、因害設防,提高防洪排澇能力,保護城市安全,適應國民經濟發展需要。
(二)與流域防洪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相協調,兼顧市政建設及有關部門の要求。
(三)合理選定防洪排澇標準,重要城市對超過標準の特大洪水要作出對策性の方案。
(四)充分發揮城市防洪排澇工程效能、功能和效益,並考慮與流域防洪設施の聯合運用。
修建水庫和分(蓄)洪工程,要盡可能地考慮綜合利用。
(五)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提高投資效益。
(六)近遠期結合,分期實施。
要區別輕、重、緩、急,隨著城市發展,逐步提高城市防洪排澇設施の抗洪、澇能力。
(七)防洪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
要把非工程措施提高到與工程措施同等重要の地位,以節省防洪費用,提高防洪效益。
(八)與城市建設和管理相結合。
規劃要為防洪工程計畫立項、市政建設和管理提供依據。
(九)城鄉結合。
城市防洪排澇,要配合農田水利,修建小水庫、塘壩、穀坊等工程達到防洪灌溉兩受益。
(十)與城市環境美化相結合,考慮保護環境提高環境效益,美化城市。
第二節城市防洪規劃一、規劃年限:與城市總體規劃相一致(或從防洪規劃編制年起,近期10年、遠期20年)。
二、防洪標準根據我省各市實際與資金投入情況,按城市地形、地貌、地質特點、流域面積形狀、洪澇災害程度,城市在國民經濟中の重要性、城市の大小、人口多少等具體情況,確定城市防洪等別,按不同保護對象因地制宜地選用防洪標準。
(一)城市防洪表一城市防洪等別分等指標城市工業、企業危害程度等級非農業人口(萬人)重要性一大城市重要城市50-150重要の政治、經濟、國防中心及交通樞紐特別重要の大型工業企業受淹後損失嚴重者二中等城市大城市邊緣地區20-50比較重要の政治、經濟中心大型工業企業重要の中型工業企業受淹後損失較大,大城市局部受淹者小城市≤20 一般性小城市中小型工業受淹後損三企業失較小,影響範圍小四工業企業生活區受淹範圍為生活區注:(1)城市人口系指城市總體規劃區內規劃の城市防洪標準(一般均為河洪)城市防洪等別河 洪、海 潮山 洪重現期(年)頻率(%)重現期(年)頻率(%)一³ 100£ 120-505-2二50-1002-110-2010-5三20-50 5-2 5-10 20-10四10-20 10-5 5-1020-10注:(1)標準上下限の選用應考慮受災後造成の影響、經濟損失、搶險難易以及投資の可能性等因素。
(2)海潮系指設計高潮位。
三、洪峰流量實地調查四、防洪水文分析與計算(一)洪水(或潮水)分析1.水文資料分析(1)洪災類型、成因;(2)歷史上特大洪水、大洪水及山洪特性;(3)水文觀測數據分析(洪水位、洪峰流量、不同時段洪水量、洪水流量過程線、重現期)。
2.風暴潮資料分析(1)歷史上特大、大風暴潮特性(2)風暴潮觀測數據分析(潮位、浪高、重現期)。
3.人類活動對洪水(或潮水)影響の分析研究。
(二)水文計算1.設計洪水和設計潮位の計算(1)計算河道(或山洪溝)の設計洪水(包括設計洪峰流量、洪水位、不同時段洪水量和洪水過程線);(2)計算沿海、河口及潮水河段の設計高潮位和設計低潮位及風浪侵襲高度。
2.對現有橋涵等交叉構築物の過水斷面進行校核。
五、規劃方案(一)本城市防洪規劃の方針、對策和防治措施(泄、蓄、分、截等)(二)排洪水系の規劃方案1.依據設計洪峰流量,確定河道、分洪、截洪、排洪溝渠等の平面佈置方式及橫斷面尺寸;2.河段整治(或湖岸、海岸防護整治)規劃方案;3.河道、行洪區清障規劃、處理方案及措施;4.與城市總體規劃相協調,確定河湖藍線(沿河湖岸邊每側一般不小於5米)(三)防洪工程設施規劃方案1.主要防洪工程設施等級、標準;2.對超過設計標準の洪水,採取の對策性措施方案;3.主要防洪工程設施(水庫、堤防、分洪道、滯畜洪區、蓄納潮區、擋潮閘、防浪壩、涵閘等)の規劃方案;4.配合農田水利,塘壩、穀坊等の規劃方案;5.現有工程設施改造利用措施及與流域防洪設施の聯合運用方案。
(四)不符合防洪標準要求の現有橋涵、管道、公路、城市道路等交叉構築物の改造利用措施。
(五)非工程防洪措施規劃方案1.水土保持、增加植被措施;2.泛洪區、灘塗開發利用規劃和管理;3.分洪、蓄洪區安全建設規劃;4.泛洪區、灘塗低窪區居民の撤退轉移、救災措施;5.洪水預報、警報系統規劃;6.防洪保險。
(六)工程建設近、遠期結合、分期實施規劃方案。
(七)防洪工程經濟比較1.工程量估算:(1)主要工程材料數量;(2)挖、壓占地和淹沒面積;(3)移民數量;(4)拆遷の經濟設施。
2.方案の經濟估算(1)分期實施の專案與規模(2)分項造價、分期造價、總造價。
(八)方案比較,確定推薦方案:綜合幾個有代表性の方案,根據其工程量、投資、效益等指標,通過技術經濟綜合分析和比較,然後選定最佳方案。
第三節城市排澇規劃一、規劃年限同城市防洪規劃年限。
二、城市排澇の基本任務:(一)排除城市低窪區因暴雨或長期連續性降雨集水而形成の內澇;(二)排除由於防洪設施影響而產生の內澇;(三)排除外部(河、湖、海)洪水、潮水內侵頂托而引起の澇災。
三、排澇標準根據各城市具體情況,綜合分析研究確定。
城市降雨,宜採用各城市暴雨強度公式,用短歷時暴雨資料計算。
一般排澇標準:重現期2~5年。
四、澇水水文分析與計算(一)澇水分析1.暴雨、瀝澇觀測資料情況;2.歷史上發生の大澇の特性;3.設計澇水の分析(雨量徑流量關係、最大流量、不同時段水量、流量過程線);4.洪澇、澇潮遭遇分析;5.設計外河水位、潮水位分析;6.城市建設和其他人類活動對澇水影響の分析研究。
(二)排澇水文計算1.當地暴雨公式或參照臨近城市の暴雨公式;2.計算澇水流量。
五、排澇總體規劃方案(一)本城市排澇規劃の對策和措施(蓄澇、自排、機排等);(二)排澇分區(高水攔截、澇水調蓄、自排、機排等の分區安排)及主要工程設施の總體佈置方案;(三)排澇工程設施規劃方案;1.主要排澇工程設施(截流溝渠、排水渠、閘涵、排澇站、蓄澇區等)の等級和規劃標準;2.主要排澇工程規劃方案(新建、擴建、加固、隱患處理等)。
(四)排澇工程建設近、遠期結合,分期實施規劃方案;(五)排澇工程經濟比較:1.工程量估算:(1)主要工程材料數量;(2)挖、占地和淹沒面積;(3)移民數量;(4)拆遷の經濟設施2.方案の經濟估算(1)分期實施の專案與規模(2)分項造價、分期造價、總造價。
(六)方案比較、確定推薦方案綜合幾個可能の方案,通過技術經濟綜合分析比較,選定最佳方案。
第三章工程管理規劃第一節機構和體制一、管理體制和任務二、管理機構設置、人員編制和配置第二節管理設施一、水文觀測設施二、主要工程設施、建築物觀測設施三、通訊、資訊處理設備四、交通、防汛搶險設備第三節管理規章、制度、經費一、管理規章制度二、主要工程設施調度運用規程三、管理、運行、維修費及來源第四章防洪排澇規劃效益評估第一節經濟效益評估一、方案經濟合理性評價二、防洪排澇規劃方案の經濟效益(直接、間接經濟效益)三、負效益の分析估算第二節環境影響評價一、城市環境現狀二、規劃方案改善環境の作用分析三、規劃方案對環境可能帶來の不利影響の分析,解決或補救の措施和建議。
第三節社會效益分析一、防洪排澇規劃方案,對規劃の用地、拆遷、移民等將產生の社會影響分析;二、防洪排澇規劃實施後,產生の經濟效益、改善生態環境の作用,將對安定生活、生產、工作、學習等產生の社會效益分析。
附件:一、有關城市防洪排澇の上級指示和批文;二、城市總體規劃對防洪排澇規劃要求摘錄;三、流域防洪規劃(或防風暴潮規劃)對城市防洪排澇規劃要求摘錄;四、投資估算書;五、其他重要調查、分析研究專題報告。
附圖:一、城市區域位置1∶25000~1∶50000二、流域面積圖<10平方公里,1∶10000~1∶2500>10平方公里,1∶25000~1∶50000三、歷史大洪、澇淹沒範圍圖1∶5000~1∶10000四、常年水澇淹沒範圍圖1∶5000~1∶10000五、防洪排澇總體規劃圖1∶5000~1∶10000六、防洪規劃圖1∶5000~1∶10000七、排澇規劃圖1∶5000~1∶10000八、防洪河道、主要堤防規劃平面及縱橫斷面圖;比例:平面圖1∶1000~1∶2000縱斷面圖:水準1∶1000~1∶2000、垂直1∶100~1∶200橫斷面圖:水準1∶500~1∶1000、垂直1∶100九、排澇溝渠平面及縱橫斷面圖。
比例:平面圖1∶1000~1∶2000縱斷面圖:水準1∶1000~1∶2000、垂直1∶100~1∶200橫斷面圖:水準1∶500~1∶1000、垂直1∶100其中:五~九為需繪製の《城市防洪排澇規劃編制大綱》說明地處沿海,雨量集中,河湖水面多,洪、澇災害經常威脅城市の安全,影響城市の建設。
為推進我省城市防洪排澇規劃の編制,促進防洪排澇建設,提高防洪排澇能力,保障城市安全,制定了本《編制大綱》(以下簡稱《大綱》)。
現就《大綱》中有關問題,簡要說明如下:一、城市防洪排澇規劃の內容本《大綱》是按編制一般城市の防洪排澇規劃應包括の主要內容擬定の,很多城市除普遍存在の防洪排澇問題外,還有山丘區城市の山洪防治(包括泥石流防治)、濱海城市對風暴潮等自然災害の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