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小儿推拿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小儿推拿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小儿推拿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小儿推拿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小儿推拿

(公开征求意见稿)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小儿推拿的术语和定义、指导原则、准备工作、操作方法、禁忌症、施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措施、调护。

本规范适用18岁以下亚健康状态人群的推拿干预。

本规范适用于对各级各类医院及保健机构小儿推拿临床操作进行规范管理,指导相关医师及保健人员正确进行治未病小儿推拿操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ZYYXH/T158—2010中医保健技术操作规范·保健拔罐

ZYYXH/T159—2010中医保健技术操作规范·保健刮痧

ZYYXH/T163—2010中医保健技术操作规范·耳部保健按摩

ZYYXH/T169—2010中医保健技术操作规范·脊柱推拿

ZYYXH/T170—2010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全身推拿

ZYYXH/T171—2010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少儿推拿

ZYYXH/T174—2010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艾灸

ZYYXH/T176—2010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穴位贴敷

ZYYXH/T172—2010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膏方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小儿推拿Massage for children

它是在中医儿科学和中医推拿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在小儿体表的特定腧穴或部位施行独特推拿手法的一种操作方法。

4指导原则

4.1小儿推拿主要用于小儿养生保健和亚健康状态的调整,如体质虚弱,易疲劳、易感冒、反复咽炎、鼻炎、厌食、挑食、食积、口臭、记忆力较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口吃、语言发育迟缓、反应迟钝、易受惊吓,夜眠不安、睡中惊惕等。此外对于儿科常见病,如腹泻、呕吐、感冒、发热、头痛、遗尿,脱肛等有干预作用。

4.2小儿推拿运用于“治未病”的主要内容有: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

4.3本操作规范主要以“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为理论依据,以取得“治未病”的效果为防治原则。

4.4小儿推拿调理后,慎避风寒,忌食生冷。

5准备工作[1、2](推荐级别:D)

5.1环境要求

环境清洁卫生,室内安静,温度适宜,避免吹风受凉。

5.2施术部位选择

实施小儿推拿前,首先要使小儿全身放松,充分暴露拟被推拿的穴位或部位,皮肤保持清洁干燥,无破损,溃疡以及化脓性皮肤病等影响操作的情况。

5.3体位选择

(1)小儿体位选择

体位选择应以小儿舒适、施术者方便,有利于手法操作为原则。选用端坐位、仰卧位,俯卧位等。

(2)施术者体位选择

施医术者体位:坐位和站立位,以前者更为常用。

5.4介质选择

要根据不同的亚健康状态选用合适的介质。

5.4.1滑石粉、爽身粉有润滑皮肤、防损止痒之功,适用于各种亚健康症状。

5.4.2薄荷冰有润滑皮肤、辛凉解表、清热除烦止渴之功,

多用于夏季,适用于有热象的症状,如手足心热、小便黄、烦躁不安等。

5.4.3麻油有润滑皮肤、健脾润燥之功,适用于脾胃虚弱,厌食、便秘等。

5.4.4葱、姜水有润滑皮肤、辛温发散之功,多用于冬春季节,适用于有寒性的症状,尤其是风寒表证。

5.5施术者要求

施术者操作前双手须修剪指甲,刚剪过的指甲要用指甲锉锉平。用肥皂水清洗干净。操作时施术者双手温暖,精神专注,态度和蔼,争取患儿的配合。

6操作手法

6.1强肺卫、增体质推拿(参考ZYYXH/T171—2010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少儿推拿)体位:施术者端坐,受术者,根据选穴不同,分别采用坐位、仰卧位和俯卧位。

具体操作方法:

——开天门(推荐级别:E)[3]施术者以双手拇指螺纹面着力,自小儿眉心直推至前发际30~50次。

——推坎宫(推荐级别:E)[3]施术者以拇指螺纹面着力,自小儿眉心向眉梢分推30~50次。

——揉太阳(推荐级别:E)[3]施术者以拇指或中指端着力,揉小儿两侧眉梢后凹陷处1~3分钟。

——揉迎香施术者以食、中二指指端着力,揉小儿鼻翼外缘,鼻唇沟凹陷中1~3分钟。——拿风池施术者以拇指与中指对称用力提拿乳突后方,颈后枕骨下大筋外侧凹陷中5~10次。

——拿肩井(推荐级别:C)[4]施术者以拇指与食、中二指对称用力提拿大椎与肩髃穴连线之中点,肩背筋间处5~7次。

——分推手阴阳施术者以两手拇指自小儿掌后横纹中间(总筋)向两旁分推50~100次。

——补肺经(推荐级别:C)[5、6]施术者拇指螺纹面着力,自小儿无名指指尖向指根方向推100~300次。

——揉板门(推荐级别:C)[5、6]施术者以拇指端或中指端着力,揉小儿手掌大鱼际最高点1~3分钟。

——捏脊(推荐级别:C)[5、6、7、8、9]施术者以拇指螺纹面与食指桡侧面相对用力,从尾椎骨端捏至大椎穴3~5遍。

操作时间:20-30分钟。

适应症:体质虚弱、易感冒、鼻炎、咽炎、反复咳喘等。

6.2健脾胃、增食欲推拿(参考ZYYXH/T171—2010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少儿推拿)体位:施术者端坐,受术者,根据选穴不同,分别采用坐位、仰卧位和俯卧位。

具体操作方法:

——补脾经(推荐级别:A)[10]施术者以左手握住小儿之手,同时以拇、食二指捏小儿拇指,使之微屈,再以右手拇指自小儿拇指指尖推向指根100~300次。

——揉板门(推荐级别:C)[11]见6.1

——运内八卦(推荐级别:C)[11]施术者以拇指螺纹面着力,以小儿掌心为圆心,从掌心至中指根横纹的2/3的圆做顺时针运法50~100次。

——掐揉推四横纹施术者以拇指甲掐小儿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3~5遍;然后以拇指螺纹面着力,揉推此处100~300次。

——揉中脘施术者以以拇指、食指、中指的罗纹面或大鱼际着力,揉小儿肚脐正中直上4寸处1~3分钟。

——揉脐(推荐级别:D)[12]施术者以拇指或中指螺纹面着力,揉小儿肚脐1~3分钟。——摩腹(推荐级别:D)[13、12、14、15]施术者以手掌面或食、中、无名、小指螺纹面着力,顺时针方向摩小儿小腹部3~5分钟。

——按揉足三里(推荐级别:E)[16]施术者以双手拇指端着力,按揉小儿下肢外膝眼下3寸,胫骨旁1寸处3~5分钟。

——揉脾俞施术者以拇指螺纹面着力,揉小儿背部第十一胸椎与第十二胸椎棘突间旁开1.5寸处1~3分钟。

——捏脊(推荐级别:D)[14、15、17]见6.1

操作时间:20-30分钟。

适应症:厌食、便秘、食积、消化不良导致的腹泻、腹胀、口臭等。

6.3补肾益智推拿(参考ZYYXH/T171—2010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少儿推拿)

体位:施术者端坐,受术者,根据选穴不同,分别采用坐位、仰卧位和俯卧位。

具体操作方法:

——补肾经施术者以拇指螺纹面或桡侧面着力,自小儿小指尖跟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100~300次。

——揉二马施术者以拇指或中指端着力,揉小儿手背无名指及小指掌指关节后凹陷中3~5分钟。

——摩囟门施术者以手掌面或食、中、无名、小指螺纹面着力,摩小儿前发际上2寸囟门处1~3分钟。

——揉丹田施术者以拇指或中指螺纹面着力,揉小儿小腹部脐下2寸处1~3分钟。——按揉三阴交(推荐级别:C)[18]施术者以拇指螺纹面着力,按揉小儿内踝上3寸,胫骨后缘凹陷中1~3分钟。

——揉涌泉施术者以拇指螺纹面着力,推揉小儿足掌前1/3与后2/3交界处,揉1~3分钟。

——揉肾俞(推荐级别:D)[19]施术者以拇指螺纹面着力,揉小儿背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间旁开1.5寸处1~3分钟。

——擦腰骶部施术者以小鱼际着力,在小儿腰骶部作擦法,以擦热为度

——捏脊(推荐级别:A)[20、21]见6.1

操作时间:20-30分钟。

适应症:小儿早期智力开发、记忆力较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口吃、语言发育迟缓、脱肛、遗尿、反应迟钝等。

6.4养心安神推拿(参考ZYYXH/T171—2010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少儿推拿)

体位:施术者端坐,受术者,根据选穴不同,分别采用坐位、仰卧位和俯卧位。

具体操作方法:

——补脾经见6.2

——补肾经见6.3

——清心经施术者以拇指桡侧面着力,自小儿中指掌面指根直推至指尖100~300次。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 一、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提高“治未病”服务水平和能力,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和《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等有关文件,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立足现阶段“治未病”科室建设现状,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适用于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建设和管理,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工作评价指标的依据。 第三条“治未病”科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结合现代健康管理手段和方法,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复发”的健康目标,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目的的科室,在现阶段以“未病先防、瘥后防复”作为主要功能定位。 第四条“治未病”科的服务特点以人的健康状态的辨识、评估和干预为主,而非着眼于疾病治疗;突出非药物方法的运用,注重整体调节,求得整体效果;重视连续、动态、全程的管理,并充分发挥服务对象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求得长远效果。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指导和管理。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治未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提供与其医院规模、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技术力量和资金投入等,以保证“治未病”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治未病”服务质量。 二、科室名称 第六条原则上以“治未病科”(“治未病中心”)作为科室名称。由于历史沿革产生的“中医预防保健科”命名可保留;因整合健康管理资源产生的“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等命名可采用。不得以“国医堂”、“名医工作室”、“保健中心”、“体检部”、“预防保健科”等或同类含义文字的名称作为本科科室名称。 不同的科室名称涵盖的服务内容应有所不同: 治未病科——提供健康信息采集与数据管理、中医健康状态辨识评估、健康咨询、中医调养等治未病相关服务。 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整合体检部门(提供中西医健康评估),除提供治未病服务外兼具健康管理职能,开展健康宣教,实现随访管理等。 中医预防保健科——体现中医治未病服务内涵的同时,兼顾计划免疫、职工保健、妇女儿童保健等综合医院或基层医疗机构预防保健科相关职能。 三、服务对象

某中医院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通州区中医院中医医疗技术操作 规范 2012年8月 (内部资料,仅供参考)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一、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范(14种) 1.毫针技术2.头针技术 3.耳针技术4.三棱针技术 5.眼针技术6.火针技术 7. 腕踝针技术8.穴位注射疗法 9.皮内针技术10.醒脑开窍技术 11.皮肤针(梅花针)12.鼻针技术 13.电针技术14.口唇针技术 二、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5种) 1. 直接灸技术 2. 隔物灸技术 3. 悬灸技术 4. 热敏灸技术 5.温针灸技术 三、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范(1种) 1.刮痧技术 四、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范(7种) 1. 留罐技术2.闪罐技术 3.走罐技术 4. 针罐技术 5.刺络拔罐技术6.药物拔罐技术 7.刮痧拔罐技术 五、中医微创类技术操作规范(2种) 1.针刀技术2.拨针技术 六、推拿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9种) 1.皮部经筋推拿技术2.脏腑推拿技术 3.关节运动推拿技术4.关节调整推拿技术 5.经穴推拿技术6.导引技术 7.小儿推拿技术8. 器物辅助推拿技术 9.耳鼻喉擒拿技术 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8种) 1.穴位敷贴技术2.中药熨敷技术 3.冷敷技术 4. 湿敷技术 5.熏蒸技术6.泡洗技术

7.淋洗技术8.中药灌洗肠技术八、骨伤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8种) 1.理筋技术2.复位技术 3.正骨技术4.夹板固定技术 5.石膏固定技术6.支架固定技术 7.牵引技术8.练功康复技术九、肛肠类技术操作规范(3种) 1.注射固脱技术2.痔结扎技术 3.挂线技术

一、针刺疗法操作规范 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3.2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艾灸)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艾灸 2018年01月

前言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3 作用和适应范围 3.1作用 3.2适应范围 4 注意事项 5操作方法 5.1基本操作顺序 5.2常见操作方法 6禁忌症 6.1禁灸部位 6.2禁忌病证 6.3禁忌体质 7 施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7.1不良反应

7.2处理措施 前言

养生保健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调摄保养的方法,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体正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阴阳和谐、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 艾灸是主要在人体相应部位施行相应灸法的一种治疗和养生方法,它是中医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的指导下,并借助于现代医学理论知识,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的一种方法,艾灸同时也适合健康人群的保健。艾灸主要通过温热刺激经络穴位达到调节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调节阴阳平衡的治疗作用。艾灸具有如下特点:1以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体现了脏腑经络理论在临证治疗中的应用。②艾灸疗法多样,疗效显著。③适应症广泛,但是也有相对严格的禁忌症。④辨病施法,辨证调治,有的放矢。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艾灸的术语和定义、作用和适应范围、注意事项、操作方法、禁忌症、施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艾灸moxibustion

是用艾绒或药物为主要灸材,点燃后放置在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和熏熨,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艾炷 moxa-cone 是将艾绒做成一定大小的圆锥形艾团,称为艾炷。 艾条 moxa-stick 指用艾绒卷成的圆柱形长条,根据艾绒内是否有添加其他药物一般分为清艾条和药艾条。 直接灸 direct moxibustion 用黄豆大或枣核大小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根据刺激量的不同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从而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间接灸 indirect moxibustion 是相对于直接灸而言,即艾炷不直接接触穴位,在艾炷与穴位之间隔上某种药物施灸的方法,故又称之为隔物灸。 晕灸 fainting during moxibustion 受术者在接受艾灸治疗过程中发生晕厥的现象,表现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心慌、四肢发凉,血压下降等症状,重者出现神志不清、二便失禁、大汗、四肢厥逆,脉微欲绝。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项七针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项七针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项七针”疗法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与禁忌。 本部分适用于“项七针”疗法的技术操作。 2 规范性引用文献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凡是不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 12346-2006 腧穴名称与定位 GB 15982-201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GB/T 21709.20-2009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 医疗垃圾管理办法卫生部 3 术语和定义 《GB/T 20348-2006 中医基础理论术语》《GB/T 16751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和《GB/T 21709.20-2009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项七针,是“项七针疗法”的简称,指采用一定针刺手法针刺项部4个腧穴(风府及双侧的天柱、风池、完骨),共7针,以防治疾病的一种针刺疗法。 4 操作步骤与要求 4.1 施术前准备 4.1.1 针具准备 选择1寸(0.25×25mm)或1.5寸(0.30×40mm)符合国家标准的合格毫针,建议使用一次性针具。 4.1.2 针具检查 针具检查符合《GB/T 21709.20-2009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中4.1.3及附录B的规定。 4.1.3 腧穴定位 腧穴定位符合《GB/T 12346-2006 腧穴名称与定位》的规定。 天柱:在颈后区,横平第2颈椎棘突上际,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风池: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中药药浴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中药药浴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中药药浴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及禁忌。 本规范适用于医疗机构、保健机构和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用于指导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和疾病人群进行全身药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更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2015.12.1第十版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GB9665-1996公共浴室卫生标准 国中医药发〔2009〕3号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中药药浴herbal bath of TCM 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用中药煎汤浴洗或浸泡全身,发挥药物与水(蒸汽)的双重作用,达到防治疾病和养生保健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法。 3.2全身浴balneum to the skin 应用中药浴液对全身进行浴洗或浸泡的一种药浴方法。 3.3中药浴液TCM bath liquid 中药煎出液与水以一定比例进行混合后所形成的溶液。用于进行药浴治疗。 3.4浴器implement 进行中药药浴的器具。包括浴桶、浴池等。 3.5晕浴fainting 在过程药浴中的异常症状。表现为轻者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胸闷心悸、气短乏力;重者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脉细弱而数,甚至晕厥等。 4操作步骤与要求 4.1施术前准备 4.1.1中药饮片 4.1.1.1中药饮片的使用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规定。 4.1.1.2中药药液的煎煮方法及场地应符合《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的规定。

推拿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推拿疗法 【概述】 推拿疗法是医者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特定的部位来调节机体的 生理、病理状况,达到疏通经络,通畅气血,扶正祛邪的治疗效果,是祖国医学的组成部分。对绝大多数的软组织急、慢性损伤和一些慢性内、妇、儿等疾病都有显著的疗效,但对于恶性肿瘤、结核、骨折初期、皮肤溃疡、出血性疾病、灼伤等、则是本法的禁忌范围。【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 推拿手法虽流派众多,风格各异,但对手法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绝大部分手法应具备持久、有力、均匀、柔和的技术要求,从而达到深透的目的。 一、持久 “持久是指手法操作过程中,能够严格地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持续地运用,在足够的时间乃不走样,保持动作和力量的连贯性,不断断续续,以保证手法对人体的刺激足够积累到临界点,而起到调整内脏的功能、改变病理状态的作用。 二、有力 “有力”是指手法在操作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力度和功力,使手法具有一定的刺激量。因此,有力一是指手法直接作用于体表的力;二是指维持手法所需要之力。

三、均匀 “均匀”是指手法操作时,其动作幅度、速度的快慢、手法压力的轻重,都必须保持相对一致,幅度不可时大时小,速度不可忽快忽慢,用力不可忽轻忽重,应使手法操作既平而又有节奏性。 四、柔和 “柔和”是指手法操作时动作温柔灵活,手法变换时自然、协调。使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所以,柔和并不是软弱无力,而是用力要缓和,手法不可生硬粗暴。 五、深透 “深透”是指患者对手法刺激的感应和手法对疾病的治疗效应,深透是要求手法的刺激,不仅作用于体表,而且能够克服阻力,使手法的效应能转之于内,达到深处的筋脉骨肉,甚至脏腑。 以上几个方面,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互相渗透。持续运用的手法可以降低患者肌肉的饿张力和组织的粘滞度,使手法功力能够渗透到组织深部。均匀协调的动作,能使手法更趋柔和。而力量与技巧相结合,则是手法既有力,又柔和,达到“刚柔相济”的境界。 【常用的几种手法简介】 一、滚法 滚法是以小指掌指关节被侧附着在人体一定部位,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作屈伸和前臂旋转的复合运动。吸定部位紧贴体表,频率为每分钟140—160次,使用于肩背、腰臂及四肢等肌肉较丰厚的部位。

治未病科相关技术操作规范

治未病服务部相关技术操作规范 1.毫针操作规范 2.电针操作规范 3.灸法操作规范 4.拔罐操作规范 5.头针操作规范 6.刮痧操作规范 7.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8. 小针刀(刃针)操作规范 9. 温针操作规范 10. 穴位埋线操作规范 11. 腹针技术操作规范 12.推拿疗法操作规范 13.中药熏蒸操作规范 14.经络检测仪操作规范 15.多功能全科检测系统操作规范 16.特定电磁波治疗器操作规范

毫针操作规范 1.针刺前要对患者进行辨证论治,按理、法、方、穴作出诊疗方案。并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放心地接受针刺治疗。 2.检查针具的安全,并根据处方选穴,安排体位,以一次能把所选穴位针完为最佳体位。 3.暴露穴位处的皮肤,用碘伏或75%医用酒精对选好的穴位及临近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备用。 4.进针时,可采用单手或双手进针法将针刺入皮内,根据病情需要和穴位所处部位等,选择针刺方向、深度和角度,规定留针时间和治疗的疗程。 5.在留针时间内,根据病情的需要进行运针,催经运气,进行各种补泻手法的实施,保证针刺的治疗效果。必要时可增加一些其他疗法在留针期间一并进行,如艾灸、红外线照射等。 6.留针时间一般控制在15—30分钟左右,留针时间到了就可以出针。 7.出针前应把其他的治疗方法先行停止、撤销。出针时,一手用消毒棉签压住穴位附近,一手握住针柄,轻轻松动针身,再将针慢慢拔出,棉签顺势压住针孔,防止出血。8.出完针后,要仔细检查所拔针具是否完整,患者身上是

否有残留的针具等。确定安全后,告知患者可以离开。9.针刺过程中,若出现特殊情况,如晕针、弯针、滞针、断针等,可按应急预案进行处理和报告。 10.有要向患者讲明的注意事项及禁忌等,要在患者离开之前,向患者交代清楚,防止意外的发生。

中医养生技术操作规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解读及推广 规范名称如下:《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穴位贴敷》、《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术》、《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脊柱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全身推拿》等;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 前言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系列标准包括《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脊柱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全身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石》《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贴敷》8项标准。 本《规范》依据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编制。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归口。《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主要起草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主要起草人:忻玮,徐陆周,常海沧。本规范附录为资料性附录。 引言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以下简称《规范》)是我国用于指导和规范传统的膏方养生的处方配伍、制作加工和服用等各环节的规范性文件。编写和颁布本《规范》的目的在于为目前众多开展膏方服务的机构、从业中医师、生产加工人员,以及服用膏方的人群提供指导,使膏方养生更加规范化,更具安全性和可靠性,使之能更好地为广大民众的健康服务。《规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立项的标准化项目之一,于2008年12月正式立项。2009年1月,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在北京成立《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编写委员会,设计论证了《规范》整体框架,首先组织编撰《膏方》部分作为样稿,并对编写体例、内容、时间安排和编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2009年4月,《膏方》初稿完成并提请邓铁涛、余瀛鳌、颜德馨等著名中医专家审定。2009年5月,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组织召开《规范》编撰论证会,同时对编写内容进行了分工并提出具体要求。《规范》由中医养生保健技术领域权威专家编写。每一具体技术规范以权威专家为核心形成编写团队,并广泛听取相关学科专家意见,集体讨论后确定。2009年8月,召开《规范》编撰截稿会议。编写委员会就编写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专业问题进行了沟通交流,广泛听取了相关学科专家意见,为进一步的修订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9年12月,《规范》8个部分的初稿编写工作完成,以书面形式呈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工作咨询组专家王永炎、王琦、郑守曾、张其成等审阅。2010年1月~4月,听取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就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建议,讨论了初稿编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2010年5月~8月,经过多次沟通交流,编写委员会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意见,反复修改完善了编写内容和体例,之后将有关内容再次送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审订。2010年9月,初稿修订完成并在北京召开了审订工作会议。根据审订工作会议精神,结合修订的参考样本,参编专家对《规范》进行了认真修改并形成送审稿。之后,编写委员会在综合专家建议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进一步讨论和修改,并最后定稿。 养生保健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调摄保养的方法,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体正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阴阳和谐、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

小儿推拿技术操作规范

小儿推拿技术操作规范 小儿推拿是中医推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基础到临床都具有自身的特点。 【小儿生理特点】 小儿生理主要表现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然而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自出生后一方面都在不断地生长发育,成长壮实,古人把处于这种发育迅速阶段的小儿称之为“纯阳之体”。但另一方面小儿又如初生的嫩芽,脏器柔弱,故又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论说。稚阴稚阳,是指小儿形体无论在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活动上均未臻完善,需要特别呵护。 【小儿病理特点】 小儿病理主要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大,但经过正确医治,易趋康复。小儿因体质和功能均较脆弱,加以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能自节,因此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对于突然发生的强烈刺激,往往不能忍受而容易出现

惊恐状态。在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喂养失调的情况下,常可引起发育障碍,表现有五迟、五软等病态。又因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特别易患麻疹、腮腺炎、百日咳等传染病。小儿患病后病情往往比成人为重,当发热较高时,易于抽搐、惊厥;感受风寒之后极易导致肺炎、喘咳。总之小儿病情来势急,变化多而迅速,可并发严重病症,但如能诊疗及时,护理得当,也容易痊愈,较快地恢复其生理功能。 【辨证特点】 首先小儿不会诉说病情,问诊常是间接的,因而不能确切地反映实际情况。较大孩儿虽能自述,也多是言不达意。其次,婴儿气血未充,脉象难凭,尤其在诊察时哭闹不安,更易影响气息脉象。闻诊虽能反映一些情况,但也不够全面。只有望诊不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反映病情比较可靠,应予以重视。此外,从八纲辨证来看,由于小儿阳气偏盛,感受外邪后易寒随热化,临床以阳证、热证、实证居多。下面着重介绍几项小儿特色的诊法。 1.望小儿指纹指纹是浮露于食指桡侧缘的脉络,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2015年8月 (内部资料,仅供参考)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 一、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范(9种) 1.毫针技术 2.头针技术 3.耳针技术 4.三棱针技术5.火针技术 6.穴位注射疗法 7.醒脑开窍技术 8.皮肤针(梅花针) 9.电针技术 二、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4种) 1. 直接灸技术 2. 隔物灸技术 3. 悬灸技术 4. 温针灸技术 三、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范(1种) 1.刮痧技术 四、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范(4种) 1. 留罐技术 2.闪罐技术 3.走罐技术 4.刺络拔罐技术 五、中医微创类技术操作规范(1种) 1.针刀技术 六、推拿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6种) 1.皮部经筋推拿技术 2.脏腑推拿技术 3.关节运动推拿技术 4.关节调整推拿技术 5.经穴推拿技术 6.小儿推拿技术 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5种)

1.穴位敷贴技术 2.中药熨敷技术3.冷敷技术 4. 湿敷技术5.熏蒸技术 八、骨伤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6种)1.理筋技术 2.复位技术3.正骨技术 4.夹板固定技术5.石膏固定技术 6.牵引技术

一、针刺疗法操作规范 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篇一:治未病科相关技术操作规范 治未病服务部相关技术操作规范 1.毫针操作规范 2.电针操作规范 3.灸法操作规范 4.拔罐操作规范 5.头针操作规范 6.刮痧操作规范 7.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8.小针刀(刃针)操作规范 9.温针操作规范

10.穴位埋线操作规范 11.腹针技术操作规范 12.推拿疗法操作规范 13.中药熏蒸操作规范 14.经络检测仪操作规范 15.多功能全科检测系统操作规范 16.特定电磁波治疗器操作规范 毫针操作规范 1.针刺前要对患者进行辨证论治,按理、法、方、穴作出诊疗方案。并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放心地接受针刺治疗。 2.检查针具的安全,并根据处方选穴,安排体位,以一次能把所选穴位针完为最佳体位。 3.暴露穴位处的皮肤,用碘伏或75%医用酒精对选好的穴位及临近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备用。 4.进针时,可采用单手或双手进针法将针刺入皮内,根据病情需要和穴位所处部位等,选择针刺方向、深度和角度,规定留针时间和治疗的疗程。

5.在留针时间内,根据病情的需要进行运针,催经运气,进行各种补泻手法的实施,保证针刺的治疗效果。必要时可增加一些其他疗法在留针期间一并进行,如艾灸、红外线照射等。 6.留针时间一般控制在15—30分钟左右,留针时间到了就可以出针。 7.出针前应把其他的治疗方法先行停止、撤销。出针时,一手用消毒棉签压住穴位附近,一手握住针柄,轻轻松动针身,再将针慢慢拔出,棉签顺势压住针孔,防止出血。 8.出完针后,要仔细检查所拔针具是否完整,患者身上是 否有残留的针具等。确定安全后,告知患者可以离开。 9.针刺过程中,若出现特殊情况,如晕针、弯针、滞针、断针等,可按应急预案进行处理和报告。 10.有要向患者讲明的注意事项及禁忌等,要在患者离开之前,向患者交代清楚,防止意外的发生。 电针操作规范 1.使用电针前,要根据病人的情况,决定是否适合电针治疗,治疗时应选用何种波型,才能达到最佳疗效。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服务规范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 “治未病”服务规范 (总纲)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 年)》和《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服务基本规范(试行)》要求,制定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基本服务规范。 一、中医为体,中西兼用 以中医理论和技术方法为基础,积极借鉴应用西医及其现代科学技术方法。 二、三观并用,动态辨识、评估、干预 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宏观体现于个体人的体质等,中观体现于个体人的脏腑、经络、气血状态及症候等,微观体观体现于个体人的脏腑、经络、气血状态及症候等,微观体现于理化参数、组织形态/功能“影像”和高危因素等。从“宏、中、微”三观,辨识服务对象健康状态变量(参数)的时序改变和变化趋势(它们必然是个体的、动态的、系统的),并据此评估个体人健康状态的种类和风险。在辨识、评估的基础上,针对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及其风险,应用中医的方法进行调理(调理体质、脏腑、阴阳、气血等),并应用健康管理方法和现代医学针对疾病的治疗手段,系统改善和提升服务对象的整体功能状态,防范健康风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三、全程递进 服务过程的各个环节前后贯通、循环运行、在整个服务过程中对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及其风险进行系统、全程跟踪,并循环递进地改

善和提升服务对象整体功能状态,防范健康风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细则) “治来病”科是一个复杂的公众场所,要使每个受访者在治未病科都得到满意的医疗服务,不仅取决于治未病科的硬件设施好,医疗技术高,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医护人员的高素质、高质量、优质服务,因此,治未病科全体医护人员必须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遵守服务规范,注意个人形象,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 1、仪表仪容 (1) 身体、头、面、手部必须卫生干净,梳理整洁,男性头发不宜太长,每天修剪胡子。 (2) 保持口腔清洁,上班前最好不吃异味食物(葱、蒜)。 (3) 女性上班可化淡妆.涂本色指甲油,带细项链、耳钉,不得浓妆艳抹、佩戴显眼饰物,留长指甲、涂鲜艳指甲油。 (4) 服务号牌不得歪歪扭扭,发现时及时纠正。 (5) 仪表要庄重.稳健、站坐姿端正,站时不要东依西靠,应双手交握身前(右上左下)。坐时不能跷二郎腿。 (6) 上班前要自觉主动检査仪表仪容,做好个人卫生,无论有无受访者在场,都不要在医院公共场所搀鼻涕、掏鼻孔.挖耳朵等。 2、言谈礼节 (1) 声调要自然、清晰.柔和、亲切,不要装腔作势,声音过高。 (2) 不准讲粗言秽语,不准恶语伤人。 (3) 提倡文明语言:请、谢谢、对不起、您稍等。

小儿推拿疗法(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

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第4部分:小儿推拿疗法 1 范围 GB/T ×××××的本部分规定了小儿推拿疗法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与禁忌。 本部分适用于小儿推拿疗法技术操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引用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 ×××××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 12346 腧穴名称与定位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GB/T ×××××的小儿推拿疗法部分。 3.1 小儿推拿 Tuina in pediatrics 通过对小儿体表的经络穴位施以各种不同的推拿手法,调整阴阳及脏腑功能,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起到治疗和预防疾病作用的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 4 操作步骤与要求 4.1 施术前准备 4.1.1 器具 普通诊疗床,推拿用介质如清水、滑石粉、葱汁、姜汁、食用油等。 4.1.2 环境 环境清洁卫生,室内安静,温度适宜,避免吹风受凉。 4.1.3 体位 选择患儿舒适、能暴露操作部位、便于医师操作的治疗体位,如坐位、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 4.1.4 部位 根据病症辨证选取适当的治疗穴位。 1

4.1.5 医师 操作前医师双手须修剪指甲,刚剪过的指甲要用指甲锉锉平。用肥皂水清洗干净。可按证候选择介质涂抹。 操作时医师双手温暖,精神专注,态度和蔼,争取患儿的配合。 4.2 施术方法 4.2.1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4.2.1.1 推法 分为直推法、分推法、旋推法。 直推法:医师用拇指螺纹面或桡侧缘(或用示、中两指螺纹面),在选定的穴位上作单向直线推动。 分推法:医师用双手拇指桡侧缘或螺纹,或用双手示、中指螺纹面自穴位中间向两旁作分向推动。又称分法。 旋推法:医师用拇指螺纹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方向旋转推摩。 4.2.1.2 揉法 分为指揉法、掌揉法、鱼际揉法。 指揉法:医师用拇指或示指,或用示、中、无名指螺纹面,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轻柔回旋揉动。 掌揉法:医师用掌根部分,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轻柔回旋揉动。 鱼际揉法:医师用手掌大鱼际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轻柔回旋揉动。 4.2.1.3 按法 医师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或掌心在一定的穴位向下逐渐用力揿压。操作时手法要求轻柔、速度均匀协调、压力大小适当。 4.2.1.4 摩法 医师用手掌掌面或示、中、无名指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环形的有节律的抚摩。动作宜轻柔而有节奏。一般以按摩的速度和方向来区别补泻,如急摩为泻、缓摩为补;顺时针摩为泻、逆时针摩为补。此法在小儿多用于腹部。 4.2.1.5 运法 医师用拇指或中指螺纹面,由此穴向彼穴或在穴周作弧形或环形推动。因常用手指进行推动,故又称指运法。操作要求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作用力仅达皮表,只在皮肤表面运动,不带动皮下组织。

治未病中心实施方案

治未病中心实施方案 为深入开展“治未病”工作,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我 院决定在港口门诊部筹建“治未病中心”实施方案如下: 一、目标 经过3 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 规范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框架,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的能力和水 平明显提高,基本满足开平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预防保健服 务需求。具体目标包括: 1、建立、完善体检中心。 2、建立较为系统和完善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3、创新“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的内容和方法,建立规范的技术方案和 服务流程。 二、组织结构 成立“治未病中心”领导小组 三、主要任务 (一)构建服务提供体系 在港口门诊部设立的“治未病”中心应用新型健康保障服务模式,建立 规范的服务流程和技术方案,完善运行机制,形成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网络。 (二)完善服务技术体系 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建立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现代医学及 其他多学科技术方法,针对人体健康状态动态辨识、评估、干预及其效果的动态 再评估等“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各个环节。 四、主要内容与实施计划 (一)构建服务提供体系 1.目标计划 (1)初步计划今年 9 月完成治未病中心的场地建设工作。 (2)今年 10 月全面规范开展、运行“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工作。 2.主要内容及运行流程 治未病中心由体检部、健康调养咨询门诊、传统治疗中心、名医工作室组 成。中心的结构将随着其功能的日益丰富而逐步完善。治未病中心内,体检部、健康调养咨询门诊、传统治疗中心、名医工作室分工合作,相互促进,形成“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与医疗服务的有机联系,其主要功能和运作流程可简单归纳如下:体检部提供独具中医特色辨识体检,也就是中西结合体检,既有中医体质辨识,从宏观上把握健康状况,又有现代医学的常规体检,两者交融,优势互补。 通过将中医体质辨识与现代医学和现代科技中各种检查手段相融合,对受检者的健 康状况进行个性化评估,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辨识体检结论和报告,它是实现 1

小儿推拿职业班师资课程课件小儿推拿班师资课程教学大纲

小儿推拿职业班师资课程课件小儿推拿班师资 课程教学大纲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小儿推拿班师资课程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员应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正常人体解剖基础知识、经络腧穴基础、小儿推拿手法学、儿童保健手法套路等课程的课程安排,对疾病的认识、治疗疾病的原则,熟悉、了解其它相关知识,使学员具有一定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1、本课程以课程讲授与学员实践为主,其中重要内容以学员实践为主,并配以师资学员试讲、幻灯制作等教学手段和方法。 2、部分内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教学,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创新能力。 三、课时分配表 四、教学内容 小儿推拿课程安排剖析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正常人体解剖基础知识、经络腧穴基础、小儿推拿手法学、儿童保健手法套路等课程的课程安排学时数和课程构架。 2、了解:各门课程讲授方法。

【讲授内容】 1、剖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正常人体解剖基础知识、经络腧穴基础、小儿推拿手法学、儿童保健手法套路等课程包含的内容细分。 2、根据师资学员实际情况安排各门课程课时数与构架该课程内容大纲。 课程讲稿撰写规范 【目的要求】 1、掌握:各门课程培训大纲的撰写,各课时讲稿的撰写。 【讲授内容】 1、培训大纲的建立与规范、各课时讲稿书写规范。 2、安排师资学员撰写讲稿,预备登台授课。 服务规范、授课规范 【目的要求】 1、掌握授课要求: 1.自身知识结构完整,系统,全面,授课时尽量避免知识性错误; 2.课前认真备课,合理安排授课内容; 3.授课思路清晰明了,语言风趣幽默,情感丰富,善于启发,在保证学生听懂的前提下,活跃课堂气氛; 4.在授课过程中,适当穿插课外知识,与学员走近,传达新鲜信息;同时注意适可而止,尽快回归课本(灵活借鉴评书方式); 5.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生活,修养等各方面为学生做榜样; 6.热爱自己的岗位,与时俱进,利用一切机会学习以完善自身; 7.尊重学生,不伤害其自尊心,在学生犯错误后,教育引导,循循善诱,宽容以待,礼貌用语; 8.善于观察学生,因材施教(教育方式);

(完整word版)康复医学科康复流程和操作规范

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 来院患者康复治疗的相关规定和流程为有用提升康复医疗服务水平,真正体现文登整骨医院的“大康复”理念,根据卫生部《康复医学科建设和管理指南》和《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康健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指示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中医为体、弘扬特色,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基本原则,以全面康复理念为指导,以“提高生活质量、重返社会”为目的,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以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拓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能力;从功能评定、中医特色治疗、临床治疗、现代技术治疗等技术为着手点,将多专业诊疗康复技术融合,为病、伤、残患者提供“一站式”康复诊疗服务,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文登整骨医院来院患者康复流程、管理规定和技术规范,以促进患者以最快、好、省的康复方式满足临床和患者的需求的康复需求。 一、康复医学科组成: 1、康复治疗大厅 2、康复病房 3、深入各科室的康复治疗师参与的病区康复 4、康复门诊、治未病预防保健 5、康复辅助器具安装室。 二、康复治疗分组 1、中医药治疗组(中药饮片、中药烫洗、熏蒸等) 2、理疗组(声、光、电、磁、冷、热和力等物理因子对患者进行治 疗的方法等) 3、中医特色治疗组(针刺治疗、灸疗法、拔罐疗法、推拿疗法、导 引技术、五行音乐等)

4、康复技术治疗组[作业治疗组(OT)、物理治疗组(PT)、大型器械组(机器人、减重、等速等各种仪器设备)、语言治疗组、吞咽认知训练组、心理治疗组] 6、治未病康复工程组(如假肢、矫形器、自助器等辅助器具) 详尽康复流程如下: 患者的康复治疗是由一个团队(Team组)来完成,是将多专业诊疗康复技术融合,为病、伤、残患者提供“一站式”康复诊疗服务,包括临床医师、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中医师、物理治疗师(PT)、作业治疗师(OT)、针炙师、推拿师、护师、营养师、心理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等。 组长:根据患者科室例外,团队(Team)组长为科室医疗组长以上人员。 成员:团队的所有成员。 骨伤住院患者康复流程 患者入院后,由主管医师检诊患者,进行全面细密的临床以及专科检查,根据患者的病情,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所有的骨伤科病人和康健者进行康复干预,辩证使用中草药,下达治疗医嘱和康复会诊医嘱,康复医师在24小时内检诊患者并与主管医师沟通、协商,进行康复评定,确定近、远期康复目标,制定康复处方和治疗计划,并出具相关文书或医嘱、治疗单。科室主任或副主任对评定治疗内容进行补充,并结合患者进行教学,体现新经验、新进展、新观点。对患者及亲属进行详细告知康复训练的预期结果和可能出现的相关情况,签订康复治疗同意书。康复团队的成员分头实施康复治疗方案,并对完成情况进行记录登记。 经过治疗康复后,进行阶段性评估和制定下一步的治疗康复方案,继续分头实施。 在治疗康复中,要针对例外疾病和患者发病时间的长短,采取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门诊患者康复流程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针刺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针刺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针刺相关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及禁忌。 本规范适用于对各级各类医院及保健机构针刺法治未病技术临床操作的规范管理,指导相关医师及保健人员正确使用中医针刺方法防治疾病。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 2024 针灸针 GB 15982 医院卫生消毒标准 GB/T 12346 腧穴名称与定位 GB/T 16751.3-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 GB/T 21709.20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基本刺法 GB/T 21709.21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1部分毫针基本手法 GB/T 30232-2013 针灸学通用术语 WS 310.2-2009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ZYYXH/T157-2009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80号《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3 术语和定义 GB/T 21709.20中确立的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GB/T 21709.20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 刺手 针刺治疗时,执针进行操作的手,一般为右手。 [GB/T 21709.20,术语和定义3.2] 3.2 押手 针刺治疗时,配合刺手按压穴位局部、协同刺手进针、行针的手,一般为左手。 [GB/T 21709.20,术语和定义3.3] 3.3 行针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方案说明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 范 2015年8月 (内部资料,仅供参考)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 一、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范(9种)

1 .毫针技术3.耳针技术 2 .头针技术 4 .三棱针技术 5. 火针技术 6 . 穴位注射疗法 7. 醒脑开窍技术8 . 皮肤针(梅花针)9. 电针技术 — - 、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4种) 1.直接灸技术 2. 隔物灸技术 3.悬灸技术 4.温针灸技术 三、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范(1种) 1.刮痧技术 四、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范(4种) 1.留罐技术 2 .闪罐技术 3.走罐技术 4. 刺络拔罐技术 五、中医微创类技术操作规范(1种) 1.针刀技术 六、推拿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6种) 1.皮部经筋推拿技术 2 .脏腑推拿技术 3.关节运动推拿技术 4 .关节调整推拿技术 5.经穴推拿技术6 .小儿推拿技术 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5种)

1.穴位敷贴技术 2 .中药熨敷技术3.冷敷技术 4. 湿敷技术 5.熏蒸技术 八、骨伤类疗法技术操作规范(6种) 1. 理筋技术 2.复位技术 3. 正骨技术 4.夹板固定技术 5. 石膏固定技术 6.牵引技术

、针刺疗法操作规范 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 %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进针法 1.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