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3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策略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审美教育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哲理内涵,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尚不完善,存在一定的问题。
研究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策略,对于推动古诗词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策略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古诗词教学的理论体系。
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可以为古诗词教学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审美教育实施策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策略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通过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使其掌握更加有效的审美教育实施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质量。
研究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审美教育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其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研究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策略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通过开展审美教育活动,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发展作出贡献。
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审美教育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哲学等内涵,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尚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教学内容单教学方法僵化等问题。
有针对性地研究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施策略,对于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策略的研究,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从而提高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质量。
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语文课本作为一种载体,不仅承载着语文知识内容和结构,而且蕴含着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
审美教育能够促进智育和德育的发展,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众多伟大的诗人光照千古,他们的美诗佳词就像天空中的明星,璀璨夺目。
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在古典诗词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一、反复吟咏,感知诗歌美审美的对象都是一种客观的存在,都是可以感知的。
”读”可以把视觉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营造较好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想象力。
很早以前就有人这样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由此可见,古人教书时为何总要教学生朗读的原因了。
”读”的确有它的独到之处。
针对它的种种好处,我在课堂教学时,重点放在组织学生反复朗读,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
如:独自默读,酝酿情感。
学生朗读,体会情感,然在学生朗读中又分集体朗读和个别朗读,气势委婉纤柔的诗词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则让全班女生朗读,同时指她们读出柔和舒缓、轻松的情感;气势雄壮,充满激情的诗词如《观沧海》等,让男生们朗读,同时指导他们读出激昂的情感。
二、深入理解,挖掘思想美“诗言志”“诗缘情”,喜怒哀乐,诗之情也。
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古典诗词的思想美。
学习《钱塘湖春行》《江南春》《使至塞上》等诗篇,就该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古典诗词的思想美。
让如诗如画的祖国壮丽山川,在学生的胸中激荡。
让学生对祖国的山山水水充满激情,使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学习诗人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
同样,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必须让学生理解作者渴望杀敌建功,报效国家的豪壮胆气、雄伟气魄,体味作者虽壮志未酬,仍心系祖国命运的拳拳之心;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就应让学生学习诗人不屈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就该让学生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和高尚的气节......三、炼字品句,欣赏图画美我国古代许多诗词都可以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意味隽永的画幅。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创新教学的审美启发摘要: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式往往过于注重死记硬背,缺乏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引导。
通过采用一系列创新的古诗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感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创新教学;审美启发引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和欣赏古诗词成为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
本文旨在探讨古诗词创新教学的策略,涵盖多媒体手段、情景化教学和跨学科融合等方法,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拓展知识视野,全面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一、分析古诗词,培养审美情感古诗词之美不仅仅体现在文字上,更体现在其中蕴含的深刻意境和情感。
对于小学生而言,通过选择那些富有深意和引人入胜的古诗词,并分析其中的语言表达方式,能够引导他们感受古诗词所蕴含的美感,从而培养他们细腻的审美情感。
以《静夜思》这首诗为例,诗人通过描绘夜晚的宁静和皎洁的月光,勾勒出了一幅宁静的夜晚画面。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重现这个场景,感受夜晚的宁静,品味月光的清辉。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提出激发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诗歌中所抒发的意境和情感。
这样的互动可以促使学生思维的活跃,将他们的思维引导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之中。
通过选择具有深刻意境和动人情感的古诗词,深入分析其中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能够有效地引导小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美感,培养他们细腻的审美情感。
在教学中,利用提问的方式,更能使学生在一个积极参与的氛围中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从而促进他们的审美水平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多媒体手段,创设审美氛围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以课本为主,文字为主要表达形式,相对而言在展现古诗词的艺术特色上相对单一。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并培养其审美情感,引入多媒体手段成为一种创新教学的有效途径。
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可以生动地展示古诗词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在视听上全方位地感受诗歌的美。
2012.No7 3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朵奇葩,其含蓄精练的语言,优美的形式,和谐的韵律和深沉炽热的感情,成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材料。
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我们必须正确引导学生去感受发现诗歌中的美,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人格,进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1 读诗绘画,再现古诗词的绘画美教材中精选出来的古诗词,可谓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佳作。
诗人们用自己的妙笔让诗句生出的“花”,产生了诗中有画的审美效果。
如吕岩的《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句一景,七字一画,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
又如杜甫的《春意喜雨》:“……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黑”、“火”、“花”等词有着鲜明的色彩美,展现出的一幅江春雨意图和雨后群花盛开的胜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是诗歌的显著特点。
因此,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抓住诗、画艺术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自己吟诗作画,对准确理解古典诗词内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 交待背景,领会古诗词的意境美学习古诗词关键在于领会其中的意境。
由于作品创作在时间上的距离,学生无法准确理解诗词中的意境,所以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来教学。
如教学《忆江南》一诗时,诗人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不仅写出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丽景象,而且也表达了诗人离开曾经工作、生活过的江南后仍怀念江南的心境。
白居易曾在江南做官,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无法领会作品中作者抒发的“能不忆江南”的意境,因此,只有从介绍写作背景来引导学生领会并深入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来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3 分析人物,感悟古诗词的人格美除了把学生带进古诗词的美景中去,让此情此景变为学生的我情我景,提高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跳出教材,领会作者描绘意象的目的和课文的内涵,培养审美情感。
古诗词审美体系的构建和教学策略第一篇范文古诗词审美体系的构建和教学策略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审美价值。
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古诗词审美体系,并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对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古诗词审美体系的构建1. 内涵挖掘:古诗词审美体系构建的基础是对其内涵的深入挖掘。
我们要从诗词的语言、形象、情感、意蕴等多个层面,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以揭示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2. 类别划分:根据诗词的题材、风格、创作手法等,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如山水田园诗、咏史抒怀诗、豪放派、婉约派等,以便于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
3. 审美标准:古诗词审美体系的构建,还需要确立一套科学的审美标准,包括诗词的形式美、意境美、情感美、思想美等,为学生提供评价和欣赏的依据。
二、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索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表演、绘画等多种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感受美的氛围中,自然地走进古诗词的世界。
2. 鉴赏引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诗词,从字词、句子、段落到整体,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
3. 互动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心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4.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创作古诗词,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审美创作能力。
5. 文化传承:将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领悟到古诗词所蕴含的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
第二篇范文如何构建古诗词的审美体系?教学策略又有哪些?3W1H模型What(是什么)古诗词审美体系,指的是对古诗词的审美标准、审美特征、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系统化、理论化构建。
而教学策略,则是指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审美能力,所采用的一系列方法和手段。
Why(为什么)构建古诗词审美体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提升当代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精神。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策略研究摘要:语文学科是初中阶段重要学科之一,目的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其中便包括审美素养培养。
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古诗词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符合初中语文教育目标。
但如今古诗词教学情况并不理想。
一些学生对古诗词缺乏兴趣,学习效果不佳。
因而需要教师积极探索新教学方法和策略,着重于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基于此,本文将针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有效策略加以探索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学生审美素养前言: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提升对中华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审美素养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基本素养之一。
涉及到对美的感知、欣赏、评价和创造等方面能力。
教师以多元化、多样化手段紧密结合二者,将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审美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意义古诗词是中华文化重要瑰宝,其优美语言、深邃思想、丰富意境,能够使学生在阅读和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力量,从而提高审美意识,对个人核心素养及综合素质提升都将产生非常强大推动作用。
首先,古诗词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
古诗词中,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律,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通过朗读和吟诵,学生能够逐渐感受到古诗词中蕴含的音韵之美,增强语言感知能力。
其次,古诗词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审美想象力。
通常情况下,古诗词借助意象、象征等手法,创造出生动、具体艺术形象。
学生通过理解这些形象,将切实激发想象力,拓展思维空间,更好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最后,古诗词教学着重激发学生审美创造力。
具体来说,通过模仿、创作等方式,将古诗词中美的元素融入到创作之中,以创造出新的艺术作品。
不仅提高文学素养,还将切实强化创新思维和创造力[1]。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策略(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情境创设是如今教师引入并应用课堂教学较为广泛的方式之一。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古诗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在诗词中渗透美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美学观念,陶冶情操,提高情感品味,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全面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通过古诗教学引导学生感悟美的存在和重要性《诗经》中有“采蘋”、“采薇”等描写自然美景的诗篇,这些诗篇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自然之美,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壮美。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请学生走进自然,感受自然美景,让学生体验美的存在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二、通过古诗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情感古诗中有很多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诗篇,如《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等,这些诗篇可以引导学生欣赏文学情感,感受诗人的境界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情感。
通过古诗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感受诗歌的美,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四、通过古诗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古诗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古诗的背景、作者、意境等,引导学生了解古人的生活、思想和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通过古诗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古诗是经典之作,虽然是古人的作品,但其中蕴含的艺术魅力和创新精神对当代学生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通过古诗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赏析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改编或创作,让学生通过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学会写作,从而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和创新的发展。
在古诗教学中,美育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赏析古诗、欣赏翻译古诗、古诗创作等多种形式进行。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欣赏和感受古诗的美的也能够培养其审美情趣,提高其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发展。
浅谈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是无数文人墨客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诗词的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情感美,从而进行审美教育。
标签:审美教育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情感美引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瑰宝的古诗词,语言凝练,意境优美,情感动人。
它们有的描绘了一个宁静幽雅的世界,有的描绘了一个金戈铁马的世界,有的则描绘了一个颠沛流离的悲惨世界……诗人笔下描绘出来的这些世界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
同时,古诗词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感知美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诵读品味语言美诗歌的语言具有用词准确、节奏鲜明等特点。
那么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它的语言美呢?首先,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
其次,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如杜甫的《绝句》,这首诗前两句互相对仗,后两句互相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
前两句诗中“翠”“白”这两个表示颜色的词,给这幅动态的黄鹂鸣叫、白鹭飞翔图增添了色彩美,也体现了作者用语的准确、凝练。
在教学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说说春天有哪些景物,然后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描绘了春天百鸟争鸣的欣欣向荣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春天的美。
接着,通过小组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同桌互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以及换词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感悟诗歌语言的精练、准确、优美。
再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其六》,也是一首语言美的经典之作。
黄四娘家的花非常多,整条小路都是,那么如何体现花“满”蹊呢?诗人在下一句用了“压”和“低”这两个字眼,既照应了前一句,又写出了沉甸甸的花朵压弯了枝条的景象,让人不禁慨叹诗人用词的准确和形象。
第三句中的“留连”有“留恋”的意思,一语双关,既说的是蝴蝶留恋花的芳香艳丽,也可理解为行人留恋花的芳香和蝴蝶在花丛中飞舞的曼妙身姿。
最后一句诗中“恰恰”这个叠词的运用,画龙点睛,形象地写出了娇莺舞动时的声音,又给这绚烂的春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至此,不得不感叹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用词特点。
借助古诗词教学提升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
多年来,古诗词一直被视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文学的瑰宝,被广泛地运用于教育领域中,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
而借助古诗词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更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本文将着重探讨借助古诗词教学提升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一、培养学生对于语言的兴趣和感觉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情感,它诉说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和发展历程,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对于语言的兴趣和感觉,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与艺术性。
通过多种手段,如韵律朗读、音乐欣赏、画作观赏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语言之美,激发学生的语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对其进行慢读、默读、朗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通过感受句子的节奏、音韵、情感等方面,深入了解诗词的文化内涵、韵律节奏等方面,从而使学生懂得欣赏语言之美,并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的应用。
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在古诗词教学中,不仅需要对古诗词进行阅读和理解,更要通过写作来加深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让学生写作诗词或文章等形式,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古诗词的韵律、表达方式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作的平台,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加深对于古诗词语言之美的理解和运用。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以古诗词为载体,融入生活实际古诗词是我们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深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和语言环境中。
因此,通过古诗词教学,将古诗词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师可以用古诗词来表达节日祝福、生日祝福等,让学生了解古诗词在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可以通过古诗词来阐释现代的文化现象,把古诗词与现代文学相结合,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摘要:古诗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它对初中生的审美观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它可以引领学生走进古代文学的天地,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感受中国语言的无限魅力,在先哲诗词的意境中提升整体的美学素质。
本文围绕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培养美感能力这一课题进行了探索,并对其在培养学生的美学素质方面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并将其与初中语文古诗词的一线教学实践相结合,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实施办法,希望能够使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更好地推进,让学生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审美能力;培养策略引言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们要对古诗词中的美的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利用教学方法和策略,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体验感,让他们充分地体会到诗歌的语言、视觉、情感、音律美和心灵之美,通过诵读和欣赏古诗词,实现美育教育的目的,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
1.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价值1.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审美是一种识别和理解事物的外部美和内部美的思想活动,它通过充分运用自然、艺术或情感中的形式美来影响人的行为和理念,使人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向善、向美,不断地增强对美的欣赏能力。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了语文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作为首要任务,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主动地融入教学之中,加强对学生的精神的影响和影响,让他们在学科教学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同时也能让他们的人格得到发展,让他们的人格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审美欣赏与创造”是语文的核心素养之一,用古诗文来培养学生的美学素质,可以使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持续得到提升和发展。
1.2.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由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差异,审美教育的方式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合于学生年龄特点的教育策略,以实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佳途径。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美育渗透的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美育渗透的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一、引言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而古诗词教学则是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通过古诗词教学渗透美育,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现状古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其美育渗透的现状相对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的传授与艺术欣赏分离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将重心放在对古诗词知识的传授上,强调学生对诗词的解读和记忆,忽视对其艺术价值的欣赏。
学生往往只重视诗词的考点和答案,而忽略了其背后包含的审美和文化内涵。
2. 缺乏真实体验和情感交流古诗词的美感是需要通过真实体验和情感交流来感知的,但现实中教室教学往往限制了学生对诗词的真实感受。
学生通常只是通过课本阅读或教师的讲解来了解古诗词,缺乏对其真实情感的体验和交流。
3. 教学形式单一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以讲解、背诵和填空为主要形式,缺乏多元化和创新性。
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和学习兴趣的下降,影响了美育的渗透。
三、古诗词教学中美育渗透的改进策略1. 强调审美导向教学应将古诗词教学改变为以审美为导向的教学,注重学生对古诗词的艺术欣赏和审美体验。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形象、意境和语言特点,使其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培养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
2. 创建真实情境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实地考察、诗词朗诵会、创作交流等方式,创造真实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古诗词的美感。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情感交流的方式来分享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增强学生与诗词之间的情感联系。
3. 创新教学形式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多样化和创新性的教学形式,如配乐朗诵、歌曲演唱、舞蹈表演等,使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来感悟古诗词的美感。
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强调了高中语文的诗词教学要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诗词的审美教学,实现语文的审美教育。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诗文中美的元素,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使他们在审美的愉悦中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获得精神的升华。
标签:古诗词;教学;审美
古诗词是一种思想高度凝练,情感高度集中的文学体裁,意境优美,对仗工整,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美的情操,还能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承载着语文知识内容和结构,而且蕴含着思想道德、审美情趣等。
审美教育能够促进智育和德育的发展,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众多伟大的诗人流芳千古,他们的诗词佳作就像天空中的恒星,永远璀璨夺目。
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一、吟咏知韵律美
古诗词的韵律“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可见古人做诗十分讲究用韵。
“声韵协和,曲应金石”,即做诗要用韵,韵的作用不仅在于能使曲调和谐,且能够配乐器演奏。
诗歌遣词造句凝练、含蓄、优美,节奏鲜明,讲究变化,富于音乐美,最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朱自清曾说:“吟诵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味,变成活的语气。
”因此,鉴于诗歌本身具有形之声的特性,故较其他文学样式更适宜于诵读。
诵读之中,眼到、口到、耳到,心终能与诗歌共鸣。
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音字咬合之中,感受李清照顾盼期待、悲惨忧郁的凄凉心境;于“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長短错落之中,感受“谪仙人”李白的过人豪气。
柳郎“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柔情笔触,一唱三叹,哀离愁别绪;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引吭高歌,怀古思今,抒报国豪情。
在读中寻找情感的交汇点,在情感指导下寻求朗读的切入点。
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思其神态,感其情怀,在共鸣之中体验韵律之美。
二、融情知意境美
诗歌是特别注重形象的描绘。
现代多媒体可以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和其他多媒体软件合理地运用到诗歌教学中,其直观的形象、美妙的图画、动听的音乐,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唤醒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
运用多媒体把诗歌中的内容进行画面渲染,突出意境,把抽象的文字转换成色彩多姿的画面,构成一种意境,给学生以形象的直观感受,运用多媒体把诗词的内容化静为动,帮助学生品词析句,启发想象,训练表达美,在深刻地感知诗歌意境的同时,再加上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使课堂妙趣横生,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
效果,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使古诗词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鉴赏陆游和唐碗堪称词史上“双璧”的两首《钗头凤》时,陆游和表妹唐婉之间有着怎样的爱情故事,沈园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它的建筑风格及历史渊源等,光凭老师介绍,学生不会有深刻的印象和透彻的领悟。
通过多媒体把“沈园”的图片、简介、陆游和唐婉在那一方粉壁上留下的《钗头凤》手迹等,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并且把电视剧《沈园的故事》播放给学生看,伴着优美的画面、动情的解说、哀婉的歌曲、直观的人物,那两首《钗头凤》便能深深地植根在学生的心中,那风中的“红酥手”也自然会成为学生的永久记忆。
这相对于传统的鉴赏方法,显然效果更佳。
三、天人合一知意象美
意象是情思的载体,是情思的物化形态,更是领悟诗词思想情感、揣摩诗词意境的关键所在。
因此,只有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捕捉意象,才能让他们全方位感悟诗词的情触,达到游刃有余的境地。
学生在赏析描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作品时,可以将作者描写的物象作为突破口,借助意象的动静、虚实和色彩进行联想和想象,从而体会天人合一的意象之美。
在古诗词当中,为了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象在其中的准确含义,经常要把单一的某个意象放到一定的意境中去。
例如,在马致远的元曲《天净沙·秋思》一文中,里面的“枯藤”“老树”“古道”“西风”等意象单独分析看不出什么深刻的含义,但是如果把这些联系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画面,从而感受到一种萧瑟悲凉的氛围。
而下文当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则构成了一幅祥和、平静、安详的生活画面,展现的是江南人家的风光图,与前面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这是对作者家乡的写照。
上述意象构成一幅游子思归图。
再根据最后一句话“断肠人在天涯”,就足以看出作者的漂泊羁旅的游子心,给人以震撼的艺术感受。
古诗词代表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精粹,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深邃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滋润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彰显了古代文化的无穷魅力,利用古诗词教学进行审美教育是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重要渠道。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应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多方面的教育,从而培养审美能力,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激发热爱生活的热情。
语文教师要利用好古诗词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去体验和学习内容,并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学识修养熏陶和影响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美好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参考文献
[1]邱为将.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古诗词意境教学[J].中学教研,2013(12):20.
[2]宁海彦.浅谈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5,4(226):25.
[3]陈仁萍.利用古诗词进行语文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07):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