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诵读古诗文中提高审美能力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作者:陈丹来源:《新一代》2018年第16期摘要:古诗词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语言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最具有鲜明特色的一种文学体裁,承载着历代文人不同的人文思想和文化素养。
古诗词传承至今,已经成为了人们学习文化知识,提升文化素养所必学的一种体裁,在学校教育中,古诗词更是作为一种多元的载体,对学生各个方面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这其中,最为显著,也是最具有鲜明特色的一个方面,便是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影响,因此,本文以此为主要的写作核心,择取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为例,对古诗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升学生文化修养的具体过程做如下阐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审美情趣所谓审美情趣,是自我国新课程改革以来所提出的“语文素养”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大有裨益。
而古诗词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其本身从构成方面便具备有意境美、韵律美、语言美等的特性,是养成审美情趣的重要因素。
在现代课堂的教学中,针对于这几种因素的引导教学也有着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下三点为其中之一,其具体过程如下。
一、情境阅读,感知诗词意境美良好的意境是优秀古诗词所必备的一项特征,这些意境或唯美、或大气、或磅礴、或深情,都有着深刻的思想情感和内涵意蕴存于其中,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形成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
在古诗词教学中,对于这些意境的感知,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对学生们加以引导,促使学生们能够在情境阅读的前提下去切身的感知诗词意境,提升审美情趣。
例如:在教学《望海潮·东南形胜》这一首宋词时,我便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对相关情境进行了创设。
这首词是一首景物描写的名篇,意境在于用唯美的文字手法将现实环境进行了呈现,从而让不同时代的人得以以这首词为“窗口”,穿越千年的时光看到当年杭州城的盛况。
据此,对于其意境的再现,我首先应用多媒体屏幕在学生们阅读的过程中徐徐展开播放了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图画,从而使开篇中“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等的景象直观的出现在学生们面前,与此同时,我还利用音频为视频画面配以相应的人声鼎沸的之声,使学生的阅读更加入情入境,“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诸如此类,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意境美的感知,为审美情趣的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探讨摘要:小学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还应该重视文学性和艺术性的培养,以及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首先,注重文学性和艺术性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优秀文学作品,如经典散文、小说和诗歌,他们将能够感受到语言的美妙和表达的艺术性,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独特的感受力。
其次,注重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通过广泛阅读各类文学作品,学生将接触到不同风格和题材的文字,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和句子结构的多样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审美素养引言当前对语文课程的要求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熏陶,在教学中注意价值取向的嵌入,同时尊重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并形成独特的学习体验。
其中就包含对美育的要求。
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古诗词向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渗透,更有利于使其人文素质与审美能力都得到极大的提升,使学生能够在更深的层次上认识和了解民族文化。
1基于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价值1.1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古诗词作为文学的精华,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古诗词的语言之美、形象之美、意境之美等,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使他们对美的认知和体验能力得到提升。
通过鉴赏古诗词,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字的美妙之处,学会欣赏美的作品,从而逐渐形成对美的敏感和追求。
1.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和鉴赏,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把握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艺术,从而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通过参与古诗词的相关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修养。
通过与古诗词的接触,学生可以提高对语言和文字的理解力,加深对文学艺术的体验,并培养出辨别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和敏感性。
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作者:陈春燕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第4期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孔子说,“诗可以观、可以怨、可以兴、可以群”。
优秀的古诗词,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给人以审美享受。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语言、领悟古诗词意象、体悟古诗词意境。
一、品味:感悟古诗词的语言美苏轼评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古诗词的基本媒介是语言,古诗词的语言凝练含蓄、字字珠玑。
通过语言,古诗词能够表现诗人心中的情、意、画。
因此,对语言进行品味是古诗词教学的应有之义。
通过品味语言,学生能够感悟到古诗词的形式之美。
如,教学诗圣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中的“黄”“翠”“白”“青”点缀成了一幅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这是“静态”的图景。
“鸣”和“上”两个字,让静态的画面有了动感,鸟儿在婉转地叫、自由地飞翔,渲染出一派喜悦祥和的氛围。
通过品味语言,教师唤醒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活动,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色彩美、声音美,能够体悟到诗人的丰富情感和细腻笔触。
有学生认为,“翠”是一种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有学生认为,诗歌中第一联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衬托出早春的气息;还有学生认为,“上”字用得巧妙,表现了白鹭的自由、舒适,同时还体现了一种向上的奋发精神,等等。
萧统说,“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古诗词中的语言是传达作者心灵而存在的,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就能找寻到通往诗词内在灵魂的捷径,就能找寻到通往诗人心灵的通道。
《绝句》中一句一景,但又融合为一,联结景的正是诗人的心绪。
在诗歌生机盎然的画面背后,在诗歌欢快明亮的景象背后,寄托着诗人杜甫的孤独和无聊。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这正是诗歌的主旨所在。
古诗词鉴赏论文1500字篇一:古代诗歌鉴赏论文古代诗歌鉴赏论文摘要: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人心中永不倒塌的古典建筑和堡垒,蕴含了浓浓的文学韵味,所以我们都应该认识到诗歌的美丽,学会读懂古诗,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而诗歌给予读者自由诠释的空间比较大,需要的是创造性的审美解读,所以除了一般的词句疏通之外,不宜再延续传统的精细讲解的分析方法,更不要提那种千篇一律的机械式的释读了。
古代诗歌因为其精美的语言,短小的篇幅,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占据极高的比例。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在诗歌的阅读鉴赏中,应了解诗歌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学会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可见高质量的诗歌分析和鉴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精心构思与艺术概括能力,陶冶学生性情,美化学生心灵具有独特的功效。
下面将从四方面谈谈古代诗歌的分析和鉴赏。
一、从题目着手,推敲内容主旨题目题目是诗歌的窗口,是鉴赏诗歌的切入点。
拿到一首诗歌,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关注诗歌的题目。
因为诗歌的题目一般会揭示出诗歌创作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或是题材。
例如陆游所创作的《咏梅》一诗,用于抒发感情的“咏”字再加上代表物象的“梅”,揭示着这是一首诗人将自己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一具体事物的托物言志诗;又如出自“诗圣”杜甫的《咏怀古迹》,亦可轻而易举地读出这是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来寄予作者特殊心情的咏史篇二:诗词鉴赏论文品味—中华诗词之美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我们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品味古代诗词时,我们并不是毫无头绪的,我们可以从题目,诗眼,诗的意境,作者心境,作者所在时代背景,创作背景,修辞手法,引用的典故,抒情手法,诗所抒发的感情等方面入手。
如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我们就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李商隐)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教学较之以往各版本的教材,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编选的古诗文数量大大增加。
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将学习、品味古诗文的方法教给学生,而且要以儿童的视角,以贴近儿童的方式,引导学生与古诗“对话”,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用文化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也是古诗教学的归宿。
基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低年级古诗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诵读浅近的古诗文,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优美的语言。
”这为我们备课提供了尺度参考。
本文以统编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为例,浅谈如何落实低年级古诗教学。
一、品声韵之美“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
”古诗文,发之于声,首先是一种声音作品。
因此,我们可以先从声音的角度进行解读和学习。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直观感受为主,他们可以在声音中感受形象、体会情感、理解诗歌。
因此,我们不妨将诵读作为这一阶段学习古诗的主要路径。
如何读好古诗?最基本的应是把握好节奏,读好平仄,读好韵脚。
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有限,这些概念并不容易掌握。
所以,在这一阶段的诵读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发挥示范作用,以范读引导学生在倾听中学会诵读。
首先是节奏。
节奏,是诗歌语意的停顿,也是情感的直接体现。
就《登鹳雀楼》而言,我们根据诗歌大意进行划分,很容易就能明确应读成2/3节拍,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选入低年级的诗词大多浅显,节奏停顿也相对明显,因此,教师无需过多讲解,先示范,再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在读中学习、体会即可。
其次是平仄。
古诗的读音自古就有平仄之分,一般说来,平长仄短,平高仄低,平仄交错,循环反复,读来更有韵味。
“白日依山尽”中的“白、日、尽”和“黄河入海流”中的“入、海”为仄声,读的时候气息应短促、滞涩、紧张,结合诗境来看,其实就是要读出傍晚时分的暮气即将笼罩大地的压抑之感。
“欲穷千里目”则是以入声字“欲”开头,又以入声字“目”结尾,一句中,入声字首尾呼应,抑扬顿挫的对比更加鲜明,因此,这句要读出一种强调、突出、转折的意味,表达出压力感和紧迫感。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审美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摘要: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一是要掌握字、词、句的大意,全面理解古诗的含义;二是通过反复阅读体会作者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取人生道理,能够从美的角度品读并解析诗句,形成一定的美学意识,进而提升个人的审美水平和道德情操。
本文首先对我国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培养审美素养展开论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审美素养;道德情操古诗词是我国历史上的文化瑰宝,以唐诗、宋词、元词、明诗等多种形式存在,流传至今,也是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
新课标就古诗词的学习与运用提出了明确建议,要求学生在背诵并掌握古诗的前提下,感受作者的写作情感,体会作品的深意,在不断学习积累的过程中培养审美意识和道德情操。
基于此,提炼审美元素和渗透德育教育,是古诗词教学未来的工作方向。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问题(一)缺乏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对诗词、诗句的含义讲解十分透彻,学生也掌握了不少字与词在古诗文中的释义。
但是教学缺乏对作品意境的分析,学生通常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这些知识,以至于很多学生在考试中生搬硬套、词不达意。
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强,学习时很少考虑到联系作品的实际背景,长此以往,学生也只是停留在一个比较肤浅的学习层次,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
(二)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古诗词教学与其它教学环节有所不同,缺乏足够的学习时间,课堂上“依样画葫芦”的现象居多,学生只是按照教师所讲按部就班地执行,很难从深层次角度剖析诗句文章。
语文课堂上教师仍然是主体,学生过于被动,整套教学工作趋向于程序化,久而久之,学生缺乏主动求知的意识,没有学习兴趣,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样的教学课堂又怎能培养审美能力呢?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审美素养的培育策略(一)感受古诗词的观感之美事物具有外在的形式美和内在的意境美,观感是一个人认知美的第一信号。
在古诗文学习中提高审美情趣古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学好古诗词,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制订的目标之一。
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学好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艺术美、陶冶自己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呢?一、朗声美读:感受音乐美朗声美读既利于学生对所学诗词内容进行梳理,培养良好的语感,也有利于陶冶性情,形成良好的审美素质。
中国古典诗词的韵脚、韵律使作品流淌着音乐的旋律美。
读的方式可以分为集体朗读、小组朗读和个人朗读。
学生通过朗读,可以深入理解诗意,感受诗韵美,还可以唤起读书的热情。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白的《行路难》,让学生在诗句中找出押韵的字,画出朗读的节拍,先进行全班读、小组读,在朗读中感悟诗歌优美的语言、节奏,然后过渡到个人朗读。
个人朗读让其他学生当评委,评论和欣赏朗读者的朗读好在哪里,不足处是什么,以求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一个人读,多人评”,在课堂上形成一种竞赛场面。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参与交流讨论,还使学生欣赏到其他同学在朗读中读出的语言美、节奏美、音韵美、感情美;既能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能感受到诗人流露出的情感,激起自己的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
二、抓准诗眼:感受诗情美诗眼是诗词中最能开拓题目意趣、表现力最强的关键处,是足以使全诗生辉。
诗眼的锤炼与安设在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
我们在鉴赏诗词时,如能从诗眼入手,一方面可以体味诗人创作的艰辛与欢愉;另一方面也可以获得理解诗词思想感情与艺术特色的一把钥匙。
如,教学崔灏的《黄鹤楼》时,教师问:“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以‘空’字立意,它的每一联都写了一个‘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由此引导学生体味首联所叹之“楼空”、颔联所写之“天空”、颈联所绘之”洲空”、尾联所愁之“家空”,进而触摸作者空虚、惆怅、伤感的心境。
三、联想想象:感受画意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引导学生以诗词的语言为依托,启动联想,再造想象的能力,用散文式的语言描绘成画,激发学生学习主体的审美愉悦,由低层的审美感知深入到艺术美的欣赏,获得审美情感的共鸣。
浅谈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本文既指出了我国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又结合当前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要求,探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有效策略,为当前及今后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又称美育,它通过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美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并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要加强审美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中学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现状1.重字、词释义,轻整体教学。
(1)重讲授,轻感悟。
教师常常是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此词何意、彼句怎解、写作特点如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云云,不能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诗中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只能使其一味地抄录与背诵老师所讲的标准化答案,因而是被动接受,使学生对古诗词“望而生畏”。
(2)重表象,轻体验。
教师对古诗词的阅读与分析,只能是解词释义的翻版,不能让学生透过字面,深入作者的内心和作者同悲同喜、同愁同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表象”中。
2.重文字翻译、知识讲解,轻意义领悟。
(1)重内容,轻意蕴。
多数老师把解释词义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花大力气解决,却忽略了学生对诗词意蕴的整体把握,古诗词最具光华、最耐人寻味的意蕴却遭忽略,成了雪泥鸿爪,使课堂变得没有神采,索然无味。
(2)重知识,轻能力。
一些教师往往采取介绍诗人背景、初读古诗、理解重点字词、了解诗意、感知情感、朗读背诵等步骤进行教学,侧重于了解诗意,忽略了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音律美,忽略了感受作者创作时代背景的丰富内涵。
3.缺少对古诗词多层次、多角度的阐释。
由于古诗词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比较少,学生已有阅读积淀有限,理解和掌握古诗文也就有一定难度。
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遵循“字字落实,句句对译,原意照搬”的原则,总是单调、刻板地直译,少有艺术的灵动展示。
二、改变中学古诗词教学审美教育现状的对策1.在古诗词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审美自觉。
让学生在诵读经典中提升审美情趣师范附小李艳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古诗文是五彩缤纷的文学殿堂里最耀眼的瑰宝,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
小学教材选编的古诗,集思想美、语言美、艺术美、形式美于一体,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
有专家认为,少年时代是人格发育的关键时期,3岁至13岁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在此期间加强左右脑记忆力的开发和知识训练十分重要。
孩童时期诵读文化经典将给他们带来一笔宝贵财富。
因此,教师充分挖掘古诗中的美育因素,融阅读与审美、感性与理性、赏识与情感于一炉,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美的情愫,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论语》《三字经》《千句文》这些书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的源头,堪称是中国人的“圣经”。
这些中国祖先的思想结晶几乎成为中国人的行为规范,影响中国人达两千年之久。
直到今天,它们作为民族文化的沉淀,仍然对我们的思想、观念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大家耳熟能详的许多典故、成语绝大多数都是来源于这些经典著作,是它们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品格。
1.发现勤学的美《三字经》里几乎每一句都是一个故事。
在这些故事里,学到了古人坚忍不拔,勤奋好学的精神和处事为人的道理。
如:“如囊荧”,晋代的车胤,好学不倦,却家境贫寒,没有钱买油点灯,夏天的晚上,他发现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于是便捉了几只,装在白绢缝成的口袋里,用来照亮,他就是利用这样的“灯”,在夜晚读了很多书;“如映雪”,晋代人孙康酷爱读书,可是家里贫穷,点不起灯,冬季昼短夜长,他实在舍不得把夜晚的时间浪费掉,便冒着严寒坐在屋外的雪地上,利用白雪反射的光来照明读书;“苏老泉,二十七。
始发奋,读书籍”,宋朝的苏洵,小时不知道读书,长大了一事无成,二十七岁那年,他开始发愤读书,由于他废寝忘食,以勤补拙,所以二十年之后,他与儿子苏轼,苏辙相继金榜题名,都成了著名大文学家……学了这些故事与自己现在的学习环境比较,你在想些什么呢?从而让学生发现勤学苦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音画山水酿佳句细雨春风启童蒙------浅论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我泱泱中华,自古至今都是一个崇尚美的国度,中华民族,历来也都是一个崇尚美的族群。
中国古代审美教育思想源于孔子的仁学审美教育观。
孔子始终强调诗教对于培养“仁”的作用。
他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有助于心灵的净化。
孔子从一个教育家的角度强调了运用诗歌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在对人的教育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宋明清时期,在审美教育方面最有建树的人是王阳明和王夫之。
王阳明认为,“今教童子”,“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诗歌,以发其志意”,最终达到“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的教育目的(王阳明《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
在这里,王阳明论述了在对少年儿童的教育活动中,可以通过引起儿童的感性活动以调理其性情,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结果,强调了诗歌教育在整个教育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王夫之也认为,教育必须“求适其情”,即教育必须陶冶性情。
他提倡学《诗》:“《诗》教以荡涤其浊心,震其暮气”(王夫之《俟解》)。
在王夫之看来,陶冶受教育者的性情,对受教育者进行审美教育,应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
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最佳手段是诗歌教育。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祖国壮丽的河山,秀美的景色,富饶的物产,灿烂的人文,这一切都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的主题、创作的源泉。
从先秦《诗经》中先人们发出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千古咏唱,到大唐盛世“春城无处不飞花”的群芳竞秀、百代风流,诗人们品味着中华的音画山水,加入了自己浓浓的深情,酿造出了一首首足以让人陶醉千古的名篇佳句,启迪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弄潮世界竞风流!而在我们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也都精选了许多这样的名篇佳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们无数的人,不都是吟咏着这些熟悉的句子慢慢长大,飞出家门搏击风雨的吗?吟咏着它们,我们从懵懂无知出落得成熟洒脱;吟咏着它们,我们从浮躁狭隘修为得安详宽和;吟咏着它们,我们找到了自己、认同了自我──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我们虽经沧桑却依然美丽的祖国!这些让人如痴如醉的佳句,像细雨,像春风,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我们受益无穷、收获多多!由此可见,古诗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功能,对于人心灵的启迪,情操的陶冶,思想的升华,都有着积极的教育价值,对人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然而,笔者通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和认真广泛的了解,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尤其是处于第一线的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不重视古诗文教学、忽视古诗文教学的现象相当普遍、十分严重。
在古诗词教学的创新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以简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深刻的内涵展现着独特的魅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古诗词不仅能够提升语文素养,更能培养审美情趣。
然而,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式往往较为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此,创新古诗词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成为了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当前小学生古诗词学习的现状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师往往注重诗词的背诵和翻译,忽略了诗词所蕴含的美感和情感。
另一方面,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生活经验有限,对古诗词中描绘的情境和表达的情感理解较为困难,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例如,在学习李白的《静夜思》时,教师只是让学生反复背诵诗句,解释每个字的意思,却没有引导学生去感受诗人在异乡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了诗句,而无法真正领略古诗词的魅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性创新古诗词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能够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让古诗词变得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和意境,通过引导学生去想象和创造,能够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
再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学会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最后,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学生真正领略到古诗词的魅力,就会更加热爱传统文化,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三、创新古诗词教学的策略(一)情境创设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古诗词所描绘的场景和氛围。
例如,在教学《春晓》时,可以播放春天的音乐,展示春天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春天的美景之中,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怜惜之情。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古诗词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审美意义和教育价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
本文将从古诗词的审美特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探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古诗词的审美特点古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风格。
古诗词的审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象生动:古诗词以精炼准确的文字表达出丰富多彩的形象,能够充分展现作者的审美情感和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享受。
2.意境深远:古诗词通过精致的表达和生动的描绘,能够营造出一种深邃的精神境界和意境,引发人们对生活、自然和人情的深刻思考。
3.音韵和谐:古诗词注重音韵美和韵律美,通过精心的选词、排比和押韵等手法,使诗词具有高度的音乐美和和谐感。
古诗词的这些审美特点,使其成为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教学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培养审美情感:古诗词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可以引发学生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帮助他们培养审美情感,增加对美的敏感度。
2.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古诗词的精致文字、精彩形象和音韵美,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3. 增进人文素养:古诗词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他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4. 培养个性品质:古诗词以其高尚的情感和崇高的情操,可以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坚定信念和积极人生态度。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加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诵读古诗文中提高审美能力
编入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
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
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哲理
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
值。教师应通过古诗教学,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
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
“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
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就不乏“诗中有画”
的千古名作。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
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句一景,从而构成了一幅农村春末特
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案。又如杜牧的《山行》:“远上
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飘渺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
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
形成画面,再独立地画出诗意。如《寻隐者不遇》一诗中的“只在
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句,是童子回答来访者的话。为了让学生
体会“云深”一词所描绘的意境,可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
寻访人,当你顺着小书童的手向大山方面望去时,你看到的是什么
样的情景?”学生纷纷回答:“我看到的是层峦迭嶂,云雾缭绕。”
我看到的是山高林密,路转峰回,云缠雾绕。”接着让学生自由作
画。有的学生画了一座大山,山中有大团的云雾;有的画上小房子、
青松、寻访者、小书童。学生越画兴趣越浓,对诗中的画面美有了
深刻的感受。
二、披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美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
人心弦的诗歌。如陆游经过长时期战乱流离生活的体验,凝聚起死
而不衰的深厚的爱国激情,从而写出饱含血泪和期望的《示儿》一
诗。又如李白观赏了阳光照耀下的庐山瀑布凌空飞下时的美丽图景
后,胸中勃发出对祖国壮丽河山无比热爱之情,从而写下了《望庐
山瀑布》一诗。可见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因此,在古
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人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
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在教学过程中,可
这样做:
由景引情。在古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感情融人到所描绘的景
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晓》一诗,
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诗人谛听鸟啼,回忆风雨,猜想落花,把爱
春和惜春深情,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诗句看似写景,实为抒情,
情景交融,达到无由分解的境界。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景人手,
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人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啼
鸟”、“风雨”、“落花”等景物的,再引导学生体会诗中“不觉”、“知
多少”等字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爱春、惜春的深情。
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
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教古诗,总是把朗读
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
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
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
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三、启发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
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古诗的语言特别精警、跳跃、
含蓄,为读者留下很多的“空白地带”或称其谓“艺术的空白”。
因此,教师需要匠心独运,给予启发引导学生在这些“空白”中去
作丰富的想象,并进行艺术的再造,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豪迈壮观,想像丰富,构思不同凡响,
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了一个美妙奇幻的境界
之中: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峰,在红日的映照下,蒸腾着紫红色的
烟霞,飞旋缭绕,飘忽于青山、蓝天之间。一个“生”字,便生动
传神地状写出了烟雾升腾的动态,似乎那飘散萦回的紫烟,是从香
炉中生出来的一样,给人以神奇缥缈之感。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
如仙境一般的朦胧,而且涂上了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平常的
瀑布创造了一个不平常的环境。诗人极尽夸张、悬想之能事,一个
“飞流一直下”三千尺”,一个“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飞”
一“落”,一“直”一“疑”,“三千尺”“银河”“九天”,突出了流
速之急,水势之猛,源流之高,气魄之大,惊天动地,撼人心魄,
令人神往!更为绝妙的是诗人神思飞驰,想像飞跃,从眼前的奇景
想到离奇的神话,进而奇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这一比喻新
奇而又真切,夸张而又自然。手法高妙,出人意料,想像奇特,用
语惊人,使得瀑布整个形象更为丰富多彩,意境更为雄奇瑰丽,充
分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通过教师的启发,学
生发挥想象,进入意境,领悟了其内蕴。
总之在古诗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展开联想,进入
意境,联系生活经验和各种阅历去分析、理解、判断、推理,深入
领悟诗的情境美、形象美、内蕴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与愉悦。看,
初春,百尺校园里一片嫩绿,学生,隋不自禁地作诗赞美:“春风
又绿百尺园”
四、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在
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
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诗盼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在古代,诗是用于吟唱
的歌,故称诗歌。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
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便不
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
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如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中一、
二、四句的“晓”、“鸟”、“少”押韵,旦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
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
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炼美。每首古诗的字数有
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炼含蓄,有时一字一词,
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其中一个
“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把山间烟云冉冉上升、袅
袅游动的景象表现出来了。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维妙维肖地
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瀑布“挂”起来呢?
这“挂”字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工伟力的赞颂。“落”字也
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充分发挥古诗特有的审美功能,通过
各种教学方式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油然
而生,审美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在古诗教学中实践了审美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唐诗三百首》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中华古诗词诵读》内部版
[3】《美学与美育》山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