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研究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102.00 KB
- 文档页数:7
毒理学现代毒理学主要包括: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三个研究领域。
毒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内实验,体外实验,人体观察和流行病学研究。
毒理学应用:由于毒理学研究范畴的进一步拓展以及毒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的不断更新完善,在外源物质安全性评价,危险度评定,危险性管理与交流方面,毒理学已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毒理学研究中以“3Rs”原则为导向的实验方法包括:优化,减少,代替。
外源化学物:是指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毒性:是指物质引起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损害作用:是指影响生物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货降低生物体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剂量-效应关系:随着外源化学物的剂量增加,对机体的毒效应的程度增加,或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增加。
潜伏期:潜伏期是指在单次剂量或短期暴露致癌物质后志出现第一个临床症状所需的时间。
靶器官:化学物进入机体后,对体内各器官的毒作用并不一样,往往有选择性,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生物标志: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指标,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绝度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引起一组受试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引起一组受试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指一组受试动物中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最大非致死剂量或浓度: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机体对于化学毒物的处置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过程。
生物转运:四个过程都是化学毒物穿越生物膜的过程,其本身的结构和性质不发生变化,故称为生物转运。
生物转化:是化学毒物在细胞内发生一系列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改变而转化为新的衍生物的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环境毒理学是环境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系统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
它的研究内容和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估:通过实验研究和观察,评估环境污染物对不同生物物种的毒性效应,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遗传毒性等。
2. 环境污染物的毒性机制研究:研究环境污染物对生物系统的毒性作用机制,包括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污染物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等。
3. 环境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估:通过对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估和毒性机制研究,评估其对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4. 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和控制:通过建立环境污染物监测体系,及时掌握环境污染物的浓度和分布情况,为环境管理和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5. 环境毒理学的应用研究:将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环境保护、职业健康、食品安全等领域,为保障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总之,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涉及环境科学、生物学、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还与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密切相关。
通过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环境污染物对生物系统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为环境管理和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保障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
毒理学实验报告
《毒理学实验报告》
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影响,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得出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程度以及可能产生的健康危害。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影响存在差异,一些毒物可能对健康造成严重危害,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1.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影响,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得出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程度以及可能产生的健康危害。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实验中使用了多种毒物,包括有机化合物、重金属离子等。
(2)实验方法:将不同毒物溶液滴加到小白鼠身上,观察其反应并记录下来。
同时,将不同浓度的毒物溶液滴加到细胞培养基中,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
3. 实验结果
(1)小白鼠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毒物对小白鼠的毒性影响存在差异,一些毒物可能对小白鼠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例如导致呼吸困难、肌肉痉挛等症状。
(2)细胞培养实验: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毒物溶液对细胞的生长情况产生了明显影响,高浓度的毒物溶液会导致细胞死亡或凋亡。
4. 讨论与结论
通过本实验的研究,我们得出了不同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程度以及可能产生的健康危害。
实验结果表明,毒物的毒性影响存在差异,一些毒物可能对健康造
成严重危害,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加强对毒物的认识和防范,避免接触和使用可能对健康造成危害的毒物。
同时,加强对毒物的毒性影响研究,为保障人类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毒理学与食品安全评估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而毒理学在食品安全评估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效应的科学,通过毒理学的研究可以评估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从而保障食品安全。
本文将探讨毒理学在食品安全评估中的作用,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一、毒理学在食品安全评估中的作用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效应的科学,其在食品安全评估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包括农药残留、重金属、食品添加剂等,这些物质如果超出安全范围,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毒理学通过研究这些有害物质对人体的毒性作用机制、剂量效应关系等,可以评估食品中的安全性,为食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在食品安全评估中,毒理学主要承担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 鉴定食品中的有害物质:毒理学可以通过实验研究等方法,鉴定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包括农药残留、重金属、食品添加剂等,确定其对人体的毒性作用和安全剂量范围。
2. 评估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毒理学研究可以评估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致畸性等,为制定食品安全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3. 确定安全剂量范围:毒理学研究可以确定食品中有害物质的安全剂量范围,即在一定时间内可以接受的最大摄入量,以保障人体健康。
4. 预防食品中有害物质的危害:毒理学研究可以为预防食品中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指导食品生产和加工,减少有害物质的残留。
二、毒理学研究方法毒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等。
这些方法可以全面评估食品中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为食品安全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1. 体外实验:体外实验是在体外环境中进行的实验研究,可以通过细胞培养、酶活性测定等方法,评估有害物质对细胞的毒性作用,揭示其毒性机制。
2. 动物实验:动物实验是在动物体内进行的实验研究,可以评估有害物质对动物的毒性作用,揭示其对机体的影响,为人体毒性评估提供参考。
多环芳烃毒理学及累积暴露风险评估方法研究摘要:多环芳烃常以混合物的形式存在于大气、土壤以及食品中,经吞食、呼吸、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等多种毒性效应。
探讨研究PAHs的累积健康风险评估可指导人们避免过多暴露于PAHs环境下,为解决多种PAHs累积毒性效应问题提供思路。
本文阐述了环境中多环芳烃的毒性,评述了多环芳烃的累积暴露风险评估方法,期望为后续开展风险评估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多环芳烃;毒理学;累积暴露;风险评估多环芳烃(PAHs)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环以线状、角状或簇状排列的中性或非极性碳氢化合物,可分为芳香稠环型及芳香非稠环型[1]。
多环芳烃化合物被证实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而且由于其物理化学性质稳定,在自然环境中难于降解,是自然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主要代表。
多环芳烃大都是无色或淡黄色的结晶,个别颜色较深,具有蒸汽压低、疏水性强、易溶于苯类芳香性溶剂中等特点。
例如,Bap是多环芳烃中的一种典型化合物,其挥发性小,附着性强,在大气中主要吸附在颗粒物上。
多环芳烃的化学性质与其结构密切相关,它们大多具有大的共轭体系,因此其溶液具有一定的荧光性,而且它们是一类惰性很强的碳氢化合物,不易降解,能稳定地存在于环境中。
1多环芳烃的毒性1.1致癌性多环芳烃暴露在人群中,会增加患肺、胃、喉、肾、前列腺、乳腺和结肠癌的风险。
皮肤暴露,可诱发不同品系小鼠的良性和恶性皮肤肿瘤,职业暴露会导致肺癌、皮肤癌或膀胱癌。
雄性和雌性大鼠每周5天,每天喂服不同剂量BaP,连续104周后,研究口服BaP与肿瘤发生率的关系,发现大鼠肝脏、前胃、耳道、口腔、皮肤、肠道(仅雄性)、肾脏和雌性乳腺、食管的肿瘤发生率呈剂量依赖性增加。
1.2致畸性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增加多环芳烃暴露会对生殖过程造成干扰,如抑制胎儿生长,影响胎儿的牙齿发育甚至神经发育等。
群体分析也表明,暴露于BaP的小鼠显示胎儿体重、长度和头围减少,出生缺陷。
绪论现代毒理学:以毒物为工具,在实验医学和治疗学基础上,发展为研究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科学—基础学科、和生命大科学同步发展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毒理学研究方法:体内试验、体外实验、人体观察、流行病学研究毒理学替代法:3Rs 优化、减少、替代(4R 责任)第二章外源性化合物:在人类生活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内源性化合物:机体内原已存在的或代谢过程中形成的产物或者中间产物毒理学研究内/外源性化学物的有害作用,而非有益作用(治疗和营养作用)毒性:化学物质引起损害的能力。
同等剂量,损害能力越强的其毒性越高;相对同一损害,剂量越小毒性越大;毒作用:化学物本身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到一定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又称为毒效应,是化学物对生物体所致的不良或者有害的生物学改变-不良效应、损害效应毒物:较低剂量进入生命体能够引起疾病或者危及生命的物质损害作用:影响生物体行为的生化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降低生物体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毒效应谱: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由于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不同,引起机体的多种变化。
表现:1、生物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2、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3、亚临床改变4、临床中毒5、死亡毒作用分类:一、速发型或迟发型作用二、局部或全身作用三、可逆或不可逆作用四、超敏反应五、特异质反应暴露特征:暴露途径、暴露期限、暴露频率首过消除:经口染毒时,化学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系统到达肝脏被代谢转化,再进入体循环,其代谢产物的毒性直接影响化学物对机体的损害能力。
剂量—效应关系:即随着外源化学物的剂量增加,对机体的毒效应的程度增加曲线四个:毒物兴奋效应的基本形式:U形选择性毒性:一定条件下,毒物对机体毒作用具有一定选择性,一种毒物对某一种生物或组织有损害,而对其他生物或组织器官无毒性作用。
5-甲基水杨酸和水杨酸毒理性质研究实验方案一、鱼类急性毒性实验—半数致死浓度(LC50)的测定按照《GB/T 21281-2007 危险化学品鱼类急性毒性分级试验方法》进行1.1实验鱼的选择和驯养1.1.1实验鱼的选择斑马鱼:斑马鱼是一种常见的热带淡水鱼,体型小,在较小空间内就可饲养大量斑马鱼(2L的鱼缸中就可饲养10条左右)。
斑马鱼世代周期短,繁殖率高,饲养管理廉价方便,饲养成本低,对水质的要求不高。
因此斑马鱼长期以来被广泛用于胚胎学、发育生物学、毒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研究,被喻为理想的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的脊椎动物模型,是四大模式生物之一,也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推荐使用的标准化鱼类毒性实验动物和我国国家环保部、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准则指定的鱼类毒性实验鱼种之一。
拟从较近的位于沪闵路的闵行悠闲水族购得斑马鱼150条。
同批、同种、同龄,大小均匀,体质健壮,个体全长以1.0~6.0 cm为宜,最大个体不可大于最小个体的50%。
1.1.2实验鱼的驯养实验鱼用于试验之前,在与实验用水质、温度和光照相同的水中驯养7 d,以使鱼类适应实验室的生活环境,如水温、水质和光线等,且便于对实验鱼进行健康选择。
驯养期间,应每天换水、喂食1~2次,实验开始前24h停止喂食。
密切检查鱼的健康状况,发现受伤、体色异常、消瘦、离群游泳、行动呆滞和拒食等现象,应及时除去。
驯养开始48 h 后记录死亡率,死亡率小于5%方可用于实验。
1.2实验条件实验用水(稀释水):自来水,人工曝气或放置3 d以上脱氯。
水的总硬度为10~250 mg/L(以CaCO3计),pH值为6.0~8.5。
实验容器:其他实验室的鱼缸三个,以及2L的烧杯四个,洗净后用曝气后的自来水涮洗。
1.3实验步骤1.3.1方案一:进行预实验后再进行正式实验1.3.1.1预实验:预备实验用于确定正式实验浓度的大致范围,了解实验溶液浓度的稳定性,以及实验过程中pH、溶解氧等变动情况。
卫生毒理学卫生毒理学是研究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及其毒理作用机制的学科。
它是毒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主要涉及有害物质的传播途径、吸入、摄入、皮肤接触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本文将从卫生毒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探讨,并简要介绍其在实践中的应用领域。
卫生毒理学主要研究的是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作用。
毒理学是研究有毒物质对生物体的影响,而卫生毒理学则是将毒理学知识应用于环境卫生和公共卫生领域。
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新化学物质的危害评估、环境污染物的监测与防控、职业病防治等。
通过对有害物质的研究,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决策制定者和管理者提供科学依据,保护人民的健康。
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
实验研究是通过动物模型或体外细胞实验,以评估物质对健康影响的剂量-效应关系和作用机制。
流行病学研究则是对特定群体或人群进行调查,确定暴露物与健康效应之间的关联性。
这两种方法的结合可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影响卫生毒理学研究的因素有很多,例如物质的性质、剂量、暴露途径、暴露频率和时间、个体差异等。
物质的性质包括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生物学性质,它们直接决定了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
剂量是指暴露物质的量,剂量越高,危害程度越大。
暴露途径也是影响毒理作用的重要因素,例如吸入和摄入是常见的暴露途径。
暴露频率和时间也会影响物质对健康的危害程度,长期暴露可能导致慢性毒性效应。
个体差异指的是不同个体对物质的敏感性差异,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等。
卫生毒理学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例如,在环境卫生领域,通过监测和评估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以制定合理的防控策略,保护公众健康。
在职业病防治领域,卫生毒理学可以用于评估工业化学品对工人健康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此外,在食品安全和药物安全领域,卫生毒理学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帮助评估食品和药物的安全性,确保人们的健康。
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研究食品添加剂在食品生产中被广泛应用,以保证食品的色、香、味、质和稳定性等方面的美观和安全性。
然而,如果添加剂使用不当或含有有毒成分,也会带来潜在的风险和危害。
为了保护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食品添加剂必须经过科学的毒理学研究和严格的安全评估。
本文将简要介绍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研究、方法和进展。
毒理学研究的意义毒理学研究是研究化学、药物和其他物质对生命体产生不良影响的科学。
它包括对剂量-反应关系、吸收、代谢、分布、排泄、作用机制、致癌性、致畸性、致突变性和致敏性等方面的探索和评估。
毒理学研究的目的是识别和评估物质的毒性和副作用,为其安全评估和控制提供科学的依据。
在食品领域,毒理学研究可以评估食品添加剂对人体的安全性和剂量限制,以保证人民的健康和安全。
它也能评估特定人群的食品摄入量和代谢差异,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科学的参考和建议。
毒理学研究的方法毒理学研究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包括体内和体外试验、动物试验和人体观察等。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方法:1. 体外试验:利用人体细胞或器官模型,研究物质如何与细胞或器官互动,表现出的毒性和副作用。
2. 动物试验:利用动物模型,研究物质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了解物质对动物造成的毒性和副作用,进而判断其对人体的危害性。
3. 人体观察:通过流行病学研究、临床观察和人体试验,评估人类对物质的暴露和摄入,了解其安全性和副作用。
不同的方法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目的来选择和结合使用。
毒理学研究的进展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技术和方法的发展:随着新技术和方法的出现,毒理学研究变得更加深入和准确。
例如,体外试验、组织工程和新型的遗传学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毒理学研究,有助于评估物质的毒性和副作用,特别是提高对少数人群和某些敏感人群的安全保障。
2. 安全评估的加强: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不断更新和完善,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毒理学的研究内容及意义一、引言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化学物质或其他物质对生物体的有害效应及其机制的学科。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类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化学物质和其他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对人体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
因此,毒理学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毒理学研究内容1. 毒性评价毒性评价是毒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包括确定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产生的不良效应类型、剂量反应关系、暴露途径等方面。
通过毒性评价,可以确定一个物质是否对人体或环境有害,并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2. 毒理动力学毒理动力学是指研究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
通过研究毒理动力学,可以了解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行为规律,预测其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
3. 毒理机制毒理机制是指研究化学物质或其他有害物质对生物体产生不良效应的具体机制。
通过研究毒理机制,可以深入了解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为制定防范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4. 毒理诊断毒理诊断是指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方法,确定其是否受到了化学物质或其他有害物质的影响,并确定其受到影响的程度和类型。
毒理诊断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毒理学研究意义1. 保护人类健康毒理学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各种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从而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例如,在食品安全方面,毒理学研究可以帮助政府制定相应标准,确保食品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2. 保护环境毒理学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各种化学物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和修复。
例如,在水污染方面,毒理学研究可以帮助政府制定相应标准,确保水质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危害。
3. 促进科学发展毒理学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化学、生物学、医学等。
通过毒理学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物质对生物体的影响机制,并为新药物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4. 促进经济发展毒理学研究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其产品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和优化。
毒理学基础知识点毒理学,简单来说,就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产生有害作用的科学。
这门学科对于保障人类健康、保护环境以及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些毒理学的基础知识点。
一、毒物与毒性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毒物的范围很广泛,包括各种化学物质、生物毒素、药物过量等。
毒性则是指毒物引起机体损害的能力。
它可以通过多种指标来衡量,比如半数致死剂量(LD50)、半数致死浓度(LC50)等。
LD50 是指引起一群受试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
数值越小,表明毒性越强。
毒性作用还分为急性毒性、慢性毒性、亚慢性毒性等。
急性毒性通常是指短时间内大量接触毒物导致的严重反应,甚至死亡。
慢性毒性则是长期接触低剂量毒物引起的逐渐积累的损害。
二、毒物的体内过程毒物进入机体后,会经历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这几个过程。
吸收是毒物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常见的吸收途径包括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等。
比如,通过口服药物,毒物会在胃肠道被吸收;吸入有害气体,毒物会通过呼吸道进入体内。
分布是指毒物被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的过程。
不同的毒物在体内的分布具有选择性,这与组织器官的血流量、亲和力等因素有关。
代谢是指毒物在体内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
主要在肝脏进行,通过一系列酶的作用,毒物可能被转化为毒性更强或更弱的物质。
排泄则是毒物及其代谢产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主要通过肾脏随尿液排出,还有部分通过胆汁、呼吸道、汗腺等途径排出。
三、毒作用机制毒作用机制是指毒物引起损害的具体方式和途径。
这包括对生物大分子的作用,如对蛋白质、核酸的损伤;影响细胞功能,如干扰细胞的能量代谢、细胞膜的功能等;还可能引起细胞凋亡、氧化应激等反应。
比如,一些毒物可以与蛋白质结合,改变其结构和功能,从而影响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
某些化学物质还可能导致 DNA 损伤,引发基因突变和癌症的发生。
1.食品毒理学的定义: 食品毒理学是大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食品中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性质、来源及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和机制,评价其安全性,并确定其安全限值,以及提出预防管理措施的一门学科。 2 食品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3、如何理解毒理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Science 科学,是毒理学研究中观察和收集资料,即获得论据和事实。 Art 艺术,是指如何应用这些毒性资料(事实和数据),来预测对人群、动物和其他环境生物的潜在危害从而形成假说和外推,即从动物外推到人体,从人体外推到群体的过程。 4 毒性与毒作用的区别? 毒性是物质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本身的特性,尤其是化学结构。 毒性作用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剂量,与剂量相联系的是接触时间、持续时间、接触频率、间隔时间等。这些都是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
动物实验
整体动物实验(in vivo)
体外实验 (in vitro)
一般毒性试验
特殊毒性试验
微生物试验
哺乳动物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 亚急性毒性试验 亚慢性毒性试验 慢性毒性试验
致突变 致癌 致畸
致突变 器官水平 组织水平 细胞水平 亚细胞水平 分子水平 5 剂量反应曲线的四种基本类型? (1)直线型 (2)抛物线型 (3)“全或无”反应(all or none response) 坡度极陡的线性剂量-反应关系。当剂量增加到一定高度时,反应迅速增加,再稍增加即可引起死亡,无法观测到高剂量的反应。例如致畸试验。 (4)S型曲线 最典型的剂量-反应曲线。实际上更为常见的剂量-反应曲线是非对称S-状曲线。非对称S-形曲线两端不对称,一端较长,另一端较短。 6 为什么用LD50作为急性毒性分级的依据? 半数致死剂量/浓度(median lethal dose, LD50/LC50):指化学物质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或浓度。 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LD50数值越小,表示外源化学物的毒性越强;反之,LD50数值越大,则毒性越低。 7 化学物吸收和排泄的主要方式 吸收:1 经胃肠道吸收 2 经呼吸道吸收 3 经皮肤吸收 4 其它途径:经眼吸收:局部作用先于全身作用:经静脉、腹腔、皮下和肌内注射 排泄:1 经肾脏排泄 :1.1 肾小球过滤1.2 肾小管重吸收1.3 肾小管分泌 2 经肝和胆排泄:2.1 随粪便直接排出体外2.2 肠肝循环 3 经肺排泄 4 其他排泄途径:肺脏(呼气)、皮肤(汗、皮脂)、乳汁、唾液和泪液等。 8 如何运用毒物处置原理来预防酒精对人体的危害? 1、阻止酒精吸收:A、不要空腹B、酒前喝鸡蛋清 2、加速排泄:喝高浓度盐水,但会损害肝脏 3、加速代谢:喝梨汁等 4、加强靶器官:喝咖啡作用于神经系统,抑制麻痹作用 9 生物转化的特点:化学毒物的水溶性增加 10 简述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
(课件重点)毒理学研究方法1.体内试验(in vivo):也称整体动物试验,可严格控制接触条件,测定多种类型得毒作用。
大鼠,小鼠,豚鼠,家兔,狗与猴等、也有鱼类,鸟类,昆虫等2.体外试验(in vitro):利用游离器官、培养得细胞或细胞器、生物模拟系统进行毒理学研究、器官(肝、胚胎),细胞,细胞器,分子等3.人体观察(humantoxicology),事故或志愿者4.流行病学研究(epidemiological study):为什么有选择毒性1.物种与细胞学得差异 (植物生长调节剂)2.蓄积能力3、代谢过程与速率4、损伤得修复能力非损害作用(non—adverse effect)所致机体发生得一切生物学变化都就是暂时得、可逆得,应在机体代偿能力范围之内,不造成机体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及寿命得改变、不降低机体维持稳态得能力与对额外应激代偿得能力、不影响机体得功能容量,如进食量、体力劳动负荷能力等涉及到解剖、生理生化与行为方面得指标,也不引起机体对其她环境有害因素得易感性增高。
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所致得机体生物学改变就是持久得、不可逆得,造成机体功能容量得各项指标改变、维持体内得稳态能力下降、对额外应激状态得代偿能力降低以及对其她环境有害因素得易感性增高,使机体正常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均受到影响,寿命缩短生物膜biomembrane定义:将细胞或细胞器与周围环境分隔开得一层半透膜。
功能:将细胞或细胞器与周围环境隔离;保持细胞或细胞器内部理化性质得稳定;选择地允许或部允许某些物质通过,主动摄入或排出一些物质生物转运过程得机理1、被动转运1)简单扩散:溶液中得化学物质分子,由浓集部位向各个方向分散,直到全部分子均匀分布在溶液中、simple diffusion:化学物质由浓度较高部位透过生物膜向浓度较低部位分散得过程。
特点:化学物不与膜起反应;不消耗代谢能量;膜两侧浓度差愈大,脂溶性愈高,其简单扩散速度快;在毒理学上,就是大多数化学物透过生物膜得主要转运方式。
简单扩散得条件: 膜两侧存在浓度差;外来化合物有脂溶性;就是非解离状态2)滤过filtration: 膜孔滤过指化学物通过细胞膜上得亲水性孔道透过细胞膜得过程。
亲水性孔道:由嵌入脂质双分子层中得蛋白质结构亲水性氨基酸组成,不同得细胞膜,其孔径大小不一,小肠上皮细胞4Aº ,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为40 Aº、动力:渗透压梯度与液体静压。
在它们得作用下,大量水及分子直径小于孔道得化学物可经膜孔道,透过生物膜,完成其生物转运过程、2、特殊转运1)主动转运:不溶于脂质得亲水性化合物由低浓度处透过生物膜向高浓度处移动并引起消耗能量得过程。
特点:逆浓度梯度转运;通过载体;需消耗能量;具有一定得选择性,存在竞争性抑制,可饱与; 2)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指某些不易溶于脂质得亲水性化合物,透过生物膜由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转移得过程。
其机理:化合物与膜上得蛋白质或酶构成得载体结合(与主动转运相同),只能由高向低转移,它不需消耗代谢能量、3)膜动转运:指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得某些颗粒物或大分子物质交换过程、此过程需要耗能。
吞噬(phagocytosis)胞饮(pinocytosis)胞吐(exocytosis)气溶胶(aerosol)指固体或/与液体微粒稳定地悬浮于气体介质中形成得分散体系,其中得气体介质称为连续相,微粒称为分散相,其成分复杂,大小不一。
分布得原因1)体内各种屏障:血脑屏障,由中枢神经系统得毛细血管壁构成,为紧密融合在一起得扁平内皮细胞,管外包裹得星形胶质细胞、胎盘屏障2)与血浆蛋白质结合a血浆中各种蛋白质均有结合其她化学物得功能,特别就是白蛋白得结合量最高。
b不同得化合物与血浆蛋白质结合得量不同,结合型得化合物由于分子量大,不能跨膜转运,暂无生物效应,不能被代谢排泄,可延缓消除过程与延长化合物得毒作用。
作用:两重意义,即急性中毒得保护作用,使血液浓度降低;离开接触后,由于血液浓度下降,贮存库中得毒物重新就会释放进入血液,具有潜在得危害。
主要与清蛋白浓度、结合亲与力、与内源性物质得竞争结合得差异3)与组织成分得结合指组织中得一些特殊结合蛋白,包括各种蛋白质、粘多糖、核蛋白及磷脂。
特殊得亲与力,CO与血红蛋白;百草枯与肺肝、肾组织:金属硫蛋白4)脂肪与骨骼中得贮存脂溶性得有机物易于分布与蓄积在脂肪组织内;铅、氟易于贮存在骨骼中;双重性,降低血中毒物得浓度;重新释放,将造成潜在得危害共氧化:指氢过氧化物得还原与其她底物氧化生成脂质氢过氧化物得过程葡糖醛酸结合就是II相反应中最普遍进行得一种,由UDP-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催化。
谷胱甘肽结合,就是由谷胱甘肽S-转移酶催化得GSH结合反应。
它在亲电子化合物解毒及自由基解毒中起着重要作用生物转化得复杂性1)多样性:a一种外来化合物在体内可能有多种不同得代谢转化途径,生成各种不同得代谢产物。
b同一化合物经不同得代谢,产生得毒性作用可能不同c化合物在体内得生物转化类型取决于化合物得性质、剂量、环境及机体得因素,即影响毒性作用得因素。
2)连续性:外来化合物在体内得代谢转化常常就是多个反应连续进行得。
3)两重性:生物转化得结果有解毒与增毒两种。
当然,大多数就是解毒、4)代谢饱与:外来化合物在体内生物转化,由酶催化进行得,当其浓度到一定程度,也就就是说代谢过程所需得基质可能被耗尽;代谢酶能力有限;造成单位时间内代谢产物不再随底物增加而增加,有可能发生代谢途径得改变,这种代谢途径被饱与得现象称代谢饱与(metablicsaturation)。
5)代谢酶得诱导与抑制:酶得诱导(induction)指有些外来化合物可使某些代谢酶合成增加并伴有活力增强得现象、抑制(inhibition)则就是表现为活力下降影响毒性得因素可分为四大类:毒物、机体、接触条件及外界环境。
基础毒性分类:根据接触毒物得时间长短分为急性毒性、短期重复剂量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相应所进行得观察与评价毒效应得试验即为急性毒性试验、短期重复剂量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作用得有关参数以死亡为终点(上限参数)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 或LC50)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 LD01或MLC,LC01 )最大非致死剂量或浓度(MNLD, LD0或MNLC,LC0 )非致死性指标为检测终点(下限参数)急性毒性LOAEL(观察到有害作用得最低剂量)急性毒性NOAEL(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得剂量)为什么进行替代试验???动物保护;降低试验成本;缩短试验周期3R:替代,减少,优化蓄积作用得意义1.就是外源化学物产生亚慢性、慢性毒作用得物质基础、2、就是评价外源化学物就是否可能产生慢性中毒得重要指标。
3、在制订卫生标准时,蓄积毒性得大小就是选择安全系数得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4、耐受也就是蓄积毒性得表现之一、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剂量与设组原则:设3个剂量组与1个阴性(溶剂)对照组。
设及剂量时应考虑人类得实际接触量。
高剂量:动物表现出明显得中毒效应,不发生或仅有个别死(<10% )。
中间剂量:动物出现轻度中毒效应,应相当于最小有作用剂量水平(LOAEL)、低剂量:无中毒反应,应相当于最大无作用剂量水平(NOAEL)、要高于人得实际接触水平。
对照组:排除混杂因素剂量组间得组距2~4倍,最大不超过10倍、剂量设计参考原则与方法⏹对能求出LD50得化学物:参考同一动物种属品系与同一染毒途径得短期毒性资料,最高剂量组为1/10- 1/20LD50,最低剂量至少为人体摄入量得3倍。
再设中间剂量。
⏹对食品药品等毒性很低得化学物:药品以临床用药量得10,30,100倍(大鼠)食品以人体摄入量得100,200,300倍(大鼠)●慢性毒性试验:参考亚慢性毒性实验结果设计。
急性毒性作用概念及急性毒性实验目得;亚慢性毒性作用概念及亚慢性毒性实验目得;慢性毒性作用概念及慢性毒性实验目得;蓄积毒性与蓄积系数;LD50;NOAEL;LOAEL;ADI;脏器系数;食物利用率化学致癌物致癌机制:遗传毒性致癌物+非遗传毒性致癌物(表观遗传毒性致癌物)代谢角度: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前致癌物,近致癌物,终致癌物)致癌阶段:引发剂+促长剂+助致癌物+完全致癌物化学致癌得三阶段学说;化学致癌得机制;化学致癌物得分类;判断化学致癌物得试验方法2、选择致突变试验得成套观察项目(test battery)配套原则:1。
多种遗传学终点兼顾。
2.多种物种兼顾、3.体内与体外实验配合。
4。
体细胞与生殖细胞兼顾。
致突变试验与致癌试验得关系致突变试验就是致癌短期筛检试验中得一种,可检出遗传毒性致癌物。
但也能出现假阳性如遗传毒性非致癌物与假阴性如非遗传毒性致癌物、1。
发育毒性(developmental toxicity):指出生前后接触有害因素,子代个体发育为成体之前诱发得任何有害影响。
具体表现为◆(1)发育生物体死亡:吸收胎、流产、死胎、◆(2)生长改变:生长迟缓:生长发育指标低于正常对照均值得2个标准差◆(3)结构异常:畸形,包括外观畸形,骨骼畸形,内脏畸形。
◆(4)功能缺陷:出生后个体免疫,神经行为缺陷,儿童早期肿瘤2。
发育毒理学(developmental toxicology):研究出生前暴露于环境有害因子导致得异常发育结局及有关得作用机制、发病机理、影响因素与毒物动力学等。
就是毒理学得重要分支之一。
3。
畸形(malformation):发育生物体解剖学上形态结构得缺陷。
分为严重畸形与轻微畸形。
严重畸形(major malformation):对外观、生理功能与(或)寿命有明显影响轻微畸形(minor malformation):对外观、生理功能只有轻微影响或没有影响。
4.器官形成期(critical peroid):从胚泡着床到硬腭闭合得时期,就是畸形发生得关键时期,也成致畸敏感期。
5。
致畸物(致畸原teratogen):能引起畸形得环境因子、6、致畸作用(teratogenesis)致畸物引起畸形得过程。
7.致畸性(teratogenicity):致畸物引起畸形得能力。
8。
变异(variation):同一种属得亲代与子代之间或子代得个体之间,出现不同程度得差异。
变异由遗传与遗传外因素控制,或由于分化改变而引起、一般变异指小得或次要得结构改变,一般不影响正常生理功能,也不危及生命。
值得注意得变异就是致畸试验中,有剂量效应关系异常增多得变异、9、胚体毒性(embryotoxicity):外源性理化因子对孕体着床前后直到器官形成期结束时得有害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