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毒理学与安全性研究方法(张智勇等编著)思维导图
- 格式:xmin
- 大小:5.76 KB
- 文档页数:1
第14章纳米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14.1概述大量的研究已证明,纳米粒具有特殊的生物学特性。
纳米载药系统能使许多药物的药效学和安全性特征发生较大或根本性变化,从而使其临床使用价值大大提高[1]。
近年来,纳米技术正广泛用于改善药物的释药性能和药动学特征、提高治疗药物的靶向性、降低药物的毒性或用作基因治疗的载体等。
纳米制剂已成为解决药物制剂难题的一项重要手段。
在纳米药物的研究开发中,纳米制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倍受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对纳米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
在有效性研究方面,集中于提高难吸收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抗肿瘤药物的组织靶向性、提高药物的脑靶向性分布、作为基因治疗载体的表达效率等研究。
安全性评价方面主要研究纳米药物降低药物的全身性毒性、纳米载药系统的细胞毒性评价、纳米脑靶向药物对血脑屏障的影响等。
但至今纳米药物在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方面的技术性规范尚未建立。
对纳米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应遵循新药药理毒理学研究的一般原则,同时应结合纳米粒的生物学特性,有针对性增加相关性研究,如纳米药物在用药局部的致炎性、纳米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纳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与细胞毒性、吸入性纳米药物在肺部的沉积、纳米粒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纳米粒对各种屏障系统的损伤等。
纳米药物的脑组织分布及对神经系统的损害、纳米药物的致突变性、纳米药物对靶向组织的致癌性也应认真考虑。
14.2纳米药物的药物动力学评价14.2.1药物动力学评价方法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是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规律的科学。
血药浓度经时变化规律的研究是药物动力学的基本内容,由此可得到药物在机体内的动力学参数。
系统的药物动力学包括机体对受试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等过程的研究。
随着药物动力学学科的发展,形成了一些新的分支,包括疾病状态下的药物动力学、群体药物动力学及药物代谢物的动力学等。
内源性药物代谢动力学、生物技术产品药物动力学、中药药动学等也已引起重视。
药理毒理学部纳米药物安全性评价专题讨论会总结第一篇:药理毒理学部纳米药物安全性评价专题讨论会总结发布日期栏目标题作者部门正文内容20120131化药药物评价>>非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药理毒理学部纳米药物安全性评价专题讨论会总结药理毒理学部药理毒理学部纳米技术是当前国际国内的热点技术方法,并已经延伸至制药领域。
采用纳米技术制备的纳米颗粒或纳米载体药物有可能改变原化合物及其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特征,研发者希望通过开发纳米制剂来降低毒性、提高疗效、增加药物靶向性。
目前纳米药物研发逐渐成为热点,已有部分纳米药物处于临床试验之中,但上市品种并不多,这是因为纳米药物的安全有效性特征尚需深入探索,纳米药物能否为临床治疗需求提供获益尚需进一步验证。
纳米药物的药理毒理研究可以求证其药学制剂特征,同时也可为后续临床试验目标提供信息。
纳米药物的药理毒理研究内容涉及全面的药效、毒性、药代研究,但目前国内外均没有成熟的技术规范,国际上也无相关指导原则出台。
国内有申请人正在研发并开始申报纳米药物,但由于对此类品种临床前评价的认知尚不成熟,进一步推进的把握度不高。
药理毒理学部整理了纳米药物评价中非临床安全性与有效性技术研究与评价相关问题,经与国内外同行专家广泛交流,组织召开了关于纳米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专题讨论会,以期深入了解国际研究与评价动态。
1.会议简介2011年12月1日,药理毒理学部组织召开了纳米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专题讨论会,会议邀请Abbott、Pfizer、Merck、Alnylam 公司在纳米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方面富有经验的多位专家,重点就目前国际上“纳米药物”的分类与管理、研发概况、可能的安全性风险及评价策略等进行了深入讨论。
会议也邀请了国内具有相关经验的安评单位和专家参会,如中检院安全评价中心、上海药物安全评价中心。
本次会议讨论的内容包括:药物载体系统中纳米颗粒的系统毒性;siRNA纳米脂质体及其潜在毒性评估;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纳米药物的病理学;有关纳米药物的毒理研究和临床试验的技术法规。
纳米毒理学 [纳米毒理学新研究]纳米毒理学:毒性和生物效应纳米粒子的新的评价标准关键是要建立一个新的毒理学研究,偏离或修改传统的方法。
尽管新兴的意义以及设计,高性能的纳米材料将继续研究,未来将在更大程度上利用在广泛的生物医学,也有越来越多的 ___,可能出现不寻常和意想不到的毒性从所需的性能,如更高的反应,不寻常的复杂形状,无障碍细胞,而人造材料具有纳米级[1-14]。
因此,建立一个新的毒理学研究,偏离或修改的常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纳米粒子的影响是一个很难评估的生物学因素,因为细胞吸收,在体内的行为和排泄是由多种因素控制。
任何改变的组成,大小,形态,路线或剂量可以显着影响免疫反应和毒副作用。
此外,于不可预见的细胞毒性或毒性试验干扰和控制不足,这些属性可以影响一个特定的结果。
在这方面,对纳米特殊的焦点问题将提供机会阅读并讨论最近最显著的在纳米毒理学的研究工作方面的新方法,生物模型,和实验___。
Drezek和他的同事们目前已经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审查纳米生物分布和毒性的状态研究[15]。
___讨论的了 ___在体内研究的必要性,充分调查毒性,免疫反应和排泄纳米粒子需要的时间,从体外实验中走向系统化的方法,纳米粒子之间的改进相关属性和观察到的影响。
为了解决新兴纳米技术的安全标准,库克和他的同事们审查讨论目前在体外毒性分析以及和检测性能重大问题可靠性小组建议了一系列的控件提高实验的质量,这将增加纳米技术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未来[16]。
此外,由李和同事们强调最重要的纳米粒子的细胞毒性实验的影响因素是改进实验注意事项需要解决这些问题,以获得可靠的数据和更好地界定的不利影响纳米粒子[17]。
波特和他的同事们审查讨论了表征碳纳米管的毒性和互补纳米测量的需要,与他们的理化性质其毒性[18]。
___建议组合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了解技术和细胞活力检测 ___定位,毒性机制稳定和细胞内的碳纳米管 ___。
关于纳米材料的具体类,Fubini定讨论的各类纳米粒子的高宽比,重点对相关的特性,导致的毒性作用[19]。
纳米药物的生态毒理学评估流程纳米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已经在医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纳米药物具有小尺寸、大比表面积和特殊的药物释放特性等优势,能够增强药物的疗效并减少副作用。
然而,随着纳米药物的广泛应用,人们也开始关注其对环境和生态系统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因此,对纳米药物的生态毒理学评估变得尤为重要。
生态毒理学评估是对纳米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中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全面评估的过程。
该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1. 确定评估目标:在进行生态毒理学评估之前,需要明确评估的目标和研究的范围。
这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实验设计和评估指标,以评估纳米药物对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影响。
2. 选择合适的生物测试模型:生态毒理学评估通常涉及不同级别和层次的生物体,包括微生物、藻类、水生生物和陆地生物等。
根据评估目标和研究需求,选择适合的生物测试模型以获得准确的评估结果。
3. 测定纳米药物的生物吸收和转化:纳米药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是评估的关键环节之一。
通过测定纳米药物在不同生物体内的吸收、转运和代谢等过程,可以揭示其潜在的生态危害和影响机制。
4. 评估纳米药物的生态效应:借助细胞毒性、生殖毒性、生长发育、行为和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的指标,评估纳米药物对生态系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这些评估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纳米药物是否对种群结构、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
5. 风险评估和管理:基于生态毒理学评估结果,通过对纳米药物的生态风险进行定量化评估,确定纳米药物对特定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
这可以为风险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以减少纳米药物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纳米药物的生态毒理学评估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过程,需要跨学科的合作与共同努力。
此外,纳米药物的生态毒理学评估也面临一些挑战,包括试验设计的标准化、评估指标的选择和缺乏长期生态效应研究等方面。
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纳米药物的生态效应和可能的风险,以更好地理解纳米药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和潜在影响,为纳米药物的安全应用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