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人都来分享巴马老人长寿成果——访巴马长寿研究所所长陈进超教授
- 格式:pdf
- 大小:106.69 KB
- 文档页数:2
广西巴马人为何长寿?巴马长寿源头在哪里?由国际自然医学会会长、日本医学教授森下敬一博士牵头的世界长寿之乡调查团多次亲临巴马探寻,国内外专家达成多方面共识———好基因易致长寿104岁的甲篆乡平安村龙劳屯的黄彩顺“祖籍山东”。
巴马长寿研究所所长陈进超说,巴马人的祖先大多数来自外地。
巴马人口素质好,个子不矮,女子都很漂亮。
这与历史上几次民族同化有关。
“怪食谱”延缓衰老客到巴马,好客的巴马人在食谱中肯定少不了“长寿汤”———火麻汤。
火麻是珍贵油料作物,生长在山区浓雾环绕的土地上。
火麻仁是目前所有常见的食用植物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的,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溶于水的植物油。
“经常食用这种特殊的油脂,可降低血压和胆固醇,防止血管硬化,提高心力储备以达到延缓衰老和润肠通便防止老年人便秘的目的。
”陈进超说。
“新鲜空气”功效特殊巴马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在2000个至5000个,几个长寿村空气中负氧离子高达每立方厘米3万个,而在一般城市,这一数目是1000个至2000个左右。
巴马位于北纬24度东经107度附近,平均气温20.5摄氏度,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为25.9摄氏度和16.9摄氏度。
“肥土壤”增强免疫专家经过对巴马各乡的水田、旱地、菜地中土壤微量元素进行随机抽样分析,发现巴马北部石山区土壤中锰、锌含量极高,而铜镉含量低。
他们又对巴马老人头发进行检验,发现巴马长寿老人头发中锰的含量比广州、武汉、日本东京正常人高出10倍。
科学研究得知,高锰低铜的土壤分布与心血管发病率呈负相关,而与长寿老人的密度呈正相关;而锌被称为“生命之花”,它能提高人体免疫力。
“饥饿疗法”有特效营养与衰老的关系是当前世界打开人类生命之锁的热门课题。
按常规,一个人正常的热量应维持在2400大卡以上,但巴马长寿老人大多数仅在1400大卡至1500大卡左右。
陈进超因此提出了“饥饿疗法”。
巴马百岁老人青年时期由于社会因素均有饥饿史。
进入老年期后,他们的饮食更加有节制,日食2餐至3餐,从不暴饮暴食。
长寿五大绝招2009年5月24日上午九点,一场名为“重建都市饮食平衡——探索巴马长寿之谜”的大型养生公益讲座在浙江文华大酒店开讲,讲座由浙江在线健康网、浙江老教授协会、浙江电视台影视频道《健康百事通》栏目、浙江老年报联合举办。
主讲人是广西巴马长寿研究所所长陈进超教授和浙江大学生命科学院的王维义教授。
这场讲座共吸引了500多位杭州市民前往,大家都想了解一下巴马老人能够健康活百岁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广西巴马——健康不老的神奇之乡2009年5月,中央电视台10套《走进科学》一期栏目的播出,引起了全国范围内极大的轰动和热议,这就是关于世界五大长寿村之一的广西巴马长寿村的传奇故事。
国际自然医学会认定,每10万人中拥有百岁老人7人,就可以被评为“世界长寿之乡”。
目前,世界上一共有五个长寿之乡,分别是“广西巴马、新疆和田、巴基斯坦的罕萨、外高加索地区及厄瓜多尔的比尔卡班巴。
在这5个长寿乡之中,广西巴马长寿村的百岁老人比例是最高的,远远超过其它四个长寿乡,位居世界第一。
截止2010年1月,巴马长寿村健在的百岁老人共有90人,按照其25万人口总量,没10万人中竟拥有百岁老人36人,是国际长寿标准的5倍多。
除了长寿外,巴马老人还非常的健康,大部分老人一辈子都没有生过病,连普通的感冒也没有。
研究发现,巴马当地几乎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和癌症等都市常见病症。
许多老人年过百岁,还照样能下地干活,比如有一位叫黄卜新的老大伯,目前已经112岁了,是巴马村目前最高龄的老寿星,还是照样自己上山砍柴、挑水行走,步履稳健。
巴马人长寿有五大秘诀巴马的老人为何能如此健康长寿,国内外的专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次讲座主讲人之一的陈进超教授,是中国研究巴马长寿现象的权威人士,他在当地进行了二十多年的研究考察,他说,巴马人长寿主要有五大因素:特殊的自然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生活方式、独特的膳食结构以及遗传因素。
这其中,膳食结构又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专家发现1600年前药丸为传说中长生不老药传说中的神奇丹丸快报记者顾炜摄●古人吃的“长生不老药”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如皋是个有名的长寿之乡,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多了去了,据统计,这里的百岁老人多达251名。
在当地坊间,流传着一个神秘传说:当年秦始皇想长生不老,就派徐福到东海寻找长生不老仙丹,没想到徐福在海上遇到了狂风大浪,找来的长生不老仙丹全撒在了如皋,从此这里的水土有了一种灵气,长寿老人就特别多。
这种传说不无道理,因为在中国古代,希望通过服食丹药而长生不老的人特别多,那么真有这种“不老仙丹”吗?发现周刊记者在探寻这个问题时,意外发现,南京市博物馆就收藏了这种丹丸,从出土至今,鲜有人知道它们的存在,见过它们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从出土至今,不老仙丹从来没有展览过,一直“养”在地库中。
南京专家考古发现神奇“红色米粒”故事要从1965年说起。
当时的考古发掘人员在象山的东晋大墓里发现了一种奇怪的东西,它们有米粒大小,通体红艳,看上去直径0.4~0.6厘米,每颗重量也不一,大的有0.468克,小的为0.275克,平均每粒重约0.372克。
当时一共发现了200多粒这种东西,部分已成粉末,“刚发现的时候,它们放在一个直径约10厘米、圆形的漆盒内,就放在墓主人的头部位置,可见它们对墓主人来说是何等重要。
”南京市博物馆研究员王志高介绍说,“古墓主人是王羲之家族的,王彬的长女,字丹虎,死的时候58岁,由于终生没嫁人,死后就葬在了父母坟的右边。
”让考古专家们高兴的是,这一粒粒红艳艳的小丸子虽然已经1600多年了,至今还比较完整,看上去还有几分可爱。
只是,它们是什么?是1600年前的水果?还是主人生前最喜欢的药呢?对这些只有米粒大小、圆乎乎的小颗粒,考古专家们一时也摸不清它们究竟是什么,因为,这样的宝贝当时在中国还是首次发现,它们不能摸,不能碰,更不能去咬……神奇小丸竟然就是传说中的长生不老药为了解开这些小丸子的身份,有关专家拿了其中三粒,对它们进行化验,最终认定它们就是东晋时期非常流行的“长生不老仙丹”。
巴马人的长寿秘诀巴马位于我国广西省的西北部,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多地少,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那里的风光旖旎,天地澄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昼夜温差很小,自然环境十分宜人。
巴马被誉为“世界长寿之乡·中国人瑞圣地”,是世界五大长寿乡中百岁老人分布率最高的地区。
调查资料显示,巴马居民的人均寿命在90岁以上。
在巴马25万的人口中,竟有74位百岁老人。
那么,巴马人有哪些长寿秘诀呢?1.环境宜人研究人员发现,和我国其他地区相比,巴马在空气、水源和食物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巴马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当地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的负氧离子可高达2000~5000个(有时甚至可达到两万个),比工业城市和平原地区高出十倍到几十倍。
巴马的河水和泉水多半都是经过数千米的地下潜流区后才露出地面的,这些水从不同的地层中吸收了丰富的硒、锶等微量元素,具有调节人体生理机能、延缓衰老的作用。
调查数据显示,巴马地区的土壤、山泉、水源中富含溴、碘、锌、锂、硒等1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因此,在巴马人种植的食物中也含有这些较为丰富的微量元素。
2.常吃玉米粥巴马人爱吃玉米粥或用大米和玉米混合制成的粥。
巴马老人黄妈良今年已经106岁了,但耳不聋、眼不花,仍能每天上山采野菜。
她每天只吃两顿饭,其日常主食就是玉米粥、白薯和火麻汤。
研究发现,玉米粥中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K、胡萝卜素、粗纤维、镁、硒等微量元素及亚油酸,不仅营养丰富,而且易于被人体消化吸收。
3.饮食结构合理研究人员发现,巴马人大多以玉米、豆类食物及白薯作为主食,以火麻油作为食用油,并经常吃茶油、酸梅、南瓜、竹笋等本地出产的食物。
巴马长寿研究所的所长陈进超说:“这些食物不含添加剂,也不含任何化学药剂,都是天然的绿色食品。
”合理的饮食结构使巴马人拥有比其他地区居民更强的生命力。
他们的免疫系统非常强健,发生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几率很低。
4.常吃火麻仁巴马人十分爱吃产自巴马北部石山上的火麻仁。
长寿之乡的老人为何活得长 那么,为什么有些地方的人能够活得更长呢?例如江苏的如皋、新疆的吐鲁番、广西的巴马都是长寿之乡,尤其是巴马,从2007年统计的数据来看,巴马百岁以上寿星74位,其中年龄最大的116岁。
每万人中有百岁老人达到3.1人,这一数据居世界5个长寿区域之首。
那么是不是遗传的长寿呢?已经从事长寿科学研究25年的广西巴马长寿研究所所长陈进超表示:在形成长寿的因素中,遗传只占15%,85%要靠后天的努力,“巴马的长寿与地理、气候、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更与和谐的社会环境,长寿老人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的膳食结构有关。
” 王旭东也提醒市民,促进生命活力有很多要素,如避免自由基伤害、科学饮食、适当运动、家族健康、降低精神压力及充足的睡眠等,“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比外国人合理,为‘金字塔’结构,底下是蔬菜水果,中间是肉,尖尖上是脂肪,这是比较合理的,另外环境也很重要,不然为什么古书中都说要到深山老林里去修炼呢……” 事实上,古人养生家也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认为,人们的寿命长短与能否合理安排起居作息有着密切的关系。
《管子·形势》篇中就说:“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体利而寿命长益。
” “老奴丸”真有让人返老还童的秘密吗 那么,彭祖如此长寿,是不是吃了什么“长生不老药”呢?对此王旭东没有明确透露,只是强调,古时的“长生不老药”还真有不少,比如老奴丸、打老儿丸、冰玉散等。
“五石散”已确认有毒,那么像老奴丸、打老儿丸、冰玉散等“长生不老药”是否也有毒呢,它们到底能不能让人长生不老? 传说,古时有一位女子,因为丈夫常年不在家,熬不住寂寞的她与家中的老奴私通了,但是老奴年老体衰,让该女子非常不满意,于是她就把“老奴丸”这个家传祖方给他吃,没想到老奴“返老还童”,还与该女子生了两个孩子。
但后来事情败露后,她把老奴打死了,发现老奴骨髓饱满,骨质坚硬。
而在古老的医术中,仍有关于老奴丸成分的记载:紫梢花、灯草炭、蛇床子、车前子、苁蓉、菟丝子、马兰花、巴戟、淫羊藿、荜澄茄、大茴香、金樱子、破故纸、木香、母丁香、韭菜子、制川乌、远志、干姜、沉香、泽泻各5钱;核桃仁、柏子仁、桑螵蛸、枸杞子、山萸肉、茯苓各1两;蜘蛛15个;熟地4两。
·长寿广角核心导读:广西巴马长寿村是世界上有名的“长寿之乡”。
在国际上,世界长寿之乡的标准是每10万人中至少应有7位健康的百岁老人,有24万人口的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却有健康百岁老人74位,每10万人中拥有30.8位百岁老人,比例已大大地超出这个指标。
广西巴马人为何长寿?巴马长寿的源头又是在哪里呢……揭开巴马人长寿的秘密广西巴马,也许是最接近“长生不老”传说的地方,在广西的西北部山区里有个叫巴马的地方,传说是一个长寿圣地,这里不是只有一两位百岁老人,而是老寿星们聚集的地方。
国际上,“世界长寿之乡”的标准是每10万人中至少应有7位健康的百岁老人,有24万人口的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却有健康百岁老人74位,每10万人中拥有30.8位百岁老人,是国际上关于“世界长寿之乡”标准的4.4倍。
其中,甲篆乡平安村巴盘屯,全屯515人,百岁老人多达7人,是国际上“世界长寿之乡”标准的近200倍。
巴马吸引全国各地老人前来养老在五个被国际自然医学会认定的世界长寿之乡中,中国广西巴马是长寿乡之首。
巴马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盆地云贵高原的斜坡地带,属亚热带。
大自然良好的环境恩赐予巴马人长寿。
根据最近的统计表明,巴马县有80岁到90岁的老人2800个,90岁到99岁老人395个,100岁以上老人74个。
自从巴马被国际自然医学会宣布为“世界长寿之乡”后,全世界有30多个国家的新闻记者先后到这里采访百岁老人,其中有不少是世界著名的新闻机构,而从全国各地慕名到巴马养老延年的老年人则越来越多。
108岁老人能单手拎起装有半桶水的水桶108岁的黄卜新是目前巴马县年龄最长寿的老人,居住在甲篆乡平安村巴盘屯的黄卜新,虽然耳朵有点聋,眼力不太好,但记忆力特别好。
可以一口气唱了《打土豪斗地主》、《工农红军》、《国际歌》等几首歌曲,虽然这些歌唱得不连贯,但吐字清晰,中气足。
108岁的黄卜新上十多级很陡峭的木楼梯,行动自如,竟然可以单手拎起装有半桶水的水桶。
巴马长寿又有新发现精彩阅读:●按照以往的说法,巴马人主要吃素食,几乎不吃肉。
而这次健康专家拜访的许多百岁老人都吃肉,但吃法与城里人不同,白水一煮直接入口。
●多数巴马人不喝茶,更不喝饮料,也不烧水,而是直接喝生水,水管中的水来自上游的盘阳河或泉水。
●巴马人非常喜欢洗浴,在过去,男女老幼同川而浴并不稀奇,但现在已是男女分开,一般男人在河的上游,女人在下游。
受访专家:陈进超:巴马长寿研究所所长。
西木:中国保健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我已经很瘦了,但是到了巴马以后,才发现自己还需要减肥。
”这是健康管理专家西木博士到著名的广西巴马长寿乡后的第一感受。
不久前,他应邀到巴马县的甲篆乡平安村巴盘屯进行了为期半个月左右的考察,一共拜访了10位长寿老人,其中有5位在百岁以上,他们都很瘦,但都很有精神、很有力气,耳不聋眼不花、能穿针引线。
他们做饭、织布、散步、聊天、做家务,“不像城里老人那样卧床不起需要人照顾,有一位108岁的黄老太太最神奇,90%的头发还是黑的。
”巴马长寿研究所所长陈进超说,巴马长寿的秘诀流传了很多,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只有亲身来到巴马,才能知道。
巴马老人照样吃肉按照以往的说法,巴马人主要吃素食,几乎不吃肉,而西木拜访的许多位老人都吃肉。
“过去吃素多,那是因为生活贫困,没肉可吃,现在有肉了,当然要吃。
”巴马目前最高寿的111岁的黄卜新老人,两三天吃一次肉,一周吃一次鱼。
有位103岁的老太太,最喜欢用生菜包着煮熟的鱼吃,吃得香极了。
巴马有香猪、黑山羊、油鱼、土鸡及土鸭,都是老人们爱吃的肉食,只是吃法和城里人完全不一样,几乎从来不炒、煎、炸,只用清水煮熟后切着吃。
“白切”成了这里最常见的吃法,不放任何作料,最多蘸点盐。
香猪是当地一种体小肉嫩瘦肉多的特产猪,每只猪只有20~30斤;油鱼是巴马盘阳河的特产,煮时不放油也很香。
“本着保全营养和减少毒素的原则,烹调方法从优到劣的顺序依次为:生、蒸、煮、炒、烤、炸,调味品越少越好。
世界五大长寿乡探秘长寿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那些长寿老人特别多的地方,总是让人们想前去一探究竟。
联合国规定,长寿地区的标准是每百万人口中要有75位以上的百岁老人。
目前,全世界有5个地方被国际自然医学会认定为长寿之乡,其中我国就有两个。
它们是:中国广西巴马、中国新疆和田、巴基斯坦罕萨、外高加索地区及厄瓜多尔的比尔卡班巴。
最近,本报组织驻当地记者,对五大长寿乡进行了探访。
中国巴马:长寿人口不断增加巴马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盆地和云贵高原的斜坡地带。
在这里,90岁和100岁以上的老人分别由第三次人口普查的242和44人,上升到第四次人口普查的291和66人,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已经增加到531和74人,有3位老寿星达到了110岁以上,是五大长寿乡中惟一长寿老人不断增多的地方。
巴马人长寿,首先得益于大自然良好环境的赐予。
巴马属于亚热带气候,空气清新,每立方米负氧离子的含量高达2000—5000个,最高可达到两万个,被称为“天然氧吧”。
喜欢劳动、饮食习惯良好、生活有规律,这也是巴马寿星多的重要因素。
4月14日早上,记者来到甲篆乡百马村坡纳屯寿星黄布铁家里采访。
老人已经104岁了,但每天不是去摘猪菜,就是下地干活,还做家务。
他每天吃两顿,每餐吃两碗饭。
老人每天早睡早起,耳不聋、眼不花,一头黑发。
他常说:“每天不出去活动一下,吃饭就不香,晚上睡不好觉。
”要不是亲眼看到他麻利地摘猪菜,我们真不敢相信他的话。
巴马人长寿还和饮食有关。
他们经常吃火麻、玉米、茶油、酸梅、南瓜、竹笋、白薯等天然食品。
玉米、白薯等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火麻制成的油和汤含有大量的不饱和低脂肪酸。
国际自然医学会会长森下敬一对巴马进行调查后认为,不饱和低脂肪酸和微量元素的摄入正是巴马人长寿的关键所在。
除了以上几点,乐观也是巴马长寿老人的另一个突出特点。
在平安村平寒屯,我们遇到106岁的黄妈能时,她还背着小孙子。
黄妈能耳聪目明,一边说话一边发出爽朗的笑声。
广西巴马长寿之迷饮食篇火麻茶油将菜炒,素食为主锌锰高;地下河水元素多,空气清新人不老;晚婚晚育勤劳动,常享桃李野葡萄;知足常乐心清净……”,在广西巴马流传着以上民谣。
如果说特殊的自然环境、奇特的地理状况是巴马人长寿的外在因素,那么,生长在这里的各种植物食品就是致人长寿的内在因素。
所略乡坡帮村老人黄家英,今年已经106岁了,老人鹤发童颜,四代同堂,耳不聋,眼不花,如今依然擅刺绣、懂草药,乐于助人,是屯里人人爱戴的“老祖宗”。
猫豆、红薯叶、苦脉菜、火麻汤、玉米粥——这就是黄家英一天的食谱。
巴马长寿研究所所长陈进超说:“这些食品不仅没有投放添加剂,也没有用任何化学药剂,都是天然的绿色食品。
”据调查,巴马寿星们的主要食物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自然生态作物。
主要粮食有珍珠黄玉米、粳米、糯米、小米、红薯、山芋、黄豆、猫豆、木薯等。
蔬菜以青菜、南瓜、南瓜苗、红薯叶、苦麻菜、野藤菜、雷公根、儿粮菜、鲜米菜等为主;同时还有竹笋、香菇、木耳、剑花等山珍。
这粮食和蔬菜都是自然生长的“绿色食品”,多用农家肥种植。
特别是一些野菜,是自然界中自生自长的绿色蔬菜,各种维生素含量非常高。
百岁老人所食的油料以火麻油、茶油、蝴蝶果油等为主,而这些油料也都是当地绿色的特产,很利于人体健康。
巴马人几乎都是清淡素食者,只有逢年过节才吃些肉食品。
主要喜欢吃的肉食有:巴马香猪(当地一种体小肉嫩瘦肉多的特产猪)、黑山羊、油鱼(当地盘阳河中的一种特产鱼)、土鸡、土鸭及野猪等类的动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巴马的山区里种植许多豆类植物,如黄豆、竹豆、猫豆、弯豆、刀豆、四季豆、荷包豆、篱笆豆等,都是长寿老人最喜欢吃的食物。
各国医学专家考察巴马寿星的饮食结构后发现,他们“粗、杂、素、淡、鲜”的饮食中,具有低热量、低脂肪、低动物蛋白、低盐、低糖、高纤维素、高维生素的“五低两高”特点,这符合根除现代“富贵病”的寿膳饮食结构。
从巴马百岁老人的一百一十例死亡原因回顾性调查资料表明,没有一位百岁老人死于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意外或者癌症。
《广西巴马125岁瑶族寿星成为中国最长寿老人》中国最著名博客女王干群精美作品编号2011011701中国最著名博客女王干群精美作品编号2011011701 《广西巴马125岁瑶族寿星成为中国最长寿老人》中国健康长寿网站:《广西巴马125岁瑶族寿星成为中国最长寿老人》《长寿老人比比皆是,最老的活了125岁》《港城首评“十大健康长寿老人”》《北京百岁老人9年翻一番,达到226.6万人》《重庆主城260名百岁老人将得1000元慰问金》《福建现有百岁老人1180名》《北京近5.5个人中有1个老年人,百岁老人417人》《中国老年人占全世界22% 去年底已达1.67亿人》《我国老龄化速度最快,2050年老年人或占人口三成》《江苏如皋百岁老人总数在我国中名列首位》中国健康长寿网站:港城首评“十大健康长寿老人”日前,为期两个月的秦皇岛市首届健康长寿老人评选圆满结束,按照生理、心理都健康的标准,评选出了该市首届“十大健康长寿老人”。
本次活动采取自我报名和社区推荐的方式,年龄在75岁以上、身体健康的老人都可报名参加,其间共有100多位老人报名。
通过体检、社区走访了解,根据健康状况、家庭关系、人际关系、日常生活能力、社会参与程度等评比标准,最终选出了10位健康长寿老人。
中国健康长寿网站:健康长寿老人的特质几年来,参与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的新英格兰百岁老人研究的研究人员们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了那些年龄在百岁(女性在102岁)以上的长寿人群,以及他们的兄弟姐妹、配偶、子女身上。
现在,这项研究发现了长寿人群的有趣特质:他们都不肥胖,其中的男性多数是消瘦的;他们通常能够保持机敏的头脑,对于那些与年龄相关的疾病,比如心脏疾病和癌症,他们也能够避免或是延缓其发展趋势;他们通常能很好地处理压力。
特质一,低神经质。
这是Woody Allen的个性特质,用来衡量像沮丧、焦虑等消极情绪的倾向。
那些长寿的人,其子女无论男女,得分都远远低于平均值。
活到120岁的长寿圣经:长寿的革命推荐序(一)让长寿在世界上流行起来对于这本书,我是等了很久的。
早在这本书刚刚动笔的时候,铁锁同志就曾经和我谈过写序的事,但当时我没有答应,我的态度是:等稿子出来之后,看看内容再说。
因为我知道,一本书的序就像商品的广告一样,写序的人是要负责任的。
如果一个明星,根本不知道某个产品的好坏就去代言,无疑是在砸自己的招牌。
我虽然不是明星,也没有什么招牌,但我得为自己负责,为自己的良心负责,也为广大读者负责。
尤其是保健类的书,买一本劣书,花钱是小事,读者按照上面的方法做,造成不良后果就是大事。
话虽然这么说,但对于铁锁同志的这本书我还是非常期待的。
他是中国保健协会理事,相识这么多年,对于他的理论水平我还是非常有信心的。
他之前出过的几本书,以及发表在期刊杂志上的一些文章我也都曾拜读过,受益匪浅。
果然,这次同样没有让我失望,交到我手上的这部稿子,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对我们的健康极具指导意义的书稿。
另外,让我感到欣喜的是,这部书稿与之前的几部相比,理论性少了,实际运用的方法多了,并且语言通俗,完全适合普通大众阅读,这种形式对于养生保健理念的推广无疑具有极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书中许多革命性的观点也让我耳目一新,比如"人体反射区保健法"、"海狗油的保健功能"、"肾气决定人类的寿命",等等,其中有些是对传统养生观念的升华,有些是反驳,而有些则是完全开创了一种全新的保健理念,对于传统理念确实是一种革命性的阐释,无怪乎将书名定为《长寿的革命》。
我深信,这部书必将为更多的人送去健康与长寿!推荐序(二)一部中老年人的长寿福音书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会长李深老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当他们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就开始了自己的"第二人生",这是其生活历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由于长期的能量消耗,老年朋友体力渐衰,生活节奏减慢,社会交往减少,心中的孤独和寂寞感日益增强,各种疾病也常常困扰着他们。
天下第一长寿村他们跨越了三个世纪。
黄美根,104岁;黄美念,102岁;陈妈乱,108岁;黄卜汉,105岁;卢的小,110岁;卢的妹,103岁;韦奶妮,102岁;黄天锡,104岁;黄妈美金,103岁......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广西西北部,一个人口仅22万多的巴马瑶族自治县,就有百岁以上的老人74人,区域长寿人口比例居世界第一。
巴马是人间遗落的一块净土。
初夏季节,我们走进了大山深处的巴马瑶族自治县,充分感受了众多百岁老人的世纪沧桑、生命奇迹,并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试图挖掘长寿的奥秘。
公路边,舒展着一条翠玉般宁静纯洁的河流,两岸群山如黛,翠竹婆娑,久居城市的人,漫步在这条绿得让人心醉的河畔,无不心旷神怡。
这条美丽的河就是贯穿巴马县中部的盘阳河,她不仅是巴马的“母亲河”,也是闻名遐迩的“长寿河”--盘阳河两边,由长寿老人组成的“长寿屯”比比皆是,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长寿区域。
长寿屯盘阳河从凤山县袍里乡的坡心水源洞激荡而出,水源洞旁边的坡心屯,住着五六十户壮族人家,300多人,现在有4位百岁以上老人;第二个盘阳河畔的长寿村是巴马县甲篆乡平安村巴盘屯,这里是清一色的黄姓壮族人家,560多位居民,目前10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有5人:黄卜汉、黄卜新、黄妈凤来、黄妈美金、黄妈优,八十至九十九岁的老人有25人之多;距巴盘屯不远的甲篆乡松吉村松屯,被称为“百岁鸳鸯屯”,因为这里曾有一对百岁“鸳鸯”,男的叫黄卜吉,女的叫黄乜吉,两人都活到了101岁,他们种地打鱼为生,勤劳朴实,互敬互爱,真正是白头偕老了;第四个“长寿屯”是号称“小桂林”的甲篆乡甘水村。
这里二十世纪出了三个百岁老寿星,一个叫罗乜成,活了109岁;一个叫潘乜牙,活了116岁;一个叫杨乜春,活了111岁。
如今甘水屯还有4位九十岁以上老人,八十至九十岁的老人有35人,六十岁至七十九岁的老人有110人之多!我们走访了巴盘屯和松屯两个“长寿屯”,但见小桥流水,古树木屋,满眼田园风光。
巴玛天葆:巴马长寿村概念带来巨大养生保健市场转自会销人网养生文化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近年来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热捧。
其中,广西巴马便是这一轮热潮中出现的佼佼者,深受国内外养生人士的青睐。
巴马位于广西西北部的山区,是继俄罗斯的高加索、巴基斯坦的罕萨、厄瓜多尔的比尔班巴、中国新疆和田之后的“第五大世界长寿乡”。
这里是长寿圣地,百岁老人的数量位居全球第一,并且还呈现上升的趋势,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长寿乡之首!自巴马被世界自然医学会正式授予世界第五大长寿乡开始,巴马长寿文化所带来的商业价值就逐年成倍增长。
如养生旅游,2010年巴马旅游接待量达到146万人次,是2005年11.8倍多,旅游收入也由2005年的0.12亿元猛增至9亿元。
随着巴马长寿旅游的大热,当地的一些长寿食品也成了市场的“香饽饽”,总产值突破6亿元。
此外,少数保健品企业以巴马人长寿的主要原因为灵感,研制出了一些效果不错的保健品、保健仪器等,让更多的生活在城市的人也能享受到长寿村独特的养生精髓。
因此,随人们养生保健意识的进一步加强,今后巴马长寿文化所带动的商业价值将不可估量,市场增长空间巨大!巴马老人的长寿秘诀:火麻仁巴马人的长寿健康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独特的饮食习惯、健康乐观的心态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而这其中,火麻仁的食用又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国际医学会会长森下敬一认为“不饱和低脂肪酸的摄入是巴马人健康长寿的关键因素之一”;巴马长寿研究所所长陈进超教授经过测试和研究后认定:“经常食用火麻仁中所含的特殊油脂,可以降低血压和胆固醇,防止血管硬化,提高心力储备以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巴玛天葆:源自长寿村的神奇健康、长寿是保健品行业倡导的价值观,以巴马长寿文化为基础研发、推广的保健产品将是未来保健产业的新热点。
尤其是与时下会销企业常采用的旅游活动相结合,将进一步造就巴马在保健品会销行业的影响力。
浙江华立生命科技凭借领先的实力与技术,通过国家专利提取技术,研制出了以火麻仁油为主要原料的巴玛天葆软胶囊,在浙江市场一经推出,立即在市场上引起轰动,取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招商代理络绎不绝。
人类寿命测算方法:一是生长期测算法。
哺乳动物的最高寿命相当于其生长期的5~7倍,人的生长期为20~25年,因此人的自然寿命应当为100~175岁。
二是细胞分裂次数与分裂周期测算法。
哺乳动物寿命是其细胞分裂次数与分裂周期的乘积,人体细胞自胚胎开始分裂50次以上,分裂周期平均为2~4年,因此人的自然寿命应为120岁左右。
三是性成熟期测算法。
哺乳动物的最高寿命相当于性成熟期的8~10倍,人在13~15岁左右性成熟,因此人的自然寿命应为110~150岁。
总之,无论用哪种方法推算,人的寿命都应该在120岁之上,但是我们现在的人均寿命仅为70岁左右,与自然寿命差了至少50年。
那么,究竟是什么夺走了我们本应好好活在世上的这几十年时间呢?这个问题值得人们深思。
长寿85%要靠后天保养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遗传基因是长寿最主要的因素,但长寿科学研究专家发现,在决定长寿的因素中,遗传只占15%,85%要靠后天努力。
中医理论也认为,元气是维持生命的根本动力,父母给孩子的先天元气虽然对寿命有所影响,但真正要想长寿,还在于后天对元气的维护。
“人的命,天注定”,在很多人眼里,一个人的寿命在降生那一刻就注定了,自己是没有办法改变的。
最初,持这种观念的人只是一些普通的“天命论”者,并没有多少科学依据,后来,有些人引入了遗传学概念,认为遗传基因是长寿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于是有更多的人成了这种天命论的“俘虏”。
对于这样的理念,我一向持反对态度,我认为长寿并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得益于后天保养。
后来,我的观点最终得到了相关长寿科学研究专家的证实,这些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终于发现决定长寿的因素中,遗传只占15%,另外85%则要靠后天的努力。
陈进超是长寿之乡广西巴马长寿研究所的所长,他从事长寿科学研究已经近30年了,据他所说,虽然长寿与遗传基因有一定的关系,在大多数长寿家族都能找到前辈长寿代表,巴马的百岁家族就很多,百岁父女、母子,百岁兄弟、姐妹并不稀奇,然而,并不是有了长寿基因就能长寿,后天的保养才是至关重要的。
“长寿之乡”变水泥森林?命名者:巴马失败?再也不想去了原标题:“长寿之乡”命名者:巴马失败再也不想去了如今的坡月村更像是混凝土森林在广西西北的群山里,一湾盘阳河的清流自山间洞窟而来,左折右拐地穿梭于田塬之间,滋养了“人间遗落的一块净土”——巴马。
近些年,作为“世界长寿之乡”的巴马,缔造了“养生传奇”。
游客、养生者纷至沓来,千百年来的宁静被惊扰,生态环境遭遇极大挑战。
“要避免巴马成为第二个凤凰古城!”有专家呼吁盛名之下的困境截至2010年1月,巴马健在的百岁老人共有82人,每10万人中拥有百岁老人31人,这已经是国际长寿标准的4倍多!从20世纪50年代起,国内外科学家就纷纷前来探秘,现年86岁的国际自然医学会会长森下敬一就曾9次到巴马考察。
真正让巴马开始声名远扬的,是在1991年举行的国际自然医学会第13次年会上,巴马被宣布为继前苏联高加索、巴基斯坦罕萨、厄瓜多尔比尔班巴、中国新疆南疆一带之后的世界第5个长寿之乡。
之后3年,“长寿巴马”蝉联国际自然医学会的年会主题。
以巴马为研究基地,国际自然医学会发表的报告和论文达数百万字之多。
着迷于此的不只是科学家。
媒体的宣传更加激发了人们对长寿和健康的强烈渴求,竞相前往巴马。
来自上海的何东子就是其中一员。
何东子回忆,他和妻子首次来到巴马时,外地人并不是很多。
他与妻子每日饮清泉、赏青山、逛洞窟、扶修竹,好不自在。
何东子与妻子商量,“下半辈子就住在这儿”。
他一口气往屯里交了20年的房租。
可不久,何东子就发现,整个村屯开始喧闹起来。
不少养生者每年都固定来巴马长住上一段时间,成了“候鸟人”。
数据显示,2006年,巴马旅游接待人数为11万人次,7年后的2013年,这一数字飙升至263万人次,创造了广西旅游史上的“巴马现象”!大量人口的涌入,在不同方面考验和冲击着巴马的承载力。
建设混乱、环境污染、配套不足等问题,让寿乡的生态有了被刺伤的阵痛。
“巴马的水不如从前啦。
”当地人告诉记者,十几年前,县城巴马河的水是可以进去游泳的,如今看着便觉得脏;盘阳河的水,以前是可以直接饮用的,现在已经不敢喝了。
巴马老人为何长寿,医学教授解析秘籍
佚名
【期刊名称】《有色金属分析》
【年(卷),期】2004(000)005
【总页数】2页(P29-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61.7
【相关文献】
1.广西巴马长寿村80岁以上老人营养状况及慢性病调查 [J], 付鹏;谢琪;陈进超
2.广西巴马壮族长寿老人雌激素受体β基因RsaⅠ和AluⅠ多态性研究 [J], 陈文成;黄赞松;韦叶生;张宝燕
3.STR基因多态性与巴马地区老人长寿的关系 [J], 张志勇;肖德强;韦世录;李刚;吕泽平;黄和明;何敏;容敏华;臧宁;廖明;胡天桥;黎湘娟;覃健;农清清;张楠
4.广西巴马长寿老人膳食营养微量元素的含量 [J], 曾高峰;肖德强;覃健;农清清;何敏;鲁力;张志勇
5.广西巴马长寿乡壮族长寿老人永生细胞库的建立 [J], 郑陈光;龙桂芳;杨泽;吕泽平;梁积英;潘尚领;吴建洲;胡才友;韦勇;李旭;陈进超;许代娣;史晓红;孙玉茹;庞国防;阳初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