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创构和人格生命自觉宗白华美学思想核心简.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5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建构宗白华(1928-)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现象学家之一,也是建筑学家、理论家和教育家。
宗白华是在新西兰研究建筑学时,结合传统中国文化和建筑艺术开发出的一整套意境观念,即“宗白华意境理论”。
宗白华意境理论强调将古典中国文化与建筑艺术有机结合,以建构和谐的环境,这一理论后来成为现代中国建筑的主要理论框架。
宗白华意境理论的建构包括一系列的概念和内容,包括宗教、伦理和道德观念,以及对室内空间和室外环境的理解与把握。
宗白华以古典中国文化为主要参照,提出了“宗白华意境理论”。
这一理论强调中国建筑空间的多维特征,并将文化、宗教和道德要求结合起来,从而使建筑具有和意义。
宗白华认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源于其文化、思想和宗教,而中国传统的意境理念则是对“自然”的崇拜。
宗教在建筑艺术中不仅赋予它历史时期的特色,而且也创造了它自身的独特气质。
宗白华指出,中国传统建筑以自然为基础,以尊重历史与传统为前提,以和谐共生为理念,以宗教文化为核心,创造出一种深沉、和谐与自然合一的建筑空间意境。
宗白华意境理论不仅涵盖了宗教和伦理范畴,还包括了传统中国建筑艺术的技术理念,例如“天人合一”、“用心灵感应宇宙,用手认知宇宙”、“宇宙的磁场”和“自然的力量”等概念。
宗白华把这些概念作为Chinese Architecture Theory 之基础,他指出,这些概念能形成一种建筑空间的意境,使人们能够在建筑空间中有一种“天人合一”的感觉,进而达到宗教和伦理的最终目的。
此外,宗白华也指出室内空间是永恒、变化的,而室外环境则是永恒、稳定的,建筑艺术应以“室内空间与室外环境”融合为中心,以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相互结合,共同创造出一个精神与实践并存的和谐的建筑美学。
通过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和谐、空间为主题的宗白华意境理论有助于处理中国建筑空间及其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建筑空间意境得以完整呈现。
总之,宗白华意境理论是中国建筑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它重新审视了中国古代文化、建筑空间和宗教伦理等诸多方面,为当今建筑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宗白华的美学思想
哎呀,说起宗白华老先生的美学思想,那简直是深邃得跟咱们四川的九寨沟一样,美得让人心醉,又琢磨不透嘞。
宗白华啊,他讲的那个美学,不是那种浮在面上的花花肠子,而是深入到骨髓里头去的那种韵味。
他说美,不光是眼睛看到的那些花花草草、山山水水,更是心灵里头那份对世界的感悟和体会。
就像咱们四川人喝茶,不光是品那茶水的香,更是在品那份悠闲自在的心境。
他讲“意境”,我就觉得跟咱们四川的竹林小道差不多,走进去,空气里都带着一股子清新脱俗的味儿,心里头那个舒坦,简直没法用言语来形容。
宗白华说,艺术就是要创造出这种“意境”,让人看了、听了,心里头能起涟漪,能跟作者的心意相通。
他还讲“生命律动”,嘿,这我就想起了咱们四川的变脸,那脸谱一换,就像生命里头的喜怒哀乐,瞬间就变了个样儿。
宗白华说,美就是生命的律动,就像咱们的心跳,有节奏,有力量,又温柔又坚韧。
总而言之,宗白华的美学思想,就像咱们四川的火锅,麻辣鲜香,啥子味儿都有,但归根结底,都是那股子让人回味无穷、念念不忘的劲儿。
你要真想去琢磨它,嘿,怕是要像咱们吃火锅一样,慢慢品,细细尝,才能品出其中的真滋味来。
抗战时期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宗白华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重要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翻译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深远。
他的诗学理论和文艺批评思想在抗战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推动了中国文学在那个时期的发展和革新。
本文将着重探讨宗白华在抗战时期的美学思想及其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主要包括“写作艺术的规律”和“文艺的人道主义”两个方面。
其中,“写作艺术的规律”主要是阐述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而“文艺的人道主义”则强调文学创作的社会责任和人道精神。
一、“写作艺术的规律”1. “永恒的艺术格式”宗白华认为,艺术的形式是永恒的,而作品形式的创新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变化。
他认为,诗经是古代诗歌的标志性作品,它的形式具有永恒的真实性和生命力。
诗经的形式包括律诗、诗、颂、雅、歌和舞。
这些形式在后来的文学史上得到了传承和发展,继承了诗经的传统和精神。
2. “意象的表达”宗白华认为,“意象是诗歌的化身,是把思想和情感化为形象、感觉的特殊语言,并且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语言”。
他强调,诗歌的艺术魅力在于对意象的表达和营造,创作过程中,必须通过结构、语言和形象来表达想象中心理变化的过程。
他在《现代诗学》中写道:“现代诗人不是为了介绍知识,而是向我们展示一个视觉内在的领域。
”3. “新诗的主要特点”宗白华认为,新诗的主要特点是情感和意象的统一。
他认为,诗歌的情感和意象应是互相依存的,情感贯穿意象始终,并反过来扩展意象的深度和广度。
他还提出了“远离现代主义”的主张,拒绝一味的追求形式和传统艺术的窠臼,主张从作品本身的创新出发进行探索,给予自我创作空间,突破传统的束缚。
4. “诗人的语言与流派”宗白华认为,诗人的语言是与他所处的时代、文化和人群有关的。
他明确表示反对“流派主义”,强调每个诗人都应有个人的独立思想和创新能力,注重探索独特的创作方式和语言表达。
他认为,无论是什么流派,价值都应该在作品本身,而不是在流派本身。
宗白华的艺境理论Revised at 16:25 am on June 10, 2019宗白华的艺境理论——读美学散步摘要宗白华先生没有自成体系的美学思想,然而有自己独到的美学体验“终生情笃于艺境的追求”,这种追求我将从美学散步中感知,从诗歌、绘画、音乐、书法、园林建筑等各门艺术的境界进行综合的分析,从而我们可以看出宗白华的艺术实践和艺术人生的审美体验;关键词:宗白华美学散步艺境生命意识审美体验聂振斌说:“在宗白华的文艺批评与审美分析中,意境是一个中心范畴;意境理论构成了他的美学思想的主干;”1然而“宗先生的艺术境界理论,是审美理想的具象化,也是他阐发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贡献之一的意境结构的最出色的审美哲学;”2从而我们看出宗白华对艺境理论的贡献,虽然宗白华没有系统的意境理论,但是我们可以从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中窥探出宗白华的艺境思想,在美学散步中宗白华写了关于诗歌、绘画、音乐、书法、园林建筑等各门艺术的境界,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我将进一步分析宗白华对艺术境界的理解,很少有人单独从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中系统的分析宗白华的各门艺术境界的内涵;从美学散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歌以语言为媒介描绘对时空境象的审美感受,诗境的创造要善于选取能寄情寓意并具有审美价值的物象;而绘画的构图与造境分不开,诗画互渗,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观念是中国美学的优秀传统,同时诗画也表现了虚实的空间意识;园林艺术以三维空问的形式把诗、画意境综合体现出来,在对审美空间的营造中把精神品格提到首位;在“书法里不是事物的刻画,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像中国画,更像音乐,像舞蹈,像优美的建筑;”3161这就是诗歌、绘画、书法、建筑、音乐的融合也就是境界所要展现的一个与理想人生相契合的审美空间使这个空问境象成为意的境的物质载体;所以宗白华的艺境美学涵盖了,文化问题、艺术问题、人生问题;三者密切联系,创造出新的人格和新的文化,确立实现艺术的人生,艺术的人生观自由;一、宗白华与美学散步宗白华1897—1986,中国着名的哲学家、美学家、诗人;曾赴德国留学,学习哲学、美学和历史;此后开始发表美学着作;宗白华的主要着作有美学散步和艺境等;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宗白华是和朱光潜齐名的美学家,其美学着作清新动人,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被誉为美学大家中的“云中之鹤”;美学散步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里面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到1979年之间,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美学论文集;虽然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但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这是一本讲述有关诗和中国各门表现的美,精髓在于题目“散步”两字;全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何谓“散步”和散步美学所追求的境界;第二部分,主要讲各门艺术诗歌、绘画、音乐、书法、园林建筑除戏曲和舞蹈外其余的都有详细的阐述的意境所表现的美学思想;第三部分,主要讲西方的一些相关的艺术理论和对西方的艺术的看法;第四部分,主要是作者对诗歌的理解和对古代诗歌表现的民族精神;而本文研究主要是放在美学散步的第二部分,对各门艺术境界进行综合的分析,从而得出宗白华的艺境理论;而宗白华他一直追求的是一种轻松愉快地体验美的境界,他的美学更多的是体现在短小精悍的小文章中,体现在一种感悟和偶然的所得中;因此,宗白华的美学是一种脱离学究气和充满个性的美学;对他来说,美是一种体验,是一种信手拈来的东西,而不是人生的刻意追求,这体现在他的美学散步中;正是因为多年的感悟和思索,宗白华才提出了“散步”的概念,而“散步”这两个字表现了宗白华美学中的悠闲和学术人生的境界;正因为如此,宗白华的美学才卓然自成一家,这也是宗白华美学受到国内外学术界高度重视和评价的原因之一;并把他的想法写在美学散步中,可以说,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多年美学体验的结果;二、各艺术门类中表现的境界在美学散步中宗白华的艺术意境可分为两类,一是模仿自然表达人生的是诗歌和绘画,一是非模仿自然而表现人生的是,音乐、园林建筑、书法而舞蹈也融入其中;艺境也就是艺术境界,在宗白华使用意境这个美学范畴没有严格的区分,艺境也可以说是意境,而在此只是特指各门艺术的境界,因为在他常常交替使用“意境”、“艺术境界”、“心灵境界”等,如在中国艺术艺境之诞生一文中他把境界分为五种境界“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宗教境界”,然而在“学术境界”和“宗教境界”之间的就是艺术境界,“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为象征,是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体花,这就是‘艺术境界’;”369-70所以宗白华所讲的艺术门类如下空间艺术静时间艺术动雕刻拟容艺术模仿自然绘画诗歌有定联想园林建筑音乐无定联想从上面的表,从纵向来看,雕刻、图画、建筑为空间艺术,拟容艺术、诗歌、音乐为时间艺术,把艺术分为两组是依据艺术存在的状态,一组偏重于空间的静,一组偏重于时间的动,时空界限分明,这两组艺术的特征区别也很明显;横向来看,雕刻和拟容艺术为模仿自然的艺术;绘画、诗歌为有定联想的艺术;园林建筑、音乐为无定联想的艺术;从这儿可以看出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模仿自然的境相来表现人心中最深的心灵状态,它包括诗歌和绘画;一类是以非模仿自然的境相来表现人心中最深的心灵状态,它包括音乐、园林建筑;所以这两种类型表达了宗白华的艺境形态和自己的人生观、宇宙观的审视;4102一诗歌、绘画的艺境心灵相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境生于象外朱光潜在诗论中说:“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然而“在宗白华那里,意境概念是一个诗学概念,而非纯粹的美学范畴;”5此话说明了宗先生的意境就是诗学,然而在美学散步中对诗歌的艺境理论的篇目不多但是在其他的着作中有所闪现,在美学散步中专门谈到诗的意境的有新诗略谈;宗白华在新诗略谈中把诗定义为:“用一种美的文字……音律的绘画的文字……表写人的情绪中的意境”3287此处说明的就是诗的“意境”就是诗的“本质”;要表现诗的本质就是要达到“完满诗人人格和完满诗人的艺术”,这就是说诗要表现创作者的情绪的意境;这就是一种哲理表达而宗白华主张哲学与诗的融合,他说:“我已从哲学中觉得宇宙的真相最好是用艺术表现,不是纯粹的名言所能写出的,所以我认为将来最真确的哲学就是一首‘宇宙诗’”;6所以宗白华认为诗歌要表现哲理意蕴也要表现诗韵;注重哲理表达同时也注重形式表达,诗的形式就是文字,而文字有两种作用:一种是音乐的作用,另一种是绘画的作用,唐代批评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论唐诗人诗中的境界是:“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也就是宗白华所要表达的哲理的意境,如果要写好诗就还要注意以下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做诗人人格的涵养,养成优美的情绪、高尚的思想、精深的学识;一方面要作诗的艺术的训练,写出自然优美的音节,协和适当的词句;”3287-288所以宗白华说诗的意境:“就是诗人的心灵,与自然的神秘互相接触映射时造成的直觉灵感,这种直觉灵感是一切高等艺术产生的源泉,是一切真诗、好诗的天才的条件;”3289然而诗的境界同时也和绘画的境界是分不开的,苏轼在评论王维的诗画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宋朝文人晁以道有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行不改,诗传画外意,贵在画中态”;孔武仲说:“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等;这些都说明了诗画本是一家无法分开的,所以说诗的境界与绘画的境界分不开同时也与一切的艺术是相通的;而这种诗的境界在中国的山水绘画中有强烈的表现;宗白华在艺境中说:“杜甫诗云:‘篇中接混茫’;有尽得艺术形象,须映在‘无尽’的和‘永恒’的光辉之中;‘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方之表’;一切生灭相,都是‘永恒’和‘无尽’的象征;屈原、阮籍、左太冲、李白、杜甫,都曾登高远望,情寄八方”7这种登高望远也就表现了绘画的意境;在郭熙的林泉高致中,则用“远”来概括山水画的境界,就如叶郎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说:“山水画在本质上就是和‘远’的观念密切相联系的;中国山水画家从一开始就讲究‘咫尺万里’,讲究‘平远极目’讲究‘远景’、‘远思’、‘远势’,也就是从一开始就追求‘远’的意境;”8288-289这也就是说“远”是中国传统中山水画的一种意境表达方式,从而从有限的空间见到无限的空间,来表达人生的启发,“远”就是中国山水画的境界;山水画除表现“远”的境界之外还要有“气韵生动”,中国画意境,就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它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思想感情受到感染;绘画是否具有意境,这是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985这就表现了笔法大于意境,而与“笔不周而意周”的就是“气韵”而画学则以“气韵生动”、“笔墨”、“虚实”、“阴阳明暗”为主,要达到画的最高的境界就必须气韵生动;唐代批评家张彦远说:“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彩色,则失其笔法;”958“遗形似而尚骨气,薄色彩以重笔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9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气”的范畴在先秦、汉代哲学中已出现;在老子哲学中,“气”是一个与“道”“象”紧密联系的范畴;而“韵”产生“气”候,最早为音乐范畴后来用于书画领域,至宋代则推广到一切艺术领域,且作为艺术作品最高的审美标准;“韵”最早使用是在东汉蔡岂弹琴赋“繁弦既抑,雅韵用扬”;在刘勰的文心雕龙·声律中有“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的说法;后来在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首次将“气”、“韵”连缀使用,提出“气韵生动”的命题;谢赫认为绘画有“六法”,“气韵生动”居首位;“‘气韵生动’的‘气’,不仅表现于具体的物象,而且表现于物象之外的虚空;没有虚空,就谈不上‘气韵生动’,艺术作品就失去了生命;……没有虚空,中国诗歌、绘画的意境就不能产生;”829绘画有气韵就是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有其气韵生动以后就必须还要表现骨气绘画表现在骨法就能更深入的表现绘画的艺境;宗白华说骨法有两个方面,一是,形象色彩有其内部的核心,这是形象的“骨”;一是,骨的表象都是依赖于“用笔”;所以宗先生表达绘画所要达到“空间登高望远”、“形象姿态”、“气韵生动”、“骨法”就能达到绘画的艺境,也就是唐代大画家张操所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和心源的凝合,成了一个有生命的结晶体,鸢飞鱼跃,剔透玲珑,这就是“意境”,一切艺术的中心的中心.也就是明朝人沈灏在画麈中赞美画中的境界时说:称性之作,直参造化;盖缘山河大地,品类群生,皆自性现;其间卷舒取舍,如太虚片云,寒塘雁迹而已;这也就是张操论画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样就抓住了画的境界的要旨,同时表达了宗白华对意境虚灵化,生命化的一种理解;二音乐、书法、园林建筑的艺境宗白华先生对音乐美学的境界是从“逻辑语言到音乐语言”、“声中无字,字中有声”,中来表达自己的音乐的境界,而书法的境界则是从“书法不是事物的刻画,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而园林建筑的则是从“飞动之美”到“空间的美感”表现了园林建筑的意境“境生于象外”的美学思想;1、音乐:时间表达许慎说文解字说:“乐曲尽为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曲之所止也,引申之凡事之所止,土地之所止,皆曰竟;”在古籍中“境”与“竟”通用;所以后来“竟”逐渐被后起的“境”所取代;也就是说音乐是表现一种境界的;什么是音乐早在先秦的时候就产生了一篇音乐美学的理论乐记出自礼记中,而乐记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音乐和政治的关系,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顾行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谓之乐;”10音乐最初使用来巩固阶级统治的一种方式,强调争取民心,保持社会的和谐;而音乐语言的演变是由“逻辑语言到音乐语言”的慢慢演变的,古代的乐不是纯粹的音乐而“长言之”的歌唱境界,心情激动的时候就用动作表现出来,这也就是舞蹈境界,就如,毛诗序所说:“情动于中而行语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可知音乐是由逻辑语言到音乐语言逐渐的演变过程,在产生音乐语言的同时也产生了舞蹈;宗白华又提出在由逻辑语言到音乐的过程就是就产生了“字”和“声”,“字”就是概念,它表现的是人的思想,而思想应该反映客观真实,所以“字”里要求真;“声”就是声腔和旋律,它表现的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跌宕起伏,通过有组织的乐音运动使诗歌语言中的“字”变成音乐旋律化的歌唱,所以“声”里要求美;歌曲中有了“字”就有了属于与人有密切联系的内容,乐曲中有了“声”就表现真理的语言以融进音乐美的境界中,这样“字”与“声”的关系,也就是“真”与“美”的关系;也就是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谈到的“声中无字,字中有声”的境界;359而音乐也就由最初的嘈生、响声到后来的“咬字行腔”,如乐记中说:“声成文,谓之音”由乐音构成乐曲,形成音乐形象;这种合于律的音和音组合起来,就是“比音而乐之”,这就含有节奏、和声、旋律;而节奏、和声、旋律它是音乐的核心,它是形式,它是内容,所要为欣赏者表达的一种音乐的形式美,音乐的内容善;在稽康声无哀乐论中有:“美有甘,和有乐;然随曲之情,尽于和域;应美之口,绝于甘境;”“甘境”即是指美境,“和域”即为音乐美境;在论语·八佾中也记载:“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缴如也,绎如也,以成;”又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所追求的音乐应该是“尽善尽美”也就是音乐要表现的真、善、美的境界;同时音乐是最不确定的,最难捕捉,最神秘的艺术表达,比别的艺术更强大更持久地唤起我们内心的情感、在音乐的流动中,我们的内心似乎有些神秘的琴弦被神秘的手指拨弄着,随之摇荡、兴奋、激昂、徘徊;我们被莫名其妙地打动了,在短短的一刹那,我们暂时忘记了自身的存在,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物我两忘”的意境中;1146所以音乐的境界是随着时间变化的,由字、声、行文到后来的物我两忘的境界,表现了音乐随时间的演变而达到逐渐的成熟;然而音乐艺术本质特征是在于抒情性,作家根据自己的审美情感来反映社会生活,是随着不同的时期时代反映不同的音乐美感,来表达不同的社会现实,故而音乐所反映的是时间艺术,也就是音乐美的范畴主要是从时间里的形象概括的;2、书法:传达空灵动荡的境界中国的朝代众多,字体也多,当时被官方统一的字体有小篆、隶书、楷书,不同书法所表现的境界也各不相同,而楷体的境界更多宁静、匀整,意境偏静、偏小,而行书“如长空游丝,容曳而来往’,草书“纵心奔放”,比较随意奔放的是草书;但是所有的书法都有一个基本的法则;晋卫夫人笔阵图:“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然而在明人丰坊的笔诀里描述更详细,笔诀里说:“书有筋骨血肉,筋生于腕,腕能悬,则筋骨相连而有势,骨生于指,指能实,则骨体坚定而不弱;血生于水,肉生于墨,水须新汲,墨须新磨,则燥湿停匀而肥瘦适可;然大要先知笔缺,斯众美随之矣;”3①因为中国字起始时是象形字,所以在字的结构里、笔画里、章法里,都显示着象形里的骨、筋、肉、血;邓以蛰说:“骨与筋可谓笔画之实质矣;但欲达到骨与筋之境地,则为表现之事也;……然骨与筋为笔画成立之根本,无此二者则无所谓笔画,亦无所谓书法也;故称之为笔画之实质,无不宜也;”12所以骨与筋为笔画之基础,以此表现中国字的一种气势和生命力,用字的结构表现出生命力;于是宗白华说:“一个有生命的躯体是由骨、肉、筋、血构成的;‘骨’是生物体最基本的间架,由于骨,一个生物体才能站立起来和行动;附在骨上的筋是一切动作的主持者,筋是我们运动感的源泉;敷在骨筋外面的肉,包裹着它们而使一个生命体有了形象;流贯在筋肉中的血液营养着、滋润着全部形体;有了骨、筋、肉、血,一个生命诞生了;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3161于是书法境界就凝结于骨筋之内,就有一种生命的灵气;所以中国书法就表现一种艺术美宗白华说:“中国的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走上艺术美的方向,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13他从书法的用笔、结构和章法方面进行分析;作者在此不强加论述,从用笔方面宗白华从艺术美的角度深度论述了“一笔之美”,故张彦远所说的“一笔而成,气脉贯通”这一笔并不是一条不断的直线,而是指有始有终,笔有朝揖,连绵相属,气脉不断;而中国书法透视着结构美和空间美,这就要怎么处理字的结构,处理空白出的位置,这样才能达到与笔画同等的艺术效果,宗白华说:“书法要‘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呀这也像一座建筑的设计,首先要考虑空间的分布,虚处和实处同一重要;中国书法艺术里这种空间美,在篆、隶、真、草、飞白里有不同的表现;”3171-172中国书法主要表现的是以形为主,于是就要表现形式美的布局和结构的分配;最后要达到书法的境界就要有书法的章法,那就是一气呵成,有创造性,能从中窥探出宇宙的包容;宗白华认为书法的境界出了在基本的在生命意识和基本的用笔方法上就是在于合理的搭配组合,结构的布局分配;注意笔与笔之间的相辅相成,空白与实有之间的相互呼应,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分配方式所表现的意境也各不相同;不管是颜真卿书法中宫敞豁,意境恢弘;还是王羲之兰亭集序,“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都表现了对气、韵、神、文、质等方面有一定的强调;1145,最主要的还是要表达出各种艺术之间的融汇贯通,就如他中国书学史.绪论编辑后语中说:“中国书法是一种艺术,能表现人格,创造意境,和其他艺术一样,尤接近于音乐底,舞蹈底,建筑底抽象美;”143、园林建筑:境生于象外中国园林建筑是东方建筑的典型,它综合了山水画、书法、雕塑等众多艺术形式,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叶郎在现代美学体系中说:“中国古典园林在美学上最大的特点也是重视意境的创造;中国古典园林的美不是一个孤立的建筑美,而是艺术意境的美;”15在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中只有一篇专门研究园林建筑的论文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此篇论文从两个方面讲了建筑美学的思想,那就是飞动的美和空间美;所谓飞动的美,就是最初古代的工匠把动物的想象运用到园林建筑中,给欣赏者在欣赏的时候感觉有飞动的感觉,也就是有生命;如在诗经·斯干中“如跂斯翼,如失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这就表现了飞舞生动的气韵,也就是中国建筑里说的“飞檐”;建筑的美表现在飞外还有最重要的境界美那就是空间美,明代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16此表达的就是从有限的空间表现无限的时空,从而感受和领悟,宇宙和人生所获得的哲理;最能表现这种宇宙人生的哲理的是,云南昆明的,世界第一长的对联,其中上联是: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襄就风鬟雾鬓;更频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这就说明中国园林建筑的艺境在于使游览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以使游览者“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表现无限的时间空间,从而思考宇宙人生;园林怎么表现空间美感,这是空间美的关键,而要组织空间和创造空间美,其中的方法有,借景、分景、隔景等一些方法,然而其中的借景又分为,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一些;借景就是一个地方的建筑风格借用另一个地方的景物;分景就是,在一个园林风格中的一个布景一部分是自然景物,一部分是人造景物;这样就是造成园林中不同的景物给人不同美感冲击,给人层层深入的意境美感;而隔景就是在一个园林中有两种不同的美感冲击,如一个空间中分割成两种季节形成包围的感觉,大空间中有小空间;就如王维的诗句:“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如镜中”所以“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境界”367也就是沈括在浮生六记中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17这也就是空间所表现的空间意境;三、诗歌、绘画、音乐、书法、园林建筑之间的联系和空间意识在美学散步中论各门艺术的论文中,这些论文看似分离,但是其中又有共同的联系那就是“舞”;同时这些论文又表现了空间意识和作者的生命意识,虽然“散步”是随性而已的但就如散文中定义的“型散而生不散”,在散中有自己至成体系的规律,用一条无形的线把各门艺术相互联系,那就是“舞”和共同拥有的不同的空间意识,也表现宗先生的人生追求,艺术的人生、人生的艺术;在宗白华艺术学思想研究中作者把,宗白华的艺术门类分为两个方向,“从纵向来看,雕刻、绘画、园林建筑为空间艺术,书法、诗歌、音乐为时间艺术,把艺术分为两组是依据艺术存在的状态,一组偏重于空间的静,一组偏重于时间的动,时空界限分明,这两组艺术的特征区别也很明显;横向来看,雕刻和拟容艺术为模仿自然的艺术;图画、诗歌为有定联想的艺术;建筑、音乐为无定联想的艺术;”4102-103作者从横纵两个方面分析了宗白华的各门艺术分类,从时间和空间上两个方面归纳,说明各门艺术是有各自的相互联系的; 就在宗白华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之中说:“尤其是“舞”,这是最高的韵律、节奏、秩序、理性,同时是最高的生命、旋动、力、热情,它不仅是一切艺术表现的究竟状态,且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从“这舞中,严谨如建筑的秩序流动而为音乐,浩荡奔驰的生命收敛而为韵律;艺术表演着宇宙的创化;”379这就是各门艺术联系的中间桥梁同时反映了宇宙人生观;在乐象中记载:“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10从这儿可以看出音乐、舞蹈、戏曲、诗歌的结合;而诗歌又与建筑有密切的联系,就如王之涣的登鹤雀楼、苏东坡聚远楼、刘禹锡陋室铭、崔颗黄。
宗白华的精神人格与美学之路宗白华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文化评论家、艺术家、教育家,中国美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近代美学的开路先驱”。
他在美学、文化、教育等领域都有深刻的贡献,他的精神人格与美学之路也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宗白华出生于1919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家庭。
他的外祖父是中国著名的莫高窟主持者,父亲是一位擅长文学、音乐、书画等多种艺术的人才。
宗白华从小接受了严格的文化教育,这为他后来的美学研究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他深刻地认识到现代中国面临的文化危机和精神危机,同时也看到了国际上现代美学的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逐渐形成了自己亲密性美学的理论体系,该理论强调感觉与理性的统一,强调现实的美,强调人的本质与价值的体验。
宗白华的美学思想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气息,他主张“感性知识”、“整体性经验”,在美学上将人的本体认识与感性直觉紧密融合。
他认为,美学是无分左右、上下、中国外的共通领域,美学的基础在于人的感性经验,而最深层次的感觉是“亲密性”感觉,即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性关系。
对于亲密性的感觉,宗白华在《亲密性美学研究》一书中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这种感觉是人们对真诚、自然、优美、和谐、纯洁的共识。
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不仅是理论上的创新,也有实践上的体现。
他在美术、摄影、书法等艺术领域都有着深厚的造诣和杰出的成就。
他被誉为“艺术家中的美学家,美学家中的艺术家”,在自己的美学思想指导下,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与思想性。
在教育领域,宗白华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曾担任北京大学文艺美学教研组组长、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等职务,推动了中国美学学科的发展与繁荣。
他的教学理念强调“以人为本”,摆脱了繁琐的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总之,宗白华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一位杰出代表,他深刻地思考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亲密性感觉作为美的根基,推崇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念,他的美学思想和实践都对中国美学、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我们思考人类价值与文明的未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宗白华对意境理论的拓展意境理论是宗白华诗学的核心局部。
宗白华从20世纪20年代初发表的诗学论文中,就触及到了意境问题,一直到晚年,都孜孜不倦地在意境理论的园地里辛勤耕耘。
宗白华认为,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奉献的一方面,就是“研寻其意境的特构,以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采〞,由此,宗白华把意境研究当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自省工作〞。
[1](p356~357)他尽毕生的心血,以深湛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造诣和学贯中西的独特学养,对意境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现代演绎。
一首先,我们有必要弄清楚的是,在宗白华那里,什么是意境?因为千百年来,关于意境的内涵一直是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论者不同,时代有异,意境也许就会有相去甚远的理解。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增订稿)一文中,宗白华一开篇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意境的意义〞。
为了便于说明,宗白华把意境纳入到整个人类精神生活的格局中,他认为人生有五种境界——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宗教境界。
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
而意境——“艺术境界〞那么是介乎学术境界和宗教境界二者之间的一种境界,它既求真,又充满着无穷的神秘,它主于美。
宗白华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
〞意思也就是说,意境就是人的最深心灵与具体的宇宙人生相与融合而生成的一种境界。
但宗白华觉得这样说也许并不是太清楚,于是他进一步解释道:“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物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讲得更简单一点,宗白华说,“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
〞[1](p358) 应该说,意境是情与景的融合,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观点。
虚灵之美中的生命哲学——读宗白华先生之《美学散步》心得《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一部美学文集,文章多为解放前后所作。
宗先生的美学思想融会中西、贯穿古今,尤其“宗先生对中国美学的理解和把握,精深微妙,当代学术界没有第二人能及”。
这些在《美学散步》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短短的二十余篇小文,纸背之下是宗先生博大精深的美学思想;诗话的语言,蕴含着严谨的逻辑和生命哲学。
读罢此书,不觉惊叹宗先生造诣之精深,欣赏之广泛。
章启群先生认为“宗先生的独特性在于,他把德国古典这些的思想精神与中国古典艺术的诗情画意融会一体,建构了一种关照艺术,甚至学术的独特方式。
”《美学散步》涉及诗与画,艺术意境,艺术表现的空间意识和虚实观念,敦煌艺术,书法,音乐,晋唐两代美学,中西绘画比较和罗丹的雕塑。
读此书时,仿佛看到一位耄耋老者拄杖而言,生怕我们错过了美的欣赏。
一、虚与实的探究《美学散步》一书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宗先生的美学思想。
这部书中有四篇直接谈到了虚与实的问题,而且宗先生的对于绘画、书法、雕塑的欣赏中也时常涉及。
本文试图从对虚与实的探究入手,逐步深入,逐渐领略宗先生的美学思想的内涵。
宗先生认为,“实”是艺术家所创造的形象,“虚”是欣赏者被引发的想象。
宗先生还指出虚和实的问题是一个“哲学宇宙观的问题”。
在这一问题上,儒道分殊,老庄由虚入实,孔孟由实入虚,并指出儒道两家都认为宇宙是虚和实的结合,因而两家并不矛盾。
接下来宗先生又引用清人笪重光的话“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
笪重光的话不是“由实入虚”吗?莫非宗先生认为儒家的哲学和美学观念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源泉?及至读到宗先生这样一句“晋宋人欣赏山水,由实入虚,即实即虚,超入玄境。
”难道宗先生认为“得意忘象”,“澄怀味道”的魏晋六朝美学是儒学下产生的吗?经过思考,我发现是我误读了宗先生的话。
宗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提到了另一组概念“空灵与充实”。
“空灵与充实”并不等同于“虚与实”。
宗白华的“意境”说作者:殷瑜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17期《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唯一的一部美学著作,几乎汇集了他一生中最精要的美学篇章,充满诗情画意,给人美的启发,是中国美学经典之作。
宗先生在这里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态度,把意境、意境的美带给我们,带给我们“散步”式的美的人生,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
一、“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的意境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里提到“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物,代山川而立言”。
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物交流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
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的“境界”,他说“故能写真境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但这种意境又是“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的(恽南田语)。
朱立元先生主编的《美学》中提到:“意境就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外界的对象,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领域里创造出新的意韵和境界。
意境不是现实中所存在的具体的事物,而是以引起人们感动的对象为依据而又超越对象,从而达到主体心灵与对象形态的水乳交融而形成的。
如诗人作诗,诗中所涉及的客观对象必定是先摄取在诗人的灵魂中,经过诗人的感性熔铸、酝酿,而构成他灵魂的一部分,然后再携带其血肉表达出来。
中国古人的这种意境观,在中国传统的诗画中表现尤为明显。
正是这一意境观,使中国的古典诗画充满灵动的气息、生命的节奏。
这种共同的意境是中国的诗意与画境的氤氲流动。
中国画多以山水为描绘对象,以写意的手法将画家自身的妙悟联想与大自然的山川美景、疏林倩影结合起来,使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从而出现了一个充满生命灵动气息的意境。
中国画中有“留白”,这种“白”并非真正的“空”和“无”,它正是“灵想所独辟”的,不是任何具体的现实的事物,但恰是画中生命最生机勃勃之处。
意境创构和人格生命自觉宗白华美学思想核心简 宗白华以积年之功力探索中国艺术意境的奥秘,在这一领域独树一帜,为我们打开了中国美学和艺术的大门。本文拟从宗白华的意境创构与人格精神追求,阐述宗白华的美学思想。 一 中国艺术美感力量的根本所在,是意境之美的表现。它不仅是中国人创造、欣赏、诠释艺术的标准,也是中国艺术在世界艺坛确立自身独特地位的价值所在。然而,何谓中国艺术之意境?意境又是怎样的结构?多少年来,无数学者为此争辩不休。在纷纷籍籍的意见纠纷中,有一种流行的、占主导地位的见解,即认为艺术意境就是“情”与“景”的交融,而其现代的和哲学的理论表述方式亦即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自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以降至近代王国维“境界说”,大略都是在这一点上做文章。思想的历史延续性,使得这一见解自然而然地影响到现代中国学者的研究视界。宗白华在这一点上的总体认识也无出其前贤之右,他也同样持守着“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1](P153),意境表现了主观生命精神与客观自然景象的交融互渗这样一种的意境观。不过,宗白华又毕竟是具有现代哲学头脑的美学学者,对前贤识见的认同并没有止却他从真正美学的理论高度对中国艺术意境展开进一步的探幽入微,从意境创构及其层次结构两方面对艺术意境做匠心独具的分析。 就意境的创构而言,宗白华强调的是中国艺术意境“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1](P151)“虚”、“实”同为中国艺术意境创构之二元,所谓“情”与“景”的统一,就是“虚”与“实”的统一;意境创构乃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就此深化下去,“虚”、“实”的统一,其实也是想象与形象的统一;离形无以想象,去想象则无以存形,惟有“虚”、“实”统一,才能写出心情的灵境而探入物体的诗魂,即“直探生命的本原”。[1](P156)诚如我们从中国艺术实践形态方面所看到的,尽管中国艺术时时泛流着强烈的道德情绪,但就艺术意境创构的纯粹性而言,采取“虚实相生”二元统一的意境表现方法,通过“离形得似”、“不似而似”的意象来把握对象生命本质,却是中国艺术家一以贯之的理想态度和方法。这一点,或者说中国艺术意境创构的哲学本性,其实源于中国哲学本身对有生有灭的运动世界的理解观念。就像宗白华曾经认识到的,道家和儒家都强调虚实结合的宇宙本质,都发现宇宙深处是无形无色的虚空,但这虚空却又是万有之根源、万物之源泉、万动之根本、生生不已的创造力。《易传》有云:“易之为道也,累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2](《易传•系辞下》),而老子则谓“虚而不屈,动而俞出”[3](《第五章》),万物在虚空中流行、运化。而艺术作为世界生命的精神表现形式,当然要体会、表现这种对于世界的虚实相运的哲学领会了。并且,意境创构在总体上既然是二元的统一,这种统一无疑就应表现为互相包容、渗透的关系。只有这样,意境表现才能完成,意境之美才得以诞生,从而使精神构成的“二元”真正成为艺术意境的二元。 至于中国艺术意境的内在层次结构,是一个涉及中国艺术美感特征及其价值的问题。在实践意义上,中国艺术意境的结构同时是中国艺术的美感结构;中国艺术之于它的欣赏、诠释者而言的美感价值,同时也就是艺术意境创构、诞生中的结构价值;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同构关系。并且,意境作为中国艺术家艺术创造中的自觉起点,也可以被用作为考察中国艺术美感特征与价值的思维起点。宗白华对中国艺术意境层次结构研究的透彻性,正好表明了这样的关系。在他那里,艺术意境不是平面的构成,而有着阔度、高度和深度之“三度”层次。其具体形象的表述则为:涵盖乾坤是阔,截断众流是高,随波逐浪是深。[1](P165)这就是说,包含宇宙万象的生命本质,是艺术意境的阔度;直探生命节奏的核心,深入发掘人类心灵的至动,是意境的深度层次;说尽人间一切事,发别人不能发之言语,吐他人不能吐之情怀,便是艺术意境的高度。在宗白华眼里,惟有大诗人杜甫的诗作方是尽得了意境“三度”,“以深情掘发人性的深度”[1](P165),具有但丁沉着的热情和歌德的具体表现力。而激越如李白是得了意境的高与阔,闲逸如王维则得了意境的深与阔。 与艺术意境结构的“阔、高、深”相联系,宗白华又进一步明确表述了中国艺术意境的美感特征,即从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中国艺术意境的美感特征同样有三个高度:“情胜”、“气胜”和“格胜”。其中,“情胜”是艺术家心灵对印象的直接反映,表现为“万萼春深,百色妖露,积雪缟地,余霞绮天”。它是中国艺术意境美感特征的第一个高度,是写实。“气胜”是生气远出的生命,显示为“烟涛倾洞,霜飙飞摇,骏马下坡,泳鳞出水”。其如浪漫主义之倾向于生命音乐的奔放表现、古典主义之倾向于生命雕像式的清明启示,它是中国艺术意境美感特征的第二个高度。意境美感特征的第三个高度“格胜”,则映射了人格精神的高尚格调,呈现为“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坠叶如雨,不知其何以冲然而澹,筱然而远也”。其表现相当于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后印象主义的旨趣。[1](P155)很显然,中国艺术意境美感特征的三个高度分别诞生于“阔、高、深”每一层次艺术意境结构的表现之中,并与艺术意境之“三度”层次分别相合。而美感的诞生,则使得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构与美感化为一体,彼此有了共通的意义。 关于中国艺术在整体上的意境追求,宗白华很有意味地把它同自己个人对艺术之美的理想观念联系起来,以为中国艺术致力于求得意境美感的第三个高度——与意境之“深度”相统一的“格胜”之境,亦即中国人所谓“神境”。他的理由是:中国艺术的理想境界是“澄怀观道”,它是中国艺术意境创造的始基,也是中国艺术意境创构的最高追求目标。这一最高目标传达为一种艺术美感类型,就是宗白华理想中的最高艺术之美“芙蓉出水”——由清幽、自然秀丽而生的美感,从中可以得到如烟如雨、清真可爱的情感享受。对于宗白华来说,“芙蓉出水”本是一种在深度上直寻人的生命本真和自然本真意义的意境创造,其与“格胜”之境在内在意蕴方面是同一的,都是要达到最高生命的理想艺术之境。事实上,美和美的创造作为人类对于自我生命、自然生命的积极咏叹,其最高表现境界也正是这种能探入生命至深内核的意境或艺术美。人类虽长久以来未能真正实现对生命的积极的崇拜和精神表现,但这种最高表现境界却永远是人类渴望和追求的。人类似无止境地追寻着生命最深、最后的泉源,艺术则成为人类实现这一追求和渴慕的唯一可能而又现实的途径。宗白华无疑在理想的纯粹之国看到了中国艺术的理想一面,从美学的纯粹性上发现了中国艺术意境发展的理想之路。尽管在事实上,现实进程中的中国艺术整体面貌还远没有真正达到他所指明的理想之境。艺术家的精神受传统与现实的制约,使得中国艺术的理想之境与现实之境在大多数时候只能是隔岸相望的两个极端。因此,宗白华从理想的纯粹之国向理想的艺术精神及其表现的探索,从一个方面表现了一个艺术心灵对人类理想实现的不懈努力和坚定执著;在他从理想诠释中达到的意境结构最高境界与艺术之美最高表现形式相同一的理解中,承负着人类深深的渴慕和追求。 二 宗白华对艺术意境的追求,很大程度上又与其个人人格精神追求有着现实的联系。可以说,把美学的视界主要落在中国美学、特别是中国艺术意境的研究上,是宗白华内心深隐的那一份个体生命孤寂感的现实发泄。 现代文明发展使物质存在日益盖过了精神存在的深刻性。现代人或多或少都感到了生命的苦闷与彷徨,为文明进化感到欣喜的同时,却又为伴随文明发展而来的生命精神的日渐失落而忧郁。尤其是那些更专注于精神性创造本身的人们,在现实中更是经常处在生命精神与物质现实相互对抗的矛盾中。一个有着伟大的自觉生命意识的人,他的心中常是痛苦多于欢欣、思想饮嚼着行动,在生命意识的自觉中产生出生命的落寞感。宗白华也正是像他本人所说的“每个伟大文人和艺术家都不免有这孤寂的感觉”[1](P38)的现代孤寂者。在失望于“科学权力”对生活之美、生命精神的绝对统治,在现代物质文明发达与人类精神衰微的矛盾冲突中,他以一个哲人的睿智和知识人的痛楚,悲怆地喊出“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往哪里去?”[1](P170)他反复提醒国人要意识到现代精神颓靡的问题,反复提倡建设新的时代精神,所有这些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孤寂的灵魂所发出的生命呐喊和召唤。它们在宗白华转入中国艺术和美学的研究时,便化为更为沉着、更为冷静的精神重构努力。 对老庄那种孕育着强烈自由生命意识的艺术理想的仰渴,使宗白华在探讨中国艺术意境之际发现了个体生命的艺术实现可能性和理想性——个体生命的孤寂与落寞,在理想的自由艺术之境完全可以转换为对于生命的歌颂和热烈追求。对意境结构的分析,对意境层次结构的把握,其中都与宗白华这种对于生命本真的自觉联系在一起:“虚”与“实”体现了生命的无穷尽及其与现实对象的统一,“阔、高、深”表示了生命的广度、高度和深度,而“格胜”之境更可体会出宗白华对生命本真的强烈自觉。生命的孤寂感终于在艺术中得到了发泄,艺术意境已不再单纯是美感本身。美感价值与生命本真的意义联合一起,慰藉了宗白华那颗沉重的心、孤寂的灵魂。 另外一个表明宗白华的意境研究与其人格精神关系的地方,是他对自然和人的生命运动本质的深情膜拜和追蹑。宗白华始终坚持了一个立场——艺术意境根源于生命真实的“活力”、生命根本的运动,“描写动者,即是表现生命,描写精神”。[1](P25)意境创构之“虚”与“实”的二元辩证性,就在生命运动本身的过程实质,就是生命运动的二元。意境层次结构的美感特征和价值,同时表现在它们对活泼生命的层层深入与捕捉当中。对此,我们从宗白华对艺术意境之空间感的把握中可以看得更清楚。在他看来,每一种艺术都具有特定的空间感型,而植根于宇宙生命运动性基础上的艺术家空间意识则是流动的,艺术家在艺术意境中“所欲表现的不只是一个建筑意味的空间的‘宇’,而须同时具有音乐意味的时间节奏‘宙’。一个充满音乐情趣的宇宙(时空合一体)是中国画家、诗人的艺术境界”。[1](P209)所以,艺术意境空间随同艺术家心灵而可敛可放,是“音乐化”、“节奏化”了的空间。而作为“时空合一”运动生命表现的艺术意境,其中便包含着变化万千、生生不息的生命本质。拿这个立场观照中国艺术意境的美感创化,于是其空间意识和表现就是“无往不复的天地之际”[1](P203),是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回旋往复的空间流动着一阴一阳、一虚一实的生命节奏,艺术意境成为生命运动的一片无尽律动,仿佛能够聆听的生命之声的乐奏(“舞”)。 仔细考察宗白华这一对艺术意境的运动生命表现特征的认识,它其实处处与宗白华本人人格精神中对于生命运动的无限崇仰相一致。宗白华坚定地追求“深情与活力”的新时代精神,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