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疼痛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3
您的位置:首页 > 我的继续教育 > 全文疼痛护理临床实践与进展术后疼痛的护理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护理部赵继军术后疼痛是最常见的急性疼痛,会对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影响术后康复,严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临床上选用适宜的镇痛方法,做好术后疼痛护理对病人的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术后疼痛的基本内容:疼痛对机体的影响,疼痛的影响因素及治疗方法。
一、术后疼痛的基本内容1、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手术本身是一种组织损伤,手术损伤导致伤害性感受器受到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的的复杂的生理、病理生理的反应。
(1)心血管系统围术期伤害性感受器受到刺激,引起急性疼痛,导致机体产生应激反应,释放一系列的内源性物质和活性物质,影响心血管系统功能。
疼痛可导致病人术后血压增高,心率增快,甚至心律失常。
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氧供需失衡,原有冠心病病人可致心肌缺血,心绞痛发作。
疼痛刺激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心血管功能:疼痛刺激引起交感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质释放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液中的儿茶酚胺主要来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亦有少量进入血液。
儿茶酚胺与α受体和β受体结合,产生交感神经兴奋的一系列的生理表现。
伤害性刺激引起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血管升压素,经垂体后叶释放进入血液。
血管升压素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增加血容量。
血管升压素可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血管升压素受体,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
疼痛刺激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肾脏近球细胞释放肾素,使血管紧张素原水解为十肽血管紧张素Ⅰ,再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作用下转化为血管紧张素II和血管紧张素III,与血管紧张素受体结合,产生相应的生理效应。
肾上腺皮质和髓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醛固酮的释放增多,引起肾脏保钠保水和排钾,导致细胞外液增加。
(2)呼吸系统疼痛常导致病人呼吸功能减退,延缓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
手术后病人的疼痛常常引起肌张力增加,病人的通气功能降低,肺顺应性下降,在腹部手术和胸腔手术的病人表现尤其明显。
胸痛急症护理的基本知识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自身权益的维护意识也逐步加强,因此如何在医疗服务中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急症救治领域,胸痛相关疾病是常见病症之一,尤其是急性胸痛。
许多患者可能出现类似的临床症状,如血压升高、呼吸困难和呼吸疼痛等。
急性胸痛的症状、诱发原因和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情的特殊性,而一些患者由于未能及时救治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甚至猝死。
在临床实践中,也存在一些患者在经历急性胸痛后感到剧烈疼痛,但在症状缓解后进行检查时未发现明显的疾病。
研究表明,在急性胸痛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护理措施,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状况制定综合有效的护理方案,以有效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
在院前急救中,医护人员在接到急救电话或信息后应快速与患者或家属联系,详细了解症状表现,并告知患者保持原地静卧并携带相关证件。
医护人员在通往患者急救地点的过程中,通过电话与患者沟通,安抚其情绪并提供简单的指导。
到达现场后,医护人员应迅速准备,进行适当的药物给予、吸氧和心电图检查,同时建立静脉通道,做好急救准备。
在患者的转运过程中,需加强对管道的监护,以防止管道脱落等风险事件。
在除了常规观察外,对患者的面色、意识状况和相关数据需要进行重点观察。
在患者转移到急症室的过程中,要确保病人的安全,坚持平稳迅速的原则,并在转移前确认固定转运床的防护栏,以预防坠床事件的发生。
1胸痛发病原因胸痛是一种常见症状,其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涉及心血管、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胸痛可能的发病原因的简要介绍:心血管原因:心脏疾病是导致胸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冠状动脉疾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问题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胸痛。
这类疾病通常涉及心脏的血液供应不足,导致胸部疼痛或压迫感。
呼吸系统原因:胸膜炎、肺炎、肺栓塞等呼吸系统疾病也是常见的导致胸痛的原因。
这些疾病可能导致肺部炎症、感染或气体交换问题,引起胸部不适或疼痛。
常用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在医疗护理领域,准确的护理诊断和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护理诊断是对个人、家庭或社区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一种临床判断,而护理措施则是为了预防、减轻或解决这些问题而采取的具体行动。
以下将详细介绍一些常用的护理诊断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一、疼痛疼痛是患者最常见的不适之一。
护理诊断可能包括:急性疼痛、慢性疼痛、疼痛与手术创伤有关等。
护理措施:1、评估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
可以使用疼痛评估量表,如数字评分法(0 10 分)、面部表情疼痛量表等。
2、提供舒适的环境,保持病房安静、整洁、温度适宜。
3、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如半卧位、屈膝侧卧位等。
4、根据医嘱给予止痛药,并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5、运用非药物止痛方法,如分散注意力(听音乐、看电视、聊天等)、冷敷或热敷、按摩等。
二、体温过高体温过高通常是由感染、炎症等原因引起。
护理诊断可能为:体温过高与感染有关、发热待查等。
护理措施:1、密切监测体温变化,至少每 4 小时测量一次,高热时可增加测量频率。
2、鼓励患者多饮水,以补充因发热而丢失的水分。
3、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高热量、高蛋白饮食。
4、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冷敷等;或药物降温,并注意观察降温效果。
5、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和床单。
三、焦虑焦虑是患者在面对疾病、治疗或生活变化时常见的心理反应。
护理诊断可能是:焦虑与疾病不确定感有关、焦虑与手术临近有关等。
护理措施:1、主动与患者交流,倾听其内心的担忧和恐惧,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
2、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案和预后,增强其对疾病的了解和应对能力。
3、指导患者运用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减轻焦虑情绪。
4、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避免不良刺激。
5、必要时,可请心理医生会诊,给予专业的心理治疗。
四、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长期卧床、营养不良、大小便失禁等情况可能导致患者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疼痛护理管理现状分析与建议摘要:在医疗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导致疼痛产生,各类手术引发的疼痛不仅让病患痛苦,更是许多术后并发症的诱因,所以如何对患者的疼痛进行正确管理便成为临床上的关键问题。
虽然目前临床有相应措施和药物来减轻和缓解疼痛,但还普遍存在护理人员缺少相关疼痛管理专业知识,对于疼痛护理的态度也不够严谨和重视,这需要临床科室对疼痛的管理问题更加重视,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促进患者健康。
关键词:外科护士;疼痛管理;现状分析;策略建议;普外科的患者大多数需要采用手术进行治疗,术后疼痛是机体受损后进行自我修复的正常反应,这种生理反应不可避免,但疼痛的程度会对患者的身心造成影响,重度疼痛患者甚至会发生休克,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传统的护理模式中,主要针对患者的个体表现进行干预,缺乏统一、规范的护理制度,护士缺乏足够的疼痛管理意识,在宣教方面也有所欠缺,这导致患者术后疼痛管理存在漏洞,难以降低疼痛程度,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这里对综合护理管理干预模式及相关管理措施,用于普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控制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
一、疼痛管理现状1.疼痛治疗不充分在现有报告中,疼痛管理较之前有较好的改善,但是疼痛症状仍未得到良好的改善。
在多个调查中显示,50%以上的病人在疾病的末期仍经历了中重度疼痛,这其中有一半左右的患者接受了药物治疗,但又1/3的患者由于对药物成瘾的担忧和疼痛带来的痛苦选择了放弃治疗。
并且总的研究结果表明外科手术后60%~70%的患者会存在未缓解疼痛,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疼痛的治疗并不够充分。
2.优质疼痛管理的主要障碍研究表明,真正成为有效的疼痛管理阻碍的是医护人员疼痛知识的缺乏,而其中对护士的要求则更高。
这是由于在近几十年来,疼痛控制转向了疼痛管理,并且对于疼痛管理的主体由麻醉师为主题转为了护士,护士为疼痛程度的主要评估者、止痛的主要实施者、病患与其家属的主要指导者。
但从现有的研究来看,护士在疼痛知识上的缺乏最终严重影响了疼痛管理的质量。
疼痛得分级评定标准及护理原则•疼痛(pain)就是伴随现有得或潜在得组织损伤而产生得主观感受,就是机体对有害刺激得一种保护性防御反应。
就是一种复杂得生理心理活动,就是临床上最常见得症状之一、它包括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引起得痛感觉,以及机体对伤害性刺激得痛反应(躯体运动性反应与/或内脏植物性反应,常伴随有强烈得情绪色彩)。
•痛觉可作为机体受到伤害得一种警告,引起机体一系列防御性保护反应、但另一方面,疼痛作为报警也有其局限性(如癌症等出现疼痛时,已为时太晚)。
而某些长期得剧烈疼痛,对机体已成为一种难以忍受得折磨、因此,镇痛(analgesia)就是医务工作者面临得重要任务。
•癌症疼痛系指肿瘤压迫、侵犯有关组织神经所产生得疼痛,为癌症临床常见症状之一。
在癌症早期,由于瘤体尚小,一般无转移,因而癌症疼痛得发生率较低;晚期,病灶较大,不断向附近得组织器官进行浸润性生长,且往往有骨髓等远道转移。
因此,癌症疼痛得发生率大大提高。
癌症性疼痛多为持续性疼痛,并随之病灶增大而不断加剧。
疼痛大致分为两种:一种为局部性,可定位;另一种则为弥漫型,疼痛部位不清。
疼痛得耐受性可因人而异、由于癌症疼痛严重地影响病人休息、睡眠,给病人在精神上与肉体上带采极大痛苦,因此,解除癌症疼痛对改善晚期癌症患者得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都具有十分重要得意义。
2疼痛得分类㈠根据发展现状涉及疼痛诊疗项目1、急性疼痛:软组织及关节急性损伤疼痛,手术后疼痛,产科疼痛,急性带状疱疹疼痛,痛风;2、慢性疼痛:软组织及关节劳损性或退变疼痛,椎间盘源性疼痛,神经源性疼痛;3、顽固性疼痛:三叉神经痛,疱疹后遗神经痛,椎间盘突出症,顽固性头痛;4、癌性疼痛:晚期肿瘤痛,肿瘤转移痛;5、特殊疼痛类:血栓性脉管炎,顽固性心绞痛,特发性胸腹痛;6、相关学科疾病:早期视网膜血管栓塞,突发性耳聋,血管痉挛性疾病等、㈡疼痛程度1. 微痛似痛非痛,常与其它感觉复合出现。
如痒、酸麻、沉重、不适感等。
胸痛专科护理措施胸痛简介胸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
胸痛可能是由于肺部、心脏、消化系统或其他问题导致的。
胸痛可能是一种严重问题的迹象,因此及时采取胸痛专科护理措施对于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胸痛护理措施1.确认胸痛原因:–与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包括过去的疾病和用药情况。
–进行体格检查,包括心脏听诊、肺部听诊等。
–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检查,如心电图、胸部X光、超声心动图等。
2.疼痛评估:–了解患者疼痛的性质、程度和持续时间等。
–使用疼痛评估工具进行客观评估,如视觉模拟评分法、数字疼痛评分法等。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疼痛管理方案。
3.监测生命体征:–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体温等生命体征。
–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状况和血氧饱和度。
–及时报告异常情况,如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
4.氧气治疗:–根据患者情况,使用低流量氧气供给。
–监测氧气流量和血氧饱和度,及时调整氧气浓度。
5.疼痛缓解:–根据疼痛评估结果,采用合适的药物缓解疼痛。
–注意药物的给药途径、剂量和间隔时间等。
–监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6.胸痛教育:–向患者提供胸痛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症状和治疗等。
–介绍预防胸痛的方法,如合理饮食、戒烟等。
–强调及时就医和遵守医嘱的重要性。
7.心理支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关心患者的情绪和需求。
–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抚,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感。
–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
8.密切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电图、血液生化等检查结果,及时报告医生。
9.进一步评估:–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评估胸痛的原因和严重程度。
–配合医生制定进一步的治疗计划和护理措施。
总结胸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是严重问题的迹象。
胸痛专科护理措施包括确认病因、疼痛评估、监测生命体征、氧气治疗、疼痛缓解、胸痛教育、心理支持、密切观察和进一步评估等。
临床常用护理诊断临床护理诊断是指在护理过程中通过对患者问题的观察、分析和评估,确定患者目前存在的护理问题和护理需求。
它不同于医学诊断,而是基于护理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旨在提供合适的护理干预和改善患者病情的措施。
下面将详细介绍几个临床常用的护理诊断。
1.疼痛疼痛是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护理诊断中疼痛的描述包括:急性/慢性疼痛、伤害相关的疼痛、神经性疼痛等。
护理干预包括评估疼痛的程度和特点,提供有效的镇痛措施,如药物治疗、物理疗法等,同时还要提供情绪和心理支持。
2.呼吸困难呼吸困难是指患者在呼吸过程中感到困难或不适。
常见的诊断有:气道梗阻、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护理干预包括监测患者呼吸频率、气道通畅性、提供适当的辅助呼吸措施,如氧气给予、体位调整等,并教育患者正确使用呼吸道设备。
3.焦虑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表现为紧张、不安和忧虑等。
常见诊断包括:焦虑、恐惧等。
护理干预包括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和支持减轻患者焦虑,提供安全和舒适的环境,教育患者应对焦虑的方法,如深呼吸、放松练习等。
4.睡眠障碍睡眠障碍是指患者在入睡、睡眠质量或睡眠时长方面存在问题。
常见诊断包括:睡眠剥夺、睡眠质量不足等。
护理干预包括评估患者的睡眠模式、寻找导致睡眠障碍的原因,并制定合适的睡眠干预计划,如调整环境、利用药物治疗等。
5.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是指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营养摄入不足或营养消耗过多,从而导致身体无法正常运转。
常见的诊断包括:饮食摄入不足、液体摄入不足、肌体过量损耗等。
护理干预包括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制定合适的饮食计划、监测患者的营养摄入和生化指标,并提供相应的营养支持,如静脉输液、营养补充剂等。
以上是临床常用的护理诊断,每个诊断都有其特定的干预措施,旨在帮助患者解决当前的护理问题,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
护士在实施护理干预时应充分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并遵循护理规范和标准,确保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
胸痛护理措施引言胸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心血管疾病、胸部肌肉疼痛、呼吸系统问题等等。
无论是由于何种原因引起的胸痛,都需要及时采取护理措施来缓解症状,稳定患者状况,并帮助他们恢复健康。
本文将介绍胸痛的护理措施,帮助临床护理人员更好地处理这一问题。
胸痛护理的基本原则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胸痛,护理的基本原则是保证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快速评估和处理胸痛可能是一种严重的症状,有可能预示着心脏疾病等严重疾病的发生。
所以,护理人员在遇到胸痛患者时,应立即进行评估,并快速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 提供心理支持胸痛往往会引起患者的担忧和恐惧,甚至可能导致焦虑和抑郁。
护理人员需要积极与患者沟通,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安抚他们的情绪,并解答他们的疑虑。
3. 监测生命体征胸痛可能会伴随其他症状,如呼吸困难、心悸等。
护理人员应持续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4. 提供合适的环境为了让患者更加舒适,护理人员应提供一个安静、温暖和非刺激性的环境。
确保床铺整洁、舒适,避免嘈杂的声音和强烈的刺激。
5. 提供恰当的药物和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疼痛程度,护理人员可以提供合适的药物和治疗。
例如,可以给予患者止痛药、抗心绞痛药等以缓解疼痛。
不同原因引起的胸痛的护理措施1. 心绞痛引起的胸痛心绞痛是最常见的胸痛的原因之一,是一种由于心脏缺血引起的疼痛。
护理人员对于心绞痛引起的胸痛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保持患者平静:心绞痛时,患者常常会感到恐慌和不安,护理人员需要帮助患者保持平静,减轻焦虑和恐惧。
•给予硝酸甘油:硝酸甘油是一种常用的缓解心绞痛的药物,可以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脏的血流量。
护理人员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给予患者硝酸甘油,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监测心电图:心绞痛发作时,可以进行心电图监测,观察是否有心电图改变,以评估心脏功能。
346• 临床护理 •者进行干预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处理的方面[3]。
整体护理模式是指将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等整体方面作为护理干预的对象,从整体出发,对存在的护理问题本身及相关因素进行整体干预,从而从全面进行干预,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4]。
本文中我们就整体护理在改善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焦虑及抑郁状态中的效果进行观察,发现相对于常规护理干预,整体护理在改善患者的焦虑与抑郁心理方面的效果更为突出,说明其全面干预的目标实现较佳。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整体护理可有效改善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围术期的焦虑及抑郁状态,效果突出。
参考文献[1] 何秀子.不同护理模式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护理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上旬版,2011,27(14):50-51.[2] 莫建英,顾美良.围术期护理干预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中旬刊,2011,17(6):9-10.[3] 王少华,彭巧玲,路遥,等.心理护理对经腹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1,9(9):1414-1415.[4] 陆海.心理干预对子宫肌瘤患者术后焦虑情绪的影响[J].中外妇儿健康:学术版,2011,17(5):9-10.疼痛科患者失眠的护理李丽萍 孟庆江 张 宇(内蒙古林业总医院,内蒙古 牙克石 022150)【关键词】疼痛;失眠;入睡困难;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3)04-0346-02我院疼痛科现有床位10余张,收治诸多慢性疼痛的患者,失眠系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进而导致睡眠不足。
中医学又称其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临床护理中,疼痛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
通过观察并评估2012年9月3日至2012年12月3日期间住院患者34例,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患者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34~82岁,平均52.6岁;平均住院时间为7d,所有患者排除智力障碍、语言困难者。
临床疼痛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护理
积极调整心理状态能够减轻疼痛感觉,现重点讨论与临床疼痛有关的心理、
社会因素及应对措施。
1 影响疼痛常见的心理、社会因素
1.1 心理因素
1.1.1 情绪状态:人的情绪是影响疼痛的重要因素。积极的情绪如愉快、兴
奋的时候,对伤害性刺激的敏感性降低,相反,消极情绪如抑郁常引起慢性疼痛
和持续性疼痛。急性及慢性疼痛均伴有焦虑、紧张和不安,愤懑的心理可加剧疼
痛。
1.1.2 认知与评价:疼痛感与人对疼痛后果的评价关系密切,由于每个人对
疼痛的理解不同,感觉也就不同。
1.1.3 注意:对疼痛的感觉与人的注意力程度密切相关,分散注意力可减轻
疼痛。注意力高度集中到疼痛之外的某一问题,即“忘我”状态时,则疼痛的感觉
就会相应减轻。
1.1.4 早期经验:人们对疼痛的感受和反映受幼年教育的影响,儿童时期的
疼痛经验可影响成人后对疼痛的感觉和耐受性。
1.1.5 人格:不同人格的人对疼痛的敏感性和表达方式有很大差异。一般性
格外向及稳定型人格者对疼痛的忍耐性强,个体心理平衡、已婚、夫妻和睦、有
良好职业、独立坚强者疼痛较易治疗;反之,性格内向、焦虑、依赖、孤僻、死
板容易产生疼痛体验。
1.2 社会因素
1.2.1 民族与文化: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人对疼痛的耐受性有所不同。研
究表明,教育程度不高、经济落后的人群疼痛阈值较高,游牧民族、边远地区的
少数民族对疼痛耐受性较高,反之则低;这些可能与遗传、观念、宣传、教育以
及人的认知评价有关。
1.2.2 社会群体:个体的痛觉或阈值高低受到群体,如家庭、家族及所在团
体的影响。周围人的过分注意和关心,团体对个别人的心理压力均可强化病人的
疼痛,常常还可以出现“模仿”其生活圈子内群体都怕疼痛的现象。
1.2.3 年龄、性别的差异:疼痛感受性随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变化。一般来说,
儿童对疼痛的感受性较高,尤其是受到人们更多关爱的儿童表现更明显,而家庭
不和的儿童对疼痛的感受性相对较低;成年时这种感觉处于稳定水平;多数老年
人对疼痛的感受性又增高。就性别而言,女性对疼痛的感受性较男性更敏感。
1.2.4 医源性疼痛:不当的手术、药物可致医源性疼痛,医务人员不当的语
言、行为、表情以及各种不良的暗示,可以使病人产生恐惧、焦虑及抑郁的情绪,
从而增强及加重病人对疼痛的敏感性。
1.2.5 宗教与信仰:宗教可能通过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或通过意识转化,
均能对一个人的疼痛耐受性产生极大的影响。例如:有的人为了追求信仰与理想,
通过意志活动去耐受一般人所不能忍受的皮肉损伤与痛苦;气功意念对减轻疼痛
也有一定帮助。
2 疼痛病人的心理护理及应对措施
2.1 解释与支持:医生应耐心倾听、同情关心、理解相信病人,允许病人
倾诉和呻吟。细心向病人解释疼痛的原因,减轻他们的焦虑、抑郁、恐惧、悲观
等不良情绪。可采用自我意志法、分心法、语言劝慰法、行为转移法、释放压抑
情绪法等,改善其紧张不良状态,从而缓解疼痛。
2.2 转移注意力:转移注意力可使疼痛处于抑制状态,从而起到减轻疼痛的
作用。
2.3 生物反馈法:借助各种专门仪器,把病人生物学变化的信息,如血压、
心率、体温和脑电节律等进行记录,并将这些信息转变为易于理解的信号,如声、
光、仪表的指针连续不断地反馈病人,使病人利用这种信号有意识地控制某些病
理过程[1]。如对紧张性头痛,用肌电反馈训练紧张性头痛病人松弛额肌,经4~
8周训练,病人可随意控制额肌的肌电活动,使头痛缓解。
2.4 音乐疗法:音乐可影响人们的身心和行为。悦耳的音乐对神经系统是良
性刺激。由于音乐的速度、旋律、音调和音色的不同,能使人们表现出兴奋或抑
制,起到镇痛的作用。
2.5 催眠法:治疗在光线柔和、暗淡、安静的病室中进行。一旦病人进入
催眠状态,可通过交谈来了解正被遗忘的创伤体验,从而消除其症状;或根据病
人的病情特点,给予明确暗示,使其有所遵循,以获得积极的治疗效果。治疗结
束后,多数病人都有精神放松、身心愉悦、疼痛明显减轻的感觉。
2.6 暗示疗法:医院环境和病人之间的相互暗示,均可对病人的痛阈和耐
受性产生特殊的影响,所以积极的暗示可治疗或缓解疼痛。还有安慰剂的使用,
特别是某些权威医生暗示治疗作用更加明显。也可以通过病人的自我暗示,心理
上的疼痛即“减轻”了。
参考文献:
[1] 胡佩诚.医护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