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原体病
- 格式:ppt
- 大小:4.04 MB
- 文档页数:38
猪衣原体病的诊断与防治体会咱养猪这行啊,那真是酸甜苦辣啥滋味都有。
今天就跟大伙唠唠我在猪衣原体病这事儿上的那些经历,可真是让人印象深刻呐。
记得那是前年的事儿了,我家那猪舍里养着一群可爱的小猪崽,一个个那叫一个活泼,整天在圈里撒欢儿跑,看着就招人喜欢。
我每天都盼着它们能快快长大,到时候卖个好价钱。
可谁能想到,这麻烦事儿就找上门来了。
有一天,我像往常一样去猪舍喂猪,一进去就觉得气氛不太对。
往常那些小猪崽听到我的脚步声,早就叽叽喳喳地围过来抢吃的了,可今天,好多小猪都懒洋洋地趴在那儿,没精打采的。
我心里“咯噔”一下,寻思这可别是出啥问题了。
我赶紧走近仔细瞧瞧,发现有几只小猪的眼睛红红的,还老是流眼泪,就跟哭了似的。
还有些小猪呼吸也不太顺畅,呼哧呼哧的,跟刚跑完长跑似的。
我当时就急了,赶紧把村里的兽医老李头叫了过来。
老李头来了之后,也是一脸严肃。
他围着猪舍转了好几圈,这儿看看,那儿摸摸,还时不时地问我:“最近有没有给它们吃啥不一样的东西啊?”我连忙摆摆手说:“没有啊,老李头,我都是按照老规矩喂的,啥都没变呐。
”老李头皱着眉头说:“那看来问题不简单呐。
”说着,他从药箱里拿出一些工具,给几只症状比较严重的小猪做了检查。
过了一会儿,老李头眉头皱得更紧了,他跟我说:“老弟啊,我初步怀疑是猪衣原体病。
这病啊,可得赶紧治,不然啊,这群小猪可就危险了。
”我一听,心里别提多着急了,连忙问:“那咋治啊,老李头?你可得给我想想办法啊!”老李头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别慌,老弟。
咱先得把病猪隔离起来,别让这病传染给其他健康的猪。
然后啊,我给它们开点药,按时喂,再注意猪舍的卫生,多消毒,慢慢就会好起来的。
”按照老李头的嘱咐,我和家里人忙活了起来。
我和儿子负责把病猪转移到单独的圈里,老婆则负责打扫猪舍,消毒杀菌。
那几天啊,我们一家人整天都围着猪舍转,就盼着小猪们能快点好起来。
在给病猪喂药的时候,那可真是不容易啊。
这些小猪哪肯乖乖吃药啊,一个个跟调皮蛋似的,东躲西藏的。
28鸽衣原体病症状及防治方法林常平(东方市畜牧兽医服务中心572600)摘要:在家鸽养殖中,鸽衣原体病是较为严重的病症类型,其传播范围较大,症状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容易造成养殖损失,而人也会感染该疾病。
因此,需要在养殖中对该疫病的症状分析,然后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本文对鸽衣原体病的病原和流行特点概述,讨论鸽衣原体病的临床症状,并分析如何对鸽衣原体病进行预防和治疗,希望可以保证良好的养殖效益。
关键词:鸽衣原体病;症状;防治方法鸽衣原体病又叫做鸟疫,发生原因在于鹦鹉衣原体,该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特点,不仅会导致鸽子发生疫病,还会导致人患病。
鸽衣原体病在鸽子上最常见,相较于成年鸽,对幼鸽危害更大,一旦发生死亡率可达10%~20%。
1鸽衣原体病的病原和流行特点鸽衣原体病作为一种人禽共患的传染性疾病,对机体伤害较大,该疾病主要发生在禽类,家鸽中流行主要是幼鸽、成鸽,对2~3周的幼鸽来说,危害十分严重,该病在每年的5~7月和10~ 12月是发病高峰。
主要的表现为鸽子全身出现呼吸异常、黏膜发炎,患病后可见腹泻、消瘦,剖检可见肝和脾肿大。
1.1鸽衣原体病的病原鹦鹉衣原体是该病发生的病原,该病菌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不过常规的消毒药都可以将其杀死。
成年鸽会将携带的病菌传染给幼鸽。
鹦鹉衣原体在鸽群中普遍存在,传播途径为仔鸽吃母鸽的鸽乳,并且造成代代相传[1]。
1.2鸽衣原体病的流行特点鸽衣原体病主要发生季节在春末夏初,可以在多种禽类中流行,不论是幼鸽还是成鸽均易感。
鹦鹉衣原体在30%的鸽体上存在,并且会随泪液、粪便、咽喉的黏液、嗉囊等排出体外,在鸽子摄食饲料和饮水时就容易感染,而鸽子之间接吻、母鸽喂食仔鸽也是主要的感染和传播鸽衣原体病因素,在有限的空间里也会通过呼吸道吸入病原感染发病。
此外,长途运输、营养缺乏、过度繁殖、饲养环境改变也会造成鸽子出现应激情况,进而提升发生该疫病的发生几率。
2鸽衣原体病的临床症状该病发生后主要可见眼部、鼻部有症状,多为眼结膜炎、鼻炎,同时还会有腹泻的表现。
猪衣原体病的发病症状及其防治和净化策略分析作者:臧洪英来源:《中国动物保健》2022年第07期摘要:猪衣原体病是由衣原体引发的一类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发生在春冬两季,虽然发病率不高,但致死率较高,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以及多种分泌物进行传播,尤其是对妊娠母猪和仔猪的危害性更为严重。
生猪感染发病后,病程较长,可引发母猪流产、死胎,仔猪生长发育受阻,甚至大批量的死亡等,可给养殖场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该病尚未出现特效治疗的药物,在临床上主要使用抗生素治疗,在实际养殖中以预防感染为主。
本文对猪衣原体病的病原、流行特征、临床症状、诊断、防治措施以及净化策略等相关内容进行了简单的阐述,以期为广大养殖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衣原体病;发病症状;防治和净化策略猪衣原体病(又被称为鹦鹉热)是由猪衣原体感染引发的,其发病率较低,但致死率却极高,该病的传播速度非常快,猪场内一旦有一头生猪发生感染,则会快速地在猪群中传播,给猪群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最终导致大批量的猪只感染死亡。
各个年龄段的生猪均可感染本病,但对仔猪以及妊娠母猪的危害性最大,会导致妊娠母猪流产、死胎等情况,仔猪感染后会对其健康发育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同时该病非常容易被误诊,延误治疗时机而导致猪群大量死亡。
因此,饲养人员在养殖过程中应深入了解该病的致病原、发生原因、临床表现、防治措施以及净化方案等,以减少该病在生猪养殖中的发生率。
1 病原学与流行病学1.1 病原学分析该病是由猪衣原体感染引起的,衣原体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一种微生物,革兰氏染色后显阴性[1],其生长周期分为原体和网状体两个发育阶段,当易感细胞接触原体后即可被感染,然后就会变成网状体以二分裂的增殖方式在细胞中繁殖,经过2~3d增殖后,网状体又会变为衣原体,并且通过胞外分泌完成其感染过程或者被机体溶解后排出。
衣原体对外界环境的抗性较弱,一般在自然光照的环境中可存活7d;在自然的水域当中能够存活15d,在干燥的环境中则可存活30d以上。
蛋鸡衣原体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治作者:李昊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8年第6期摘要:蛋鸡衣原体病是由于感染嗜性鹦鹉热衣原体而导致的一种疾病,也可叫做鹦鹉热或者鹦鹉病。
产蛋鸡群发病后,表现出产蛋率降低,腹部外观膨大,输卵管壁变薄,管内有大量的透明液体积聚。
任何品种的蛋鸡都能够自然感染该病,且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尤其是饲养管理较差时容易发生,应加以防治。
关键词:蛋鸡;衣原体病;病原特性;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疫情处理;饲养管理中图分类号:S858. 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6-0121-011 病原特性形态。
鹦鹉热衣原体是只能够寄生在细胞内的一种微生物,分成两种不同大小的颗粒,其中较小的叫做原体(EB),呈卵圆形或者球形,直径在0. 2-0.5μm左右,在原核生物中是最小的一种。
EB属于衣原体的感染形态,其能够在靶柱状上皮细胞上附着,且逐渐侵入到细胞内;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大约在70%)和类质(大约在5.1%),其他部分基本为碳水化合物;EB没有鞭毛和纤毛,无法运动。
另一种为网状体(RB),属于细胞内的代谢旺盛形态,大于原生小体,呈球形或者形态不规则,具有较差的通透性。
此外,衣原体发育周期中还会出现一种过渡形态,叫做中间体(IB),相比于EB大,先小于IB。
宿主。
鸟类、哺乳动物以及野生动物是鹦鹉热衣原体的主要天然宿主,禽类也容易感染。
病原具有非常弱的嗜宿主的特异性,即同一株病原能够导致多种动物感染,且可导致一种宿主发生多种疾病。
致病力。
鹦鹉热衣原体的致病力主要分成两大类。
其中一类为强毒力株,能够导致急性暴发。
这类衣原体株往往会导致动物发生急性、致死性疾病,造成重要器官发炎和广泛充血,病禽死亡率能够达到30%左右,且对实验动物也具有广谱致病力,如小鼠静脉接种48 h之后就会发生中毒性休克死亡。
另一类为低毒力株,能够导致缓慢流行。
动物感染这类衣原体毒株后,通常不会导致血管被严重损害,也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病禽死亡率一般在5%以下,使用小鼠进行毒价测定,表明毒性相比于强毒力株要明显降低。
养殖与饲料2021年第04期猪衣原体病的流行病学与防治庞久龙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畜产品安全监察所,辽宁朝阳122000摘要猪衣原体病又被称为鹦鹉热,是由衣原体感染引发的一种发病频率低、死亡率高的传染性疾病。
在临床上对妊娠母猪以及仔猪的危害最大,本文主要分析了猪衣原体病的病原学和临床症状,并提出了加强饲养管理、加强饲料管理和治疗等防治措施。
关键词猪;衣原体病;流行病学;防治收稿日期:2020-11-24庞久龙,男,1978年生,副高级兽医师。
猪衣原体病在猪养殖生产过程中是常见病,该病影响最大的是妊娠母猪以及仔猪,妊娠母猪患猪衣原体病常会发生流产、不孕、死胎、畸形胎等。
猪衣原体病的发生通常呈群居性,如果不进行及时地预防和治疗,将会给养殖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1病原学猪衣原体为革兰氏阴性菌,是由衣原体感染引发的一种传染性疫病。
由于衣原体对外界的抵抗能力较差,因此存活的时间较短,一般情况下在阳光下只能存活6d ,在干燥条件下可以存活4~5周,在水中能够存活17d 左右。
一些常规的消毒剂均能在数分钟之内杀光衣原体病毒,但是衣原体对煤酚类化合物以及石炭酸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此外,陈维等[1]研究调查表明,衣原体不能通过人工培养基培养,一般只有在鸡胚或鸭胚卵黄囊中才能进行培养,也可以通过细胞增殖的方式进行培养。
在培育和繁殖的过程中,会产生2种不同的细胞,一种是原生小体,是成熟的衣原体,没有繁殖能力,但具有高度的传染性。
一旦成熟的原生小体进入易感动物体内直接会发育成原始体,实体能够繁殖,没有感染性。
2临床症状在猪养殖生产过程中,猪衣原体病贯穿猪的不同年龄阶段,主要是以断奶前后的仔猪以及妊娠母猪的发病率最高,其次对种猪以及2~3月龄的幼猪影响也比较大。
不同类型的猪在患上猪衣原体病后有不同的类型表现,主要有以下4种分类,分别是肠炎型、肺炎型、流产型以及关节型等4种类型,具体根据猪的不同临床症状来判断。
猪衣原体病的潜伏期通常为3~11d 。
2020.10作者简介:吴名亮(1971.1-),男,江苏省南通市人,大学本科,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工作。
猪衣原体病综合防治措施吴名亮薛军华(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双甸畜牧兽医站226404)摘要:猪衣原体病是一种由衣原体感染引发的一种低发病率、高死亡率的传染性疫病。
养猪场一旦发生该疫病,很难在短期内治愈、恢复,尤其对妊娠期母猪及仔猪的影响较大,且由于该病的发病率较低,一般不易被发现,一旦流行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针对该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综述。
关键词:猪;衣原体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防治措施疫检验工作,对新进生猪进行两个月左右的隔离,并对其进行全面的疫病检测,隔离期满且未检测出疫病的生猪才可与猪场的猪群同栏饲养。
2.5提高综合诊断的正确性对生猪进行疫病诊断时,应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综合判断,提升诊断准确性。
由于猪疫病的种类较多,且由于混合感染情况导致疫病发生规律难以判断,因此,猪疫病的诊断较为困难。
虽然临床诊断或采用病理剖检等方式可初步判断病情,但其准确性不高,因此,应结合疫病流行特点,结合初步诊断结果进行综合性的诊断分析,确定病因后再开展针对性的预防与治疗。
2.6谨慎使用处方药猪疫病治疗时部分抗生素类处方药应用过程中会沉积于生猪体内,进而使肉质品质有所下降,因此,在猪疫病治疗时要谨慎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强化养殖户这一理念,进而减少抗生素类药物的施用量。
同时,可加强中医防治技术的推广,尽量减少西药的使用量,可将中药以合适的比例添加至日常饲料中,在保证猪疫病防治效果的同时确保产品品质不受影响[3]。
2.7提高猪疫病宣传力度,强化预防与隔离效果畜牧站要将疫病宣传纳入日常工作内容中,加大猪疫病宣传工作,对生猪养殖户进行疫病相关知识的培训与指导,并提供相关的养殖资料、传授先进的养殖方法。
同时,畜牧管理部门还应派遣专业的技术人员到养殖场进行技术指导,加强回访工作,全面提升养殖场的疫病防治知识与技能。
2019年第07期畜禽衣原体病是由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引起的多种家畜禽类和人的一种接能性人兽共患传染病。
最重要的传染源为感染发病的禽鸟和无症状的感染禽鸟。
来源于猫的猫嗜性衣原体和来源于发病绵羊的流产嗜性衣原体也可传播感染人。
反刍动物主要表现为流产、关节炎、神经症状;禽主要表现为产蛋下降;其他动物可表现为肺炎、结膜炎等。
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努力做好治疗和预防措施。
1病型(1)流产。
衣原体性流产(几乎总是由流产嗜性衣原体引起)可发生于以前未接触传染源的绵羊(母羊的地方性流产)和山羊;牛为散发,而其他物种很罕见。
典型的母羊流产发生于怀孕晚期,发生以前无征兆,或发生后除了阴道有流出物外,没有其他后效应(偶见胎盘滞留)。
牛的流产同羊相似。
(2)多发性关节炎。
衣原体性多发性关节炎(牛羊嗜性衣原体)主要发生于羔羊和小牛。
发生“僵羔病”时,发病率或许可达80%,但致死率为1%。
小牛可能会出现全身性并发症,并有较高的致死率。
(3)神经系统。
散发型牛脑脊髓炎(SBE )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幼龄牛的发热性疾病,由牛、羊嗜性衣原体引起。
临床表现包括运动、站立和行为的失调和紊乱,或许还可出现轻微的咳嗽、流鼻涕和腹泻,病程持续数天到数周,发病率和致死率或许可达50%。
该病可暴发,并能持续数月,暴发时,新病例的出现不规律。
禽的衣原体病(鸟疫,鹦鹉热)由鹦鹉热嗜性衣原体引起,对火鸡饲养业造成的经济损失最明显,发病缓慢,接触病原后数周或许才可发生。
早期症状包括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排出黄绿色胶冻状粪便。
该病可导致产蛋量下降,严重程度随菌株毒力(毒性)不同而有差异。
发病率为5%~80%,致死率为1%~30%。
有时鹅和鸭也可发病,鸡发病罕见。
鸽和鹦鹉可发生亚临床感染。
(1)肺炎。
多种衣原体引起的衣原体性肺炎特别常见于猪、猫、绵羊、山羊和牛,常呈亚临床感染,或为混合感染病因之一(羊地方性肺炎,运输热)。
无并发症感染(如猫的局限性肺炎)的临床意义,目前还不明确。
猪衣原体病及其防制邱昌庆(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46)猪衣原体病是由衣原体感染猪引起的一类多症状性传染病,本病一般呈慢性经过,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会急性爆发,表现为急性经过。
据资料统计,衣原体可感染140余种禽鸟和数十种哺乳动物,其中也包括猪这种饲养量最大的家畜。
目前已知衣原体属有4个种,它们是: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肺炎衣原体(C.pneumoniae)、鹦鹉热衣原体(C. psittaci)和反刍动物衣原体(C.pecorum)。
除肺炎衣原体外,已发现其他3种衣原体均感染猪,不过它们对猪的致病性和致病力有所不同。
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猪群引起不同症候群,临床上表现为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和围产期新生仔猪大批死亡;公猪发生睾丸炎、附睾炎、阴茎炎、尿道炎;仔猪肺炎-肠炎、各年龄段猪肺炎、肠炎、多发性关节炎、心包炎、结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等。
鹦鹉热衣原体是猪衣原体病的主要病原。
沙眼衣原体感染猪群,国外已有不少报道,可引起仔猪肠炎和角膜炎,但一般呈隐性感染,不表现出症状。
众所周知,沙眼衣原体是引起人类眼疾和性病的重要病原,猪肉产品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发现猪是沙眼衣原体的另一宿主(以前认为人是沙眼衣原体的唯一宿主)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应于关注。
反刍动物衣原体是日本学者90年代初,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把引起牛、羊多关节炎、结膜炎、肠炎衣原体分离株的DNA序列与引起牛、羊流产的鹦鹉热衣原体分离株的DNA加以比较分析,发现两者存在明显差异,而把前者定名为反刍动物衣原体。
目前这种衣原体还从考拉、猪等动物分离到。
反刍动物衣原体和沙眼衣原体混合感染怀孕母猪可致流产。
(一)病原猪衣原体病的主要病原为鹦鹉热衣原体,行严格的细胞内寄生生活。
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衣原体有大、小两种颗粒,大颗粒为网状体(reticular body,RB),直径600~1500纳米,呈球形或不规则形,是衣原体繁殖期的形态特征;小颗粒为原体(elementary body, EB),呈球形,直径约200~400纳米,具有感染性。
后PEDV 流行毒株由经典的G1型变为变异型G2型,G1经典毒株进化亚支G1a 主要是弱毒疫苗株及其衍生毒株,G1b 主要是传统意义上认为的田间流行经典野毒株。
G2变异毒株进化亚支G2a 主要是2010—2013年分离毒株,G2b 主要是2016—2019年分离的流行毒株,也是当前主要流行毒株,G2c 亚支则为重组毒株。
为了解猪场PEDV 流行毒株变异情况,对PEDV 邹平株S1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并用DNAMan 软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以了解猪场流行毒株的S1基因遗传变异特点,旨在为猪场PEDV 疫苗的选择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本研究所获得的PEDV 邹平株序列则属于G2b 进化分支,这对于邹平地区PED 的分子流行病学监测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猪流行性腹泻无有效药物治疗,只能以疫苗预防为主,然而免疫接种经典PEDV 毒株疫苗的猪场也常有PED 发病,推测由于PEDV 流行毒株发生变异,传统基因型疫苗毒株防控效果不理想所致,因此,选择当前流行毒株制备疫苗是防控PED 的关键。
猪场发病后除紧急接种适宜毒株疫苗外,还应该加强饲养管理,饲喂全价配合饲料,保证猪舍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饮水清洁卫生,定期清理卫生,加强消毒,无害化处理病死猪,开展灭蚊蝇灭鼠工作,做好后备猪驯化及常规疫苗免疫接种工作等综合性防控措施。
参考文献[1]李天芝,于新友,梅建国,等.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养猪,2016(5):81-84.[2]霍琳琳,李曦.黑龙江省2017年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1基因的遗传演化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20(1):77-83,86.[3]Lee C.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An emerging and reemerging epizootic swine virus[J].Virol J,2015,12:193.[4]潘孝成,沈学怀,赵瑞宏,等.流行性腹泻病毒5株猪安徽流行株S 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养猪,2019(4):109-112.[5]郭振华,阮海宇,李翔,等.2017年河南省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检测及基于S1基因片段的遗传变异分析[J].中国兽医学报,2020,40(1):1-8.[6]张辛铭,杨顺利,马雪婷,等.3株临床分离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 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J].动物医学进展,2020,41(7):16-20.(编辑:郭玉翠)猪衣原体病病例报告曾作财1,袁丽娟1,陈良荣2,吴文桃1,曾升坚1(1.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江西樟树331200;2.江西加大畜牧有限公司,江西赣州341000)中图分类号:S858.2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957(2020)05-0126-03收稿日期:2020-04-25作者简介:曾作财(1983-),男,江西广昌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动物健康养殖与疾病防控工作.E-mail:*****************衣原体是一种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online猪衣原体病的综合防控措施周以超(江苏省泗阳县农业农村局张家圩畜牧兽医站223717)摘要:猪衣原体病是一种由于感染鹦鹉热衣原体而诱发的高接触性人畜共患病,不分年龄、品种以及性别的猪均为易感群体[1],其中妊娠期的母猪与仔猪的发病率较高。
健康猪感染鹦鹉 热衣原体后往往呈现隐性感染状态,当存在不利因素时才会出现显著的临床症状,由于其呈现为高接触性传染,所以在暴发时通常呈现地区性流行,发病的主要病症为妊娠母猪流产或者出现死胎,病猪耐过后,其体内仍然长时间携带毒并向环境中排毒。
关键词:猪;衣原体病;诊断;防控措施1临床症状1.1流产型病猪精神以及食欲通常不会明显降低,妊娠母猪流产前也没有任何显著的预兆,少数病猪会呈现食欲的略微 下降,体温上升但幅度很小,个别待产母猪也会岀现流产情况,流产的胎儿皮下水肿,头颈以及四肢呈现弥漫性的岀血症状,个 别胎盘存在灰白色的坏死灶。
少数流产前岀现病症的妊娠母猪在流产后症状迅速消失。
患病的母猪多数无异样病症发生, 食欲与精神均无异常, 空怀母猪发情后阴户会流岀清水样黏液,持续时间长,并且空怀率明显增加。
1.2肺炎、肠炎型断奶后的仔猪患病后通常表现为此种类型121,其主要病症为精神萎靡不振,体温显著上升,鼻腔有黏性分 泌物流岀,流泪增加,腹泻,随后发生咳嗽、支气管炎,且常常伴有心包炎或者胸膜炎。
作者简介:周以超(1971.01-),男,江苏泗阳人,助理畜牧兽医师,大学专科,主要从事畜牧兽医推广方面的工作1.3关节炎型此类型为仔猪多发,患病仔猪岀现关节炎症状多为良性,可耐过。
该类型的主要病症为关节肿痛,触摸反应 大,体温升高,患病后拒绝行走、行走会岀现不同程度的跛行,但 不会岀现死亡,但是如果岀现并发症,或者继发性感染,则可能 岀现死亡发生遥断奶期仔猪发病往往会伴发体腔的渗岀性炎症,引发临床的综合病症,导致死亡率较高。
猪衣原体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分析董文娟1,孙传红2,邓基燕3(1.威海市文登区城关畜牧兽医工作站山东威海264400;2.威海临港经济开发区汪瞳畜牧兽医工作站山东威海264417;3.威海市文登区城关畜牧兽医工作站山东威海264400)猪衣原体病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一种猪的多症状性传染病。
临床特征是妊娠母猪发生流产、公猪出现睾丸炎、仔猪则有肺炎和肠炎、结膜炎、关节炎及脑脊髓炎等。
本病也能感染人类,引起人的肺炎,因此需要特别注意。
本文对本病的病因、临床症状和诊断要点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防治措施,希望能为业内人士提供参考。
原体病;诊断;防治1病原本病由鹦鹉热衣原体所引起,其为立克次氏体纲衣原体目衣原体科的衣原体属成员。
基因组中既有R N A,也有DN A。
革兰氏阴性。
具有滤过性。
严格细胞内寄生,只能在鸡胚或细胞培养中生长。
衣原体的抗原类型有属、种、型特异性抗原3种,利用血清学方法可以进行区分。
衣原体耐冷不耐热,60℃仅能存活5~10m in ,对常用消毒剂敏感。
紫外线照射可迅速灭活该病原,四环素、强力霉素和红霉素等可抑制该病原的生长。
2流行病学病猪和隐性感染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猪场中的鼠和鸟可感染衣原体,成为潜在的传染源和传播媒介。
衣原体可从病猪的粪便、尿、乳汁及流产胎儿、胎衣和羊水排出体外,污染饮水、饲料和圈舍,接触后经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等途径感染。
公猪精液也可携带衣原体,经人工授精而感染。
所有猪只,不分年龄和品种均可感染。
但感染后,不同年龄的猪表现出不同的临床表现。
由于病原在猪群中长期存在,在不同个体猪中连续循环传代,毒力可能增强,造成急性经过。
在大多数情况下,呈慢性经过和地方流行性。
3主要症状和病理变化3.1主要症状do i :10.3969/j.i ss n .1008-4754.2019.06.011格消毒,运输车辆现场封锁,不准出疫区。
鸡场内包括饲养员、兽医、清粪工人、行政人员等在内的所有人员,在疫情解除前必须处于隔离状态,所有剖检的病鸡尸体需进行深埋或焚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