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园林植物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1.39 MB
- 文档页数:3
传统园林论文西南少数民族建筑论文【摘要】少数民族所展现的精神理念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在园林的艺术创造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些地方的园林设计一味的借鉴西方的设计理念而丧失了人文的表达和民族的本土文化,从而导致园林景观变得怪异不堪,毫无观赏价值。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城市的人文景观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关注。
园林作为一种贴近生活和自然的艺术景观在城市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是衡量人们生活品质的一个方式,供人们在忙碌之余游憩欣赏、陶冶情操。
中国的传统园林是把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等有效的结合起来,构成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底蕴的园林艺术。
西南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他们的民族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他们独具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
我们要把这些民族元素更好的融入到中国的园林设计建造中,传承、保护和发展西南少数民族的园林文化。
一、西南少数民族的建筑文化及特色(一)受民族文化影响的西南少数民族建筑特色1、宗教信仰的影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较多,有以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灵魂和图腾崇拜等原始的信仰,也有佛教、伊斯兰教的信仰。
在西南少数民族的建筑装饰、室内设计以及村寨民落中,可以看出来他们所特有的审美情趣和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
对于少数民族来说,房屋在建造过程中,他们把传统的信仰融入到了房屋建造设计中。
如壮族的人们在建造过程中,对宅基的选择相当重视,他们用风水来判断居所的方位、朝向对他们今后生活的安危兴衰是否有利,在选择建筑材料的时候,他们会格外注意主柱的选择,他们认为主柱是最神圣和重要的,是整个构架的灵魂,在动工之前还要请风水先生择良辰吉日开工,房屋建成之后还要举行隆重的拜祖和祭神仪式。
在少数民族建筑装饰中,很大一部分的细节部分也展现了他们的宗教信仰。
西南少数民族大多数都信奉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因此他们将这种信仰展现在了装饰上,如村寨的神树、神坛以及图腾柱等。
第35卷第2期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V ol. 35N o. 2 2017年 6 月JOURNAL OF HEBEI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Jun e 2017doi:10. 3969/j.issn. 1008-4185. 2017. 02. 017云南少数民族园林的植物文化张迪妮于博(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摘要:我国幅员辽阔,民族文化丰富,植物种类多样,景观配置丰富,文化内涵充实.自古以 来,我国拥有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内容分别赋予了植物不同的内涵,其有着不同的民族特 色.本文从云南的背景、园林植物的分类和植物特点进行淺析,并针对云南园林植物文化合理 的开发利用提出意见建议.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园林;植物文化中图分类号:TU-08 文献标识码:A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一共有56个民族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过去,由于历史条件和地理条件的限 制,他们的经济、文化的发达程度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汉族占有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经济的发展 一直居于领先地位,和少数民族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故其园林的发展也较少数民族的程度深.但是经过 历史的发展演变,少数民族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园林植物文化.众所周知,园林、植物、文化三者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在植物的配置和园林营造上,少数民族更加 重视本民族文化内涵和意境的体现.相比较汉族园林赋予植物的文化内容,少数民族植物文化拥有更鲜 明的民族特色,不同的民族赋予了植物不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园林植物应用特点,构成了园林上不同 的民族特色.1云南的背景1.1云南的特点云南地处西南边陲,是全国少数民族族别和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云南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 地貌,适合多种植物生长,丰富的植物种类使云南赢得了“植物王国”的美誉.云南的气候特征主要有区 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降水充沛,干湿分明等,这就注定了云南植物的极大丰富性,这 也是形成少数民族园林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内地与云南聚居区发生政治联系的时间最早可上溯至汉代.政治上的紧密联系促进了内地先 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在云南聚居区的广泛传播,加快了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同时由于交通、地理 和政治方面的原因,居住在不同地域的少数民族在文化的发展上又有些差异.西双版纳受泰国老挝等国 家文化影响也较大,邻民族对云南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1.2云南主要园林植物少数民族种植的植物常与其信仰的宗教紧密相连.菩提树和贝叶棕是云南人民比较喜爱的植物,这 两种植物的种植率较高,由于其包含宗教文化的寓意,也受人们普遍的欢迎.云南部分区域较崇尚“五树 六花”,虽然叫法相似,但是在具体的区域内所含的意义并不相同,每个区域和每个族落之间的“五树六 花”也不相同五树”常指菩提树、大青树、贝叶棕、铁力木、槟榔或椰子六花”常指荷花或睡莲、文殊 兰、黄緬桂、鸡蛋花、金凤花或凤凰木、地涌金莲.在少数民族人们的心中,植物不仅是在普遍意义上所具 有的美化环境、调节气候、遮蔽遮阴的简单作用,更是可以给自己和身边的亲人增加寿数添加福报.就如收稿日期:2016-11-10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ZD20131094/ZD2015094;校级科研项目Z-201301/Z-201315;2015年 河北省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作者简介:张迪妮(1979-),女,河北省张家口市,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第2期张迪妮于:博云南少数民族M林的植物文化73古老的埃及人愿意花费B大的精力在其陵墓上一样,少数民族居戾对于生命的轮:H有着独特的文化认 知•他们认为种植部分植物可以使自己和家人在来生获得幸福或进人仙境.汉族人民过端午节要在门上 挂菖蒲与艾,词人主维在重阳卞著文写道“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些•植物都象征着在独特节日对家人亲友 的相思祝植图1-1菩提树 图1-2大青树 图1-S贝叶棕图1_-.4铁力木图1-_5棋榔图1-6:黄缅桂图1-7睡莲 图1-§文殊兰图1-9金凤花图1-10鸡蛋花图1-11地涌金莲2云南主要少数民族园林植物用途分类2. 1神性植物古时候常有连年气候较差,植物生长不佳的情况出现.不仅是居民受到寒冷的袭击,更是影响到以 农业为本的中国古人一年的收成.此时,汉人会选择祭祀等方法来期盼新的一年粮食羊收,风调雨顺,匿泰民安.而少数民族会由村子居民中有威望的老人选定一株树或一片树林作为神树、神林加以保护,悉 心敬奉•这种神树或神林的作用与祭祀的功能相同,是少数民族竒托希望的地方,保佑村寨平安顺利,人 畜兴旺.其中,选择大青树作为神性树木是由¥其枝叶生长较好,冠大荫浓,独树成林,生机盎然.其生长能 力较强,遍布的范围较广泛,在西双版纳、思茅一带的傣族寨乎中大青树遍地可寻,较多村乎选择高大和 常绿的树木为神树,传说中高大乔木对f居民鼻有较强的作用力,甚至还有降妖伏魔功效的传说,可见 少数民族居民是多么的重视神树的选择.2.2植物馈赠在一段时间里,少数民族政治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农作物也较短缺.唐民在年节、婚礼、祝寿及一些 社交活动中,常用一些门前种植的楦物作为礼品相送.在互相赠送一段时间后,慢慢形成了自3村子或 者一个区域内独特的植物互赠习惯,不同的植物根据其枝叶和颜色的特殊性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含义. 松、柳、山茶、杜鹃等常见植物深受居民的喜爱.居民选择生长态势比较好的常绿植物作为馈赠礼品,或 者是两个M域内两种生长较好的常绿植物,作为两个M域内互通有无的交流联系.2.3植物语言少数民族和汉民族较为相同的一處是5少数民族也常会把许多树木根据其颜色、形盡等特征赋予不 同的含义.例如在汉民族文化中,梅兰竹菊经常是文人墨客喜爱的植物,在这些植物身上都具有文人们 所崇尚的高洁傲岸、优雅空灵、虚心有节、冷艳清贞等精神气质.由于少数民族与汉文化的差异,少数民 族对手一些植物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寓意,松、竹、荷花等植物在少数民族植物文化中可以表达长寿、吉祥 等.傣族和佤族用芭蕉表示吉祥,鼻族用银木荷表示喜庆、好运,用马櫻花表示霄贵、幸福.景颇族还用树74河北建筑X程学院学报第35卷棉表示纯洁,用.茅表示想念.图2_-1松图2-2竹图2-3荷花图2-4芭蕉图2-5银木荷图2-6马樱花图2J树棉图2-8白茅3云南M林植物特点3.1植物具有文化性云南园林中大多数的植物都与其文化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园林植物不仅作为城市绿化、美化 环境等普通的造园要素,更承载了当地数千年的历史.宗教文化和周边唐家的文化发展形态都对云南植 物文化的形成造成些影晌.植物的形态、颜色和枝干等都被赋予了美好寓意,3.2植物具有地域性常绿乔木之所以在云南园林中有不可磨灭的地位,这和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息息相关.少数民族屆 林在其发展之初,其经济政治水平发展较缓慢,但就独特偏爱常绿的养木,其雄伟的枝干和茂密的树叶 也被少数民族的居民所喜爱•其寓意是希望族垦的人们也如常绿乔木一样雄伟高大、姿态美观、寿命悠 长.在植物配養中,少数民族.园林有其本身的地域特点.这种特点体现在文化特色、地理环境、水文要素 等综合起来的历史性、文化性、地域性的统一.3.3植物具有食用性少数民族在一段时间内经常处于一种温饱不足的状态,其环境恶劣•技术落后,故在进行园林种植 时,也会更多的考虑温饱问题,种植可食用的福林植物是少数民族园林中的一大特点,果实类和粮食作 物的植物是种植首选•4少数民族园林植物文化的开发利用4.1发展植物旅游资源少数民族相比较汉族园林中,很重视房前寨旁村边的环境美化,傣族在竹楼前后自然式栽种 多达几十种植物,这种种植方式既满足功能性的要求也满足经济原则.将风土人情与旅游栢结合,让更 多的人了解少数民族的园林.根据不同人群和不同需求来发展:①发展云南植物文化旅游,了解民族植 物发展历程.②将植物文化与少数民族风俗节日相结合,发展文化旅游,©植物本身具有馈赠意义,发展 植物文化产品带动云南经济发展.④面向學生开展云南植物游学活动,发挥民族植物特点.4.2保护植物旅游生态性原始生态植物的破坏、特色植物文化的消亡、人们保护意识的薄弱都会使少数民族园.林文化逐渐缺 失•少数民族园林文化内容是持久的,质朴的、特殊的,所以在开发使用的过程中更应关注保持原有的独第2期张迪妮于博云南少数民族园林的植物文化75特性、自然性和生态性.以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对待和处理,提升植物丰度,丰富动物多样性.建立以 保护少数民族园林植物为主的生态主题公园,建设以少数民族植物文化为特色的文化村镇,积极申请部 分云南植物文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刻挖掘云南文化,将民族植物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相连,形 成属于地方特色的一道风景线.总之,少数民族园林植物茂盛浓密、种类多样,它们代表了不同的民族内涵,少数民族的园林植物文 化正在慢慢的缩减,它如一壶芳香四溢的浓茶需要真正对它感兴趣的工作者细细品味,发现它的怡人清 香.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园林植物的文化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所在.参考文献[1]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 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1:754〜757[2] 徐德嘉.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3] 林萍,马建武,陈坚,张云.云南主要少数民族园林植物特色及文化内涵[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1. 6,22卷2期The Plant Culture of Yunnan Minority GardenZHANG Di-ni , YU Bo(H ebei U niversity of A rchitecture?Zhangjiakou 075000)Abstract:China has a vast territory,rich national culture,diverse plant species,rich landscape configuration,and enriched cultural connotation.Our country have different national cultures,and different contents give plants different connotation respectively,which have different ethnic characteristics.In this paper,the background of Yunnan,the classification of garden plant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lants are analyzed,an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garden plants in Yunnan are put forward.Key words:Yunnan;minority garden;plant culture。
现代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发展的文献综述现代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在园林景观环境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植物种植设计作为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发展趋势对未来将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1、植物种植设计特点及现状1.1植物种植设计特点植物种植设计作为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革。
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人们对植物景观重要性的逐渐认识,特别是生态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后,植物种植开始更多的应用于保护和改善环境,植物种植设计更加注重科学与的结合。
随着文人园林的兴起,植物种植更加注重按照其生态环境意蕴进行种植,呈现出自然式、象征性等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植物种植设计先后经历了“绿化”、“植物配置”、“种植设计”、植物造景等发展历程。
此后,80年代后期提出了生态园林的概念,到20世纪90年代末,北京市开始了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从绿量的角度分析了植物景观的生态效益,且对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种植结构进行了定量研究,极大地推动了植物种植设计在科学性方面的发展。
1.2植物种植设计现状随着社会经济大发展浪潮带来的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等负面效应的凸出,人们的生态意识增强,植物景观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等方面的功效日益突显,其重要性被提上议事日程。
然而受急功近利、形式上的感官享受等“城市形象”、“政绩工程”等影响,植物种植设计背离了科学的发展规律,在繁华的城市现代园林建设背后出现了不科学、不理性的现象,甚至盲目的“跟风”、“模仿”,使得植物景观的民族性、地域性、独创性缺失,人为割裂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对植物种植设计的科学认识,还只停留在概念上的重视,而植物景观所固有的科学属性,为追随时尚或理想化的景观形式,盲目放大了植物的观赏功能,忽视了植物本身的环境适应性、种类多样性。
2、现代植物种植设计趋势2.1适地适树,从结构上提高植物种植设计科学内涵植物种植设计,建设部颁布的行业标准《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T91-2002)将其定义为:按照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规划设计要求,合理配置各种植物,以发挥它们的园林功能和观赏特性的设计活动。
学科代码: 2120904010学号: 082018010017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国内湿地公园植物的主要配置形式学生姓名:刘彦卿指导教师:赵建华专业:园林年级:2008级2011年1月26日现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兴建湿地公园,单是中国建设部批准设立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就有30处之多。
贵阳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申请成为西南地区首个城市湿地公园,获得国家的批准和大力支持。
花溪湿地公园以花溪河为纽带,串联起十里河滩、花溪公园、洛平至平桥观光农业带三个景区。
城市湿地公园的本质是在城市或城市附近利用现有或已退化的湿地,通过人工恢复或重建湿地生态系统,按照生态学的规律来改造、规划和建设,使其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突出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3大特点,集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等多种功能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城市湿地公园作为湿地在城市中的表现形式,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而且还具有调节环境、美化景观的巨大功能和良好的生态效益。
具体可以归纳为: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固定二氧化碳和调节区域气候,美化城市环境和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在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时,应根据各地区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特点,以维护城市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城市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生态学理论在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可以研究分析湿地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从而确定合理的景观功能分区边界和大小,提出更好的动植物保护方式。
而水文生态学、湿地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则从微观角度分析揭示湿地系统的演变方式和方向。
在城市中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十分必要的。
湿地公园绿地植物理想选择:a.—生长表现好,如:易生长、病虫害少、易管理,管理粗放等。
学年论文西南大学校园典型植物群落调研学校:学院:专业:年级:班级:姓名:学号:[2016年7月5日]西南大学校园典型植物群落调研摘要:本文主要介绍西南大学的植物群落,通过对西南大学植物群落的介绍以及西南大学植物群落的特点总结,对西南大学植物群落进行总体分析。
之后依次对西南大学上层植物群落、中层植物群落、下层植物群落进行分析。
其中重点为上层植物分析,上层植物群落依次从入口、教学区域、学生宿舍进行分析。
中层植物群落和下层植物群落进行总体分析,再举例分析。
关键字:西南大学、植物群落、上层植物、中层植物、下层植物、景观效果1西南大学植物群落简介1.1西南大学植物群落介绍西南大学因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植物群落十分丰富。
校园山头基本保持原来面貌。
山头植物基本保持原始状态,校园的生态环境基本可以得到保证。
有了生态环境的保证,植物群落的交替演练就会有一定的保障,并且会有越来越好的发展。
西南大学校园绿地率达69%,绿化覆盖率达86%,绿化水平名列全国高校前列。
西南大学校园有高等植物700多种,乔木约为7600棵。
其中种子植物125科452属671种。
超过20种的科有蔷薇科、菊科、百合科等;约占种子植物总数的的19。
0%。
数量较多的观赏树种,骨干树为香樟、小叶榕、黄葛树、天竺桂、栾树、银杏等。
西南大学的灌木主要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灌木,多使用十大功劳、兰天柱、小腊、金叶女贞、红继木、八角金盘、鹅掌柴等。
草本层的植物多为麦冬、结缕草等。
除此之外,苔藓植物9科11属11种;蕨类植物18科26属36种。
1.2西南大学植物群落特点西南大学占地面积9630亩,依山傍水,良好的地理、生态、人文环境创造了西南大学优越的条件。
西南大学背靠缙云山,位于嘉陵江畔,这样的地理环境令人羡慕,介于这两点,西南大学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八个字上拥有自己的见解。
西南大学在整体呈现原始面膜,依与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创造了自己的校园环境。
园林植物调研报告前言【前言】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园林艺术一直以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和文化内涵而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和追捧。
园林植物作为中国园林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创造出美丽、和谐的园林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园林植物,我们深入调研了相关的资料和实地考察,并编写了本次园林植物调研报告,旨在系统地介绍园林植物的种类、特点以及应用价值,为今后园林设计与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园林是人们置身自然的一种艺术手段,通过合理搭配和安排各种园林植物,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园林景观。
然而,对于园林植物的种类、特性和应用方法,大多数人还存在一定的了解不足。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调研报告,加深对于园林植物的认识,提高对园林设计与建设的理解和素养。
本次调研报告主要涉及园林植物的分类、选择和养护等方面内容。
首先,我们对园林植物进行了系统的分类介绍,详细阐述了树木、灌木、花卉和草本植物等几大类别的特点和应用场景,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说明。
其次,我们重点讨论了园林植物的选择原则和方法,提出了根据环境条件、景观效果和功能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的选植原则,并列举了一些常用的园林植物品种。
此外,我们还对园林植物的养护技术进行了概述,包括浇水、施肥、修剪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通过对园林植物的调研和研究,我们深刻认识到园林植物对园林环境的重要性。
园林植物可以为园林景观增添美感,创造宜人的自然氛围;同时,园林植物也可以发挥防风、保湿、净化空气等功能,为城市生态环境提供有益影响。
因此,选植适宜的园林植物对于园林设计与建设非常重要。
希望通过本次调研报告,为园林从业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并促进人们加强对园林植物的研究和保护。
在本次调研报告的编写过程中,我们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和实践,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
但因时间和能力有限,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成都古典园林植物文化特色作者:罗婷元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6年第8期罗婷元(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611756)摘要院植物作为园林物质表现手段之一,在园林造景中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从植物角度浅析了成都古典园林的文化特色。
关键词院风景园林;成都古典园林;植物;文化特色1 园林植物作为文化符号在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中,人们常赋予植物情感与文化。
园林植物已经变成文化符号的一部分。
以园林植物为文化符号的例子不胜枚举,通过其反映出人们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与文化形态。
松柏因在风雪的恶劣天气下保持苍翠挺立,常被视为高风亮节的品格代表。
苏轼曾写道“寒暑不能移,岁月不能败者,惟松柏为然”赞美其品格。
在成都古典园林中,武侯祠以古柏森森的肃穆气氛而闻名。
竹因其枝干挺拔修长,常被喻为清高君子,广受文人雅士喜爱。
望江楼公园作为竹类造园的特色古典园林,为纪念一生爱竹的唐朝女诗人薛涛而修建。
薛涛曾作无数赞美竹美好品质的诗句,“蓊郁新栽四五行,常将劲节负秋霜”就是其中佳作。
梅花常以坚强的品质深受人们喜爱。
王安石曾歌颂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古典园林常有以梅为主题的园林,新繁东湖的梅园就是其中一典例。
梅除植于梅园内,还广植于城墙,登上城隅可观赏梅花林的全貌。
2 园林植物作为有生命的历史载体园林中的古树是活的历史遗产,其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还传播了独特的文化寓意,极大丰富了园林的景观意向。
文人纪念园林武侯祠中的柏树就是一生动的例子。
自修建起,武侯祠的绿化按照祠庙的要求布置,园林内的植物见证了岁月历史的变迁。
唐朝诗人杜甫的一著名诗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描述的就是武侯祠的景象。
可见在唐朝时,柏树已经成为武侯祠的标志,渲染了庄严肃穆的氛围。
柏树的种植最早可以追溯到诸葛亮本人,相传其曾亲自栽植于此处,历代人们沿袭这一做法。
在时间与环境的作用下,先人植下的柏树多衰老枯死,现存的柏树多为今人栽种。
中国现代园林植物造景设计应用研究———以“广西壮族植物文化”为例刘莉(河池市园林管理处广西河池547000)摘要:植物文化作为一个地域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人们长期生产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重要精神财富,对园林植物造景设计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优秀的植物文化可以在园林植物造景设计中直接凸显城市特有的文化特征,将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文化与现代园林造景设计理念相结合,不但延续了地域文化的特色,还展现了现代园林造景设计的时代感。
因此,本文以广西壮族植物文化为例,简要分析其深刻内涵,探讨其在中国现代园林植物造景设计中的应用,以期为同类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中国现代园林;植物造景设计;植物文化;广西;壮族中图分类号:S6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16)20-0029-021前言植物作为园林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能够凸显出地域特色以及园林景观活力的重要元素之一。
[1]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其特有且富有深刻内涵及象征意义的代表植物,壮族人民作为广西的原始居民,主要分布于南宁、柳州、崇左、来宾、百色、河池等地区,与当地植物相互依存、相互依赖,不但利用植物来满足自身生存及生活需求,还赋予植物深刻、独特而富有象征意义的文化内涵,使得当地特有的植物成为其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进而使得壮乡园林植物景观显现出独具特色的观赏魅力。
2广西壮族植物文化深刻内涵的简要分析壮族作为广西的土著民族,长久以来受到泛灵论、灵魂不灭说以及自然生态观等理念观点的影响,逐渐产生自然崇拜,特别是产生对花、树等植物的崇拜。
[2]壮族的植物崇拜是壮族先民长期以来在特有的地理环境中形成的,不但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还具有深刻浓厚的文化内涵。
其中,壮族树崇拜的形式主要表现在榕树崇拜、木棉树崇拜、枫树崇拜等,榕树有兴旺发达、欣欣向荣的寓意,木棉树由于结籽多因而有多子多福的寓意,枫树有安居乐业、万事亨通的寓意,这些寓意让壮民坚信树有一定的神力,能够行云降雨,能够保佑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能够保佑多子多福,给予壮民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壮民的保护神。
高校湖景的园林植物配置分析——以西南科技大学中心湖为例摘要: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教育的中心,其园林景观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高校湖景作为高校景观的重点组成部分,在植物种类与配置上都具有独特的运用。
本文以西南科技大学中心湖为例,调查分析高校湖景的园林植物种类与配置,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西南科技大学中心湖;植物种类;植物配置;文化传达;近年来,随着物质水平的丰富,精神上的富足是人们下一个追逐的目标。
高校的建设是人们追求“精神粮食”的重要场所。
西南科技大学作为高校之一,位于四川绵阳涪城区青义镇,总体地形从东到西由平地逐渐向丘陵发展,中心湖正好处于地形发展前段即轻微坡地地形,并且是校园中心,其植物的种类与配置在校园景观中有重要作用,值得高校特别是西南地区高校的研究与借鉴。
1调查方法2022年对四川绵阳西南科技大学青义校区中心湖园林景观进行调查分析。
主要包括中心湖周围园林植物的种类与数量、高频植物观赏时期、生长类型以及湖区的四季景观。
2结果分析与讨论建议2.1树种分析本次调查树种共计62种,包括乔木37种,隶属科,共计约760棵,灌木16种,隶属11科,藤本1种,隶属1科,多年生草本8种,隶7属科。
乔灌藤草分别占调查植物物种总数的59.7%、25.8%、1.6%和12.9%。
由此可见中心湖周边园林植物乔灌藤草分布极不均匀,不利于构建均衡群落的垂直结构,建议增加一些多年生草本植物如荷兰菊(Aster novi-belgii)等。
据绵阳园林局对绵阳城区园林树种的调查分析,可得出近几年,绵阳城市园林绿化现有树种有132种,其中乡土树种88种,约占总总树种的67%,包括香樟(Yulania denudata (Desrousseaux) D. L. Fu)、大叶榕(FicusaltissimaBl.)、银杏(Ginkgo biloba L.)、复羽叶栾树(Koelreuteria bipinnata Franch.)、垂柳(Salix babylonica L.)、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Thunb.) Loureiro)、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 W. C. Cheng)等[1];而在中心湖的树种调查中发现,乡土树种占总调查植物物种总数的62.2%,说明乡土树种的应用比较广泛;但国外引进树种仅占8.1%,高校作为文化交流与汇聚的重要场所,可适当引进一些适合绵阳地区生长的国外树种,增加校园树种的丰富程度。
1.1、写作目的城市化表现为人口密度的增加以及工商业的发展。
它是一个生态学变更的全球动因,是除了南极洲以外的每个大洲所面临的问题,并贯穿了整个生态系统[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的生活环境却每况愈下——森林植被遭严重破坏,土地荒漠化等问题频频出现,而同时却又有报道:波兰的华沙市有大小花园56处,人均占有绿地面积78平方米,成为占有绿地最多的花园城市;而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各住宅之间都有200米宽的空地作为绿化区。
凡私人建房者必留有1/3的空地作为草地或种花种树[2]。
由此可见,在环境遭到破坏的同时,亦有很多人有意识地去维系它。
而庭园绿化是构成整个城市绿化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
重视庭园植物景观设计亦是提高人民生态意识的一种方式,从而达到改善人类生活环境的目的。
1.2、有关概念庭园(courtyard garden):建筑物前后左右或被建筑物包围的场地通称为庭或庭院。
在庭院中经过适当区划后种植树木、花卉、果树、蔬菜,或相应地添置设备和营造有观赏价值的小品、建筑物等以美化环境,供游览、休息之用的,称为庭园。
简单的说,就是房屋建筑的外围院落。
你可以在立面设置人工山水,种植各种花草树木,以供人们娱乐、观赏和休憩。
住宅庭园,又可称为家庭庭园或私人庭园。
是生活空间中扩大家居生活的一部分,其意义为利用住宅空地,加以有计划的布置,栽种各种观赏性植物及其他装饰、休闲、娱乐设施。
对家庭成员助益颇大,其重要性如下:由于庭园的美化布置,使它可作为社交活动的场所;其次,可作为家庭生活的环境;再次,可作为特定用途的场所;最后,可作为个人嗜好所需的环境[3]。
植物景观设计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艺术原理,充分利用植物素材在园林中创造出各种不同空间、不同艺术效果和适宜人居室外环境的活动[4]。
1.3、综述范围本文针对庭园植物景观进行专题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的庭院植物规划设计的资料查阅,结合目前庭园植物景观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总结国内外的研究和探索,比较分析各种不同观点,进行归纳和整理,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西蜀名人纪念园之对植物文化表现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西蜀名人纪念园位于四川成都市,是为了纪念历史上著名的西蜀名人而建立的文化景区。
园区内不仅有名人的雕像和纪念碑,还有丰富多样的植物。
植物在园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美化了环境,还体现了西蜀地区丰富的植物文化。
对于园区中植物文化的研究却鲜有人涉及。
有必要对西蜀名人纪念园中的植物文化进行深入探讨。
植物不仅是园区中的装饰物,更是体现了特定地域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载体。
通过对园区中植物种类、布局、植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园区的文化内涵,丰富园区的表现形式,提升园区的文化品位,同时也为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对西蜀名人纪念园中的植物文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西蜀名人纪念园中植物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园区氛围的影响,进一步分析植物文化在园区中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展示方式。
通过研究植物文化在西蜀名人纪念园中的角色和作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园区所展示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以及植物文化对于园区的整体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对植物文化的研究,可以为园区的规划和运营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进一步提升园区的品质和吸引力。
本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探讨植物文化在西蜀名人纪念园中的具体表现和影响,更在于凸显植物文化对于园区发展的重要性,为园区文化建设和管理提供借鉴和启示。
1.3 研究意义2. 植物在西蜀名人纪念园中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
研究这种植物文化可以帮助人们重新审视自然与文化的关系,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3. 植物文化不仅是西蜀名人纪念园的一部分,也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通过对植物文化的研究,可以促进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西蜀历史文化的魅力。
4. 最重要的是,植物文化对于园区氛围和环境的营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植物文化的展示和研究,可以提升园区的整体品质和文化内涵,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和有意义的游览体验。
园林植物种植技术文献综述
园林植物种植技术是园林设计施工中的重要环节。
为了保证景观效果,种植技术必须合理,科学,严谨。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园林植物种植技术的一些文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种植基质:种植基质是园林植物生长的基础,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理特性。
常用的种植基质主要有土壤、营养土、腐殖土等。
文献中对种植基质的配比、制备方法、特点等进行了详细介绍。
2. 种植方式:种植方式包括直栽、移植、扦插、分株等。
不同的种植方式适用于不同的植物,文献中对每种种植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从而为园林植物的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
3. 疏枝修剪:疏枝修剪是园林植物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疏枝修剪,可以调整树冠形态,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景观效果。
文献中介绍了疏枝修剪的时间、方法和注意事项,并探讨了其对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4. 施肥管理:施肥管理是保证园林植物健康生长的重要措施。
文献中介绍了有机肥、化肥、微量元素肥等不同类型的肥料,以及它们对植物的影响和使用方法。
5. 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园林植物生长中的常见问题。
文献中介绍了各种病虫害的种类、危害和防治方法,为园林植物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综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园林植物种植技术的科学性和复杂性,并为园林设计施工提供指导和参考。
学年论文西南大学校园典型植物群落调研学校:学院:专业:年级:班级:姓名:学号:[2016年7月5日]西南大学校园典型植物群落调研摘要:本文主要介绍西南大学的植物群落,通过对西南大学植物群落的介绍以及西南大学植物群落的特点总结,对西南大学植物群落进行总体分析。
之后依次对西南大学上层植物群落、中层植物群落、下层植物群落进行分析。
其中重点为上层植物分析,上层植物群落依次从入口、教学区域、学生宿舍进行分析。
中层植物群落和下层植物群落进行总体分析,再举例分析。
关键字:西南大学、植物群落、上层植物、中层植物、下层植物、景观效果1西南大学植物群落简介1.1西南大学植物群落介绍西南大学因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植物群落十分丰富。
校园山头基本保持原来面貌。
山头植物基本保持原始状态,校园的生态环境基本可以得到保证。
有了生态环境的保证,植物群落的交替演练就会有一定的保障,并且会有越来越好的发展。
西南大学校园绿地率达69%,绿化覆盖率达86%,绿化水平名列全国高校前列。
西南大学校园有高等植物700多种,乔木约为7600棵。
其中种子植物125科452属671种。
超过20种的科有蔷薇科、菊科、百合科等;约占种子植物总数的的19。
0%。
数量较多的观赏树种,骨干树为香樟、小叶榕、黄葛树、天竺桂、栾树、银杏等。
西南大学的灌木主要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灌木,多使用十大功劳、兰天柱、小腊、金叶女贞、红继木、八角金盘、鹅掌柴等。
草本层的植物多为麦冬、结缕草等。
除此之外,苔藓植物9科11属11种;蕨类植物18科26属36种。
1.2西南大学植物群落特点西南大学占地面积9630亩,依山傍水,良好的地理、生态、人文环境创造了西南大学优越的条件。
西南大学背靠缙云山,位于嘉陵江畔,这样的地理环境令人羡慕,介于这两点,西南大学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八个字上拥有自己的见解。
西南大学在整体呈现原始面膜,依与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创造了自己的校园环境。
摘要:植物的生长与地理气候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不同地区的园林会根据其地理气候特点及自身需求引进不同的园林植物,并在景观设计与表达中进行巧妙配置,使引进的植物与乡土树种相得益彰。
本文从植物的选用、植物的配置手法和植物的造景效果三个方面浅析川西园林植物配置的特色。
关键词:川西园林;植物配置;景观;造景效果中图分类号:S731文献标识码:ADOI 编号:10.14025/ki.jlny.2018.11.047程丽宇(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2)作为园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对园林造景起着重要的作用。
川西园林通常在原有地形上进行调整和改造,因地制宜,配以乡土树种和引进树种,使得园林景观在不同季节展现出不同风韵。
1植物的选用川西地区的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适宜于多种植物的栽种和生长,故川西古典园林一年四季郁郁葱葱、绿树成荫、花草满地。
在这样的地理气候条件下,川西园林形成了与恢弘庄严的北方园林、精致秀丽的江南园林不同的独特风格,而成都园林则是重要的体现,详见表1。
2植物的配置手法川西园林以银杏、悬铃木、广玉兰、杨树、柳树、香樟、女贞、黄葛树等乡土树种为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树种栽培管理的费用。
基调树、主调树、转调树都大量运用乡土树种,通过不同的栽植方式,如孤植、对植、列植、丛植等,营造出特色鲜明、富于变化的园林景观。
一些具有独特形态或颜色的植物多用于园林节点位置,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季更迭也会为园林植物带来不同的景致,秋色叶树在川西园林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如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银杏景观,已经吸引了无数慕名而来的游客。
在乡土树种的基础上,引进一些适宜在成都栽植的观赏树种,从乔、灌、草三个层次合理配置,并将川西文化融入其中,就形成了错落有致、富于变化的成都园林景观。
3植物的造景效果在我国古典园林中,植物可单独成景,也可与山石、建筑、水体等相结合,构成富有特色的园林小品。
川西地区气候宜人、适合植物生长,所以川西园林的植物景观在园林的整体效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黔西南州园林绿化树种的调查摘要根据黔西南州园林绿化树种调查的结果,在对绿化树种应用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黔西南州园林绿化树种的特点和不足之处,并对今后黔西南州园林绿化树种的规划与选择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园林绿化树种;调查;评介黔西南州地处黔、滇、桂3省结合部的金三角要地,各县市城市均是发展较快的山地城市。
十多年来,园林绿化工作在园林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园林植物种类和园林布局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最近,黔西南州政府又明确提出要将各县市城市建设成一座座绿草如茵、林木葱茂、四季如春、环境优美、生态健全的现代化风景园林城市的发展目标。
为此,笔者开展了黔西南州园林绿化树种的调查与评估工作,主要是调查黔西南州园林绿化树种(重点是行道树)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园林观赏效果、抗性的状况,并作出科学评价。
选择和应用一批优良的乡土树种和外来树种,淘汰生长不良,抗性较差,绿化和美化效果不好的树种,形成地方特色,提高园林绿化水平,是黔西南州园林绿化工作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1 调查方法、内容与范围2007~2008年,笔者对黔西南州各县市城区主要道路和主要公共绿地、公园进行了全面调查,包括植物种类、不同树种的生长状况、绿化和美化效果、病虫害发生情况等,并从有关部门查阅了原始种植资料,向有关专家进行咨询。
最后,对现有骨干树种进行分级,筛选出适宜继续推广的,可适当保留的或应淘汰的种类。
就今后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和应用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提出对策和建议。
2 黔西南州园林绿化树种调查结果与评价2.1 行道树乔木种类有16科20种,主要的科和种:柏科4种,豆科3种,桑科4种,棕榈科2种,木兰科1种;其中,7种为落叶树,4种为观花效果显著的木本花卉。
乔木花卉开花时间长,开花分布均匀,四季都有,能起到很好的美化效果。
如兴义市云南街的黄花槐在夏、秋开发之季,景色非常美丽,若与常绿树配置,效果会更好。
目前,行道树主干树种为榕树、桂花、悬铃木、广玉兰、木樨楠、柏树、香樟、槐树、柳树和羊蹄甲10种。
2019年第16期现代园艺植物是园林景观营造的基本要素之一,而植物文化内涵更是植物造景的灵魂所在。
从古典园林到现代园林,从自然山水园到规则式园林,都始终留存着植物承载人类精神寄托的踪影。
西南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包括了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南部、两广丘陵等地形单元,主要指川、滇、黔、渝4个省市。
整个西南地区分布着如长江、元江、澜沧江等较多大江大河以及藏北、滇中、滇西北3个高原湖泊区,水量充沛,生物资源相当丰富,并形成了多种植被类型。
中国园林自汉武帝开创的一池三山到如今的大地景观,西南地区园林也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影响下,形成了少数民族园林如傣族园林、川派园林、巴蜀园林等独有的风格体系。
西南地区丰富的植物资源也为西南园林的景观营造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而结合西南地区重要的地理区位及悠久的历史文化,在西南园林中植物文化也同样有不一般的厚重感,人们在利用郁郁葱葱的植物同时也赋予了植物丰富神奇的文化内涵。
纵观西南地区园林植物文化研究,稍显分散,以园林植物文化为主题进行文献搜索,共得出文献321篇,经过筛选和整理,主要研究西南地区园林植物文化的文献却只有30余篇。
按地域性划分对西南地区园林植物文化研究文献进行以下梳理:1云南主要少数民族园林植物文化研究经过筛选和整理,研究云南少数民族园林植物文化的文献于自1994年~2017年,共发表了40多篇,其中包括12篇期刊论文、6篇学位论文、1篇会议论文。
这些文献主要研究西双版纳傣族、丽江纳西族、昆明地区寺庙园林等植物文化体现,从植物文化渊源、文化内涵、植物景观的营造及趋势等多方面论述云南少数民族植物。
林萍等人于2002年在《西南林学院学报》上发表的文章《云南主要少数民族园林植物特色及文化内涵》,将云南主要少数民族园林植物文化渊源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阐述了“万物有灵”“佛教文化传入”“花品喻人品而使植物人格化”的3种文化渊源,并归类云南少数民族园林植物,分为神性植物、宗教信仰植物、民俗礼仪植物及植物语言,文章总结了云南少数民族园林植物的特色,包括显著的地域特色、常绿乔木的骨干作用、可食植物的普遍应用。
最后,还针对少数民族园林植物文化的开发利用提出了与园林景观设计及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相结合两点建议。
张迪妮等人于2017年发表在《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上的《云南少数民族园林的植物文化》,总结了云南主要少数民族园林植物的用途分类及云南园林植物特点,并提出了少数民族园林植物文化的开发利用。
1.1西双版纳傣族园林植物文化研究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南部,是我国傣族的主要聚居地,且处在热带季风区,土地肥沃,水源丰富。
该地区高等植物种类丰富,占全国植物种类的1/6,且具有多样化的森林生态系统,研究该地区的园林植物文化,不管是民族文化,还是园林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都有重要的意义。
许再富于1994年发表的《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植物知识体系与植物多样性持续发展的关系》一文中,就列举了早年一些专家较多研究西双版纳的傣族文化和民族植物学,其中提到了傣族颇具特色的主要建筑形式“竹楼”,傣族人自创的贝叶植物文化及佛寺庭园的五树六花文化,还包括专著《经济植物庭园》禹平华等,1984;尚属较早的傣族园林植物文化研究内容。
从张婷婷于2012年发表的学位论文《中国古典园林研究文献分析》中得知,最早的研究是许再富于1998年主编出版的专著《热带雨林漫游与民族森林文化趣谈》,该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热带雨林的一些新知识,生动有趣地描述了西双版纳的民族森林文化。
郭家骥于1998年主编出版的专著《西双版纳傣方向的稻作文化研究》中也介绍了版纳地区早期农业祭祀,佛寺和农业生产等文化内容。
这2本专著云南少数民族植物文化研究的前身。
此后,何瑞华于2004年发表在《中国园林》的文章《论傣族园林植物文化》,对傣族园林植物文化作出了较详尽的介绍和论述,包括傣族园林植物的多样性和新颖性,宗教影响下的傣族园林植物文化如贝叶文化、佛树文化、五树六花等,民俗文化中傣族村寨的私家园林、龙山林自然园林、傣族青年借物言情的歌唱文化植物种类。
文章末还详细介绍了傣族的园林生态文化观,让世人知晓傣族人们对自然的崇敬之情,认为人与自然的排序应该是:树、田、山、水、人。
西南地区园林植物文化研究文献综述周艳郑忠标(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泸州646000)摘要:西南地区园林植物文化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从事园林植物研究的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西南地区园林植物文化做了许多研究,按地域性对研究文献进行了划分梳理,综述了云南少数民族园林植物文化,四川地区园林植物文化和重庆山地园林植物文化的研究情况。
希望为西南地区独具特色的园林植物文化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西南地区;园林植物文化;综述基金项目:本文系泸州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园林景观设计”(编号:JPZXKC-201707)。
作者简介:周艳(1983-),女,四川泸州,在职硕士研究生,中级职称,研究方向:园林园艺。
郑忠标(1979-),男,汉族,江西上饶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园林园艺。
园林应用116--2019年第16期现代园艺李德飞与马俊于2006年发表在《林业调查规划》的文章《云南傣族园林植物特色及文化内涵》,在之前的研究基础上,列出了西双版纳傣族宗教信仰植物,包括食用植物、爱情植物、药用植物、文学艺术植物的详细植物名录,名录中对植物名称、科名、种类、习性、用途或意义或功效进行了说明。
白成元在学位论文《滇中南主要园林植物景观研究》中,也研究了西双版纳傣族及其它少数民族村寨与民居,宗教祭祀的园林植物景观,总结分析滇中南城市道路、公园、居住区、少数民族佛教建筑园林植物景观特点,也总结了滇中南城市园林植物景观的相似性,并分析其植物景观营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滇中南少数民族园林植物生态观对现代园林的启示。
该文章对研究少数民族园林植物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2丽江纳西族园林植物文化丽江地处滇西北云贵高原横断山脉,海拔高,地理位置独特,自然资源也十分丰富,植物类型多样,丽江主要居住民族纳西族人民对植物有深厚的敬爱之情。
李云巧于2009年发表了学位论文《丽江市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研究》,文章阐述了丽江寺庙的产生和发展,丽江寺庙园林的类型和组成,是对丽江寺庙园林植物文化研究较早的文献。
杨桂芳于2011年在《广东农业科学》发表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古树名木的价值分析———以丽江古城为例》这篇文章,着重从古树名木的价值展现丽江古城园林植物文化的魅力,分析了丽江古城古树名木的资源和现状,并总结其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为传承和创新园林植物文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也对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和有效保护世界遗产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杨桂芳于2012年发表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的《论丽江纳西方向园林植物文化》,详细地论述丽江纳西族园林植物文化,文章分析了丽江园林植物文化产生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背景,总结列举了丽江园林植物文化的地域性、宗教性和发展性,还分析了丽江纳西族园林植物文化的价值,包括提升生态文化品位,推进森林生态旅游发展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内容充分展现了云南少数民族地方生态特色和文化特色。
同年,杨桂芳发表在《中国园林》的《丽江古城园林植物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中,分析了丽江古城园林植物的文化功能,列举出纳西族人民喜爱的丽江古城园林植物名录,还详细分析丽江古城地方特色植物配置模式、点线面绿化景观。
近期的研究有刘佳青发表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6年论文集》的《丽江市园林植物景观地域性特色研究》,该文章主要研究了丽江宗教民俗与植物、古典园林的植物景观、古树名木与景观、建筑文化与植物、城区园林景观与植物、风景名胜区景观与植物等,从而总结了丽江园林植物景观地域性特色,研究丽江园林植物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四川地区园林植物文化研究四川是久负盛名的天府之国,不仅仅得益于优越的自然风景条件,更因为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沉淀而引人注目。
四川是我国植物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优越的植物资源造就了古朴自然、粗犷大方、清幽雅秀的巴蜀园林,成为了四川园林的一大特色。
但相比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的私家园林,对四川园林的研究起步较晚,不管从艺术形式或园林要素的研究,尤其是植物与文化结合起来的研究少之又少。
2.1传统纪念园林植物文化研究四川传统纪念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种独特形式,因四川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而成。
刘俊峰在学位论文《成都传统纪念园林的植物文化研究》中,对四川园林即川西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四川盆地一带,也就是古代蜀国传统纪念园林植物文化进行了非常细致的研究。
文章中概述了传统纪念园林植物文化及成都传统纪念园林植物特色,并梳理了成都传统纪念园林植物发展脉络,并划分成都传统纪念园林的主要类型。
分析了传统纪念园林植物文化的7个影响因素,并分别以实例论述了以君王、臣子、文人雅士及重大历史事件中具有特殊身份的四类纪念对象的园林植物特色,结合相应文化内涵,具体罗列出了这四类纪念园林中的植物种类及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之间的搭配关系。
阐述传统纪念园林植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分析传统纪念园林植物文化在当代纪念园林种植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与当代纪念园林种植设计的交流融合的发展思路。
为巴蜀纪念园林独特的古典园林形式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2古典园林植物文化研究四川园林以四川西部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四川盆地一带为主要范围,罗婷元于2006年发表在《现代园艺》的文章《成都古典园林植物文化特色》,以多个古典园林实例论述了园林植物作为文化符号,反映古人们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与文化形态。
还通过园林中的古树、重要历史文化景观,提出园林植物作为有生命的历史载体的观点。
文章还提出园林植物不仅是简单的造园要素之一,更是作为园林风格体现的主要元素之一。
司雨田于2006年发表在《建材与装饰》的《成都古典园林植物文化意蕴起源浅析》,简要地论述成都古典园林植物的3种文化意蕴起源,包括影响我国主要审美取向的儒家思想,汉传佛教带来的禅宗思想以及最具有四川地方文化特色的古蜀仙道思想即道教崇尚自然的思想渊源。
该文对研究四川古典园林植物文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婷婷于2012年发表的学位论文《中国古典园林研究文献分析》中,列举了一大批前人专家学者们研究四川古典园林的专著及文献,但着重研究四川古典园林植物文化的成果却廖廖可数。
四川气候条件湿热多雨,境内竹类分布丰富,熊泽平于2010年发表在《世界竹藤通讯》的《成都望江楼公园竹文化发展与探计》,重点阐述了望江楼公园竹文化艺术的发展渊源、竹文化精品展览及其艺术特点,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探讨和展望,但对竹类作为园林植物文化研究的内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