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货物买卖法

国际货物买卖法

国际货物买卖法
国际货物买卖法

第五章国际货物买卖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国际货物买卖中的有关双方交易的规定,对国际货物买卖中的交易事项有比较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

教学难点是理解根本违约与一般违约的区别,关于实际履行问题,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分歧,以及为什么风险转移以货物交付为界限。

熟悉和掌握国际货物买卖中的相关的概念和法律规定,买卖双方的义务,认识货物买卖合同在履行过程中的违约类型及违约的救济方法及条件。

要约要约邀请承诺违约救济根本违约预期违约一般违约解除合同损害赔偿实际履行所有权风险转移交付

Offer / Acceptance / specific performance

商品买卖关系是人类社会的社会、经济生活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历史上看,买卖是人类最早的经济活动之一。在现代社会里,人类每天都进行着大量的买卖活动,因此各国都有一套自己的买卖法,用来调整商品买卖过程中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以规范和保障商品交换的顺利进行,那么国际买卖也是如此,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规则来调整国际买卖活动,以使国际贸易顺利进行。

国际货物买卖法主要包括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成立、卖方和买方的义务,对违反买卖合同的补救方法、货物所有权与风险的移转等内容。

第一节国际货物买卖法的概述

一、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销售公约概述

(一)公约产生的背景

(二)公约的简介

1980《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是迄今为止有关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国际条约。它是由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主持制订的,于1980年在维也纳举行的外交会议上获得通过,并于1988年1月1日正式生效。截止2002年10月,核准和参加该公约的共有62个国家,其中包括:阿根廷、澳大利亚、奥地利、中国、白俄罗斯、保加利亚、加拿大、古巴、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智利、捷克、丹麦、厄瓜多尔、爱沙尼亚、埃及、芬兰、法国、格鲁吉亚、德国、几内亚、匈牙利、伊拉克、意大利、莱索托、立陶宛、摩尔多瓦、墨西哥、荷兰、新西兰、挪威、罗马尼亚、俄罗斯、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叙利亚、乌干达、乌克兰、美国、南斯拉夫、赞比亚等,占世界贸易的2/3以上,至今英国、日本等主要国家尚未加入。我国是该公约的成员之一。

(三)公约的适用范围

1、属于公约的适用范围国际货物买卖及其他有关事项

2、不属于公约适用范围的货物买卖

3、我国的声明保留条款

我国是该公约的成员之一。我国对该公约的态度是:基本上赞同公约的内容,但在公约允许的范围内,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以下两项保留:

(1)关于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的保留按照该公约的规定,国际货物

买卖合同不一定要以书面方式订立或以书面来证明,在形式方面不受限制。这就是说,无论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其他形式都认为是有效的。这一规定同我国涉外经济合同法关于涉外经济合同(包括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订立的规定是有抵触的。因此,我国在批准该公约时对此提出了保留。我国坚持认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不采用书面形式的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是无效的。

(2)关于《公约》使用范围的保留《公约》在确定其使用范围时,是以当事人的营业所处于不同国家为标准的,对当事人的国籍不予考虑。按照《公约》的规定,如果合同双方当事人的营业地是处于不同的国家,而且这些国家又都是该公约的缔约国,该公约就适用于这些当事人间订立的货物买卖合同。即《公约》适用于营业地处于不同的缔约国家的当事人之间订立的买卖合同。对于这一点,我国是同意的。但是,该公约又规定,只要当事人的营业地是分处于不同的国家,即使他们的营业地的所属国家不是《公约》的缔约国,但如果按照国际私法的规则指向适用某个缔约国的法律,则该公约亦将适用于这些当事人之间订立的买卖合同。这一规定的目的是要扩大《公约》的适用范围,使它在某些情况下也可适用于营业地处于非缔约国的当事人之间订立的买卖合同。对于这一点,我国在核准该公约时亦提出了保留。根据这项保留,在我国,该公约的适用范围仅限于营业地点分处于不同的缔约国的当事人之间订立的货物买卖合同。

由于我国是该公约的缔约国,而且参加该公约的国家日益增多,该公约在国家货物买卖中所起的作用肯定会越来越大。因此,本章在介绍国际货物买卖法时将以该公约作为重点。

(四)对公约的基本评价

1、较好地体现了现代合同法所倡导的基本原则

2、较好地调和了两大法系的矛盾

3、公约的不足

二、国际货物买卖法的渊源

(一)国际条约

国际条约是国际货物买卖法的重要渊源。有关国际货物买卖法的国际条约主要有: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时效公约》、《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法律适用公约》、1924年《关于统一提单若干法律规则的公约》(海牙规则)、《维斯比规则》、1978年《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公约》,等等。其中,1980《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是迄今为止有关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国际条约。

(二)国际贸易惯例

国际贸易惯例是国际货物买卖法的另一个重要渊源。在国际货物买卖中,如果双方当事人在合同内规定采用某项惯例,它对双方当事人就具有约束力。在发生争议时,法院和仲裁机构也可以参照国际贸易惯例来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关于国际货物买卖的国际惯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国际商会制订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COTERMS)。该通则制定于1935年,1953年做了修订,近年来为了适用国际货物运输方式的变化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又于1980年和1990做了两次修改。现行的文本是1990年修订本。该通则在国际上已获得了广泛的承认和采用,我国在外贸业务中也大量使用。

2、国际法协会1932年制订的《华沙---牛津规则》。该规则是针对CIF合同制定的,它对CIF合同中买卖双方所应承担的责任、风险与费用做了详细的规定,在国际上有相当大的影响。

3、国际商会制订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1993年修订本)和《托收统一规则》。这是两项有关国际贸易支付方面的重要惯例,它们确定了在采用信用证和托收方式时,银行与有关当事人之间的责任与义务,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影响,我国在外贸业务中也普遍使用。此外,还有一些惯例,此处不一一列举。

(三)关于货物买卖的国内法

1、外国的法律尽管有关国际货物买卖的国际公约、惯例正日益增多和完善,但离国际货物买卖法的统一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各国法院或仲裁机构在处理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争议时,仍需借助国际私法规则选择适用某个国家的国内法。因此,各国有关货物买卖的国内法仍是国际货物买卖法的重要渊源之一。

在大陆法国家,买卖法一般作为债权编的组成部分编入民法典,如《法国民法典》第三编第二章,《德国民法典》第二编第二章。这些法典通常没有专门针对货物买卖的法律条款,而把货物买卖视为动产买卖的一种统一加以规定。

2、我国的有关法律:我国对于货物买卖法所产生的各种关系,主要由《民法通则》、《合同法》来调整。1986年公布的《民法通则》第四章第一节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规定、第五章第二节关于债权的规定,以及第六章有关民事责任的规定,都与货物买卖有密切的关系。《合同法》的总则部分和分则中的第一章买卖合同。

第二节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成立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系指营业地处于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之间由卖方向买方交付货物并转移货物所有权、买方向卖方支付货款的合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通过双方当事人的要约和承诺方式达成。

一、要约

(一)要约的含义及其构成要件

1、比较要约的含义

我国的《合同法》第14条规定: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公约》中没有就要约的含义进行说明,但是关于要约的含义,各国的商法没有争议。

2、比较要约构成的条件

《公约》第十四条作了明确规定:(1)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特定的人提出的订立合同的建议,如果十分确定并且表明发价人在得到接受时承受约束的意旨,即构成发价。一个建议如果写明货物并且明示或暗示地规定数量和价格或规定如何确定数量和价格,即为十分确定。

我国合同法的规定:根据合同法的第14条的规定,一项有效的要约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内容

(2)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

(二)要约邀请

我国合同法第15条:所谓要约邀请,又称要约引诱,是指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

《公约》第十四条:(2)非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特定的人提出的建议,仅应视为邀请做出发价,除非提出建议的人明确地表示相反的意向。

(三)要约的撤回和撤销

1、要约的撤回

《公约》的规定:要约的撤回概念:指要约人在发出要约后,在其尚未到达受要约人之前,或在要约到达受要约人的同时,以适当的方式将该项要约取消,使之失去作用。从公约的规定可知,撤回要约的条件是:(1)要约人已发出要约、但该要约尚未到达受要约人的这一段期间;(2)要约人如欲撤回其要约,必须将撤回通知在该要约到达受要约人之前,至少也应与该要约同时送达受要约人。(3)即使要约人发出的是一项不可撤销的要约,只要符合上述条件,也可撤回。

我国合同法17条规定:要约可以撤回。撤回的通知应当在要约到达受要约人之时或者与要约同时到达要约人。

比较:一致

2、要约的撤销

《公约》的规定:要约的撤销指要约人在其要约已经送达受要约人之后,即要约已经生效后,将该项要约取消,从而使要约的效力归于消灭。在未订立合同之前,如果撤销通知于受要约人发出承诺通知之前送达受要约人,则要约得于撤销。但是,如果要约载明承诺的期限或以其他方式表示要约是不可撤销的,或者受要约人有理由信赖该要约是不可撤销的,而且受要约人已本着对该要约的信赖行事,则要约不得撤销。

我国合同法18条规定:要约可以撤销。撤销的通知应当在受要约人发出承诺通知之前到达受要约人。但合同法的19条规定了例外,即在下列情形下,要约不能撤销:一是要约人确定了承诺的期限或以其他形式明示要约是不可撤销的;二是受要约人有理由相信要约是不可撤销的,并已经为履行要约作了准备工

,或“仅供参考”,是要约吗?广告中声称:"我公司现有某型号的水泥1000吨,每吨价格200元,先来先买,欲购从速",或者在广告中声称保证有现货供应,都可以依具体情况将该商业广告视为要约。

二、承诺

承诺一词(Acceptance)在我国外贸业务中常被译为“接受”,它是与要约相对应的一种行为。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称《公约》)第18条规定,所谓承诺是指:“受要约人作出声明或以其它行为表示对一项要约的同意即为承诺。”可见承诺的实质是被要约人以声明或其它行为作出的接受一项要约的意思表示。

(一)承诺的有效条件

从公约的定义和有关其它要求来看,一项能够导致合同订立的有效承诺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1、承诺必须是被要约人作出的

这里的被要约人可以是被要约人本人也可以是被要约人授权委托的代理人,而被要约人以外的任何第三人的任何意思表示均不构成有效的承诺。例如香港某中间商A,就某商品以电报邀请我方发盘。我方于6月1日向A发实盘并限6月6日复到有效。6月5日我方收到美商B按我方发盘开来的信用证,同时收到A来电称:“你1日实盘已转B”。由于该商品国际市场价格猛涨,我方将信用证退回开证行并按新价格向B发盘。B则认为其信用证于发盘有效期内送达,是有效的承诺,故合同已订立,拒绝接受新价,要求我方按原发盘价交货。本例中我方是要约人,A是被要约人,B则是第三人。尽管B在有效期内开来信用证表示完全接受我方发盘,但这种接受不构成有效承诺,我方与B之间未产生合同关系,故可据此驳回B 的要求。

2、承诺必须是对要约的明示接受

这一条件涉及到承诺的表达方式问题。从公约来看,所谓的“明示接受”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指被要约人向要约人发出一个表示同意或接受要约的专门通知或声明。这种明示的接受可称之为“通知承诺”,也是实践中常用的一种承诺表达方式;另一种是指公约第18条第3款规定的方式,即如果根据要约本身或依据当事人之间确立的习惯作法或惯例,被要约人可以作出某种行为。例如某年9月1日买方致电卖方:“需购下列货物:A101,100箱,100美元/每箱CIF纽约。如接受请立即发货”。9月2日卖方将上述货物发运给买方。本案中根据要约(买方9月1日来电)本身的要求,受要约人(卖方)可以用发货这种行为来表示接受。因此卖方作出的发货行为本身就已构成了承诺,而无须再向买方发出表示承诺的专门通知。又如买卖双方是老客户关系,双方在长期交易业务中已确立了由买方作出与付款有关的开立信用证行为来表示对卖方要约的同意,而无须逐笔交易发出同意通知的习惯作法。则在本案双方之间,当买方接到卖方的销售要约后,一旦按要约内容及时开立了信用证,这种开证行为本身就构成了承诺,买方同样无须再发—个专门通知去表达承诺。

为了与前一种明示接受(即通知承诺)相区别,我们可以将公约规定的后一种明示接受称为“行为承诺”。尽管行为承诺较通知承诺来看是一种特殊承诺表达方式,但这种方式的有效性已被公约明确确认。

为了强调“承诺必须是对要约的明示接受”这一承诺有效条件,公约第18条第1款还明确指出:缄默或不行为本身不等于承诺。这就意味着被要约人接到一项要约后如果既未发出承诺通知,也未作出行为承诺方式中所要求的任何行为时,则不能视为他已承诺。

3、承诺必须是一种对要约完全和无条件的接受

公约第19条第1款中规定:对要约表示接受但载有添加、限制或其它更改的答复,即为拒绝了该项要约,并构成反要约。这里的“添加”是指在被要约人作出的接受中增加了原要约中没有的内容;“更改”主要是指被要约人作出的接受中改变了原要约中已有的某些内容;而“限制”则是指在被要约人作出的接受中对原要约的某些内容表示了有条件的接受。

从第1款的要求来看,公约认为原则上一项有效的承诺在内容上应与原要约本身的内容保持一致,而不应包含上述的添加、更改或限制。但是,如果被要约人对要约所表示的接受中一旦含有了上述添加、更改或限制时怎么办?这种在内容上与原要约不一致的接受能否成为有效的承诺呢?对于这一问题,公约第19条第2款又作了较为灵活的规定。

第2款规定:“对要约表示接受但载有添加或不同条件的答复,如所载的添加或不同条件在实质上并不变更该项要约的条件,除要约人在不过分迟延的期间内以口头或书面通知反对其间的差异外,仍构成承诺。如果要约人不做出这种反对,合同的条件就以该项要约的条件以及接受通知内所载的更改为准。”

可见公约认为,发生了上述不一致的时候,首先判定这种不一致是实质性的还是非实质性的。如果属于实质性的不一致,则这种接受便自动地成为一项反要约,而不再是有效的承诺;如果是非实质性的不一致,则这种接受的最终效力要取决于要约人的表态,即如果要约人对这种不一致及时地以口头或书面方式表示反对,则这种接受便不能成为有效的承诺,否则这种包含了与原要约非实质性不一致内容的接受仍构成有效的承诺,并且在双方事后订立的合同中,被要约人所作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添加、更改或限制将取代原要约中与之不一致的内容而成为双方合同中的条款或内容。

那么究竟哪些添加、更改或限制属于实质性的,哪些又是非实质性的呢?公约19条第3款规定:“有关货物价格、付款、货物重量和数量、交货地点和时间、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的赔偿责任范围或解决争端等的添加或不同条件,均视为在实质上变更要约的条件。”这一款的规定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该条款明确指出,凡针对原要约在以下六个方面发生的“不一致”则为实质性的不一致:(1)货物的价格;(2)货物的品质和数量;(3)付款,主要包括付款时间、地点、支付手段(货币或票据)和支付方式 (信用证或托收或汇付);(4)交货的时间和地点;(5)赔偿责任的范围,如违约金或赔偿金的计算与支付;(6)争议的解决。

其二,是由于公约并未从正面对非实质性的添加或不一致作出明确说明或列举,因此可以认为除第3款列举的六个方面以外,发生在其它方面的添加或不一致应属于非实质性的不一致。

例如我某进出口公司于某年2月1日向美商报出某种农产品。中方发盘中除列明各项必备交易条件外还注明“Packing in Sound Bags” (采用牢固的袋子包装)。在发盘有效期内美方电称:“接受你方1日来盘,Packing in New Bags(采用新的袋子包装)”。中方收到复电后即着手备货。数日后,当中方准备发

货时,该种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猛跌。此时美方又来电称:“我对包装条件作了变更,你未确认,故贵与我之间并未订立合同”。中方此时则坚持合同早已订立,双方因此发生争议。本案中美商(被要约人)在表示接受时的确将原要约(中方发盘)中的“Sound Bags”更改为“New Bags”,从而发生了不一致。但依照公约这种货物包装方面发生的更改或不一致,不属于公约列举的六种实质性的更改或不一致,因此美商这种更改造成的不一致应视为非实质性的不一致。本案中,中方收到复电后并未作任何反对,而是积极地备货和发货。故双方之间已成立了合同,美商的辩解理由不能成立。但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本案中方发货时应采用“New Bags”包装而不能再采用原发盘中的“Sound Bags”。又如,我方A公司向美方旧金山的B公司发盘供某种商品100公吨。发盘指出,2400美元/每公吨,CIF旧金山,收到信用证后两个月内交货,不可撤销的信用证付款,限三天内答复。第二天中方便收到B的回电称:接受发盘,立即装运。A未作答复。又过了两天后,B公司从旧金山花旗银行开来了不可撤销的即期信用证。信用证中同样注明“Shipment immediately(立即装运)”。当时该商品市场价格已上涨了20%。A拒绝再交货

并退回了信用证。本案中A的发盘中规定的交货时间为“收到信用证后两个月内”,而被要约人B的回电中将交货时间更改为“立即装运”。这就意味B的接受在交货时间上与原要约发生了不一致,而依照公约这种更改和不一致属实质性的更改和不一致。所以B的回电便自动成为一种反要约,而不属于有效的承诺。对B的回电A事后未再答复。故双方之间并未订立合同,A拒绝交货是完全合法的、正当的。

4、承诺必须在要约规定的承诺期限内作出并送达要约人方为有效;如果要约人未规定承诺期限,则承诺必须在一段合理时间内作出或作出并送达要约人方为有效。

这一条件在公约第18条第2款中作了明确规定。此处所说的“一段合理时间”应该是多长呢?公约并未作进一步的具体规定。但依照该款要求来看,这种“合理时间”长短的确定应“适当考虑交易的情况”。所谓“交易的情况”,从国际贸易实践来看应主要包括交易货物的性质、货物的市场价格波动以及要约人在要约时使用的通讯方法。比如,要约人使用较快速的通讯方法要约,货物又属于时令性很强的或活鲜商品而且这种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很大,则此时承诺的“合理时间”就应短一些,反之则可以长一些。

在分析和掌握这一条件时有必要分两种情况:第一,如果被要约人采用行为承诺时,则这种行为必须在要约人规定的承诺期限内或如果要约末规定此种期限则在一段合理时间内作出方为有效的承诺。第二种情况,如果被要约人采用通知承诺,则这种通知必须在要约规定的承诺期限内或如果要约未规定此种期限则在一段合理时间内作出并送达要约人方为有效承诺。另外公约还规定,除非要约本身另有约定,否则针对口头要约的承诺必须立即作出方为有效。

要约中规定的承诺期限如何计算是掌握这一条件时涉及的又一重要问题,按照公约要求和精神,这种计算需区别两种情况:第一,如果要约人在要约中既规定了承诺期限,又指明了该期限的计算方法则应按要约本身的方法来计算。例如,要约人在要约中规定“X年X月X日复到有效”或“10天之内复到有效,从你方收到之日起算”便属这种情况。第二,要约人在要约中虽规定了承诺期限,但来指明该期限计算方法。例如,要约中仅规定“限10日内复到有效”,而未进一步指明这10天从何时起计算。针对第二种情况下的期限具体计算,公约第20条规定了以下的计算规则:(1)凡以电报或信件发出的要约,其规定的承诺期限从发电或信中落款的发信之日起计算,如果信中没有落款时间则以发信邮戳日期为发信日。(2)凡以电传、传真、电话等快速通讯方法发出的要约,其规定的承诺期限从要约传达到被要约人时起算。

总之,承诺作出时(指行为承诺)或送达要约人(指通知承诺)时超过了上述所要求的承诺期限或一段合理时间的,均视为逾期承诺。从公约第21条规定来看,关于逾期承诺的效力即逾期承诺是否构成有效的承诺,因根据逾期的原因不同而取决于要约人的不同表态:

(1)凡承诺作出时(包括行为承诺和通知承诺)已经逾期或作出时未逾期但送达要约人时势必逾期(指通知承诺),对此类逾期承诺除要约人及时以口头或书面方式向被要约人表示承认,否则便不构成有效承诺。

(2)凡一项承诺(仅指通知承诺)在作出时并未逾期也不会势必逾期,而是由于载有承诺的信件或其它文件传递不正常,使得承诺在送达要约人时逾期了。对这种因传递延误而逾期的承诺,除非要约人及时以口头或书面方式向被要约人表示反对,否则仍构成有效承诺。

通过对承诺上面几个方面的有效条件所作的分析,我们已清楚地看到,无论对要约人还是被要约人来说一旦发现某项接受不符合上述有效条件时均应作为反要约对待,而不能作为有效的承诺处理,否则一旦

发生误解,都将给误解一方造成极为不利的后果或损失。

(二)承诺的生效时间

根据各国合同法和公约第23条规定,合同是于承诺生效时订立。也就是说,承诺一旦生效合同才能订立,当事人之间才能随之产生一种法律上的合同关系。由于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订立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处在异地的当事人之间通过要约和承诺完成的,所以使得承诺何时生效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特殊和重要。

关于承诺生效的时间问题,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各国的国内立法向来存有分歧,即英美法系各国一般采用“投邮主义原则”,而大陆法系各国则采用“到达主义原则”。公约对此问题作了统一规定,根据公约规定,采用通知承诺方式承诺时,该项承诺于载有承诺的通知送达(不是作出或发出)要约人时生效(见公约第18条第2款)。这一规定实际是吸收了大陆法系中的到达主义原则;而采用行为承诺方式承诺时,该项承诺于有关行为作出时生效(见公约第18条第3款)。

(三)承诺的撤回

被要约人作出或发出承诺后,如果行情变化并对自己不利或发现承诺内容有误而反悔时,能否将其承诺撤回或加以修改呢?

依照公约,对这一问题同样需要分两种情况来回答:首先,如果被要约人采用通知承诺方式作出了一项承诺时,由于公约对这种承诺的生效采取到达主义原则,所以从承诺通知发出到该承诺送达要约人之间尚有一个时间差距。这种时间差的存在使得被要约人对已作出的承诺加以修改或撤回具有可能性。故此公约认为这种承诺原则上是可以撤回的,但有一个条件即撤回或修改通知必须于原已发出的承诺之前或者同时送达要约人,这种撤回或修改才有效。从实践来看,这一规定告诉我们,要想有效地撤回修改一项已发出的承诺,一般必须采用比原承诺传达方式更快的方式来传送这种撤回或修改的通知。其次,如果被要约人采用行为承诺方式作出一项承诺时,由于公约规定这种承诺是于有关行为作出时生效,因此行为承诺一般是不能撤回的。

案例分析

[案情简介]

1991年II月25日,德国A公司向香港B有限公司发出如下要约:Jettish彩色复印机2000台,每台汉堡船上交货价(FOB)4000美元,即期装运,要约的有效期截止到12月30日。A公司发出要约后,又收到了巴黎某公司购买该种型号复印机的要约,报价高于A公司发给香港B有限公司的要约价格。由于当时香港B有限公司尚未对该要约作出承诺,故而A公司于12月15日向香港B公司发出撤销11月25日要约的通知,而后与巴黎方面的公司签约。但是,12月22日,A公司收到了香港B有限公司的承诺,同意德国A公司的要约条件,并随之向A公司开出了不可撤销的信用证,要求A公司履行合同。后因A公司末履约,香港B公司诉诸瑞典斯德哥尔摩仲裁庭,要求A公司赔偿损失。A公司的律师辩称,该公司于1991年11月25日发出的要约已于12月15日被该公司撤销,该要约已失去效力,因而B公司12月22目的承诺没有效力,购销合同没有成立。

[问题]

(1)A公司的辩称是否成立,A公司11月25日发出的要约能否被撤销。

(2)A公司与B公司之间是否存在有效的买卖合同。

[参考答案]

(1)A公司的辩称不成立。A公司I1月25日发出的要约是不可撤销的。

(2)A公司与B公司之间的买卖合同有效。

本案涉及到要约的撤回与撤销的问题。要约的撤回是指要约生效前要约人将其取消。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15条的规定,一项要约,即使是不可撤销的,也可以撤回,要撤回要约的通知于该要约到达受要约人之前,或与该要约同时送达受要约人。所谓要约的撤销是指要约生效后,受要约人作出承诺前,要约人将其取消。根据该《公约》第16条的规定,要约是可以撤销的,但撤销通知须于受要约人作出承诺之前送达受要约人。但这项规定有一定限制,根据该《公约》第16条第2款的规定,在下列情况下,要约一旦生效,即不得撤销:第一,在要约申已载明了承诺的期限,或者以其他方式表明它的不可撤销性。第二,受要约人有理由信赖该项要约是不可撤销的,并已本着对该要约的信赖行事。本案中A公司的要约注明了有效期是1991年12月30日,故而是不可撤销的。B公司的承诺于有效期内到达,

所以合同视为成立。

[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15条、第16条第2款。

第三节卖方义务和买方义务

国际货物买卖是指具有国际性因素的以支付价金的方式换取货物所有权的交易行为。将国际货物买卖关系纳入到法律的轨道中进行调整的规范性文件总称为国际货物买卖法。目前调整国际货物买卖法律关系的法律文件主要有: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制订的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国际商会制订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00年修订版)、国际统一私法协会1994年制订的《国际商事通则》和各国的国内法的相关规定。

一、卖方的义务

(一)卖方的交付货物

所谓交付货物(delivery),一般是指卖方按照约定向买方提交货物的行为,其通常具有使货物所有权以卖方实际地转移给买方的效力。根据合同条款的特别约定或合同所适用的法律或贸易惯例的特别规定,交付货物并非总是指货物的实际交付,有时卖方向买方提交代表货物所有权的单证或在货交承运人的象征性交货情况下(即卖方将货物交给承运人的),也可视为交货。但是,在此种情况下,货物所有权是否实际移转给买方,则应根据合同条款的约定或合同适用的国内法的特别规定加以确定。《公约》和贸易惯例一般不涉及这一问题。

根据各国法律及《公约》的规定,卖方应按照合同的约定交付货物,如果合同中没有对交付货物的时间、地点或方式进行具体而明确的规定,那么可以参照国内法;或者如果该合同适用《公约》,则可以参照《公约》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1、交付货物的时间

交货时间是一个关乎经济成本利益的问题,因此如果合同中没有对交货时间进行明确规定或者双方对这一时间的理解产生了分歧,那么就应该寻求有关法律或《公约》的解释。事实上由于各国立法的利益保护倾向不同,因此对这一问题的规定是不尽相同的:

(1)英美法系国家的有关法律以“合理时间”作为合同未规定交货时间的解决办法,如美国《统一商法典》第2—309条第(a)款:“如本章未做规定,当事人又未做约定,合同上指的发货时间或交货时间或其他合同规定的行为的时间应为合理时间。”英国《1893年货物买卖法》第29条第(b)款规定:“如果买卖契约规定卖方必须将货送到买方,但对送交时间并无规定时,卖方应在合理时间内履行之。”“合理时间”应视具体的交易状况而定。

(2)大陆法国家,如《德国民法典》第27l条则规定:“未约定给付期限或不能从情况推断给付期限者,债权人得立即请求给付,债务人亦得立即履行给付。”

(3)中国的《合同法》第62条第(4)款及第61条综合了两大法系对交货时间的要求,规定:合同生效后,对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或者依照有关条款或交易惯例确定;如果仍不能确定,则债务人可以随时履行,债权人也可以随时要求履行,但应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同时在买卖合同的专章中规定,货物在订立合同之前已为买受人占有的,合同生效的时间为交付时间。

(4)《公约》将合同的交货时间区分为具体的日期和一段时间,认为在合同没有约定也不能确定具体日期时,如果合同规定有一段时间,或从合同中可以确定一段时间时,除非情况表明应由买方选定一个日期外,应当在该段时间内任何时候交货;而在其他情况下,应在合同订立后的一段合理时间内交货。《商事通则》第6.1.1条附和了《公约》的这一规定,并在第6.1.2条补充到,如果合同义务能够一次履行,那么当事人必须在上述原则确定的时间内一次履行其全部合同义务,而不能以分期履行延迟履行的时间。

按照一般的国际实践,“合理时间”是作为事实由法院或仲裁庭根据货物的性质及合同的其他规定来决定的。

2、交付货物的地点

交货地点关系到买卖双方风险和费用的分担问题。

(1)英美法系国家对交货地点的规定基本一致

英国的《1893年货物买卖法》和美国的《统一商法典》都规定,除非另有约定,对于非特定货物,交货地点是在卖方的营业处所,如卖方无营业处所时,则应在卖方的住所。但如果该契约买卖的是指定货物(特定化的货物),且缔约时双方都已了解该货存放在其他某地,在此情况下,交货地点应该是在货物存放地点。英国法还对货物由第三方控制的情况做出规定:“如买卖时货物是在第三者控制下,则除非等到该第三者向买方承认他是代表买方保管货物时,否则不能认为卖方已经交货。但本款规定不应影响货物所有权证件的签发或移转。”如卖方同意自负风险地将货物从出售时的所在地点运到另一地点交货时,则除另有约定者外,买方仍须承担货物在运输途中必然发生的变质的风险。

(2)大陆法系国家对这个问题的规定各自不同

法国和瑞士的法律规定与英美法的规定相近,将货物区分为特定物和非特定物,特定物应于订约时该货物的所在地点交付;而非特定物应于卖方的营业所在地交付。日本法也做了如上的货物区分,所不同的是,它认为对于非特定物的交付不应在卖方营业地,而应在买方的营业地。

德国法则没有将欲交付的货物区分为特定物或非特定物,根据《德国民法典》第269条关于“给付地”的规定,“未规定给付地或者根据情况,特别是根据债的关系不能确定给付地时,应在债务人于债的关系产生时其住所的所在地履行给付;债务产生于债务人的业务经营的,当债务人的营.业地在另一地时,以其营业所所在地大体作为其住所所在地;不得仅以债务人承担运费这一情况推定运送到达地为给付地”,可以判断,通常情况下,无论货物是否特定,卖方可选择的第一交付地,为其住所地,只有当货物交付这种债务是产生于业务经营过程中(尽管这是经常发生的),且营业地与住所地不同时,营业地才被确定为交付的地点。但无论如何,都不能简单地依据卖方承担运费这样的事实推断货物的交付地为货物的运达地,因为这将关系到货物风险承担划分的依据。

(3)中国《合同法》

考虑到其适用的范围,因此在第141条和61条规定,如果当事人无法确定交付货物的地点,可以适用以下两种方法:第一,如果货物需要运输,卖方应将货物交付给第一承运人以交运给买方。第二,如果货物不需要运输,卖方和买方在订立合同时知道货物在某一地点的,卖方应在该地点交付货物;不知道货物在某一地点的,应当在卖方订立合同时的营业地交付货物。第三,交付不动产的,在不动产所在地履行;交付其他,在卖方所在地履行。

(4)《公约》从其制定的功用出发,在确定货物交付地点的时候,除采纳多数国家对这一问题的一般性规定

将交付货物的地点按照特定物与非特定物的分别确定为缔约时特定物的所在地和卖方的营业地外,还充分考虑了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对运输的依赖。《公约》第3l条这样规定,如果卖方没有义务要在任何其他特定地点交付货物,他的交货义务首先为如果销售合同涉及货物运输,卖方应把货物移交给第一承运人,以运交给买方;只有在不属于上一款规定的情况下,才适用前述的一般性规定。、

3、交付货物的方式

在国际货物买卖中交付货物的方式一般有两种:实际交货和象征性交货。实际交货是指卖方将货物置于买方的实际占有和支配之下。在合同货物涉及运输或其他无法实际交货的情况下,由卖方发运货物并将取得的提单或其他证明货物所有权的运输单证交给买方,或者在货物已由第三人占有且第三人承认是代买方掌管此项货物时,尽管买方没有实际占有货物,但形式上已经拥有了支配货物的权利,构成象征性交货。例如,英国《1893年货物买卖法》第32条第(1)款规定“如按照契约的规定,卖方被授权或者必须将货物送交买方时,则将货交给一个承运人以便运交买方,不论该承运人是否由买方所指定,都应被表面地视为已经将货物交付买方”;第29条第(2)款规定“如买卖时货物是在第三者控制下,则除非等到该第三者向买方承认他是代表买方保管货物时。否则不能认为卖方已经交货”。按照英美法律和《公约》的规定,卖方在象征性交货的情况下必须履行如下的义务:第一,如果买方交付承运人的货物没有清楚地注明有关合

同,则卖方必须向买方发出列明货物的发货通知;第二,如果卖方有义务安排运输,他必须负责订立必要的运输合同,用适当的运输工具,按照通常的运输条件,将货物运到指定地点;第三,除另有约定者外,如货物由卖方运交买方过程中须经过海运,而按照一般惯例应予保险的,则卖方须将有关情况通知买方,以便其能办理海洋运输保险。如果卖方未能这样做,则货物在海运途中的风险应被视为由卖方承担;第四,使货物处于可交付状态的费用,如包装、容器等项费用,除双方另有约定外,由卖方承担。

此外,合同应被尽可能地一次性履行,如果合同另有约定或只能分次履行,则买方可以分批付款,直至货物完全交付。

(二)卖方的品质担保义务

所谓品质担保.是指卖方所交付的货物应与合同规定的数量、员量和规格相符,或在没有约定时按照法律规定的货物所应具备的通常品质提交货物的义务。也就是说,如果买卖合同中有对货物品质的约定,则卖方的品质担保义务体现在保证交付的货物与合同相符;如果合同未约定货物的具体品质,则卖方的品质担保义务体现在保证所交付的货物与法律的规定符合。由此也可以将卖方的品质担保义务区分为明示担保(express warranties)和默示担保(implied warranties):前者为明示担保,后者为默示担保。

大陆法系的德国法把卖方对一般货物的品质担保义务称为对货物的瑕疵担保义务,即卖方应保证他所出售的货物没有瑕疵,而对特种买卖中的货样买卖的品质担保则要求卖方必须保证其所交付的货物与先前提供的样品具有同一品质。《德国民法典》规定,卖方应向买方保证他所出售的货物在风险责任移转给买方的时候不存在失去或减少其价值,或降低其通常用途或合同规定的使用价值的瑕疵。但是如果买方在订立买卖合同时,已经知道或者因重大过失不知道出售的货物有瑕疵的,卖方不负瑕疵担保的责任。同时法律允许当事人以协议的形式免除或者限制卖方的瑕疵担保义务,只要这种协议不是建立在卖方故意隐瞒其货物瑕疵的基础上。此外,《德国民法典》还规定,如果买卖的标的物是为实现质权人的质权而以公开拍卖的方式出售的,卖方对货物瑕疵不负担保责任。至于什么是货物的“瑕疵”,在法律中没有更具体的解释。

《公约》对于品质担保义务的规定:《公约》认为货物与合同所约定的数量、质量和规格以及包装方式等内容相符是最重要的,因此以标题的形式凸显出交付与约定相符的货物是卖方的重要义务。而对于卖方交付的货物与合同不符的后果,则通过区分是否对合同目的的实现构成威胁,来判断是承担根本违约的责任还是非根本违约的责任。

根据《公约》的规定,除当事人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或有其他的约定外,货物相符是依据这样一些标准判定的:

(1)货物适用于同一规格货物通常使用的目的。

(2)货物适用于订立合同时曾明示或默示地通知卖方的任何特定目的,除非情况表明买方并不依赖卖方的技能和判断力,或者这种依赖对他是不合理的。例如,买方在一项服装销售合同中暗示他将把该批服装销往欧美地区,但是他同时指定了一名服装设计师协助卖方进行服装型号的设计,这就表明买方并不依赖于卖方对服装型号的判断,从而解除了在卖方交付的货物与买方要求不一致时卖方所承担的货物不相符的责任。

(3)货物的质量与卖方向买方提供的货物样品或样式相同。

(4)货物按照同类货物通用的方式装箱或包装,如果没有此种通用方式,则按照足以保全和保护货物的方式装箱包装。但是如果买方在订立合同时知道或者不可能不知道货物不符合同,卖方就无须按上述规定承担这种货物不符合同的责任。通过与英美国家法律的比较,我们很容易发现,《公约》对卖方品质担保的义务是建立在充分鼓励卖方按照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约定履行义务的前提下的,因此对于货物相符的标准规定得并不详细,具体的判别依据可以由当事人根据所选择适用的国内法进一步来确定。但另一方面,《公约》对卖方承担货物相符义务的时间与风险责任的转移之间的关系做了明确的规定。一般说来,是以风险转移给买方的当时来划分卖方对货物相符义务的承担期间。例如,合同中是采用CIF价格术语确定买卖双方权利义务的,在货物越过船舷以前,卖方对货物承担品质担保的义务;而在货物越过船舷后,发生的任何毁损,进而导致货物丧失所应具有的品质或商销性,卖方是不承担责任的。但是如果这些货物必须经检验、鉴定或使用等手段才能知道其是否与合同的约定相符,则在其没有被检验、鉴定或使用之前,即使风险已经转移给买方,卖方也应对此承担责任。另外,如果不符合同的情形是由于卖方违反他的某项

义务所致,包括违反关于在一段时间内货物将继续适用于其通常使用的目的或某种特定目的,或将保持某种特定质量或性质的任何保证,那么卖方也应对在前面所述的风险转移时间后发生的任何不符合同的情形负有责任。例如,卖方在其所售的果酱上标明“保质期一年”,如果在一年内,果酱变质,则卖方对此承担责任。对于提前交付的货物出现了与合同不符的情形,《公约》规定卖方可以在约定的交付时间到来之前采取补足缺漏、更换货物等补救措施,但是卖方在行使这项权利的时候不能给买方带来不合理的损失和不便,否则买方可以请求损害赔偿。

《商事通则》对于卖方品质担保义务的规定是高度概括性的,它认为,如果合同中既未规定且也无法根据合同确定履行的质量,则义务人履行合同的质量应达到合理的标准,并且不得低于此情况下的平均水平。也就是说负有交货义务的卖方应尽最大的努力(即在一个相同的情况下与其有相同资格的并通情达理的人所做出的努力),使其所交付的货物的质量首先达到其同类货物的平均质量水平,这个水平是依据履约时有关市场的情况及其他相关因素确定的;而在合同中暗含某种特殊要求,按照平均的质量水准很难令人满意的情况下,卖方则应提供比平均质量水平更高标准的货物,这样才能被认为是尽了品质担保的义务。例如,在买卖办公电脑的合同中,没有对配备的操作系统做出要求,则应按照现在市场上普遍使用的WINDOWS98作为履行合同的参照,可以安装WINDOWS2000,但绝不能是WINDOWS97。

(三)卖方对货物权利担保的义务

权利担保,由于买卖合同的本质在于卖方向买方转让货物的所有权,因此,他就必须首先保证自己拥有处分货物的权利,无论这种处分是作为货物的所有权人亲自行使的,或者是作为代理人在授权范围内行使的。

各国法律和《公约》都规定卖方对所出售的货物负有权利担保的义务。这种义务的具体含义为:(1)卖方必须保证对其所销售的货物享有合法的权利;(2)卖方必须保证对其所销售的货物拥有合法的、可转让的包括工业产权在内的各种知识产权;(3)卖方必须保证其所销售的货物是任何第三方都不能提出权利要求的。

第四节违反合同的补救方法

一、根本违反合同

根本违约是从英国普通法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制度,后来又对美国合同法产生影响并最终为其所接受。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则把“根本违约”作为合同解除的一个主要依据,从而使这一制度具有了国际性。“根本违约”的概念最先出现在国际性公约中的,是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于1978年通过的《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草案)》。该草案规定,“如果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给另一方造成实质性损害”即为根本违约。由于这一规定实际上是美国法中“重大违约”的翻版,所以在1980年维也纳外交会议上,各国代表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这一方面反映出各国对于根本违约这一概念在理解上的差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这一概念在国际贸易合同中的重要性。正如一位代表所说,根本违约事实上是《公约》的重要支柱之一。

(一)根本违反合同的含义

根据英美等国法院的判例以及学者们的观点,下列情况属于违约后果严重:

(1)违约部分的价值或金额(包括少交或交付与合同不符部分的价值)占全部合同金额的大部分。比如,卖方违约部分的货值约为500万元,而全部合同金额仅为700万元。此时,一般认为是违约后果严重,构成根本违约。

(2)违约部分对合同目标实现的影响重大。在国际货物贸易中,有时尽管违约部分的价值很小,但对合同目标的实现影响重大。例如,在国际成套设备买卖中,某一部件或配件的瑕疵可能导致整台设备无法运转。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也认为是违约后果严重,构成根本违约。

(3)迟延履行严重影响到合同目标的实现。迟延履行对合同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对于一些时效性很强的商品(诸如季节性商品、鲜活商品等),交贷迟延将使买方无法实现其商业目标,此时一般可认为是构成根本违约。圣诞节火鸡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由于卖方圣诞节后才交货,致使买方遭受严重损失,所以卖方根本违约。

按照《公约》第25条的定义,根本违约是指违约方的这种违约直接损害了受害方对合同的预期利益。当然,合同一方因不可抗力事件所造成的此类后果不在此列。然而,国际货物买卖的实践要求对“根本违约”有一个清楚而又具体的认识,而事实上仅靠《公约》第25条款所下的定义人们还无法鉴别各种违约的具体情况,况且如何理解《公约》第25条款内容的确切含义本身就是实践中的一个难题。甚至人们在实践中已经形成这样一种看法,认为任何成文法都无法对根本违约下一个确切的定义,这一任务看来只能由案例法解决。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秘书处对公约草案所作的评注指出:“本公约明确反对以下看法:在国际货物销售的商业合同中,仅仅因卖方没有按合同日期交货而宣告合同无效。”这说明在国际货物贸易中,迟延履行并非必然导致根本违约,从而使合同归于无效。不过,该评注也并没有否定迟延履行可能构成根本违约,“仅仅”二字足以说明这一点。当然,这一评注有其消极的一面,可能会助长当事人的违约行为,不利于保护受害方的利益。

分析《公约》第25条款对根本违约所下的定义,可以看出这一定义包含着两个要素,下面我们试着对此做逐一分析:

(1)违约的后果及损害无法或迟迟不能得到修补

《公约》对此吸收了美国《统一商法典》的作法,允许卖方在履行期到达之后,自付费用对其违约行为进行修补,除非这种补救对买方是不合理的(第37条、第48条)。因此,即使违约行为是十分严重的,可能导致剥夺受害人所期待的东西,但如果这种违约是可以修补的,它仍不构成根本违约。不过,当卖方迟迟不予修补,致使买方遭受重大损失或以后履行合同已完全不必要时,则构成根本违约,因为以后的补救“对买方是不合理的”。此外,公约没有规定买方无理拒绝卖方修补违约后果时所应负的法律责任。根据《美国统一商法典》,如果买方错误地拒绝卖方修补,他将丧失对卖方违约采取法律补救措施的任何权利,同时还应对卖方承担支付价金或赔偿损失的责任。

(2)分批交货合同中,对某一批交货义务的违反对整个合同的影响重大

当合同为可分合同时,则对某批交货义务的违反一般不构成根本违约。当合同为不可分合同时,某批交货与合同不符就可能导致整个合同的目标无法实现,此时一般认为构成根本违约。但是,必须注意的是,以上任何一种情况都不是绝对的。在实际操作中,必须坚持具体案例具体分析的原则,并充分参考有关的商业惯例。

(3)预知性

认定根本违约的限定条件还包括违约方对违约后果的可预知性,即违约方或一个正常人处于违约人同一情况下同样不可能不知道违约后果的发生。这是《公约》第25条为检测预知性提供的主、客观方法。这同时也意味着,“实质损害”的发生如果从违约方的角度看是非预期的,也就谈不上“根本违约”。

判断预知性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判定违约方对违约后果预知或不预知的时间依据,《公约》第25条对此并无明确地说明,至少在这里还有着不确定因素。例如,依据第25条我们还不能肯定,判定违约方对违约后果的预知或不预知的时间是指在订立合同时呢,还是在订立合同后发生违约事件前?显然,《公约》第25条允许司法实践对此做不同解释,但这也必然招致各种争论。目前司法实践已表明,违约方在合同成立时并不预知,但在违约后却没有理由不知道违约的后果,违约方便无权声称对违约后果的无法预知。这就是说,确定违约方对造成实质性损害预知与否可供考虑的时间段为订立合同后发生违约前这段时间。当然,目前对此也有完全不同的观点,认为判定违约方是否预知的时间只能在合同成立之时,至多再加上违约方为履行合同开始做准备的时间,而且后者也只有在极个别情况下可以考虑。

两种观点事实上已经把各种情况都考虑进去了,而且还为人们留下了自行评价的空间。据说《公约》制定者之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留有回旋余地,是因为考虑到违约方在订立合同时应该能够获得各种有关合同的信息。另一方面也说明,只有当实质损害在订立合同时已经可以预知,违约后果的可预知性才是一个需要考察的问题。但也有人不同意这一观点,认为订立合同时是确定双方各自权利义务的时刻,因而判定是否预知的时间只能是订立合同及合同成立的时间。所以,合同成立之时是判定是否预知的关键时间段,如果不这样的话,会使另一方因为没有时间依据而很轻易地将“非根本违约”硬说成是“根本违约”,而无需提供对方已预知的证据。

(二)根本违约的救济

在国际货物贸易中,合同当事人一旦根本违约,就必须承担根本违约的责任,受害方当事人由此便取得了法律上补救的权利。一般而言,在根本违约补救中,应坚持补救实际损失、补救财产损失、受害方可选择补救方式三项原则。

根据上述三原则,再结合《公约》的有关规定,当合同一方当事人根本违约时,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作为如下行为:

1、解除合同

在国际贸易中,当一方当事人根本违约时,另一方当事人可以选择解除合同。解除合同虽然是一种较为严厉的法律补救措施,但也是受害方在对方当事人根本违约时弥补或减少损失的一种最重要途径,是受害方依法享有的一项法定救济权利。《公约》规定,当一方当事人根本违约时,另一方当事人有权宣告合同无效。但由于解除合同对方当事人的影响很大,因此,各国合同法及相关立法对解除合同都持慎重态度,都在不同程度上对解除权的行使作了一些限制。如法国法规定,主张解除合同的当事人必须向法院起诉,由法院判决是否可以解除合同;英、美、德以及我国法则规定,主张合同解除的当事人只要把解除合同的通知送交对方,即发生解除合同的效力。《公约》和英、美、德及我国法一样,也是采取通知解除的办法,其第26条规定,“宣告合同无效的声明,必须向另一方当事人发出通知,方始有效。”

2、请求损害赔偿

《公约》第8条第1款规定,“宣告合同无效,解除了双方在合同中的义务。但应对任何损害赔偿仍应负责。”由此说明,《公约》规定了对于一方当事人的根本违约行为,受害方除了可以解除合同之外,还可以要求对方赔偿所受到的损害。但只有当一方当事人的根本违约事实使另一方受到损害,以及根本违约事实和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时,受害方才能要求违约方赔偿其所受到的损害。

根据《公约》的规定,损害赔偿的范围,应与另一方当事人因他违反合同而遭受的包括利润在内的损失额相当。但是《公约》对损害赔偿的范围也作了两条限制:(1)赔偿的数额以订立合同时可以预见到的损失为限;(2)损害赔偿应扣除因受害方未采取合理措施使有可能减轻而未减轻的损失。

虽然《公约》对根本违约下了一个定义,我们对根本违约也做了一些理论上的探讨,但是根本违约的含义还是要到具体的案件中才能准确的界定,也只有通过对大量的具体的个案才能进一步深化我们对这一概念的认识。

二、买卖双方均可采取的救济措施

(一)损害赔偿

当事人要求损害赔偿这一救济方式可与其他的救济方式并用。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应负责的损害赔偿额,应与另一方当事人因他违反合同而遭受的包括利润在内的损失额相等。但这种损害赔偿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在订立合同时,依照他当时已知道或理应知道的事实和情况,对违反合同预料到理应预料到的可能损失。

但是,声称另一方违反合同的一方,必须按情况采取合理措施,减轻由于另一方违反合同而引起的损失。如果他不采取这种措施,违反合同一方可以要求从损害赔偿中扣除原应可以减轻的损失数额。

3、当合同的当事人一方违反合同时,受损害的另一方有付出合理的努力,减轻因对方违约而引起的损失的义务

《第二次合同法重述》第336条规定:“当合同当事人一方违约时,另一方负有减轻该违约造成的损失的义务,但法律并不要求另一方在减轻损失时冒过大的风险,付出过多的支出或蒙受过分羞辱。”比如在一则易耗品的买卖合同中,买方拒绝收货,在此种情况下,如果某第三方有购买该批货物的意象,卖方应该按照合理的价格及其他条件予以出售,以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

4、损害赔偿不应导致经济上的浪费

《第二次合同法重述》第348条规定:“违约的受害方可以就完成合同履行的合理开支或弥补瑕疵的合理开支得到赔偿,只要这种开支与该方可能蒙受的损失的价值之间并不是显然不相称的。”强调守约方支付的开支必须与承受的损失在价值上相对称,这符合社会的整体利益。没有必要为了挽救一个利益,而牺牲更大的利益。

中国法的有关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在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情况下,损失赔偿应相当于因违约造成的实际损失,以及合同如果顺利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包括因对方违约所造成的财产的毁损、减少和为减少或消除所支出的费用等直接损失,而且还要赔偿对方在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收益。

由此可见,中国法律根据当事人的实际损失,采取完全赔偿的原则。对于完全赔偿原则中国法律作了一些限制性规定:其一,赔偿总额不得超过违约方在订立合同时预见或应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应当预见,是指以一个正常的同等资历的人在同等情况下所能够作出的合理的预见。对于合同当事人而言,要使自己的间接损失能使对方合理预见到,应在订立合同时以合适的方式告知对方。其二,经营者或消费者对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有诈欺的,赔偿额为消费者为购买该商品或服务所支付金额的两倍。其三,当事人一方违约后.受损害方应采取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否则无权就扩大的损失请求赔偿。

《国际商事合同通则》

通则规定,受损害方当事人对由于不履行而遭受的损害有权得到完全赔偿。此损害既包括该方当事人遭受的任何损失,也包括其被剥夺的任何收益,但应考虑到该方当事人由于避免发生的成本或损害而得到的任何收益。此损害可以是非金钱性质的,例如肉体上或精神上的痛苦。通则还规定,赔偿仅限于根据合理的肯定程度而确立的损害,包括未来损害;对机会损失的赔偿可根据机会发生的可能性程度来确定;凡不能以充分的肯定程度来确定损害赔偿的金额,赔偿金额的确定取决于法庭的自由裁量权。不履行方当事人仅对在合同订立时他能预见到或理应预见到的,可能因其不履行而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不履行方当事人对于受损害方当事人所蒙受的本来可以采取合理措施减少的那部分损害,不承担责任。受损害方当事人有权对试图减少损害而发生的一切合理费用要求赔偿。

根据通则的上述规定,损害的发生必须是合理确定的。在对机会的丧失进行判断时,只有明显地与其发生的可能性相称,才可以赔偿。比如由于旅途延误没有参加比赛的马的主人不能获得等额于全部奖金的赔偿,尽管这匹马是最有希望获胜的。由于中介机构延误留学申请手续,最后留学不成的,申请人不能就延误期间在国外工作的可能收入取得全部的赔偿。

(二)预期违反合同

如果订立合同以后,另一方当事人由于他履行义务的能力或他的信用有严重缺陷,或者他在准备履行合同或履行合同中的行为表明,他显然将不履行其大部分重要义务,一方当事人可以中止履行义务。中止履行义务一方当事人必须立即通知另一方当事人,如经另一方当事人对履行义务提供充分保证,则他必须继续履行义务。

(三)对分批交货合同发生违约的救济方法

1、如果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对任何一批货物的义务,便对该批货物构成根本违反合同,则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宣告合同对该批货物无效,但是不得宣告整个合同无效。

2、如果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对任何一批货物的义务,使另一方当事人有充分理由断定对今后各批货物将会发生根本违约合同,该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在一段合理的时间内宣告合同对今后各批货物的效力,但对此前已经履行义务的各批货物不能予以解除。

3、如果各批货物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用于双方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所设想的目的,买方宣告合同对任何一批货物的交付为无效时,可以同时宣告合同对已交付的或今后交付的各批货物均为无效。

三、卖方违约时买方的救济方法

(一)大陆法的有关规定

1、对于不交付货物的卖方违约行为的补救方法

卖方拒绝交货时,买方可以采取下列补救措施:

(1)实际履行

只要卖方实际履行其合同义务的可能性存在,买方就有权直接向卖方要求其按合同规定交货,或者向法院提起实际履行的诉讼。在大陆法中,特别是德国法认为,实际履行是对不履行合同的主要救济方法。

(2)解除合同

《法国民法典》规定,解除合同的请求必须向法院提出,法院作出解除合同的判决时,方可行使。

《德国民法典》规定,解除合同只要由买方向卖方作出此种意思表示,就可解除合同。

(3)损失赔偿

《法国民法典》规定,买方可以在解除合同的同时,请求卖方赔偿由于其不交货所造成的损失。而《德国民法典》规定,买方只能选择损害赔偿和解除合同中的一种补救方法。

2、卖方迟延交货

《法国民法典》规定,迟延交货如果单独由卖方造成,买方可以选择采取解除合同或请求占有标的物,同时卖方应当对迟延交货给买方造成的损失负赔偿责任。《德国民法典》规定,卖方迟延交货,只有当他收到催告后,或者买方已给他一段相当时间而又超过此段时间仍然来履行后,买方方可请求解除合同,或请求损害赔偿。

3、卖方交付的货物与合同不符

《法国民法典》规定,如果卖方所交货物含有隐蔽缺陷,而卖方不知情时,买方可以返还货物并要求返还已付的货款,或者接受货物而按照公证人的鉴定要求卖方返还部分货款;如果卖方明知其所交货物有缺陷,除应返还其收取的货款外,还应赔偿买方的全部损害。《德国民法典》规定,当卖方违反对货物的瑕疵担保义务时,买方可以解除合同或减少价金。

(二)英美法的有关规定

1、卖方不交付货物

《英国货物买卖法》规定,如果卖方错误地疏忽或拒绝交货时,买方可以对卖方提起因不履行交货而引起的损害赔偿的诉讼:如果合同所出售的货物是特定物或者是已特定化的货物,而且卖方能提供一般的金钱赔偿无法弥补买方损失的证明时,法院会依照买方请求,判令卖方实际履行交货义务。

《美国统一商法典》规定,当卖方未交货时,买方可以解除合同,也可以补进货物,并对所产生的损失请求赔偿,或者请求不交货的损害赔偿,或者请求实际履行。

2、卖方迟延交货

《英国货物买卖法》规定,如果卖方迟延交货,买方有权解除合同,并要求损害赔偿,或者接受迟交的货物,而只要求损害赔偿。

3、卖方交付的货物与合同不符

《英国货物买卖法》规定,当卖方交付的货物在品质、规格或包装等方面不符合合同的规定时,买方可以拒收货物,解除合同,并请求损害赔偿;若卖方所交的货物的数量大于合同规定的数量,买方可以拒收全部货物,也可以只拒绝多余的部分;如果卖方所支付的货物中混杂了合同规定以外的货物时,买方可以全部拒收或只接受符合合同约定的部分。

《美国统一商法典》规定,在卖方交付的货物与合同不符时,如果买方未正式接受货物,买方可以拒收全部货物,或接受全部货物,或者接受其中符合合同部分的货物而拒绝其余部分,或者在货物具有独特性质时请求法院判令卖方实际履行,买方有权选取上述补救方法的同时可以要求损害赔偿;如果买方已经接受了货物,一般只能请求损害赔偿。

(三)《公约》中的规定

卖方违反合同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不交货;②延迟交货;③交付的货物与合同规定不符。《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没有分别就每一种违约情况规定相应的救济方法,而是从总的方面对卖方违反合同时买方可以采取的各种救济方法作出规定。根据公约第三部分第二章第三节的规定,如果卖方不履行他在合同和该公约中的任何义务,买方可以采取下列救济方法:

1、要求卖方履行其合同义务

公约第46条规定,如果卖方不履行合同的义务,买方可以要求卖方履行其合同或公约中规定的义务。例如,如果卖方不交货,买方可以要求他按合同规定交货。但是,如果买方已经采取了与这一要求相抵触的其他救济方法,他就不能采取这种救济方法。例如,如果买方已经宣告撤销合同,就不能再要求卖方履行其合同义务,因为撤销合同与要求卖方履行合同义务两者是有抵触的。公约所规定的这种救济方法同各国法律中所规定的实际履行(specific performance)的救济方法基本上是一样的,即要求卖方依照合同规定履行其义务。

但是,根据公约第28条的规定,当一方当事人要求另一方当事人履行某项义务时,法院没有义

务作出判决要求具体履行此项义务,除非法院依照其本身的法律对不属于本公约范围的类似销售合同愿意这样做。按照这项规定,当卖方违反合同不履行其合同义务时,买方有权要求卖方依照合同规定具体履行其合同义务,即向法院对买方提起实际履行之诉;但是,法院却没有义务作出实际履行的判决,判定卖方实际履行义务,除非法院根据自身法律,即法院所在国的法律对不属于该公约范围的类似销售合同也会作出实际履行的判决。公约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规定,是为了调和英美法和大陆法在实际履行问题上存在的分歧。根据英美普通法,对违反合同的主要的救济方法是损害赔偿,而不是实际履行,只有当金钱赔偿不足以弥补受损害一方的损失时,衡平法才考虑判令实际履行。所以,按照英美法,实际履行只是一种在例外情况下才采用的、辅助性的救济方法。一般地说,英美等国的法院对于一般的货物买卖合同,原则上不会作出实际履行的判决,而只判决违约一方支付金钱上的损害赔偿,除非买卖的标的物是特定物或者特别珍贵罕有,在市场上不容易买到的,法院才会考虑判定实际履行。但起大陆法特别是德国法则认为,实际履行是对不履行合同的一种主要的救济方法,当债务人不履行合同时,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实际履行其义务。由于两个法系在实际履行问题上分歧较大,难以完全统一,所以,公约只好由各国法院按其自身的法律来处理这个问题。如果法院按其自身的法律对不属于公约范围内的类似的买卖合同作出实际履行的判决,则对于公约的买卖合同也将会作出实际履行的判决,否则,法院就不会作出实际履行的判决。

2、要求卖方交付替代货物

公约第46条第(2)款规定,如果卖方所交付的货物与合同规定不符,而且这种不符合同的情形已构成根本违反合同,则买方有权要求卖方另外再交一批符合合同要求的货物,以替代原来那批不符合同的货物。但是,买方在采用这种救济方法时,受一项条件的限制,即只有当卖方所交货物不符合同的情形相当严重,已构成根本违反合同时,买方才可以要求卖方交付替代货物。如果卖方所交付的货物虽然与合同不符,但情况并不严重,尚未构成根本违反合同时,买方就不能要求卖方交付替代货物,而只能要求卖方赔偿损失或对货物与合同不符之处进行修补等。这是因为,要求卖方交付替代货物会给卖方带来重大的损失,如交付替代货物的运费、处理原来所交付的不符合同的货物的费用等,因此,公约对这种救济方法加以一定的限制。从法律上看,要求卖方交付替代货物,实质上是要求卖方实际履行的一种方式。

根据公约的规定,如果买方要求卖方交付替代货物,买方必须在向卖方发出货物与合同不符的通知时提出此项要求,或者在发出上述通知后的一段合理时间内提出这种要求。

3、要求卖方对货物不符合同之处进行修补

公约第46条第(3)款规定,如果卖方所交的货物与合同规定不符,买方可以要求卖方通过修理对不符合同之处做出补救。这项规定适用于货物不符合同的情况并不严重,尚未构成根本违反合同,只须卖方加以修理,即可使之符合合同要求的情形。这样做对买卖双方都是比较方便的。

但是,如果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要求卖方对货物不符合同之处进行修理的做法是不合理的,则买方就不能要求卖方对货物不符合同之处进行修理。例如,货物的缺陷轻微,只须略加修理即可符合合同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买方可以自行修理或请第三人进行修理,所需费用或开支,可要求卖方予以赔偿。

4、给卖方一段合理的额外时间让其履行合同义务

公约第47条第(1)款规定,如果卖方不按合同规定的时间履行其义务,买方可以规定一段合理的额外时间,让卖方履行其义务。对于这项规定,分别说明如下:

(1)这是公约针对卖方延迟交货而规定的一种救济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买方不能仅因卖方不按时交货就撤销合同,而应给卖方一段额外的合理时间让其交货。例如;如果买卖合同规定卖方应于2006年9月交货,届时卖方未能交货,则买方可以给卖方规定一段合理的额外时间,如一个月,让其在10月份交货。这实际上是给卖方一个宽限期,让其在此期限内履行义务。一般不能仅因卖方未能在9月份交货,就立即撤销合同。

(2)本条规定的另一意义是为买方日后宣告撤销买卖合同提供依据。因为根据公约第49条第1款b项的规定;如果卖方不按买方规定的合理的额外期限交货,或声明他将不在上述额外期限交货,买方就有权宣告撤销合同。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卖方不在10月份交货,或声明他将不会在10月份交

货,买方就可以宣告撤销合同。

(3)当卖方不按合同规定交货时,买方是否一定要给卖方一段合理的额外时间,让其履行义务,

而不能当即宣告撤销合同。

关于这个问题各国法律有不同的规定。按照英国法,当卖方延迟交货时,买方能否解除合同须视

卖方此项违约行为究竟是属于违反条件还是属于违反担保而定。如果是属于违反条件(breach condition),买方可以解除合同;如果只是属于违反担保(breach of warranty),买方就不能解除合

同而只能要求损害赔偿。按照英国法的解释,在一般商业买卖交易中,交货时间应当推定为合同的条件,如果卖方没有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交货,应认为是违反条件,买方有权宣告解除合同,并有权请

求损害赔偿。如果买卖合同对交货时间没有作出具体规定,卖方亦应在订约后的一段合理时间内交货,

否则,买方也有权解除合同并可请求赔偿损失。

德国法的处理方法与英国法有所不同。德国法有所谓“催告”制度,即当债务人不按期履行其义

务时,须经债权人的催告之后,债务人于收到催告通知之时起负延迟履行的责任。按照《德国民法典》

的规定,在双方合同中,当一方当事人延迟履行其承担的给付义务时,另一方当事人得指定一个相当

期间并表示超过这段时间将拒绝受领给付的意思,在此情形下,如给付未于该期间履行,另一方当事

人得请求损害赔偿或者解除合同。换言之,当卖方不按期交货时,买方可以指定一段宽限时间,让卖

方在此期内交货,如卖方在该期限届满时仍不交货,买方才可以解除合同或者请求损害赔偿。

按照公约的规定,在通常情况下,当买方不按期交货时,买方都要给他一段合理的额外期间,让

卖方在此期间内履行其义务,只有当卖方在此期间内仍不交货或声明他将不在此期间内交货,买方才

可以撤销合同。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如果卖方不按合同规定的时间交货的本身已经构成根本违反合同,

则按照公约第49条规定,买方可以不给卖方规定额外的合理期限,就可以立即宣告撤销合同。这里

最困难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卖方迟延交货的本身是否足以构成根本违反合同。因为公约对根本违反合同

所下的定义是比较原则、比较抽象的,在具体适用时,还要根据不同的案情作出决定。下面两个不同

的案例可以说明对延迟交货是否构成根本违反合同如何作出符合公约精神的解释。

第一个案例是出售圣诞节食用火鸡合同案。买方从国外进口一批供圣诞节出售的火鸡,卖方交货

的时间比合同规定的期间晚一个星期。由于圣诞节已过,火鸡难以销售,使买方遭受重大的损失。在

这情况下,卖方延迟交货可以认定是根本违反合同,买方有权撤销合同,拒收迟交的货物。

另一个案例是出售普通肉鸡合同案。合同规定卖方应于7至8月装运,但实际上卖方的装运日期,

比合同规定的时间迟延了一个星期。在这段时间肉鸡的市场价格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供销情况亦正常。在这种情况下,卖方迟延交货就不能认为是根本违反合同,买方不能撤销合同。

(4)根据公约第47条第(2)款的规定,如果买方已经给卖方规定了一段合理的额外时间,让卖方

在此期间内履行其义务,则在这段时间之内,除非买方已收到卖方的通知,表明卖方将不在这段.时

间内履行其义务,买方就不能对卖方采取任何补救方法。因为买方既然已经允许给卖方规定一段合理

的额外时间,让卖方履行其义务,他实际上就是放弃了在这段时间届满以前,采取其他救济方法的权利。但是,按照公约的规定,买方并不因此而丧失其对卖方延迟履行义务所享有的请求损害赔偿的权利。因为尽管买方给卖方规定了一段合理的额外时间,让卖方履行其义务,但卖方毕竟是违反了合同,

没有接合同规定的时间交货,对此,买方是有权要求赔偿损失的。

5、卖方须对不履行义务作出补救

按照公约第48条的规定,除第49条的规定(关于撤销合同)外,卖方即使在交货日期之后,仍可

自付费用,对任何不履行义务作出补救,但这种补救不得给买方造成不合理的迟延,也不得使买方遭

受不合理的不便,或买方无法决定卖方是否将偿付预付的费用。但是,买方保留本公约所规定的要求

损害赔偿的任何权利。

公约原则上允许卖方在交货日期之后,自付费用对任何不履行义务之处加以补救,但卖方的这项

自行补救的权利须符合下列要求:

(1)买方未按公约第49条规定撤销合同;

(2)卖方应当承担作出补救的费用;

(3)卖方在作出补救时不得给买方造成不合理的不便或迟延。

公约第48条第2款还规定,如果卖方要求买方表明他是否接受卖方履行义务,而买方不在一段合理时间内对这项要求作出答复,则卖方可以按其在要求中所指明的时间履行义务。买方不得在该段时间内采取与卖方履行义务相抵触的任何补救办法。这项规定包含以下几层意思:①卖方在准备行使上述补救权利时,因事先将此意图通知买方;②买方在收到卖方的上述通知后,应在合理时间内作出答复。如买方不予答复,卖方即可按其通知的内容履行其义务,而买方则不得采取与卖方履行义务相抵触的补救方法,例如,买方不得在通知所规定的时间内宣告撤销合同。但是,上述有关通知须于送达买方时方始生效。

6、撤销合同

根据公约第49条的规定,当卖方违反合同时,买方在下述情况下可以宣告撤销合同:

(1)卖方不履行其在合同中或公约中规定的任何义务,构成根本违反合同;

(2)如果发生不交货的情况,卖方在买方规定的合理的额外时间内仍不交货,或卖方声明他将不在买方规定的合理的额外时间内交货。

从上述规定看,公约对买方撤销合同的权利是有一定限制的,并不是卖方的任何违约行为都可以使买方有权撤销合同。不仅如此,公约第49条第2款还规定,如果卖方已经交付货物,买方就丧失了宣告撤销合同的权利,除非他按照公约的下列规定及时提出撤销合同:①对于迟延交货的情形,买方必须在卖方交货后的一段合理时间内宣告撤销合同,否则,他就将失去宣告撤销合同的权利;②对于迟延交货以外的任何违反合同的情形(如货物与合同规定不符等),买方必须在已经知道或理应知道这种违约情事后的一段合理时间内宣告撤销合同,否则,他亦将失去宣告撤销合同的权利。公约十分强调买方必须在“合理时间内”行使撤销合同的权利,如果超过了合理的时间,买方就丧失了撤销合同的权利。这是因为,在卖方已经交付货物的情况下,买方撤销合同就意味着退货,这时卖方的处境将十分困难,他要处理被退回的货物,如将货物另行出售或运回本国,往往还涉及到运输保险的安排问题。所以,在卖方已经交货的场合下,如买方想要撤销合同,就必须在合理时间内行使这项权利,以免给卖方带来更大的损失。至于何谓“合理的时间”,公约没有作出具体规,须视具体案情而定。

7、要求减价

按照公约第50条规定,如果卖方所交的货物与合同不符,不论买方是否已经支付货款,买方都可以减低价格。减价按实际交付的货物在交货时价值与符合合同的货物相当的价值两者之间的比例计算。但是,如果卖方已按公约规定对其任何不履行合同义务之处作出了补救,或者买方拒绝接受卖方对此作出补救,买方就不得减低价格。现将这项规定的主要含义解释如下:

(1)这是针对卖方交货与合同规定不符面规定的救济方法。它主要适用于下列场合:卖方交货虽然与合同不符,但买方仍然愿意收下这项与合同不符的货物,而不愿撤销合同、退还货物;或者买方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或不愿采取请求损害赔偿的做法,而宁愿采取减价的办法。

(2)减低价金的计算办法是按照实际交付的货物在交货时的价值与符合合同的货物在同一时间的价值两者之间的比例计算的。例如,买方购买一批货物,合同规定为一等品,价值为10万美元。假定交货时价格不变,其价值仍为10万美元,货物运到目的地后发现严重受损,价值4万美元,二者的比例为5:2,买方可减价6万美元,仅付4万美元。

8、当卖方只交付部分货物或所交货物只有一部分符合合同规定时,买方可取的救济方法

根据公约第51条的规定,当卖方只交付一部分货物,或者卖方所交付的货物中只有一部分与合同的要求相符合时,买方只能对漏交的货物或对与合同要求不符的那一部分货物,采取上述第46~50条所规定的救济方法,包括退货、减价及要求损害赔偿等。但一般不能宣告撤销整个合同或拒收全部货物,除非卖方不交货,或者不按合同规定交货已构成根本违反合同时,买方才可以宣告撤销整个合同。例如,在机器设备的买卖中,卖方所交的机器设备里有一个重要的零件与合同不符,使整个机器不能使用,构成了根本违反合同,在这种情况下,买方就可以宣告撤销整个合司。

9、当卖方提前交货或超量交货时,买方可以采取的补救方法

公约第52条规定,如果卖方在合同规定的日期以前交货,买方可以收取货,可以拒绝收取货物。但如果卖方在提前交货遭拒绝后,等到合同规定的交货期临到的时候再次向买方提交货物,买方仍须收取这批货物。公约还规定,如卖方所交货物的数量大于合同规定的数量,买方可以收取全部货物,

也可以拒绝收取多交部分的货物,而只收取合同规定数量的货物,但不能拒收全部货物。如买方收取多交部分的货物,他就必须按合同规定的价格付款。

如果买方由于某种实际原因不能仅仅拒收多交部分的货物,例如,买方只提交了一份包括整批货物的提单并要求买方凭提单对整批货物(包括多交的货物)付款,这时买方就不能仅收下合同约定数量的货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这种超量交货的做法已构成卖方根本违反合同,买方可以宣告撤销合同;如果这种超量交货的做法并未构成根本违反合同,或者按照商业上的习惯买方不得不收下整批货物,则买方可以要求卖方赔偿他因此而遭受的损失。

10、请求损害赔偿

公约认为,损害赔偿是一种主要的救济方法。根据公约第45条的规定,如果卖方违反合同,买方可以要求损害赔偿,而且买方要求损害赔偿的权利,不因其已采取其他补救方法而丧失。这就是说,即使买方已经采取了撤销合同、拒收货物、要求交付替代货物等救济方法,但他仍然有权要求卖方赔偿因其违反合同所造成的损失。公约第75条和第76条对在撤销合同的情况下,如何计算损害赔偿额的具体办法作了规定。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

(1)如果买方已宣告撤销合同,而在宣告撤销合同后的一段合理时间内,买方已以合理方式购买了替代货物,则买方可以取得合同价格和替代货物的交易价格之间的差额,以及因卖方违约而造成的其他损害,这种做法叫做“实际补进“(cover)。例如,当卖方不交货或所交货物与合同不符已构成根本违反合同时,买方可以宣告撤销合同,并在市场上买进一批同样的货物以替代合同项下的货物,如果合同的价格为100万美元,补进同样货物的交易价格为120万美元,则在各种交易条件相同的条件下买方可以向卖方索赔两者之间的差价,即20万美元。但是,如果两者的交易地点或其他交易条件不尽相同,则损害赔偿的金额应根据具体情况作一适当的调整。

买方购进替代货物应当在宣告撤销合同后的一段合理的时间内进行,而且应当以合理的方式购进。所谓以“合理的方式购进”,在商业上一般是指以合理可能的最低价格购进。

在上述情况下,买方除了可以取得合同价格和补进交易价格之间的差额以外,还可以索赔由于卖方违反合同所造成的其他损失。例如:由于卖方所交货物与合同不符而必须购买替代货物所引起的额外开支,以及因临时购买的替代货物不能按原合同规定的日期交货而造成的损失等。

(2)如果买方在撤销合同之后,没有实际补进原来合同项聃篮物厕此项冀物又有时价的话,则买方可以取得原合同的规定价格和宣告撤销合同时的时价之间的差额,以及因卖方违约造成的任何其他损害赔偿。但是,如果买方是在接收货物之后才宣告撤销合同,则应按接收货物时的时价与合同规定的价格之间的差额计算,而不是按宣告撤销合同时的时价计算。这里所说的时价,是指合同原定交货地点的现行价格。如果该地点没有时价,则指另一合理替代地点的现行价格。但在这种情况下,应适当考虑货物运输费用的差额。

(三)买方违反合同时卖方的救济方法

买方违反合同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①不付款;②延迟付款;③不收取货物;④延迟收取货物。现根据《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三章第三节及某些国家法律的有关规定,对买方出现上述违约情事时,卖方可以采取的各种救济方法分别介绍如下:

1、《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有关规定

(1)要求买方实际履行其合同义务。当买方不支付货款、不收取货物或不履行其他义务时,卖方可以要求买方实际履行其合同义务,除非卖方已采取了与这些要求相抵触的救济方法。例如,卖方已宣告撤销合同,他就不能要求买方依照合同收受货物或支货款,因为这种要求与撤销合同是有抵触的。但是,根据该公约第28条规定,当一方当事人要求对方实际履行其合同义务时,法院并没有义务判令对方实际履行其义务,除非法院依照法院所在地国的法律对不属于公约范围的类似合同亦将作出实际履行的判决。由于备国法律对实际履行的态度不完全相同,因此,卖方在要求买方实际履行其合同义务时,在某些国家特别是在英美法国家可能会遇到困难。所以,有些学者主张,当遇到买方不付款或不收受货物时,卖方最好还是把货物卖给其他买主,然后向买方请求损害赔偿。

(2)卖方可以规定一段合理的额外时间,让买方履行其义务。如果买方没有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履行其合同义务,卖方可以规定一段合理期限让买方履行其义务。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除非卖方已收

到买方的通知,表明将不在卖方所规定的癞外时间内履行其义务,否则,卖方不得在这段时间内对买方采取任何救济方法。但卖方并不因此而丧失其对买方延迟履行合同可能享有的根据《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76条要求损害赔偿的权利。

(3)卖方在下列情况下,可以宣告撤销合同:①如果买方不履行合同或公约的义务已经构成根本违反合同,即卖方因买方的违约行为遭到重大损失,以致实质上剥夺了卖方根据合伺有权得到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卖方可以宣告撤销合同。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买方不按合同规定履行支付货款或收取货物的义务,并不一定

四、买方违约时卖方的救济方法

买方违约时,卖方有权采取实际履行、损害赔偿、解除合同、承担逾期付款利息等各种救济措施。

(一)大陆法是有关规定

根据大陆法系一些国家的规定,当买方违约时,卖方可以采取下列补救措施:

1、解除合同

例如:《法国民法典》规定,如果买方不支付价款,卖方可以请求解除合同。关于商品及动产的买卖,超过协议期限买方未受领其买受物时,为了卖方的利益,不经催告,合同即告解除。

2、请求损害赔偿或解除合同

《德国民法典》规定,当买方不支付价款时,卖方可以请求损害赔偿或者解除合同。如果卖方已经履行合同,并同意买方延迟付款时,卖方只能请求损害赔偿和向法院提起支付价款的诉讼。

3、提起支付价款的诉讼

《德国民法典》规定,卖方可以向买方提起支付价款的诉讼,要求其支付价款。

4、要求支付价款的利息

买方收到支付价款的催告时,应从催告之日起支付利息。

(二)英美法的有关规定

1、《英国货物买卖法》

如果买方拒绝支付价款或拒收货物,卖方可以采取以下两种不同的救济方法,一种是物权方面的救济方法,另一种是债权方面的救济方法。物权方面的救济方法是指因为对某个特定物享有物权或者类似于物权的处分权而衍生的,在该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主张的救济方法,它是针对物而行使的救济方法;所谓的债权方面的救济方面,是指因为对某个特定的债务人享有债权,当债权受到侵害时可以主张的救济方法,它是针对特定债务人而行使的救济方法。物权方面的救济方法比债权方面的救济方法更为完整和强大。

(1)物权方面的救济方法

A、行使留置权。当货物仍在卖方的占有之下,不论货物的所有权是否已经转移给买方,未收货款的卖方在以下条件下可以对货物行使留置权:货物并不是以赊销条件出售;货物虽是以赊销条件出售,但付款期限已到,而买方不付款;买方失去偿债能力。

B、行使停止交货权。当买方无清偿能力时,如果卖方已经不占有货物,但又未收到货款,卖方可以对在运输过程中的货物行使停止向买方交货的权利。实现停止交货权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实际占有货物的办法实现,另是把这项要求通知占有货物的承运人或保管人,他们接到通知后,将货物运回给卖方或按卖方要求对货物另做处置。卖方并不因为他已把货物交由买方承租的船舶进行运输,或因提单的抬头填写了买方的名字,或因卖方已把原来是以卖方名字为抬头的提单交给了买方而失去停止交货的权利。但是如果买方在收到上述提单后已经以背书方式把提单转让给付出了对价的善意第三人,则未收货款的卖方就将丧失其停止交货的权利。

C.行使转售货物的权利。货物买卖合同并不因为未收货款的卖方行使了留置权或停止交货权而告解除,但未收到货款的卖方在下列情况下可以将收回的货物另行出售:如果是易腐货物,未收到货款的卖方无须事先通知买方即可将货物另行出售;如果不是易腐货物,未收到货款的卖方必须把另行出售的意思通知买方,如买方未在合理的时间内付清货款,卖方才可以把货物另行出售;如果卖方己在买卖合同中保留了另行出售货物的权利,则在买方违约时,卖方即可将货物另行出售或作其他处理。

国际货物买卖法案例

(一)1999年8月1日,北京A公司向美国B公司发出一份传真(“8月1日传真”),要求: 从B公司购买美国华盛顿州1999年产苹果3000吨,溢短装5%,单价每吨800美元,FOB西雅图,装运期1999年10月,目的地中国天津新港,与合同引起的所有争议提交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在北京仲裁。 B公司收到传真后,于8月10日回电并附上B公司一方强制的B公司标准合同格式文本(“8月10日回电”/“8月10日苹果合同文本”),该文本特别提到,所有与本合同有关的争议均提交巴黎国际商会仲裁院仲裁,合同适用的法律是美国加州法律;合同文本的其他条款与A格式8月1日传真内容相同。A收到8月10日回电后,没有答复。 1999年10月,B格式在西雅图将3000吨苹果装上船运往中国天津新港。1999年11月5日货到天津新港,B公司通知A提货(“11月5日提货通知单”)。由于A经营不佳,再加上当时中国市场大量进口美国苹果,导致中国市场价格低靡。因此,A决定不接受这批货物,于是在11月8日电传B,表示不接受货物(“11月8日电传”)。 根据以上事实,回答下列问题: (1)8月1日传真是() A.要约邀请 B.要约 C.反要约 D.承诺 (2)8月10日苹果合同文本是() A.要约邀请 B.要约 C.反要约 D.承诺 (3)11月5日提货通知单是() A. 要约邀请 B.要约 C.反要约 D.承诺 (4)11月8日电传是() A. 要约邀请 B.要约 C.要约拒绝 D.承诺 (5)如果A在收到B公司11月5日提货通知后三天,即11月8日到天津新港收取货物(“11月8日收货行为”)并在11月15日在北京予以转售(“11月15日转售行为”)。请问成立合同的要约是() A.8月1日传真 B.8月10日合同文本

第四章 国际货物买卖法习题,答案

第四章国际货物买卖法 一、填空题 1.卖方的担保义务分为()和()。 2.1986年我国成为《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的缔约国的同时,提出了两项重大保留,即关于()的保留、关于()的保留。 3.美国《统一商法典》将卖方的品质担保义务分为()和()。 4.美国通常可以通过()和()的方式,向卖方要求损害赔偿。 5.依据英国《货物买卖法决定》,当买方违约时卖方的物权救济方法主要有:()权、()权、()权。 二、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1.乙公司对甲公司发价的接受通知于8月5日从乙地发出,8月9日到达甲公司所在地,8月10日下午到达甲公司传达室,8月11日上午甲公司经理阅及此通知。依《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乙公司接受的生效时间是( )。 A.8月5日 B.8月9日 C.8月10日 D.8月11日 2.依照《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对于买方违约时卖方采用的下列补救措施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买方不接受货物,卖方将货物售与他人后向买方请求损害赔偿 B.买方在卖方规定的合理的额外时间内履行合同,卖方仍然请求损害赔偿 C.买方未在卖方规定的合理的额外时间内履行合同,卖方宣告撤销合同 D.因卖方撤销合同而致合同中仲裁条款亦无效,卖方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 3.据《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规定,如买卖合同对风险没有约定,且卖方没有义务在某一特定地点将货物交给承运人,则货物风险转移的时间为( )。 A.卖方将货物交给第一承运人时 B.卖方将货物交给买方时 C.卖方将货物在该特定地点交给承运人时 D.卖方将货物起运时 4.依《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规定,如果合同没有明示或默示地规定货物的价格或规定确定价格的方法时,应( )。 A.按交货时的合理价格来确定货物的价格 B.按提货时的合理价格来确定货物的价格 C.按照进口国法律规定确定价格 D.按订立合同时的通常价格来确定货物的价格 5.公约规定的主要的救济方法是( )。 A.预期违约 B.债务转移 C.损害赔偿 D.风险转移 6.《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在接受的生效时间上,原则上采用( )。 A.到达生效 B.了解生效 C.投邮生效 D.发出生效 7.《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规定,在分批交货合同中,如果一方当事人对其中任何一批货物已构成根本违反合同时,而合同项下的各批货物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则买方可以( )。 A.宣告合同对该批货物无效 B.宣告合同包括该批货物在内的以前各批货物无效 C.宣告整个合同无效 D. 宣告合同包括该批货物在内的以后各批货物无效 三、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有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 1.《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对于卖方交货与合同规定不符时买方可采取的救济方法有()。 A.要求减价 B.撤销合同 C.请求损害赔偿 D.要求加价 2.《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违约的赔偿范围包括( )。

国际货物买卖法案例1

国际货物买卖案例分析: 案例一合同的成立 2007年3月10日,我国某进出口公司A应荷兰某客商B的请求,报出某初级产品的发盘:数量100公吨,每公吨CIF鹿特丹人民币2000元,麻袋装,即期装运,不可撤销即期信用证。3月13日,对方接到我方报盘后发来回函,没有表示接受,而再三请求我方增加数量,降低价格,并延长装运期。3月20日,我方回函,同意将数量增至200公吨,价格减至每公吨CIF鹿特丹人民币1900元,装运期延长到5月底。3月22日对方回函,仍然没有表示接受,要求再降低价格,并延长装运期。3月28日,我方回函表示价格不能再降,但装运期可延长到6月20日,有效期截止4月28日。对方没有立即回函。直到4月20日,对方来函接受我方3月28日的发盘,但附加了包装条件为“需提供适合海洋运输的良好包装”。 我方在4月29日接到对方接受发函,但此时该产品因受自然灾害而影响了产量,导致该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已经猛涨。于是我方拒绝成交,并复电:“由于世界市场变化,货物在接到贵方接受电报前已售出。由于今年东北地区水灾严重,无法组织新的货源”。 但对方不同意,认为是在要约的有效期内做出的,合同已经成立。并提出,我方要么执行合同,要么赔偿差价损失20万元。 我方回函,提出我方的发盘未注明“Firm offer”字样,并强调中国习惯做法是:“凡国外订单都需以我方最后确认为准”。另外,我方还回电说,你放在4月20号回函中要求提供适合海洋运输的良好包装构成对合同的变更,构成了还盘。双方僵持不下,诉至法院。 1、假如中国某法院受理此案,如何确定法律适用?(结合下面问题回答)(1)A公司与B公司合同纠纷是否适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 (2)对于“国际性”的认定,我国法律和公约规定是否相同? 2、A公司与B公司间的合同是否成立?为什么?(需要结合以下问题分析)(1)虚盘和实盘如何区分?二者有何不同的法律约束力? (2)发出一个有效的实盘应具备那些要件? (3)发盘失效的情形有哪些? (4)还盘的效力如何认定? (5)怎样撤销发盘?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公约以及我国合同法在发盘撤销方面有什么不同规定? 3、如何看待我方的回电?假设A公司不愿意成交,应采取的合理做法是什么? 4.如果对方在4月29日回电表示接受,试析该行为法律效果? 5、假定双方合同成立,中方A公司不履行合同,理由是发生了自然灾害,产量减少,该理由是否成立?为什么? (先回答合同履行中的免责情形各国是如何规定的,然后结合案例分析)

第15章 国际货物买卖的一般流程(讲义)

第15章国际货物买卖的一般流程(讲义)

第一节交易前的准备 一、出口交易前的准备工作 1、选择合适的销售市场及交易对象 2、制定出口商品经营方案 3、做好出口商品的广告宣传 二、进口交易前的准备工作 1、选择合适的采购市场和供应商 2、制订进口商品经营方案 第二节合同的签订

Inquiry) 1、含义 是指准备购买或出售商品的人向潜在的供货人或买主探询该商品的成交条件或交易的可能性的业务行为。 2、内容 涉及某种商品的品质、规格、数量、包装、价格和装运等成交条件,也可以索取样品。其中多数是询问成交价格,因此在实际业务中,也把询盘称作询价。 ★询盘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也不是每笔交易必经的程序。 Offer) 1、含义 凡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特定的人提出的订立合同的建议,如果其内容十分确定并且表明发盘人有在其发盘一旦得到接受就受其约束的意思,即构成发盘。 2、构成发盘的要件 ⑴发盘应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特定的人提出 特定的人(Specific persons):在发盘中指明个人姓名或企业名称的受盘人。 ⑵发盘中必须明确表示发盘人受其约束 按照现行法律和《公约》,一方当事人是否向对方表明在发盘被接受时承受约束的意旨,是判别一项发盘的基本标准。 ⑶发盘内容必须十分确定 ①交易条件所包含的交易条件应该是完整的。 《公约》规定:一项订约建议只要列明了交易商品的名称、数量和价格三项条件,即可被认为其内容“十分确定”,而构成一项有效的发盘。我国企业在对外发盘时,应明示或暗示地至少规定六项主要交易条件,即货物的品质(质量)、数量、包装、价格、交货和支付条件。 ②交易条件应是确定的。 ③交易条件应是终局性的,不附加任何保留及限制性条件。 ⑷发盘必须送达受盘人 发盘不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只有被传达到受盘人时才生效。 例如:发盘人通过电话向受盘人发盘,中途电话发生故障,传送声音模糊,必须待电话修复后,让受盘人听清全部发盘内容,该发盘方为有效。发盘人用信件或电报发盘,如该信件或电报因邮

国际货物买卖法案例

第四章国际货物买卖法 案例题目 案例 卖方的权利担保责任。年,我某机械进出口公司向一法国商人出售一批机床。法国又将该机床转售美国及一些欧洲国家。机床进入美国后,美国的进出口商被起诉侵权了美国有效的专利权,法院判令被告赔偿专利人损失,随后美国进口商向法国出口商追索,法国商人又向我方索赔。问题:我方是否应该承担责任,为什么? 案例 年月日,中国隆源公司与加拿大乙公司签订了一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合同约定:交货条件为宁波;货物应于年月日之前装船;买方应于2000年月日之前开出以卖方为受益人的不可撤销的即期信用证。月日,买方开出了信用证。月日,卖方向承运人瑞典丙公司提交货物,并向英国丁保险公司投保。月日,承运人向卖方签发了提单。提单载明:承运人为瑞典丙公司;提单签发日期为年月日;本提单生效后为已装船提单。卖方即向买方发出货物已装船及已办理保险的通知。随后,卖方凭借提单及有关单据向议付行结汇。实际上,货物于月日才开始装船,至月日始装运完毕,船舶于月日抵达目的港。另外,在运输途中,由于遭遇台风和海啸,货物遭受部分损坏。接到卖方的通知以后,买方即与韩国戊公司签订了一份货物转售合同,交货日期为月日。但由于货物于月日才抵达目的港,买方无法如期向韩国戊公司交货;韩国戊公司解除了合同。由此,买方不但丧失了其预期利润,而且还承担了向韩国戊公司的损害赔偿,此外,由于市场行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买方只得以低价就地转售,又遭受了一笔损失。买方在查实情况后,即向法院起诉。但承运人丙公司提出:其所签发的提单只是一份备运提单,只有在货物实际装船以后,才能被认为是已装船提单,这是国际惯例。因此,买方的损失与其无关。 现问:()承运人丙公司的理由是否成立?为什么?()承运人丙公司签发上述提单构成什么性质的行为?为什么?()货物在运输途中遭受的损失由谁承担?为什么?()如何确定被告方的赔偿范围 案例 年月日我国某公司应荷兰商号的请求,报出某初级产品吨,每吨鹿特丹到岸价格

第一章 国际货物买卖规则(修订版)

第一编国际货物买卖法律制度 第一章国际货物买卖规则 国际货物买卖是最为广泛和最为基础的国际商事活动之一。按其性质,与国际货物买卖有关的法律关系可分为国内法和国际法,公法和私法。根据国际商法的学科特点,本章主要介绍跨国性的国际买卖法律制度。 第一节国际货物买卖的法律调整模式 一、三种法律调整模式 在民族国家崛起,并成为国际上通行的组织形式之后,传统上,货物买卖法主要由各国国内法调整。对于国际货物买卖而言,这有可能引发法律冲突,传统的法学主要通过极具国内法色彩的国际私法方法来加以缓和。但是,这种国内冲突法模式具有显而易见的缺点:如具有较高的交易成本、可能引发当事人“挑选法院”(forum shopping),不利于当事人从事国际货物买卖。11950年代兴起的去殖民化运动使得当今世界的国家数目达到200个左右,这就增加了国内冲突法模式的不确定性。为了缓和冲突,一些国际组织制定了统一冲突法公约(如1955 Hague Sales Conflicts Convention,1986 Hague Convention on the Law Applicable to Contract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等)。统一冲突法公约的作用显然有限,它最多只是减少“挑选法院”现象,对于因各国实体法差异所导致的冲突仍然无能为力。 鉴于国内冲突法模式的不足,1920年代起,国际统一私法协会(UNIDROIT)就致力于制定国际统一实体法。1964年,就国际货物销售问题,达成了两个国际货物买卖的统一法 (ULFIS)。公约,即《国际货物买卖统一法公约》 (ULIS)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成立统一法公约》 2理论上,制定统一实体法可以减少交易成本,为在缔约国内从事国际货物买卖的交易者们提供一个统一的法律平台,减少因“挑选法院”所导致的不确定性。在与国内法的关系上,这两个统一法公约采取了非常激进的做法:它们排除了国内法的适用,如ULIS第17条规定,对于该公约范围的问题应按照该公约所依据的一般原则来解决,而不能求助于国内法。基于以下两点法律上的缺陷,即(1)ULIS和ULFIS只采用了欧洲大陆民法法系的方法来处理国际货物买卖问题,代表性不强;以及(2)ULIS和ULFIS完全排除国内法的做法并不现实,使得以国际公约推行统一实体法的模式因参与国过少而受挫。3 国内冲突法模式和国际统一实体法模式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思路和实践做法。前者在实践中存在缺陷,但却通行于世界各国;后者是一种理想的理论模式,但却难以实行。对此,国际层面主要采用两种方法缓和其间的冲突:(1)在“硬法”层面,尽量采用国际统一实体法模式,但同时也为各国的国内法和冲突规范留下一定的适用空间;(2)在“软法”1See generally Guido Rennert, Is Elimination of Forum Shopping by Means of International Uniform Law an “Impossible Mission”?, Macquarie Journal of Business Law, V ol.2 (2005), pp.119-134. 2参见胡晓红著:《WTO规则与国际经济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7页。 3See https://www.doczj.com/doc/9e3997467.html,/english/implement/i-64ulf.htm for a list of countries that have ratified ULIS & ULFIS (United Kingdom, San Marino, Belgium, Israel, Netherlands, Italy,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Luxembourg, and one accession, Gambia). The Convention has since been denounced by Italy,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the Netherlands, Belgium, Luxembourg and Israel.

杨帆国际经济法讲义

国际经济法讲义(2012年) (一)国际货物买卖法律制度 1、国际贸易术语(性质属于国际惯例) 《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1)根据卖方义务从小到大分为EFCD四组,其中卖方义务最小的为EXW(工厂交货),卖方义务最大的为DDP(完税后交货) (2)除了EXW和DDP,其余的均为卖方完成出口手续,买方完成进口手续 六个常用的贸易术语 FOB、CIF和CFR 区别: 共同点:(1)风险转移的时间相同:装运港越过船舷

(2)交货地点相同:装运港 (3)进出口手续办理相同:卖方办出口,买方办进口 (4)适用于相同的运输方式:海运和河运 使用时特别注意的事项: FOB:两个充分通知:买方租船后给卖方充分通知;卖方交货时给买方充分通知CIF:如果买方没有特殊要求,卖方只有义务投保海运最低险(平安险) CFR:卖方交货时给买方充分通知 FCA、CIP和CPT (1)货物风险自卖方将货物交给第一承运人时转移; (2)交货地点为第一承运人所在地; (3)适用于一切运输方式; (4)其余各方面FOB和FCA、CIF和CIP、CFR和CPT一一对应。 《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特别注意:如果要使合同适用《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应在合同中明确表明。例如:CIF(指定地点)适用《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或Incoerms?規則2010)。 (1)将13个贸易术语减少为11个 《2010年通则》用两个新术语:DAT运输终端交货(……指定目的地)和DAP目的地交货 (……指定目的地)代替了《2000年通则》中的DAF、DES、DEQ和DDU术语。 DAT和DAP术语都规定需在指定目的地交货,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在DAT术语下,卖方承担将货物从运输工具上卸下并交由买方处置的义务;而在DAP术语下卖方只需将货物交由买方处置即可,无须承担将货物从交通工具上卸下的义务。 D组只剩三个术语:DAP(运到)、DAT(运到、卸下)和DDP(运到、卸下、完税)。 (2)根据使用的运输方式将11个贸易术语进行分类 《2010年通则》没有使用《2000年通则》那样按组别分类的方式,而是按照适用的运输方式不同将11个贸易术语分为两大类: ①适用于任何单一或多种运输方式的术语有七个: EXW(工厂交货)、FCA(货交承运人)、CPT (运费付至)、CIP(运费及保险费付至)、DAT(运输终端交货)、DAP(目的地交货)和DDP(完税后交货)。 ②只能适用于海上和内陆水上运输的术语有4个: FAS(船边交货)、FOB(船上交货)、CFR(成本加运费)和CIF(成本、保险费加运费)。 特别提示:虽然《2010年通则》改变了《2000年通则》对贸易术语的分类方式,但是,《2000年通则》E、F、C、D四组术语下卖方义务从小到大的规律并没有发生变化,在进出口手续办理方面的规定也完全相同。 (3)《2010年通则》改变了《2000年通则》关于FOB、CIF和CFR三个术语以越过船舷为风险转移的规定,而代之以将货物装运上船。 (4)将贸易术语也适用于国内贸易 传统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只在国际销售合同中运用,此种交易的货物运输都需跨越国界。《2010年通则》正式认可所有的贸易术语既可以适用于国际贸易也可以适用于国内交易。

国际货物买卖法(标注重点)

国际货物买卖法 第一节国际货物买卖法概述 一、国际贸易惯例:国际货物买卖法渊源之一 1、《华沙-牛津规则》(现在使用比较少) 2、《美国1941年对外贸易定义》(美洲各国有一定影响) 3、《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由国际商会制订,包括13种贸易术语,分E、F、C、D四组。 优点:1、明确了交货地点和价格构成;2、明确了交易中的责任划分:如运输、保险、单证手续由谁办理、费用由谁承担;货物风险转移等 (二) 国际公约:渊源之二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CISG)是国际货物买卖领域的最重要的国际法文件。 1、CISG简介:1980由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制订。主要贸易大国包括中国大都参加CISG,目前缔约国76个,但英国没有加入,日本2008年加入。 2、CISG的适用——什么情况下适用?如何适用? CISG规定:(1)当事人的营业地分处不同的CISG缔约国,合同直接适用CISG,除非当事人约定适用其他法律。(2)当事人可以约定排除CISG(全部或部分规定)的适用或变更某些条款的内容。(体现了公约对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尊重) 3、CISG未规定事项:合同的有效性;所有权转移;产品责任(产品缺陷造成伤亡、损失) 原因:这些问题,各国法律差别很大,难以统一 (三)各国立法:渊源之三 1、普通法系国家:除判例外,还有成文法。 英国:1893年《英国货物买卖法》。美国:《美国统一商法典》(UCC)买卖篇。 2、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典或商法典 3、我国:《合同法》、《民法通则》 第二节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一般了解即可)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依据CISG规定,是指营业地分处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之间订立的货物买卖合同。 一、合同的订立:要约与承诺(略)我国《合同法》中要约承诺规则主要参考CISG制订 二、合同的主要条款:货物的品质规格条款;数量条款;包装条款;价格条款;装运条款;保险条款;支付条款;检验条款;不可抗力条款;法律适用条款;争议解决条款。一般而言,标的物、数量、和价格是必备条款。 第三节卖方和买方的义务【本节是国际货物买卖法的重点(尤其是卖方义务)】 一、卖方的义务: (一)交付货物和单据义务:1、交货地点2、交货时间3、交付单据 1、交付货物的地点。《公约》规定:如果双方有约定,按照约定;如无约定,按照《公约》第31条补充性规则确定。——CISG第31条规定,交付货物的地点未约定情况下: A、当卖方的交货义务涉及运输时,货交第一承运人。否则, B、在订约时的卖方营业地交货 C、但如果订约时双方都知道货物在卖方营业地以外的特定地点,应在该货物所在地交货。 2、交付货物的时间 如果合同中约定了交货的日期或期间,按照约定;如果合同中无约定时,则卖方应在订立合同后一段合理时间内交货。“合理时间”应根据交易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3、交付单据 应按约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交付单据,并保证单据符合要求。 单据主要指提单、保险单和商业发票,有时还可能包括原产地证书、品质检验证书等。 交货时间届满前可以对单据中的不符点进行修改。

国际货物买卖法案例讲解大全

3、国际货物买卖法案例讲解大全 邹岿编 第三章国际货物买卖法 第一节国际货物买卖法概述 1、A. M. Knitwear诉泛美进出口公司案(1976) 泛美进出口公司向A.M. Knitwear公司购买了几千磅的纱线。泛美公司使用它们自己的订单格式,订单上表示“从贵公司工厂提取货物运到Mccormak,再装运至巴西的Santos”。在“价格”一栏中,泛美公司印着“FOB工厂每磅美元”,但贸易术语FOB后具体地点一栏空着,没有填写。卖方把货物装载上买方提供的集装箱后,通知买方货物已装好。买方于是通知其货物运输代理人(承运人),到卖方工厂提取集装箱并把货物运至Mccormak。当天晚上,一个货车司机到卖方所在地,签发提单后就提取集装箱开车走了。过了不久,买方的运输代理人来提货,这才发现第一个司机是个贼。买方遂停止付款。 纽约上诉法院的法官库克受理此案。 库克认为,“FOB工厂”只能意味着卖方把货物交付给承运人,而没有其他意思。若试图将其作为其他意思解释的话,则必须要有明确的改变其本来意思的规定。如果在合同中使用FOB这样的术语,含义改变了,又没有在合同中注明,那么是违反法典(UCC)目的的。 法院最终作出判决:买方胜诉。 法院认为贸易术语的含义应该根据UCC的解释,除非双方另有约定。根据UCC的规定,FOB合同中,只有在货物交付给承运人之后,货物的风险才转移给买方。 2、Exxonmobile供销公司诉Texaco有限公司案(2003) 原、被告双方达成了一份柴油机买卖合同,其中有一个条款规定:合同包括当事人之间的整个协议……没有其他允诺、陈述、担保、惯例或交易过程影响本合同。后来,针对被告根据所测试的保留油样习惯或惯例提出抗辩的企图,原告主张合同不允许纳入这种习惯条款。 英国法院在接受原告这一主张的同时,却指出:在有必要根据商业效率使一条款成为合同暗示条款的情况下,“整个协议”条款不应当排除这种暗示条款。 3、Chateau Des Charmes酒业有限公司诉Sabate公司案(2003) Chateau Des Charmes酒业公司是一家加拿大公司(以下简称加拿大公司),被告美国Sabate公司(以下简称美国公司)是法国一软木塞制造公司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家分公司。2000年9月,加拿大公司和美国公司签订了一份关于买卖软木塞的合同。合同规定,美国公司供给加拿大公司l 200万软木塞,软木塞不得有损坏葡萄酒的污点。每次装货,美国公司都会出具一份发票,发票上规定法国一地区法院对合同的任何争端有唯一管辖权。加拿大公司按照合同约定支付了货款。2001年,软木塞出现了污点,加拿大公司在加利福尼亚州北区地方法院对美国公司及其总公司提起了诉讼,但是美国和法国总公司认为该案管辖地的选择条款是法国的某地方法院,加利福尼亚州北区地方法院没有管辖权。北区法院支持了被告美国公司的请求,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加拿大公司不服,

国际货物买卖法练习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国际货物买卖法》练习题 一、填空题 1.___________________是迄今为止关于国际货物买卖的一个最重要的国际公约。 2.1986年我国成为《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的缔约国的同时,提出了两项重大保留,即关于_______的保留、关于________的保留。 3.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标的物地所有权自______________时起转移。 4.国际货物买卖中,买方的义务主要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5.国际货物买卖中,卖方的担保义务主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规定,如果销售合同涉及到货物的运输,则卖方的交货地点为____的营业地。 A.买方B.承运人C.第一承运人D.卖方 2.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与一般货物买卖合同的区别是( ) 。 A.签订合同的程序不同 B.双方当事人地位不同 C.它具有涉外性 D.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不一样 3.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规定,如买卖合同对风险没有约定,且卖方没有义务在某一特定地点将货物交给承运人,则货物风险转移的时间为( )。 A.卖方将货物交给第一承运人时 B.卖方将货物交给买方时 C.卖方将货物在该特定地点交给承运人时 D.卖方将货物起运时 4.依《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规定,如果合同没有明示或默示地规定货物的价格或规定确定价格的方法时,应( )。 A.按交货时的合理价格来确定货物的价格 B.按提货时的合理价格来确定货物的价格 C.按照进口国法律规定确定价格 D.按订立合同时的通常价格来确定货物的价格 5.公约规定的主要的救济方法是( )。 A.预期违约 B.债务转移 C.损害赔偿 D.风险转移 6.依照《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对于买方违约时卖方采用的下列补救措施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买方不接受货物,卖方将货物售与他人后向买方请求损害赔偿 B.买方在卖方规定的合理的额外时间内履行合同,卖方仍然请求损害赔偿 C.买方未在卖方规定的合理的额外时间内履行合同,卖方宣告撤销合同 D.因卖方撤销合同而致合同中仲裁条款亦无效,卖方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 7.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的规定,对于正在运输中的货物进行交易,货物的风险从何时由卖方转移到买方?() .买方收取货物时B .卖方交货时A.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国际经济法讲义全

国际经济法讲义 国际经济法第一讲 学习提要 国际经济法在历届的律师资格考试中所占的比重都很大,估计国际经济法在全国司法考试中所占的比重还是会很大。尤其重要的是,由于今年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将对我国的涉外法律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因此,希望广大的考生对国际经济法引起相当的重视。估计在全国司法考试中,国际经济法的比重将会有所提高。 由于国际经济法的容十分庞大复杂,因此在本次课程中将分四讲进行讲述。本讲第一讲主要讲述国际经济法的总论部分和国际贸易法中的国际货物买卖部分的容。由于国际经济法主要是一些实务性比较强,因此对于国际经济法的理论部分可以忽略不予考虑。因此,本讲其实也就是开始为大家讲述国际贸易法中的国际货物买卖法的容。在国际货物买卖法中,主要讲述国际商业惯例、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成立、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风险转移以及违反合同的各种补救办法和措施。国际货物买卖法的容很大部分都是合同法的容,考生可以在听讲义时适当比较两者

之间的关系。这里面一个比较重要的国际公约是1980年的《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希望考生对此引起重视。 重点与难点 1、《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适用围 2、《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00)的主要容 3、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主要条款 4、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成立 5、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6、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风险转移 7、违反合同的各种补救办法 容讲解 (一)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 1.公约的适用围: (1)适用公约的货物销售合同。依公约第1条的规定:"本公约适用于营业地在不同国家的当事人订立的货物销售合同;(a)如果这些国家是缔约国;或(b)如果国际私法规则导致适用某一缔约国的法律。"此条包含下列几点:①公约只适用于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国际因素以当事人的营业地位于不同国家为标准,而不考虑当事人的国籍。如

国际货物买卖法概述

国际货物买卖法概述 国际货物买卖法主要包括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成立、卖方和买方的义务,对违反买卖合同的补救方法、货物所有权与风险的移转等内容。 一、国际货物买卖法的渊源 国际货物买卖法的渊源有三:一是国际条约;二是国际贸易惯例;三是有关的国内法。 (一)国际条约 国际条约是国际货物买卖法的重要渊源。有关国际货物买卖法的国际条约主要有: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时效公约》、《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法律适用公约》、1924年《关于统一提单若干法律规则的公约》(海牙规则)、《维斯比规则》、1978年《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公约》,等等。其中,1980《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是迄今为止有关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国际条约。它是由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主持制订的,于1980年在维也纳举行的外交会议上获得通过,并于1988年1月1日正式生效。截止1996年上半年,核准和参加该公约的共有44个国家,其中包括:阿根廷、澳大利亚、奥地利、中国、白俄罗斯、保加利亚、加拿大、古巴、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智利、捷克、丹麦、厄瓜多尔、爱沙尼亚、埃及、芬兰、法国、格鲁吉亚、德国、几内亚、匈牙利、伊拉克、意大利、莱索托、立陶宛、摩尔多瓦、墨西哥、荷兰、新西兰、挪威、罗马尼亚、俄罗斯、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叙利亚、乌干达、乌克兰、美国、南斯拉夫、赞比亚。 我国是该公约的成员之一。我国对该公约的态度是:基本上赞同公约的内容,但在公约允许的范围内,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以下两项保留: 1、关于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的保留按照该公约的规定,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不一定要以书面方式订立或以书面来证明,在形式方面不受限制。这就是说,无论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其他形式都认为是有效的。这一规定同我国涉外经济合同法关于涉外经济合同(包括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订立的规定是有抵触的。因此,我国在批准该公约时对此提出了保留。我国坚持认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不采用书面形式的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是无效的。 2、关于《公约》使用范围的保留《公约》在确定其使用范围时,是以当事人的营业所处于不同国家为标准的,对当事人的国籍不予考虑。按照《公约》的规定,如果合同双方当事人的营业地是处于不同的国家,而且这些国家又都是该公约的缔约国,该公约就适用于这些当事人间订立的货物买卖合同。即《公约》适用于营业地处于不同的缔约国家的当事人之间订立的买卖合同。对于这一点,我国是同意的。但是,该公约又规定,只要当事人的营业地是分处于不同的国家,即使他们的营业地的所属国家不是《公约》的缔约国,但如果按照国际私法的规则指向适用某个缔约国的法律,则该公约亦将适用于这些当事人之间订立的买卖合同。这一规定的目的是要扩大《公约》的适用范围,使它在某些情况下也可适用于营业地处于非缔约国的当事人之间订立的买卖合同。对于这一点,我国在核准该公约时亦提出了保留。根据这项保留,在我国,该公约的适用范围仅限于营业地点分处于不同的缔约国的当事人之间订立的货物买卖合同。

第15章 国际货物买卖的一般流程(讲义)

第一节交易前的准备 一、出口交易前的准备工作 1、选择合适的销售市场及交易对象 2、制定出口商品经营方案 3、做好出口商品的广告宣传 二、进口交易前的准备工作 1、选择合适的采购市场和供应商 2、制订进口商品经营方案 第二节合同的签订

Inquiry) 1、含义 是指准备购买或出售商品的人向潜在的供货人或买主探询该商品的成交条件或交易的可能性的业务行为。 2、内容 涉及某种商品的品质、规格、数量、包装、价格和装运等成交条件,也可以索取样品。其中多数是询问成交价格,因此在实际业务中,也把询盘称作询价。 ★询盘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也不是每笔交易必经的程序。 Offer) 1、含义 凡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特定的人提出的订立合同的建议,如果其内容十分确定并且表明发盘人有在其发盘一旦得到接受就受其约束的意思,即构成发盘。 2、构成发盘的要件 ⑴发盘应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特定的人提出 特定的人(Specific persons):在发盘中指明个人姓名或企业名称的受盘人。 ⑵发盘中必须明确表示发盘人受其约束 按照现行法律和《公约》,一方当事人是否向对方表明在发盘被接受时承受约束的意旨,是判别一项发盘的基本标准。 ⑶发盘内容必须十分确定 ①交易条件所包含的交易条件应该是完整的。 《公约》规定:一项订约建议只要列明了交易商品的名称、数量和价格三项条件,即可被认为其内容“十分确定”,而构成一项有效的发盘。我国企业在对外发盘时,应明示或暗示地至少规定六项主要交易条件,即货物的品质(质量)、数量、包装、价格、交货和支付条件。 ②交易条件应是确定的。 ③交易条件应是终局性的,不附加任何保留及限制性条件。 ⑷发盘必须送达受盘人 发盘不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只有被传达到受盘人时才生效。 例如:发盘人通过电话向受盘人发盘,中途电话发生故障,传送声音模糊,必须待电话修复后,让受盘人听清全部发盘内容,该发盘方为有效。发盘人用信件或电报发盘,如该信件或电报因邮电局误递或在传递途中遗失,以致受盘人没有收到,则该发盘无效。如通过电传发盘,传送过程中线路

国际货物买卖法

第五章国际货物买卖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国际货物买卖中的有关双方交易的规定,对国际货物买卖中的交易事项有比较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 教学难点是理解根本违约与一般违约的区别,关于实际履行问题,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分歧,以及为什么风险转移以货物交付为界限。 熟悉和掌握国际货物买卖中的相关的概念和法律规定,买卖双方的义务,认识货物买卖合同在履行过程中的违约类型及违约的救济方法及条件。 要约要约邀请承诺违约救济根本违约预期违约一般违约解除合同损害赔偿实际履行所有权风险转移交付 Offer / Acceptance / specific performance 商品买卖关系是人类社会的社会、经济生活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历史上看,买卖是人类最早的经济活动之一。在现代社会里,人类每天都进行着大量的买卖活动,因此各国都有一套自己的买卖法,用来调整商品买卖过程中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以规范和保障商品交换的顺利进行,那么国际买卖也是如此,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规则来调整国际买卖活动,以使国际贸易顺利进行。 国际货物买卖法主要包括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成立、卖方和买方的义务,对违反买卖合同的补救方法、货物所有权与风险的移转等内容。

第一节国际货物买卖法的概述 一、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销售公约概述 (一)公约产生的背景 (二)公约的简介 1980《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是迄今为止有关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国际条约。它是由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主持制订的,于1980年在维也纳举行的外交会议上获得通过,并于1988年1月1日正式生效。截止2002年10月,核准和参加该公约的共有62个国家,其中包括:阿根廷、澳大利亚、奥地利、中国、白俄罗斯、保加利亚、加拿大、古巴、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智利、捷克、丹麦、厄瓜多尔、爱沙尼亚、埃及、芬兰、法国、格鲁吉亚、德国、几内亚、匈牙利、伊拉克、意大利、莱索托、立陶宛、摩尔多瓦、墨西哥、荷兰、新西兰、挪威、罗马尼亚、俄罗斯、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叙利亚、乌干达、乌克兰、美国、南斯拉夫、赞比亚等,占世界贸易的2/3以上,至今英国、日本等主要国家尚未加入。我国是该公约的成员之一。 (三)公约的适用范围 1、属于公约的适用范围国际货物买卖及其他有关事项 2、不属于公约适用范围的货物买卖 3、我国的声明保留条款 我国是该公约的成员之一。我国对该公约的态度是:基本上赞同公约的内容,但在公约允许的范围内,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以下两项保留: (1)关于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的保留按照该公约的规定,国际货物 买卖合同不一定要以书面方式订立或以书面来证明,在形式方面不受限制。这就是说,无论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其他形式都认为是有效的。这一规定同我国涉外经济合同法关于涉外经济合同(包括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订立的规定是有抵触的。因此,我国在批准该公约时对此提出了保留。我国坚持认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不采用书面形式的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是无效的。 (2)关于《公约》使用范围的保留《公约》在确定其使用范围时,是以当事人的营业所处于不同国家为标准的,对当事人的国籍不予考虑。按照《公约》的规定,如果合同双方当事人的营业地是处于不同的国家,而且这些国家又都是该公约的缔约国,该公约就适用于这些当事人间订立的货物买卖合同。即《公约》适用于营业地处于不同的缔约国家的当事人之间订立的买卖合同。对于这一点,我国是同意的。但是,该公约又规定,只要当事人的营业地是分处于不同的国家,即使他们的营业地的所属国家不是《公约》的缔约国,但如果按照国际私法的规则指向适用某个缔约国的法律,则该公约亦将适用于这些当事人之间订立的买卖合同。这一规定的目的是要扩大《公约》的适用范围,使它在某些情况下也可适用于营业地处于非缔约国的当事人之间订立的买卖合同。对于这一点,我国在核准该公约时亦提出了保留。根据这项保留,在我国,该公约的适用范围仅限于营业地点分处于不同的缔约国的当事人之间订立的货物买卖合同。 由于我国是该公约的缔约国,而且参加该公约的国家日益增多,该公约在国家货物买卖中所起的作用肯定会越来越大。因此,本章在介绍国际货物买卖法时将以该公约作为重点。 (四)对公约的基本评价 1、较好地体现了现代合同法所倡导的基本原则 2、较好地调和了两大法系的矛盾 3、公约的不足 二、国际货物买卖法的渊源 (一)国际条约

第三章国际货物买卖法习题

第三章国际货物买卖法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1.乙公司对甲公司发价的接受通知于8月5日从乙地发出,8月9日到达甲公司所在地,8月10日下午到达甲公司传达室,8月11日上午甲公司经理阅及此通知。依《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乙公司接受的生效时间是( C )。 A.8月5日 B.8月9日 C.8月10日 D.8月11日 2.依照《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对于买方违约时卖方采用的下列补救措施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D )。 A.买方不接受货物,卖方将货物售与他人后向买方请求损害赔偿 B.买方在卖方规定的合理的额外时间内履行合同,卖方仍然请求损害赔偿 C.买方未在卖方规定的合理的额外时间内履行合同,卖方解除合同 D.买方延迟履行,卖方直接解除合同 3.据《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规定,如买卖合同对风险没有约定,且卖方没有义务在某一特定地点将货物交给承运人,则货物风险转移的时间为( A )。 A.卖方将货物交给第一承运人时 B.卖方将货物交给买方时 C.卖方将货物在该特定地点交给承运人时 D.卖方将货物起运时 4.依《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规定,如果合同没有明示或默示地规定货物的价格或规定确定价格的方法时,应( D )。 A.按交货时的合理价格来确定货物的价格 B.按提货时的合理价格来确定货物的价格 C.按照进口国法律规定确定价格 D.按订立合同时的通常价格来确定货物的价格 5.公约规定的主要的救济方法是( C )。 A.预期违约 B.债务转移 C.损害赔偿 D.风险转移 6.《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在接受的生效时间上,原则上采用( A )。 A.到达生效 B.了解生效 C.投邮生效 D.发出生效 7.《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规定,在分批交货合同中,如果一方当事人对其中任何一批货物已构成根本违反合同时,而合同项下的各批货物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则买方可以( C )。 A.宣告合同对该批货物无效 B.宣告合同包括该批货物在内的以前各批货物无效 C.宣告整个合同无效 D. 宣告合同包括该批货物在内的以后各批货物无效 8.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规定,如果销售合同涉及到货物的运输,则

国际货物买卖法—— 一个公约、一个惯例

国际货物买卖法——一个公约、一个惯例 国际货物买卖法 ——一个公约、一个惯例 有关货物买卖的国内立法 (一)大陆法系国家大都把有关买卖的法律编入民法典内,作为民法典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英美法系国家买卖法由两个部分组成: 1、普通法 2、成文法 (1)英国《1893年货物买卖法》。(几经修订现适用的是1979修订的货物买卖法) (2)美国的《统一商法典》。(美国的《统一商法典》不是由美国的立法机关—国会制定和通过的法律,而是由一些法律团体起草,供各州自由采用的一部法律样本。原因在于根据美国宪法的规定,关于贸易方面的立法权原则上属于各州,联邦只对涉及州际之间的贸易和国际贸易享有立法权)(三)我国有关货物买卖的法律主要有《民法通则》、《合同法》、《对外贸易法》等 关于国际货物买卖的国际公约 (一)《 1964年国际货物买卖统一法公约》 (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成立统一法公约》 (三)《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 1964年《国际货物买卖统一法公约》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成立统一法公

约》 由于各国在货物买卖法方面的分歧有碍国际贸易的发展,早在1930年,罗马国际私法统一协会就决定拟订一项有关国际货物买卖统一法,但二战使该工作一度中断,1964年海牙会议正式通过《国际货物买卖统一法公约》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成立统一法公约》。但由于上述两项公约受欧洲大陆法传统的影响较多,内容比较繁琐且概念晦涩难解,故参加的国家寥寥无机。只有比利时、冈比亚、德国、以色列、意大利、荷兰、圣马力诺和英国等八个国家。 由于1964年海牙会议通过的两项公约都未能达到统一国际货物买卖法的预期目的,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决定由他来完成这一使命。1978年该委员会完成了起草国际货物买卖公约的任务,并决定把1964年的两项公约合并为一个公约,名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 该公约由四个部分组成: 1、适用范围 2、合同的成立 3、货物买卖 4、最后条款 关于国际货物买卖的国际贸易惯例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00) 1、E组 2、F组 3、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