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爱莲说》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爱莲说》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爱莲说》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爱莲说》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爱莲说》导学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准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掌握重点字句的意思。

3初步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读课文,注意结合注释读准字音,有疑问的字音画下来,借助工具书准确朗读。特别注意下列加横线的字读音。

蕃濯清涟亵玩鲜有闻

二、小组朗读,展示。

三、个别学生朗读检查。有问题当堂解决。

四、用文章中的句子回答: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2、全文的中心句是:

3、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5、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6、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五、结合注释翻译下面句子: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莲,花之君子者也。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六、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

浊世风的鄙弃。

B、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七、拓展提高。

1、写出你所积累的写“莲”的诗句。

(1)

(2)

(3)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12题。(15分)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

..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濯清涟而不妖.()

(3)香远益清,亭亭

..净植(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10.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2.《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4分)

《爱莲说》导学案主备人崔长霞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重点句子要准确翻译。

2赏析文章部分能够结合学案理解,并能实际运用,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领会作者表达的高洁傲岸的情操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学习过程:

一、重点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5)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四、赏析文章

1、本文写莲,却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头,其用意是什么?明确:统领全篇。

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明确: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明确: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8、你认为莲花有哪些高尚品质?

明确: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9、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为什么这样比喻?

明确: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

10、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明确: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

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11、作者把这三种花的性格做了比较描写,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一是感叹爱菊者少。二是感叹爱牡丹者众。三是感叹爱莲者最少。

五、怎样理解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

明确: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六、小结

1、写法:

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正直坚贞的节操。

2、本文运用的修辞方法。明确: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当堂反馈

1、人们爱荷,因为它有很多价值……在观赏价值、精神价值、实用价值中你更看中它的哪一价

值?谈谈你的看法。

2、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

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

①最喜爱的花是:。

②喜爱的原因是:。

五单元 荷专题 爱莲说 导学案

五单元荷专题 爱莲说导学案(一课时) 学校:天星二中姓名:范厚强年级:七编制:审核:【学习目标】 1.理解文意。 2.朗读背诵课文。 【重、难点】 1.理解文意。 2.背诵课文。 【知识链接】 1 作者简介 周敦颐,字茂叔,宋朝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哲学家。“元公”是周敦 颐的谥号。说,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2.背景介绍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 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每当闲暇时,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自主学习】 1.古今异义 (1)亭亭净植 古义: 今义:种植 (2)宜乎众矣 古义: 今义:合适,应当 答案: 2.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蔓:名词用作动词,;枝:名词用作动词,) (2)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 答案: 3.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濯清涟而不妖。(省略句,谓语“濯”前面省略了主语“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 2 ) 【合作探究】 走进文本 (1)作者写莲的同时,为什么还写菊与牡丹? 答案: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答案: 总结归纳 【达标检测】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晋陶渊明独.爱菊( ) (2)自.李唐来( ) (3)陶后鲜.有闻( ) (4)宜.乎众矣( ) (5)濯清涟而不妖.( )

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古诗文整理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词文整理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稚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路人想问路,小儿向路人招招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小松 【唐】杜荀[xún]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杂诗(其二)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著花:著(zhu),开放;著花,开花。 你从故乡来, 该知道故乡的事. 请告诉我,你来时, 我窗前的梅树, 是否已经开花?描写的是诗人遇到了来自家乡的旧友,勾起了思念的情绪.向游人询问家中寒梅花是否开了.自己的一片思乡之情就这么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又呈吴郎 【唐】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五食无儿的老妇人。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甚像是真。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

爱莲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一、掌握作者信息,了解“说”的特点;识记文言词汇,掌握本文运用的 拟人、对偶、顶真、反问等修辞手法。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设情境,品析课文,体味文章内涵。学习以莲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全力以赴,激情投入,从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感悟做人的道理,学习莲花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学习重点】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理解以花喻人的含义。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让学生明白自主学习的内容,师生共同合作加上教师的点拨,共同完成在自主学习阶段不能完成的任务。) 第一课时 【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1.莲花又称荷花、芙蓉、芙蕖、菡萏……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2.说,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一般都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篇《爱莲说》。 二、预习自测: 1、《爱莲说》,作者 (1017-1073) ,字,(朝代)哲学家、文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世称“”。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把本课自己认为重要的生字写下来并抄写2遍) 蕃.淤泥 ..濯.清涟.不蔓.不枝亵.玩噫.鲜.有闻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结合课下注释,弄懂重点词的解释并掌握) 可爱者甚蕃.不染.濯清涟 ...而不妖.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 ..净植.亵.玩焉隐逸 .. 君子 ..噫.菊之爱 ...鲜.有闻 同予者何人宜乎众矣1. 听老师范读,要求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 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 个别示范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 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二)疏通文意(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三)作者是从和两方面来描写莲花的。 二、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1、开头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对于这一篇文章有什么作用? 2、“中通外直”仅仅是描写莲花的外形吗?它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沪教版初中语文每周一诗

沪教版·初中·每周一诗 六上 1、《望驿台》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2、《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3、《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4、《村晚》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5、《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6、《夜泉》袁中道 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7、《嫦娥》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8、《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9、《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0、《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1、《牧童词》李涉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12、《夜书所见》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3、《劝学》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4、《赠外孙》王安石 南山新长凤凰雏,眉目分明画不如。 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 15、《东栏梨花》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6、《水口行舟》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六下 1、《绝句》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雨晴》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3、《题弟侄书堂》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4、《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5、《对酒》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6、《狱中题壁》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7、《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8、《客中作》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9、《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爱莲说导学案答案(2)知识讲解

爱莲说导学案答案(2)

《爱莲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题解:《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一、学案引领,自主学习 1、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读音。 蕃()淤泥()濯清涟()亵玩()鲜有闻() 2、加点词语解释 (1)可爱者甚蕃蕃:(2)香远益清益: (3)亭亭净植植:(4)陶后鲜有闻鲜: (5)濯清涟而不妖濯:妖:(6)宜乎众矣宜: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亵: (8)晋陶渊明独爱菊独:(9)出淤泥而不染染; 3、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二、探究交流,展示合作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是全文的总提,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 2.“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独”字写出了什么? 一个“独”字写出了陶渊明绝不随波逐流,遗世独立的人生态度。

3.“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盛”字写出了什么? 强调喜爱牡丹的人数之多。暗含趋炎附势之风之盛和作者对此的鄙视。 4. “予独爱莲”中“独”字写出了什么? 写出了自己既不同于陶渊明也不同于世人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莲的,分别找出对应的句子,并说明其象征意义。 作者是从三个方面来描写莲的。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象征君子美名远扬,芳名远播 气质风度:亭亭净植:象征君子清高的美好姿质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6.第一段中,作者如何运用了衬托手法衬托对莲的喜爱? 用“晋陶渊明独爱菊”正面衬托“予独爱莲”,用“世人盛爱牡丹”反衬“予独爱莲”。以表达对莲的喜爱之情。 7.作者把“莲”和“牡丹”对比,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8.作者分别以三种花比喻哪三种人? 菊比喻隐士;牡丹比喻追逐功名富贵的人;莲比喻君子。 9.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了当时怎么一种社会现象? 趋炎附势、追名逐利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10. 结尾三句话分别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菊之爱”句包含了作者对像陶渊明一样能够保持独立人格的人日益稀少的惋惜。 “莲之爱”句包含了作者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牡丹之爱”句包含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和批判。11.作者在文章结尾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态度? 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爱莲说》教案

<<爱莲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二)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三)体会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四)理解作品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以“莲”自况,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难点:理解作品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以“莲”自况,对高洁品格的倨追求。 三、教学方法 以读、讲为主,讨论、探究为辅。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学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预习。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 (下面我们男女同学来一个‘飞花令’好不好?)

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课题:爱莲说) (二)解题.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谈谈爱莲花的道理”)。 自学互助 (三) 1.作者简介。 周敦颐,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了《爱莲说》,借花述志。 2.读准注音。 可爱者甚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噫 3. 朗读示范。(听朗读录音,注意听准字音、停顿和语气语调。) 4. 朗读指导。(先集体后个人朗读) 展示互导 (四)、翻译课文。 1、小组合作。四人一组,采用问答式翻译课文。一问三答。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理解句子的意思。(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2、分别请同学代表发言,翻译课文。(各小组代表)(不懂的可以请其他同学帮忙解答) 3.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完整地翻译课文。 质疑互究

沪教版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沪教版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积累运用(23分) (共4题;共23分) 1. (8分) (2019九下·温州模拟) 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汉字。 “豕”是个象形字,是“猪”的古名。远古时代,人们狩猎时常常追赶野猪,于是用会意法造出了“①________”字来表示追赶的意思;后来人们驯养了猪,认为养着猪的房子才是人的安身之所,也用会意法造出了“家”字。“园”是形声字,“口”字框表意,是形旁,“元”字表读音,是声旁。“口”字框的形声字有很多,如“②________”(音pǔ)、“③________”(音quān,又读juàn)、“④________”(意为储存,音tún;也指储存粮食的器具,音dùn),其读音都与声旁相近。 2. (3分) (2017七上·惠民期中) 根据语境,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 .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赶趟儿:本义是时间赶得上,这里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B .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酝酿:指造酒的发酵过程。) C . 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吝啬了。(造访:拜访。多用于书面。) D .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拥肿:这里形容何首乌块根的粗大。现在写作“臃肿”。) 3. (8.0分) (2019八上·临沧期末) 根据提示填空 (1)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导学案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导学案栾城五中高效课堂八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短文两篇》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3、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学习重点 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学习难点 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理解类比手法的作用。 2、《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

页 1 第 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作用。 知识链接 1、 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采取一些改革措施,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最终招致失败,但始终不屈。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屋。据说是刘禹锡被贬安徽时修建的。有一正房,两厢房,正房中有石碑一面,上刻篆书“陋室铭”三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屈,他酷爱莲花,亲自率领属下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并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作《爱莲说》。 2、文体简介 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警戒之意。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本文就是一篇咏志讽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爱莲说》

《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重点、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是本文重点。 2、映衬的手法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都喜欢花草,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2、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莲花的诗句很多。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宋代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劈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扑面。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题目、作者)(课件演示) 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演示)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三、解题 莲:即莲花;“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爱莲说”就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课件演示课题及作者) 四、介绍作者(课件演示) 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五、诊断测试 1、给加点的字注音:(课件演示) 蕃淤泥涟亵濯鲜有闻 fán yū lián xiè zhuó xiǎn 2、词解释:(课件演示) 蕃:多 染:沾染(污染)濯:洗涤 亵:亲近而不庄重 鲜:很少 宜:应当 六、指导朗读

沪教版七年级(下)古诗词

七年级(下): (一)春寒 宋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濛濛细雨中。 (二)宿甘露寺僧舍 宋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三)偶题 朱熹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四)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五)春晚二首 北宋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六)浪淘沙 唐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七)至节即事 元·马臻 天街晓色瑞烟浓,名纸相传尽贺冬。 绣幕家家浑不卷,呼卢笑语自从容。

(八)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九)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十)鲁山山行 北宋·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十一)江城子·密州出猎 北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十二)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十三)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十四)浣溪沙 北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爱莲说》导学案

湘波中学 七 年级 语文 科导学案 课题: 爱莲说 课型: 预、展、反 备课日期: 20120220 班级: 小主人姓名: 爱莲说【周敦颐】 学习目的: 1、背诵默写,理解提升。 2、合作探究,托物言志。 3、联系生活,提高情趣。 学习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课【我的农场我经营】 一、交流引读(5分钟) 1、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这里的莲以高尚纯洁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它特有的廉洁、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品质。 2、作者简介:周敦颐,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3、题解: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 “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 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38分钟) 1、读一读: ①诵读课文,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 淤.泥( ) 濯.( ) 清涟.( ) 妖. ( ) 蔓.( ) 枝.( ) 益.( ) 亭亭.( ) 净植.( ) 亵.玩( ) 焉.( ) ②朗读指导: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 、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 、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 ) 濯( ) 谓( ) 隐逸( ) 君子( ) 噫( ) 鲜( ) 宜乎( ) 者也( ) 3、小组朗读,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4、试着口头翻译全文。 三、归纳小结(2分钟) 第二课时 展示课【我的精彩我做主】 一、抽测(6分钟) 字词积累 二、背诵(6分钟) 小组背诵接龙 三、展示(30分钟) 1、问题情景一: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读一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1): 、 、 (2):

爱莲说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苏教版.5月4日 《爱莲说》导学案 主备人:李进朝审核:吉留锋徐耀祖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1、导入: 2、题解、作者简介: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12分钟) 1、诵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4分钟) 蕃fán 濯zhuó清涟lián 蔓màn 亵xia焉yān 鲜xiǎn 2、试译短文,掌握下列词句。(8分钟) 蕃独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植亵君子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鲜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宜乎众矣 三、自读思考。(7分钟) 1、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2、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合作探究(8分钟) 1、从作者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本文以“爱”字为线索,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三次写到菊花和牡丹各有什么作用? 提示: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 五、当堂检测:(15分钟)(共计25分,20分为堂清分数线)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6分) 可爱者甚蕃.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 陶后鲜.有闻鲜出淤泥而不染染 亭亭净植.植濯.清涟而不妖濯 2.翻译下列句子。(8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莲,花之君子者也。(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用原文的语句回答。(4分) ①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不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的语句 是,。 ②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语句 是,,。 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5.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3分) 六、反思:

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陋室铭》《爱莲说》练习测试(1)(含答案)

《陋室铭》《爱莲说》练习测试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1分) 苔.痕()鸿.儒()案牍.()甚蕃.() 德馨.()淤.()泥洗濯.()清涟.()隐逸.()亵.()玩鲜.()有闻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10分) 斯.()是陋室鸿.()儒 无案牍之劳.形()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 不妖.()不蔓.不枝.() 亭亭净植.()亵.玩() 三、辨别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5分) 1.水陆草木之花 之: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之: 4.孔子云:何陋之有? 之: 5.渔人甚异之。 之: 四、根据诗文内容填空(28分) 1.《陋室铭》选自《》,作者是(朝代)著名诗人。 2、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韵。 有.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 3.《陋室铭》处处紧扣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 是。 4.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5.《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写情趣之雅的句子 是; 6.《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著名的家,“元公”是他的。 7.《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为莲的总陪衬,以和作为莲

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 人:、、。 8.《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 是;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 是;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 是。 9.《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 五、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 6、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 六、阅读训练(36分) (一)(13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加点的字词。(4分) (1)名:(2)灵: (3)德馨:(4)鸿儒: 2.这篇短文的主旨句是:。(2分)3.从上文找出3句对偶句。(3分) (1) (2) (3) 4.请你试着对对联。(2分) (1)上联:吉羊辞旧岁(2)上联:银羊摇尾去 下联:下联: (二)(14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七年级下册语文 《爱莲说》复习导学案

《爱莲说》复习导学案 1、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2、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和特点。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讨论、交流式 1、走近作者周敦颐,字,著名哲学家。著有《》 2、字词积累番()淤()濯()亵()噫()颐()逸()鲜()释义:独:予:染: 益:宜:众: 3、整体感知:(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番”,为什么作者独介绍莲花呢? (2)作者对莲花是赞美?是为了什么?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表明自己的生活态度的?(3)“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那么本文的“说”又台何理解呢? (4)本文写莲,却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头其用意是什么? 4、探究(1)写莲之前,先写菊,再写牡丹,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分析这些语句的比喻意义 5、作者极力赞美莲之后,将菊、牡丹、莲拟人,分别说它们是隐逸者,富贵者,君子的化身,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言志,那么作者言的什么志? 作业,1、《爱莲说》一文托物言志,赞美莲的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 2、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又点明了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比喻君子在污浊环境中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在优越的环境中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从体态、香气上突出了莲正直、芳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君子美名远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5、写莲清高、比喻君子态度严肃不可轻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文章中的哪一句?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7、作者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有哪些美好品质 8、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而写句话和牡丹的作用是什么? 9、作者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而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10.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以()也可()。我们学的爱莲说就属于这类文体。 11.出淤泥而不染象征() 12.作者写莲,为何从“水陆草木之花”写起? 13.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从中可以看出两人处事有何不同? 14.分析“‘菊之爱”有那两层含义? 15.归纳本文主旨: 16.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的写法,把莲花比喻君子()的高尚品格。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早《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诗中用(),()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用(),()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诗中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个献身精神。 最佳答案推荐答案

沪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期末测试试卷(含答案)

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测 初一语文 (完卷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2017.01 考生注意:本卷共有26题。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不计分。 一、文言文(27分) (一)默写(10分) 1.戍鼓断人行,。(《月夜忆舍弟》) 2.,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小石潭记》) 4.,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翁》) 5.沉舟侧畔千帆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4分) 石壕吏(节选)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6.“老翁逾墙走”的原因是“”。(2分) 7.下列选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暮”既点明了投宿的时间,也暗示了当时兵荒马乱的环境。 B.“夜”既点明了差役捉人的时间,也说明了官府手段的阴险。 C.“苦”既写出了老妇倾诉之愁苦,也反映百姓深受抓丁之苦。 D.“独”既写出了老妇被抓的事实,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9题(7分)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8.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表格。(5分) 9.选文通过细致地描摹苏轼、黄鲁直、佛印的和神情,来展现。(2分) 初一语文第1页共5页

爱莲说导学案及答案

《爱莲说》导学案 编写谢明贵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莲花欣赏,交流导入。 图片展示:吟诵莲的诗句,充分感受莲之风韵。 图片展:学生欣赏无穷碧的莲叶,别样红的莲花,并吟诵莲的诗句,充分感受莲之风韵。 例:《乐府》中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唐诗中的“留得残荷听雨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交流引读: 同学们,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这里的莲以高尚纯洁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它特有的廉洁、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品质。(板书课题及作者) 2、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3、题解: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呢“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诵读课文,把握下列难读的字词 f di yum zhu 6 q in cn ye man 蕃淤泥濯清涟妖蔓 t in g j in gzh 1 xi e w(ti y ai 亭 净植 亵玩焉 2、译一译: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三、合作探究,文句品析。 1、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 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 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 敢轻侮 2、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讨论明确:不是。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3、 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讨论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 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4、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 烈讽刺 5、 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作者对这三种花 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讨论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谁爱菊花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 同于世zh 1 y I 益 t ing

沪教版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试题

沪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语文试题 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 一、默写 1、山光悦鸟性,。《题破山寺后禅院》 2、此夜曲中闻折柳,。(《春夜洛城闻笛》) 3、,怕得鱼惊不应人。(《小儿垂钓》) 4、时人不识凌云木,。(《小松》) 5、已诉征求贫到骨,。(《又呈吴郎》) 6、周公恐惧流言日,。(《放言五首》)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7、“长精神”的意思是。 8、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二十三年”是指诗人遭贬谪的时间。 B、作者借“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表达对故人的怀念。 C、“沉舟”、“病树”均为作者自比,惆怅却不消沉。 D、诗歌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 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 奉壹。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下见.小潭 (2)隔篁竹.. (3)佁然..不动 (4)俶尔.. 远逝 10、分析理解不恰当的是( ) A 、作者隔着篁竹能找到小石潭,是小潭的流水声吸引了他。 B 、“全石以为底”就是说潭底全部都是石头。 C 、“寂寥”、“凄”、“寒”等词其实都是写心境的,暗示自己的遭遇,流 露出一种孤独感。 D 、文章表现了高洁、幽邃、凄凉之美。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 绪。 B .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 .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 的活跃、可爱。

《陋室铭》《爱莲说》导学案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导学案 语文 学习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积累一些文言字词。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3、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4、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学习重点 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学习难点 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理解类比手法的作用。 2、《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 解映衬手法的作用。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采取一些改革措施,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最终招致失败,但始终不屈。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屋。 据说是刘禹锡被贬安徽时修建的。有一正房,两厢房,正房中有石碑一面,上刻篆书“陋室铭”三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屈,他酷爱莲花,亲自率领属下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并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作《爱莲说》。 2、文体简介 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警戒之意。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本文就是一篇咏志讽世的散文。 3、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 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例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子(1):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例子(2):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自主学习 《陋室铭》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陋室铭()德馨()鸿儒()案牍()苔痕()西蜀() 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①有仙则名②有龙则灵 ③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④谈笑有鸿儒 ⑤往来无白丁 ⑥无丝竹之乱耳⑦无案牍之劳形 ⑧何陋之有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6、学生自主阅读后,结合工具书,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翻译全文。 7.学生根据朗读指导自由放声朗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特色,力求读出韵味。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小组交流讨论,研读赏析 1、这陋室在作者眼中到底陋不陋?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看法的语句。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来论述陋室不陋的? 3、本文写自己的“陋室”,为什么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 4、本文结尾引用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有何作用? 5、文章仅仅只是写陋室吗?你认为刘禹锡是个怎样的人? 三、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请同学们为自己写一则座右铭,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追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