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中西翻译理论的差异性比较及其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6
读《翻译批评导论》有感——论翻译批评的重要性近几年来,翻译出版物迭出,其中不乏具有真知灼见者。
在我最近所阅读的书中,除了《翻译多元论》这本书之外,还有一本书也使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就是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杨晓荣的《翻译批评导论》。
或许,是因为我平时的阅读面不是很广阔,之前我并不知道“翻译批评”这一词。
但是,读完这本书后,我不仅对“翻译批评”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首先我来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内容。
《翻译多元论》这本书主要有七个章节——翻译批评基本概念、翻译批评基本原则、翻译批评的主体和客体以及参照系、翻译批评的层次和方法、翻译批评的依据——翻译标准、翻译标准探索、翻译批评标准的传统思路和现代视野。
从整本书来看,作者全面梳理翻译批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集中探讨翻译标准和翻译批评标准问题;从技术层面和学科层面阐述翻译批评方法论,充分体现翻译研究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质。
不过,下面我重点谈谈翻译批评的目的、重要性以及自己的一些见解。
根据此书,我了解到,作为翻译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翻译批评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概念。
很多学者对它进行了不同的定义,杨晓荣教授将其定义为“翻译批评主要针对具体的译作或译作有关的某种翻译现象所发的评论。
因此,翻译批评可以使鉴赏,也可以是指出错误式的批评,还可以是理论性的研究,借评论某种现象说明某个问题。
常规意义上比较完整的翻译批评应是:依照一定的翻译标准,采取某种论证的方法,对一部译作进行分析、评论、评价,或通过比较一部作品的不同译作对翻译中的某种现象做出评论。
”对于这个定义,很多人提出了质疑和批评。
不过,在我看来,这个定义虽然将翻译批评这一概念简单化了,但还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它比较具体清晰地指出翻译批评到底是在干什么,使我们这些初次接触翻译批评的学生更容易理解它。
此外,我还了解到了翻译批评的目的。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进行翻译批评呢?其实,翻译批评的首要目的就是提高翻译质量。
论中西文化的差异与隐喻的翻译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需要不断探讨和解决中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难题以及如何准确地翻译隐喻。
以下是我对“论中西文化的差异与隐喻的翻译”的思考。
一、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在礼仪、价值观、习俗、信仰等方面,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大。
这也意味着,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以确保准确表达原意。
1. 礼仪差异在中西方文化中,礼仪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握手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礼仪。
但是,在中国文化中,握手是一种较为正式的礼仪,而且握手的力度、姿势以及握手时的视线等都具有特别的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不同的文化内涵进行了解,并根据实际情况对翻译语言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传达符合文化背景的信息。
2. 价值观差异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观,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却是集体主义。
又例如,在西方文化中,自由和平等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而在中国文化中,则更强调家庭、尊卑、情谊等价值观。
在翻译隐喻时,需要知道被隐喻的词或语句,与文化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以准确理解和表达隐喻的内涵。
二、如何准确翻译隐喻隐喻是一种文化现象,在跨文化翻译中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它难以直译,往往需要根据文化习惯和传统进行翻译。
又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常常使得翻译隐喻更具挑战性。
以下是一些准确翻译隐喻的方法:1. 了解文化差异翻译人员需要了解被翻译文本的文化背景和隐含特点,这样才能够理解隐喻的内涵和代表意义。
2. 异动则通由于不同语言之间的字词语序和结构有不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有时需要调整语序,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3. 保持隐喻的文化特色在翻译隐喻时,需要尊重其文化背景,保留其文化特色和离奇幽默感。
同时,需要合理地将其翻译成另一种文化语境的词语或语句,使其更加贴近目标语言的习惯、文化和传统。
简析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简析纽马克(Nida Eugene Albert Nida)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探讨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与影响。
纽马克是西方翻译理论界的杰出代表,其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对翻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首先将对纽马克的理论进行概述,介绍其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
随后,文章将详细分析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特点、优势与局限,以及两者在实际翻译操作中的平衡与选择。
本文还将通过具体案例,探讨纽马克理论在文学、商务、法律等领域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以期对翻译实践提供有益指导。
文章将总结纽马克理论对翻译学的贡献,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论述,读者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纽马克的翻译理论背景纽马克(Eugene A. Nida)是20世纪最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者之一,他以其独特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在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翻译理论主要基于两个核心概念:语义翻译(semantic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这两个概念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指导,也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背景可以追溯到他对语言学、语用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深入研究。
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
因此,翻译者不仅要关注语言的准确性,还要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翻译方法。
语义翻译强调保持原文的语义内容和句法结构,尽可能传达原文的语境意义。
这种翻译方法适用于那些重视原文形式、结构和修辞的文本,如文学作品、科技论文等。
而交际翻译则更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旨在使译文读者能够像原文读者一样理解和欣赏原文。
这种翻译方法适用于那些以信息传递和沟通为主要目的的文本,如新闻报道、广告、公文等。
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由于各国语言的不同,翻译应运而生。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翻译有着很大的影响。
一、饮食文化、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导致文化差异中西方无论在饮食文化、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首先从饮食文化说起,中国人讲究“色香味俱全”,而西方人讲求实际,注重的是菜的质量与营养。
中国人吃饭使用的是筷子,西方人则使用刀叉,这同样也影响了东西方人的生活观念,刀叉带来的是分食,而使用筷子则代表一家人要共同围坐在餐桌旁夹同一份菜。
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而中国人则是有牢固的家庭观念。
在生活态度上,相比之下,西方人更加偏重于物质的实用价值,而中国人可能比较注重精神享受。
中国人喜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说话的时候也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思,讲究含蓄,而西方人则不用,他们喜欢简单,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也不会给你留一点面子。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将英文翻译成中文时,虽然源语要表达的内容很简单易懂,但我们通常要用华丽的辞藻加以修饰。
二、文化差异影响翻译1、习俗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中西方由于所处地域不同造成了地域文化差异。
但尽管如此,各个国家还是出现了会用不同的比喻来表达对同一事物的认知的现象。
例如在英语中的“blacksheep”如果直译意思是“黑色的羊”,但正确的汉语意思应译为“害群之马”。
语言虽不同,但要表达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再比如说英语中的“Tokilltwobirdswithonestone”,如果直译过来意思是“用一块石头杀死两只鸟”,而汉语中正确的表达方式是“一石二鸟”。
中西方对龙文化的理解更是有巨大的差异。
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中华大地是龙的故乡,而中国人则被誉为龙的传人。
在中国的许多传说与故事中龙的形象也是勇敢的、积极向上的。
龙的身上也同样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人中龙凤”就是用来比喻世间的杰出人物。
龙在西方所代表的含义则是与中国完全相反。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
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
1、生存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比较和分析奈达(Eugene Nida)与纽马克(Newmark)的翻译理论,揭示两者在翻译理念、方法和实践上的异同。
奈达和纽马克都是翻译领域的杰出学者,他们的理论对现代翻译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奈达以其“动态对等”理论著称,强调翻译应以读者为中心,追求原文和译文在语义和风格上的对等。
而纽马克则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念,主张根据文本类型和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本文首先概述奈达和纽马克的主要翻译理论,包括其核心理念、关键术语和具体应用。
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两者在翻译理论上的共性和差异,探讨这些差异如何影响翻译实践。
本文还将评估这两种理论在现代翻译实践中的适用性,并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比较研究,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奈达和纽马克的翻译理论,理解它们在现代翻译实践中的价值,并为今后的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奈达翻译理论概述奈达(Eugene Nida)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界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提出的翻译理论被誉为“功能对等”或“动态对等”理论。
奈达的翻译理论主要基于两个核心概念: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和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形式对等,也被称为字面对等,指的是译文尽可能地复制原文的语言形式,包括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等。
奈达认为,这种对等方式主要适用于那些具有重大历史、文化和文学价值的文献翻译,因为这些文献的语言形式本身就是其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奈达更加强调的是动态对等,也就是译文应该在传达原文语义和风格上达到对等,而不是在语言形式上。
他认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使译文读者能够像原文读者一样理解和欣赏原文,因此,翻译过程中应当考虑到译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为了实现动态对等,奈达提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重构,包括词汇选择、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调整。
试论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进展,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
胡文仲认为“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
”不同文化的人们需要了解他国的图书、音像作品,因此需要将这些文化作品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即翻译。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特认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言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因此翻译的本质是将一种语言以最为贴切恰当的对等方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
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不同的语言之间的翻译往往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在一种文化中被人所熟知的事物可能在另一种文化中成为鲜为人知的事情,因此要做到对等翻译需要翻译者对目标语文化具有足够的了解,能够恰当地找到两种文化之间的对等语言。
总的来说,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宗教文化差异宗教文化作为西方国家重要的社会文化和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渗透到西方人们的日常行为习惯和民族风俗等各个方面中去了。
宗教是西方人们的精神支柱,宗教文化对英语词汇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英语中的很多词汇和典故都出自宗教中记录的一些民间故事和传闻,例如很多派生词、格言、习语都出自《圣经》。
相对应的,在中国汉语文化中也有很多语言文化出自佛教。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具体是宗教文化的差异,商务英语翻译者需要准确了解中西文化的背景,保证翻译的准确性,提高商业活动的效益。
二、关于谚语的文化差异谚语的流传都带有一定的小典故,其中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气息,也可能是历史文化或者人物传记演变而来,所以在商务英语的翻译过程中,关于谚语的翻译一定要注意文化差异。
关于谚语的翻译有三种方法,下面来一一介绍:to be on thin ice 和burnone’s boats 这一类的谚语可以采用套译法,翻译为:如履薄冰和破釜沉舟;to turn ablind eye to 可以采用直译法,翻译为熟视无睹;to ride one’s high horse 可以采用意译法,翻译为趾高气扬;对于有一定典故的谚语,需要熟悉典故的出处,例如Achilles’s heel 这个谚语,直译过来就是“阿基里斯的脚踵”,然而这样的翻译没有太大的意义,首先我们要了解阿基里斯的出处。
中西方文化在英语翻译方面的差异性及策略的论文关于中西方文化在英语翻译方面的差异性及策略的论文(一)地理环境因素“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和环境必然造就不同的民族文化。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物产丰富的农业大国,这就使我国形成了一种典型的农耕文化。
中国人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统一,故在许多成语中都与土地有关,如“土豪劣绅”“、土生土长”和“土崩瓦解”等。
而英国则是一个典型的岛国,其四面被海水环绕,故其航海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也促使其所形成的文化中都与水或航海有一定的联系,如在比喻一个人挥霍金钱的时候,会用“Spendmoneylikewa-ter”(挥金如土)来加以描述;在形容一个人的形体单薄、虚弱的时候则用“asweakaswater”(弱不禁风)来加以描述;而在告别友人的时候则会用“haveagoodsailing”(一路顺风)来加以描述等。
因此,只有掌握了中西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才能够正确对语句进行理解和翻译。
宗教文化也是众多文化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也会因信仰的不同而产生一定的差异。
中国的宗教门派众多,但是主要的可以分为道家、佛家和儒家这三个主要的流派。
不同的教派具有不同的教义,如中国道家主张人和神仙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佛教则主张佛祖则是至高无上的神,其法力无边,这也可以从我国古代语言中明显看出。
汉语中有“天命不可违”、“借花献佛”和“不看僧面看佛面”等的语言表达。
而西方则主要以基督教为主,他们只承认上帝是万事万物的主宰,其无所不能,这在西方语言中也可以明显的看出来。
如“Manproposes,God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GodiswhereHewas”(上帝无所不在)和“Heavenisaboveall”(上帝高于一切)等。
因此,为了达到翻译忠实原意的目的,我们必须要充分了解中西宗教文化的差异性。
二、提高高校英语翻译质量的策略(一)导入异国文化(二)介绍英汉语言结构上的差异性英语结构区别于汉语结构,其重视主题句和主体结构的构成以及句子结构连接过渡词的作用,并且侧重用介词和连词来表示句子和词组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现象在汉语中则很少用或几乎不用。
简评中西译论摘要:中西译论在长期的发展中,对翻译以及对翻译有关的一些问题上有着各自的认识,有同有异。
本文从源头上对中西译论思想进行了比较,其中无论提出的命题还是其论证方式都是令人信服的,对于中西译论的研究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中西方译论策略历史h059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c)-0165-011 翻译及翻译实践和策略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时间,跨空间的人类最为复杂的活动。
同时,它也是人类文化交流最悠久的活动之一,有翻译实践,就必然有对翻译活动的思考,探索与研究。
自有翻译活动以来,人们就没有停止过对翻译理论的探索,对于译论的研究经历了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四个阶段。
因此,比较中西译论,应从历史的角度与进程来探讨中西译论的不同发展。
首先,必然与翻译方法与技巧密不可分。
翻译的技巧发生变化并不是随机偶然的,它们与其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时代息息相关。
所以,可以这么说翻译的实践方法不是永恒的,一成不变的,而是短暂的,可变的,随时代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
翻译实践是一种文化机制处理另一种文化机制的策略——即翻译策略。
在此,列举中国翻译的三个时期:1)佛经的翻译,大约从公元2世纪到7世纪,从东汉桓帝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到元代结束,前后持续一千多年,涌现了鸠摩罗什、真谛、玄奘等众多翻译大师,译经数量之多,对中国文化的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首篇重要的译论应该算支谦的《法句经序》,最早提出了,例如关于翻译不易的思想,和质派的翻译主张。
2)始于公元16世纪的对基督教文本的翻译;圣经在中国的翻译最早可推至唐朝。
3)从公元19世纪的西方思想和文学的翻译。
比如,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我国翻译及其理论有深远影响。
2 早期中西译论的发展中西方传统的翻译有相同点——即都是始于口头翻译,而不是文字翻译。
原因是翻译活动在圣经和文学中并没找到它的起源或前身,而在侧重交易的口语翻译中却找到了。
浅谈中西翻译是发展史及比较浅谈中西翻译发展史及比较翻译,一种表达方式的转换过程。
无论中西都已有悠久历史。
在中国古代,翻译就被赋予了不同的名称,有反舌、舌人、象胥等之说。
翻译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在这数千年的历史中涌现难以计数的翻译家,翻译理论博大精深。
在中国翻译史上曾出现过5次高潮。
而在西方翻译史上,翻译可分为六个高潮。
在中国第一次高潮约在公元25年东汉到北宋时期的佛经翻译,佛经翻译传入中国是从东汉桓帝年间安世高开始的,之后在中国又出现不同的很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如支谦、鸠摩罗什、玄奘等。
这些代表人物对那时的翻译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与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一次高潮约公元前3世纪,主要以翻译圣经为主。
这些可能是因为区域、文化而致。
其次中国的翻译第二次高潮是明末清初的西方的自然科学著作的翻译。
其中主要以徐光启、李之藻等为代表人物,此期间除徐、李二人在翻译西方科技类著作上影响很大外。
一些外国传教士如,利玛窦、汤若望等人在翻译引进西学以及将中国文化介绍到国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次则是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的翻译活动,特别是甲午战争后的西学翻译。
在甲午战争之后,一部分满汉统治者和染有资本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要求联合起来抵御外海,变法自强。
在此期间翻译受到很大重视,尤以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主要代表。
其中严复提出的翻译理论:信、达、雅,影响至今。
第四次是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翻译活动。
也是翻译事业空前发展和波澜壮阔的时期。
五四运动开始了用白话文翻译的时代,其范围急剧扩大,有科技著作扩展到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由小说扩展到诗歌、剧本、文艺理论的翻译,翻译作品开始为普通人接受。
第五次便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翻译活动。
此期间,翻译理论在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被完善,上面已经提及到西方翻译史的第一次高潮,下面我们就了解下西方的其他几次翻译高潮。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公元4世纪至6世纪之间。
它与基督教的发展密切相关。
其中以将希伯来语和希腊语的《圣经》译为拉丁语。
第一章翻译简史(中外翻译理论沿革)翻译是语际交流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
它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翻译不单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转换。
英汉两种语言在谱系、文字系统、语音、词汇、语法、篇章、语用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是它们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不同的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被具有不同心理文化的人长期使用而形成的。
由于这两种语言具有不同的特征,反映不同的文化,英汉语相互转换的机制应该是不同的。
所以,翻译活动应该是这样一种活动,即把一种语言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1 、翻译的概念2 、翻译的性质3 、翻译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4 、翻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5 、翻译的分类6 、译者的素养7 、翻译市场的现状8 、翻译工具箱1、翻译的概念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的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张培基(1980)Catford :Translation may be defined as follows: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Peter Newmark :To translate is to change into another language, retaining as much of the sense as one can.Malcolm Cowley:Translation is an art that involves the re-creation of a work in another language for readers with a different background.Eugene Nida:奈达定义的三个优点明确地说明了要译的是什么(信息message)暗示了由于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原文和译文只能做到相对的对等(closest)考虑了译文的可接受性Some Definitions by Modern Translation TheoristsGideon Toury:―A translation is taken to be any target-language utterance which is presented or regarded as such within the target cultur:e, on whatever grounds.‖Christiane Nord―Translation is the production of a functional target text maintaining a relationship with a given source text that is specified according to the intended or demanded function of the target text.‖Jean Sager:―Translation is an externally motivated industrial activity, support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hich is diversified in response to the particular needs of this fo rm of communication.‖吕俊:―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活动,其本质是传播,是传播学中一个有特殊性质的领域。
中外翻译研究现状对比
中外翻译研究现状对比
翻译研究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复杂领域,中外翻译研究也有很大的差异。
首先,中国翻译研究的重点是理论研究,着重于探索翻译理论,比如翻译规律、翻译技巧、翻译原则等。
而西方翻译研究则更加注重实践,着重于翻译实践,比如翻译技术、翻译工具、翻译流程等。
其次,中国翻译研究的研究方法更加传统,多以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为主,而
西方翻译研究则更加开放,多以实验研究和计算机技术为主。
最后,中国翻译研究的研究对象更加注重文学翻译,而西方翻译研究则更加注
重商务翻译、技术翻译等非文学翻译。
总之,中外翻译研究有很大的差异,但也有共同点,都致力于推动翻译理论和
实践的发展,为人类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中西语言及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中西语言文化差异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论文论文摘要:中西语言在文化特征、思维方式、语法结构、句法类型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这些差异贯穿在语言学习中,给高职学生带来了很多困扰。
本文在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和中西语言差异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于高职学生的对比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及跨文化交际教学等方法,以期促进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其英语学习效率。
论文关键词:语言文化高职英语教学一、引言语言,作为一种媒介和人类思维的工具,它传达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确认事实,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脱离语言而独立存在。
英语作为目前世界上的最为通用语言之一,在国际交往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高职学生来说,英语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意图通过中西语言文化之间的对比,探寻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以提高当前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效率。
二、高职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分析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职业教育的生源文化素质也在明显下降,其英语学习现状更是不容乐观。
为了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有一个更明确的了解,本文对几所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和期末考试成绩测评。
通过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基础薄弱,水平较差从成绩上看,学生的英语基础很差,成绩普遍较低,而且水平参差不齐,相差甚大。
大多数成绩集中在40~69分之间。
职高生试卷虽然非常简单,但其平均成绩仍然很低,只有42.59分。
个别院校的个别专业学生英语成绩更差,有的只有20~30分,及格率很低。
2.学习被动,态度消极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积极性。
许多学生是为了逃避英语而选择了非英语专业,结果还要开展英语学习,使他们内心抵触心理严重,学生态度非常消极,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3.汉语思维负向迁移影响严重通过教师日常教学总结和期末测验,本文发现学生的英语学习极易受汉语思维习惯的干扰。
早期中西翻译史的异同翻译,是一项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先秦时代对翻译活动的记载,古埃及的罗塞塔石碑上刻着的几种不同文字,《圣经》中有关巴别塔的传说,都是上古时期不同语言间交际和翻译活动的印记。
将早期中西方翻译史的发展轨迹及其译学观念的演变过程放在一起比较时,我们很容易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部分。
一、口译活动多,笔译活动少,口译活动先于笔译活动。
简单来说有以下几点原因:(1)文字出现的时间较晚,社会组织发展的水平较低,对书面文件翻译的需求少。
(2)早期交通通讯不便,所以对外交流规模和影响力有限。
造成了笔译活动少于口译活动。
(3)统治阶层对外来文化持轻视态度。
认为外来文化比本土文化低一等,盲目自信,固步自封。
如《国语》中对“中国”之外的民族轻慢之态溢于言表,甚至称之为“禽兽”;戎狄来朝贡,正式见面前只有“舌人”来接待,敷衍。
(4)最根本的原因是本国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不对等。
经济是基础,意识形态是外交中的重要一环,经济和政治的不对等,从根本上阻断了两国的文化交流。
正如古希腊文明辉煌灿烂,民主社会自然和谐,自然不会和只崇尚军事的罗马进行文化交流。
二、翻译以归化为主,符合赞助人体系要求。
中国在公元前528年时,楚国令尹鄂君子皙举行舟游盛会,百官缙绅,冠盖如云。
在盛会上,越人歌手对鄂君拥楫而歌。
一位懂楚语的越人给子皙翻译到:“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翻译诗歌。
西方在罗马帝国统治希腊时期,出现了一位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安德罗尼柯。
他本是希腊人,再公元前250年左右,他翻译了荷马史诗《奥德赛》,译文采用的是罗马人熟悉的撒图尼乌斯诗歌体,翻译方法是尽量使用罗马化的拼写,如将希腊神袛宙斯译成罗马人熟悉的朱庇特,将希腊文的赫尔墨斯译成罗马人的信使墨丘利,将缪斯换成卡墨拉,等等。
英汉语言对比及其对翻译的影响摘要: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所以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句子结构、篇章及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而作为一名英语学习者,要清楚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掌握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在翻译时可以根据这些特点,针对性的选择不同的翻译技巧,从而可以避免在汉英翻译时出现错误。
文章将从两个主要方面举例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对比分析;翻译;差异翻译能力是学生对外语语言和母语熟练程度及两者相互转换能力的综合体现,更是翻译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
英汉语言对比分析不仅能够帮助英语学习者在错综复杂的语言现象中学会洞察其语言特点和表达规律,而且有助于他们排除母语的干扰,提高翻译水平。
一、句子层面的对比分析( 1) 形合与意合英语是重形合的语言,“造句注重形式接应,要求结构完整,句子以形寓意,以法摄神,因而严密规范,采用的是焦点句法”。
英语句子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接应,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
英语句中的连接手段和形式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用得十分频繁。
与此相对的,汉语是重意合的语言,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注重逻辑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注重以神统形,句子各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靠上下文和事理顺序来间接显示。
在翻译英语长句时,必须先分析句子大概有几种意思,中间包含着怎样的关系,把每层意思按照意群分离出来,再按照中文的叙事逻辑,遵循中文的表达习惯进行翻译。
例如:例 1:Accomplishme nt is often deceptive because we don’t see the pain and perseverancethat produced it. So we may credit the achiever with brains,brawn or lucky break and let ourselves off the hook because we fall short in all three.译文:成就常常使人产生错觉,使人看不到成就的来之不易,和为之所付出的艰辛困苦,总以为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人家身体棒、脑子灵、运气好,从而为自己找借口开脱,说自己没有获得成功是因为自己不具备上述这三条。
中西翻译理论的差异性比较及其启示
翻译作为不同语言之间人们交流沟通的工具,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国的翻译事业迄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光辉灿烂历史。
一般认为,有历史记载的中国翻译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的佛经翻译。
而且自此之后,产生了四大翻译高潮时期,并产生了许多杰出的翻译家。
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在公元前3世纪前后,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了《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圣经》。
因此可以说,西方的翻译活动至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期间,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六次高潮。
随着时间的发展,特别是到了近现代,西方的翻译论理和流派日益科学化和系统化,处于领先的地位。
一、中西译论差异的原因探究
中西翻译的历史同样悠久,并都有着丰硕的成果,但是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与西方的翻译理论比较起来显得相对滞后。
本文对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与西方的翻译理论比较起来相对滞后的原因做出分析: 第一、历史原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翻译事业发展的形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进步。
与此同时,中国从二战结束后到改革开放前期这一段时间里,翻译事业乃至各项事业发展的大环境是封闭的,是停滞不前的,这与同时期突飞猛进的西方翻译是远不能相比的,差距由此拉开。
其次,中国的思维方式也是造成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相对滞后的原
因。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习惯重综合,西方人的传统思维习惯重分析。
表现在翻译理论上面,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大都是经验式的总结,其中很大程度上是主观感受。
而西方的翻译理论大多都是成理论体系的,体现了较强的科学主义精神。
在当今重视科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时代,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比自然显得相对滞后。
再者,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习俗来看,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习俗趋于保守,而西方自文艺复兴以后则显得开放、自由。
中国人极端尊重传统,这种思维定式使得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缺乏开拓性,失去了进步的动力。
而西方所倡导的人文主义主张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翻译活动深人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二、中西译论差异的具体表现
第一,中西方翻译理论意识的差异。
西方的理论研究有着很强的广度和深度,是多维度、立体式发展的。
在同一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就出现了不同学派的翻译理论,同一理论在不同地域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如操纵派、文化派、多元系统派则跟翻译研究学派是一脉相承的。
我国翻译理论,缺乏对事物进行科学论证和系统总结的习惯,谈论翻译标准仅限于随感式、印象式的,由于这种学术传统,加之中国人务实、重实践、讲究实用的社会心理,使得理论研究远不如西方那么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
第二,中西方翻译理论基础的不同。
西方翻译标准大多建立在某种理论或思想基础之上,自觉的理论意识和科学传统使得他们的译论
容易形成流派和体系。
如纽马克的标准属于语言学派,奈达以信息论、符号学为理论基础。
而我国对翻译标准的讨论仍然缺乏系统的理论依据,近年来,情况有了改观,但我国翻译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仍然大多是西方的翻译理论。
第三,中西方翻译理论译者的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
西方译论强调客体意识,注重保持“物”(文本)“我”(译者)之间的距离,注重对文本进行冷静、客观的解析。
而中国传统译论强调译者的主体意识,以“人”为出发点,重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第四,中西方翻译理论表述的含蓄性与明确性。
西方翻译理论以西方语言之间的翻译为研究对象,在用来指导西方语言文字之间的翻译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并且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明确性。
中国传统译学理论的倡导者注重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意境,给予人们较大的联想和领悟空间,但无法给翻译实践作出精确的规定,具有含蓄性。
第五,中西方翻译理论立论的实用性与理论性。
中国的传统译论注重于实用性,关注翻译理论是否有实际的作用,能否指导翻译实践,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与中国传统译论相比,西方更为重视翻译理论的抽象性、条理性和系统性。
他们认为重点在于描述翻译实践后面存在什么样的理论,在于如何从理论角度去认识翻译、解释翻译。
三、中西译论差异性比较的意义
首先,通过比较,使我们认识到各自翻译标准的特点和发展轨迹,知己知彼。
中同方的翻译理论有其相同的地方,也有差异性。
其差异
主要由中西语言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并非反映人的主观愿望和要求。
传统的中西翻译标准都离不开“信”或“忠实”,以原文为依据,同时并不忽视读者的接受水平和译文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只不过在用词上有区别而已。
其次,认清我们同西方译论之间的差距。
现代中西翻译标准都呈现多元发展的格局,但在研究思路和学术视野上,西方似乎更显开阔。
西方理论家将翻译置于原文和译文的多维文化空间,善于从不同角度进行考察。
另外,他们有较强的理论意识,任何研究都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充分运用相关学科的成果,使翻译标准的内涵(指翻译标准本身)和外延(研究方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
因此,西方翻译研究成果更丰富多彩。
第三,学习借鉴西方译论。
如果说中西翻译标准真正存在差距,那主要是时间上的先后,西方起步早于我国。
尽管目前对西方译论仍处于引进、消化阶段,但是,借助网络媒体和各种现代化信息传递技术,掌握西方先进理论的速度越来越快,而且有了西方的理论作为借鉴,可以避免走弯路,能够在理论上取得更快的进展。
当然,应该注意学习西方理论中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批判地接受,而不是盲目照搬。
四、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的对策
通过对中西方翻译理论的比较研究,找到了中西翻译理论差异的一些原因,明确了差异对比的意义,这一切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好中国自己的翻译理论,提出相应的对策,使中国翻译理论有所提高和进步。
为了赶上西方的翻译理论,中国的翻译理论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对汉语语言学的研究。
我们应该从对汉语言的研究人手,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创立适合中国需要的现代翻译学。
因为,语言是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和媒介之一。
没有对语言的研究,要研究该语言的翻译理论就是缘木求鱼。
第二,改变传统思维方式,大胆创新,与时俱进。
我们不能局限于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研究的范围和模式,而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认真研究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不足,结合中国的实际,探寻弥补的对策,建立我们自己的翻译理论体系。
第三,进一步提高翻译的地位,充分认识翻译的作用。
应该将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一步提高翻译的地位,推进翻译工作。
第四,加强中国翻译人才的培养,扩大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的队伍。
只有这样,中国的翻译事业才能繁荣昌盛、继往开来。
西方译学理论用严谨的概念和范畴、条目分明的分析方法将科学观念引人中国传统翻译研究,体现其显著的理论性和系统性优势。
西方翻译思想的引进不仅带来新的术语、概念和方法,更意味着一种翻译研究新观念的形成,使中国翻译研究从传统的语文学范式大幅度转向语言学范式。
如果不能对西方当代译论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和认真的消化,我们就无法将这种译论与我国传统译学理论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无法在传统译论的基础上有效地推陈出新,发挥西方译学理论的优势。
同时,与传统译论相比,中国译论成果从研究视角、
理论基础到研究方法都呈现很大的不同。
这要求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把西方理论术语移植到中国文化语境中。
而是要根据我们汉语言发展的自身特点,结合时代的发展,走出适合中国发展的一条翻译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