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住区环境规划建设若干理念与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6
浅析低碳理念下生态居住区规划设计策略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的不断建设,城市的生态环境每况愈下,然而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居民对人居环境的品质要求也逐渐提高,建造节能减排、高效舒适的居住小区已成为众多开发商的竞争手段,作为城市规划者也需要注重低碳理念在居住小区规划中的应用。
低碳生态居住区的建设作为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文解析“低碳”、“生态”的内涵,明晰低碳生态居住区规划的核心要素,通过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两个层面提出将低碳理念融入生态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策略。
关键词:低碳、生态、住区规划策略中图分类号:tf7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概述由于近年来我国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居民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相应提高,对于居住的要求转化为以生态健康为主。
低碳理念在目前我国多数城市的居住区规划建设中运用,推动着城市规划建设的积极发展。
低碳城市规划与建设可以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来化解从工业革命以来“高碳”的城市发展模式给城市带来的种种危机。
将低碳理念融入生态居住区的规划建设,不仅能够减少城市碳的排放量,还可以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和生活水平。
探索低碳生态居住区的规划设计策略,是倡导低碳生活、促进居住区迈向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2低碳生态居住区的相关理论及实践2.1低碳理论“低碳”一词在英国《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的“低碳经济”概念中首次出现,低碳经济的核心思想是以更少的能源消耗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
低碳,英文为low-carbon。
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
对低碳的理解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形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小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第二种情形是零排放;第三种情形是绝对排放量的减少。
低碳理念是贯穿于经济,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核心在于加强研发和推广节能技术、环保技术、低碳能源技术等。
低碳城市的相关理论是在应对能源紧张和气候变化两大城市危机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以能源使用和环境影响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城市发展理论体系的子系统。
住区规划布局形式自古至今,住宅在人们的生活中始终扮演了一个承载生活的角色。
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产力水平和生活面貌往往通过住宅建设及其相关问题的解决而体现出来,因此居住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建筑界和规划界所重点关注的对象。
同时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解决日益增多的城市人口的居住问题,提供满足人们身心需求的住区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整个国民经济开始进入适度快速和相对稳定的发展轨道,而中国城市经历了革命性的变化,经济的转轨和社会的变革也在居住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住区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阶段。
一方面,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了迅猛发展的轨道,大量的人口向城市聚集。
以北京为例,人口规模已超过现有各项公共设施的承载能力,出现过度拥挤,交通阻塞,水资源匮乏等一系列问题。
另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衣食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已经转向了住房,人们迫切需要尽快改善和提高居住条件。
因此住区建设已不仅仅是解决住房问题,它已经同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息息相关。
改革开放 20 年,中国城市建设和乡镇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经济发展和政策的主导和推动下,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
近 10 年来,我国的城市化平均每年大约以 0.6%的速度增长。
按照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当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处于 30%的时候,将进入飞速发展阶段。
在《2001 至 2002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专家预测,到 2020 年,50%的中国人口居住在城市,到 2050 年,将有 75%的中国人居住在城市。
可以说,21 世纪是中国的“城市世纪”城市住区建设水平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而住区作为构成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规划是城市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实现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步骤,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
城市居住区规划与设计优劣评析中国地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行业竞争日益加剧;同时,伴随人们生活方式向多元化、个性化的转变,人们对居住的要求也按照:“物质空间”——“社会空间”——“体验空间”的顺序渐渐提高。
因此,当消费者的“人居环境”意识逐步苏醒时,传统的小区开发模式显得缺乏宏观与综合的视野。
地产商正在想方设法寻求出路,水岸住宅、生态小区、智能大厦、国际街区等等楼盘概念不断涌现出来,令购房者眼花缭乱。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住区是优秀的住区呢?好的“作品”不一定是好的“产品”,好的“产品”也不一定是好的“商品”。
一个“完美的住区”应该是能够满足人们“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和“体验空间”的适应未来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要求的优秀住区。
一居住区模式相关理论综述1 居住区模式的由来与发展居住区模式是我国城市住区规划的主导模式。
20世纪50年代,从原苏联引进的、以围合式组团空间形成的住宅街坊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
与此同时,居住区、居住小区也被引入国内并付诸实践。
居住小区与西方邻里单位思想并没有很大区别,只是规模上更大一个层次。
从1986年开始到1990年代末,由建设部在全国开展的“城市住宅小区试点”及“小康住宅示范小区”等项目,使以居住小区为主导的规划方式,在全国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城市迅速铺开。
这一阶段天津的典型代表则为:体院北居住区(1976~1984)、天津川府新村(1986~1989)、华苑居住区(90年代)和今天的梅江生态居住区。
1990年代后期,随小区管理新模式的出现,尤其是由专业化的物业公司施行管理,实现了整个小区的高效、优质、统一管理。
这个时期的小区规划中,突破了组团的形式限制,将邻里空间的形式置于首位。
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后,住区开发主要由企业主导。
然而居住区规划的核心理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封闭式住宅小区的开发成为主流形式。
2 居住小区模式的特点与弊端通过对居住小区发展历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形式有如下一些特点:a 在总体规划思想上,将小区作为城市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块,追求一种完整性,如自成体系的道路系统、尽可能完备的服务设施等。
关于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性研讨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现阶段城市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基础设施日渐完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明显提升。
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建筑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体现了当地特色和人文底蕴,也代表了整个城市的形象。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能够有效提高城市美观度,满足人们实际生活需求,营造和谐、舒适的生活环境。
总结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建设的相关性,进一步探索城市规划建设中建筑设计的重要性,旨在为实际工作奠定理论基础,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规划;重要性;研讨引言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建设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两者共同作用于城市发展。
建筑设计是对城市整体面貌的创造,而城市规划建设是对建筑设计的发展和完善。
一个完整的建筑设计应该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施工图设计三个方面。
建筑设计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会影响到城市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而且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但是目前我国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和弊端。
因此在对建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时就必须要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来解决问题。
1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性1.1建筑设计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基石城市规划是从宏观的视角上对城市的发展趋势进行规划指导,而建筑设计则是其最主要的载体,它是在宏观发展理念中的微观表现,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在进行建筑设计之前,必须先对该地区的整体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再对该地区的建设项目进行策划和设计。
同时,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还应结合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特点,反映出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1.2有利于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目标的实现当前,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面临着能源和资源的紧张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在建筑设计中应注重节能环保,凸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着重强调自己的建筑风格,并以独特魅力来表现城市特征,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目标。
1.3有利于凸显城市建设规划的重点内容建筑是城市面貌最直观的反映,因此,在进行城市文化符号的设定时,一般都会将建筑物设定为城市形象的代表。
关于建筑设计中人文理念的几点思考摘要: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建筑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建筑设计时,除了要保证自身的功能性外,还要充分考虑人们的需求,以实现建筑与周边自然、物质以及人文环境的有机融合,在提升整体项目经济效益的同时,将人文因素有效地融入建筑设计中来,设计出满足人们需求的建筑。
关键词:建筑设计;人文因素;融合将人文因素应用到建筑设计中来,就是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充分的尊重使用者的需求,让人们感受到人文关怀,从而增强居住和办公空间的舒适性。
同时通过人文理念的应用,还能够实现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完美结合,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助力。
1人文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1.1传统精神和风格的传承与表现现代建筑风格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载体,但并不代表发展现代建筑就要摒弃传统的文化和精神。
传统文化是历史发展的印记,是人们智慧的结晶。
在对传统建筑进行翻新重建的过程中,应该在保留传统风格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1.2民族性特征的体现色彩是表现民族性的重要元素,也是体现区域特征的集中表现。
在建筑设计中,只有在增强建筑功能性的基础上,融入色彩风的民族性元素,才能更好地凸显建筑的独特性和个性化特征。
1.3地方性特征的体现由于城市建设具有地域性,在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因自身地质、环境以及社会价值等因素的影响,而使建筑风格存在差异。
古往今来,每个城市不同时期都会有其代表性建筑,这些建筑融入了区域内的不同特色和发展规律,使建筑自身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例如意大利展馆,其功能模块划分的灵感就是来源于该国20大区的风格特征,这样不仅展现了意大利的民俗风情,也提升了建筑的艺术和文化价值,使其成为意大利城市发展的标志性建筑[1]。
2人文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措施2.1彰显独特性和个性化特征现代建筑设计需要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和鲜明的特征,并要结合城市发展需求和规划理念,采用不同的创作形式来提升建筑的整体效果。
理念理解理想——西方人本主义思想视角下城市规划设计的点滴文婧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摘要:哲学是人类对世界和社会的一种认知活动,哲学思想因为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而对各个学科都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本文针对西方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流派——人本主义,在梳理其源起、发展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各学派的主要观点和对空间研究的指导,并将其特征概括为“理念”“理解”“理想”三个主要方面。
在梳理和阐述的过程中,引证了城市规划实践中的众多案例,分析其中体现的人本主义思想的特点。
关键词:人本主义思想人文地理学城市规划1 引言哲学一词出自希腊文,意为“热爱智慧”,哲学是人类对世界、对社会的一种认知活动,哲学思想因为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而对各个学科都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若干世纪以来,多种哲学已被提出,人本主义思想便是其中一类。
本文将在梳理西方人本主义思想源起、发展的基础上,重点阐述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学派、主要特点、价值及其对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影响。
在这个梳理和阐述的过程中,笔者将随时联系到城市的宏观或微观规划中的理论或案例,看看人本主义思想、人本主义地理学的观点是如何渗透和融入大到整个城市的布局规划小到一个社区或是学校校区的规划甚至是一幢建筑的设计中的;透过现实中的城市景观,领略它们背后曼妙的人本主义思想。
本文的见解未必完全准确,它是笔者在阅读和理解有关人本主义的书籍和文献基础上所做的一个尝试——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布局和景观进行观察、思考并探索其中折射的人本主义思想。
2 人本主义的起源和发展人本主义(Humanism)的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普罗泰尔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便是以人为中心,把人置于世界的中心地位的开始(许然,2005)。
此时人们对城市的定义是“城市是一个为着自身的美好生活而保持很小规模的社区”,人们共同经营和管理这个社区,人们都怀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追求美好和正义的生活(刘易斯·芒福德,2004)。
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原则及建筑方案设计摘要:城市内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作为建设单位要提高对于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重视度,就目前情况来看,城市中住宅小区的生态环境设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进行城市住宅小区设计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并且根据小区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的设计方案,要使小区环境拥有自己的特点。
本篇文章将对城市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原则进行阐述,并且列举了城市住宅小区建筑设计的具体方案。
关键词: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原则;建筑方案引言:城市内的住宅小区的设计是城市发展的代表,住宅小区的建设风格直接反映着城市的文化底蕴。
对于住宅小区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能够有效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发展。
进行住宅小区的设计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要充分体现出城市特色,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符合小区居民的实际需求,让人们能够拥有良好的居住环境,能够拥有良好的心情,缓解心情压力,提高居民的居住满意度。
1、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原则1.1坚持安全防护原则在进行住宅小区设计时要坚持安全防护的原则,住宅小区的生活环境是居民非常重视的内容,进行住宅小区的设计时要具备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在实施制度之前要具备规范、合理的社区管理制度。
规划设计过程要具备必要的应急处理措施,要对住宅区的出入口合理的设计,对于住宅小区的内部空间进行合理的利用,有效提升住宅区内部的安全防范效率。
1.2坚持绿化设计原则在住宅小区内进行绿化设计,通常情况采用的是立体式的绿化设计方案。
可以在住宅区的围墙上进行竖向绿化设计,这能够有效的促进住宅占地面积与绿化占地面积的均衡发展,使环境更加优化、美观,绿植能够更好的进行空气的净化。
一般情况下可以种植常春藤,其能够攀爬在住宅小区的围墙上,有效的增加了住宅区的绿植覆盖率,也提高了住宅小区建筑墙的整体质量,避免墙体受到季节的冷热交替,出现墙体变形的情况,延长了建筑墙体的使用年限。
探讨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摘要:城市生态规划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城市要发展好、建设好、管理好,首先要规划好。
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逐步加强,环境成本的内在化,良好的生态环境愈来愈成为城市吸引外资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规划建设abstract: the city ecological planning is ess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 city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first of all to good planning. as people’s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gradually strengthened, internalization of environmental cost,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city to attract foreign investment.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一、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保持城市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规划的实质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就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目标和措施所作的规划,其目的在于提高环境质量,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81“多元协同、统筹创新”理念下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思考与实践——以杭州萧山区瓜沥镇为例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in Small Town under the Concept of "Multiple Collaboration, Overall Planning and Innovation" —A Case Study of Guali Town, Xiaoshan District, Hangzhou摘 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小城镇实现空间有机更新的重要途径。
然而由于其涉及面广、利益主体多、技术要求高、实施难度大,如何在有限时间、有限资金与职权交叉等条件下实现项目的统筹设计、高质落地与长效管控,成为整治工作推进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从分析该类项目的特点入手,结合杭州萧山区瓜沥镇的实践案例,探讨了“多元协同、统筹创新”理念下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设计思路与措施途径。
关 键 词:风景园林;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多元协同;统筹创新;EPC模式;长效管控Abstract: The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small towns to achieve organic spatial renewal in the new era. However,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its wide coverage, various stakeholders and high level of technical requirements and implementation difficulties, realization of the overall design, high-quality implement and long-term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the projects under limited time, limited funds and relatively weak powers had become a key issue in the progress of the rectification work. The discussion of the design ideas and measures for the environment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small towns under the concept of "multiple coordination, overall planning and innovation" was started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actual dilemmas and solutions of this type of projects combining the practical cases of Guali Town, Xiaoshan District, Hangzhou.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own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in small town; multiple collaboration; overall planning and innovation; EPC model; long-term management and control保证实施效果与长效管控非常值得探讨。
1
城市住区环境规划建设创新理念与思考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陈沧杰
一、我国住区规划建设发展的进程及环境要素
1、发展过程概述
住宅建设代表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社会经济中占有
重要地位。住宅是城市中数量最多的建筑类型,在整个城市中是配角,
但却对城市风貌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人民的居住水平反映了国家与城
市的发展程度。
·技术观(工程)――社会观
·住得下(生存)→住得好(生活)→环境需求:功能需求、审
美需要。(以人为本)→“绿色生态”(以自然为本)――尊重、顺应
自然的健康生活方式、生活态度。
2、住区环境构成要素
住区环境:
地形地貌的利用
植被的维护和保留
自然环境 水体的改造与应用
大气的净化
物化环境 建筑空间塑造
交通环境的组织
人工环境 绿色景观环境设计
活动场地环境的布局
市政设施的完善
2
物业管理制度的建立
土地利用法规的控制
社会环境 文化、教育设施的配置
人际交往空间的建设
交通和休闲设施的规范
建筑风格和传统
居民参与意识的培育
人文环境 文化背景 社会习俗、居住生活习惯的变革
文化礼仪与教育水平保持
经济造价、环境质量评估
居民收入及支付能力
经济环境 商业活力、文化背景程度
社区经济建设
二、室外环境建设
1、住区舒适环境的要素
①空气清新
②宁静、没有噪音
③丰富多样的绿化
④亲水、水环境
⑤街、路美丽而整洁
⑥有文化内涵:历史文化、氛围、人文气息
⑦有步行休闲的场所与空间
⑧有游乐健身设施
“安静”、“空气”、“绿化”最为关注
2、室外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完善住区生活环境的使用功能
①户外活动要求
3
②观赏功能
③生态与环保功能
――户外活动需求:场所感、邻里归属感
·健身场所
·少儿活动场所和设施
·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
·散步、纳凉、交往场所
·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医疗站、公厕
――观赏功能:审美、视觉效果、心理感受
·景观环境赏心悦目、恬静、舒适
·要有文化内涵、要有亲和力、地区特征、文脉、品位、杜绝粗
制滥造
·避免抄袭,简单克隆,缺少生活情趣
·多层次需求,文化背景,年龄,功能性
越贴近自然的环境、越能长久地适应居民的需要,功能性(休闲、
交往、健身)应放在景观环境的首位
――生态环保功能
·充分的绿量,减少人工构筑物
·乔、灌、花草、合适比例
·绿视率
·绿地率
3、需要提倡和完善的若干理念
①需求第一
·不增加购房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不增加不必要的物管费用
②因地制宜
自然亲和力,与自然协调和谐,尊重山水地貌
4
花、草、树、灌皆相宜,“绿色生态”
③就地取材
保护原有地貌、树木、水系、地产建材利用
④景用结合
尽量减少只能单纯作为观赏的内容,孤立的景观主题既不生态,
也不实用。
⑤粗材细作
天然材料、朴实、精致、避免刻意追求高档豪华。
4、规划建设中应避免的几种倾向
①绿地公园化,活动绿地观赏化
·围栏,告示,为绿化而绿化,可望不可及
·应强调人与环境互动、柔化、自然化
·避免环境艺术化,观赏性提高,实用功能性降低
·植物造景可采用孤植、丛植、群植等,合理保持地形特征,允
许无害动物生存。
②铺地广场化、公共空间简单化
③小品城市化
设大尺度广场、喷泉(多数情况下不喷),雕塑、亭楼不协调
④道路随意化
·小区自成体系,城市肌理阻隔,造成城市与小区间的不协调
·道路追求美感、无序、交叉口铺地图案化
⑤景观鸟瞰化
重视模型效果,屋面装饰构架繁琐
不重视现实空间环境感受,不关注“近人尺度”“人性化”处理
⑥ 物业管理粗放化
·服务不到位,应树立高质量管理能提高社区房产价值的观念
·智能化管理,应注重硬件设备投入,更重要应抓软件服务管理
5
·应提倡服务社会化、公共服务、专项服务、特色服务
·服务半径250~300米,3~5分钟步行距离
三、住宅设计趋势
1、提倡绿色生态住宅,应体现一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健康
的居住方式。摒弃纯技术观点,仅仅停留在高新技术的更新,热衷于
诸如人工造光,人为通风,人工制冷和供热等技术的不断进步,而轻
视甚至抛弃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自然光、热、通风等行之有效的做
法,肯定是误入歧途。
2、强调住宅外观与周围自然环境协调性。
3、注重房屋外观设计和内部设计的连贯性。
4、强调住宅外观设计具有鲜明的“主题”。
5、住宅局部设计与住宅前部设计同等重要。
6、低价位住宅的室内装饰和建筑材料也需讲究。
7、室内自然空间设计更加注重舒适而不仅是好看,意味着有特
色的室内装饰和更多的生活空间。
四、住宅建设应避免和注重解决的问题
1、楼盘设计概念化
风格欧美化,“美式”“欧式”“小区E化”
“Town House” “SOHO”等
实际上建成后难以达到要求,照搬国外理念,不中不西,立面繁
琐化,色彩过分,今天标新立异,若干年后会“碍眼”。
2、平面布局,体型随意化
·弧形组合单体:墙面不平行,边角难以利用,设置双墙。
·“三明”凹凸又多又深:浪费土地,视线干扰。
3、错层滥用化
追求室内空间层次感,错层从低层――高层转换。
“左错右错”,“前错后错”,“二室一厅”走道上设踏步,高低错
6
落不安全,结构不合理。
4、生活阳台房间化
“阳台大而不当”,封闭后影响采光,杂物堆放,尺度不当,阳
光、空气的自然调节功能下降。
5、设计贵族化
·大户型:1居室80~90m2,二居室110~120m2,不实用。
·装修宾馆化:应提倡实用、经济、个性化,“简约主义”。
6、储存空间不足
一户只有一个壁厨,或一个储藏室。
应考虑每个房间,过道设置壁橱,要考虑布局多样性、巧妙性。
7、晾晒空间两难
晾衣架影响整体美观,家家主阳台“万国旗”飘扬,客厅功能受
影响,可考虑安排与主阳台分离的相对隐蔽的专用晾晒空间。
8、园艺空间忽略
缺少专用的家庭园艺空间,阳台摆放――杂乱、搁板放置花盆不
安全,有干扰。
9、机动空间匮乏
“X+1”式户(即在每户的常规房间外,增加小面积功能的机动
空间)体现能适应不同家庭或同一家庭的不同生活阶段对空间的不同
使用需求。既可以作为保姆房,临时客房,小书房,健身房,杂物间
等,面积不大功能大,强化居家的功能。
10、组合户型罕见
可分可合户型款式。既可一分为二,又可合二为一。
一般是“一房”与“二房”的组合。业主可自用、出租、父母住,
子女分户等。可有效提高住房的使用效率和使用价值,体现不动产具
有的使用与投资的双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