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2
- 格式:pdf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26
化学必修二知识点1. 化学平衡
- 动态平衡的概念
- 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
-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2. 酸碱理论
- 酸碱的概念和分类
- 酸碱中和反应
- 酸碱盐的性质
- pH值的计算
3. 氧化还原反应
-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 氧化还原反应的识别
-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4. 电化学
- 电池的原理和类型
- 电解池和电解质溶液
- 电极电势及其应用
5. 有机化学基础
-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 烃的命名和性质
- 官能团的概念和反应
6. 高分子化合物
- 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
- 聚合物的分类和性质
- 高分子材料的应用
7. 实验基础
- 化学实验操作技能
- 实验数据的处理
- 实验报告的撰写
以上是化学必修二的主要知识点概括,每个知识点下还包含了相关的理论、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等具体内容。
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深入学习化学非常重要。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大全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其中,质子数量决定了元素的种类,中子数量则决定了同一元素不同核素的存在,而电子则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原子序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也等于核外电子数。
电子按照能量最低的原则排布在不同的电子层中,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2n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二、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将元素按照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的不同排列而成的表格。
周期数等于元素最外层电子层数,主族序数等于元素最外层电子数。
元素周期表中,横行称为周期,纵列称为族,共有7个主族和7个副族,以及三个Ⅷ族和一个零族。
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能够显示出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例如,同一周期内的元素具有相似的电子结构和化学性质,而同一族内的元素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三、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律包括原子半径、电子亲和能、电离能、电负性等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例如,原子半径随着周期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而同一周期内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电子亲和能和电离能则相反,随着周期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大,而同一周期内电子亲和能和电离能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掌握元素周期律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这些性质包括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这种周期性变化实际上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同一周期内的元素性质也存在递变规律。
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它们的电子排布和原子半径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发生变化,而主要化合价则依次为+1、+2、+3、-4、+5、-3、+6、-2、+7和-1.此外,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单质与水或酸置换、氢化物的化学式、与H2化合的难易、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酸碱性以及变化规律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
高二化学必修二教案(精选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二化学必修二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化学(二)》期末考试试卷(A)适用专业: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请将其代码填入括号中;每小题2分,共40分)1、组成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元素是:()A、CB、C和HC、C、H、OD、C和O2、当你进入厨房嗅到极浓煤气味时,应采取的措施是:()A、立即开灯,寻找泄漏处B、打开门窗,关闭煤气阀C、打开抽油烟机排出煤气D、立即拨打手机报警3、下列不属于烃的是:()A、甲烷B、乙烯C、乙炔D、酒精4、下列各组物质属于同系物的是:()A、CH4和C3H6B、C2H4和C6H14C、CH4和C5H12D、C3H6和C5H125、天然气和沼气的主要成分是:()A、CH4B、CH2=CH2C、CH≡CHD、6、在光照下,甲烷与氯气的反应是:()A、氧化反应B、还原反应C、取代反应D、加成反应7、下列物质中,不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的是:()A、乙烷B、乙烯C、乙炔D、1,3-丁二烯8、下列物质中,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是:()A、C7H14B、C3H6C、C5H12D、C4H69、下列不属于醇的是:()A、C2H5OHB、CH3OHC、C6H5OHD、C6H5CH2OH10、乙醇与浓H2SO4共热到170℃,生成:()A、CH3-CH3B、CH2=CH2C、CH≡CHD、C2H5-O-C2H511、下列化合物中可用做麻醉剂的是:()A、一氯甲烷B、乙烷C、乙酸D、乙醚12、下列物质中,含羟基官能团的是:()A、CH3O CH3B、CH3CHOC、CH3COOHD、CH3 CH2OH13、下列分子中既有醛基又有羧基的是:()A、CH3COOHB、CHOHC、CH3COHD、CHOOH14、食醋中的主要成分是:()A、CH3CH2OHB、CH3CHOC、CH3COOHD、HCOOH15、具有下列结构的化合物中,不属于羧酸的是:()A、HOOC-COOHB、CH2=CH-COOHC、CH2COOHD、CHOH16、医用酒精是乙醇水溶液,其质量分数是:()A、100%B、95%C、75%D、50%17、下列化合物中属于酯类的是:()A、OCH3CO HB、OCH3C CH3C、OCH3C OHD、OCH3CH318、乙醛与氢气反应生成乙醇,该反应属于:()A、取代反应B、消去反应C、加成反应D、加聚反应19、下列物质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A、葡萄糖B、蔗糖C、淀粉D、纤维素20、下列物质中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的是:()A、油脂B、蔗糖C、淀粉D、麦芽糖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20分)1、乙烯和甲烷都是烃,它们互为同系物。
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优秀7篇】篇一:教学过程篇一[新课导入]首先让学生观看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录像、图片等,或提出一个有关能源的社会实际问题进行讨论→进入实际应用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重要意义。
[板书]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1、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学生实验]课本实验2-1[思考]为什么要用砂纸打磨铝片?[学生思考回答]因为铝片表面有氧化膜,它阻止铝片与酸的接触,使反应不能进行。
[分组探究]实验中不能用眼睛直接观察到热量变化,那我们应换什么方法去了解热量变化呢?[学生思考]讨论出多种方案,同时纪录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实验步骤x 眼睛看到的现象用手触摸的感觉用温度计测量的数据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 6mol/L的盐酸溶液向含有盐酸溶液的试管中插入用砂纸打磨光的铝条结论[演示实验]课本实验2-2[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1、为什么要将八水氢氧化钡晶体磨成粉末?2、为什么混合后要立即用玻璃棒搅拌?3、反应后有什么气体产生,应如何处理?[学生探究]根据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将晶体混合后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合物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有NH3气生成用手触摸烧杯下部感觉烧杯变凉反应吸热用手拿起烧杯烧杯下面的带有几滴水的玻璃片(或小木板)粘到了烧杯底部反应吸收热量使体系温度降低,使水结成冰将粘有玻璃片的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上一会儿再拿起玻璃片脱离上面烧杯底部冰融化反应完后移走烧杯上的多孔塑料片,观察反应物混合物成糊状有水生成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反应: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演示实验]实验2-3酸碱中和反应[实验要点]通过三组强酸和强碱之间的反应对比实验,定性的抽象出“中和热”概念。
在实验中要注意:(1)三组实验所处条件要相同,如使用的仪器、外界环境中温度和压强要相同;(2)三组实验酸和碱的用量要相同,以保证生成水的量相同;(3)控制相同的反应时间。
精彩文档 1、石脑油:简称NAP ,又称粗汽油,是石油轻质馏分的泛称。
由原油蒸馏或石油二次加工而得。
主要成分为烷烃的C 4~C 6。
主要用途:可分离出汽油、苯、煤油、沥青等多种有机原料。
是裂解制取乙烯、丙烯,催化重整制取苯,甲苯,二甲苯的重要原料。
2、苯:分子式 C 6H 6,结构式 。
苯是最简单的芳香烃。
苯是一种石油化工基本原料。
苯的产量和生产的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3、甲苯: 分子式C 7H 8,结构式 ,是一种无色,带特殊芳香味的易挥发液体,简称MB 。
甲苯是芳香烃的一种,是一种常用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造炸药、农药、苯甲酸、染料、合成树脂及涤纶等。
同时它也是汽油的一个组成成分。
4、二甲苯:又称1,2-二甲苯,分子式C 6H 4(CH 3)2,简称DMB 。
为无色透明液体,有邻、间、对三种异构体。
由芳烃联合装置的重整液、加氢汽油分馏以及甲苯歧化得到混合二甲苯。
在工业上,二甲苯即指上述异构体的混合物。
广泛用于涂料、树脂、染料、油墨等行业做溶剂;用于医药、炸药、农药等行业做合成单体或溶剂;也可作为高辛烷值汽油组分,是有机化工的重要原料。
5、对二甲苯:又称1,4-二甲苯,分子式C 8H 10,结构式 ,是苯的衍生物,重要的化工原料,简称PX 。
混合二甲苯经吸附分离制取可得到对二甲苯。
主要用于制造对苯二甲酸,可用于化工及制药工业等。
也是用于生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重要中间体。
PET 纤维又称聚酯纤维或涤纶纤维,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合成纤维。
—CH 3—CH 3CH 3—精彩文档6、乙烯:乙烯是由两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组成的化合物,分子式为C 2H 4,结构式 。
乙烯是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塑料、合成乙醇的基本化工原料,也用于制造氯乙烯、苯乙烯、环氧乙烷、醋酸、乙醛、乙醇和炸药等。
7、聚乙烯:是乙烯经聚合制得的一种热塑性树脂简称,结构式 ,简称PE 。
聚乙烯为白色蜡状半透明材料,柔而韧,比水轻,无毒,具有优越的介电性能。
化学选修2结构考点总结一、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有机化合物是由碳原子和氢原子以及其他非金属原子组成的化合物,其结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碳原子的四价性:碳原子可以与其他碳原子或其他非金属原子通过共价键相连,形成分子中的骨架结构。
2.范德华力和键能:有机化合物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范德华力来实现的。
而分子内的相互作用则是通过共价键能来实现的。
3.键的自由旋转:在碳-碳单键和碳-氢键中,由于键的自由旋转,分子可以在立体空间中快速转动,使得其构象经常发生变化。
4.立体异构体:由于键的自由旋转,相同分子式的有机化合物存在不同立体异构体。
5.共轭体系和芳香性:在有机化合物中,共轭体系的存在会导致分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特殊的光学性质。
而芳香性则是由芳香族化合物的共轭体系所决定的。
二、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和结构式在有机化学中,分子式用于表示有机化合物中各元素的种类和数量,而结构式则用于表示有机化合物中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和空间排布。
常见的有机化合物结构式表示方法有以下几种:1.线性结构:直接表示原子之间的连接关系,只标出碳原子间以及碳原子与其他原子(如氧、氮、硫)的直接连接。
2.简化结构:用简化的表示方法表示分子结构,常常忽略碳原子周围的氢原子。
3.分组结构:将分子中的一部分或几个基团用一个圆圈或方框表示,从而简化结构。
分组结构有助于化学反应的理解和分析。
4.平面投影式:将分子的立体结构投影到平面上,使用立体化学的符号来表示曲面和空间关系。
三、共价键和价角1.共价键:共价键是由共享电子对而形成的化学键。
在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与其他碳原子或其他非金属原子之间通常通过共价键相连。
2.单、双、三键:共价键可以根据共享的电子数目分为单键、双键和三键。
单键由一个σ 键组成,双键由一个σ 键和一个π 键组成,三键由一个σ 键和两个π 键组成。
3.杂化轨道和键角:碳原子在形成共价键时,sp3 杂化轨道和 sp2 杂化轨道的形成分别对应着四面体结构和平面三角形结构。
精品文档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原子结构A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质子(Z 个)原子核注意:中子(N 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原子(Z 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Z 个)★熟背前20 号元素,熟悉1~20 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 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 个),次外层不超过18 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 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 种元素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 种元素周期第三周期 3 8 种元素元(7 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 种元素素(7 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 种元素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 种元素期第七周期7 未填满(已有26 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 共7 个主族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 个副族(18 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16 个族)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化学选修2必记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化学动力学1. 反应速率和速率方程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失或生成物形成的量。
速率方程表示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一般可以用反应物的浓度和反应速率的变化量之间的关系表示。
反应速率=R=k[A]^x[B]^y式中,R表示反应速率,k为速率常数,x和y为反应物浓度的指数。
速率常数k是一个与反应速率相关的常数,因为它只和反应物的浓度有关,和时间无关。
对于一般反应,反应速率常数k可能和反应物浓度有关,也可能和温度有关。
当反应物的浓度为1或1mol/L时,速率常数k的值称为摩尔反应速率常数,通常记为k’。
摩尔反应速率常数表示单位浓度反应物的反应速率。
在日常工作中,有时为了便于比较不同反应的速率,用各种反应的速率常数相比较比各个反应物的摩尔反应速率常数更有实际意义。
在一定温度下,不同反应的速率常数之比可通过各个反应的摩尔反应速率常数之比求得。
摩尔反应速率常数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以速率常数k为0.1(L/mol*s)和1(L/mol*s)时,快速反应和慢化反应的对比。
2. 反应活化能反应活化能(Ea)是指在反应发生过程中,反应物必须克服的能量障碍。
当反应物克服一定的能障后,反应物才能转变为生成物,反应速率才能达到一定值。
一般来说,反应速率和反应活化能呈指数关系。
连续反应和分步反应的反应速率与活化能的关系,以及活化能和温度的关系。
3. 自由能变化自由能变化(ΔG)是指在定温定压下,物质在反应过程中由一种能弛态向另一种能弛态发生变化时所伴随的能量变化。
ΔG<0时,反应是自发进行的,反应是放热的。
ΔG>0时,反应是不自发进行的,反应是吸热的。
第二章:化学平衡1. 反应的平衡常数平衡常数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的比值的乘积的系数称为反应的平衡常数(K)。
平衡常数和反应式,反应速率和反应温度的关系。
2. 影响平衡常数的因素影响平衡常数的因素主要包括温度、压力、浓度和催化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