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法之美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西周金文书法艺术西周金文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
它不仅展示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文明,还是我们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渠道。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纹饰意义三个方面,浅谈西周金文的书法艺术。
西周金文产生于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是一种刻在铜器上的文字。
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处于一个较为积极的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经济逐渐复苏,铜器的生产和使用达到了较高水平,为金文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西周金文的艺术特点主要包括:图案简练精巧,字体刚健有力,纹饰精美华丽。
西周金文的图案非常简练精巧,用最少的线条勾勒出形象,给人以简洁明了的感受。
字体刚健有力,线条流畅,书写规整,注重笔画的粗细和轻重,给人以稳重和大气的感觉。
西周金文的纹饰设计精美华丽,纹饰图案紧密有序、富有层次感,常常以神话、田园、人物为主题,表现了人们对神奇世界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美好愿景。
西周金文的纹饰意义丰富多样,体现了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
西周金文中常常出现一些神话和传说中的神兽图案,如龙、鸟、凤、狮等,这些图案是古代人们对神秘力量的崇拜和信仰的体现。
西周金文中也经常出现一些田园图案,如四季花果、农耕、牧羊等,这些图案表达了古代人民对农耕生活的向往和对丰收的祈求。
西周金文中的人物形象也是其重要的纹饰元素之一,如国君、王子、贵族等,这些图案表达了古代人们对领导者和统治者的崇拜和敬畏。
西周金文书法艺术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通过研究和欣赏西周金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民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了解到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西周金文也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影响深远。
我们应该加强对西周金文的研究和保护,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浅谈西周金文书法艺术西周金文书法艺术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艺术风格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西周金文的起源、特点和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西周金文是指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前后到公元前771年)所刻的铜器上的文字。
这些铜器往往被用作宗庙祭祀、官方礼器和贵族的墓葬用品,因此金文中的文字内容通常与神话、宗教和政治相关。
西周金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的进一步发展和书法艺术的崛起。
西周金文的书法风格独特,兼具装饰性和实用性。
与后来的楚系和秦系金文相比,西周金文的字形更为规范和工整,笔画的间距和比例也更为协调。
西周金文的字形结构丰满,笔画的起始和结束都有明确的标志,给人以稳重和庄重的感觉。
这种规整、丰满的字形特点在后来的篆、隶、楷等字体中也有所体现。
西周金文不仅在字形上有独特之处,还在于它的意象和装饰。
许多西周金文的铜器上刻有神话故事、祝福语和祭祀图像等内容,这些内容往往通过象形字和象征性的图案来表达。
一个被称为“神龟”的图案常常出现在西周金文中,它象征着祭祀和祝福。
西周金文中的花纹图案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如“纹饰”、“兽面纹”等,这些图案显示了古代中国艺术的丰富想象力和审美追求。
西周金文还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
它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通过对金文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和社会风貌等方面的内容。
金文中蕴含的审美价值也不容忽视。
西周金文的字形和装饰都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它们的规整、丰满和装饰图案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西周金文对后世的书法艺术有着深远影响。
无论是楚系、秦系还是后来的篆、隶、楷等字体,都可以追溯到西周金文的笔法、结构和美感。
西周金文书法艺术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艺术风格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深入研究和欣赏西周金文,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还可以体验其丰富的艺术魅力。
西周金文对后世的书法艺术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浅谈北魏张猛龙碑结字之美作者:赵姗姗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5期摘要:在中国书法的历史长河中,南北朝是我国文字发展演变的重要时期,特别是楷书刚从隶书中蜕化而来,使魏碑书法同时蕴涵了隶书、楷书两种不同的书体特征。
《张猛龙碑》作为魏碑的代表,以结构的平直求气象浑厚的静然,以欹侧求神采飞扬的动势,体现出中国书法理论自古崇尚的“中和”之美。
关键词:魏碑楷书张猛龙结字作者简介:赵姗姗,就读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为研究生二年级学生。
当今书坛是碑帖并重、相映生辉的时代,南北朝时期魏碑风格的书法作品以其无穷的魅力被众多的书法家所青睐。
魏碑上承汉晋下启唐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尤为特殊。
其字法浑然天成、点画峻厚,仪态奇逸,古法洞达。
清代康有为曾誉魏碑“血肉美,结构天成。
举凡墓志、造像、碑版、塔铭、刻经等,其数量之多或以千万计,其结构之奇、气势之强、变化之大是其他书体所不能比拟的。
” 《张猛龙碑》是魏碑书法艺术宝藏中的一颗最为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放射着奇异的光彩,备受推崇,清代学者杨守静评论说:“书法潇洒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盛赞:“结构经纶,变化无端。
为正体变态之宗。
”可见古人对张猛龙碑的评价之高。
下面我们通过对《张猛龙碑》的字法特征来探索一下这座宝藏。
北魏时期楷书产生不久,新的法度尚未形成,张猛龙碑中仍保留浓厚的隶书笔画形体和结体习惯。
这样书写者就有更大的发挥和想象的空间,形成了风格多变的结体特征。
张猛龙的字法主要特点是“潜虚半腹,峻拔一角”,即以结构的平直求气象浑厚的静然,以欹侧求神采飞扬的动势,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其体现出中国书法理论自古崇尚的“中和”之美,横向,竖向,开张紧收,动静统一。
1.自然安排,疏密有度。
魏碑来自于隶书,而隶书形成于汉。
我们从汉代的艺术中,包括书法、汉印、瓦当等,可以看出这种自然之趣,常随字形的结构而自然安排笔画,笔画较多的一边更密,并不把一个字的笔画平均分配。
浅谈甲骨文在书法艺术中的美作者:郭国梅来源:《神州》2012年第14期摘要:甲骨文是汉字之祖,而书法是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甲骨文书法是一种很有特色的书体有着强烈的艺术魅力。
通过对甲骨文书法美的浅谈,激发书者创作灵感,探求其艺术真谛,有更多的有关甲骨文的书法创作。
关键词:甲骨文;甲骨文书法;书艺创作;美学价值中国书法艺术是土生土长的中华民族传统艺术。
它以汉字为独特的素材,对这种素材进行深刻的艺术想象、巨大的艺术加工,是全人类艺术宝库中由中国人创造的独特的艺术样式,具有独特而悠久的艺术魅力。
甲骨文是汉字的“根”,在研究甲骨文时不能忽视其书法的表现作用,笔者在家乡殷墟文化的熏陶下以及自己练习书法的感悟,在此对甲骨文在书法艺术中的美做一浅要分析。
一、甲骨文和甲骨文书法(一)甲骨文的起源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在龟甲骨上面写刻卜辞或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与古埃及的圣书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文字。
然而,同为人类早期的象形表意文字,外国的这三种文字早已先后消亡,只是我们的甲骨文一脉相承传承至今,成为现代汉字的鼻祖,让世人知道了甲骨文的价值。
由于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所以研究书法艺术必须研究汉字的产生及汉字书体的演变过程。
(二)甲骨文对书法的影响甲骨文,可以称为世界上寿命最长的古文字了,由甲骨文演变发展而来的汉字。
而书法又是文字的书写艺术,一般特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一种艺术。
所以研究汉字的产生对书法艺术的探讨是有益的,甲骨文的发现,汉字的书写,为书法艺术的源起、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字作为语言的信息符号,是通过汉字的书写或契刻实现的,先民在甲骨金石、砖瓦、缯帛、简木等材料上留下了大量的书写痕迹,将在一定时间中产生、在一定是时间中消失的语言信息,转换成的物化形式保存下来的。
汉字是中国书法艺术产生的直接源头和唯一载体。
浅谈书法艺术中的元素与创作灵感书法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文化遗产,也是一种生动的艺术形式。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和美学价值。
这种艺术形式是由汉字演化而来的,因此,元素和创作灵感来自于汉字的本质特点,即形、音、义、象、意五个方面。
首先,形是书法艺术中的一个基本元素。
字形的结构、线条的粗细、横竖的长短、曲度的变化等都是书法作品中用来表现艺术形象的最基本的元素。
古代书法家常常通过精雕细琢、变化多端的字形结构来表现文化内涵和情感。
在现代书法艺术中,形的表现更为博大精深,可以通过改变字体结构等来表现更多的情感和主题。
其次是音。
音是中国文字形成的重要源泉。
许多字的形态来源于其发音的本质,如“人”字的形态就像人的侧面。
在书法艺术中,音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观众的审美感受。
比如,说“静”字,使人联想到寂静无声的夜晚,此时体会到的是书法作品中淡定、沉静的意味。
再次是义。
义是指汉字所代表的意义和思想。
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内涵,古代书法家通过单字体现出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达到了深化人们对于文化传承的认识和理解的目的。
同时,现代书法艺术家也注重了意义的表现,往往以诗词为主题,溢彩于纸上的汉字,如音韵、文化寓意等多种意义被融合在书法艺术作品中,表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意境。
其次是象。
象是书法艺术中最具有生动感的元素之一。
在这里,指的是字形所代表的象征意义。
比如,画出一只鸟或者牛,能够让观众感受到自然的真实感,古代书法家通过形象的书法作品在人们的心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文化认知形象,它更是书法艺术作品中优美、多彩、生动的表现。
最后是意。
意是指书法艺术家希望通过书法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在中国古代,书法作品常用于表达内心情感,比如写《枕霞录》的唐代书法家怀素在他的书法艺术作品中所表达的是他的志向和个性。
现代书法艺术家同样注重意境表现,从心中流涌的思绪和面对世界的态度出发,独具深意、独具风韵的书法艺术作品历历在目。
浅谈西周金文书法艺术西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中一个重要的时期,从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历时276年。
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古朴和庄重的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精神风貌。
西周的金文书法艺术是这一时期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成为了研究西周文化、美学和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
西周金文是指用金属或青铜制成的器物上所刻的文字和图案。
西周金文书法的特点是古朴、庄重、稳重、典雅。
这些特点表现在字形上,其字形流畅,结构严谨,笔画古拙,线条稳重。
这些字形不仅仅是为了符合装饰的需要,也具有一定的标识和传承的意义。
西周金文书法的艺术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它表现了山水自然的特点。
金文的图案和纹饰常常与自然景观相似,如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神兽是巍峨山势和一望无际的水平线的象征。
其次,西周金文书法艺术具有审美的内涵。
它的特点是朴素、端庄、规整、含蓄,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伦理道德和审美观念。
例如,当时人们认为顺顺大器,所以书法中的直、曲、圆、方、察、削、长、短、厚、薄、草、篆等字形形式,都必须符合大器的尺度和比例要求,展现出古代贵族审美观念的高雅和尊贵。
最后,西周金文书法艺术展现出革新创新的精神和实践。
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字形的设计上。
西周金文的字体慢慢地发展出一个独特的特点,就是字体更加灵活,比较接近笔画的表现,甚至可以跨越篆书和隶书。
在西周金文书法艺术中,最著名的是出土的铜器。
这些铜器是公元前11到前8世纪的宫廷贵族所使用的酒器、食器、礼器等。
这些器物上的文字和图案充满了神秘的气息,描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文化和信仰。
这些文字和图案具有清晰的线条,严密的构造,精美的雕刻,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美学价值。
西周金文的书法艺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它不仅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当时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的窗口。
同时,它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艺术传承具有着深远的影响。
浅谈西周金文书法艺术
西周金文书法艺术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书法中的珍品。
西周金文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艺术造诣,成为了
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西周金文书法艺术始于西周时期,延续了数百年。
西周金文书法的特点是,字形庄重,书法规整,线条明快,笔画丰满,具有浓厚的装饰性特点。
其书法的特点和风格可以追溯
到甲骨文,而在东周时期又逐渐演变为秦汉的隶书和篆书。
在西周时期,金文书法主要用于制作礼器和铭文,它们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仪式性。
西周金文书法艺术的一个特点是,它们的笔迹严谨而有力,结构明确而稳定。
字形规整,
线条流畅,笔墨运用自如,给人以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
西周金文书法艺术还表现出一种繁复的装饰性特点。
在西周时期,人们喜欢把金文书
法作为装饰品使用,将其刻在各种器物上,如铜器、玉器等,以增加器物的艺术价值和装
饰效果。
这些装饰性的金文书法作品具有精细而复杂的线条和纹饰,形式多样,造型美观,给人以一种华丽的感觉。
在西周金文书法艺术中,还有一种特殊的书法形式,称为铭文。
铭文是一种刻在铜器
上的文字,用于记载器物的制作时间、用途、规格等信息。
西周铭文书法的特点是,笔画
工整,排列有序,字形规整,清楚易读。
铭文对于研究西周社会、礼制、工艺等方面具有
重要的价值。
浅谈研习书法艺术的重要意义作者:王妍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3年第10期摘要:书法艺术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书法艺术呈现给人们的是一种外在造型的形式美与内在意境的韵律美的一种完美结合。
书者以敏锐的观察力和超乎寻常的想象力,运用其个人所具有的文化修养将自己的处世态度和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从生活中的具象形式当中抽离出来,融于作品之中,化为意象之美。
书法艺术中蕴含着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特有表现方式,在文化传承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书法艺术是中国古老文化的体现,是一种个性化的艺术,也是个人艺术修养的完全展现。
书法艺术作为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一件瑰宝,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它依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书法艺术重要意义文化修养意境继承中图分类号:J29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a)-0-02文字,在产生的最初只是作为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工具而存在。
至后来,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一部分人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在商代出现了专门从事文化教育的贞人、卜人,开展最早的识字与写字的教育活动。
《周礼·地官司徒·保氏》中将“书”列入六艺之中—“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1]从汉末开始,由上至下、无论是统治者还是平民百姓,都已认识到书法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具有很大的艺术欣赏价值。
人们热衷于研习书法与收藏书法作品,唐代的太宗皇帝十分喜爱王羲之的《兰亭序》,在位时曾命冯承素、褚遂良等人钩摹数本副本,分赐给亲贵近臣,死后又将《兰亭序》作为随葬品埋入昭陵。
生亦相随,死亦相伴。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于书法的喜爱程度已经几近痴狂。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蔡邕《书论》中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2]书法艺术主要表现的是书者在主观情感上的一种追求。
浅谈书法艺术欣赏的四要素作者:籍翔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9期摘要:从笔画、结构、章法和墨韵四方面欣赏书法之美,对于提高书法欣赏水平,培养学习书法的兴趣,进而提高书写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书法;欣赏;要素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041-01书法,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并积淀了华夏民族的文化底蕴,可谓是流畅广远、包罗万象。
对于怎样才能正确地欣赏一件书法作品,却很难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答案。
尽管如此,笔者根据自身学习的经验与体会,认为欣赏书法艺术,还是有一些共同遵守的规则的,概括起来就是要达到“四美”,即笔画美、结构美、章法美和墨韵美。
一、笔画美一幅书法作品,不论是篆隶,还是行草,无不都是用线条组合而成的。
而这些书写的线条好与坏都会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字的艺术效果。
线条艺术,最讲求点画的力感、厚度、节奏及其生命感。
即做到“起笔欲斗峻,住笔要峭拔,行笔要充实”。
在这里,笔画的表现力已远远地超越了文字字意的范畴,把欣赏者带入了一个新的艺术天地,一个能表现书者风格、气质和具有审美价值的新的境界之中。
那么,什么样的线条才算是“美”呢?书法线条应象“钟表中运行的发条”,不能像“汤锅中被煮烂的面条”,就是说,书法线条须富有弹性,具有内在的气势或力感。
但力感力从何来?这又与用笔直接有关。
正如东汉的蔡邕在《九势论》中所谈:“藏头护尾,力在其中,下笔有力,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
就是通过心手合一,得心应手地施用笔具,使字划昂扬顿挫、方圆欲侧、刚柔曲直、轻重粗细,产生出无穷的变化和气势。
可以说,点画形体是否生动优美和刚劲有力,是决定一幅书法作品水准的基本要素和关键所在。
二、结构美众所周知,汉字包含着形象性的物征,具有一定造型美的因素。
所谓“每为一字,各像其形”。
赵孟頫有句名言:“书法以用笔为上,结字亦须用功。
结字因时相沿,用笔千古不易”。
浅谈规范写字与书法艺术摘要:在日常书写中,人们往往只注意字体的美观、端正和笔画的匀称等,而忽视了书写的规范。
其实,这是错误的认识。
因为只有做到规范地书写才能更好地体现书法的艺术性。
那么,什么是"规范"标准"?怎样才算达到了"标准",从而形成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书法作品?本文将基于小学教学结合一些实践体会浅谈几点看法和想法以供大家参考交流学习。
关键词:写字;艺术;书写引言:规范写字,顾名思义就是按照标准、规范的汉字书写规则进行书写。
书法艺术是文字的艺术,而规范写字则是书法艺术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规范写字的良好习惯,也就谈不上什么书法艺术。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严格的书写指导,培养他们良好的写字习惯。
一、问题的提出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书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规范写字是学习书法的基础。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要想学好书法,首先要掌握正确的写字方法。
在小学阶段,老师就需要要求学生写端正、整洁的字。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高度文明发展的标志,书写文字的历史也是书法艺术发展的写照[1]。
规范书写,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它能培养学生的耐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它能培养学生的意志,锻炼学生的毅力。
第三,它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第四,它能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总之,只要学生能认真对待每一个汉字,严格遵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就一定能把字练好,进而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
二、规范写字与书法艺术1.什么是规范写字?所谓"规范化",就是按照一定规则,把文字写得准确、清楚、整洁,使人一看就明白。
浅谈书法之美
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甲骨文是文字的鼻祖。
盘环扭曲之间抒尽先民淳朴天然的生活状态。
甲骨文因为大都是占卜的记录,故也成为“卜辞”,与书法当然相去甚远。
然而它却为小篆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小篆,这时书法艺术初现美感。
小篆书写线条化,结构定型化,形体也简单化,并且字体瘦长。
给人一种庄重严谨,就像秦人的性格,雄浑大方,严明律己。
到了汉朝,由于统治阶级在一定程度上的修养生息,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不仅在汉隶的飞扬波磔中有所呈现,并且我们可以由此联想到汉人的思想状态,活跃又不失风范;追求变化,又立足秦隶现实。
和小篆相比,隶书打破了小篆的结构,改变了小篆所具的笔势,改造了部分字的偏旁,又省略合并了部分偏旁,使汉字更趋于简化。
至此,文字史上的分水岭出现,书法艺术也将跟随来个华丽的转身。
汉末,楷书兴起,盛行于魏晋,并且一直沿用到今天,是通用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
从笔画看,楷书笔画平直,点,横,竖,撇,捺,钩等进一步完善定型。
从结构上看,楷书向里集中,比较紧凑,严谨。
从形体看,楷书多为长方形或方形。
汉字发展到了楷书,纯符号化的方块字正式定型。
欧阳询的楷书秀气端庄,大气逼人。
就像是在国际舞台上风韵独特的东方姑娘,举手投足都在彰显中国这个文化背景广阔深厚的地域的精神风貌。
楷书我是从小学字帖就开始学的,小时候没多少耐性,总是感觉不就写个字嘛,能认识就行了,干嘛非得写得方方正正,一副端起来的样子,严肃得让人不可靠近。
随着年龄渐长,对汉字就不会再有小时候的不耐烦,对书法多了几分欣赏和体味。
可以说,汉字的发展就是中国人的发展。
中国人写书法呈现出对自己文化的解读,这里面不仅包含了对自身主观情感的体察抒发,而且在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写汉字的民族相提并论时,我们都有足够的根据进行创新。
这些根据正是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
古人常说:“诗言志”,然而:“书也言志”。
古人说“道德文章为一体”。
这是从文义方面来阐释一个道理:你是怎样的人,就会写出怎样的文。
从书法的角度来看,也是同理,你是怎样的人,就喜好于写怎样的文字。
一撇一捺都是情感的体现。
还记得在上课时,老师把一位密宗佛教的大师写的书法放大,让我们仔细观察体会他的字体。
他的字笔画粗厚又好像洞察了世事,有一股灵气。
这就像是古代的鸿儒,表面温柔敦厚,实则敏捷善辩。
一位真正的智者就应该是这样的。
知人者智,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知道魏晋时期各种字体相继出现,于是书法家也相应多一些。
王羲之就是其中一位。
它是一个非常努力学习的书法家,努力到连走路的时候,都会用手指头在衣服上不停的写,日子一久,把衣服都写破了。
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
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
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
他在练字时,又凝眉苦思,以至废寝忘食。
东晋的山阴县酿存这个地方,有一位道士养了十余只漂亮的鹅,王羲之看了以后非常喜欢。
千方百计想要买下来,但道士就是不肯。
有一个机会,他写了一卷老子的《道德经》,向道士换了一群白鹅。
高高兴兴地把鹅带回家当宠物了。
王羲之很喜爱鹅,因为鹅的脖子极细长,并有弹性,当鹅的脖子摆动时,自然形成一副曼妙的舞姿。
王羲之就模仿鹅的形态,挥毫转腕,所写的字雄厚飘逸,刚中带柔,既像飞龙又像卧虎。
王羲之明白学写书法,不能
只是模仿,必须吸取古人的神韵,加以灵活变通,才能有自己的风貌。
所以他往往在字体上,求得数种不同的写法。
汉字发展到东汉时,草书飞驰而来。
我们常说的草书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
而且当时将草书作为字体的名称始于东汉的章草。
章草是汉隶的草写体,东汉章帝时盛行。
它保留了汉隶的波磔,虽有连笔,但字字独立,不相连绵,形体和布局也比较匀称。
今草就完全摆脱了隶书的影响。
书写时笔笔相连,甚至字字相连,一气呵成,十分连贯流畅。
狂草产生于唐朝,是在今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由于书写急速,恣意曾损勾连,走笔龙蛇。
字迹诡奇,千姿百态,所以极难辨认。
草书总体来讲,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在艺术上可以欣赏。
草书就相当于一个人在家里穿着居家服装,显得随和慵懒,而楷书就相当于一个人在公共场合穿着西装,扎着领带,不勾言笑。
正襟危坐的样子。
汉字的发展至此,书法也富于变化。
出现了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行书。
它产生于东汉末,魏晋时已很流行。
它同时兼有楷·草两体的优点,不像草书那样任意挥洒放纵,难以辨认,也不像楷书那样拘谨而费时费力。
行书一路如行云流水,引吭高歌。
飘逸俊美。
似乎是位风度翩翩的君子,儒雅健谈,玉树临风,亲和力强。
北宋的书法家米芾,他“惜砚”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宋徽宗十分器重米芾,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徽宗在宫廷内院摆上一张长长的桌子,桌上铺有长二丈的绢帛,旁边放着一个玛瑙砚,然后派人把米芾请来,叫他当场挥笔,徽宗自己藏在帘后静静的观赏,米芾不急不忙的提起笔来,走笔龙蛇挥洒自如。
,徽宗看了非常喜欢。
连声赞叹!米芾写完后,轻声向帘后的徽宗请求:“陛下,这砚台已被臣濡染,陛下不宜再用,就赏赐给我吧!”徽宗爱才惜才,立即就点头应允。
米芾得到赏赐,就像忘年之交曾祖展示:“我得到一块稀世之砚。
”曾祖说:“如今赝品充斥,你的宝砚是否让我鉴赏一番?”米芾连绵起身取砚,曾祖知道米芾有洁癖,他把手洗干净才小心翼翼的把宝砚拿到手中,左看右看,赞赏不已说:“这砚台看外形,确实是上品,但不知发墨情形如何?”米芾忙叫家童取水,心急的曾祖等不到水到,就吐了一口口水在砚台上开始磨墨,米芾愣住了,而且很不高兴说:“这砚台已被污损,失去了它的珍贵。
”说完就把这个砚台给了曾祖,无论曾祖如何道歉,米芾就是不肯要这个砚台了。
米芾对砚台的执着,表现了他性格中癫狂的一面,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有点“精神洁癖”。
这是中国文人的固有性格。
书法伴随着汉字的发展而发展,汉字是中国的精神文化的集中,因此书法是中国的传统。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世界文化已呈融合之势。
书法越来越成为中国独有的符号而为人民所重视,它承载着的绝不是挥毫而就的一瞬间的成就感,更有中华文化深刻广博的内涵。
书法的美也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或因地而异。
因为它是抒发人情志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