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地方普通高校共青团服务青年途径、载体创新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92.00 KB
- 文档页数:4
职业院校共青团促进青年创业创新服务体系研究日照市技师学院山东日照276800当前,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共青团站在时代的前列,正高举创业创新的大旗,引领青年投身伟大的时代实践,发出青年最强音。
共青团服务青年创业创新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本文旨在剖析职业院校共青团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背景下服务地方产业升级发展、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现状及所遇到的问题,并进一步研究职业学校共青团服务青年创业创新工作的意义和建议。
一、职业学校共青团服务青年创业创新工作的优势1.组织优势。
共青团是一个组织比较严密的青年组织,从团中央到团支部都有自己的组织,特别重要的是共青团领导、团结各级青年组织,这些青年组织都有自己的优势。
青年组织的触角可以联系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并且可以协调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一个资源互补来共同为青年创业创新服务。
同时,职业院校中不乏科研能力强、有创新意识的青年教师和团干部,这也为学生创业创新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2.活动优势。
职业院校共青团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活动阵地,还拥有丰富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平台和载体,可通过开展一系列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创业活动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平台,以增强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竞争力。
二、职业学校共青团服务青年创业创新服务体系工作途径1.积极推动教育理念转变,培养青年创业创新自信和能力。
(1)充分发挥思想引领的职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坚定青年学生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为创业创新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夯实基础;引导青年立足专业和岗位实际学练技能成长成才,把工匠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一种素质。
(2)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
关于共青团如何更好的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探讨长期以来,高校作为一个具有传播知识,创造知识的重要社会组织,也是培养和输送各级各类专业人才的社会组织,同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格局当中,又承担着教育引导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的重要职责。
高校团组织应当体现出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这四项职能,并应努力向“两个全体青年”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那么作为高校共青团如何才能更好的服务于青年的成才成长呢?(一)组织是前提要想更好更全面的服务于青年成长成才,更好的组织吸引凝聚青年是前提。
只有将全体青年吸引凝聚在团组织周围,才有可能更好的实施和贯彻团的各项工作及精神。
而组织,吸引青年可以有以下几个工作思路:1、吸引青年的最佳时期是大一开学及毕业时期。
刚进校的新生往往会不适应大学的气氛,我们可以通过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新老生联谊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帮助他们顺利的由高中过度到大学,更好的适应大学的生活。
另外,每年开学初,许多家庭贫困的学生都会面临贷款的问题,我们可以针对这些同学,帮助他们做一些关于贷款方面的帮助,来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通过这样的一些活动,可以增强新生对团组织的亲近感和信任感,为以后的团组织工作的渗透做好铺垫。
第二个事情就是每年的毕业时期。
临近毕业许多大学生面临着诸多问题。
考研?抑或就业?外企?抑或国企?面试技巧?工作能力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胜枚举。
这个时候就是我们团组织服务青年的好时机了,这一点我们川大做的很好,我们有每年一次的毕业生文化节。
文化节里我们交流面试技巧,提高求职者的求职就业技巧,帮助青年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鼓励有条件的同学参与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等。
这些活动能为身处迷茫中的毕业生提供不少服务和帮助。
2、通过“挑战杯”、研究生支教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等精品活动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并且已在大学生及社会中都有一定影响力的活动,吸引更多的团员来参与,并使其在活动学习一些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丰富自己的经历的同时,也可以起到模范的作用,带动身边更多的同学加入其中。
基层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机制路径研究摘要: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载体,指导学生在创新创业中提升自我,全面发展,助力学生成才。
基层团组织是联系青年、服务青年、引导青年的重要载体,我们要有效发挥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凝聚作用及引领功能,更好地探索基层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新路径,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基层团组织创新创业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8-0054-02创新创业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青年人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
为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政策,我们要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以开辟第二课堂活动路径为抓手,以夯实基层团支部服务能力为保障,开辟基于学科特色的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新机制,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素养,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一、基层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基层团组织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服务大学生、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中具有重要作用,基层团组织可以紧密联系广大大学生,以丰富的活动引导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活力。
由于基层团组织的凝聚作用及积极引领作用,我们要有效地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基层团组织工作有机结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综合素质。
基层团组织要更多地从专业角度出发,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打造学生锻炼自我的实践平台,有力抓住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第二课堂,探索基层团支部服务学生创新创业的路径机制,调动基层团支部以及广大团员青年的创新创业热情。
让学生们收获专业知识,提高实验技能,锻炼协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使学生们自觉用自我的青春做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做科研创新的践行者,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动者。
新时期高校基层团建创新的有效途径陈元媛【摘要】Chines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is the assistant and reserve force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an important bridge linking betwee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majority of young stud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gathering place of young students, the group built particularly important. Era i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League Building Work need to advance with the times. University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in the League Building work and forms of work must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On the one hand strengthen self-construction team, the other hand improve their work in Volunteer service, social practic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so on.%共青团是党组织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和广大青年学生之间联系的重要桥梁。
高校是青年学生的聚集地,团建工作尤为重要。
时代在发展,团建工作需要与时俱进,高校基层团组织团建工作内容与工作形式需要不断改进与创新。
一方面要注重团组织自身建设,另一方面还要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方面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五位一体”模式研究收稿日期:2018-04-08基金项目:2016年湖南农业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路径研究”,16QN42作者简介:黄佳彦(1987-),女(回族),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学院团委书记,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指导。
一、高校共青团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1.走在信息时代前沿,懂学生之所用。
在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信息技术发挥的作用也举足轻重。
运用新媒体开展工作,共青团组织是走在最前沿的。
与其他相关部门相比,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共青团组织不仅能高效运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开展教育工作,也更知晓青年大学生的诉求和兴趣点。
2.管理体系覆盖面广,晓学生之所难。
团组织不仅可以通过这一体系充分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创业需求和困难所在,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还可以宣传和落实国家与各级政府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
3.实践平台多种多样,明学生之所要。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是有效平台之一。
团组织定期开展的各种活动,很多是与创新创业相关的。
创业讲座,是目前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形式;“就业创业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到实地参观学习,是体验创业的重要载体;各种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是挖掘创业项目、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的有效途径。
4.社会资源丰富多元,知学生之所愁。
高校团委可以邀请优秀企业家和创业成功人士来校,与大学生分享自身的创业经历和成功的创业经验,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此外,利用掌握的各类资源,组建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建立“一对一”的帮扶机制,由导师为想创业或者刚刚开始创业的大学生从资金、人脉、营销、咨询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
二、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的现状1.大学生创业教育普及率不高。
为正向解决日益凸显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高校中服务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组织机构逐步建立。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团组织及班级建设创新路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团组织及班级建设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弘扬和加强,高校学生党团组织的作用日益凸显,对提升学生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校学生党团组织建设作为重要的党建工作内容之一,已经成为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项基础工作。
在高校学生中,共青团组织和党组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学生党团组织的建设,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履行社会责任和担当的意识。
当前高校学生党团组织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组织活跃度不高、组织生活内容单一、组织形式传统等。
有必要对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团组织及班级建设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创新路径,提出可行的建设方案,以推动高校学生党团组织和班级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高校学生党团组织及班级建设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新形势下,高校学生面临着更加多元化、复杂化的社会环境和思想观念,如何更好地组织和管理学生党团组织,促进班级建设,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团组织及班级建设的创新路径,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范本。
通过对现有问题的分析和总结,寻找解决之道,推动高校学生党团组织及班级建设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成长成才的质量。
本研究的结论将为高校领导部门和相关教师提供可行的建议,为高校学生党团组织及班级建设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2. 正文2.1 高校学生党团组织建设现状分析高校学生党团组织在当前形势下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高校学生数量的增加和学生群体的多样化,学生党团组织要具备更强的凝聚力和组织化能力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
高校团委组织建设与创新研究高校团委是学校中辅导员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学生团队的活动。
团委的组织建设是提高团队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而创新研究则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满足学生需求的必要途径。
本文将从组织建设和创新研究两个角度探讨高校团委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首先,高校团委的组织建设是保障团队正常运作和发展的基础。
在团委组织建设方面,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的组织架构和职责体系。
团委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清晰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任务和责任,确保团队工作的高效运作。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注重人才培养。
通过加强团委成员的培训和学习,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提供专业性的培训机会,使他们能够胜任团队管理和活动策划的工作。
三是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
建立评估团队工作的指标体系,定期评估团队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从而不断完善团委的组织建设。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传统的团委工作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要求。
因此,高校团委需要进行创新研究,以适应时代的挑战和需求。
创新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加强与校外资源的对接。
团委可以与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争取更多的资源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参与项目的机会,丰富他们的团队活动内容。
二是推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活动模式。
团委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活动,拓宽活动参与方式,增强学生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是注重“双创”教育。
团委可以通过组织创业讲座、创业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创业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在创新研究中,高校团委需要推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不断完善团委的活动策划和组织管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多样化,高校团委的组织建设和创新研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未来的发展中,高校团委需要注重培养团队成员的专业化和能力提升,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同时积极推动创新研究,拓宽活动方式和内容,提高团委的工作质量和学生服务能力。
智库时代·32·财经智库在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不仅是党和国家对共青团工作提出的现实要求,更是高校共青团紧密联系青年,促进青年成长成才,助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然使命。
一、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双创的必然性(一)助力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自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来,“双创”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的重要举措,国家也相应颁布了许多扶持大学生双创的政策和措施,尤其在教育部连续发布了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指示后,更是掀起了全国高校开展双创教育和实践活动的热潮。
在此背景下,高校共青团作为服务青年的基层组织,也必须从自身职能出发,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切实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工作,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
(二)完善共青团自身职能的要求在2018年共青团中央颁布的《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共青团要围绕创新创业创造等内容设计“第二课堂”课程项目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广泛融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
在这样工作部署下,高校共青团应积极落实上级指示,不断完善自身职能,加强自身建设,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第二课堂中做好做精,为双创人才的培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回应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愿望的要求在当前大学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创新创业已成为了许多学生的就业选择,但青年学生由于缺乏创新创业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往往不能顺利地实施创新创业项目,他们亟需团组织提供有效地支持和帮助。
高校共青团应及时回应青年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自身优势和资源,在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中成为广大青年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组织。
二、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双创的优势(一)组织优势每个高校共青团都具有一套完整的组织体系,从校团委—院团委—团支部—团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紧密联系,高效互动。
这样的组织体系,一方面可以保证将基层青年的需求和思想动态及时有效地反馈至学校层面,另一方面也可以将上级的相关政策、工作措施有效传达落实到每位青年学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建地方普通高校共青团服务青年途径、载
体创新研究
作者:杨毓松 陈捷 饶龙瑞 张力
来源:《海外文摘·学术》2018年第01期
摘要:以湖北理工学院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等,调研共青团服务青年的载体、途径,评
估学校共青团服务的现状,把握当前学生的服务需求,进一步增强共青团工作的针对性、科学
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当代青年现状;团组织改善;服务青年途径;载体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8)01-0000-00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维护青年的具体利
益,开展适合青年特点的独立活动,关心青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切实为青年服务。为了深
入了解共青团服务青年途径、载体创新研究的发展趋势,开展新建地方普通高校共青团服务青
年途径、载体创新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1 研究路径和实施
本次调研的研究内容和路径是,以湖北理工学院为例,通过调查问卷,获取客观真实的问
卷数据,能准确反映关于地方普通高校共青团服务青年途径、载体创新有关的信息。为如何更
好地建设共青团的建议和对策提供依据支撑。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开展研究。通过查阅文献,结合地方院校
实际,设计出问卷初稿,邀请有关专家座谈,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形成最终的调查问卷。
调查对象为湖北理工学院的大学生, 均为本科生和专科生,无研究生。发放问卷700份,回
收问卷691份,回收率99.57%,有效问卷691份,有效率100%。男生比例稍高,为57.6%;
女生比例为42.4%,本科生比例为83.07%,远高于专科生比例16.93%。其中92.91%为大一新
生,政治面貌方面,以共青团员为主。
2 调查结果分析
2.1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新形势下,伴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高校传统的大学生思想也在发生着改变,急需要深
化思想教育改革和教育方法的创新。共青团组织要想知道如何更好服务青年,就必须关注他们
的思想及其需求。如表1所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数据表明,大学生对于进行思想教育的必要性,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或者非常有必
要,只有极少数的同学认为没必要或者无所谓。可知,极大多数大学生对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是持有积极态度的。
关于为什么要加入党团组织问题,有28.08%的学生是为了实现个人抱负,还有56.87%的
学生是怀揣着进步的目标。但是还有15.5%学生是跟随他人无目地的加入的。大多数学生认为
积极开展团建活动,可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
综合素质,也仍有极少数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或帮助不大。
结合笔者的工作实际,当前大学生思想上要求进取,能够主动积极的向团组织靠拢,接受
学校安排的政治理论学习,但是学习主动性不足。同时,通过与大学生的座谈分析问题的原
因,主要是团组织活动缺乏吸引力、宣传不充分和团员青年思想意识薄弱。这表明,大学生对
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认知水平不高,亟待解决,团组织内部结构和服务形式急需创新和改进。
如表2所示。
数据表明,多数的大学生期待未来过符合自己兴趣的生活。对于大学最想学到什么东西,
选择了专业知识的人占大多数,少部分人选择社交能力和创业就业能力,极少数选择政治理论
知识,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大学生年龄层次、认知等方面的影响,学生的这种个人
本位思想愈加突出,集体意识缺失,大学生自身理想信念缺失,思想上过于“务实”。造成这些
的问题的主要原因有拜金主义的盛行,逃避责任等。
2.2大学生对团组织内部问题的看法
对于团组织缺乏活力问题,71.35%的学生认为是缺乏组织领导,68.74%的学生认为是团
员思想意识薄弱,46.45%的学生认为是体制过久不符合时代发展,还有12.3%的学生认为存在
其他相关原因。因此,要建设好团组织,要从团组织内部领导反思,更要加强团员的思想培
养。
对于你认为你所在的团组织的团干部、团员应着重在哪方面提高素质问题,从团干部和团
员来看,最缺少的是实干务实的作风,比例为34.88%;需要提高的素质有思想品德,占
24.31%;缺乏组织协调能力占21.85%;其他方面总共占了18.96%。综上知,目前团组织内部
问题较多,主要是团员的思想意志不够坚定,且缺乏有效领导。如表3所示。
大学生在团工作可发展、完善的内容方面,大多数人认为应在青年读书活动、青年联谊活
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文娱活动中进行。而在更喜欢的团日活动形式中,多数人喜欢志愿服务
类公益活动和文娱活动。无论是一般活动还是团日活动,选择志愿服务型活动的都占了大多数
人,这表明学生更喜欢参加有意义的志愿服务活动,尽一份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实行志愿
服务常态化,是提升共青团服务的一大关键环节。
2.3大学生认为团组织可培养青年的方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团的十六届二中全会明确指出,全团要高举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旗帜,把促进青年就业创
业作为服务青年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大学生创业就业问题做了调查,82.2%的人认为阻碍大
学生创业的是经验,85.53%认为是资金,76.27%认为是人脉,47.9%认为与自己的思想,还有
32.56%认为与国家学校的政策扶持有关系。而在如何提高自己的创业就业能力方面,更多人觉
得与校园创业就业文化和创业就业的实践有关。
而关于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频率问题数据表明,22.58%经常参加,58.32%虽然参加但
频率不高,19.1%不参加或几乎不参加。而多数人不愿意参加志愿者活动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平
台。分析认为,绝大数学生是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的,但是由于缺少平台或组织不当等原因导
致没有机会接触志愿服务。而关于志愿活动能收获什么问题,其中多半学生认为可以了解社会
所需,为将来工作打基础,实现社会价值,能让自己感受快乐,充实生活等。由此看出大学生
对志愿者活动是不抵触的,他们更希望能在其中锻炼和提高自己,只是相关服务途径需稍加改
善。如表4所示。
2.4新媒体下的新形势
新媒体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在团组织工作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大多数的学生喜
欢通过QQ群或微信平台得到团活动信息。在获取信息方面,大学生已经抛弃了传统的通讯方
式,更喜欢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信息发布和获取。所以,新媒体下的社会日新月异,如何在新
环境下找到共青团服务青年的合适载体、途径,新媒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3结论及对策建议
3.1以团日活动为载体,深化青年团员意识和凝聚力,提高整体团员素质
合理设计活动主题,坚持党建带团建,使团建设随着党的建设的发展而发展;要立足于基
层,吸引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参与,努力扩大活动覆盖面;每一类活动都要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
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团支部就团日活动,建立一个完整而且严格的考评机制,充分调动
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3.2实行志愿服务常态化,健全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分管各个学院的实践部。建立了全校的志愿者档案库,借助志愿
汇等平台,对志愿者集中管理,招募和统筹。设立有奖机制,开展优秀志愿者服务队、暑期实
践优秀团体等评选,增强志愿者服务队的争优争先意识。还应加大对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健
全志愿服务培训体系,提高青年志愿者素质,提高志愿服务质量。
3.3依托新媒体,创建新型服务型青年创业就业机制
全面推进“123”工程,充分发挥着互联网平台的作用。建立网上培训机制,培训关于创业
就业方面的知识,了解当今就业形势和创业前景,引导青年正确的创业就业思想;建立“云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招聘系统”,在互联网上发布更多的就业信息,实时了解招聘信息,实现更多的就业率;开展
线下活动,构建校园创业就业文化。
参考文献
[1]林逸生.论高校共青团服务工作中的存在问题及其对策[A].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8.
[2]钱永祥.共青团服务青年的内容和途径研究—基于杭州共青团服务青年的经验[M].浙江
杭州,2013.
[3]邱秋云,李义丰.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M].广
东,2013.
基金项目:2017年度湖北理工学院共青团工作课题立项(2017tw05)。
作者简介: 杨毓松(1996—),男,汉,重庆万盛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高校思想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