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地球
- 格式:docx
- 大小:16.81 KB
- 文档页数:1
专题02 行星地球单选题(2022·广东·高考真题)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我国3名航天员顺利送入距离地表约400km的中国空间站。
2022年4月16日,航天员安全返回地球。
据此完成下面1-2题。
1.符合航天员驻留期间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大小变化的是()A.B.C.D.2.驻留期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塔与广州市区广州塔两地每天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值()A.先变大后变小B.先变小后变大C.持续不断变大D.始终保持不变【答案】1.A 2.D【解析】1.空间站绕地球在绕转,则地球与空间站构成一个天体系统,该天体系统绕太阳旋转,这样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大小变化也就是地球绕日公转角速度大小变化,在航天员驻留期间,地球绕日公转经过了近日点,近日点公转角速度较快,所以在10月16日到1月初,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在变快,1月初到4月16日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在变慢。
故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选A。
2.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值,在航天员驻留期间,两地始终都位于太阳直射点的以北,则两地与太阳直射点的距离变化始终一致,则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始终一致,保持不变,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始终为两地纬度之差。
故选D。
(2022·浙江·高考真题)我国某中学生在学校附近通过天文观测,绘制出北极星光线与正午太阳光线之间夹角α的年变化曲线,下图为该曲线示意图。
完成下面3-4题。
3.符合“昼变短,夜比昼长”条件的时段是()A.甲至乙B.乙至丙C.丙至丁D.丁至戊4.丙日,对应的北极星光线和正午太阳光线位置关系正确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3.D 4.C【解析】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极星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为当地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所以北半球北极星光线与正午太阳光线的夹角α,在夏至日达到最小值,冬至日达到最大值,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丙为夏至日,甲、戊为冬至日,乙为春分日,丁为秋分日,北半球符合“昼变短,夜比昼长”的是秋分日到冬至日,应是图中的丁至戊,D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所以选D。
2020年全国各地中考地理分类汇编2:地球的运动一、选择题(2020·台州)如图为世界某区域图,图中台州(121°E,28°N)位于东8区,旧金山(122°W,37°N)位于西8区,台州比旧金山区时早16小时,完成1~3题。
1.旧金山位于台州的()A.东北方向 B.正北方向C.西南方向 D.正南方向2.当台州区时为2020年2月10日17点时,旧金山的区时是()A.2020年2月10日1点B.2020年2月10日2点C.2020年2月10日3点D.2020年2月10日4点3.对跖(zhí)点是指地球表面上关于地心对称的位于地球直径两端的点,旧金山对跖点的地理坐标是(58°E,37°S),台州对跖点的地理坐标是()A.121°W,28°N B.121°W,28°SC.59°W,28°N D.59°W,28°S【答案】AAD(2020·凉山)4.下列有关地球自转和公转问题的结论,正确的是( )A.方向不同B.公转和自转周期相同C.都围绕太阳转D.公转形成四季,自转导致昼夜更替【答案】 D(2020·济宁)2019年2月5日,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我国内地正式上映。
《流浪地球》讲述了未来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开启“流浪地球”计划,与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
读材料,完成5-6题。
5.流浪地球开始在我国内地上映时,济宁市的昼夜长短情况是A.昼长夜短B.昼短夜长C.昼夜等长D.出现极昼6.要实现地球“流浪”,首先要停止地球自身的旋转运动,即停止A.地球自转——围绕地轴运动B.地球公转——围绕地轴运动C.地球自转——围绕太阳运动D.地球公转——围绕太阳运动【答案】 B A(2020·山东泰安)王老师于2019年12月24日圣诞节期间去看望在美国洛杉矶读研究生的儿子。
地球一小时的由来现如今大家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也有越来越多的环保行动,比如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地球一小时:地球一小时的由来地球一小时(Earth Hour)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全球性节能活动,提倡于每年三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当地时间晚上20:30,家庭及商界用户关上不必要的电灯及耗电产品一小时,以此来表明他们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
过量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目前已经极大地威胁到地球上人类的生存。
公众只有通过改变全球民众对于二氧化碳排放的态度,才能减轻这一威胁对世界造成的影响。
2020年3月19日,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的逾350个著名性地标建筑通过熄灯一小时来表达对全球最紧迫的环境问题的关注。
2020年活动主题:蓝色WE来。
活动由来编辑“地球一小时”也称“关灯一小时中国地球1小时宣传活动”,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在2007年向全球发出的一项倡议:呼吁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三月最后一个星期六20:30-21:30期间熄灯一小时,以此来激发人们对保护地球的责任感,以及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思考,表明对全球共同抵御气候变暖行动的支持。
这是一项全球性的活动,世界自然基金会于2007年首次在悉尼倡导之后,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大家都来参加这个活动[3] 。
“地球一小时”活动首次于2007年3月31日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展开,一下子吸引了超过220万悉尼家庭和企业参加;随后,该活动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席卷全球。
发展历程2007年关爱地球一小时2011官方视频“地球一小时”活动首次于2007年3月31日晚间8:30在澳大利亚悉尼市展开,当晚,悉尼约有超过220万户的家庭和企业关闭灯源和电器一小时。
事后统计,熄灯一小时节省下来的电足够20万台电视机用1小时,5万辆车跑1小时。
很多参与的市民反映,当天晚上能看到的星星比平时多了几倍。
随后,“地球一小时”从这个规模有限的开端,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很快席卷了全球。
专题01 地球与地球仪★★基础闯关★★1.有关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说法,正确的是()A. 天圆地方B. 地球的平均半径约6378千米C. 地球是一个规则的球体D. 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答案】D【解析】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人们对地球形状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对地球形状认识按从古到今排序正确的是( )A. a-b-c-dB. b-a-c-dC. b-d-c-aD. a-c-d-b【答案】C【解析】人们对于地球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先后经历了“盖天说”—“浑天说”—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看到的地球影子是圆的,推断地球是球形的—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球体— 20世纪,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人类进入太空。
在太空中看到地球的全貌,并拍摄地球的照片等一系列的过程后,人们终于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3.下列诗句中能够反映地球形状是球体的是( )A.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B.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C.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D.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答案】D【解析】以上四首诗句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表示的是天气变化;“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表示的是与水有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示地球是球体。
故答案为:D。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很久的发展历程,最早由麦哲伦实现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
后来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以及现代探测技术的运用,人们发现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在日常生活中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例子很多,如站得高看得远、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等。
4.读地球仪图,回答下列各题。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是()A. 纬线B. 经线C. 等高线D. 等温线(2)在同一个地球仪上表示的地理事物,说法错误的是()A. 按一定比例,把地球缩小后制成B. 用不同的颜色.文字.符号表示地理事物C. 地球仪能真实的反映地球形状D.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模型【答案】(1)B(2)C【解析】本题考查地球仪的相关知识,理解解答即可。
2020年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地球——我们的家园》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说课稿】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爱护地球共同责第四课《地球--我们的家园》说课稿大家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学会宽容》,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本课是最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
本单元主要从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主题出发,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可触可感的资源出发,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珍惜地球资源,自觉保护自然环境。
本课主要讲地球提供人类生存的环境和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唯一性,懂得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树立珍惜地球资源、爱护环境的观念,并落实到行动中。
二、学情分析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所以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物质源泉。
如果没有地球这个广阔的自然环境,人类是不可能生存和繁衍的,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工业及生活排放的废弃物不断地增多,从而使大气、水质、土壤污染日益严重,自然生态平衡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和破坏,许多资源日益减少,并面临着耗竭的危险。
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也日趋严重。
粮食生产和人体健康受到严重成胁,所以,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地球曾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地球是我们人类核以生存的家园。
但是对于地球的唯一性认识还不足,对于保护地球的资源意义重大还不能有更模糊的认识。
所以需要借助更加直观、其体的方式加深他们对地球对情况与人类的密切干系的了解。
三、教学目标:1.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形成保护情况的认识。
2.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明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知道保护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3.开端把握收集、收拾整顿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明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惯。
认识地球地球有多大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地球的平均半径地球的赤道半径地球的极半径地球的赤道周长出示讨论题:1、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从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有何感悟?3、试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4、列举能说明地球形状的地理现象。
组织学生谈心得说体会讨论、交流、答复畅所欲言,分心收获的幸福和喜悦板书设计球的形状是球体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对地球形状的证明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外表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教学反思做中学,学中做,是夯实双基提升能力的有力保证。
海陆变迁【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球外表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根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学案导学。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合作探究、问题导学、阅读分析等方法。
【教具准备】熟鸡蛋、剪刀、透明纸、学生课前收集的海陆变迁的实例、简单PPT等。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利用实物展台,投影展示海洋生物化石。
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那他们生活在哪?可是,人们却在喜马拉雅山脉海拔4800米处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
追问:这些海洋生物怎么会“游上〞高山的呢?学生观察,思考并答复以下问题。
鱼、海螺、海藻等。
生活在海洋。
产生疑问,并思考、试着答复:喜马拉雅山曾经是一片海洋,后来隆起成为陆地。
产生疑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便于组织和开展进一步的教学。
学案导学教师要求学生以?地理助学?上“学习过程〞栏目为依据,先自学本课知识,并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1〕在书上标注知识点;〔2〕完成助学上“学习过程〞;〔3〕标记疑难问题。
学生按照教师要求自学教材,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做到:〔1〕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在课本上标出;〔2〕完成助学上“学习过程〞栏目;〔3〕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做标记,以待解决。
2019-2020年四年级科学上册我们的地球 1教案冀教版教学目标:1.能收集或查阅人类研究地球形状历史的相关资料;能用卡片摘录重要资料。
2.能够感受到科学家从事地球形状研究的艰辛。
3.能够概述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能够在地球仪上指出其主要标识和经纬线的功用;能够说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4.结合实例说明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能够在地球仪上指出其主要标识和经纬线的功用;能够说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课时安排:用2课时,活动1和拓展2安排一课时,活动2和拓展1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活动目标:1.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说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基本信息。
2.能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在人类探索地球形状、大小过程中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
3.能够概述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在交流讨论中能够认真地倾听别人的意见。
实施过程:1.用15分钟完成这活动。
课前组织学生积极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了解学生实际搜集到了哪些材料。
2.本活动可以从阅读单元页的小诗引入,然后组织学生简要介绍搜集到的有关地球的资料,让学生具体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师视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补充相关内容,利用这段时间播放多媒体课件。
引导学生结合所收集的资料,用简练的语言解释教材插图所表示的意义,并讨论古代人类不同民族对地球的形状有怎样不同的认识。
3.引导学生查阅科学在线,帮助学生认识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
4.在学生对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有所了解后,组织学生的交流活动。
重点放在人们都用了哪些方法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怎样帮助人类更准确地认识地球形状的。
同时,向学生渗透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变化的科学观念。
古代有关地球形状的其他猜想还有:古印度人认为大地像一块大圆饼,被三只巨大的站在神龟背上的大象驮着;古巴比伦人认为大地如龟背隆起的空心山,四面环绕着海水,天空是个浑圆的巨大天罩;古希腊和古罗马人认为大地像一个巨大的盾牌,它的四周被浩渺无际、深不可测的大海所环绕;此外还有诸如地球像个浅浅的钵体,地球像个圆柱体等种种假设。
2020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复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
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
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所蕴含的能量实在是太巨大了,它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万年的光和热是没有问题的。
因为在400万年的时间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万年为目标!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的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
近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出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
与此同时,近400年来人类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地球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的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年后乃至400万年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
如果人类可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替代一些不可再生资源,那么这种替代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
毕竟,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
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吃咸萝卜操淡心的!⑦所以,人类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1.阅读全文回答问题:人类在地球上生活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什么?2.文章第②段中“这一过程”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用波浪线在原文中划出。
2020年中考复习专题地球和地图一、单选题1.下列有关纬线与纬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仪上只有90条纬线B.地球仪上最小的纬度是0°,最大的纬度是90°C.纬线指示南北方向D.纬线30°N要比10°S长2.下列地区的人们,最先看到日出的是()A.莫斯科(东经55°)B.北京(东经116°)C.伦敦(0°)D.东京(东经139°)3.北京四中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是()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4.有两人以相同的速度从南极同时出发,分别沿东经40°和西经40°向北前进,发生的情况有()A.他们可能在北极相遇B.在赤道上他们的距离最近C.他们之间的距离始终不变D.他们永远不会相遇5.下列四图中,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6.作为厄瓜多尔的首都基多最著名的旅游景点,赤道纪念碑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
如果一飞行员想从赤道纪念碑沿赤道飞行一周,他应该飞行()A. 400千米B. 4 000千米C. 40 000千米D. 400 000千米7.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下列结论(或认识过程)属于早期的是()A.地球形状是个球体B.地球形状是“天圆地方”形C.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D.麦哲伦航行证明环绕地球8.2013年除夕之夜对于北京(40°N,116°E)的小刚来说,是一个不平常的时刻,往年都和他在一起过年的老爸,今年出差去了国外,他老爸所在地区的经纬度位置是31°S,105°W。
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除夕之夜,小刚老爸所在地点位于中纬度,北温带,没有太阳直射现象B.除夕之夜,小刚老爸所在地点位于低纬度,南温带,没有太阳直射现象C.除夕之夜,小刚老爸所在地点位于中纬度,南温带,小刚位于他老爸西北方向D.除夕之夜,小刚老爸所在地点位于中纬度,南温带,小刚位于他老爸东北方向9.下列纬度书写正确的是()A. 65°NB. S29°C. 125°ND. 58S10.图中所示地形,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一般用什么颜色表示()A.蓝色B.绿色C.黄色D.褐色11.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是因为()A.天空是圆形的而地是平的B.是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断出来的C.古人活动的范围很小,仅凭直觉得出的结论D.是经过科学家测量得出来的结论12.某人从北京市出发,沿一个方向旅行(不改变方向),可能回到北京原出发点的是()①向东行②向西行③向北行④向南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3.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 317千米B.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C.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D.麦哲伦环球航行首次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14.读世界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图中①②所表示的地形分别是()A.高原、山地B.平原、山地C.高原、平原D.丘陵、高原15.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从高处向低处凸出,我们就可以判断它为()A.山谷B.山脊C.盆地D.山顶16.读图,下列叙述不可信的是()A.甲图表示的节气是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B.甲图所示该日地球位于图乙公转轨道中①处C.丙图中能表示甲图中所示随州市这一天的昼夜长短的是④D.今天(4月16日)正午时分,随州市某学校旗杆影子与B图最相似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课时跟踪检测(六)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一、选择题我国的圭表是世界上最早的计时器(如图),表为直立的标杆,圭是平卧的尺。
用其测量正午日影,可定节气和一年时长。
据图文资料,回答1~2题。
1.古人利用圭表连续两次测得表影最长值的时间间隔大致为一个()A.恒星日B.太阳日C.恒星年D.回归年2.据《周礼》记载:“冬至……景(影)长一丈三尺,夏至……景(影)长五寸。
此长短之极。
”与此相关的自然现象是()A.夏至日,北半球各地太阳辐射达最强B.冬至日,北京市日出东北,日落西南C.影长最长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D.影长渐短时,我国从南到北白昼变长解析:1.D 2.D第1题,表影最长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则利用圭表连续两次测得表影最长值即为太阳连续两次直射南回归线时,其时间间隔大致为一个回归年。
故本题选D项。
第2题,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太阳辐射达最强,且太阳辐射强弱还与天气状况、海拔等因素有关,A错误;冬至日,北京市日出东南,日落西南,B错误;影长最长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C错误;影长渐短时,正午太阳高度渐大,太阳直射点向北移,我国从南到北白昼变长,D正确。
(2019·沧州质检)沧州市某中学地理实践小组分别于二分二至日正午时刻测量了学校旗杆影子的长短(如图所示)。
据此完成3~4题。
3.旗杆影长的变化可以反映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下列排序符合该运动规律的是()A.甲→乙→丙→丁B.乙→丁→丙→甲C.丙→乙→丁→甲D.丁→甲→丙→乙4.一年中正午时刻,学校旗杆影子位于旗杆()A.正北B.正南C.西南D.西北解析:3.B 4.A第3题,正午太阳高度与旗杆影长呈负相关,该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影长最短。
根据图中的影长判断,甲影子最长,为冬至日;丁影子最短,为夏至日;乙、丙为春、秋分日。
2020年的地球
大家好,现在是2020年,就让我们去看一看2020年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吧!
来到华盛顿大街上。咦,汽车的喇叭声呢?原来,那里科技发达了许多,每辆汽车都有
了静音装置,再也不用听那损害人听觉的喇叭声了。嗯,汽车的浓雾呢?哦--那时的汽车有
了无烟器,以后过马路就不用在乎那刺鼻的浓烟了。
来到中国长江边。哦?原来光秃秃的山呢?那时,人民政府早就动员大家植树造林,绿
化环境,净化空气。现在,长江两岸的山峰上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啊?当初不清澈的水呢?
原来,政府下令把工厂、酒厂全迁到数百里的地方去了,现在的长江水质透明,游鱼可数的。
来到非洲的天空中。唉?原来稀薄的臭氧层上那去了?于以前大大不同了,现在,太阳
光不会直射到我们人类。皮肤也就不会受损伤了。哎?天空中飞机飞过,却没有了以往的白
机烟了。如今,天空中飞机再也不会对大气层有危害了……
好了,我的介绍你们还满意吧!现在,就让我们为了2020年的美好地球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