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会穴为主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100例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若干思考
付渊博
【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
【年(卷),期】2016(035)009
【摘要】尿失禁是脑卒中患者死亡和顶后不良的重要预测指标,本文根据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进展,发现目前对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研究基本与临床研究相关,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机制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总页数】3页(P1133-1135)
【作者】付渊博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 100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1
【相关文献】
1.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及尿失禁 [J], 唐宏智;李瑛
2.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40例临床观察 [J], 何俊华
3.桥式运动结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效果观察 [J], 熊爱民;庞春;张艳波;龙英华;;;;
4.桥式运动结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效果观察 [J], 熊爱民;庞春;张艳波;龙英华
5.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应用进展 [J], 王玉琳; 詹爽; 杨添淞; 胡懋焓; 李超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百会穴文章目录*一、百会穴的概述*二、百会穴的取穴方法*三、百会穴的解剖位置*四、百会穴的疗法*五、百会穴的配伍*六、百会穴的功效与作用*七、文献摘要百会穴的概述1、定义百会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归属督脉,别名“三阳五会”。
《采艾编》云:“三阳五会,五之为言百也”,意为百脉于此交会。
百脉之会,百病所主,故百会穴的治症颇多,为临床常用穴之一。
定位此穴道时要让患者采用正坐的姿势,百会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头顶正中心,可以通过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来简易取此穴。
当前发际上五寸,后发际上七寸,前后发际之间的直线距离相当于12寸。
(或以两眉头中间向上一横指起,直到后发际正中点。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别名顶中央穴,三阳五会穴,天满穴,天蒲穴,三阳穴,五会穴,巅上穴3、出处出《针灸甲乙经》,属督脉4、主治疾病主治:头痛、头重脚轻、痔疮、高血压、低血压、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惊悸、健忘、尸厥、中风不语、癫狂、痫证、癔病、耳鸣、鼻塞、脱肛、痔疾、阴挺、泄泻等;治疗眩晕、血管性头痛、升阳举陷、益气固脱、清神醒脑、增强记忆力。
5、穴位解析百会为经穴名( Bǎihuì GV20)。
出《针灸甲乙经》。
别名三阳五会、天满、巅上。
属督脉。
百会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
一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交会穴。
百即百脉,会即交会,此穴在巅顶部,是足三阳、足厥阴和督脉等众多经脉交会之处,故名百会。
百会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归属督脉,别名“三阳五会”。
《采艾编》云:“三阳五会,五之为言百也”,意为百脉于此交会。
百脉之会,百病所主,故百会穴的治症颇多,为临床常用穴之一。
百会穴的取穴方法百会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或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定穴。
正坐取之。
患者采用正坐的姿势,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部,头顶正中心,可以通过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来简易取此穴(或以两眉头中间向上一横指起,直到后发际正中点。
针灸治疗中风后尿失禁20例陈伟【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2(027)010【总页数】2页(P2042-2043)【关键词】醒脑开窍针刺与温针灸;中风后尿失禁【作者】陈伟【作者单位】北京市平谷区医院中医科北京101200【正文语种】中文随着中风发病率的逐年上升[1]和死亡率的逐年下降,更多中风患者进入后遗症期,中风可遗留各种后遗症,尿失禁是其中之一。
在住院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为32% ~79%,出院时为 25%,1年后仍有15%[2,3]。
中风后尿失禁常表现为有强烈尿意,有意识性抑制排尿,又不能控制尿液漏出,属于急迫性尿失禁范围。
中风后尿失禁的患者易并发尿路感染、肾积水等。
治疗中风后尿失禁20例,以醒脑开窍针刺法[4]为主,临证加减,并配合温针灸,治疗后患者效果明显,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患者年龄49~80岁,男性12例,女性8例,患者症状均为中风后出现小便频急,不能自控,辨证均属脾肾不足,髓海不充,下元虚寒;治以醒脑开窍,健脾补肾,温阳散寒法。
取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关元、中极、曲骨;配穴:脾虚者加足三里,肾虚者加气海、水道、归来、外水道、外归来。
配合温针灸[5]。
经治疗后,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1.2 操作方法内关:直刺0.5~1寸,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分钟;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三阴交,直刺1~1.5寸,施以补法,行手法1分钟;关元[6]、中极、曲骨,直刺1.5 ~2 寸,施用呼吸补法,行手法1分钟,上述三穴针后加温针灸,以1.5cm长度艾条插入针柄,点燃至燃尽;脾虚者,加足三里,直刺1~2寸,施用捻转补法,行手法1分钟,针后加温针灸,以1.5cm长度艾条插入针柄,点燃至燃尽。
肾虚者,加气海、水道、归来、外水道、外归来,均直刺1.5~2寸,施用呼吸补法,行手法1分钟,针后加温针灸,以1.5cm长度艾条插入针柄,点燃至燃尽,留针30分钟。
功夫百科-头颈要害—百会
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取穴方法:定位此穴道时要让患者采用正坐的姿势,百会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头顶正中心,可以通过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来简易取此穴。
(或以两眉头中间向上一横指起,直到后发际正中点。
)主治疾病:百会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头重脚轻、痔疮、高血压、低血压、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
此穴为人体督脉经络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治疗多种疾病的首选穴,医学研究价值很高。
百会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归属督脉,别名“三阳五会”。
《采艾编》云:“三阳五会,五之为言百也”,意为百脉于此交会。
百脉之会,百病所主,故百会穴的治症颇多,为临床常用穴之一。
治疗尿失禁的穴位
董氏奇穴治疗漏尿的特效穴位为下三皇穴,包括天皇副穴(肾关)、地黄穴(漏谷)、人皇穴(三阴交)。
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使用。
漏尿即尿失禁,是尿液不自主的、毫无意识的、无法控制的从膀胱内流出的症状。
中医认为病机以肾虚、脾虚、肝郁为主。
董氏针灸的下三皇穴是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重要穴位,并采用倒马针法,先针地皇穴,再针天皇副穴、人皇穴,局部均有酸麻胀的针感,一次30min,每周针6次,四周为1个疗程,一般连续治疗3个疗程。
下三皇穴中的天皇副穴即肾关,是补肾要穴,是治疗肾虚的关键穴位;地黄穴既是董氏奇穴,也是十四经络中脾经之郄穴漏谷,主治小便不利。
人皇穴既是下三皇穴之一,主治泌尿系统疾病,也是十四经络的三阴交穴,是肾、脾、肝三阴经的交会穴,针刺之可滋肾、健脾、疏肝。
下三皇穴三穴合用,能整体调节肝脾肾三脏功能,补肾以纳气,健脾以固摄,疏肝以通调三焦,利用倒马针法针刺更能加强针感,使针感达到最佳,促进膀胱气化,使膀胱开合有度,治疗漏尿效果显著。
上述穴位的针灸治疗需由专业针灸师进行操作,切勿自行使用,以免造成机体损伤。
百会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归属督脉,别名“三阳五会”。
《采艾编》云:“三阳五会,五之为言百也”,意为百脉于此交会。
百脉之会,百病所主,故百会穴的治症颇多,为临床常用穴之一。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取穴方法:定位此穴道时要让患者采用正坐的姿势,百会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头顶正中心,可以通过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来简易取此穴。
(或以两眉头中间向上一横指起,直到后发际正中点。
)主治疾病:百会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头重脚轻、痔疮、高血压、低血压、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
此穴为人体督脉经络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治疗多种疾病的首选穴,医学研究价值很高,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1.生理特点穴居颠顶,联系脑部:百会穴位居颠顶部,其深处即为脑之所在;且百会为督脉经穴,督脉又归属与脑。
此外,根据“气街”理论,“头气有街”、“气在头者,止之于脑”(《灵枢·卫气》),即经气到头部的(手、足三阳)都联系于脑。
根据“四海”理论,“脑为髓海”。
杨上善注说“胃流津液渗入骨空,变而为髓,头中最多,故为海也。
是肾所生,其气上输脑盖百会穴,下输风府也”。
可见,百会穴与脑密切联系,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
百脉之会,贯达全身。
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穴则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
穴性属阳,又于阳中寓阴,故能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对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者重要的作用。
2.证治范围醒脑开窍:治尸厥、卒暴中风等证。
现代常与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相伍,治疗高血压、眩晕、血管性头痛等。
安神定志:治心悸、失眠、健忘等证。
现代常与风池、内关、神门、三阴交等穴相伍,治疗神经衰弱、心律失常等疾病。
升阳举陷:治脱肛、泄泻等证。
现代常与长强等穴相伍治脱肛;与气海、关元等穴相伍治阴挺;与脾俞、肾俞等穴相伍治久泻;与印堂、三阴交等穴相伍治遗尿。
通督定痫:治癫狂、痫症。
现代多与大椎、人中、神庭、神门等穴相伍,治疗精神分裂症、癫痫等。
•综述.卒中后尿失禁研究进展王建强王兴丽张琳张天生卒中后尿失禁是脑卒中极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容易诱发尿路感染、褥疮等,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
本文就脑卒中后尿失禁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1.1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现代医学认为,中风后患者出现尿失禁的机制主要有以下3种解释:①排尿通路受损,高级排尿中枢与低级排尿中枢之间的联络中断,阴部神经对膀胱外括约肌的收缩失调控;②卒中后出现部分认知及言语功能障碍,致使患者丧失排尿的主动性;③脑缺血缺氧引起$内啡肽含量升高,导致患者正常的神经调节及觉醒周期遭遇 破坏。
卒中后患者出现尿失禁的严重程度与脑血管意外造成神经损伤的部位、程度以及损伤部位的具体功能有关。
有研究发现,新发基底节卒中或损害,多涉及两个以上脑叶,均为独立的危险因素。
急迫性尿失禁多与左侧额叶受损有关,而排尿知觉受损型则多与右侧前循环缺血有关。
1.2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脑卒中后尿失禁是一种现代病的名称,但它最早以“遗溺”“小便不禁”的具体形式记载于中医古籍中。
小便失禁,虽病位在膀胱,但与肾及肺、脾、肝、三焦等脏腑关系十分密切。
历代医家对于尿失禁病因和病机做了很多的研究,内容丰富完善,总结为两个方面,一是经络为病,一是脏腑为病。
《神灸经纶》中记载了督脉和肝经受邪生病均会引起“遗溺”。
《宣明五气篇》中有“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指出小便失禁,其病位在膀胱,病机为膀胱失约,固摄失权。
2临床研究2.1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2.1.1行为疗法:行为疗法是尿控协会推荐的一线治疗。
主要包括膀胱训练和生物反馈。
几乎可运用于所有类型的下尿路功能障碍的患者。
2.1.2药物疗法孔目前临床上并无具体的统一标准,药物治疗后尿失禁!根据膀胱排尿的作用机制!一般将其分为两类+3」:一个是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缩膀胱药物,另一个是增加尿道关闭能力的药物。
DOI:10.11655/zgywylc2020.23.016基金项目:山西省卫生健康委科研课题计划项目(2018097)&山西中医药大学基础与应用研究(2018PY-038)作者单位:030006太原,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针灸科(王建强、王兴丽、张琳),灸疗科(张天生)2.1.3电刺激治疗:电刺激治疗是一种被动的盆底康复功能方法,通过电流刺激盆底肌肉及神经,直接引发治疗性的收缩反应,从而调节盆底功能。
《针剌百会透前神聪穴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针刺百会透前神聪穴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针刺百会透前神聪穴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通过临床观察和数据分析,发现针刺该穴位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随后详细描述了研究方法、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引言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在恢复期常伴随着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表现为心率变异性降低。
针刺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被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治疗。
百会透前神聪穴是针灸治疗中的一种重要穴位,本文旨在探讨其对于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心率变异性的作用。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XX家医院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共计XX 例,年龄在XX-XX岁之间,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2. 研究设计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针刺百会透前神聪穴的治疗组,另一组为常规康复治疗的对照组。
3.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针刺百会透前神聪穴的疗法,每周进行三次治疗,每次治疗持续XX分钟;对照组则进行常规康复治疗。
4. 数据收集与处理在治疗前、治疗后一个月及三个月分别对患者的心率变异性进行检测,并记录相关数据。
三、实验过程实验过程中严格按照研究设计进行,所有患者均按照要求完成了治疗和检测。
针刺过程中,医生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确保患者安全。
四、结果分析1. 心率变异性改善情况经过三个月的治疗,治疗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明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
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一个月和三个月的心率变异性均高于对照组。
2. 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
患者在情绪、睡眠、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
五、结论本研究表明,针刺百会透前神聪穴能够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刺加艾灸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观察的开题报告
一、题目:针刺加艾灸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尿失禁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药物治疗效果欠佳,非药物治疗如物理治疗等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针刺加艾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缓解尿失禁等症状,因此有必要对其在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方面的临床应用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针刺加艾灸对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其可能的治疗机制。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随机、对照的前瞻性研究。
拟纳入60例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两组均接受基础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针刺加艾灸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基础药物治疗。
两组治疗周期均为4周。
主要疗效指标为治疗前后尿失禁的严重程度评分变化情况和治疗后总有效率。
安全性指标包括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五、研究预期结果:预计本研究可以进一步评估针刺加艾灸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疗效和安全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并探讨其可能的治疗机制,为深入研究中医药在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方面的作用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百会穴为主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100例
尿失禁为尿液非自主溢出,大约有90%的病人脑血管疾病发生后出现包括
尿失禁在内的后遗症。笔者2001~2005年采用以百会穴为主针灸治疗脑卒中后
尿失禁,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00例患者均为住院或门诊病例,均行头颅CT或MRI检查,并行神经泌尿
系统的全面的评估。脑卒中后最少每日尿失禁1次以上,并伴有尿急、尿频等症
状。确诊为脑梗死76例,脑出血24例。均符合1995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
议的诊断标准。
100例患者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38~83岁,平均(56.0±6.1)岁;病
程5天~30个月;额叶病变40例,颞叶病变30例,顶枕叶病变20例,脑干病
变10例。2次(含2次)卒中发作者62例,首次发作者38例。
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采用中西医常规治疗及康复治疗,患者均在生命体征稳定,神经
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小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时接受针灸治疗。取穴:百
会、命门、次甥、合谷、三阴交、气海、关元、阴陵泉。患者取仰卧位,取直径
为0.25mm毫针,百会穴根据病灶部位选择针刺方向,如病灶在额叶,横刺向前
进针13~25mm;合谷直刺进针13~25mm,使针感向上扩散;刺三阴交时呈45
度角向上斜刺进针13~25mm,使针感向上扩散;阴陵泉直刺进针65~75mm。
以上4穴均用呼吸补泻法。取0.30mm×50mm毫针,在气海、关元向下斜刺25~
40mm,使针感达外阴部,选用旋刮法加强针感扩散。以上穴位停止运针后再用
艾条行温和灸,每穴10分钟,留针30分钟。起针后取俯卧位,取0.30mm×40~
50mm毫针,命门直刺25~40mm,使针感向外阴部放射;次甥直刺40~50mm
使针感向外阴部放射。以上穴位均用呼吸补泻法并用艾条行温和灸,每穴20分
钟,留针30分钟。上述治疗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2天,进行下一疗
程。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3 治疗效果
痊愈:小便有尿意,并能自行控制,2次排尿间隔2小时以上,每次尿量达
400 mL 41例;显效:小便时有尿意,基本上能自行控制,2次排尿间隔在2小
时,每次尿量不足400mL 39例;有效:小便偶有尿意,但有时不能自行控制16
例;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4例。总有效率为96.0%。
4 体会
《内经》日:督脉为病,癃、痔、遗溺。百会、命门均属督脉穴,百会又是
三阳五会,总督一身之阳,其脉上达于脑,下连足太阳膀胱经,能达到升举收摄
之效,针刺时向前后左右透刺,从解剖学上看,其下为大脑皮层的旁中央小叶,
可以兴奋大脑高级排尿中枢的功能;命门能培元补肾;次甥属足太阳膀胱经,治
疗本经病变;合谷是手阳明之脉所过为原,《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凡此十
二原者,主治五藏六府之有疾也”;阴陵泉为足太阴之脉所人为合,有清利湿热、
利水道作用,《素问·咳论》:“治腑者,治其合”;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处,
通调三阴经气以运行下焦,有疏肝益肾功能,肝为将军之官,主谋略,主疏泄,
与肾同源,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肝主筋,小便失禁也是由于膀胱之经筋松弛;关
元为足三阴、任脉之会,又为小肠之募穴,与气海合用可补肾气,振奋膀胱气化
功能,针刺关元、气海治疗尿失禁还有根据腧穴的近治作用,治疗该穴所在部位
及临近组织、器官的局部病症;另外本法取穴还参照了1989年王富春教授提出
合募配穴治疗腑病这一配穴原则。祖国医学认为膀胱实则闭塞,虚则遗溺,治疗
根据《灵枢·本腧》说:“遗溺则补之”,故配合艾灸。以上诸穴合用,达到醒脑
开窍控尿目的,针刺不仅激活了下位排尿中枢,同时也将神经冲动传向上排尿中
枢,引起效应器膀胱和尿道的功能改变。治疗中未发现有明显的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