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中风
- 格式:docx
- 大小:13.91 KB
- 文档页数:2
观察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中风偏瘫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常常导致患者身体受损及生活质量下降。
传统的康复治疗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职业治疗等,但是往往效果有限。
近年来,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逐渐成为了临床上治疗中风偏瘫的一种新方式,因其创伤性小、疗效高等优点而受到越来越多医务人员的关注。
本文将针对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
一、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基本原理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其基本原理是通过针刺等方法刺激人体穴位,调节人体气血,恢复身体机能。
针刺穴位可以刺激人体经络,增加氧气供应,促进神经细胞再生,缓解肌肉痉挛和纤维化,恢复肌肉和神经功能。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和病情严重程度,选取适当的治疗方式和穴位,减少针刺疼痛,并适当调整针刺的强度和深度。
此外,辅以康复训练,积极参与患者的康复过程,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在很多医院都有应用。
以下是一些临床案例:1.王女士,60岁,双下肢瘫痪,行动不便。
经过连续半年的康复训练、针灸以及适当的中药治疗,逐渐恢复了部分下肢功能,能够翻身、转身,且无明显疼痛。
2.张先生,55岁,瘫痪面部。
治疗前无法张嘴、睁眼、收缩面部肌肉,影响日常生活。
经过针灸、按摩和局部中药治疗,张先生的面部肌肉活动度得到恢复,嘴巴可以张开闭合,眼睛可以睁开合上,面部肌肉也得到改善。
3.李先生,70岁,双肢瘫痪,行动不便。
治疗前无法独自行动、起床、下床等。
经过针灸、康复训练和中药治疗后,李先生的部分肌肉恢复了功能,能够独自行动、上下床等。
上述案例表明,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因此,在临床上推广该疗法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适用于各种程度的中风偏瘫患者。
因为中风偏瘫对患者的伤害程度和康复时间不确定,因此,具体治疗方法需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选择。
中医中风后遗症的针灸治疗方法有哪些中风,这一常见的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负担。
中风后遗症更是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在中医领域,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改善中风后遗症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中医中风后遗症的针灸治疗方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中风后遗症的常见表现。
中风后遗症可能包括肢体偏瘫、言语不清、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等。
这些症状不仅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还对其心理造成巨大压力。
在针灸治疗中,头针疗法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针刺头部的特定穴位,如运动区、感觉区等,可以刺激大脑皮层的功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例如,针对肢体偏瘫的患者,在相应的运动区进行针刺,能够激发患肢的运动能力,提高肌肉力量和协调性。
体针疗法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不同的穴位组合。
比如,对于上肢偏瘫,常选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等穴位;下肢偏瘫则多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等穴位。
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
除了头针和体针,电针疗法也逐渐被广泛应用。
在针刺得气后,接上电针仪,通过一定的电流刺激,增强针刺的效果。
这种方法能够更有效地促进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萎缩,对于恢复肢体功能具有积极作用。
还有一种特殊的针灸方法——眼针疗法。
依据眼周穴位与脏腑经络的对应关系,通过针刺眼周特定区域,来调节全身气血和脏腑功能。
对于中风后出现的各种症状,眼针疗法都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针灸的手法和刺激强度也非常关键。
一般来说,对于体质较弱、病程较长的患者,刺激强度宜轻;而对于体质较好、病程较短的患者,可以适当增加刺激强度。
同时,针灸的频率和疗程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通常一周进行数次针灸治疗,每个疗程持续数周或数月。
需要注意的是,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并非孤立进行,往往需要与康复训练、中药调理等综合治疗方法相结合。
针灸治疗中风临床应用和机理研究的回顾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针灸治疗中风方面,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
本文将回顾针灸治疗中风的临床应用和机理研究。
一、针灸治疗中风的临床应用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肢体无力、言语不清、面部歪斜等。
传统中医认为,中风是由于气血不畅所致,而针灸可以通过调节气血运行来治疗中风。
在临床应用方面,针灸治疗中风已经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常用的穴位包括风池、大椎、百会、足三里等。
此外,针灸还可以与其他中医疗法相结合,如中药、推拿等,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二、针灸治疗中风的机理研究针灸治疗中风的机理研究也是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目前,已经有不少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治疗中风。
1. 调节神经递质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水平来治疗中风。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针灸可以增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水平,从而改善中风患者的症状。
2. 促进血液循环针灸可以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来治疗中风。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针灸可以增加血流速度、改善微循环等,从而改善中风患者的症状。
3. 调节免疫系统针灸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来治疗中风。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针灸可以增加白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数量,从而提高中风患者的免疫力。
4. 促进神经再生针灸可以通过促进神经再生来治疗中风。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针灸可以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促进神经再生。
总之,针灸治疗中风已经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和机理研究。
未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针灸治疗中风的机理,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中风又名“卒中”,该病始源于《内经》, 诸如“偏枯”、“偏风”、
“薄厥”之说。
它是指由于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等因素, 致使机体
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络之外,
从而出现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
症的疾病。
中风与现代医学中的脑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形成等多种脑血管事
件相似。
中医理论认为, 本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复杂的病理过程,风、火、
痰、瘀是其主要的病因。
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风妄动;五志过极,肝阳上
亢,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血上冲;饮食不节,恣食厚味,痰浊内生;气机
失调,气滞而血运不畅,或气虚推动无力,日久血瘀;风、火、痰、瘀等病邪
上扰清窍,导致“窍壁神匿,神不导气”时,则发生中风。
结合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中风病可辨为中经络中脏腑两大类。
其证候如下:
一、中经络:以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角呙斜而无意识障碍为主症。
1.肝阳暴亢:兼见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尿黄便秘,舌
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 风痰阻络:兼见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兼见口粘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兼见肢体软弱,偏身麻木,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
悸自汗,舌黯、苔白腻,脉细涩。
5.阴虚风动:兼见肢体麻木,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
苔少,脉细数。
二、中脏腑:以神志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甚者昏迷、半身不遂为主症。
1.闭证:兼见神昏,面赤,呼吸急促,喉中痰鸣,牙关禁闭,口噤不开,肢体
强痉,二便不通,苔黄腻,脉洪大而数。
2.脱证:兼见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气息微弱,手撒口开,汗出肢冷,二便失禁,苔滑腻,脉散或微。
结合中风病的辨病辨证,其针灸治疗当首分中经络、中脏腑,再予辨证配穴。
针灸治疗:
一、中经络
治则: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急性期当兼顾醒脑调神,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当
兼顾扶正祛邪。
处方: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足三里
随证取穴:口角呙斜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加曲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头晕加风池、完骨、天柱;足
内翻加绝骨、丘墟透照海;足外翻加中封、太溪;足下垂加解溪、胫上;便秘
加丰隆、支沟;尿失禁、尿储留加中极、曲骨、关元。
辨证配穴:肝阳暴亢加太冲、太溪镇肝潜阳;风痰阻络加丰隆、合谷化痰
熄风;痰热腑实加曲池、内庭、丰隆清热豁痰;气虚血瘀加气海、血海益气活血;阴虚风动加太溪、风池滋阴潜阳。
操作:内关捻转泻法,运针2分钟左右;三阴交、足三里提插补法;极泉针刺时应避开腋毛与动脉,直刺进针,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提插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
余穴以针刺为主、平补平泻。
二、中脏腑
治则:醒脑开窍,闭证兼开窍启闭,只针不灸,泻法;脱证兼回阳固脱,
重用灸法,补法。
处方:以督脉腧穴为主——水沟、素髎、百会、内关
辨证加减:闭证加十宣、合谷、太冲开窍启闭;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
回阳固脱。
操作:内关用捻转泻法,持续运针2分钟;素髎、水沟采用雀啄法,以患
者面部表情出现反应为度;十宣采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合谷用泻法,强
刺激;关元、气海用大艾柱灸法,神阙用隔盐灸法,至四肢转温为止。
为加强疗效,结合患者的证候特点,可选用相适应的其他针灸疗法配合治疗。
1.电针:中风患者急性期多表现肢体弛缓不用,可采用断续波或疏波,以
肌肉颤动为度;恢复期或后遗症期患者可出现肢体强痉,则不予电针治疗,或
于非挛急侧的腧穴上予电针治疗。
2.头针:可选用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及顶旁2线,毫针平刺如头皮下,
动留针30分钟,行针期间可鼓励患者配合肢体活动。
3.穴位注射:脱证患者,选用黄芪注射液、参附注射液,于足三里、肾俞、关元、气海等穴,选取2穴,每穴注入1~2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