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1部分 专题10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及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77 MB
- 文档页数:21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变动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西方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一般是先用武力开道,通过发动侵略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从中攫取大量的政治、经济特权,之后再凭借取得的特权,在中国倾销商品或进行投资。
2)表现(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出现。
(3)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
(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3)影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使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客观上传授西方先进的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冲击了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1、小农经济开始解体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入鸦片战争后,列强从与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中获取了许多政治经济特权。
英美等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但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19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的商品凭借低关税等特权,以低廉的价格大量的涌向中国市场2)过程:①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②鸦片战争后,洋纱输入,取代土纱,是家庭棉纺织业“纺”“织”分离;后来,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的“耕”“织”分离。
破产的手工业者沦为过剩的劳动力,未破产的手工业者靠买洋纱织布,都以不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3)影响: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2、商品经济的发展鸦片战争后丝、荼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3、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第一、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原料和商品生产与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相联系,中国的出口贸易多被外商操纵,并服从于外国资本的需要,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二、促使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经济成分,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相继诞生。
2022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项六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20·大同模拟)有论者认为,鸦片战争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而且打开了中国妇女走出中世纪的大门。
你认为“打开了中国妇女走出中世纪的大门”的武器是() A.坚船利炮B.洋纱洋布C.自由平等的观念D.欧洲风俗适应解析:选B。
鸦片战争之后,外国商品逐步输入中国,第一受到冲击的是中国的棉纺织业,家庭手工业破产,妇女从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中解放出来。
2.(2020·莆田模拟)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纷纷在华投资办洋行。
1854年,上海黄浦江畔差不多洋行林立,共有120余家。
1867年,天津也有17家。
随着洋行的产生,直截了当导致中国社会显现了()A.机户B.洋务派C.买办D.银行家解析:选C。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的商业势力进一步侵入中国,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服务于外国洋行的中国人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这确实是买办。
3.以下言论中,表达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思想的是()A.“欲自强,必须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B.“识时务者莫不以采西学制洋器为自强之道”C.“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D.“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解析:选A。
本题考查洋务派的经济思想。
A项强调振兴商务,表达了要兴办民用工业;B项中的“制洋器为自强之道”,表达了要进展军事工业,排除;C项表示要依靠儒家思想抗击外来入侵,是顽固派的思想,排除;D项的意思也是要进展军事工业,排除。
4.光绪七年(1881年),广东南海知县以“各省制办机器,均系由官设局,奏明办理,平民不得私擅购置”以及机器缫丝厂“男女混杂,易生瓜李之嫌”,“夺人之生业”为由,查封各处缫丝厂。
这说明()A.民族企业存在着有伤社会风化现象B.民族企业无力同传统行业竞争C.封建势力严峻束缚着民族工业的进展D.民族企业与官办企业竞争加剧解析:选C。
广东南海知县代表的是封建势力,查封民族企业说明封建势力严峻束缚着民族工业的进展。
专题11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解析版)【专题概述】本单元主要阐述近代中国及经济结构的变迁和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考点精讲】考点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一、原因及背景1、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2、西方列强凭借获取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3、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近代工业二、表现1、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传统手工业的破产;大批农业和手工业者破产。
2、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农产品出口增加3、近代工业开始出现: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陆续兴起。
三、影响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中国逐步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场地。
考点2:自然经济的逐渐瓦解一、背景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侵略和外国商品大量倾销,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二、解体的表现1、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分离:纺与织的分离,织与耕的分离2、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大量农产品出口海外三、影响1、自然经济逐渐瓦解,中国成为外国商品的倾销地和农产品的出口地,标志着中国逐渐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为近代工业的出现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
考点3: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90年代)一、背景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面临内忧外患(太平天国和列强侵略)的严峻形势。
2、“师夷长技”的向西方学习思想出现。
二、基本概况特别注意:军用工业与民用工业的比较三、影响:开启了近代化的开端1、经济上:(1)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2)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加速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民用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2、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3、军事上:创立了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4、教育上: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留学生,这是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纲展示考情解读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4.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5.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对近代中国的经济考查较多,所占分值较高,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
在题型上,兼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形式,难度相对较大。
命题集中在经济结构的变化、民族工业的发展等方面考点一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Z主干梳理hu gan shu li关键词:自然经济解体、官办经济、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民族工业)、近代化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1)原因①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外国商品冲击。
②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中国农业经济中的__自给__成分减少。
③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
(2)表现:①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强;②__“耕”与“织”__的分离。
(3)影响①中国被迫卷入__资本主义世界市场__。
②动摇了__封建统治__的基础。
③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近代__民族资本主义__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
2.近代中国主要的经济形式(1)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不断瓦解,但在整个近代社会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
(2)官办经济:包括近代前期的__洋务__企业和近代后期的__官僚资本主义__。
前者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后者是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庸,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3)资本主义经济:包括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经济势力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3.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1)含义: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洋务派为挽救清朝封建统治而仿造西方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科技而创办近代企业。
(2)目的:利用西方__先进技术__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3)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4)性质①军事工业: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__封建__性企业。
②民用工业:带有极强的资本主义生产特征,但仍具有一定的封建性。
专题限时训练(六)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4·保定模拟)光绪年间,江南商埠繁盛,运河轮舶通航,农民在秋收完毕时“相率南下,麇集各埠,力食致饱,麦熟乃返,勤朴者归有余资”。
这反映的实质是()A.交通方式的改变B.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C.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D.中国社会产生崇洋风气2.(2014·淮北二模)下列企业或经济形式对外国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是()A.①②③B.①③④C.③④D.①②③④3.(2014·天津河西区质检)下表是《洋务运动教育变革实践活动统计表》。
从中可以看出洋务运动()时间内容1862年创办北京同文馆(外语)1863年创办广方言馆(外语)1866年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军事)1867年创办天文算学馆(科技)1872-1875年派遣留美学生120人,学习自然科学1887年创办天津电报学堂(科技)①注重外语和科技教育②重点培养军事和实用技术人才③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④使西学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主导A.①②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4.(2014·长春调研)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
”从根本上反映的是()A.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B.晚清官员对创办近代工业的畏难情绪C.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D.人们对近代化的认识不同5.(2014·锦州质检)1872 年,近代实业家陈启沅在广东简村乡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先是乡间缫丝,循用旧法,闻启沅提议创用汽机,咸(都) 非笑之。
及工厂已成,果著成效,机房中人又联群挟制,鼓动风潮,谓此风一开则工人失业,生计立穷,无知之民相率附和,几欲将丝厂毁拆。
此材料可以印证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A.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排挤B.手工业生产方式日趋流行C.近代工业企业体系的完备D.遭到旧习俗、旧观念的抵制6.(2014·南通调研)据初步统计,1913年至1921年,我国面粉工业23.5%集中在上海,22.7%集中在哈尔滨,原料主要产地河南、河北、山东却极少。
【步步高】201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10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及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考纲要求](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4)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5)大众传媒的发展。
[思维导图][知识主线]1.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使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客观上为中国民族工业产生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等条件,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
2.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
3.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获得短暂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及国民政府统治后期,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涉及到近代和现代两个阶段,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及通信工具、大众传媒等几个方面(1)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3)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考点一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核心词:自然经济、外资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1)原因:①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外国商品冲击;②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减少;③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
(2)表现:①农产品商品化加强;②“耕”与“织”的分离。
(3)影响:①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③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
2.近代中国主要的经济形式(1)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不断瓦解,但在整个近代社会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
(2)官办经济:包括近代前期的洋务企业和近代后期的官僚资本主义。
前者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后者是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庸,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3)资本主义经济:包括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经济势力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考点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核心词:“自强”、“求富”、“中体西用”1.含义: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洋务派为挽救清朝封建统治而仿造西方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科技而创办近代企业。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3.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4.性质:(1)军事工业: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性企业。
(2)民用工业:带有极强的资本主义生产特征,但仍具有一定的封建性。
5.内容在客观上既诱导了本国资本主义的产生,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考点三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核心词:近代工业、民族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实业救国1.诞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南沿海)(1)原因:明清资本主义的萌芽,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企业的诱导,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2)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3)评价: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推动近代化进程。
2.初步发展(19世纪末)(1)原因: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表现:商办企业增加,规模扩大,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背景①民国的建立及实行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②民族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投身实业。
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表现①1914~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重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
②代表人物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
(3)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4)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提供了阶级和经济基础。
4.较快发展(1927~1936年)(1)原因:国民政府推行币制改革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2)表现:无论是原来较为发达的棉纺织业和面粉业,还是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橡胶等工业,都有较大发展。
5.日益萎缩(1937~1945年)(1)原因: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官僚资本的压榨。
(2)表现:沦陷区大量企业被日军毁灭或吞并;国统区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6.陷入绝境(1945~1949年)(1)原因: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官僚资本的摧残,通货膨胀严重。
(2)表现: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
考点四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核心词: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交通与通讯、大众传媒1.动荡变化中的近代社会生活(1)衣:从长袍马褂、布衣到洋布、洋装、中山装和旗袍进入生活。
(2)食:从满汉美食、粗食到面包、咖啡等西餐进入生活。
(3)住:从中式宫殿、普通民居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建筑出现。
(4)习俗:从蓄发缠足、繁琐婚丧礼仪到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衣:由衣着朴素到多彩多样。
(2)食:由食物简单到解决温饱,注重吃好。
(3)住:由拥挤简单到宽敞舒适,高楼林立。
(4)习俗:由革除陋习到婚姻自主,树立新风和休闲方式多样化。
3.交通的进步(1)轮船: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首次打破了列强垄断的局面。
开始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2)铁路:19世纪80年代,修筑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到“九五”期末,铁路总里程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3)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出现。
(4)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了我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
4.通讯的进步(1)有线电报: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路,甲午战争前夕,形成了电讯网络。
(2)无线电报:20世纪初,上海装置了无线电台。
(3)电话: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家电话局。
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通讯网络。
2003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跃居世界第一位。
5.大众传媒的发展(1)报刊业:①1872年创办的《申报》是近代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
②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
③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
④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期间的《新青年》。
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中华》《新华日报》。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人民日报》等。
(2)影视业:①《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②《歌女红牡丹》结束了中国无声电影的历史。
③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3)“第四媒介”:互联网,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1.自然经济解体的含义是指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 2.经济结构变化主要指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变为自然经济、外资在华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
(√) 3.从全球史观看,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经济结构变化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融入全球化的结果和体现,也是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农耕文明交流融合的产物。
(√) 4.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封建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也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 点拨洋务经济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封建官僚经济,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5.近代化不单指经济的工业化。
近代化包含经济的工业化及与工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 6.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是由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
(×) 点拨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主要是外来侵略势力影响下的产物。
7.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直接原因是清政府取消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点拨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于甲午中日战争后。
8.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但其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9.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主要原因是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10.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民族工业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
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政策导向。
(√) 11.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早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中国无产阶级最早产生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沿海的外商企业中。
(√) 12.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根本原因是西方文明的影响。
(×)点拨中国近代习俗变迁的根本因素是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
13.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 14.中山装和改良旗袍都体现了中国近代服饰中西合璧的特点,改良旗袍不同于清朝满族女子的旗袍。
(√) 15.淞沪铁路是中国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 点拨1881年唐胥铁路才是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16.从动力上看,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工具更新发展的过程是从人力、畜力到机械动力。
(√) 17.从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来看,报刊最主要的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是满足大众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则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 18.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趋势是由闭关自守转变为面向世界,由固守传统转变为向近代化迈进。
(√)考向一社会史观与社会生活变迁典例1(2013·浙江高考)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 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 000份,一年后达到1 3000份,最多时销达1 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
这一现象说明()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知识定位近现代传媒——报纸与社会变革的关系辨析选项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排除B项。
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主要是开启民智、传播维新思想,故C项正确。
《时务报》不属于通俗性报刊,排除A项。
D项没有准确解释出《时务报》发行量由少到多的原因。
答案 C典例2(2013·江苏高考)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