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八章 西北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_7
- 格式:docx
- 大小:28.19 KB
- 文档页数:2
第八章西北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学习目标】1、掌握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特征。
2、理解西北地区干旱的表现、成因及变化规律。
3、认识本区干旱环境下的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特色。
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习重点】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干旱的自然特征【学习难点】干旱的成因以农牧业特色。
【导学指导】三、合作探究:干旱的成因(可从位置、范围、地形、气候、降水、河流等方面探究P72-73)1、位置和范围:2、地形:3、河流:4、降水及气候:四、角色扮演:西行记(假如我们是吉林省的小记者,要去西北采访,请看我们的路线图,我们要经过哪些省区?)1、路线:2、准备的行礼:3、看(听)到了什么?东部:中部西部:4、带回哪些特产?农业类型、灌溉水源及主要分布区:五、合作探究:坎儿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坎儿井的开凿为什么不修明渠而修暗渠?2、坎儿井的开凿利用了当地哪些有利条件?3、坎儿井反映了当地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六、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课堂大练兵】1. 下列地区中,依靠冰雪融水和地下水成为我国著名灌溉农业区的是()A.河套平原B.宁夏平原C.河西走廊D.成都平原2. “春风不度玉门关”,所描述的地方应位于我国的()A、西北地区B、北方地区C、南方地区D、青藏地区3.下列几组地形区是西北地区的是()A.天山、秦岭、阴山、四川盆地B.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秦岭、大兴安岭C.内蒙古高原、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D.天山、阿尔泰山、阴山、塔里木盆地4. 请用直线将我国主要牧场(地区)与其特有的畜种连接起来:A.内蒙古温带草原牧场a.细毛羊B.新疆山地牧场b.滩羊C.宁夏平原c.三河牛、三河马5.西北地区农业主要以畜牧业为主的原因是()A.当地以肉食为主的生活习俗B.降水较少,草场广布C.发展畜牧业能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D.当地拥有许多优良的畜牧品种【要点归纳】。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8.1《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状况。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我国的地理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西北地区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其自然特征和农业特点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状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生产状况。
2.难点: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西北地区的美景。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农业实例,分析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地图、案例等教学素材。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西北地区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如:“你们对西北地区有什么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有什么特点?”等,引发学生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详细介绍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状况。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具体的农业案例,如:“为什么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会遇到困难?”、“西北地区如何发展农业?”等。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八年级下第八章第一节人教版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 运用西北地区地形图,找出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青藏地区的界线,明确西北的范围;2. 掌握西北的主要地形以及能通过地形图找出主要地形区;3. 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干旱,了解西北地区干旱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及变化规律;4. 了解西北地区受干旱气候的影响下,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1.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2.初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区域分析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拓宽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2. 分析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三、教学难点分析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四、课程推进课前播放视频资料导入1: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一带一路”吧?那你知道具体的意思吗?生:一带指的是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指的是21世界海上丝绸之路。
师:政治素养很不错。
陆上丝绸之路,主要途经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之中的哪一区域,向西通往中亚乃至欧洲?生:西北地区师:这条路线,它不仅记录了千年之前,驼铃阵阵的传奇;它更见证了今日蓬勃发展的辉煌。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家乡所在的地区,神奇美丽的西北地区。
导入2:两千多年前,张骞首次开拓了驼铃阵阵的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繁荣、衰落,仿佛诉说着一个个传奇的故事。
如今,一带一路再次将这里点亮,又会焕发出怎样的生机与活力呢。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西北地区,了解他的传奇与魅力。
推入新课(一)探路西北西北在哪里?它又是什么样的?首先通过活动探路西北,自主学习西北地区的概况。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完成地理填充图册P38页第一题,完成之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西北地区的位置以及地形特点,时间三分钟。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及以草原和荒漠为主的地形。
2.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业、畜牧业的影响。
3.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教学重点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难点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产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读图:西北地区的地形。
请同学们从书本73页图8.3中找出本区的主要地形及位置,然后提问。
大家已经知道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那么来自海洋的水汽容易到达这里吗?(很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用亮线分别显示中国主要东西方向的山脉。
想一想:这样的走向对来自海洋的东南湿润气流有何影响?(阻挡气流)总结:深居内陆,距海遥远的地理位置加上东西向山脉对气流的阻挡,使湿润的海洋气流很难到达这里。
想一想:(大屏幕显示)1.这里的降水情况如何?(稀少)2.气候有何特点?(干旱为主)3.河流分布多少?(河流稀少)4.河流多为内流河还是外流河?(内流河。
教师提示、点拨学生从气候、地形方面找原因)3、4两题目要通过大屏幕显示中国河流分布图,把推理结果在现实中得到印证。
板书: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活动1:(课本第73页活动1)这个题目,学生很快即可完成。
通过提问,看有无问题,适当点评。
承转:我们知道本区降水稀少,所以气候干旱,那么本区各地干旱程度一样吗?学生看图、思考,教师点拨:降水有东西差异(东部多,西部少),干旱程度也应是西部较东部地区更为干燥。
植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分,降水的东西差异,会导致植被差异吗?(会)1.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景观。
2.荒漠草原景观。
3.荒漠景观:我国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看完后,教师简单介绍水分与景观的联系。
完成第76页活动:认识坎儿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想一想:1.西北地区制约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什么?(缺水)2.西北地区的西部都是沙漠吗?(不是)3.哪些地方不是呢?(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教师进一步解释为:地表水、地下水丰富的地区。
第八章西北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知识与技能目标:1西北地区干旱自然特征及其成因。
2干旱的气候特征对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影响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利用地图,分析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原因及其各自然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2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然地理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2关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协调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1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2.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和分析对比法、合作探究法、问题法、启发式讲述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西北的环境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教师讲授:在西北地区我们不仅能看到雄浑的沙漠,还能看到一望无际的草原,这时你是否又想起了一首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今天就让我带大家到西北地区一游!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找学生起来读一下。
教师:出发前我们先来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
教师问:学习一个新的区域的第一步是要学习什么?学生:可以从一个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和河流等方面来学习。
板书:一、草原和荒漠(干旱)教师投影: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图。
1.位置范围并提问:怎么描述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呢?西北地区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域?学生指图回答:西北地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长城以北。
主要包括新疆和内蒙古两大自治区、还有甘肃大部和宁夏北部。
师生小结。
教师出示课件:西北地区的地形图教师提问:西北地区以都有哪些地形,这个地区的地形有什么主要特征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来讨论。
学生指图回答:本区的地形特点:本区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是内蒙古高原,西部高山和盆地相间分布。
教师转承: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那本区的气候又会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领略一下吧!3、气候教师提问:西北地区主要是什么气候类型呢?学生回答:温带大陆性气候。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草原和荒漠”对应的课标是:“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范围”,“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等。
“牧区和浇灌农业区”对应的课标是:“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区域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特征。
2.了解西北地区干旱的表现、成因及变化规律。
3.生疏本区干旱环境下的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特色。
【过程与方法】1.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特点,分析归纳本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初步生疏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育自主学习力量和团结合作意识。
2.初步树立人地和谐相处和可持续进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2.西北地区的农业特色。
教学难点:生疏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学策略:设计问题,引导同学自主学习;强化读图训练,让同学从图上猎取信息,把握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地形和气候特征以及农业特色;通过设计同学活动,让同学巩固所学的学问。
■教学预备老师预备:搜集西北景观、农产品和优良畜种图片,坎儿井、新疆细毛羊等课外资料,老师在研读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的基础上制作精致、适用的课件,以便帮助教学。
同学预备:1.复习我国降水的分布、干湿地区等相关学问。
2.课前预习本节课内容,预备好地图册。
3.搜集有关西北地区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出示课件老师:当年,莫理循的西北之行为我们留下近千张照片,使我们有幸目睹丝绸古道的广袤、苍凉。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西北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2.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习目标】1.在地图上指出西北地区的范围,比较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
2.用事例说明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评价任务】1.在地图上指出西北地区的范围及界线,并说出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
2.对照地图,说出西北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等自然地理特征,并能进一步说明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第一站:印象之大漠风情教师:同学们,老师本次要出外旅行的目的地在哪呢?活动1:阅读中国四大地理分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填出四大地理分区的名称;2.用红色笔描出西北地区的范围,并联系中国地形图等知识,填出西北地区边缘线附近的山脉、地形区,并尝试用文字叙述西北地区的位置与范围。
教师:第一站我们来到了沙坡头景区,一下车眼前就是漫漫黄沙,并且游客们都是全副武装。
小组讨论:夏季西北出行,应该准备哪些必备衣物。
活动2:展示气温折线和降水柱状图、全国全年日照时数表、乌鲁木齐六月平均气温曲线图,学生通过读图归纳出西北地区气候特征——干旱、光照强、温差大。
教师:读图分析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是什么?活动3:展示我国地形图、降水量分布图和夏季风示意图。
学生通过图文资料,归纳出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自然原因。
教师:帮一帮:一位旅游者忘记了这三幅图片的具体拍摄地点,请你来帮其找到这三幅图片的拍摄地点。
活动4:展示西北地区植被景观。
读图分析三地的位置,感知西北地区内部干旱的差异性。
第二站:印象之黄金奶源地教师:第二站中我们来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一下车就被眼前“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场景给震撼到了。
思考西北地区为什么以畜牧业为主而非种植业?活动1:展示我国降水分布图和我国牧区分布图。
【人教版】八年级下地理《第八章西北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西北地区》的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本节课主要介绍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以及农业生产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特点,培养学生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认识和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对西北地区的认识较为模糊,对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情况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生产情况,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以及农业生产情况,学会分析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农业生产情况。
2.难点:分析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图、图片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生产情况。
2.问题教学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农业生产案例,让学生分析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地图、图片、案例等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素材。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西北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以及农业生产情况,让学生初步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
《西北地区》教案
【课标要求】
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课标解读】
环境特征,然后用事例说出自然环境特征对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的影响,以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图的能力,将地理知识运用于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提高
【教学内容分析】
选取的内容为八年级下册第六章《西北地区》,本节文字部分介绍了西北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环境特点以及生态环境问题等。
教材提供了西北地区地形图、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坎儿井示意图、各类景观图等。
教材在活动设计上,利用西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分布图得出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并因此推测植被的分布情况,针对坎儿井分析西北地区农业的限制性因素等。
【学情分析】
1、学情分析:
(1)根据初中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也不具备很高的地理素养的特点,我采用实物展示、对比分析、景观判断等教学方法,从地理现象到地理原因和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并与学生积极互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以此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学生在前文学习中,基本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本节知识是对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进一步强化,尤其要突出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干旱,并分析导致干旱的原因以及相应的人类活动
(3)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导师,我利用来自西北地区的食物为引导,并设置“跟着伍老师说走就走”的旅行情景,学生通过文字阅读、图片判断等活动参与课堂,动手动脑,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然环境特征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难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
【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环境的特征
②根据事例说出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阅读地图、景观图等,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读图、判断等方式,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培养学习区域地理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涉及到的教学方法很多,下面列出来的是主要的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读位置图、地形图、气候类型分布图、气候资料图、水系分布图、景观图等地理图片,分析各地理要素的特点
2、归纳演绎法:从各类地图中归纳得出地理要素的特点以及地理原理,并将地理原理演绎、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认识
【教学过程】
1、引入:利用牛奶和葡萄干等来自西北地区的食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一路向西”之一:
阅读老师的日记,找出其中的景色变化,并推测景色变化的直接原因。
根据日记说出该地区气候的特点,并推测相应的气候类型。
根据位置图和地形图,分析气候的成因
3、火眼金睛:
从景观图中判断属于该地区的景观,并尝试说明原因
4、“一路向西”之二:
学以致用,运用从现象到原因再到现象的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完成学案中合作探究,时间6分钟。
5、情感升华:珍惜水资源,保护环境
6、总结:学习内容总结和学习方法总结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1、教学亮点
(1) 运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引入,贴近生活,学生能体会生活中的地理。
深刻追究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并加以归纳最终得出地理原理,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
将得到的地理原理用于对地理现象的解读,解释地理现象的成因,这中演绎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并加深对知识点本身的认识。
(2) 用逝去的罗布泊图片和现今月牙泉的现状做比较,呼吁珍惜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将课堂推向高潮。
2、教学效果
学生积极活跃,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3、尚存问题
(1)知识结构较为松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够强。
且对重难点的把握上还有所欠缺
(2)情景设置略显粗糙、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