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退行性变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3
颈椎部位的退行性病变,急性损伤,慢性劳损等病因均可造成颈椎失稳、结构改变,如生理弯曲变直、反张、侧弯、成角、移行等。
而这些改变,多合并后关节关系紊乱,引发力平衡失调。
若这些改变未被及时纠正,机体对这些刺激出现应答性反应,如失衡处椎体边缘的增生,钩椎关节的骨质增生,前、后纵韧带钙化等。
若机体不断受到外界致病因素或外伤的刺激,则上述体征可逐渐发展,直到对颈椎周围组织造成明显影响,出现症状,形成颈椎病。
颈椎旋转性的错位、前后移位、生理弯曲的改变等,可使椎间孔发生变形,可刺激神经根,使该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组织器官出现病征。
可使椎动脉发生牵拉、扭曲,出现脑部供血不全。
可牵拉脊髓或交感神经,而出现脊髓型或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症状。
可使颈部肌肉出现痉挛,加剧了疼痛和颈部僵硬,加重病情。
赖氏认为手法复位是治疗颈椎病重要的一环。
只有将这些移位的组织进行复位,使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消除其病理改变,才能使颈椎病得到治疗。
颈椎退行性变治疗方法
颈椎退行性变的治疗方法可以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选择,并结合个体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
1. 休息与调整姿势: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定期休息,减轻颈椎的负担。
2. 保持正常体重:控制体重,减少颈椎受到的负担。
3. 物理疗法:包括热敷、冷敷、按摩、理疗等,可以缓解颈椎的压力和疼痛。
4. 药物治疗: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镇痛药等,可用于缓解疼痛和炎症反应。
5. 牵引和牵引设备:通过牵引颈椎,减轻颈椎的压力,改善颈椎的退行性变症状。
6. 运动和康复:合理的锻炼可以增强颈椎周围肌肉的力量,改善颈椎的稳定性,减轻疼痛。
7.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症状无法缓解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如椎间融合术或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请注意,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并不代表适用于所有患者,具体的治疗方法还需根据医生的建议和患者个体情况决定。
颈椎病的病理基础颈椎病是指颈椎部位发生的一系列退行性病变,其病理基础主要包括颈椎间盘退变、颈椎骨质增生和颈椎关节退行性改变。
这些病变导致了颈椎的结构和功能异常,进而引发一系列颈椎病的症状和体征。
颈椎间盘退变是颈椎病的重要病理基础之一。
颈椎间盘是由纤维环和髓核组成的软骨结构,位于相邻的两个颈椎骨体之间。
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间盘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纤维环容易发生裂纹和破裂,髓核的含水量减少,使得颈椎间盘的弹性和缓冲功能下降。
这种退变会导致颈椎间盘突出或脱出,压迫邻近的神经根或脊髓,从而引起颈椎病的疼痛和神经功能障碍。
颈椎骨质增生也是颈椎病的常见病理改变之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颈椎关节的长期受力,颈椎椎体和椎间关节的骨组织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
这种改变表现为骨质增生,即颈椎椎体和椎间关节骨组织的增厚和增生。
颈椎骨质增生会导致颈椎关节间的间隙变窄,使颈椎活动受限,并可能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引起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颈椎关节的退行性改变也是颈椎病的重要病理基础之一。
颈椎关节是颈椎骨体之间的关节,具有保持颈椎稳定和灵活性的重要作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颈椎的长期受力,颈椎关节逐渐发生退行性改变。
这种改变表现为关节软骨的磨损和退变,关节囊的增厚和纤维化。
颈椎关节的退行性改变会导致关节间的摩擦增加,进而引起炎症反应和骨质增生,最终导致颈椎关节功能障碍和疼痛。
总结起来,颈椎病的病理基础主要包括颈椎间盘退变、颈椎骨质增生和颈椎关节退行性改变。
这些病理改变导致了颈椎的结构和功能异常,进而引发颈椎病的症状和体征。
了解颈椎病的病理基础对于诊断和治疗颈椎病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颈椎病常见类型引言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退行性病变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包括颈部疼痛、肩背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等。
在临床上,根据颈椎病的病理变化和症状表现,可将其分为以下常见类型。
1. 颈椎退行性变1.1 骨质增生型这是最常见的颈椎退行性病变类型,主要表现为颈椎椎体骨质增生、增厚。
当颈椎间隙变窄时,可引起椎间盘退变和神经根受压,导致局部疼痛、肩颈部僵硬、放射痛等症状。
1.2 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突出是指椎间盘的纤维环断裂,椎间盘物质突出并压迫周围神经结构。
这种类型的颈椎病常见于椎间盘退变或损伤,症状表现为颈部疼痛、上肢放射痛、肌力下降等。
1.3 颈椎关节退行性病变颈椎关节退行性病变主要是指颈椎小关节的关节软骨退变和骨赘形成。
这种类型的颈椎病常见于年长者,症状包括颈部疼痛、活动受限、颈部僵硬等。
2. 颈椎损伤2.1 颈椎骨折颈椎骨折是指颈椎骨折断裂,通常由于剧烈的外力引起,例如交通事故或高坠伤等。
颈椎骨折可引起严重的骨髓损伤、脊髓损伤,甚至导致瘫痪。
临床表现包括颈部疼痛、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异常等。
2.2 颈椎扭伤颈椎扭伤通常由突然的颈部旋转或过度伸展引起,例如运动伤害或突发性颈部意外。
颈椎扭伤常导致软组织拉伤、肌肉痉挛等症状,严重者可伴有神经损伤。
3. 颈椎感染颈椎感染是指颈椎骨结核或其他细菌感染引起颈椎部位的感染。
这种类型的颈椎病常见于免疫力低下、有长期严重感染病史的患者。
症状包括局部疼痛、红肿、发热等,并可能导致脊柱畸形。
4. 颈椎肿瘤颈椎肿瘤是指原发于颈椎的肿瘤或其他部位肿瘤转移至颈椎。
肿瘤的压迫和侵蚀可导致颈椎病变和神经损伤,症状根据肿瘤类型和位置而异,包括颈部疼痛、肌力下降、脊髓压迫等。
5. 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炎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炎是指由于颈椎关节退行性病变引起的关节炎。
这种类型的颈椎病通常发生在中老年人,表现为颈部疼痛、局限性肿胀、关节活动受限等。
结论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类型多样,常见类型包括颈椎退行性变、颈椎损伤、颈椎感染、颈椎肿瘤和颈椎退行性骨关节炎等。
颈椎退行性变科普
什么是颈椎退行性变?
颈椎退行性变是一种常见的颈椎疾病,主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骨质增生和椎旁软组织增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的结构和功能逐渐发生变化,导致颈椎相关的症状和疾病的出现。
颈椎退行性变的症状
颈椎退行性变引起的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颈椎疼痛、颈部僵硬、头昏、头痛、肩膀酸痛、手臂无力等。
严重的病例可能出现颈椎神经根压迫的症状,如颈椎神经根痛、手部麻木、肌力减退等。
颈椎退行性变的原因
颈椎退行性变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与年龄、遗传、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年龄是导致颈椎退行性变的主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椎间盘逐渐退行,骨质增生和椎旁软组织增生也逐渐出现。
颈椎退行性变的预防和治疗
预防颈椎退行性变的最重要的方法是保持良好的姿势和生活惯。
正确的坐姿、站姿和睡姿对预防颈椎退行性变非常关键。
此外,适
当的锻炼颈部肌肉也有助于加强颈椎的支撑能力。
对于已经出现颈椎退行性变的症状,一般采用保守治疗为主,
包括物理疗法、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
对于严重的病例,可能需要
手术治疗。
结论
颈椎退行性变是一种常见的颈椎疾病,主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
行性改变、骨质增生和椎旁软组织增生。
预防颈椎退行性变的关键
是保持良好的姿势和生活习惯。
对于已经出现症状的患者,应及时
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措施。
如果您怀疑自己有颈椎退行性变的
症状,建议咨询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颈椎退行性变治疗方法颈椎退行性变就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脊柱所发生的一种异常改变。
那么,对于颈椎退行性变该如何治疗呢?接下来,店铺就和大家分享颈椎退行性变治疗方法,希望对各位有帮助!颈椎退行性变治疗方法一、自我治疗1.自行恢复治疗绝大多数颈椎病患者通过姿势调整、特别是睡姿调整,适当休息以及正确的颈肩背部肌肉锻炼就能恢复健康或是大幅度缓解症状。
2.自我运动治疗各型颈椎病症状基本缓解或呈慢性状态时,可开始医疗体操以促进症状的进一步消除及巩固疗效。
症状急性发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运动刺激。
有较明显或进行性脊髓受压症状时禁忌运动,特别是颈椎后仰运动应禁忌。
椎动脉型颈椎病时颈部旋转运动宜轻柔缓慢,幅度要适当控制。
以下运动每日可自行施术一次。
手法由轻渐重,以能忍耐为度。
依法施术,一般1-2月即可见效。
①颈部运动:头向前倾十次,向后仰十次,向左倾十次,向右倾十次。
然后缓慢摇头,左转十次,右转十次。
②摇动上肢:左臂摇动二十次,再右臂摇动二十次。
③抓空练指:两臂平伸,双手五指作屈伸运动,可作五十次颈椎病。
④局部按摩:可于颈部、大椎穴、风池穴附近寻找压痛点、硬结点或肌肉绷紧处,在这些反应点上进行揉按、推掐。
⑤远道点穴:在手背、足背、小臀前外侧、小腿外侧寻找压痛点。
于此反应点施点穴按摩。
⑥擦掌摩腰:将两手掌合并擦热,随即双手磨擦腰部,可上下方向擦动,作五十次。
⑦掐捏踝筋:两手变替掐捏足踝后大筋。
⑧掐揉人中穴:用拇食指掐揉人中穴。
⑨提揉两耳:用手提拉双耳,然后搓揉,待耳发热为止。
颈椎退行性变治疗方法二、保守治疗1.牵引治疗“牵引”在过去是治疗颈椎病的首选方法之一,但近年来发现,许多颈椎病患者在使用“牵引”之后,特别是那种长时间使用“牵引”的患者,颈椎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
牵引不但不能促进颈椎生理曲度的恢复,相反牵引拉直了颈椎,反而弱化颈椎生理曲度,故颈椎病应慎用牵引疗法。
2.推拿疗法是颈椎病较为有效的治疗措施。
颈椎病的名词解释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是指颈椎退行性改变导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的结构逐渐变差,出现退行性改变,最常见的表现是颈椎间盘退变和关节亚脱位,同时也可能伴有骨赘形成和纤维环钙化等。
1. 颈椎:人体的颈椎是连接头部和躯干的关键部位,由7个椎骨组成,它们之间通过间盘相互连接,形成了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
2. 退行性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中的间盘和关节会逐渐退化,变得干燥、脆弱和变形,这种退变可导致颈椎的功能和结构发生不可逆的改变。
3. 间盘退变:颈椎间盘是由外周的纤维环和内部的胶原质组成,它起到缓冲和稳定颈椎的作用。
间盘退变是指间盘的退行性病变,可能表现为间盘器质性改变(如脱垂、突出)和功能性改变(如脆性、水凝胶质变化)。
4. 关节亚脱位:颈椎的关节是由椎体上面的椎板和椎体下面的椎孔相组成的,它们可以在正常范围内进行活动和滑动。
当颈椎发生退行性改变时,关节之间的稳定性减少,关节的位置会发生异常改变,即关节亚脱位。
5. 骨赘形成:颈椎退行性改变的结果之一是骨赘的形成,骨赘是一种骨质增生,通常出现在椎体前、后侧和棘突的部位。
骨赘的形成可导致颈椎的形态和功能改变,并可能对邻近的神经和血管造成压迫和影响。
6. 纤维环钙化:纤维环是颈椎间盘的外部环状结构,由纤维软骨组成。
在颈椎退变的过程中,纤维环的纤维组织可能发生钙化,形成硬化的结节,这被称为纤维环钙化。
纤维环钙化可能导致颈椎的变形和功能受损。
颈椎病的症状包括颈部疼痛、肩部疼痛、上肢放射痛、手指麻木无力等,严重的病例还可能出现头晕、喉咙紧迫感、手指发抖等神经功能障碍症状。
因此,及早发现和治疗颈椎病非常重要,可通过规范的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颈椎姿势、合理用药等方法来预防和减缓疾病的进展。
在症状严重或手法治疗无效的情况下,手术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颈椎退行性变病情说明指导书一、颈椎退行性变概述颈椎退行性变(cervical degeneration)是指人类个体随着年龄增大,颈椎发育停止,开始缓慢的退行性改变。
年龄的增长和长期的负荷是退行性变的常见病因,具体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颈椎退行性变患者常表现为颈部疼痛、四肢疼痛、肢体运动障碍等。
患者可通过改正不良习惯、药物治疗、坚持功能锻炼等方式缓解症状、尽可能防治疾病继续进展,必要时可进行手术治疗。
英文名称:cervical degeneration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与遗传因素有关发病部位:颈椎常见症状:颈部疼痛、四肢疼痛、肢体运动障碍主要病因:病因以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检查项目:X 线、CT、MRI、经颅彩色多普勒(TC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重要提醒:本病如不进行积极地干预,可能会导致瘫痪等情况出现,患者应及时就医,查明病情,尽早治疗。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颈椎退行性变的发病特点三、颈椎退行性变的病因病因总述:颈椎退行性变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年龄的增长和长期的负荷是退行性变的常见病因,此外颈椎的创伤、遗传因素等也可能与颈椎退行性变的发生有关。
颈椎是脊柱椎骨中体积最小,活动最灵活的节段,活动频率最高、负重较大,由于年龄的增长、承受的各种负担、疲劳、外伤等,容易发生退行性变。
基本病因:1、椎间盘组织退变是位于两个椎体之间的一种连接结构,由软骨板、纤维环、髓核三部分构成。
椎间盘的髓核是一种含水量很高的弹性胶状物质,它的作用除了使脊柱有类似关节活动的作用外,还可以缓冲脊柱在活动中产生的压力、震荡。
椎间盘极易退变。
主要表现为髓核内部蛋白含量和含水量的降低,纤维环韧度降低。
随年龄增长,椎间盘逐渐萎缩,可出现颈椎骨骼之间的磨损。
颈椎退行性变
颈椎退行性变是指颈椎结构的衰变及机能的衰退。
年龄增长以及与之相关的使用过度、修复能力降低是引起颈椎退变的主要原因。
颈椎退变本身不是疾病,有时甚至是机体对于环境的适应性改变;颈椎退变不可避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生命过程,然而某些情况下会成为颈椎病等退行性疾病的发病基础,是造成颈脊髓、神经根等重要结构损害的主要原因。
正确认识颈椎退变、减缓退变进程以及避免其发展为疾病是十分重要的。
西医学名: 颈椎退行性变 其他名称: 颈椎退变,颈椎退行性病变 所属科室:
外科 - 骨科 主要病因: 退行性改变 传染性: 无传染性 疾病简介
人类个体在出生后最初的十几年内主要经历生长、发育等各项机能逐渐完善的正向过程,此后步入稳定的成年期。
人体与机械不同,具有自我调整、修复的能力,从而保证在其几十甚至百余年的生命过程中大部分时间内处于适应环境的良好状态。
然而,随着年龄增长,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逐渐降低,组织劳损所累积的结构变化不能被及时修复,出现结构衰变,功能随之受损;有时机体会以改变结构的方式进行修复,以实现功能代偿,然而,这种代偿能力是有限的,与之相应的结构改变也并不总是适度和有利的,失代偿或者代偿过度均会造成功能障碍。
这种颈椎结构的衰变及功能的衰退被称为颈椎退行性改变。
颈椎结构及退变
人类的颈椎由7节椎体以及之间的小关节、椎间盘、纵向连接的韧带(从前至后依次为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颈段的棘上韧带又称为项韧带)、椎旁的肌肉、筋膜等软组织构成。
其中第1、2节颈椎分别称为寰椎、枢椎,其形态特点、连接结构以及功能与其它5节不同,称为上颈椎。
与之对应,第3-7节称为下颈椎。
由于上颈椎容纳脊髓的空间——椎管相对宽大,加之第1、2颈椎间没有椎间盘结构,所以脊髓等重要结构较少在此受到压迫,发病率远低于下颈椎。
在上颈椎水平,造成脊髓损害的原因也与下颈椎不同,主要是由颈1、2节之间的不稳定或脱位引起,退变造成的局部韧带(寰椎横韧带为主)松弛是其重要原因。
此外,颅、颈交界区易发生先天畸形,这使局部应力增加,退变加速,增加了进展为疾病的风险。
下颈椎最早发生退变的结构是椎间盘,椎间关节、韧带等结构继之发生退变,当这些退变造成颈脊髓、神经、血管等重要结构损害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时,即从单纯的颈椎退变进展为疾病。
下面着重讲述颈椎的主要结构及其相应的退行性改变的特点,尽管也介绍这些退变与疾病的内在联系,但并不意味着退变必然会引起疾病。
椎间盘的结构、功能及其退变
自第2颈椎起,每两个相邻的椎体之间都有椎间盘,自第2颈椎至第1胸椎之间共6个椎间盘,其总高度约为颈脊柱总高度的20%~25%。
椎间盘的中央为髓核,周缘为纤维环,其上、下缘通过透明软骨板与椎体连接。
髓核由粘蛋白构成,位于纤维环与透明软骨板所围成的密闭空间内;纤维环与椎体后缘的后纵韧带融合在一起,周缘部的纤维进入椎体骺环的骨质内,较深层的纤维附着于透明软骨板上,中心部的纤维与髓核的纤维互相融合。
椎间盘富有弹性,这使相邻椎体间有一定限度的活动;而且当纵向的压力经过椎间盘传递时使椎体所承受的压力均等,在一定限度内能够避免椎体的某一部分受到的压力过高而引起椎体骨折;力量经过椎间盘传导时被部分吸收,起到缓冲外力的作用,使头颅免于震荡;颈椎间盘的前部比后部高,使颈椎具有前凸的生理曲度。
椎间盘的退变包括髓核、纤维环和透明软骨板的结构和功能的衰变。
髓核在椎体与纤维环形成的密闭空间内,将其所受到的压力均匀的传递到纤维环和椎体。
髓核含水量很高,随年龄的不同亦有明显改变,初生儿为88%~91%,在14岁时即降低至80%。
椎间盘的弹性和张力与其含水量有密切关系,含水量减少时其弹性和张力均减退。
随着年龄的增长,水分的脱失和吸收失调,髓核逐渐呈脱水状态,其弹性和张力减退,易被压缩,使纤维环向外膨出;纤维环由于退变而纤维变粗,透明变性,易于破裂,髓核可经纤维环的裂隙突出或脱出,可直接造成神经受压;透明软骨的退变除了影响自身的强度以外,还会促进髓核和纤维环的退变:幼年期,椎间盘的血管分布比成年人丰富,有些血管分布到纤维环深层。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深层的血管逐渐变少,13岁以后已无血管穿入纤维环的深层。
成年期除了纤维环周缘部以外,椎间盘内并无血管,椎间盘的营养主要靠椎体内血管的血液经过透明软骨板弥散而来。
因此,椎间盘的营养及其弹性和张力,受到透明软骨板的通透性和髓核的渗透能力的影响。
椎间盘受到挤压,内压增高,会影响其吸液性能,例如持续坐立时间过久,椎间盘内压持续保持较高水平,会影响椎间盘的体液交换,从而发生营养障碍,易于变性;透明软骨板退变后变薄,在薄弱处易于破裂缺损,髓核可经此破损处突入椎体,会使此处附着的纤维环失去附着点而变得薄弱,而且破坏了透明软骨板的半透膜作用,影响椎间盘的营养物质交换,因而促进了髓核及纤维环的变性。
小血管可以沿软骨终板的裂隙向内生长,局部环境的改变使髓核纤维化。
髓核中水分的减少和纤维化使椎间盘从一个有弹性和张力的软质衬垫变为缺乏弹性的纤维软骨性实体,椎间盘高度降低,x线平片上显示为椎间隙变窄。
椎体骨赘形成
骨赘俗称骨刺,易出现于椎体的上下端的前缘、后缘及神经通道周围。
骨赘的形成通常认为是由于椎间盘退变后高度降低,纤维环向四周膨隆,使周围的韧带受到张力而牵拉骨膜,刺激新骨形成,即所谓的“牵张性骨赘”;椎间盘高度降低亦造成椎体前、后纵韧带松弛,椎体稳定性下降,增加了椎体间的异常活动,从而容易发生反复的、微小的创伤,创伤出血后血肿经过机化、骨化等成骨过程,即在此形成骨赘。
骨赘形成后机械性阻碍了椎体间的活动,甚至由于相邻椎体间骨赘的连接而完全丧失椎间活动,从而相对的增加了其稳定性,这种改变可视为一种对机体有利的代偿,在牺牲了部分运动能力的情况下尽量保持椎间的稳定,避免椎体间的过度活动造成脊髓等重要组织的损伤。
然而,神经周围的骨赘无疑
会占据容纳神经组织的空间,过度生长的骨赘连同膨出的纤维环、后纵韧带和创伤反应所引起的水肿或纤维化组织形成突向椎管的混合突出物,会造成神经受压,椎管本就狭窄的个体(如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国人标准为椎管中矢状径与椎体中矢状径比值小于0.75)出现这一问题的风险更高。
骨端骨赘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造成的损害通常也是逐渐发生的,由于机体对于缓慢发生的压迫具有较强的耐受能力,所以往往在出现临床症状之前数月甚至数年就已经存在神经受压。
椎体前缘的骨赘由于远离神经结构,所以大多不会引起症状,但当骨赘巨大造成椎体前方软组织受到挤压时,则可能出现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症状。
关节突关节、钩椎关节以及韧带结构的退变
颈椎体间的连接除了椎间盘之外,还有两侧的关节突关节、钩椎关节以及纵行的韧带结构。
这些结构在椎间不稳定时负荷增加,出现过度活动,易于出现关节的骨质增生,关节间隙变窄,神经通道处的骨赘可造成神经卡压;韧带出现肥厚、钙化或者骨化,尤其是后纵韧带、黄韧带这些骨性椎管内的韧带,在颈椎活动时肥厚的韧带易于褶皱变形,突向脊髓,使脊髓周围的有效间隙减小,甚至造成脊髓压迫。
项韧带在颈椎不稳定的节段容易出现累积性创伤而产生软骨化和骨化。
如何减缓颈椎退变
正如尚无有效的手段阻止人类衰老一样,颈椎退变尚不能完全避免。
但是可以通过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来尽量减缓颈椎退变的发展。
颈椎长期超负荷工作、不恰当的锻炼方式、不正确的用颈姿势是促进颈椎退变的重要原因。
避免这些因素应作到:
1、避免长时间低头或伏案工作,一般40~60分钟应站起活动10分钟,以免颈项肌肉劳损使颈椎的稳定装置失效,颈椎间盘负荷过大影响其代谢而加速退变。
2、使用电脑或看电视时应使屏幕的高度与视线平齐或稍高。
3、站立或坐位时应挺胸、抬头,勿含胸探头。
卧位勿使枕头过高,造成颈椎屈曲,应保持于中立或轻度仰伸位。
4、避免乘坐汽车等交通工具时坐位睡觉,颈椎常因颠簸而不自主晃动,加之缺乏颈项肌肉的有效保护,容易使颈椎间盘、韧带、项背肌肉等组织受损。
5、避免反复、剧烈的扭动或晃动颈项,突然、剧烈、反复的颈项运动不能起到锻炼作用,反而经常造成颈项结构损伤或劳损。
6、经常以正确的方式锻炼颈项肌肉,如蛙泳、放风筝、“小燕飞”、颈项肌等长收缩练习等。
7、运动前先进行热身锻炼,避免超负荷的过度活动及运动创伤。
[1-3]。